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2)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

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

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

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

 

 紫禁城.(01)

 

 

 

紫禁城. (3)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

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

頂厚6米至7米,由52米寬的護城河保護。

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

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紫禁城. (4)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

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

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

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

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

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

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紫禁城. (5)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

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

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

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

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

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

 

 

 

紫禁城. (6)

 

 

嘉嘉:大家仔細聽我說...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

為厭棄元代氣運,基本上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

而向東移150公尺,重新起造皇宮,包括所有宮殿宮牆均重新建造,

規模超過大都皇宮,略小於南京紫禁城,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

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500年間,

共有明清兩代24帝在故宮生活過。

 

 

 

紫禁城. (7)

 

 

 

明朝

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

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

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

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

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紫禁城. (8)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

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

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

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

這次由蔡信統籌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

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

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紫禁城. (9)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

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

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紫禁城. (10)

 

 

 

清朝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

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

明末清初任職工部40年官員周九依十分之一縮小比例模型,

重建紫禁城成功,此後歷時14年放大原比例復建,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光緒十四年(1886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

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才修復完畢。

 

紫禁城. (11)

 

 

中華民國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

但按照與中華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大日本帝國侵略。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遷約總量2/3的文物到台灣。

 

 

紫禁城.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0年春,故宮西北角,角樓與護城河1949年2月,

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

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畫,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政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在周恩來的命令下故宮受到保護,逃過文化大革命的劫難。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和北京市文物局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周邊環境,

以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世界遺產周邊緩沖區的要求,

對故宮保護緩沖區作出規劃草案。

經過市民評議確定了以1984年市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舊皇城及北城區(含故宮)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為基礎,

並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要求的故宮保護緩沖區。

緩沖區的範圍北至北二環中路,南至前三門大街東西至東西皇城根,佔地面積780公頃;

建設控制區佔地面積597公頃;故宮佔地面積86公頃;共計1463公頃。

該緩沖區方案將於2005年2月經批准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後正式生效。

 

 

 

紫禁城. (13)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

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

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

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

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窩;

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

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

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

 

 

 

紫禁城. (14)

 

 

 

第一次進入故宮-紫禁城.深感中國人的工藝建築之偉大.

這一點是小日本的小城堡所比不上的....

 

 

紫禁城. (15)

 

 

左右倆側的廂房如今都是公安武警的住所.

必竟這裡是國家重要的資產.

要許多的人力來維護跟保護.

 

 

紫禁城. (16)

 

 

 

從天安門進來一路要走到裡面的第一道門-午門.還要走好長的一段路.

這一次的參觀路線將近四個小時.但只是經過三分之一的紫禁城.

而且都還是只有走馬看花而已....

 

 

 

紫禁城. (17)

 

 

 

裡面真的好大好大....

難怪慈禧太后後來要學騎腳踏車....

 

 

紫禁城. (18)

 

 

兩邊的雪提醒著此時寫作的斯斯.

當時的溫度有多冷.約在零下五六度因為還有一點點太陽露出來.

 

 

紫禁城. (19)

 

 

彤彤:

鄉親呀.常看戲劇的人都知道.劇中人都會說推出午門外斬首.

其實這是錯誤的ㄡ.因為午門還是在皇宮之內.最外面還有一個如今稱為天安門的城門.(原"承天門")

所以外面百姓會看不在斬首的.那就沒有警惕作用了.所以這個訊息是錯誤的.

正確的斬首地點是在百姓聚集最多的菜市場口.知道了嗎.

 

 

 

 

紫禁城. (20)

 

 

(感覺走了許久之後.終於到第二個門了.)


    午門: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年間重建。

樓閣巍峨,十分壯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

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

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

中門為皇帝出入專用,但在清代,新科狀元、榜眼、探花在發榜之日可以從該門進出一次。

此外,皇帝結婚時,皇后可以乘轎從中門進入,其他文武官員從左門進出,宗室王公從右門進出。

清代時,午門還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下一年曆書之處。

遇有戰爭獲勝,也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

 

 

 

 

紫禁城. (21)

 

 

 

天安門:

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

皇城城門的正門。最初時,它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

天順元年(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重檐歇山式城樓。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

撤退前草草登極,當晚「焚毀宮殿及九門城樓」,承天門再次被毀。

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

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

 

紫禁城. (22)

 

 

 

