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山觀音寺 (85)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
新北市林口區竹林路325號
主祭神 十八手觀世音菩薩
廟格
本殿構造 臺灣閩南式建築
建造年份 1801年(嘉慶6年)

 

(本篇照片皆由EOS M+22MM拍攝)

 

竹林山觀音寺 (1)

 

竹林山觀音寺,簡稱竹林山寺、竹林寺。

原稱竹林山寺,又稱林口廟或林口觀音媽廟,

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林口區的著名景點,位於林口區竹林路325號。

為一民俗化佛寺,奉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

重建落成後更加巍峩壯觀。

 

竹林山觀音寺 (2)

 

祀神

廟內除主神十八手觀音菩薩(侍神:善才龍女)以外,

一樓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陪祀兩旁,

正殿東西則塑有玄壇真君、關聖帝君、文昌帝君、

註生娘娘、天上聖母、福德正神、伽藍菩薩、韋馱菩薩等神像。

一樓有太歲星君殿。

左殿二樓祀地藏菩薩、右殿二樓祀至聖先師、神農大帝。

 

竹林山觀音寺 (3)

 

歷史

清乾隆年間,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了觀世音菩薩三尊觀音大士神像,

起初奉祀於艋舺龍山寺。

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年),前述三尊其中之一的「十八手觀音大士」

(當地人稱此尊為大媽)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所謂十八坪位

(十八處角頭)輪流奉祀,早期所謂十八坪位係包括:菁埔、太平嶺、大湖、樹林口、

南勢埔、牛角坡、坑子外、下福、頂福、南崁頂、舊路、瑞樹坑、楓樹坑、

下湖、大檜溪、坑子、大南灣、內厝。

 

 

竹林山觀音寺 (4)

 

 

昭和十二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

日本官方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臺灣民間信仰活動。

企圖燒掉寺中十八手觀音像。後由信徒陳隆兄弟設法,暗中奉祀兩年多。

後勸說日本官吏:「日本亦篤信佛教,觀音菩薩為佛教大菩薩,

亦廣為日本人奉祀,素來護佑日本。」臺灣總督府於是同意奉祀,

但須興建日本風格寺廟。

 

竹林山觀音寺 (5)

 

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總督府有條件的同意下,

地方士紳黃永茂等人捐獻土地,完成一和風的寺廟,

奉祀天照大神與觀世音菩薩(因不敢貿然迎回十八手觀音佛祖安座,

則由重新雕刻之觀音佛祖安鎮寺中,即今之二媽巡迴媽),

十八手觀音佛祖則繼續藏匿於民宅樓閣上。

並以蘆竹的「竹」、林口的「林」、龜山的「山」三個字,命名為「竹林山寺」。

 

竹林山觀音寺 (6)

 

1946年,因臺灣日治時期結束,

信眾憤而將日本神道天照大神扔出寺外,

迎回十八手觀音佛祖,信徒提議改建為傳統閩南式寺廟,

新廟於1949年完成,並更名為「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 (7)

 

戰後,信眾日益增加,

將原有十八坪位輪值祭祀區以及新加入之區域重新調整為三大輪值區:

直屬坪位、巡迴坪位、正爐坪位,共二十二個坪位,

日後各地參予者眾,輪值區域增為二十四至二十六;

1970年代中期(1977年),再次召開會議重新調整整併,

而為現今範圍擴及北臺灣四個縣市十五個鄉鎮市的二十個坪位之規模。

此時竹林山寺重修,大殿是由名匠陳己堂施作,三川殿由廖石城操刀。

 

竹林山觀音寺 (8)

 

竹林山觀音寺早期曾贊助文化大學棒球隊,該隊名為竹林山。

並舉辦過全國性體育競賽,邀請國外選手參加。

為了獎勵清寒優秀各級學校學生,設立獎學金,

每年定期頒發,受惠學生已經有好幾千名。

提供青年朋友戶外活動場所,寺內設置完善之露營區,免費開放。

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十月,興建鶴齡交誼中川及圖書館,

提供老人休閒娛樂活動及提昇良好的讀書環境。

 

