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西砲台 (1)

 

今日我們來到了旅順.

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旅順呗...

 

旅順原本也是一個市區

為什麼中國要把旅順市降格併入成為大連市旅順口區呢?

 

因為根據大陸的行政區域建制,第二級的地級市,

兩市過於接近,與及因為土地、政治、文化及經濟上的因素,

不可能分成兩市,故合併成旅大市,後來再改成大連市,

因為始終政治、文化及經濟上的中心都是在原大連市的市中心區。

 

旅順西砲台 (2)

 

 

當然也是有其它的考量.....

 
 1945年之前,旅順隸屬於獨立軍事地區,稱為旅順港,1945年後改為旅順市。

1955年5月15日,蘇聯移交旅順給中共。

1960年,旅順以一個市轄區的身份加入大連市,

稱作“旅順口區”,也可簡稱“旅順”。

 

 

旅順西砲台 (3)

 

 

旅順為什麼要加入大連市?

因為自1960年起,中蘇關係直轉急下,

蘇共領導人提出共建中蘇聯合艦隊等要求遭到毛澤東斷然拒絕後,

又爆發了中蘇論戰,蘇軍在外蒙古屯兵百萬,兩國摩擦不斷升級。

在中國海軍勢力薄弱而蘇聯海軍強大的形勢下,旅順防務問題就變得愈加困難,

於是中共中央決定把旅順逐步交給地方管理,

而重點加強在呼和浩特-長春一線防禦工事的構建,

與此同時,開始三線建設大幕地展開。

 

 

旅順西砲台 (4)

 

 

嚴格意義上來說,遼東半島距離旅順最近的市也是唯一的市就是大連市,

而且大連市如今已然成為遼寧省乃至整個東北的經濟引擎,

旅順口區也成為了我國重要的歷史紀念地存在。

下面是一些資料:

旅順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屬大連市轄區。

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

北依大連,距大連市區45公裏。

旅順口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

 

 

旅順西砲台 (5)

 

 這是我們在東北三省的最後一個住宿房間了...

空間大的不像話.洗個澡還要走路好幾分鐘....

 

旅順西砲台 (6)

 

 (光是床前就可以擺一桌撞球臺了說.....好誇張的大...)

 

 

旅順口區距大連市中心45公里,有三條高級公路通往大連市區。

旅順是“南滿鐵路”的終端,旅順火車站是1902年修建,

現在仍然在使用,客貨運輸十分方便;旅順新港建於1986年,

原址“羊頭窪港”是個千年漁港,從旅順新港到山東蓬萊僅66海裏,

是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的最近點,被稱為“黃金水道”,

旅順港有通往蓬萊、龍口、秦皇島的班輪和滾裝船,

大連至煙臺火車輪渡選址旅順新港為起點;

旅順距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僅30公里。

旅順西砲台 (7)

 

 今年已邁入知天命之年的斯斯.

歲月果真是過的好快好快.....

 

 

旅順西砲台 (8)

 

 老婆也知道我的夢想是要買一隻IWC的葡萄牙七日鍊.

說可以讓我圓夢.我當然是很開心呀.也謝謝老婆的愛心.

但是我還是想多存一點錢再說.跟老婆說五年後再說吧...

 

 

旅順西砲台 (9)

 

 (沒拍好沒關係.只要人對了就好...)

 

 

旅順口歷史悠久,最早的名稱叫“將軍山”,

將軍山是老鐵山的一部分。

早在四五千年前,老鐵山下就有人類的活動,

現今鐵山街道郭家村北大嶺新石器時期遺址就證實了這一點。

鐵山街道於家頭坨出土的銅器則告訴我們商朝時期人類在這裏活動的情況。

戰國時這裏屬燕國的“遼東郡”。

漢朝時,在今天的鐵山街道於家村東邊的山坡上修建了“牧羊城”(又稱“木羊城”),

是旅順成為軍事重鎮的開端,牧羊城出土的“河陽令印”、

“武庫中丞”封泥充分證實了旅順與中原地區的密切關係。

 

 

旅順西砲台 (10)

 

( 笑笑看人生才是對的.....)

 

在它附近出土的記事磚是迄今旅順發現的最早的記事文字。

到了魏時,旅順被稱為“遝渚”或“遝津”。

“渚”在古代是“水中的小塊陸地”的意思。

晉名“馬石津”,唐謂“都裏鎮”,元稱“獅子口”,

到了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

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馬雲、葉旺兩將軍率部從山東乘船跨海鎮守遼東,

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特將獅子口改名旅順口。

 

 

旅順西砲台 (11)

 

 

1880年,清政府在此興辦北洋水師,建軍港、修炮臺、築船塢、紮營盤,

旅順口成為軍事要塞。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

都在旅順口歷史上留下了滄桑一頁。使旅順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露天博物館。

  旅順口氣候宜人,夏無酷署,冬無嚴寒。

每年自三月開始,迎春、看桃、玉蘭、櫻花、

海棠、丁香、映山紅、榆葉梅……可謂百花爭豔。

旅順口有“水果之鄉”的美譽;海產品是真正的“生猛海鮮”,暢銷海內外;

植被茂密,主要有黑松林、赤松林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矽石、沙石等。

站在白玉山上,一覽旅順軍港的雄姿,蛇島、鳥島、黃渤海分界線蔚為壯觀,

那雄踞於港口東西兩側的黃金山和西雞冠山以及橫在港內形如老虎尾巴的沙嘴,

從新石器時期至近代的眾多遺跡,展示著歷史的久遠。

 

 

旅順西砲台 (12)

 

 下樓吃早餐了...

