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 (119)

 

 

明朝(1368年 1月23日-1644年 4月25日 ),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

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

公元1368年,時為韓宋吳王的朱元璋,在統一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勢力後。

於當年農曆正月初四日,在應天府登基,國號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十三陵. (102)

 

 

元朝末期,官員貪污,蒙古貴族靡爛,朝政腐敗。

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並且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

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氾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

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治理黃河,徵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

同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與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

他自稱明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與安徽等地。

 

十三陵. (101)

 

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

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

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

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為妻。

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

 

十三陵. (103)

 

 

 

1356年

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為應天府,

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的基地。

朱元璋採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

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

1360年,陳朱雙方在集慶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

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逃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基本被消滅。

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率軍攻下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

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十三陵. (104)

 

 

 

1368年正月,

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成立。

之後趁元朝內訌之際乘機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元大都(今北京),

元廷撤出中原,史稱北元。

之後於1371年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

於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

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

天下至此初定。

 

十三陵. (105)

 

 

 

學術思想


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並發揚光大,

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並且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

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

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此方面的論述,

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

而李贄則更肯定「人慾」的價值,

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於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

 

十三陵. (106)

 

 

而隨著西學的傳入,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

明末之際,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入主,

哲學家開始更多的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而明代晚期書院的興盛,衝擊官學的地位。

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藉機批評時政,

例如曾講學於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

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進而造成東林黨爭。

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

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十三陵. (107)

 

文學

 

文學方面,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

《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就是出於明朝。

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

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

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濛初編著的「二拍」

以及1987年才被發現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

 

 

 

十三陵. (108)

 

 

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

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

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

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萬曆時期,猛烈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

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

他們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

竟陵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

並且乞靈於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

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十三陵. (109)

 

 

明朝是中國小說最興盛的朝代,

其中代表作品有所謂的四大奇書,

這四大奇書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

這些小說都是由說話人的底本演化而來,再經由一些文人加以潤飾、考證、整理而成的。

《三國演義》描寫三國時代戰爭英雄的風雲際會與鬥爭;

《水滸傳》描寫北宋末年一百零八條好漢聚義梁山泊的故事;

《西遊記》描寫孫行者師兄弟護送唐三藏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金瓶梅》則取《水滸傳》中武氏兄弟與潘金蓮的故事加以敷衍而成。

 

 

十三陵. (110)

 

 

 

壹、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以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注、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和胡三省的注為基本的歷史材料的,

但真正決定這部書的創作水準和藝術成就的,則不只在於史實的真確,

而更在於採用民間傳說和作者的想像力,

以及對歷史真事的某些改頭換面式的處理效果如何,

諸如所填充的歷史空白是否與歷史發展的真實情況相契合,

塑造的人物是否合情合理,刻畫出的人物性格是否與歷史人物的興亡成敗有某種必然聯繫。

在這一點上,三國演義是相當成功的,她的虛構穿插與歷史真實之中,

往往是歷史上有可能發生的,是為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而編織的。

對於廣大普通讀者而史家來說,三國演義實際上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

 

十三陵. (111)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們永遠是讀者關注的中心,

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等等,

人們都是那麼熟悉、那麼津津樂道。

然而,在學者的眼中,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並不是那麼的完美,而是頗受批評的。

魯迅先生即說:「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十三陵. (112)

 

 

三國演義的語言,是淺近的文言,

具有簡潔、明快、富於表現力等特點。

她繼承了唐代傳奇小說以來文言文的精華,

右吸收了白話小及民間語言中富有生活氣息的詞彙,

創造了許多成語、諺語,如步步為營、孤掌難鳴、賠了夫人又折兵等。

這些成語,至今仍活在人們的口中,正說明了三國演義的語言活力。

 

 

十三陵. (113)

 

 

貳、水滸傳

 

水滸傳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就是空前的,

她給人印象最深、最強烈的,是其所塑造的一大批性格鮮明、光彩奪目的傳奇式英雄。

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人物塑造是有突出進步的。

水滸傳沒有歷史的束縛,再加上講唱、戲曲藝術為她提供了豐富的累積,

這一切給水滸傳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可以盡情的發揮藝術想像力,

人物的性格不在是單一的,而是相當豐滿與多樣的。

 

 

十三陵. (114)

 

 

 

水滸傳的結構安排,也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她不像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發展的過程,