竹林山觀音寺 (9)

 

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興建網球場四座,

免費供各界人士打球,使運動人口增加不少。

為宣揚中華文化,教孝,教忠,後花園圍牆上,

由各地信徒捐獻經費,塑造以忠、孝、節、義為題材雕像,

人物鮮活生動,頗受各界人土的讚許。

為擴大服務民眾,興建二千五百建坪的青年活動俱樂部。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元宵節,台北縣花燈展覽就在這幢建築物舉行,

遊客超過百萬人,為節慶掀起高潮。

 

竹林山觀音寺 (10)

 

竹林山觀音寺1950年從日式建築改建為中式建築,

歷經半世紀歲月,廟體建材日漸腐朽,多屆董監事研商後,

決定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九月二十八日動土改建,

工程歷時十二年餘,共耗資新台幣廿億元,

於民國一○一年(2012年)十二月九日重建入火安座大典後,正式重新啟用。

 

 

竹林山觀音寺 (11)

 

該寺另建全台首見的「環保香爐」,

直徑四.二台尺,重三千五百公斤,內藏暗管和抽風馬達,

可將煙霧往下抽出,讓信眾燒香不再睜不開眼或流淚。

竹林山觀音寺於1959年登記為財團法人,

首任董事長為黃永茂,後由吳水、李發、吳敬芳、

陳專城、李慶堂繼任,現任董事長為吳宗雄。

 

竹林山觀音寺 (12)

 

觀世音菩薩唐朝之前譯為「觀世音」,

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達到耳根圓通,能傾聽萬法之聲。

因此稱為「觀世音」。到了唐朝玄奘法師,將觀世音翻為「觀自在」,

就是指修證成功的行者,能透徹萬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本來面目,

十方世界自由來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無不自在,故稱「觀自在」。

 

竹林山觀音寺 (13)

 

也就是真正獲得解脫,獲得自由自在的人,因此觀世音菩薩,得道之後,

解脫生老病死的困宥,為宇宙萬法之王,超越任何時空,

永恆存在十方三世,達到真正「觀自在」境界。

十八手觀音,象徵般若的十八空,這是提示一切眾生,學佛非依據智慧成就不可。

雙手結印相拄成輪,就是象徵福德,智慧圓滿。

 

竹林山觀音寺 (14)

 

觀世音菩薩不但遍布十方世界,永恆存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劫數,

並且以大慈大悲的心願,永不休止的為輪迴中的苦惱眾生,救苦救難,無一缺漏。

只要世界上任何遇難的生命呼喚他,必定尋聲救助災厄。

因此觀世音菩薩除了幫助釋迦牟尼弘揚佛法之外,也輔佐阿彌陀佛教主,救助眾生。

心存善念,常行善行,時誦「觀世音菩薩」法號,

就可以逢凶化吉,渡無邊的苦海,增無窮的福慧。

 

竹林山觀音寺 (15)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藏語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 །,威利:Chenrezigwangchug),

 

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

 

名號意思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

 

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竹林山觀音寺 (16)

 

影響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祂們以大慈悲心,

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教化救苦。

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

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

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竹林山觀音寺 (17)

 

觀世音菩薩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

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佛祖漆」上,

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

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

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竹林山觀音寺 (18)

 

名號由來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Avalokiteśvara」音譯為

「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

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為「觀自在菩薩」。

「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

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

 

竹林山觀音寺 (19)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世」字,

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

但其實「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

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

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

「娑伐羅」(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可意譯為「觀音」,

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

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

根據宋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

 

 

竹林山觀音寺 (20)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

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另一重意思則出自《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以聽音方法契入法性,證得耳根圓通,修成正果。

 

 

竹林山觀音寺 (21)

 

