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 (212)

 

2016-花都蜜月-荷比法  15-法國-巴黎-羅浮宮-下.

置頂照片:   法國皇室精品
 

旅遊時間:10天7夜--  第三天中午 . 

時間:民國105年3月28日星期一

可樂旅遊-領隊兼導遊-邵士立先生.

天氣:晴

溫度: 5-12度C

 

羅浮宮 (193)

 

 鏡頭來到了這個偉大的雕像之前..

不過我們本篇並不打算介紹它.

還記的我們的鏡頭也到過蒙娜麗莎的微笑前.

因為他們都是羅浮宮的鎮宮三寶.

那是我們一下篇討論的重點..現在先跳過讓過跟錯過一下唄...

我們本偏要來介紹一下近代的法國皇帝....嗯...就從路易13開始介紹起吧....

 

羅浮宮 (194)

 

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

法國波旁王朝國王(1610年-1643年在位)。

是亨利四世的長子,生於楓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瑪麗·德·美第奇攝政。

1615年與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安妮結婚。

路易十三親自執政後與主要依賴紅衣主教黎須留的幫助,

開始了法國的專制統治(1627年拉羅歇爾之圍的勝利是轉捩點)。

在其統治期間,歐洲爆發了一場決定性的爭霸戰爭——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即歐洲最強大的兩個王朝——法國波旁王朝與伊比利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最後較量。

最終法國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權,成為新的歐洲霸主。

1643年5月14日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羅浮宮 (195)

 

路易十三的家庭成員

妻子:1615年11月24日同奧地利的安妮(1601年9月22日-1666年1月20日)結婚。

子女:

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菲利普一世(奧爾良公爵,1640年9月21日-1701年6月9日)

 

羅浮宮 (196)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

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

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

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

長達72年3月18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也是有確切記錄在世界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獨立主權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長子,出生於法國聖日耳曼昂萊,

王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

登基之初,由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攝政,

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紅衣主教馬薩林死後他才真正開始親政。

 

羅浮宮 (197)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德·普萊西·黎胥留和馬薩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

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國。

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

以此強化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決策權。

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

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遺產戰爭和重盟戰爭。

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

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

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羅浮宮 (198)

 

路易十五(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

被稱作被喜愛者(法語:le Bien-Aimé),

作為法國國王在1715年至1774年期間執政。

他神奇地延續著整個瀕死的家庭,他執政的早期受到法國人民的擁戴。

但是,他無力改革法國君主制和他在歐洲的綏靖政策,使他大失民心。

導致他死後成為了法國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羅浮宮 (199)

 

路易十五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曾孫,他的父親是路易十四的長孫勃艮地公爵路易。

1712年,猩紅熱奪去了他父母和哥哥的性命,路易十五也遭感染,

幸好女家庭教師文塔杜瓦公爵夫人(Madame de Ventadour)挽救了他的生命。

路易十五很敬仰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稱他為「我親愛的國王爸爸」。

太陽王去世前召見了他且給予其最後的忠告,即少戰事,要做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溫和國王,這令他非常感動。

和他的曾祖父一樣,路易十五5歲便登基,當時的攝政王是堂叔公奧爾良公爵菲利浦二世。

1725年9月5日,15歲的他與21歲的前波蘭公主瑪麗·蕾捷斯卡結婚,他們共育有2男8女。

從1726年到1743年,是他執政期間最繁榮太平的時期。

1734年,他有了第一個情婦德·瑪奕郡主,之後還有龐巴度夫人、杜巴莉夫人等。

 

羅浮宮 (200)

 

路易十五執政後期,宮廷生活糜爛,路易十四時期遺留的經濟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雖然幼年時期大難不死逃過一劫,但他最終還是沒能逃過疾病的折磨,於1774年死於天花。

路易十五是法國歷史上最具矛盾性格的國王。儘管受到史學家很多的誣衊,

現代研究表示,他實際上對統治歐洲最大王國的任務是非常聰明和具有熱忱的。

可惜他的優柔寡斷,加上他了解他所面對問題的複雜性和他的內心的膽怯,

都掩藏在一張專橫國王的面具之後,導致在他統治期間造成了不良的結果。

用許多方面來看,路易十五預見到19世紀中產階級和浪漫主義的統治:

雖然他以曾祖父路易十四為榜樣,盡職地充當國王的角色,

實際上對於路易十五沒有什麼能比得上遠離盛典和儀式的私人生活。

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所以他總渴望母性的存在。

他設法獲取婦女的親密陪伴。這讓他備受詆毀,即使在過世後也沒有停歇。

 

羅浮宮 (201)

 

奇蹟小子


1710年2月15日路易十五出生在凡爾賽宮,當時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

他是勃艮地公爵路易和薩伏依公國的瑪麗-阿德萊德郡主之子。

瑪麗-阿德萊德是一位非常活潑和善解人意的女子。

這對年輕夫婦相互深愛對方(這在凡爾賽宮廷里是個異數),使宮廷生氣勃勃並成為了凡爾賽的焦點。

路易十五有一個比他大三歲的哥哥布列塔尼公爵路易。

父親勃艮地公爵是路易十四獨子高大的王太子路易的長子。

勃艮地公爵有二個弟弟:安茹公爵菲利普,也就是未來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和貝里公爵查理。

因此在1710年路易十四有了足夠的子嗣:一個兒子,三個孫子,和兩個曾孫。

 

羅浮宮 (202)

 

