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331)

 

 

前幾年大陸曾熱播一部紀錄片叫做《臺北故宮》,

電視機前的觀眾被螢幕上出現的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吸引了,

同時所有觀眾也更加明瞭一件事,外殼在北京,精華在臺北。

這樣的分離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徜徉在北京的宮殿群中,恢宏的氣勢,終究難掩內核的欠缺。

而走在臺北故宮中,每一件陳列品都讓人歎為觀止,

可是同樣也會感到遺憾,為什麼臺北故宮這麼小?

有人做過統計,每次展出3000多件文物,三個月一次輪換,

要全部展完目前臺北故宮典藏的68.2萬餘件文物需要28年時間。

幾乎每一個來過臺北故宮的人都會有這種遺憾,太小了,看不夠。

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個更加壯闊的臺北故宮,,而這樣的「大故宮」似乎變得指日可待了。

不過,關於臺北故宮,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還有一個更加沉重的問題,這些祖籍北京的文物,何時能回家看看。

筆者認為,未來故宮的「大」,也應該大得更多元。

建築面積的大,只是一個方面。看著媒體發佈的未來臺北故宮的藍圖,

展出面積將更大,可以接納更多遊客,這不能不讓人振奮。

 

 

紫禁城. (332)

 

另一方面,故宮的大,應該體現在胸懷。

說白了,我們多麼盼望著兩岸的故宮能夠彼此增加溝通。

近年來兩岸故宮的交流數量逐年增多,我們看到了讓人動容的《富春山居圖》(上圖)合璧展覽等等合作成果。

但是,受制於種種,我們還無法看到更加多元的合作讓兩岸故宮的靈魂相通。

未來,翠玉白菜能否回家省親,毛公鼎何時能大陸重游,《清明上河圖》能否跨越海峽?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我們期待大故宮儘快出現在視野中,更希望看到一個開放的博大的故宮活躍在公眾眼中。

故宮,本就是一個博大的名稱,如果再還原故宮集納天下之精華的氣魄,我相信,她會更美更動人。

(以上文字來自於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9524297816.html)

 

 

 

紫禁城. (333)

 

 

延暉閣位于御花園內西北,北倚宮牆。

明代初建時稱清望閣,清代改今名。

  閣座北面南,三開間,外觀為上下兩層,

其內部兩層之間有一暗層,黃琉璃瓦歇山頂。

前檐明間開門,燈籠框隔扇門6扇,兩次間為燈籠框檻窗。

閣之上層迴廊環繞,玲瓏輕盈。

 

 

 

紫禁城. (334)

 

 

延暉閣高居于宮牆之內,與東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

這是一處供登臨遠眺的建築,登閣俯視,

園中古柏成行,風光綺麗,北望景山,峻挺蔥鬱。

在冬季天氣晴朗的日子,這里還可以看到西山的積雪。

清代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常登此閣吟詩賞景,留有吟詠此閣的詩句。

 

 

 

 

紫禁城. (335)

 

 

 

玉砌金獅護水流,寒宇秋鴉寂相交。


朱面幾處斑駁漆,悲鴉數只喚聲寥。


不識舊日君王面,但看今輪江山嬌。


猶是碎金黃滿地,風過太和萬古銷。

 

 

紫禁城. (336)

 

 

將進酒-紫禁城懷古

侵烈酒,邀寒宿,皇宮飛檐瓦如舊。

冊盈霞,問朱砂,為哪段榮?迷鑒攀驕花。

金風蝕破天壇調,燭影搖紅亂階草。

銀程千,玉程千,盤詰乾清,換了個人間。

屈膝老,青樓少,貪盡民脂猶恨少。

焦磚仇,慶功謀,冷秋殘月,糞土賺王侯。

圓圓遺恨惱三桂,慈禧隔簾奴萬歲。

橫條牽,豎條圈,羞憶廈門,台炮列疆前。

 

 

紫禁城. (337)

 

 

