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165)

 

 

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

建築結構採用「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了殿內前檐六根金柱,開闊了空間。

屋頂上採用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安放了9個走獸。

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

內外檐都採用了金龍和璽彩畫,天花則是瀝粉貼金正面龍。

 

 

 

紫禁城. (166)

 

 

故宮,是所有華人心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符號,

代表著曾經的皇權帝國,代表著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

也代表著我們對於歷史的無比懷戀。

人們走進故宮,就是要感受那種雕樑畫棟間留存下的皇家氣息,

精緻絕倫的國寶,過目難忘的文物,通過無聲地訴說,讓一段段逝去的時光變得歷歷在目。

故宮,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吸引著無數人駐足流連,

就像一個中華文化的原點,所有參觀者都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態。

兩岸都有故宮,不過兩岸的故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骨。

北京故宮有著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好的宮殿建築群,建築上,無人能敵;

而臺北故宮,擁有的則是原本屬於那些宮殿裡的內瓤,文物品質上,首屈一指。

 

 

紫禁城. (167)

 

 

上一篇說了清朝在北京的10個皇帝之後.

今天要來聊聊什麼呢.

我想應該先來明白一下大清朝的章典制度吧..

 

 

紫禁城. (168)

 

 

 

清朝軍政制度


  八旗制度

  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制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

政治權力集中于王公貴族,重大決策由貴族共同討論決定,是為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

后皇太極于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嘗試逐漸削弱滿洲貴族權力。

皇帝嘗試實行中央集權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順治皇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

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

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紫禁城. (169)

 

 

六部

  清朝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

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都察院。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

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

 

 

紫禁城. (170)

 

 

南書房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

起初是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

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書房。

由于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

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

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紫禁城. (171)

 

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

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

殿內寶座居中,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筆「皇建有極」匾,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

保和殿後階陛中間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

石料產自京西房山大石窩,在建造時需要萬人以上的民工花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拖到工地。

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設置有龍頭形狀的離首。

下雨時,排水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辛亥革命後,清遜帝仍居後宮。

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

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字移至中間。

 

 

 

紫禁城. (172)

 

 

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宴少數民族王公大臣。

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

並相繼將之易名為位育宮、清寧宮。順治帝大婚即在此進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

在禮部舉行的會試中獲錄取的人(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為會元)方有資格參加殿試。

題目由皇帝擬定,並指定大臣閱卷。

 

 

 

紫禁城. (173)

 

 

軍機處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蒙古激戰,

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

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

還原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制,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

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略過不計,

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

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紫禁城. (174)

 

 

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

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

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00㎡,高29.50m。

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

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

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

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

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

 

保和殿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筆「皇建有極」匾,

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

 

 

紫禁城. (175)

 

 

漢軍綠營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

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

由中央八樸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征調。

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后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

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

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統轄。

清朝中葉以后,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

后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于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遊手好閑,

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斗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

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了。

還有象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組織的楚軍等,

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后改編為練軍與防軍。

光緒中葉后,因甲午戰爭慘敗,防﹑練軍均又改為次要的巡防隊,

由袁世凱編練新軍,作為主要國防力量。

 

 

紫禁城. (176)

 

 

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

建築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

  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

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

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

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

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

 

 

紫禁城. (177)

 

 

 

清朝漢族重臣 
 
  滿清為奪取和鞏固對全中國的統治,除起用范文程等漢族民間精英外,

在入關過程中先后招降了前明軍將領吳三桂、李成棟、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統領的漢族軍隊。

后因其叛亂而由康熙剪除其中三個主要的藩王,被稱為平三藩。

帶兵收復臺灣的施瑯也是漢族前明軍官。清初漢族重臣還有洪承疇等。

  清政府為了長久統治中國,大力尊崇儒學,按歷代漢族王朝古早開設科舉,

從中選拔士人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援,預防反抗。

  清廷任用的漢族官員林則徐曾從英國人手裡收繳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

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國及洋務運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甲午戰爭后清廷實行新式練軍,亦以漢族官兵為主。

其中如袁世凱、留學普魯士學習軍事的段祺瑞、馮國璋、 留學日本的王士珍,

及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關鍵作用,

并成為后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

 