一回之中兼顧了眾人多事,場面宏大,

而是一個人物、一個事件地一一道來,

就像是眾家英雄的單本傳記,

充分的描述其遭遇經歷和性格特徵,

自成體系但又相互銜接,而且還能縱橫捭闔、

波瀾起伏,精彩場面層出不窮。

 

十三陵. (115)

 

 

水滸傳在藝術上的成就還體現在她的語言上。

他繼承了宋元話本的傳統,以北方口語為基礎,

經過創作者的加工,千錘百鍊成準確、生動、

通俗而又異常豐富的文學語言,她所遵循的是現實主義的精神。

在敘述語言上,她平實、樸素、富於生活氣息,

善於用細線條勾畫,在具體細節上精心雕琢,

並結合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

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氣氛與境界。

 

 

十三陵. (116)

 

 

在人物對話上,水滸傳則大膽地使用了口語,

期期突出的是她高度個性化的處理。

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處境不同,其語言也各異,

從而鮮明的表現出他們的個性。

往往一句話、一個詞便能畫龍點睛的揭示人物的性格風貌,

是後代小說語言的一個典範。

 

 

十三陵. (117)

 

 

參、西遊記

 

西遊記的最大成就,

在於她創造了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個典型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這個聚日月之精華而從石頭中蹦出來的神靈,是相當非凡而神奇的。

他天性頑劣、活潑、富於幽默,瘸不詩熱情與同情心,

夏志清先生對此曾有過精闢的論述:「他能夠幽默的看待自己,

無論做什麼事都能表現出真正的超脫,‧‧‧‧這種幽默感,

不管是怎樣的粗俗,怎樣的不時以她的同伴、敵人為代價殘酷的表現出來,

都意味著他對所有人類欲望最大程度的超越。‧‧‧‧佛教徒們堅持主張,

應以笑來作為觀察世界的根本方法,孫悟空的態度正與此不謀而合。」

所以,孫悟空是西遊記思想的代言人。

 

 

十三陵. (118)

 

 

豬八戒則不然,儘管他的前身是天界的天蓬元帥,

貶到人間後也還具有不少的才能,最後也修成正果,

但他始終是各徹頭徹尾的普通人。

不管是在高家莊,還是在西行的路上也好,

他的世俗習氣不斷的表現出來:偷懶、吝嗇、嫉妒、爭功、貪吃、

好色、撒謊、挑撥等等,雖屢屢因此而吃虧或被訓誡,始終頑劣不改。

儘管對於上西天取經修成正果的信念常常發生動搖,

但他最後還是走到終點,在很多的場合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儘管最後他重返天界,但從全書來看,

他仍是一個點行的「追求受人尊重的世俗目標的過程中努力實現自我的普通人的逼真肖像。」

 

 

 

十三陵. (119)

 

 

西遊記的結構在中國小說中可謂嚴謹。

在這嚴謹的過程中,作者的構思變化奇詭、

光怪陸離,真是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

書中所表現的風格情調則是無所不在、超越一切的嘲諷與調侃。

她有時表現為樂觀主義,有時則是玩世不恭,

更多的是對自己、對他人的調侃。

她使一條枯燥的取經之路和無盡無休的神魔拼鬥,

具有輕鬆歡樂的色彩和深邃的哲學意味。

此外,她的文筆也是縱橫無羈而又詼諧風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十三陵. (120)

 

 

肆、金瓶梅

 

金瓶梅在中國小說史上,

取得了開創性的藝術成就。

首先,在題材上,她以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

為小說創作開拓出嶄新而又廣闊的藝術天地。

以往的長篇小說,內容不外乎帝王將相、

傳奇英雄或神魔鬼怪,她則是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現實生活中的升斗小民,

通過一個家庭的盛衰榮枯、一個普通人物的人生際遇,

來反映出社會的變遷、時代的風貌,體會出人生的悲歡與世事的冷暖。

 

 

十三陵. (121)

 

 

 

其次,在人物的塑造上,

人物的性格不在是乾癟的、單一的,

而是顯現出豐滿、複雜多方面傾向。

寫西門慶的貪淫誣賴,卻又不否定他的慷慨好客和一往情深。

寫攀金蓮的兇狠淫蕩,卻又仔細的刻畫她的聰明伶俐和風韻多姿。

寫李瓶兒的冷酷好強,又描繪出她多情、溫厚的本性。

這是金瓶梅之前的小說所未達到的境界。

 