推出午門斬首”之說

 

明代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帝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打屁股,名叫“廷杖”。

起初隻是象征性責打,後來發展到打人致死。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不顧國民疾苦,而又要赴江南選美女。

為此群臣上諫,皇帝發怒下令廷杖舒芬、黃鞏等大臣130余人,當場打死11人。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熄,繼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後,欲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為帝,遭到大臣們的抵制。

群臣100多人哭諫於左順門,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所以民間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言流傳。

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其森嚴,犯人“斬首市曹”決非此地,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場處決的。

 

 

紫禁城. (23)

 

 

 

清代時,午門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來年歷書的地方。

遇有戰爭獲勝之時,便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禮儀。

午門前的兩座小屋,原是侍衛值房。門樓前的東西兩側設有左右闕門,

可分別通往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

從午門至端門兩側的廡房,原為六部九科朝房。

東廡房設有吏科、戶科和禮科公署;西廡房設有中書科、兵科、刑科和工科公署等。

 

紫禁城. (24)

 

 

彤彤:

從天安門進入故宮,首先看到的就是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非常雄偉,城樓上的正殿,

面廓九間,深五間,正映“九五之尊”。

正殿與四個角的方亭,宛如五座山峰,錯落有致,所以又叫“五鳳樓”。

 

 

紫禁城. (25)

 

 

午門有五個門洞,明三暗五。

如果大家再去故宮,一定要找找另兩個門在那裡。

中間的門洞當然是留給皇帝的,不過還有兩種人可以過。猜猜是誰?

 

  沒錯,正宮皇後,殿試前三名。

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另兩個門,隻在朝會時,按文東武西使用。

 

  午門斬首只是傳說,並無依據,你想想,如此神聖之地,怎能用於行刑。

 

 

紫禁城. (26)

 

 

嘉嘉去購票.

我們一行人則在此等後.聊天.

 

 

紫禁城. (27)

 

 

 

嘉嘉來了.

每人一張票.要跟好嘉嘉的腳步.別跟丟了.

跟丟就麻煩了.紫禁城中可是人山人海呢.

 

紫禁城. (28)

 

 

中國古代的死刑犯,除了少數“斬立決”的之外,

都是要等秋后才能問斬的。

每年秋天,刑部都要把死囚名單送皇帝審閱,

皇帝認為囚犯罪有應得,就逍筆“勾到”,而后就是執行了。

 

 

紫禁城. (29)

 

 

 

 雖然沒有“午門斬首”這一回事,

但是明代當皇帝懲罰大臣的“廷杖”還是在午門執行的。

廷杖分為兩种——“著實打”和“用心打”。

被"著實打"的一般非死即殘,輕者半年才能痊愈;

要是被“用心打”,一般就沒有生還的机會了。

 

紫禁城. (30)

 

 

 

光是這午門一景的大小.

小日本的城堡真的輸了.

那規模真的是大小差太多了.根本不用比.不能比.沒得比了..

 

紫禁城. (31)

 

 

今天的溫度白天約在零下六七度之間.晚上約在零下12度.

雖然天氣很冷也很乾.但斯斯的礦泉水背了六天五夜間才喝完整整一瓶.

 

 

紫禁城. (32)

 

 

嘉嘉聰明盡職.有時也可以很搞笑.

有她的帶領.說真的.我們一路下來就是很開心.很歡樂...

 

 

紫禁城. (33)

 

 

 

這扎扎實實的地板.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古往今來.

如今人都不存在了.只剩它依舊賣力的堅守崗位.

五百多年來..辛苦你了...

 

紫禁城. (34)

 

 

 

進入這邊之後就是大解放....

因為人很多.所以嘉嘉建議我們在此先來個方便之門...

 

紫禁城. (35)

 

 這就是紫禁城中的磚塊耶....難得這一面牆沒上漆..

 

紫禁城. (36)

 

 辛苦的工作人元忙著清除冰塊當中...

 

 

紫禁城. (37)

 

 

 過了前面這條金水河上的金水橋.就是太和門了

 

紫禁城. (38)

 

 

雄偉的城堡.讓人贊嘆.

要花多少的人力物力跟金錢才能築起這一道道的堅固城堡.

在它旁邊.人都顯得相當的邈小..