觀世音菩薩在藏文作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Chenrezigwangchug),

也是「觀自在」之意,與玄奘法師等譯師們譯意相同。

因為藏文「觀自在」總共有五個藏語的音節,

所以藏文書面、口語通常略稱「Chenrezig(「觀」、「眼視」)」三個音節,

而省略了「wangchug(「自在」)」兩個音節。

 

竹林山觀音寺 (22)

 

本生因緣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

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

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

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他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

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他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竹林山觀音寺 (23)

 

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眴,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

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

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

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

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

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竹林山觀音寺 (24)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

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

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

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祂即現佛身。

但在五濁惡世中,祂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竹林山觀音寺 (25)

 

不空三藏所譯《大方廣曼殊室利經》又說,

觀世音菩薩將以「平等光明普照如來」的名號成佛,

但在此經中並未提及祂與阿彌陀佛的關係。

而在其他經典上說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

名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佛曾經是他的弟子。

由於他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

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楞嚴經》則認為過去曾經有佛,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其弟子,故也稱「觀世音」

 

竹林山觀音寺 (26)

 

本願誓言


有些人將〈大悲咒〉前面發願的「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這個發願文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其實這個發願文是〈大悲咒〉的啟請發願,

不是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

應該是以《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悲華經》與

《華嚴經》等記載的誓願,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

 

 

竹林山觀音寺 (27)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記載:能仁作大師子吼,

天人一切普得聞,我等今對世尊前,各發誠實最上願:

我等乃至未來際,願我所行經多劫,隨入生死輪迴中,救度無數眾生類;

我等今者以此緣,盡未來際悉思念,普為利樂諸眾生,於無邊劫行無懈;

我等從今日已去,永滅貪瞋痴等垢,十方現在佛世尊,證我所說誠無妄;

我等今發菩提心,不樂聲聞緣覺果,我等若有樂小心,決定當招妄語報;

我所不樂二乘果,但以悲心為眾生,縱經俱胝多劫中,願我常行而不懈;

如佛世尊所成就,如應佛剎廣莊嚴,願我當來得佛時,剎土倍多俱胝數;

又願當來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眾,純一菩薩所莊嚴,廣集無量諸智聚;

願我得是莊嚴已,當令眾生得離垢,從諸佛法所出生,普使當持佛法藏;

若我今時諸所說,真實無妄無別異,願此大海及山川,乃至大地皆震動;

當發如是願言時,大地實時皆震動,不鼓音樂自然鳴,出微妙音遍十方;

天雨眾華眾妙香,殊麗嚴好極可愛,俱胝百千妙天衣,周遍繽紛而散佈。

(這是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在「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處,一起首發菩提心的誓願。)

  

 

 

竹林山觀音寺 (28)

 

《悲華經》記載:從前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之際,

觀自在菩薩的本地是無諍念轉輪聖王的太子,在當時的寶藏佛前面迴向、

發願說:「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

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

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

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迴向、發願說:

在安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進入無餘涅盤、

正法時期過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竹林山觀音寺 (29)

 

《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觀自在菩薩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願〉:

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

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

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

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

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

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

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

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竹林山觀音寺 (30)

 

佛教各地各宗派的觀音應化身

六觀音

天台宗智者大師認為,六觀音指的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

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

據《摩訶止觀》卷二載,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

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獅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

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

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

在東密,六觀音指的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

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此六觀音與天台六觀音相應。

 

竹林山觀音寺 (31)

 

形象與傳說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

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

《普門品》當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

祂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

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

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

其它形象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很大關係,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竹林山觀音寺 (32)

 

在東亞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

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

宋朝以前,佛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

此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

宋朝之後佛教人士稱道教的慈航真人與觀世音菩薩乃同一神明而出現了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

「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

 

竹林山觀音寺 (33)

 

