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檀. (101)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

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


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

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

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

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

 

 

天檀. (102)

 

 吳氏姐妹跟林老爺....

 

 

天檀. (103)

 

 

 

皇穹宇位于圜丘壇正北﹐

是專門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殿宇﹐

俗名寢宮﹐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殿檐為雙重﹐它的門樓﹑牆頂﹑殿瓦﹑殿頂﹐

均為綠色琉璃瓦。

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時﹐

將殿檐改為單檐﹐琉璃瓦全部換成藍色。

 

天檀. (104)

 

 

皇穹宇南面路上第三塊石板.

正處在圍牆中央.

傳說在這裡拍一掌可聽到三響.故稱其為三音石.

三音石的效果也是聲音反射的結果.

當掌聲等距地傳播到圍牆之後.

被圍牆同時反射回中央.

於是人們聽到第一響回聲.

這第一次回聲又照樣傳播出去.

並被圍牆反射回來.於是聽到第二響.如此類推...

 

 

天檀. (105)

 

 

皇穹宇的宮門是三座並列的殿脊式券門。

 皇穹宇是一座十分美觀而高大的圓形建築。

殿高17米﹐直徑19米﹐坐落在高3米的圓形須彌座上。

 

 

天檀. (106)

 

 

 

殿前石階上有一幅“二龍戲珠”巨型石浮雕.

一升一降..栩栩如生.......

 

天檀. (107)

 

 

藍色琉璃瓦的單檐攢尖式的屋頂..

正面是木雕菱花圖案的欖窗和門.

均用彩繪..顯得十分富麗華貴...

 

 

天檀. (108)

 

 

殿內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繪串枝圖案的支柱托屋頂﹐

上面是弧形短梁。柱頂端是鎏金斗拱托金龍藻井﹐

藻井中心繪大金團龍﹐周圍有360條金龍﹐

象徵周天為360度。

 

 

 

天檀. (109)

 

 

 

殿內正面是一座漢白玉雕花圓石座﹐

上面安設神龕﹐裡面供奉“皇天上帝”的神牌﹐

牌上刻金色滿﹑漢文字。

殿內東﹑西兩側各設四個方形石座﹐

是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天檀. (110)

 

 

 

  正殿外兩側﹐各有東﹑西配殿﹐

西配殿為方形﹐是平時供奉日﹑月﹑星﹑辰﹑

雲﹑雨﹑雷﹑風諸神牌位的地方。


 皇穹宇圍牆正南﹐有一座十分考究的琉璃門

﹐門建在漢白玉石砌成的須彌座上﹐

門樓的椽﹑檁﹑斗拱均用琉璃燒制﹐上覆蓋藍色琉璃瓦。

 

 

天檀. (111)

 

 

進入天壇..樹木蔥郁.

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

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

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

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天檀. (112)

 

 

 

天壇面積遼闊.

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

在極小佔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

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

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

 

 

天檀. (113)

 

 

 

回韾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

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

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

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

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

 

天檀. (114)

 

 

祇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

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嚮北說話﹐

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

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

無論說話聲韾多小﹐

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

而且聲韾悠長﹐堪稱奇趣﹐

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所以稱之為“回韾壁”。

 

 

天檀. (115)

 

 

 

古老的柏樹.看樣子年齡超過五百年了吧....果真是老柏

 

 

   

天檀. (116)

 

  

還真給我猜對了.

500歲的九龍柏.

 

 

天檀. (117)

 

 

祈谷壇

 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

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

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

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

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

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

 

 

天檀. (118)

 

 

 

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

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祈年殿為圓形,

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

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天檀. (119)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

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

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

週邊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

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天檀. (120)

 

 

 回首來時路.此路亦迢迢.

 

天檀. (121)

 

 

望向眼前路.唉呀我的嗎....會不會太遙遠了呀.

應該在之前入口處.每個人騎一台單車進來的才對...

 

 

天檀. (122)

 

 

皇穹宇北面過了成貞門即是祈谷壇。

成貞門北面有一條寬大高直的路直達祈谷壇﹐

路是用城磚及條石砌的﹐高出地面3米多﹐

被稱為神路﹐也叫丹陛橋。

神路的中部嚮東有凸出的一長方形臺﹐叫具服臺﹐

三面有雕石欄杆﹐是皇帝祭祀時漱洗更衣的地方。

 

 

天檀. (123)

 

 

 

每年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時﹐

先在此臺上支搭圓形幄帳﹐

稱為“幄次”﹐通稱“小金殿”﹐

是個活動的房屋。

皇帝由齋宮到祈年殿行禮﹐先到這“小金殿”中更換禮服。

明朝皇帝到這裡時﹐還要脫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禮。

這表示潔淨﹐不將微塵帶到神壇上。

脫鞋以后﹐所經過的神路(即丹陛橋)便是鋪滿棕毯的走道了。

這條寬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

 

天檀. (124)

 

 

祈谷壇的四周圍著方形 牆﹐

周長659.1米﹐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券門。

在南券門內﹐有一座形狀高大﹐猶如城門的五間大宮門﹐

上覆藍色琉璃瓦﹐下承漢白玉石基臺。

這就是祈年門﹐明朝永樂初稱為大祀門﹐後又稱大享門。


 

 

 

天檀. (125)

 

 門外建有一座綠色琉璃磚燔爐﹐

是皇帝祭天時燒松柏木和送燎時燒祝板(祭文)﹑

祝帛(藍色綢幅)的地方。

旁邊有一座瘞坎﹐祭曲告成後﹐

把供牛的尾巴割下拌上牛血牛毛﹐

全部埋在坎內﹐象徵人類初期茹毛飲血的生活。

 

 

 

天檀. (126)

 

 

 