 

 

旅順西砲台 (13)

 

 今日早餐的餐廳在二樓.

也是我們在東北三省的第七個早餐.

 

 

旅順西砲台 (14)

 

每次到餐廳都充滿著期待...

因為不知有什麼好料的在等著我們呢....

ㄏㄏㄏ.果真是愛吃的倫...

 

旅順西砲台 (15)

 

 真的是燈光美用餐氣氛佳...

讓人心情開懷的開始新的一天..

 

 

旅順西砲台 (16)

 

 我的萬年不變早餐.

不管到哪裡.只要有清粥.斯斯一定不錯過.

 

 

旅順西砲台 (17)

 

 一看就知道是老婆的....

 

 

旅順西砲台 (18)

 

 當然不忘了來個飯後甜點.

如此一天的能量補充滿滿...

 

 

旅順西砲台 (19)

 

 因為是最後一天的行程.

所以今天有比之前的集合時間晚一些些...

 

 

旅順西砲台 (20)

 

 今天的二個點都在旅順.

大連市距離旅順約45公里左右.

所以來回約一個半小時.

(因為飛機場在大連這邊)

 

 

旅順西砲台 (21)

 

(又是一個好天氣的一天開始.)

今日的第一個景點是45公里外的西炮臺

 旅順的西炮臺是日俄戰爭當時主戰場之一,

 守護軍港和羊頭窪的重要高地。

 站在西炮臺上可以望到國內第一條跨海鐵路輪渡—煙大輪渡碼頭,

 旅順全景盡收眼底。

 包括最具旅順特點的火炬松、遠觀勝利塔、友誼塔。

 

旅順西砲台 (22)

 

 我們所住宿的飯店大門口....

 

 

旅順西砲台 (23)

 

 (飯店對面的商店街...)

 

旅順

旅順口位于東經120°57′-121°28′30〞,

北緯38°40′-39°10′之間,在遼東半島最南端,大連市西南部,

瀕臨黃海和渤海,與山東半島相望。

旅順口總面積50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69公裡。

人口21萬,其中城區人口11萬人。

旅順口屬大連市管轄,旅順口區共管轄城區五個街道,

農村八個鎮,一個國營農場>

 

旅順西砲台 (24)

 

 (我們的飯店大樓....)

 

旅順口地貌特征:

陸地屬于遼東半島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多山地丘陵,

少平原低地;石灰岩地層出露較多,分布廣泛,

濱海岩溶地貌發育比較完全;由于升降運動頻繁(以升為主),

成層分異明顯;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海岸地貌千姿百態復雜多樣。

 

旅順西砲台 (25)

 

 (八九點多的市區...)

 

根據旅順口各部分構造基礎,地貌發育過程和特征,可分為以下地貌類型:

低山丘陵--旅順口屬于山地突出海面的千山山脈的餘脈,

為構造剝蝕地形--丘陵地區,東北高西南低。

境內以城山為起點,由兩支丘陵環繞四週,

一支向南經過老橫山、老座山、雙頂山延伸到黃海邊轉向東西走向,

經過砲台山延伸到老鐵山,一支向西經過將軍旺山、屋頂山和雙島灣鎮的九頭山轉向南,

伸展到老鐵山,中間散落有大孤山、台山、椅子山、猴石山等中丘,

其它絕大部分為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

 

旅順西砲台 (26)

 

 (飯店停車場...)

 

境內大小丘陵共292座,坡度多在25°以上。

海拔50--200米的丘頂有251座,200一400米的有39座,400米以上的2座。

最高的高丘老鐵山465.6(或465.5)米,其次為城山404.8米,老橫山393.2米。

由質地堅硬,抗風化力強的震旦系永寧組石英岩組成的山丘,

如東部黃海沿岸的丘陵山坡上部多為懸崖峭壁。

由于降雨匯水面積較大,致使河水動能相對較大,因此下蝕作用強烈,

造成溝谷陡峭狹窄,甚至局部河谷兩側的直立岩層被剝蝕成岩牆、岩壁等,

西部的老鐵山,山脊尖銳,山坡陡峭,山勢險峻,岩層裸露。

 

旅順西砲台 (27)

 

( 再拍一張..準備上車了....)