在佛教以外,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也十分興盛。

道教稱之為「觀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

民間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

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可見其在民間信仰的鼎盛。

在中國民間,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非常顯著,常被尊稱為「觀音媽」,

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濟世救人,

故常尊稱為「觀音佛祖」,簡稱「佛祖」。

台灣人認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心著稱,面燃大士(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屬下(或化身),

所以大士爺頭頂觀世音菩薩像,在中元節時,負責救渡、布施流浪在陽間的亡魂。

 

竹林山觀音寺 (34)

 

 

善財龍女觀音

中國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像,常有善財尊者、龍女尊者,

兩神祇服侍在菩薩左右兩旁。

善財尊者是佛弟子,經過五十三參之後,終於悟道。

龍女尊者則是娑竭羅龍王之女,已於法華會上成佛,

又示現為童女身,與善才一同,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竹林山觀音寺 (35)

 

 

騎龍觀音像

主條目:騎龍觀音像

《騎龍觀音像》攝影作品是指1959年八七水災之後流傳於台灣民間,

供台灣佛教、道教、儒教、齋教、一貫道、民間信仰等宗教信徒膜拜用之觀世音菩薩攝影顯像。

而由2003年台灣法院《台上字第四二四二號判決書》內容顯示,

該圖像來源係不明人士以黑白攝影技術翻拍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

日籍畫家原田直次郎原作《彩色騎龍觀音像圖》油畫之攝影作品。

據稱,原收藏該作品的日本東京護國寺現仍保存這張油畫的原寸照片,

而作品原件已由護國寺於1979年轉交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收藏。

 

 

竹林山觀音寺 (36)

 

送子觀音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祈求觀音大士,「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善男信女至誠皆有感應。

故許多不孕婦女,皆向觀音菩薩求禱,希望能有子嗣。

而廟宇也以觀音菩薩懷抱幼童作為造像,是為送子觀音。


 

竹林山觀音寺 (37)

 

魚籃觀音

宋朝,蔡襄貶為泉州太守。

當時泉州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溺斃,蔡襄不忍,

於是發願興建萬安橋(洛陽橋),

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美麗少女,

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

 

竹林山觀音寺 (38)

 

 

馬郎婦觀音

民間故事,唐憲宗時陝右男子性喜騎射,嗜殺無度。

一日市街上,忽然出現一名絕世美女,公開演講,

要求眾人信仰佛教,戒除殺生。

並且發下豪語,願嫁給三日之內熟背《妙法蓮華經》的男子。

眾人聞說,皆返家背經,惟法華一書,卷帙浩繁,人皆苦之。

有一馬姓少年博聞強記,三日不寐,遂能背誦此經,

娶得美女返家,但回家成婚時,美女已經病死。

馬郎甚哀而殮之。啟棺時,美女遺體不見,只留下一張觀音菩薩之畫像。

人稱美女為觀音菩薩化身,是謂「馬郎婦觀音」。《佛祖統紀》亦有記載。

另說屍骨已然不見,唯鎖子骨尚存。

泉州粲禪師作詩曰:

「豐姿窈窕鬢欹斜,賺殺郎君念法華。

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

 

 

 

竹林山觀音寺 (39)

 

千手千眼觀音

主條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中提到了觀世音菩薩何以具有「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

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

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

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

「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

「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竹林山觀音寺 (40)

 

 

根據《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後改稱《香山寶卷》,作者為宋代的普明禪師),

認為祂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至出嫁年齡,出家為尼。

妙莊王因此將其趕出王宮。後來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於一老僧,

老僧診斷後認為只有以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

妙莊王只得求救於自己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然二女堅決不允。

無奈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長,道法高深,興許能夠救愈。

妙莊王來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長,卻大吃一驚,

原來仙長為自己三女兒,但此時已修成至道。

女兒知道父親來意後,二話不說,當即割斷手臂挖掉雙眼奉給妙莊王。

妙莊王心裡十分難過,遂祈求於神明,使女兒再生手眼,

結果神靈有眼,女兒果然長出了一千隻眼和一千雙手。

妙莊王十分感動,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廟,專門祀奉妙善,並稱之為「觀音」。

 