故宮上苑郁蔥蔥,

 金紫殿閣無數重;


長羽翩翩緣秀木,

妙音朗朗徹睛空。

 

 

 

紫禁城. (338)

 

 

 

金陵舊紫禁城懷古
作者:[清] 玄燁 (1654-1722)

秣陵舊是圖王地,此日鸞旗列隊過。


一代規模成往跡,千秋興廢逐流波。


宮牆斷缺迷青瑣,野水灣環剩玉河。


治理艱勤重殷鑒,斜陽衰草系情多。

作者簡介:即愛新覺羅·玄燁,清康熙皇帝。

公元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在位,執政六十一年,

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較有作為的一位君主。

 

紫禁城. (339)

 

喜愛清宮歷史劇的人應該都知道-清宮四大奇案.

咱們就來聽聽專家如何解答?!

 

 

 

紫禁城. (340)

 

 

所謂“清宮四大奇案”

是指“太后下嫁”、

“順治出家”、

“雍正被刺”

和“貍貓換太子”。

這裏就這四大奇案,作一簡括的介紹和回答。

 

 

 

紫禁城. (341)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攝政王。

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世祖福臨的生母,

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謚為孝莊文皇后;

攝政王即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孝莊文皇后係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

按照漢人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

有清一代,對此諱莫如深,求其明文記載則無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雲“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裏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

詩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與多爾袞同時,所說當有所本。

 

 

紫禁城. (342)

 

 

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

亦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

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后相對稱,正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

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于《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

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于抬寫皇上處,一併抬寫攝政王,

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

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余,

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

那麼,太后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紫禁城. (343)

 

 

二、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

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后。

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謚號,並晉封她為皇后呢?


  有的人於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

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

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

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

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

遁入山西五台山,削發披緇,皈依凈土。

 

 

紫禁城. (344)

 

 

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 、玉琳王秀二禪師,

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

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

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

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嘆異。

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

從此傳為“萬古鍾情天子”的一段佳話。

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

 

 

紫禁城. (345)

 

 

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發為僧的念頭。

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發,

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

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

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

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

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

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

那麼,遁入五台山祝發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紫禁城. (346)

 

 

三、雍正被刺

  世傳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說法不一,

有說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詞。這一說法究竟可信嗎?

  說來話長,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靜、張熙一案。

曾靜慕明末人呂留良的為人,以排滿復明為職志,因遣其徒張熙詭名投書川陜總督岳鐘琪,

勸他為祖先(岳飛)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

世宗嚴加處治,戮留良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

傳說呂留良有一個倖存的孫女,名叫呂四娘,她的劍術之精,冠絕儕輩,立志要為父祖報仇。

後來她潛入宮內,終於刺死了世宗,並把世宗的腦袋割下,提著逃走了。


 

 

 

紫禁城. (347)

 

 

好事的人說是根據鄂爾泰傳記的記載,說世宗暴崩的那一天,

上午還“視朝如恒,並無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喧傳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滿城風雨了。

鄂立刻“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

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

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清高宗弘歷二十五歲登位),

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

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這裡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

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

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紫禁城. (348)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

但至少在正史記載裏,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

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

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

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

求長生吞丹藥,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

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

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紫禁城. (349)

 

 

四、狸貓換太子


  這裡指的是清世宗胤禛與海寧陳氏換子的傳說。

浙江海寧陳氏,從明末起,累世簪纓。數傳至陳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極品。

稍後,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祿,尊寵備至。

康熙年間,世宗時為皇子,與陳世倌尤相親善。恰巧碰著兩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時辰無一不同。

世宗聽說,十分高興,命抱子入宮,過了許久,才送回去。

陳氏發現,送還的已經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為女了。

陳家萬分震怖,但又不敢出來剖白,只得隱秘其事。

高宗嘗南巡至海寧,當天即去陳家,昇堂垂詢家世甚詳。

將出,至中門,命即封閉,並告以後不是皇帝臨幸,此門不得再開。

所以此後陳氏家中永遠關閉其門,從未再開過一次。

也有人說,清高宗弘歷對自己的身世懷有疑團,所以南巡到陳家,想親自打聽清楚。

上述這些傳說,盛行于前清末年。

當時革命排滿之風最盛,對清代諸帝極事醜詆。

傳聞異辭,其中真偽夾雜,有必要為之剖辨。

 