紫禁城. (178)

 

 

 

剃發易服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

《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漢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頂。

滿族的發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發剃光,后腦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朝由居于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

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易服”政策。

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作為臣服的標志。

 

 

紫禁城. (179)

 

 


  清軍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

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于是公開廢除此令。

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后,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

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發令”。

于是,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

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發垂辮,不從者斬。

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斗爭。

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發易服”有關。

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幾十年,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

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

堅持不愿改換衣冠者要么被殺,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紫禁城. (180)

 

 

清朝滿族統治者推行“剃發易服”的原因:

一般認為,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發易服來打擊、

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

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

后來的歷史表明,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習慣了滿族的發式和服裝。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愿意剪,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后被官府殺頭,

可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發易服”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剃發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

針對當時各地漢人的抗爭此起彼伏的情況,當時的陳名夏曾說過:“免剃頭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

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滿門抄斬。

 

 

紫禁城. (181)

 

 

清朝的小說

  清朝小說杰出者眾,曹雪芹等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著中國古典小說最高水準。

《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清朝的詩歌

  清朝的詩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不大。

早期,納蘭性德的《飲水詞》為后人稱頌。

乾隆皇帝酷愛作詩,他的《御制詩五集》共41863首,但鮮有佳作。

 被成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于戊戌變法前后,

其代表有黃遵憲的詩,其余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黃遵憲、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紫禁城. (182)

 

 

清代的繪畫


  清代的繪畫水準很高。

畫壇由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

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

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后人有很大影響。

 

 

 

紫禁城. (183)

 

 

咱們故宮有三寶-酸菜白肉鍋

大陸的故宮可是有十寶ㄡ.(這次來我一寶也沒瞧見..>”<)

第一寶.大家應該都知道.如雷貫耳才是.

對了.就是最有名的-清明上河圖......

 

 

紫禁城. (184)

 

 

 

北京故宮十大鎮宮之寶:


1.

書畫之寶-《清明上河圖》為故宮書畫代表作品,

該畫為張擇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

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在5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550多個各色人物。

 

 

紫禁城. (185)

 

 

 

2.

法帖之寶-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故宮法帖的代表作品,
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跡,內容為陸機向朋友問候疾病的書札。

 

 

 

紫禁城. (186)

 

 

3.

織繡之寶-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

圖軸縱104cm,寬36cm。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

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

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

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但並非簡單地照葫蘆畫瓢,

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

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緙絲以其貴重而漸為皇家所壟斷,現存傳世緙絲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 (187)

 

 

4.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為故宮陶瓷的代表作品。

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
景德鎮有句話說“若要窮,燒郎紅”,因為其燒制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

18世紀初,江西巡撫郎廷極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鎮主持御窯,

試圖燒制出失傳數百年的祭紅,雖未成功,卻成功地燒制出另外一種更為鮮亮的紅釉瓷器,

人們把這種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紫禁城. (188)

 

 

 

5.


青銅之寶-酗亞方樽為故宮青銅器的代表作品。

青銅器的產生是古代中國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樽是盛酒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樽傳世較少。

 

紫禁城. (189)

 

 

6.

鐘表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制鐘為故宮鐘表的代表作。

高185cm,面寬102cm,側寬70cm。此鐘共有7套機械系統,

分別控制走時、報時、景箱內的活動裝置等,技術水准相當高。

根據記錄,從乾隆八年接旨著手設計到十四年完工,歷時五年多。
 

 

 

紫禁城. (190)

 

 

7.


宮廷之寶-乾隆款金甌永固杯為故宮宮廷文物的代表作。

高12.5釐米,口徑8釐米,足高5釐米,口邊刻有回紋。

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對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視,

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細作,

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滿意為止。

因此,該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

 

 

 

 

紫禁城. (191)

 

 

8.

漆器之寶-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為故宮漆器的代表作品。

高3.3cm,口徑19.2cm,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雲紋。

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

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裡的珍品,

但署張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偽作。

這件剔紅盤,是公認的張成的作品,是具有歷史性的作品。

 

 

 

紫禁城. (192)

 

 

 

9.