竹林山觀音寺 (41)

 

 

面燃大士

農曆七月中元普渡時,民間都先祭拜「面燃大士」,

道教稱「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俗稱「大士爺」或「普渡公」。

「面燃大士」是諸鬼之王,統領七月時在人間接受香火的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起源,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

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

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

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

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

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布施僧侶、貧民,

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竹林山觀音寺 (42)

 

在西藏

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

在藏傳佛教中稱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

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馬頭明王是他忿怒相。

根據《度母本源記》所載,觀世音菩薩見眾生難以救度,

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化為綠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則化為白度母。

綠度母與白度母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竹林山觀音寺 (43)

 

又根據阿底峽尊者發現的書《柱間史》,

當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將雪域的眾生都交給觀世音菩薩教化;

觀世音菩薩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時,

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羅剎女子以自殺逼婚,

結果在觀世音菩薩的祝福下成婚(還賜他五穀種子),是為藏族人的祖先。

西藏國王松贊干布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傳說他一出生則有三十二種相好,頭上更有一尊阿彌陀佛像。

他所迎娶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則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文成公主則為白度母的化身。

 

 

竹林山觀音寺 (44)

 

大悲咒,原稱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महा करुणा धारनी),

詳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

亦名無礙大悲陀羅尼、廣大圓滿陀羅尼、滿願陀羅尼、隨心自在陀羅尼、

救苦陀羅尼、延壽陀羅尼、滅惡趣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速超十地陀羅尼,

而朝鮮半島則習慣稱之為神妙章句大陀羅尼,是觀世音菩薩

《大悲心陀羅尼經(全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中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為梵語構成的咒文章句。

 

竹林山觀音寺 (45)

 

名稱由來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

「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

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

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羅尼。」

此咒名稱彰顯了觀世音菩薩欲安樂利益一切眾生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的大悲願力,

及此咒不但能除一切災難、以及諸惡業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隨心滿願;

遠離一切怖畏、速登佛地的威神特德。

今人以大悲咒簡稱之,取之觀世音菩薩慈披眾生之大悲願力而命名。

 

竹林山觀音寺 (46)

 

歷史

緣起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經文的記載:

此咒系由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宣說,後於千光王靜住如來的淨土時,

千光王靜住如來為觀世音菩薩傳授「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

並且對他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當時觀世音菩薩聽了此咒之後,即由初地菩薩,升至第八地-不動地菩薩果位。

於是心生歡喜發出誓願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都為之震動,

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

 

 

竹林山觀音寺 (47)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咒全文)<br>

 

竹林山觀音寺 (48)

 

中國的普陀山

主條目:普陀山

 


在中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

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

光遊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

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

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竹林山觀音寺 (49)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

日本僧人慧諤,遊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

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

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

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

「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

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

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

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竹林山觀音寺 (50)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及梵音洞。

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

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

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

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竹林山觀音寺 (51)

 

西藏的布達拉宮

主條目:布達拉宮

西藏的布達拉宮是座位於瑪布日山(紅山)上的達賴喇嘛宮殿。

周約一里,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

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

至十七世紀末葉,達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

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

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

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

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

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竹林山觀音寺 (52)

 

臺灣

艋舺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主祀觀世音菩薩的著名古剎,為直轄市定古蹟。

每逢觀世音菩薩三大節日、重要民俗節慶、初一十五等,香火鼎盛。

緣道觀音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著名的觀音道場,可遠眺觀音山,園中有一巨石,

上刻「念彼觀音力」,三十三觀音和四大菩薩羅列其中,大殿中的大自在王佛像和四大菩薩像高數十米,

莊嚴優雅。此處風景絕佳,吸引許多塵世紛擾的遊客來沉澱他們的心靈。

淡水龍山寺:為臺灣新北市淡水區的廟宇,主祀觀世音菩薩。目前為直轄市定古蹟。

板橋接雲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板橋林家所建,是板橋人的信仰中心。

蘆洲湧蓮寺:位於臺灣新北市蘆洲區,是三重、蘆洲一帶的信仰中心。

法鼓山:位於臺灣新北市金山區,有著名的開山觀音大士聖像,由聖嚴法師創建。

 