 

紫禁城. (350)

 

 

海寧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位極人臣,皆是事實:

就是清高宗南巡去過陳家,也是事實。按清制,皇帝到過的人家,經過的大門是必須封閉,禁止再開的。

但不能由於有這些歷史事實,就說清世宗與陳世倌有以女換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制十分縝密。

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

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

 

  (作者係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本文收入中華書局新近出版的《王鐘翰清史論集》第二卷;本刊發表時略有刪節)

來源:北京日報

 

 

 

紫禁城. (351)

 

紫禁城的城垣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雖有重修,

但整体城垣的規模和佈局依然保持初建時的原貌。

  紫禁城城垣呈長方形,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總長為3428m。

城牆從地面到頂部高9.90m,斷面呈下寬上窄的梯形,

底部寬8.62m,頂部寬6.66m,內外兩面各收分0.96m,接近城垣高度的10%,看上去很穩重。


 

 

 

 

紫禁城. (352)

 

 

 

城垣地下基礎材料是多層灰土和碎磚,層層夯實非常牢固。

牆身下用0.15m襯腳石, 石上內外兩側各砌四進大城磚(約2m厚),

城垣通長是一順一丁砌築,并用白灰漿和江米汁摻合一起灌縫,

牆体中心部位用素黃土砸實填平,直到結頂鋪磚。
 

 

紫禁城. (353)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

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

  門總高31m,平面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台辟門洞3券,上建城樓。

樓建于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

樓前、后檐明間與左、右次間開門,菱花隔扇門。

東西兩山設雙扇板門,通城牆及左、右馬道。四面門前各出踏跺。
 

 

紫禁城. (354)

 

 

城垣兩側磚的表層用細泥澄漿磚「乾擺」砌築,因此表面光滑平整,既美觀又有防止攀登的作用。

  城垣頂部外側砌堞牆,上置品字形垛口,通高1.34m,厚0.37m,垛口之間是瞭望口。

內側砌築宇牆(俗稱女兒牆),牆体略低于堞牆,牆頂置檐磚和琉璃披水,

上覆扣脊瓦,呈「囤」形牆頂。牆垣頂部地面鋪墁城磚,

外高內低,略有坡度,便于雨水從宇牆下部溝眼宣泄。

 

 

 

紫禁城. (355)

 

 

樓為重檐廡殿頂,下層單翹重昂五踩斗栱,

上層單翹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

上檐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

頂覆黃色琉璃瓦。樓內頂部為金蓮水草天花,地面鋪墁金磚。

  神武門舊設鐘、鼓,由鑾儀衛負責管理,欽天監指示更點,每日由博士1員輪值。

每日黃昏后鳴鐘108響,鐘后敲鼓起更。

其后每更打鐘擊鼓,啟明時複鳴鐘報曉。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鐘。
 

 

 

紫禁城. (356)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后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

明清兩代皇后、妃、嬪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

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彤彤:

故宮珍寶何其多. 匆匆一遊.

卻也只能留個片面印象.

我想總有一天我們會再來自助旅遊的

 

紫禁城. (357)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詩中,

曾較為詳細地記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況及其感受。

詩曰:

「人苦冬日短,

我愛冬夜長。

皓月懸長空,

朔風瓢碎霜。

垂簾在氍毹,

紅燭明涂堂。

博山炷水沉,

和以梅蕊香。

敲詩不覺冷,

漏永夜未央」。

 

 

紫禁城. (358)

 

 

環繞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建成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

河寬52m,條石壘砌駁岸,堅固陡直,亦稱筒子河。

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至御河。

清代河中栽蓮藕,歲收供宮中使用,余者賣出,得銀存奉宸苑備用。

  

 

 

紫禁城. (359)

 

2012年因為釣魚台事件.所有日本車都碰璧.