十三陵. (122)

 

 

 

第三,從情節的安排和結構來看,

她再也不是單人散事連綴而成的小說,

而是前後關連、互為因果、主次分明、跌宕有緻,

有完整的故事發展軌跡,變幻曲折,扣人心弦。

 

第四,從敘述語言和人物的對話來看,

她也是前無古人的。她將民間樸實生動的口語、

俗詞寫進小說中,產生了活潑酣暢的語言風格。

不但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更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

也顯現出較高的語言水平。

 

十三陵. (123)

 

 

 

 

當然,金瓶梅也非完美無缺,

也同樣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缺陷,諸如情節上有時前後矛盾、

大段的抄襲他人的作品而顯的格格不入、

不注重故事的合理性及人物性格的合理發展、

存在大量的性描寫等,都對她造成不小的損害。

 

儘管如此,金瓶梅仍是一部傑作,

她開創了中國小說一個新的時代,

從此,人情小說成為中國小說的主流。

金瓶梅的創作,影響了明代後其至清朝的小說創作,

是中國小說的一個里程碑。

十三陵. (124)

 

 

宗教


 主條目:明朝宗教

明朝的興起與元末信奉明教與白蓮教的紅巾軍息息相關,

所以明太祖建立明朝後對宗教採取抑制和利用兼並的政策。

他主要希望阻斷摩尼教、白蓮教與彌勒宗等宗教組織再度變成反朝廷的起事軍,

並且希望利用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力量來維護社會秩序。

結果,得到「皇糧」全面保障的佛教與道教演變成缺乏精神上的創新追求,

亦脫離廣大信眾,民眾轉而尋求民間宗教作為慰藉。

 

 

十三陵. (125)

 

 

明朝流行對不同宗教兼容並取傾向,

民間宗教性信仰、習俗多樣而活躍。

基本精神在信仰自由主義、保持國家政治世俗性質、

維持社會穩定和國家對社會的控制。

集中體現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會理念並倚賴士大夫群體的努力。

其變動因素和矛盾來源,則在諸教向國家政權機關的滲透、

皇室特殊化行為、民間泛神論多元信仰傾向、部分士大夫的信仰綜合主義。

在此期間,回族的形成與猶太教的消亡,

表現出作為外因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政治壓力)與作為內在動力的宗教本土化、

世俗化運動,對宗教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十三陵. (126)

 

 

明朝中期以後,佛教受皇室宗教活動加強的刺激與儒家的矛盾尖銳起來。

這種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強烈反對寺院修建並發表闢佛言論。

明朝政府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漢傳佛教政策有同有異。

其重要差異之一是,明朝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西部邊疆政策緊密相關,

而對漢地佛教政策則於周邊關係政策基本無關。

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傳佛教為「番教」,認同程度遜於內地佛教。

明朝一些皇帝因喇嘛多擅長某些「法術」,對其有特殊興趣,

並因而導致士大夫針對相關政策的批評。

 

 

十三陵. (127)

 

 

 

 

道教起源於本土民間信仰,在明代與儒家士大夫的衝突比較和緩。

但明朝君主中信奉道教者多,既影響到國家政治,也影響到士大夫與君主的關係。

士大夫在反覆重申儒家原旨的同時,對道教的批評也日趨尖銳。

民間宗教以最貼近下層百姓生活的組織形式和內容,滿足中下層民眾的宗教需求,

甚至部分地滿足他們的政治要求和經濟要求。

這是明朝中葉之後,民間宗教如火如荼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明朝政府將民間宗教基本看作民俗,一般無干預,

對視為「陋俗」者加以排斥,在涉及秘密社會活動時則嚴厲禁止。

十三陵. (128)

 

 

明朝還是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藏傳佛教黃教的形成和發展,

以及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時期。伊斯蘭教在社會生活中相對封閉,

在明代政策中大體上表現為一個民族政策問題而不是一個宗教問題,

基本與國家以及其他社會成分相安無事。

明朝中期以後,天主教再度傳入中國,當時士大夫尋求改革,明朝對天主教大致寬容。

 

十三陵. (129)

 

 