竹林山觀音寺 (53)

 

北屯松竹寺: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屯區,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年代是清道光十三年,

是臺中地區儒、釋、道的齋教寺堂,亦是臺中市遠近馳名的宗教信仰中心。

彰化開化寺: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市設立後的第一間寺廟。

鹿港龍山寺: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屬國定古蹟,素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半天岩紫雲寺:位於臺灣嘉義縣番路鄉,創建年代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縣定古蹟,是台灣著名觀音佛祖寺廟之一,神尊為黑面觀音。

臺南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該寺於清康熙年間正式建寺於臺南東門外,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因馬路拓寬而遭到拆除,才於今址重建。

赤山龍湖巖:位於臺灣臺南市六甲區,創建年代是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

是觀世音菩薩在台灣最早的開基道場,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竹林山觀音寺 (54)

 

白河大仙寺: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創建年代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

亦稱火山大仙寺、關仔嶺大仙寺,簡稱大仙寺,俗稱舊巖,位於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

是台灣直轄市定古蹟,臨濟宗佛寺,與俗稱新巖的火山碧雲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


火山碧雲寺: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創建年代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

原名火山廟,源於白河大仙寺,亦稱白河碧雲寺、關子嶺碧雲寺,簡稱碧雲寺,

俗稱新巖,位於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是台灣直轄市定古蹟,佛道混合寺廟,

與俗稱舊巖的大仙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距大仙寺約五公里、水火同源約一公里。與東山碧軒寺關係密切。

東山碧軒寺: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山區,創建年代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以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東山迎佛祖聞名,與火山碧雲寺同源,關係密切。

 

竹林山觀音寺 (55)

 

楠梓慈雲寺:位於臺灣高雄市楠梓區,觀音殿中供奉台灣罕有的十一面觀音,

示現當代少見的男相觀音菩薩,因為莊嚴殊勝,所以信徒眾多,香火鼎盛。

內門紫竹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在觀亭地區,建廟三百餘年、

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所在地,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護神,因「飛爐」神蹟,

而由庄民共同出資建寺,為內門地區著名古廟。

內門南海紫竹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在內埔地區,民國54年內門紫竹寺,

觀音佛祖大媽、二媽、三媽重新粉面開光在七七四十九天降臨,要在內埔地區開基建廟供奉二媽,

由於地方政治因素,觀亭地區不讓內埔地區建廟供奉,於是內埔地區請示玉皇大帝是否該在此建廟,

得到玉皇大帝的連六個聖筊同意,玉皇大帝將此廟命名為內門「南海」紫竹寺,

在民國56年興建,民國65年峻工。

內門南海紫竹林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是全台唯一以紅面化身,

恭戴五佛帽,興建全台的第一間紅面觀音廟宇。

鳳山龍山寺: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屬國定古蹟。

 

竹林山觀音寺 (56)

 

竹林山觀音寺: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林口區的著名景點,原稱竹林山寺,簡稱竹林寺,

位於林口區竹林路325號,為一佛道混合寺廟,奉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

台灣功德山寺:位於臺灣桃園縣龜山鄉,是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WBSY)主席、功德山 創辦人,

中華國際大悲咒水功德會理事長上寬下如法師所創建。大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壽山巖觀音寺:位於臺灣桃園縣龜山鄉,是縣定古蹟。

寺中主祀神明有: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太歲星君、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門神四大天王等諸神。

石觀音甘泉寺:位於臺灣桃園縣觀音鄉,是當地極富盛名的寺廟,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天然石像,