 

由于長期的風化作用和重力作用,形成倒石堆、石河等發育典型的重力地貌。

平地和低地--旅順口平地和低地為數不多,主要分布在西部、

北部和東北部一帶丘陵中間盆地及沿河兩岸的河邊,

如土城子一帶分布有坡洪積平地,寬1公裡,長4--6公裡,地面標高5米以下。

鐵山鎮鴉戶嘴,江西鎮大潘家、隋家,雙島鎮張家、

台山西等地的丘陵山前地帶分布有坡洪積裙,寬幾百米至數公裡不等,

坡度25度,其上樹枝狀衝溝發育,岩性為亞粘土礫石。

 

 

旅順西砲台 (28)

 

( 離開大連市往旅順的方向而去....約45分鐘左右.)

老鐵山北麓緩坡及沿海平地,地形高140米左右。

南部沿海及山間地帶,分布有衝洪積谷地。

另有少量鹽堿地,分布零星。海塗,鹽田分布于龍塘鎮,鐵山鎮,江西鎮,

雙島鎮,北海鎮,三澗堡鎮和旅順口城區。

海水地貌--旅順口河流多系間歇性小河。較大的河有橫貫長城、三澗堡鎮的北大河,

發源于鞍子嶺北麓,全長31公裡,自東向西從大潮口流入渤海灣。

  

 

旅順西砲台 (29)

 

 (車窗外的學校...)

 

 

南部龍河發源于火石嶺南坡,長9.4公裡,匯合東溝河、

西溝河、寺溝河,經解放橋注入旅順港內。

西南鴉戶嘴河發源于老鐵山腳下,東流注入港裡。

北部石嘴子河發源于大山下。從南向北匯合西泥河、後泥河,然後注入渤海。

 

旅順西砲台 (30)

 

 到了...

在大陸地區.只要一看到繁體字.

我就不知道在開心什麼呀....

 

旅順西砲台 (31)

 

 

東部有三條較大的河流,已被攔腰截斷建成民用水庫。

此外還有曲家河,中心河和塔河等。本區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積小,

都是季節性河流,常年無水,只有鎮泉寺河和付家河,尚有一段短流。

多數是雨季到來,才有間歇性小流量。

海洋空間--旅順口的海岸線,東起龍塘鎮黃泥川村與甘井子區接壤的耗子洞,

北至三澗堡鎮小黑石村釣魚台,全長169.7公裡,海洋空間,從海岸線向外,水深可達60多米。

海域遼闊,海灣眾多,離岸1公裡水深超過5米的岸段有塔河灣附近的東鹽廠、

夾幫嘴、佛門寺、羊頭窪海口的大羊頭、雙島灣的土虎嘴和艾子口的小北海等。

島嶼--旅順口島嶼包括無名礁砣在內,總數13個。

 

 

旅順西砲台 (32)

 

 

分布在西部的有著名的蛇島和海貓(鳥)島,

分布在北部的有豬島、□5漢突□降骸5喊斷22.1公裡。

海洋地貌--旅順口的海洋地貌是地質第三紀後期中新世地殼運動發生遼河大斷裂和鴨綠江大斷裂的產物。

潮下帶的海底地貌,在渤海方面,基本上是自東向西傾斜,除蛇島附近出現海槽外,

海底較為平坦,平均坡度0.11度左右,平均水深25米。

在渤海海峽,海底自北向南傾斜,坡度陡峭,海底起伏不平,平均水深40米。

在老鐵山附近,出現本海區最深的海溝,深度超過60米。

在黃海方面,因受長山列島阻隔,海底地貌十分復雜,明暗礁較多。

但基本方向是海底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最深處可達50米,平均水深34米。
 

 

 

旅順西砲台 (33)

 

 

旅順的西炮臺是日俄戰爭當時主戰場之一,

守護軍港和羊頭窪的重要高地。

站在西炮臺上可以望到國內第一條跨海鐵路輪渡—煙大輪渡碼頭,

旅順全景盡收眼底。

包括最具旅順特點的火炬松、遠觀勝利塔、友誼塔。

 

 

旅順西砲台 (34)

 

 東北人特別的痛恨日本人其來有自...

震驚世界的『旅順大屠殺』發生於何時?共殺了多少人?

 

甲午戰爭又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1894-95年),

當時日本陸軍大將大山巖指揮第二軍,

1894年11月21日開始攻打中國北洋海軍基地旅順港口以後,

發生了旅順大屠殺事件。

『日本外文書』稱之為「旅順口虐殺事件」,

英美稱之為Port Arthur Atrocities,或Port Arthur Massacre。

 

 

 

旅順西砲台 (35)

(欲穹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旅順大屠殺到底犧牲人數有多少?