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為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品,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

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游龍、祥雲和海水紋。

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

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韞?閱桑海,

所惜從薪遇丙叮土氣羊脂胥變幻,只余雲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

 

 

紫禁城. (193)

 

 

10.

琺琅之寶-掐絲琺琅纏枝蓮紋像耳爐為故宮琺琅的代表作品。

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徑16cm,足徑13.5cm,清宮舊藏。

此器釉質瑩潤,有的部分釉質呈玻璃般的透明狀,琺琅色澤渾厚諧調,富麗典雅。

 

 

 

 

紫禁城. (194)

 

 

這邊呢斯斯再來聊聊清朝的幾位大臣.

看看你認識幾位呢..

 

 

 

紫禁城. (195)

 

 

鰲拜:

與沙場對手較量功無不克,卻在與少年康熙較量時敗陣,是歷史上最桀傲不馴的權臣。


鰲拜(滿語:????,穆麟德:Oboi ;約1610年-1669年),

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

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巴圖魯」(漢語即勇士),

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結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為影響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


 

 

 

紫禁城. (196)

 

 

鰲拜的伯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

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

鰲拜本人亦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不但是一員驍勇戰將,而且也是皇太極的心腹。

崇德二年(1637),清軍進攻牽制遼東的明軍重要基地皮島(今朝鮮椵島),鰲拜第一個登島。

皮島被攻克後,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攻闖王、定北京,

征湖廣,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為清王朝征服中國立下汗馬功勞。

1646年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大破大西軍軍營,斬張獻忠於陣,

因此以首功被順治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玄燁八歲即位,

順治帝遺詔,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

當時鰲拜在四輔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

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曾是攝政王多爾袞舊屬,為其它輔政大臣所惡,因此鰲拜才得以擅權。

 

 

 

 

紫禁城. (197)

 

 

鰲拜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

先後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

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最後康熙終設計,自己與一群少年在宮內練習「布庫」(即摔跤,滿族的一種角力遊戲),

鰲拜以為是小孩子的遊戲,不以為意。

康熙七年(1668年)五月,鰲拜入宮時,這群少年擒獲鰲拜。

康熙宣布鰲拜三十條罪狀,廷議當斬,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

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其黨羽或死或革。

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其子納穆福後獲釋。

 

 

紫禁城. (198)

 

 

 

劉墉:

家喻戶曉的劉羅鍋,但影劇形象和真實並不全相符,

劇中人物其實是寄託了許多老百姓的理想和願望。


 劉墉(1719年-1805年),字崇如,號石庵,

山東諸城注溝鎮逄戈庄村(今屬高密)人。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書法家。


 

 

紫禁城. (199)

 

 

 

劉墉為大學士劉統勳之子。

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進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再遷侍講。

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統勳獲罪,劉墉也被奪官下獄。

不久,其事解決,又賞編修,出督安徽學政,改任江蘇學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屬「侵帑」,被發往軍臺效力。

年餘被放還,受命在修書處行走。

不久,因受其父恩澤,仍以知府用,知江蘇江寧府,任內有清名。

次年升江西鹽驛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遷陝西按察使。

次年,其父統勳病卒,因丁憂去職。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守喪結束後,被授予內閣學士,在南書房行走。

逾年調江蘇學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

江蘇省東台縣監生蔡嘉樹唆使如?縣民童志璘向劉墉告發已故的江蘇東台縣舉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

「明朝期振翮,一舉到清都」的詩句,當時徐述夔和其子徐懷祖皆已故物,仍被開棺戮屍,孫子徐食田、徐食書、徐首發被處斬。

為徐詩作序的已死禮部尚書沈德潛,也被戮屍。

歷遷戶部、吏部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撫,次年遷左都御史,仍直南書房。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與尚書和珅和錢灃前往山東查辦巡撫國泰貪污及縱容下屬之事,

查訪案情有功,被授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隸總督,兩年後被授職協辦大學士。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諸皇子師傅久不入書房」而被降為侍郎銜。

不久,授內閣學士,歷升順天學政、禮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禮部尚書,署吏部尚書,不久實授。

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嘉慶四年,加封太子少保。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劉墉在北京病逝,