又稱石觀音甘泉寺、石觀音寺。石觀音寺也是觀音鄉地名的由來。

新竹竹蓮寺: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新竹地區著名佛寺,香火鼎盛。

清水紫雲巖:位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為主祀觀音佛祖之廟宇,有台灣少見之黑面觀音,

建自清康熙元年前,至乾隆年間方有正史之記載,迄今已有三百餘年之歷史,為臺中之名勝古剎,信徒眾多。

 

竹林山觀音寺 (57)

 

節日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

此三大節日為誕辰、得道、出家。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竹林山觀音寺 (58)

 

四大菩薩

 


四大菩薩,是佛教著名的四位大菩薩,

關於四大菩薩有多種說法,

在中國最流行的說法是觀音、文殊、普賢、地藏,

中國有四大菩薩道場之說,即是四大菩薩的聖地。

或由八大菩薩選出四位大菩薩。


 

竹林山觀音寺 (59)

 

文殊菩薩 - 釋迦牟尼佛左脅侍,以智慧聞名。

普賢菩薩 - 釋迦牟尼佛右脅侍,以大行聞名。

觀音菩薩 - 既為阿彌陀佛左脅侍,又以大慈大悲聞名,

在人間以千手千眼不遺餘力地救度苦難眾生。

地藏菩薩 - 救度一切有情,直至地獄盡空,以大願聞名。

釋迦佛滅度後彌勒佛出世前娑婆眾生之救主。

 

竹林山觀音寺 (60)

 

在彌勒佛時代尚未來臨以前,釋迦牟尼佛與脅侍大智文殊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會以佛法濟度眾生,為釋迦三尊。

觀音菩薩以慈悲聞名,常以各種化身救濟世人苦難,廣受世人尊敬。

而地獄的眾生,就由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願意犧牲自己,而不立即成佛的地藏王菩薩救度。

一般常把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合稱「四大菩薩」。

 

竹林山觀音寺 (61)

 

中國有四大菩薩道場(四大佛教名山)之說: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浙江普陀山;

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山西五台山;

普賢菩薩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

地藏菩薩的道場是安徽九華山。

 

 

竹林山觀音寺 (62)

 

 

 

 

竹林山觀音寺 (63)

 

 

 

竹林山觀音寺 (64)

 

 

 

 

竹林山觀音寺 (65)

 

 

 

竹林山觀音寺 (66)

 

 

 

竹林山觀音寺 (67)

 

 

 

竹林山觀音寺 (68)

 

 

 

 

竹林山觀音寺 (69)

 

 

 

 

竹林山觀音寺 (70)

 

 

 

 

竹林山觀音寺 (71)

 

 

 

 

竹林山觀音寺 (72)

 

 

 

 

竹林山觀音寺 (73)

 

 

 

 

竹林山觀音寺 (74)

 

 

 

 

竹林山觀音寺 (75)

 

 

 

 

竹林山觀音寺 (76)

 

 

 

 

竹林山觀音寺 (77)

 

 

 

 

竹林山觀音寺 (78)

 

 

 

 

竹林山觀音寺 (79)

 

 

 

 

竹林山觀音寺 (80)

 

 

 

 

竹林山觀音寺 (81)

 

 

 

 

竹林山觀音寺 (82)

 

 

 

 

竹林山觀音寺 (83)

 

 

 

竹林山觀音寺 (84)

 

 

 

 竹林山觀音寺 (86)

 

 

 

竹林山觀音寺 (87)

 

 

 

 

竹林山觀音寺 (88)

 

 

 

 

竹林山觀音寺 (89)

 

 

 

竹林山觀音寺 (90)

 

 

 

 

竹林山觀音寺 (91)

 

 

 

 

竹林山觀音寺 (92)

 

 

 

 

竹林山觀音寺 (93)

 

 

 

 

竹林山觀音寺 (94)

 

 

 

 

竹林山觀音寺 (95)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