 

在 1895年「三國干涉」遼東半島,旅順歸還中國之後,

中國的遼東接收委員顧元勳,在旅順的遺骨、遺灰埋葬地點建造了一座「萬忠墓」,

記錄受難者約1萬8千人。

1948年重修「萬忠墓」時,記載犧牲人數為二萬餘人。

中國的史學者孫克復、關捷編著『甲午中日陸戰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據此主張犧牲者數為二萬餘人。

1994年3月,興建「旅順萬忠墓紀念館」時,再行發掘萬忠墓清理後,

亦記載「日軍侵入旅順市區後,對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進行了四天三夜野蠻的大屠殺,

近二萬無辜同胞慘遭殺害。」 

 

 

旅順西砲台 (36)

 

 

當時居住旅順市的人口約為二萬餘人。

據1895年3月號的『北美評論月刊』(North American Review)報導說:

「在旅順市街殘留的中國人只有 36人。」他們是用在搬運、掩埋屍體的。

 

日本的國際法學者有賀長雄,曾擔任日軍第二軍的法律顧問從軍,

在他的著作『日清戰役國際法論』(陸軍大學校,1896年)說:

當時散布在市街上的屍體總數約2000,其中包含約500具非戰鬥員。

當然,日方是加害者,勢必要隱瞞日軍有屠殺非戰鬥員(平民)的事蹟。

因為明治天皇在宣戰的詔敕宣布「苟非戾於國際法,各各應衡權能力盡一切手段,期無遺漏」,

要求日本軍人嚴守戰時國際法,讓歐美重視日本是一個「文明國家」。

但是在旅順有四名跟隨日軍的外國特派記者,目睹了旅順大屠殺案。

 

旅順西砲台 (37)

 

 

旅順口是我國重要的天然軍港之一,

也是世界著名的不凍港,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炮臺始建於1900年,

是當時沙俄在位於旅順港近距西北2000米處,

海拔最高的山上(海拔197米)修建守護軍港後路和控制西線海域的制高點。

現西炮臺為旅順最具特色的景觀之一。

 

旅順西砲台 (38)

 

 

旅順口位於東北三省最南端,陸地到此結束,

海洋從這裏開始,隔海與齊魯大地相望,

扼守渤海海峽,是京、津的海上門戶,

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尤其是日、俄、蘇三國兩方反復爭奪的戰場。

在這塊彈丸之地曾爆發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

留下遍佈山野的戰爭遺跡,

西炮臺是最具特色的景觀之一。 

 

旅順西砲台 (39)

 

 

旅順西炮臺 - 旅順西炮臺歷史

一八九四年日本帝國主義公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中、日甲午戰爭,

腐敗的滿清政府戰敗,李鴻章在下關與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日本第一次強佔了路順口。 
 
當時日本推行的“大陸政策”企圖把旅順據為己有,

與沙俄推行的“遠東政策”亦想把旅順據為自己的海軍基地相抵觸,

沙俄遂聯合德國和法國,三國上演了“干涉還遼”的鬧劇。

 

 

旅順西砲台 (40)

 

 

日本迫於壓力在1897年以滿清政府出資3000萬兩白銀為代價,從佔據兩年的旅順撤出。

隨後,沙俄將軍艦開進了旅順口,並於1898年強迫清政府簽定了《旅大租地條約》,

從此霸佔了旅順和大連。沙俄開始在旅順口大肆擴建和新建陸防、海防的工事堡壘和炮臺。

現西炮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處,經過修復後的戰炮是旅順口現存沙俄軍隊最完整的戰炮。

 

 

旅順西砲台 (41)

 

 

旅順西炮臺 - 旅順西炮臺建造結構

西炮臺始建於1900年,是當時沙俄在位於旅順港近距西北2000米處,

海拔最高的山上(海拔197米)修建守護軍港後路和控制西線海域的制高點,

當時沙俄稱之為D號眼鏡堡,中、日稱為西炮臺。

俄軍在此設置了150毫米加農炮6門,57毫米速射炮2門,

守護官兵89名,當時的指揮官是伊爾曼上校。

 

 

旅順西砲台 (42)

 

 

旅順西炮臺 - 重要軍事地理位置

1904年

蓄謀已久的日本聯合艦隊在艦隊司令東鄉平巴郎的率領下從日本的佐世保港出發,

於2月8日午夜突襲了霸佔旅順口的沙俄太平洋分艦隊,日、俄戰爭爆發,

由於西炮臺佔據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整個日、俄戰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曾多次向巡弋在旅順港外和在渤海灣內的日艦發炮,阻止日漸的進攻。

 

 

 

旅順西砲台 (43)

 

 

日俄戰爭持續近一年的時間,1905年1月1日旅順被日軍攻克,沙俄戰敗,日本再度強佔了旅順。 
 
旅順口是我國重要的天然軍港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不凍港,作為戰略要地,早被載入史冊。

在近代,她先後遭受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洗劫。

日、俄又先後對她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抗戰勝利旅順才真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歷史就是我們的昨天,

只有熟悉了昨天才能理解我們的今天,更好的地迎接明天。

 

 

旅順西砲台 (44)

 

 以前歷史曾讀過的甲午戰爭還記得嗎.

沒關係.因為我也早已忘光光了.

好在網路很方便.隨便查一下就有了..