當天還到南書房當值,晚上宴會客人,「至晚端坐而逝」。

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諡文清。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

但並不符合史實。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但劉墉當時是八十多歲的老人。
 


 

 

 

紫禁城. (200)

 

 

紀曉嵐:

「胸懷坦率,性好滑稽」,一代才子和幽默大師。

《四庫全書》總編纂,身兼學者、詩人和小說家。

紀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

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

諡號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

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

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紫禁城. (201)

 

 

官宦世家出身,父親紀容舒是著名的考據學家,做過京官。

紀昀自幼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鄉試解元,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

散館授編修,遷左春坊左庶子。

京察後,授貴州都勻府知府。

因乾隆帝賞識其學問,加四品銜,留任庶子。

不久,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紫禁城. (202)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捲入鹽政虧空案被發配新疆烏魯木齊,

於沿途積極與當地人交流,曰「如是我聞」,寫了不少的作品,

後整理成冊,即為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反對理學,《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相當深刻的反映。

二年後因乾隆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勛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

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

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

又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歷任編修、

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

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

次年,又遷任吏部尚書。

嘉慶十年(1805年),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同年在燕京病卒,享壽八十二歲。

生前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朝廷賜銀五百兩治喪,予諡文達。

 

 

紫禁城. (203)

 

 

.年羹堯:

「人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雍正為何殺年羹堯?史學界迄無定論。


年羹堯(1679年-1726年),

字亮功,號雙峰,中國清朝軍事人物。

原籍安徽懷遠,改隸漢軍鑲黃旗,同進士出身


 

 

 

紫禁城. (204)

 

 

對於年羹堯緣何失寵被賜死,各史家眾說紛紜,

按照官方說法,年是因為擅作威福、結黨營私和貪贓枉法而獲罪,

雍正後有硃批:「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堯乃一榜樣,終罹殺身之禍」

「年羹堯深負朕恩,擅作威福,開賄賂之門,因種種敗露,

不得己執法,以為人臣負恩罔上者誡。」

《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傳》都認為年羹堯是恃功自傲而致被殺。

年羹堯平時治軍甚嚴。高陽在《清朝的皇帝》說:

「細細考查,此人(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才具;

否則亦不至於連世宗(雍正)那些令人肉麻的迷湯都分辨不出來,

被灌得如中酒一般,沉醉不醒,自速其死。

因此,在康熙年間,所受天語褒讚,無非雍親王故意替他說好話的結果。」

但是也有人認為年的死是因為功高震主,甚至有野史稱其掌握了雍正篡位的秘密。

亦有說法指出,清世宗本無殺年羹堯之意,

而是當朝清流官員們連番上摺彈劾請求賜死年羹堯,清世宗礙於眾議不得已應允。

 

 

紫禁城. (205)

 

 

 清朝大臣- 李衛


李衛(1687年-1738年),字又玠,江南銅山人(今江蘇徐州)。

雍正時期,與鄂爾泰,田文鏡並稱為「三大模範」。

 

李衛十歲而孤,識字不多,好習武,武藝精湛,善於治盜。

史載「凡盜之巢藪、火伴,訪制如繪。

臨期以一錦囊付將弁,並往調教,即時擒獲。

所到處江湖千里,如枕席行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捐資為兵部員外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雍親王侍從遷戶部郎中;

雍正五年(1727年),授浙江總督;雍正十年(1732年),授直隸總督。

 

 

紫禁城. (206)

 

 

 

李衛在浙江期間,雍正全面推行「攤丁入畝」。

在到浙江之前,浙江巡撫曾試圖推行,因地主土豪的阻撓而作罷。

其上任後,明確表示了堅定的改革決心。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

在任上制止了一些富戶刻意製造的騷亂,自此「攤丁入畝」得以實施。

 

 

紫禁城. (207)

 

 

李衛在浙江期間,雍正全面推行「攤丁入畝」。

在到浙江之前,浙江巡撫曾試圖推行,因地主土豪的阻撓而作罷。

其上任後,明確表示了堅定的改革決心。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

在任上制止了一些富戶刻意製造的騷亂,自此「攤丁入畝」得以實施。

 

 

 

紫禁城. (208)

 