教育
 
 明朝初期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

明太祖多次強調:「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風俗,莫不先於學校。」

並將學校列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推行程朱理學,

而不重視書院,書院因此沉寂近百年之久。

也因此,明朝中早期最重要的教育機構也就是國子監。

而各府、州、縣政府也皆立學校。府、州、縣學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

明處生員數目有定額,大致府學四十人,州學卅人,縣學廿人。

明代中後期,地方官員六事皆舉者極少,「學校之政之修也久矣」,

因此傳統書院再次承擔起培養科舉人才的重任。

明代書院的創辦,以嘉靖年間為最多,據統計,明代書院共有1239所。

書院的經費來源,大體上可以區分為官方撥置、和私人捐贈。

 

 

十三陵. (130)

 

 

由於政治上的牽連,書院屢遭劫難,歷史上共有四次禁毀書院的記載,

但官方越是禁止,民間開辦的書院就越多。


科舉在明朝是正式的選拔官吏制度。

科舉考試分為兩級,每三年舉行一次,稱為大比。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考生必須用八股文做答。

所謂股,即對偶之意。

八股文萌芽於宋朝,形成於明成化以後。

由於八股取士的制度,讀書人既不通經史,又不諳實際,嚴重束縛民眾智慧的進步。

 

 

十三陵. (131)

 

 

繪畫


明代的繪畫成就巨大,大致偏重於文人畫派,

往上承襲唐、宋、元三代的體系,再經過充分發揮後而自成一家的。

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

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面,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島畫盛行,

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

其中最興盛的山水畫派可分為氣勢恢弘的浙派、蒼勁活潑的院派與清麗縝密的吳派三種。

著名的書畫家如擅長花鳥的徐渭、擅長人物畫的陳洪綬,

「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山水畫大師董其昌。

明朝繪畫以山水和花鳥為主。人物畫和社會風俗畫相對較弱。

由於宗教藝術在明朝的衰落,明朝的雕像改以城隍、孔子、關公、岳飛等為主。

 

 

十三陵. (132)

 

 

戲劇

在明朝時期,傳統雜劇逐漸衰落,而傳奇劇走向繁榮。

在嘉慶後期到萬曆初期出現三部優秀的傳奇作品,

即《寶劍記》、《浣紗記》及《鳴鳳記》。

明代戲劇的集大成者是湯顯祖。

他的代表作是臨川四夢(即《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

及《牡丹亭‧還魂記》)。

南戲在明朝也進入最繁盛的時期。

明朝的文學與戲劇在對「情慾」的描寫上是較為開放的,

例如《牡丹亭》一劇中就充滿許多對少女情懷的正面刻寫

 

 

十三陵. (133)

 

 

 

書法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

明初書法陷於台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

「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

於是台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

祝允明、文徵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

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十三陵. (134)

 

 

 

建築
 
 明代的建築工藝創下新成就。

南京和北京城池都是偉大的建築作品。

南京城營建於洪武二年,完成於洪武十九年,

城牆周長達66里,一般寬10-18米,高12-15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城牆。

南京城突破方正的格局,而是按照地理形勢修建。

皇城位於東部,市肆和居民區位於南部,西北則是軍營。

洪武廿三年起,明政府開始修建南京外廓,周圍120里,

開十六門,將雨花台和鍾山都包入其中。

而北京城池則較為方正,體現皇權至上的思想。

 

十三陵. (135)

 

 

明朝的宮殿建築也十分宏偉,故宮即為例證。

明朝各種歷制建築也十分嚴謹工整。

天壇、太廟、社稷壇、孔廟都是十分巍峨莊嚴的建築。

明代帝陵工程浩大,可謂歷代之最。

而在明代被重建的萬里長城(明長城)更是舉世無雙的巨作,

保衛明朝的邊疆,至今依然聳立..........