讓我們再次瞧瞧以前的日本鬼子有多壞呗.....(資料還是來自於維基百科)

 

 

旅順西砲台 (45)

 

 

甲午戰爭,

日本稱日清戰爭(日語:日清戦争/にっしんせんそう Nisshin sensō ?),

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

是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在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進行的一場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旅順西砲台 (46)

 

《馬關條約》,為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於1895年4月17日

(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馬關港

(今日本山口縣下關市下關港一帶)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

又稱《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

中方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

日方代表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

該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戰爭的結束。

條約原本現典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

 

旅順西砲台 (47)

 

 (旅順口的老婆大人)

歷史背景

參見: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及東學黨起事

1863年底,朝鮮哲宗逝世,神貞王后立宗室興宣君李昰應之子李命福即位,改名李熙,是為高宗。

當時高宗還年幼,奉生父李昰應為興宣大院君(華人稱之為「雲峴君」),攝朝政。

李昰應為人極為反日,下令:「凡與日本交涉者,處死刑」。1873年大院君下台,閔妃(即明成皇后)掌政。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有艘日本軍艦「雲揚號」,停泊在朝鮮江華島沿海附近號稱進行海域測量,

卻在傍晚以補充淡水為由,未經提前通知朝鮮守軍企圖上陸。江華島砲台守軍發砲攻擊。

日艦「雲揚號」全力反擊,摧毀江華島砲台並攻陷永宗城。

事後,1876年2月26日,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又稱《丙子修好條約》、

《日朝修好條約》),朝鮮給與日本貿易特權並互相承認為自主獨立的國家。

 

 

旅順西砲台 (48)

 

 

關於此事件的來龍去脈,羅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書中,

詳細記載:「光緒元年秋,日本以兵艦突入朝鮮江華島,毀其砲台,焚永宗城,殺朝鮮兵,掠軍械以去。

復以兵艦駐釜山,要盟。方副島種而之來議也,乘間語總署,朝鮮是否我屬國,若為屬國,則由我主朝鮮通商事。

總署答以朝鮮雖我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至是,日本以兵脅朝鮮,

而遣開拓使黑田清隆為全權大臣,議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鮮議約。

二年春,約定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互派使臣,並開仁川、元山兩埠通商,日艦得隨時測量朝鮮海岸,中國視之漠然也。」

此條約在朝鮮造成保守黨與維新派的鬥爭。

保守黨想維持「事大交小」傳統的外交方式,維新派想因此脫離與大清國的冊封關係,與歐美結交來發展朝鮮。

但大清國仍控制著朝鮮朝廷保守的官員與貴族。

 

 

旅順西砲台 (49)

 

 

清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新舊黨之爭。

朝鮮自江華島事件後,國內維新派組開化黨,是為新黨;舊黨則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

因王妃閔氏一族與李昰應不睦,李昰應遂唆使兵變,焚日本使館,殺日本中尉堀本禮造。

日本因而出兵朝鮮,清廷亦派兵朝鮮。敉平叛亂後,清朝與日本皆駐軍漢城。

清朝將李昰應逮捕,囚禁於中國保定,1885年獲釋。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正酣,日本密令其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策劃朝鮮維新派開化黨人發動政變。

竹添進一郎對金玉均、洪英植等開化黨首鼓動「清法開戰,清國將亡,

貴國有志於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機……」,還主動幫開化黨制定政變計畫。

12月4日洪英植等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在王宮放火,引日軍入宮。

在朝鮮大臣奔向清軍軍營,「匍匐轅門,撫告哀衷」請求援助下,袁世凱率領二千名清軍進入漢城,

擊敗日軍後攻入王宮,救出朝鮮高宗。高宗獲救後,立即下令將擒獲的洪英植等七人處死,並追捕朴永孝等人。

事件過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日兩國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於天津簽訂《中日天津條約》,

中日兩國均自朝鮮撤兵,並約定:「將來朝鮮如有事,清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行文知會;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旅順西砲台 (50)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鮮東學黨黨魁崔時亨、全琫準等人,

於全羅道聚眾號召農民起義,發檄征討日寇、驅逐權奸,史稱東學黨起事。

朝鮮高宗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隸提督葉志超奉令率軍馳赴朝鮮,

清軍登陸駐屯於牙山,並按《中日天津條約》之規定電告日本。

東學黨亂兵聞中日軍隊已至,不戰而潰。五月,袁世凱以東學黨潰散、叛亂已平,要求日本同時從朝鮮撤兵。

日政府反要求中日兩國留兵,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為清廷所拒。

六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高宗,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

李昰應為報囚禁中國保定之恨,不經思考,答應為日本效力,下令驅逐在朝鮮所有華人出境。

後日本發現大院君曾寫信要求東學黨徒北上與平壤清軍一起驅逐日軍。

北洋大臣李鴻章發覺事態不妙,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馬玉崑率軍火速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

另調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梯次渡海馳援朝鮮。

7月23日,濟遠和廣乙兩艦抵達牙山,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在朝鮮牙山登陸。

 

 

旅順西砲台 (51)

 

 