確只有東風本田有所成長.可見大陸人對於本田的喜愛.

據報導2012年大陸的車輛銷售記錄有1938萬輛.

我們台灣連那尾數38萬輛都不夠看.

可見得大陸市場有多大.

大到BMW.AUDI.BENZ.VW....等.都成了他們得國產車.

所以別再看輕大陸.也別太看得起自己台灣了.

因為台灣的經濟已不再是奇蹟了.....

 

 

 

紫禁城. (360)

 

 

紫禁城在古都城的中心  坐北向南 

可分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  並按照左右對稱的原則

建築物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

這條中軸線與北京古城中軸線相重合

登上故宮北邊<後方>的景山  遠眺紫禁城  便可一覽無遺

 

 

 

紫禁城. (361)

 

 

景山- 始建於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

將拆除舊皇城的渣土和挖新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堆積在元朝建築迎春閣的舊址上,

形成一座土山,取名「萬歲山」,景山由此也就成為明大內皇宮北面的御園。

明崇禎十七年間(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內城,

崇禎出玄武門登景山,自縊在山東側一株槐樹上,稱之為「崇禎自縊處」。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萬歲山」改名為「景山」。


自此之後我們就告別了故宮博物院了.....

 

 

紫禁城. (362)

 

 

 

當然大陸硬體建設是已經超越台灣了.

但在人文教養方面跟台灣二十年前差不多.

在大陸這幾天斯斯深深的覺得.

在這方面台灣人還是可以自傲一下下的.

 

 

 

紫禁城. (363)

 

 

胡同 
 
衚衕或作胡同,為中國北方特有稱呼,指狹窄的街道。

其中又以北京的胡同最為著名。

 

根據史料記載,胡同一詞最初見於元雜劇。

元代雜曲名家關漢卿的《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的台詞。

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也有如下對白:

「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其中提到的磚塔兒胡同就是今天的磚塔胡同。

明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中記載:胡同本元人語。

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目前學術界對「胡同」一詞含義和來源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水井:在蒙古語、突厥語、滿語中,水井一詞的發音與胡同非常接近,

在歷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街道的代稱,由此產生了胡同一詞。

元朝時遺留的名稱:蒙古語將城鎮稱為「浩特」,蒙古人建元朝後,按照自己的習慣,

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後來「浩特」演化為「火弄」或「弄通」,

進而演化成今日的「胡同」和「弄堂」。

胡人大同:認為胡同一詞是元朝時政治口號「胡人大統」的簡化版。

 

 

紫禁城. (364)

 

 

胡同的歷史和現在的北京城一樣久遠,現在的北京舊城是以元大都為基礎修建的,

元大都城共有11座城門,城門內的大街構成了全城主幹道。

主幹道相交形成若干長方形居民居住區,居住區中又有等距離東西走向的若干小巷,

這些小巷就被稱為胡同,當時規定大街寬24步(約37.2米),小街寬12步(約18.6米),

胡同寬六步(約9.3米),胡同、小街和大街構成了完整的的元大都城市街道體系。


 

 

 

紫禁城. (365)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基本沿襲了元大都的格局,

內城包括磚塔胡同在內的許多胡同都是元代的遺存。

但自明開始,對城市建築的規範越來越寬鬆,出現了許多斜街和不規則的街道,

明英宗時期開始修建的外城斜街和曲折不標準的胡同就更多了。

歷史上的北京以胡同眾多而著稱,民間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沒名的胡同賽牛毛」的說法。

元《橋津志》記載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條火巷,二十九條胡同」;

明朝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1170條,

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459條;清朝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顯示,

清朝時北京有街巷胡同2076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978條;

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記載,當時北京共有3200條胡同;

