太魯閣國家公園.(01)

 (如果因為照片尺寸太大而被裁切.真是拍寫嘿.斯斯的27吋螢幕看起來是剛剛好的......^^")

 

經過大約一個小時.50多公里之後...

(來回就累人了.所以回到飯店三點多一直放空到五六點才出門吃晚餐去..)

我帶老婆來到她一生中從未到達的太魯閣國家公園.

從此老婆的第一次花東裡有我真實的存在.真是開心呀.....

 

 

 

太魯閣國家公園. (2)

 今天是假日.所以人很多.

不過假日感覺上陸客就少了許多.

這幾天在花蓮看到的陸客真是多的誇張.

不過商家一定都笑開懷吧....

以下就讓我們跟著彤彤的腳步來介紹一下太魯閣國家公園吧.

 

 

 

 

太魯閣國家公園. (3)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

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37-1945)。

戰後為省級風景區,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

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

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

「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另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太魯閣國家公園. (4)

 

 

「太魯閣」或「大魯閣」(Taroko)

一詞原為三個太魯閣族(原歸類為泰雅族之一支賽德克亞族)部落名的合稱,

分別為太魯閣(德路固)部落(Truku)、道澤部落(Teuda)和德奇塔部落(Tkdaya),

後來皆認同Truku Truwan為三個部落的共同居住地、祖居地,

遂自稱為「太魯閣族人」(Seejiq Truku),其原音為德路固「Truku」,

爾後在日治時期時轉為太魯閣「Taroko」,兩者皆同音。

 

 

 

太魯閣國家公園. (5)

 

歷史沿革

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

1937年12月27日,臺灣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公告「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成立,

包括現今雪山及太魯閣等地,面積達27萬公頃,但計畫最終因戰事廢止。

至1979年,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指定太魯閣地區、中橫公路大禹嶺、合歡山一帶及蘇花公路為國家公園及國家道路公園,

最終於1984年完成界定國家公園範圍。

1986年11月12日,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正式公告實施,

國家公園範圍南北長約38公里,東西寬約41公里,面積共計92,000公頃,

涵蓋行政區包括花蓮縣秀林鄉74,800公頃、臺中市和平區9,500公頃以及南投縣仁愛鄉7,700公頃

 

 

 

 

太魯閣國家公園. (6)

 

 

自然環境

地形、水文
 
立霧溪流經太魯閣峽谷國家公園東臨太平洋,中央山脈北段通過園區,

園區最高點為海拔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

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寒帶地區面積約占國家公園範圍的7.2%,

列名台灣百岳的山峰共27座。

一千公尺至三千公尺之溫帶山地地區約佔全區78.4%,

坡度55%以上地區約占園區面積44.7%。

 

 

 

太魯閣國家公園. (7)

 

 

水系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側主要屬於立霧溪集水區,

占國家公園面積的65.7%,少部分屬於木瓜溪或三棧溪流域;

西側則分屬大甲溪或濁水溪上游,兩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20%。

全區南、北地勢均高,

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

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

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

太魯閣狹窄呈U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

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太魯閣國家公園. (8)

 

 

氣候

園區東部由海平面到500公尺以下地區,屬於亞熱帶夏季濕潤炎熱氣候區;

南、北、西側位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屬於高山寒帶氣候區;

其餘在海拔1,000公尺至3,000公尺山區,則為山地亞熱帶濕潤炎熱氣候區。

溯立霧溪而上,年平均氣溫由海拔100公尺處的23℃逐步遞減,

至海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一帶,年均溫為7℃。

到南湖大山及奇萊山一帶3,5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年均溫則降為4℃,

其中冬季12至2月間月均溫都在0℃以下,最低溫更會低至-10℃以下。

國家公園範圍內年雨量幾乎都在2,000mm以上,

無明顯旱季,夏季易受颱風影響,2,500公尺以上山區,冬季已有降雪。

 

 

 

太魯閣國家公園. (9)

 

 

生態

 
園區內的淡紋青斑蝶根據調查,園區內已發現動物物種1,517種。

園區至少有46種哺乳類,約占臺灣陸域哺乳動物的一半。

有15種屬於臺灣特有種,以臺灣森鼠分布面積最廣。

園區鳥類至少有173種,並包含了臺灣所有的特有種鳥類24種,

其分布以中橫公路大禹嶺至慈恩一帶鳥類最多。

兩棲類至少有15種,占臺灣兩棲類之半。

其中除盤谷蟾蜍、莫氏樹蛙、梭德氏蛙和山椒魚之外,

大部分都分布在1,000公尺以下之潮濕地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 (10)

 

 