7月25日拂曉,兩艦離牙山返航。早晨7時20分,在朝鮮豐島海面,

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艦。

日軍不宣而戰,發砲攻擊濟遠和廣乙(日方稱濟遠先開火)。

經過一番激烈砲戰纏鬥後,福建船政局自製砲艦廣乙企圖逼近日艦發射魚雷,

但在秋津洲、浪速壓倒性的火力打擊下受重創,船身傾斜,人員傷亡慘重,無力再戰。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1200餘人、並懸掛英國國旗的英國高陞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先後駛來,

日艦浪速及秋津洲改追高昇及操江。廣乙於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戰鬥,最後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沉。

濟遠則懸掛白旗,然後更掛上日本軍旗,向西棄二艦而走,日艦吉野在後追擊,濟遠以尾炮向吉野還擊,後得脫。

 

 

 

旅順西砲台 (52)

 

 

9時15分,日艦浪速發出信號,勒令高陞號停船,英籍船長被迫停駛。

浪速派代表乘小艇登船檢查,詢問船長:「高陞號隨浪速走,同意嗎?」,

英國船長回答:「如果您如此命令,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在抗議下,服從」。

人員回母艦後,浪速掛起信號旗命令高陞號起錨,隨其前進。

船上官兵拒不投降,在高繼善的領導下,接管高陞號並禁止英人離船,

英籍船長要求浪速再派代表前來。

小艇接近高陞號,船長與日方交涉要求駛回大連或旅順,但日方未做回覆。

正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刻,日軍掛出旗號,要求船上洋員離船,但是清兵禁止放下小艇,

英船長用信號告訴浪速此狀況並請其再派小艇來,浪速拒絕。

 

 

旅順西砲台 (53)

 

 

隨後開動繞高陞號一周,下午一時發射一枚魚雷,但魚雷失效未擊中。

又用艦砲轟擊,十數發之後高陞號緩緩下沉,清軍亦以步槍向敵艦開火,

並向落水的歐洲人甚至是臨陣脫逃的同胞射擊。

浪速派出小艇營救出英籍船長,大副及另一名英國水手,法艦Le Lion號營救出43人,

德艦Iltis號救上150人,英艦Porpoise號救起87人,德國籍北洋水師教習漢納根自行游回岸上,

其餘八百餘名清兵與中外船員罹難。

下午2時操江艦被秋津洲追上俘虜,此即豐島海戰。

此戰後英國社會為之震動,但英國官方最後作出擊沉高升符合國際法結論而不譴責日本。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

 8月1日(陰曆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此時相當多的西方人認為中國將會獲勝。

 

 

旅順西砲台 (54)

 

 

交戰雙方

大清帝國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鐵甲艦定遠號及鎮遠號,

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

然而之後到甲午戰爭之前6年沒有再添置鐵甲艦。

在此期間,重修頤和園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即十幾艘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

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花費白銀550萬兩,即三艘半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

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龢奏准暫停南北海軍購買外洋槍炮船隻3年。

因此在開戰時的北洋海軍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優勢可言,

1894年中日對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

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

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

 

 

旅順西砲台 (55)

 

 

1894年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

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

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

「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

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並發,起止如一。

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戰爭前夕,

北洋艦隊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

英國觀察員看完北洋艦隊操演後上書海軍部,也認為北洋艦隊戰力不容小覷。


 

 

 

旅順西砲台 (56)

 

 

後期因李鴻章解僱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艦隊軍紀出現問題,

「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斗竹牌也。」

「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

1888年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因為軍費不足,北洋海軍只購入了3發炮,

「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

《李鴻章全集》:「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

內則穢污狼藉,業已無可駛用。」

至於領導丁汝昌「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

劉步蟾則被人們稱為「實際上之提督者」。

 

 

旅順西砲台 (57)

 

 

小日本鬼子國

1882年,

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

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英語:Louis-Émile Bertin)

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防護巡洋艦」和「嚴島號防護巡洋艦」。

 
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

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政府年度財政收入僅八千萬日元。

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

再從官員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多數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旅順西砲台 (58)

 

 

戰前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有參戰經驗,

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超越北洋水師。

日本對清廷改革後的實力仍有顧忌,對於北洋水師不敢輕敵,

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的調查報告中指出,

大清帝國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

「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旅順西砲台 (59)

 

 

1894年10月,日本發佈由日本中國通宗方小太郎撰寫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

對清國治下中國人實行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宣傳策略以進行戰爭準備,

以至於有民眾追崇日軍。

文中提到:

...滿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

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

...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

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果真是小人鬼子國)

 

 

旅順西砲台 (60)

 

 

過程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

至8月1日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

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

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變化,大致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

參見:豐島海戰、成歡之戰、平壤之戰及黃海海戰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

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

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

又執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

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九千五百餘人,日軍也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

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

 

 

 

 

旅順西砲台 (61)

 

 

同時農曆八月十八日(陽曆9月17日)

海軍聯合艦隊進入黃海鴨綠江出海口西「大東溝」合擊北洋水師艦隊,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現代鋼鐵軍艦海戰。