 

 

 

十三陵. (136)

 

 

 

服飾

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

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

因此明朝漢族男子服式沿襲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

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兵笠等特色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

不過明朝滅亡後,服飾也因滿清剃髮易服政策而消散,

僅在朝鮮文化、越南文化、琉球文化中被保存下來。

 

十三陵. (137)

 

 

 

社會

明代早期,社會風氣比較節儉。

後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以及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社會風氣轉向浮華與奢糜,不論士大夫或百姓,

在飲食、居住、穿著、娛樂各方面都更為講究,

與過去儒家崇尚簡樸的風氣有很大的差別。

商人的地位也明顯提高。

 

十三陵. (138)

 

 

明朝的另一項重要社會風氣就是藏書之風。

無論官方與民間皆好藏書。

私家藏書尤為發達。天一閣是中國目前現存的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其創建者是范欽。在范欽去世時,天一閣藏書的總數達到七萬卷。

天一閣對藏書嚴加保管,水火不入。也嚴禁外借。

 

 

十三陵. (139)

 

 

明代重要的藏書樓還有汲古閣、絳雲樓等。

而私人刻書也逐漸發達,出現的彩印的套印等新工藝,

印製的書籍量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也使得書籍的讀者群更為擴大,

各種通俗小說的出現也為平民百姓提供另一種娛樂。

裝幀方法也得到改進,出現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線裝書。

 

 

十三陵. (140)

 

 

在衣食住行上,明代的茶文化與酒文化也十分發達,

民間盛行飲酒之風,酒令進入成熟的階段。

各種新式茶色紛紛出現,紫砂壺也開始流行。

酒樓茶館成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閒場所。

明代的手工業突飛猛進,傢俱的樣式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明代傢俱質地堅硬,風格典雅,流傳至今者不在少數。

而私家園林在明朝也非常發達,成為園林的典範。

明代園林藝術的最傑出代表著作是計成的《園冶》一書,

這是第一部全面總結私家園林的專著。

而百姓的娛樂風尚也日益發達,「旅遊」一詞首次出現。

明代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社會生活最豐富的朝代。

 

 

十三陵. (141)

 

 

 

在女性生活上,貞節旌表的制度在明朝成為固定持續的制度,

使得女性守貞守節從原本的典範理想成為一般性的風氣甚至規範]。

而纏足也在明朝逐漸成為社會上較普遍的習俗。

此外,晚明社會風氣的開放,使當時成為中國歷史上才女文化最發達的時代之一。

 

十三陵. (142)

 

 

科技主條目:明朝科技和西學東漸
 
 伴隨著西學的傳入,中晚明的科學技術出現新的進步。

中晚明科學著作眾多,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

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這些科學家幾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

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提出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中正確地解釋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

 

 

十三陵. (143)

 

 

明朝宗室在科技上也有極大的貢獻,

朱載堉世界上第一次正確地提出十二平均律,

並在數學、天文學方面亦多有建樹;明初周王朱橚把四百餘種植物種於府內,

並讓王府畫工將植物繪圖編製成書,名為《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共記有植物414種,並詳細描述各種植物的形態、

產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學歷史上的重要書籍。

中晚明的軍事科技也有所進步,各種新式火器大量湧現。

西方的佛郎機火炮、紅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國製造和使用。

還有一些專門的火器論著出現,如茅元儀所著之《武備志》。

 

 

十三陵. (144)

 

 

明朝末期,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

在他們傳播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傳入西方的科學技術。

當時中國的科學發展趨於緩慢,落後於歐洲。

隨著西學傳入,使得中國的少數士大夫開始認識到西方學問之中有其優於中國之處,

但這並未造成中國人對於中西學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變。

西學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術方面如天文曆法、測量以及所謂的「西洋奇器」等,

對於中國學術本身的影響衝擊亦不大。

而當時傳入中國的學問非常多樣,也有一些士大夫著手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方書籍或著書介紹西學,

例如徐光啟就曾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基於雙方文化的歧異及認知方面的不同,

也引發一些衝突,例如南京教案等...

 

 

十三陵. (145)

 

 

 

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就是長陵.

也就是永樂大帝他老兄安眠之所.

 

 

十三陵. (146)

 

 

販賣部有許多的商品.

價位是還好拉.都可以殺價.

在大陸買東西不殺價的只有一種人.

那就是---大笨蛋..

 

 

 

十三陵. (147)

 

 

 

至於打到幾折才算ok呢.

斯斯的底限是打到一折才ok拉..

 

十三陵. (148)

 

 

 

 

十三陵. (149)

 

回到車上了.

嘉嘉的朋友親自栽種的水果.

這是好吃的柿餅.

 

 

 

十三陵. (150)

 

 

 還有這甜到不像話的大水梨...

 

十三陵. (151)

 

 窗外一片白色景象...我們也該說再會了...十三陵.

 

 

十三陵. (152)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