 

 

紫禁城. (39)

 

 

正中的金水橋是御道的一部分,是專門給皇帝使用的。

御道左右的兩座,是給皇室宗親們使用的。

最邊上的兩座橋才是給三品以上官員使用的。

 

 

紫禁城. (40)

 

 

17MM的超廣角也拍不出紫禁城的浩大...真是嚇人的寬.廣.大...

 

 

 

紫禁城. (41)

 

 

之前斯斯說過這些白色的石頭有個很響亮的名字叫做'"漢白玉""

大家也許會很驚訝.哇)))是玉耶.

說穿了其實也不是很值錢.原來漢白玉就是白色的大理石拉.

至於為什麼叫大理石呢.那更簡單了.

因為它最初被發現的地方就在雲南的大理.所以就叫大理石了.

我們的花蓮也產大理石呀.

 

 

紫禁城. (42)

 

 

太和門廣場南端,有一條東西向的內金水河,水源來自護城河。

其中太和門前的河段是紫禁城內最寬最華麗的一段,因其形似玉帶又稱玉帶河。

河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統稱金水橋。

金水橋中間的一座供皇帝走的,叫「御路橋」;

兩邊是宗室親王走的,叫「主公橋」;

邊上的則是三品以上官員走的,叫「品級橋」。

御路橋直通太和門的石板路名叫御路。

 

 

紫禁城. (43)

 

 

午門到太和門之間是一個廣場,金水河從這條廣場上流過。

為什么這條在故宮內蜿蜒2公里多的河叫金水河呢?据說這和這條河的源頭有關。

金水河的源頭在西山,按照古人的陰陽五行之說,西山所處的位置屬"金",

西山上流下的水于是就被稱為"金水"。

 

 

紫禁城. (44)

 

 

故宮內的金水河的水來自紫禁城的護城河,在故宮西北部的城牆下有一個引水洞,

河水從此處流入,從城東南部流出。

這條金水河擔負著紫禁城內排水和消防的重任。

別看金水河在故宮其它的地方彎彎曲曲,可是到了太和門前的廣場卻极為規則。

在這里,金水河的形狀猶如一把強弓,而在金水河上,架著五座雕刻精美的石橋,這就是金水橋。

 

 

紫禁城. (45)

 

 嘉嘉正努力而詳細的為我們講解這金水河的由來..

 

 

紫禁城. (46)

 

 

太和門為入為入北京故宮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

過此門方見太和殿,故名。太和門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一座宮門,為外朝正門,寬七間,

佔地面積1371.4平方米。門前左右各有一隻銅獅。

 歷史太和門,明初叫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明代皇帝都在這裡聽政。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門。光緒十四年(1886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

太和門護軍值班房因護軍熟睡,油燈點著門柱引發火災。

雖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大火依然燒了兩天,太和門被焚毀。

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修復。

 

 

紫禁城. (47)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

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

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

 

 

紫禁城. (48)

 

 

彤彤:

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

并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

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

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

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紫禁城. (49)

 

 

 太和門前的老婆-彤彤

 

紫禁城. (50)

 

 

彤彤:

太和門前有一對高大的銅獅子,

這樣的銅獅子在皇城內只有六對。

而這太和門前的這對是最高大威武的.

 

 

紫禁城. (51)

 

 

紫禁城銅獅子分散在六處,每處都是一對。

在中路,太和門和乾清門前各一對;

在西六宮,皇帝日常辦公和居住的養心殿大門——養心門前一對,

後妃居住的長春宮前一對;在外東路、甯壽門和養性門前各一對。

這六對銅獅以太和門前的一對最大,是清朝乾隆年間鑄造的。

 

 

紫禁城. (52)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00㎡。

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

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說法不一)

 

 

紫禁城. (53)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

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后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

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什麼?不知誰是福臨?

嗯..不怪你們.那換說是順治.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就是康熙他老爸拉.

 

 

紫禁城. (54)

 

 

 

算一算這次紫禁城就拍了近500張相片.

為了不累死大帥哥敝人區區在下我.

大刀一揮.剩下376張.每篇55張貼六篇.最後第七篇有46張.

算是破了斯斯貼圖有史以來一個單元最多篇最多圖記錄.

沒辦法.誰叫它是咱們中國人的驕傲-紫禁城呢.

 

紫禁城. (55)  

 

 

 

進入太和門之後又有什麼讓人驚訝的建築在等著我們呢.

讓我們下一篇繼續看下去.....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