售出軍艦給清日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

海戰在中午時分開始,雙方皆在11時15分和11時30分發現敵方。

由於清艦是從朝鮮運兵回來,加上未裝舷側速射炮側面火力貧弱而定遠級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艦隊以一字形排開,

日艦則是尋戰而來,由坪井航三率第一游擊隊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艦為前鋒,伊東祐亨帶領的本隊慢速六艦在後成一字陣。

12時清軍下令變陣,排成尖峰形。13時開始炮擊:時間不久,艦隊中央成凹陷形。

面對清軍鐵甲艦攻勢,日艦被迫後退。

此時日艦包抄清軍右側,由於日艦較快加上清軍指揮不當,右側艦隊被殲滅;

丁汝昌之座艦也被炮擊,炮震力導致正在持雙筒望遠鏡觀看海面戰局的丁汝昌從二樓高炸飛摔落甲板,

左手臂骨摔斷重傷(戰後左手臂打石膏直到次年2月右手拔槍自裁)。

 

 

旅順西砲台 (62)

 

 

定遠號艦長接手指揮,下令全部艦隻集中重炮攻擊日本旗艦松島號,14時松島號即中彈甚至是艦長室中彈,

但因為炮彈火藥不足沒有爆炸(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回憶)沒有沉沒,日艦後退,

伊東中將司令且即更換座艦(當松島號由友艦拉回日本時,全艦千瘡百孔卻未沉沒,日軍頻呼:「不可思議!」)。

戰鬥中致遠艦衝出隊列試圖撞擊日艦浪速號,卻傷勢過重而沉沒,管帶鄧世昌落水後拒絕救援,

以身殉國(致遠252人中245陣亡)。16時清軍左側艦艇中彈,背靠荒島一邊滅火一邊攻擊日艦。

滅火成功,日艦在沒有優勢下撤退。另一方面日艦所有火炮皆無法擊穿定遠號等清軍鐵甲艦,

清左側艦隊回救運送重炮彈予兩艦,因此反而日艦多被重炮所傷。

伊東祐亨認為暫時無法擊沉定、鎮兩艦,下令撤退。

裴利曼特說:「日軍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艦兩大艘也。」

靖遠升旗召集各艦追擊,17時30分日艦遠去,清軍下令停止追擊;日方的說法是清軍遁去,

伊東的旗艦松島號由於損壞嚴重,升起不再履行旗艦職務的旗號,日艦紛紛回護松島,反失去全殲北洋水師的機會。

 

 

旅順西砲台 (63)

 

 

此大東溝海戰清軍傷亡600餘人,經遠管帶林永昇戰死,經遠沉沒,致遠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沉殉國;

日軍傷亡亦達300餘人,濟遠和廣甲逃離戰場,濟遠管帶方伯謙因此被處決,雖是罪有應得,

但廣甲艦長吳敬榮由於隸屬廣東水師,僅以革職論處。

激戰5小時後,北洋艦隊損失巡洋艦5艘,包括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受傷4艘,

但成功完成護航運載清劉銘傳淮軍12營陸軍登陸鴨綠江岸。日艦僅傷5艘,先行撤離戰場。

戰後北洋艦隊未敢主動出擊,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

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陣亡,

隨後玄武門失守,葉志超下令撤退,六日內狂洩五百餘里,透露清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

26日清軍直抵鴨綠江以北的中國境內。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

9月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從1888年起打著海軍名義籌備,

實際一直被中央扣在手裡生息以建頤和園的260萬兩銀,獲得150萬兩緊急軍費。

 


 

 

 

旅順西砲台 (64)

 

 

第二階段

參見:九連城之戰及旅順口之戰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

9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

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

其他清軍各部不戰而逃,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

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庄河花園口登陸,

10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25日旅順陷落。日軍執行旅順大屠殺。

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大批平民死亡。

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台。」

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

 


 

 

 

旅順西砲台 (65)

 

 

第三階段

參見:威海衛海戰、營口之戰及澎湖之役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

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12月24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沉,

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

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

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台。

營官周家恩陣亡,炮台被日軍攻佔。

 

 

旅順西砲台 (66)

 

 

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

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

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1日,丁汝昌自殺。

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

由最年輕管帶、日後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

濟遠,廣丙,鎮中等10艦為日軍所俘。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

北線日軍在海軍配合下,一路攻陷鳳凰、海城、營口、田莊臺,

提督宋慶揚言再戰不降,被制止。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旅順西砲台 (67)

 

 

簽署馬關條約

主條目: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結束。

後續事件

主條目:乙未廣州起義和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期,身處海外的孫中山開始革命嘗試。

1895年2月抵達香港後,孫中山開始在日本商人梅屋庄吉幫助下,

與日本駐香港領事館領事中川恆次郎聯絡,

請求武器及資金援助,並與同儕策劃在廣州起義。

 

 

旅順西砲台 (68)

 

 

 

結果及影響

 
 清朝戰敗,只得向日本求和,簽下《馬關條約》。

1895年間,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簽約。

條約指明,清方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

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

條約又要求清方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

包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要求向日本賠款,日本便獲得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

還規定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個通商口。

日本貨物在中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

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

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戰爭。

 

旅順西砲台 (69)

 

 

甲午戰爭後所簽訂的《馬關條約》

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來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條約。

條約簽訂後,台灣和澎湖淪為日本殖民地,巨額賠款亦加重中國人民負擔及增強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力量。

允許在華設廠、增闢通商口岸便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

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

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弱點有了更深認識,促使後來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變法。

 

 

旅順西砲台 (70)

 

 看看過去的日本人是不是很可惡呢.