在燔爐前﹐一字排開八座鐵燎爐(鐵鼎爐)﹐

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

每當舉行祭祀儀式的時候﹐

八座鐵鼎爐內的火焰可以照明全壇﹐

爐內吐出的青煙﹐清香襲人﹐

同時也象徵古人燎庭的習俗。 

 

天檀. (127)

 

 


  進祈年門是寬敞的庭院﹐

院東﹑西有配殿各九間。

院的正中就是舉世聞名的祈谷壇。

壇分三層﹐高約4米﹐佔地約5900多平方米﹐

與圜丘壇形狀相同﹐但沒有“天數”的約束。

三層臺面全都用清水澄漿方磚鋪成﹐

這種磚也就是聞名於世的“金磚”。

 

 

天檀. (128)

 

 

臺面四周圍有漢白玉石欄及螭頭圍擋﹐雕刻很精致。

上層石座的欄杆柱頭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龍﹐

其餘兩層則分別刻鳳和雲。

殿南三層石階上還有三組精美石浮雕﹐

自上而下分別為“雙龍山海”﹑

“雙鳳山海”和“瑞雲山海”。

 

 

天檀. (129)

 

 

 

        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

為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

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

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

清王朝建立後﹐用它來舉行祈谷禮。

 

 

天檀. (130)

 

 

祈谷壇上為祈年殿。

殿高33米﹐直徑24.2米﹐

宏偉壯觀﹐氣度非凡﹐

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

 

 

天檀. (131)

 

1751年﹐正式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

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

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里。

 

 

 

天檀. (132)

 

 

 據傳﹐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寶﹐

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廟前殿正中三間沉香木梁柱﹐

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沉香木裝修格扇。

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擊後重修的﹐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樣。

 

 

天檀. (133)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

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

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嚮上收縮﹐

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

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

 

 

天檀. (134)

 

 

 

 

天檀. (135)

 

 

台灣導遊似乎很喜歡我的相機.

只要一有機會就會主動拍我們拍照.

還說我的相機好好ㄡ....

 

 

天檀. (136)

 

它的構造比皇穹宇復雜﹐

外部是三層高閣﹐

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

仿佛像磚砌的券殿﹐

但又沒有一磚一石﹐

全部采用木結構﹐

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

 

 

 

天檀. (137)

 

 

 

內外楹柱各12根﹐

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

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

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

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天檀. (138)

 

 

 斯斯拍的家族合照..

 

 

天檀. (139)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

殿呈圓形﹐象徵天圓。

瓦用藍色﹐象徵藍天。

殿高九丈九﹐九九代表“天數”。

殿頂周長30丈﹐表示一個月30天。

殿內柱子的數目﹐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

 

天檀. (140)

 

整座大殿由28根木柱子分三圈支撐﹐

由里嚮外﹐以4﹑12﹑12三個數字排列。

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將周天黃道恆星分成28個星宿(即星座)﹐

因此﹐這28根房柱分別代表:

        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宿﹔

        北方的斗﹑牛﹑女﹑虛﹑危﹑室﹑壁七星宿﹔
 
        西方的奎﹑婁﹑胃﹑昴﹑畢﹑觜﹑參七星宿﹔

        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七星宿。

 

 

 

天檀. (141)

 

 


        裡面一圈4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

中間一層的12根楹柱﹐象徵一年﹔

外面一圈12根楹柱﹐代表一天中的12個時辰﹐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同時﹐中間和外圈的柱子數之和又象徵中國農曆一年有24個節令

﹐即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薯﹑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天檀. (142)

 

 (林家老爺跟夫人

 


 星宿和一年四季的節令﹐

都是中國古代關于“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觀念。

將這些“天”的觀念巧妙地體現在建築中﹐

可以說是古代匠師的智慧與創造。
 

 

天檀. (143)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致的“九龍藻井”﹐

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

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

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

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

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天檀. (144)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祇有鳳紋﹐

而殿頂藻井內祇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

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

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

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

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

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

 

 

天檀. (145)

 

 

 

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

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

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

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

 

 

天檀. (146)

 


        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

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

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

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

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

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

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曆代帝王等。

 

 

 

天檀. (147)

 

 

在祈年殿東面,長廊正南廣場的草地上,

陣列著八塊石頭(原來祇有七塊)﹐

其陣列的形式頗似天上的北鬥七星,故而取名“七星石”。

後來乾隆皇帝又命人增放一塊,象徵北極星。

        傳說﹐明朝遷都北京後,

想修一座祭天地的祭壇,但一直選不準壇位。

一天夜裡,天上北鬥七星落地,謂之“天遂人意”,

為皇帝解了愁,便築壇於此。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是明朝嘉靖年間設置的。

緣於嘉靖皇帝聽一些道官說,

祈年殿的東南方過於空虛,放巨石以鎮風水。

 

 

 

天檀. (148)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

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裡,其間有琉璃門相通。

         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

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杆的臺基座。

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裡,每逢農歷初一、十五,

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

 

天檀. (149)

 

 

 

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

由禮部尚書上香,

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

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祈年殿東邊在內 牆東門外,

有72間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屬建築。

為連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

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俗名稱為“七十二連房”。

長廊中部偏北,有五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

“神庫”西面是“神廚”,祭天時,在這裡制作供饌和糕點。

 

天檀. (150)  

 

 

 


        明﹑清時代,祭天是在日出前進行的。

因此祭品要在夜間運送。

七十二連房內設有一種古式木座落地燈,

高約1.5米,安六角蓮花木盤,盤中插紅色蠟燭,

罩黃綿紙燈罩,稱為“戳燈”。

燈光燭影,時明時暗,一片灰暗慘淡的景像,

使人覺得陰森可怕。

方士、道士們為了附會祈年殿有三十六天罡的說法,

說這七十二連房就是七十二地煞的聚集地。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