爬蟲類至少34種,約佔台灣爬蟲類之三分之一,

其中特有種至少包含菊池氏龜殼花、標蛇、斯文豪氏遊蛇、

雪山草蜥、斯文豪氏攀蜥、台灣蜓蜥等6種。

立霧溪主流及其支流發現有21種溪流魚類,其中包括臺灣纓口鰍、臺灣石賓 、

大吻?虎及粗首?等特有種4種。

園區昆蟲至少有1,150種,其中蝶類就至少有239種,

且有寬尾鳳蝶、曙鳳蝶等28種屬臺灣特有種;蛾類據初步調查,已發現至少有340種。

甲殼類至少發現有22種,其中蝦類至少有2科13種,其中以長臂蝦科的12種所佔比例最高。

蟹類至少有2科6種,分屬於方蟹科的台灣絨螯蟹和字紋弓蟹,

以及溪蟹科的扁足澤蟹、灰甲澤蟹、細足澤蟹和太魯閣澤蟹。

 

 

 

太魯閣國家公園. (11)

 

貝類方面,根據調查資料,共記錄陸生軟體動物計 15科43種,

佔台灣約220種陸生軟體動物物種數之五分之一,其中 29種為台灣特有種,

再併計文獻紀錄共至少有55種,包括高山豌豆蜆以及分布於立霧溪的壁蜑螺。

園區森林覆蓋區域約佔75%,其中天然林占絕大部分,依其優勢種區劃,

以2,000公尺以下,300公尺以上之常綠闊葉樹林所佔面積最廣;

人工林佔6%;草生地及疏生林地約佔13%,分布於高山積線或土壤發育不良之岩壁;

其餘為地質脆弱造成之裸露地達10%左右。

已紀錄植物共2,093種,包括單子葉植物355種、雙子葉植物1,166種、

裸子植物17種、蕨類370種、苔蘚類185種。

 

 

 

太魯閣國家公園. (12)

 

 

人文景觀

 
為紀念修築中橫公路殉職人員而建的長春祠


當地至今已發現多處遺址,於立霧溪河口右岸,

太魯閣大門牌坊前100餘公尺處之上方河階地上,

為鄰近國家公園計畫區的富世遺址所在地,

屬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已有2,000年之歷史。

國家公園區內原為太魯閣族部落分布地區,

除少數部落外,其餘部落舊址多已無人居住。

清同治13年至光緒2年間,

沈葆楨來台時所修築之三條連繫東、西岸交通道路中的「北路」,

為當地文獻記載中最早由官府維修之道路,

到了日治時期又經重行改建,是現今蘇花公路前身。

日治時期另由官方開闢的合歡越道路與之後由中華民國政府動員修築的中橫公路,

則成為園區主要聯外要道及景觀公路。

 

 

太魯閣國家公園. (13)

 

園內景點

太魯閣峽谷
太魯閣牌樓
長春祠
燕子口
靳珩公園
九曲洞
慈母橋
岳王亭
 天祥
錐麓斷崖
大禹嶺
布洛灣
砂卡礑
清水斷崖
白楊瀑布
豁然亭
 蓮花池
碧綠神木
關原
合歡越嶺古道
合歡山
武嶺
昆陽

 

 雖然我是第一次帶老婆來.不過我們不急於一次看完所有景點.

這一次我們只看了峽谷.牌樓.長春祠跟燕子口而已.

其它的地方讓我們多來幾次再慢慢品嚐吧...

 

太魯閣國家公園. (14)

 

 

東部由清水山連接卡那剛(和仁)溪出海口,

經清水斷崖再由崇德隧道附近,沿立霧山南下立霧溪出海口太魯閣,

連接新城山、偶屈山、加禮宛山之天然稜線。

此區包含了特色獨具的大理岩峽谷、清水斷崖、

砂卡礑溪以及三棧溪流域小太魯閣峽谷等地形景觀。

而園區南側由奇萊主峰向東轉,下巴托蘭溪谷,

再北行巴托蘭山支稜至太魯閣大山主稜,

連接立霧主山、帕托魯山,範圍界線清晰。

 

 

太魯閣國家公園. (15)

 

 

西邊則起於昆陽、武嶺後接至合歡主峰、合歡西峰、

合歡北峰等天然稜線,再轉閂山,沿西側支稜連接茶岩山、

多加屯山,界線之東包括完整的中央山脈北段。

另國家公園之北段以多加屯山、南湖北峰、南湖東峰為天然稜線,

再沿林班界線穿越大濁水南溪溪谷連接波浪山、二子山至曉星山之稜線。

包括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等著名之山岳及獨特地形景觀。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地勢高聳,大致由西部的脊樑山脈向東傾斜,

其間山巒起伏,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面積約佔全境之半,

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所據。

 

 

太魯閣國家公園. (16)

 

 

這些高山氣勢雄偉,當中躋身「臺灣百岳」者即達二十七座之多。

境內河川以脊樑山脈為主要的分水嶺向東西奔流。

東側是立霧溪流域,面積約佔整個國家公園的三分之二,

主流貫穿公園中部,支流則由西方及北方來會;

脊樑山脈西側狹長的區域是大甲溪上游的南湖溪、耳無溪、畢綠溪等等。

太魯閣國家公園涵蓋了劇烈造山運動隆起形成的變質岩區,

區內岩層走向大致成東北往西南向,園內高山突兀,峽谷深邃,

奇景美不勝收,極具特色之處。

 