所以呀...去日本玩沒關係.

但是如果白目到去參觀靖國神社..

那真是豬狗不如.佛也發火呀...

因為那裡面都是一群畜牲呀...

 

 

旅順西砲台 (71)

 

 

分析

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兩次遭遇日本聯合艦隊,

北洋艦隊被擊沉多艘大型艦艇,但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福龍號僅有的一次魚雷攻擊也未收戰果。

據傳是丁汝昌「只識弓馬」,一干管帶也全用錯了炮彈,

不用海戰時的開花爆破彈,用了穿甲彈甚至訓練彈。

豐島海戰中,日本吉野號被一枚濟遠艦150毫米口徑火炮擊中右舷,

擊毀舢板數隻,穿透鋼甲,擊壞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里。

可是由於彈頭裡面未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倖免於報廢。

 

 

旅順西砲台 (72)

 

 

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中「實有泥沙」,

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

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只是固體彈頭的穿甲彈。

據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徑炮彈中,

半數是固體彈頭的穿甲彈,而不是爆破彈頭的開花彈。

]在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之後附有《北洋海軍各員優劣單》、

《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北洋海軍存庫備用各種大炮彈子數目清折》中統計,

參加過黃海大戰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7艦的存艦存庫炮彈,僅開花爆破彈一項即達3431枚。

其中,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炮彈有403枚,210毫米口徑炮彈952枚,150毫米口徑炮彈1237枚,

120毫米口徑炮彈362枚,6英寸口徑炮彈477枚。

 

 

旅順西砲台 (73)

 

黃海海戰後,又撥給北洋海軍360枚開花彈,其中305毫米口徑炮彈160枚,210、150毫米口徑炮彈各100枚。

在3431枚開花彈中,有3071枚早在黃海海戰前就已撥給北洋海軍。

蘇小東《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驗北洋海軍考察》猜測:「至於這批開花彈為什麼沒有用於黃海海戰,

惟一的解釋就是它們當時根本不在艦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順、威海基地的彈藥庫里。

由此可見,造成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彈藥不足的責任不在機器局,也不在軍械局,而在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身上。」

在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消極避戰,「仍心存僥倖,

出海護航時竟然連彈藥都沒有帶足,致使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

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

 

旅順西砲台 (74)

 

 

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進攻火力對比如下,北洋水師艦速略遜一籌,

但噸位、火力、裝甲、重炮均佔優勢,如果炮彈配備到位必然可重創日艦。

海戰結束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無一處被擊穿。

就平均船速而言,北洋水師較慢,為15.5節,聯合艦隊的本隊15.6節也不快

,但包括吉野號在內的第一游擊編隊為19.4節,大大高於北洋水師。

戚本章認為遠東英艦隊司令裴利特曼說的「是役也,無論員兵素質、

艦速或火炮射速、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是正確的。

 

 

旅順西砲台 (75)

 

 

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

但是,在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未曾實施魚雷攻擊,

只有福龍號對西京丸號攻擊未成。

各艦炮彈數量未帶足,海戰時炮彈在五個小時內用盡。

 

 

 

旅順西砲台 (76)

 

 

對於彈藥供應的問題李鴻章要負一定責任。

擔任天津軍械局總辦、負責軍需供應的張士珩是李鴻章的外甥,

供給海軍的彈藥不合格。

梁啟超評論說:「槍或苦窳,彈或贗物,槍不對彈,

藥不隨械,謂從前管軍械之人廉明,誰能信之?」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軍對日軍情報全無。

日艦隊全體出擊也不知道,以致準備不足。

日軍雖未能一戰全殲清軍,然黃海之制海權已得,

大東溝海戰日軍勝利為不爭事實。

 

 

旅順西砲台 (77)

 

 戰爭真的是很可怕的...

希望未來台海之間一切平安無戰事.

阿彌陀佛....

 

 

旅順西砲台 (78)

 

 也希望日本人要記取教訓才好.

未來不會再有第二個蔣中正對你們以德報怨了.

千萬別再自做孽了......釣魚台快快歸還我們..

 

 

旅順西砲台 (79)  

 

 

 上車了......去海邊吹吹風企....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79張照片.

本次-2013-東北三省-情繫哈爾濱-共已上傳1854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驚人.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3-東北三省-情繫哈爾濱.大約有40篇文章.23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三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