1949年的統計顯示北京城區有名字的街巷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274條,

巷111條,道85條,里71條,而習慣上,人們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巷、道、里統稱為胡同。

 

 

紫禁城. (366)

 

 

由於胡同和北京歷史密切的淵源,

胡同和四合院被看作是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

以胡同遊為主題的北京風情游也逐漸升溫。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胡同和平房區成為危房改造的對象:

一方面是居住在舊城區的市民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

另一面是市區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急於利用舊城大片的土地,

在來自底層和上層雙重的重壓之下,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數十條的速度加速消失,

取代胡同的是現代化但沒有北京建築特色的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

因此,一些文化人士發出警告:文化的北京正在因為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而消亡,

世界城市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明清北京城正瀕臨徹底消失的邊緣。

 

 

紫禁城. (367)

 

 

2004年2月1日,建設部簽發《城市紫線管理辦法》

規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即紫線範圍內,

禁止進行違反保護規劃的大面積拆除、開發;

禁止對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構成影響的大面積改建;

禁止損壞或者拆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

禁止修建破壞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

禁止佔用或者破壞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樹名木等;

禁止其他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構成破壞性影響的活動。

這一管理辦法為北京舊城胡同和四合院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紫禁城. (368)

 

 

 

北京胡同的名字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舊北京的地理、

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和民俗,是研究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北京胡同的命名有很多種類型

以衙署命名:如北兵馬司胡同、府學胡同、外交部街、內務部街等

以人名官名命名:如三不老胡同(原名三寶老爹胡同,指三寶太監鄭和)、

武定侯胡同、石老娘胡同(西四北五條)

以貿易市場命名:羊肉胡同、花市大街、缸瓦市、米市大街等

以寺廟命名:寶產胡同、磚塔胡同等

 

紫禁城. (369)

 

 

 

特殊標誌命名:如鐵獅子胡同、耳朵眼胡同等

以器物命名:如煙袋斜街、紗帽胡同

以動植物命名:如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以形狀走勢命名:如弓背胡同、一尺大街等

以水井命名:如福綏境(原名苦水井)、王府井大街、龍頭井胡同等

從中華民國時期開始北京進行了多次胡同名稱改造,修改了一些不雅的名稱,

如蠍虎胡同——協和胡同;王寡婦斜街——王廣福斜街;驢市胡同——禮士胡同;

狗尾巴胡同——高義伯胡同;劈柴胡同——辟才胡同等。
 

 

紫禁城. (370)

 

 

 

這就是北京胡同道路...

感覺很有味道吧.

只是因為沙塵加上空氣太乾燥.

所以不管你走到哪...都是一層黃黃的塵土.

它真的是無所不在呀...真討厭.

北京空氣不好.交通又亂.真不是人住的地方.

 

 

紫禁城. (371)

 

 

大陸的道路品質還是不錯的.

很少看到坑坑洞洞的.

我想在全世界開發中國家以上的道路品質.

台灣絕對排的上前三名的爛.......凸

 

 

 

紫禁城. (372)

 

 

 

 

紫禁城. (373)

 

 胡同裡的書報攤.

 

 

紫禁城. (374)

 

 

阿共仔千不該萬不該就是把繁體字改為簡體字.

真的是一點學問都沒有.字體又難看.

鄉無郎哪成鄉.麵無麥哪是麵.無聊.

不改回繁體字.倆岸一輩子都別想統一了..我再....凸.

 

 

紫禁城. (375)

 

 

北京市民搭公交車很便宜.

但是買車也有優惠ㄡ.所以北京車輛成長驚人.

嘉嘉說再如此下去.2015年北京將為成一個全球最大的停車場..

 

 

 

還北京公交咧....

連字面上都讓人不舒服.

 

紫禁城. (376)

 

 

 

終於走到停車場了.

此時約下午一點半多一點.

走了這麼多路.大家不但累了.

肚子也不爭氣的咕嚕咕嚕叫了....

我累的吃的下一頭牛了....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