雍正最欣賞李衛、鄂爾泰、田文鏡三人,

曾語兩江總督尹繼善,謂當學此三人。

尹繼善回答說:「李衛,臣學其勇,不學其粗;

田文鏡,臣學其勤,不學其刻;鄂爾泰,

宜學處多,然臣亦不學其愎。」

 

 

 

紫禁城. (209)

 

 

當然,李衛也是一個“維吾爾族姑娘”滿頭小辮子———缺點不少,

諸如恃才傲物,對上司無禮,在 自己的執事牌子書寫“欽用”,有時也接受禮物等。

為此,雍正也曾多次告誡他“嗣後極宜謙恭持己,和平接物。

川馬、古董之收受,俱當檢點。兩面‘欽用’牌,

不可以已乎是皆小人逞志之態,何須乃爾。其克慎毋忽。”

並且很嚴肅的警告他“書雲習與性成,若不痛自刻責,未易改除。

將來必以此受累,後悔何及 ”但是,這一些,都不足以影響雍正對李衛的信任。

原因何在雍正在浙江總督程元章密參李衛離任後還干預浙江事務的奏子上批道:

“李衛之粗率狂縱,人所共知 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潔,

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顧因循,視國政如膜外之風耳。”可見,雍正有知人和用人之明。

 

 

紫禁城. (210)

 

 

 

既然說到了李衛.就讓斯斯想到了我跟老婆最愛看的-李衛辭官.

還記得劇情.優雅的台詞嗎....來回味回味一下吧...

 

 

紫禁城. (211)

 

 

 

剛即位的他,滿腦子的太平盛世——

「三朝老臣?先帝託孤?我看不過是個不學無術的老混混。」


「瞧瞧,看他吃東西的樣子,欸。。。」

對於眼前這位卑躬屈膝的老傢伙,他把鄙棄的心情溢於言表。

而他-李衛,只是一個勁兒地微笑,誰也不得罪。

 

紫禁城. (212)

 

 

「那本冊子還在?」當今聖上的親臨殘荷齋是意料中事,倒是這本帳冊留得意外。

「聰明人啊……」臨終前,九公發出了讚賞的感嘆。

日後他才知道,原來他口中的〝他〞,並非自己,而是那個已經牽動了他心弦的人

乾隆OS:哼,你竟敢把這爛攤子留給我!幸好天無絕人之路(欸?我不是皇上嗎?幸好?)。

把柄被我逮著了吧?看我把東西還你,看你怎麼解招^O^

「皇上啊,臣有罪~~~~~~~」我誰也不參,誰也不得罪,只參我自己總行了吧?吾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啊?

「你……」看著參本,他完全傻眼!可惡至極,好人全給你攬去啦,壞人交給朕來做?你想當好人,朕就當不成嗎?

一把火,當著眾人燒毀了大半個江南官場的貪汙證據。當然,最重要的,他沒事了。

他與半個江南官場孰重孰輕,這一剎那間,已經有了定論。

 

 

紫禁城. (213)

 

 

他再次遞上辭官摺子。

你就這麼想離開朕?儘管心中再怎麼憤怒,至高無上的身份卻不容許他自亂陣腳。

我把你兒子留下來,看你怎麼離開我。

「我老爸說成天把我留在家裡沒個出息,答應讓我跟隨聖上左右。」

他到底還是拒絕了他。

天子也有辦不到的事情。

 

 

紫禁城. (214)

 

 

忘情於秦淮歌妓,壞事傳千里,何況是帝后不和的大事。

託孤、照顧我是你的責任,如今我沈迷酒色,你真能視若無睹?

意外的一封嫁禍摺子,讓多日來深鎖的額眉敞開笑顏。

「六百里加急,將李衛帶回京城審問。他不是有家眷嗎?

也安排他們一併上來,沿途好加照料。」←這是押解人犯的態度嗎?乾隆啊乾隆,你的心情真明顯

!!!!!「六百里加急?我就是搶了賀維明他老婆,也用不著六百里加急把我叫回去!」...你現在才知道喔

終於相會了。

心中千言萬語,出口的卻是——

「這麼久沒見到朕,難道你就不想知道朕是否安好」

「皇皇皇……皇上是否安好?欸~我看皇上您氣色好得很哪?」

氣死我啦!!!!!!!!!怎麼老是我處於挨棍的局面?.....