 

太魯閣國家公園. (17)

 

地質

 太魯閣的地質堪稱是中央山脈東側地質區域的縮影,

主要有大理岩、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變質岩所構成。

其中,大理岩是台灣已知出露地表最古老的岩層,

形成年代可追溯至二億五千萬年以前。

根據已發現屬於古生代的紡錘蟲、珊瑚等化石及中生代的溝鞭藻化石推斷,

當時的太魯閣是地處熱帶的淺海環境,

由海洋生物、陸地沖刷入海的沉積物和海底火山噴出岩漿及灰燼累積厚達數千公尺的沉積物,

後來經由變質作用生成現今太魯閣峽谷常見的大理岩、片岩及片麻岩等岩石。

 

 

 

太魯閣國家公園. (18)

 

 

台灣島因地殼運動不斷隆起,加上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

造成快速的河流下切侵蝕速率,根據調查研究顯示,

太魯閣峽谷地區每年以超過○.五公分的速度向上抬升,

切穿了三角錐山的支稜,造就舉世稱奇的太魯閣峽谷。

此外,因大理岩岩性緻密,不易崩解,形塑?今日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峽谷。

峽谷中常見美麗的岩石褶皺,是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及多次的變質、變形作用,

大理岩與其他岩石形成變化萬千的曼妙紋理,

成為今日人們解讀太魯閣峽谷形成史的重要證據之一。

 

 

太魯閣國家公園. (19)

 

 

立霧溪之美
 


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

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

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

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

科蘭溪及砂卡礑溪匯入,一路奔騰東流,

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58.4公里,

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

 

 

太魯閣國家公園. (20)

 

 

百萬年來,

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

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

造就了「集天地大美,得山水清趣」的太魯閣峽谷。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立霧溪自形成以來至少曾歷經三次的河道變遷,

第一期河道變遷,據推測因河川襲奪使得原為古立霧溪的支流--古西卡拉罕溪成為斷頭河,

今日的蓮花池即是當時河道的一部份。

 

 

 

太魯閣國家公園. (21)

 

 

當時的古陶塞溪自今日的竹村向西南流經梅園、蓮花池以西,

轉至西寶、天祥至綠水向東流,並在流經區域形成許多河階,

其中以竹村河階規模最大。第二期的河道變遷,

一次大規模的山崩,當時的綠水、天祥甚至到西寶一帶,

曾經形成寬闊的堰塞湖,此一時期陶塞溪河道遷移至第一期古河道的東方。

 

 

太魯閣國家公園. (22)

 

 

第三期河道變遷,則是布洛灣地區發生山崩堰塞河道,

造成立霧溪兩岸堆積性的低位河階,

如布洛灣、合流及道拉斯等河階,後因堰塞湖潰決,

立霧溪急速下切形成今日的天祥、文山等侵蝕性的低位河階。

立霧溪河道變遷的結果,形成許多平坦的河階地,

這些河階在地勢陡峻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內,

成為重要的人文歷史發展地區,

史前人類、原住民族與漢人均相繼留下許多活動的足跡。

 

 

太魯閣國家公園. (23)

 

 

http://www.taroko.gov.tw/zhTW/?type=

 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臺灣東部的花蓮縣一向以太魯閣峽谷,

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 岩峽谷景觀聞名,

沿途風景秀麗,是中橫公路東端的終點,

地理位置與花蓮、南投、台中、宜蘭四縣交界,

以泰雅族原住民部落居多,區域內共有27座的台灣百岳高山在其中,

更有許多著名景觀點例如燕子口、九曲洞、天祥,

以及神秘谷 (砂卡礑)、綠水、白楊等健康步道都是響譽國際的風景名勝。

 

 

太魯閣國家公園. (24)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於75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

位於太魯閻口的北側,管理處內設有遊客中心,

有會議室、多媒體簡報室、餐廳、旅遊資訊館、

生態展示館及泰雅文物展示館等,

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相關資訊及自然人文。

 

太魯閣國家公園. (25)

 

 

 

 

太魯閣國家公園. (26)

 

 

地址: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富世291號

營業(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00 至 下午 17:00止;

洽詢電話 03-862-1100~6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國道五號:由國道一號(中山高)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

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轉台8線後即可到達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國道五號:由國道三號(二高)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

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轉台8線後即可到達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太魯閣國家公園. (27)

 因為景點蠻多特色的.

所以來此遊樂.千萬不要急.

也不要想一次看完所有景點.

還是放下身心.融入這個美麗的環境中...慢慢觀賞...

 

 

 

太魯閣國家公園. (28)

 人與大自然也是可以很美妙的結合在一起的....

 

 

 

太魯閣國家公園. (29)  

 因為上次的風災.前方有大片面積的坍塌.

因此每小時雙方定時的開放通車.

我們算是運氣不錯了.進來時塞了十分鐘.

出去回花蓮時塞了三十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