 

 

紫禁城. (215)

 

 

一個陰錯陽差,四名秦淮歌妓落到了他手中。

皇帝老子和皇后吵架,卻要我送命?哪有這樣的事理。

這四名歌妓我誰都不給,索性自己全要了。

故意奉上謝恩摺子,將當朝天子氣得四竅生煙!

旁人以為是李衛不長眼,敢跟皇帝搶女人,然而實情卻是——

沿途的善待關懷你沒給一個謝字,卻為了區區四個歌妓上摺子?

皇帝竟然比不過女人,李衛你太可惡啦!

氣歸氣,卻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就在以為諸事無望之際,他來了。

義正詞嚴地參了傅中堂一通,其實真正的目的卻是要諫諍自己不該沈溺聲色。

心裡甜滋滋的,他並非不在乎呢。只要你在我身邊,那四名女子又算得了什麼呢?

↑果然,李衛來了之後,乾隆就再也沒因為歌妓們和皇后起爭執。日後在一個巧妙的時機下,

藉由皇后之口將四人送回老家,讓她們脫離賤籍。算是犒賞她們——為了讓李衛回來,她們無形中所起的推波助瀾之功

皇后啊皇后,妳最大的威脅並非那四名秦淮歌妓,也不是傅貴妃,而是李老衛啊

 

 

紫禁城. (216)

 

 

人既然用六百里加急給〝請〞來了,怎麼可能再放回去呢?

於是,最佳紅娘~傅中堂,在那麼適當的時機惹上麻煩。^O^

他責無旁貸,留下來替這位好人解決禍端。

他好整以暇,完全答應他所提出的需求,看著他來往穿梭地演出絕佳好戲。

終於,水到渠成。

他非常完美地替他辦好了所有事情。

而他所灑下的情網,也即將收穫啦!

泥鰍這種東西,雖然剛開始非常難抓;然而日子一久,也得摸通絕竅。

更何況他乃萬聖之尊,連老天爺都要敬他三分,區區一個李衛會留不住嗎?

故意推給他最為難的任務,使他樹敵滿朝。

你既然那麼想當好人,我就讓你好人當不成看你依不依賴我

「你是先父臨終前交給我的,可說是天意如此」

冷不防又冒出一句「全身上下都那麼光滑,連個水滴兒也掛不住」

乾隆邊說邊向著他這位〝滑溜溜〞的〝愛臣〞逼近,

於是,老狐狸找到了他的春天。

 

 

紫禁城. (217)

 

 

以上的情節你還記得嗎.

要是沒看過李衛辭官的人斯斯真心推薦你們去看看.

真的不會讓人失望的呀.
 

 

 

紫禁城. (218)

 

 

從這邊開始.

裡面就像是迷宮一樣.

常常讓人搞不清處東南西北.

(當然我說的是別人.我可不算在裡面呀)
 

 

 

紫禁城. (219)

 

 

剛剛說了那麼多的大清大臣.

斯斯突然想到還有一位沒說:

和珅:

「天下第一巨貪」;

一生至死,權力夢和富貴夢從來沒有醒過來。

 

 

和珅(滿語:?????,穆麟德:He?en ;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

字致齋,原名善保,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人,

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

中國歷史上的權臣之一,清朝歷史上的豪商,

歷史上資產最多的官員。因為貪污過鉅,被中國人視為巨貪。
 

 

 

 

 和珅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

連英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

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

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

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

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

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

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

 

紫禁城. (220)  

  

此外,

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

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成為後人所稱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

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

翰林院編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

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

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駕崩。

僅僅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

抄家時發現,在和珅當權的二十多年中,

其資產包括二千萬至三千萬多兩白銀

(其中大部分為其違法工商經營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

和坤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借端巧取豪奪,

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

兼併全國千百萬頃的土地以及數百處房產。

  

在他的保護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擲千金的暴發戶。

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

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

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條白綾賜和珅自盡。


好了.壞人葛屁了.這章節也該收工了....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