但是戲劇化的事件改變了王室的結構。

在1700年安茹公爵菲利普以祖母——路易十四的妻子,

西班牙公主瑪麗亞·特麗莎的血緣關係繼承了西班牙王位,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

在隨後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菲利普被迫放棄法國王位的繼承權。

因為英國不願意看到將來西班牙與其殖民地一同被法國所統治。

二叔放棄繼承權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曾祖父路易十四仍有足夠的子嗣。

但在1711年4月祖父高大的王太子突然病逝,父親勃艮地公爵便成為了王位繼承人。

一年後,精力充沛和活潑的母親瑪麗-阿德萊德患了天花(或麻疹)並在1712年2月12日去世。

這使老國王路易十四非常悲痛。同樣染病的勃艮地公爵在獲知妻子的死訊後,在極度悲痛的情況下也在六天後病歿。

在父母親逝世的一個星期內,兩個孩子也被發現染病。

布列塔尼公爵被醫生一再的對其進行放血治療,最終在1712年3月8日夭折。

路易十五被他的家庭女教師文塔杜瓦公爵夫人(Madame de Ventadour)藏匿起來,

她堅決反對醫生對這個年幼孩子進行放血治療,並冒著生命危險親自照顧他。

最後在1714年連三叔貝里公爵也因打獵時墜馬傷重過世了,之前貝里公爵夫婦的子女已全數夭折。

 

羅浮宮 (203)

 

由於路易十四在三年內失去了四名子嗣,王朝的命運現在取決於一個四歲的男孩。

如果男孩死了,王位將會傳給路易十四的侄子,高大王太子的堂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浦二世。

但是極有可能腓力五世會譴責條約憑什麼逼迫他放棄了法國王位,並且將必然導致一場主要的歐洲戰爭和法國內戰。

這四歲男孩肩上的重任非常明顯,並且他的生命在每一分鐘都被仔細監護。

而且這個男孩現在是一個孤兒,沒有存活的兄弟姐妹,沒有叔嬸(除了從未見面的二叔腓力五世),

並且沒有三代以內的堂兄弟姐妹(除了那些在馬德里的)。

這樣的家廷背景塑造了以後許多國王的性格。

 

羅浮宮 (204)

 

奧爾良公爵攝政時期

 

1715年8月,路易十四死於壞疽。

8月26日,他叫他的五歲的曾孫路易到他的床邊,

並對他說了以下著名的話:「我的孩子,你將成為是一位了不起的國王。

不要像我一樣喜歡建築和戰爭,相反的,要設法與你的鄰居和平相處;

給上帝你所應該給的;總是遵循好的建議;設法免除人民的痛苦,而這正是我所沒能做到的。」

六天以後,這位統治了法國72年的人死了,從此路易十五成為了法國的新國王。

 

羅浮宮 (205)

 

由於懷疑他的侄子菲利浦二世,路易十四於是任命他的私生子緬因公爵路易擔任攝政王。

但是在9月2日即國王駕崩的第二天,巴黎的最高法院公布攝政權,由於腓力和議會達成協議,

授予他們否決王家法令的權利,這些權利是過去被路易十四所收回的。

腓力當時41歲,由最高法院正式地任命為攝政王,聖徒西蒙詳細記錄了法院的「政變」。

攝政王做出象徵性的決定:調遷政府到巴黎,並且遣散在凡爾賽的法院。

攝政王在巴黎的宮殿王宮(Palais Royal)里處理國事。

年輕的路易十五被轉移到位於巴黎東邊7公里的萬森訥森林裡的中世紀萬森訥城堡寄居,

因為那裡的空氣被認為比巴黎的衛生和健康。

在以後的攝政期間他被轉移到巴黎中心靠近巴黎王室的圖勒利宮。

 

 

羅浮宮 (206)

 

1717年,七歲的國王與他的家庭女教師文塔杜瓦公爵夫人分開,由負責他教育的緬因公爵照顧。

安德烈-赫丘勒·德·弗勒里(André-Hercule de Fleury)(以後他成為弗勒里紅衣主教)負重協助督促年輕的國王。

維勒魯瓦公爵則負責教育。他是一個年老和自負的朝臣,他愛顯示他的學生有禮貌而有天分。

年輕的國王在沒完沒了的公開儀式期間,必須學會掩藏他的感覺和天生的膽怯。

他在公眾面前的一生顯露了冷淡的態度和權威的氣質,同時也喜歡擁有私有的空間和親密的圈子—簡而言之是一種接近私有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他的家庭教師弗勒里與諸多有名的教授,譬如地理學和地圖製圖家紀堯姆·德利爾(Guillaume Delisle)一起給了他優秀教育。

路易十五有一種極端好奇和虛心的個性,他是一個有折衷口味的熱心讀者。

人的啟蒙時期,喜歡科學和新技術。他推動了在法國大學創建物理部門(1769年)和機械部(1773年)。

弗勒里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並且像國王一樣神秘而又和藹可親,路易深切地敬佩他,所以他對國王以後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羅浮宮 (207)

 

在攝政期間,攝政王腓力向路易十四執政時期被剝奪了權利的第二階層貴族尋求支持。

他建立了所謂的polysynody(1715年9月15日),允許貴族加入政府。他在1717年結束了與大英帝國的三方聯盟。

該聯盟阻止腓力五世和其後代在路易十五死後繼承王位。

面對在政府事務中貴族統治的經驗的安全不足,攝政王恢復在路易十四時期政府的國王統治,並且在1718年恢復了國家秘書。

杜布瓦紅衣主教得到攝政王的深切信任於1722年任命為首相。

為重新補充法國國庫,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原始的財政實驗,約翰·勞爾是其中著名財政大臣和政策推行者。

1720年,密西西比公司財政泡沫爆破,最終破滅並導致了許多貴族破產。

 

羅浮宮 (208)

 

1721年,路易十五和他的堂妹腓力五世的女兒瑪麗-安妮-維托瓦公主訂婚,

十一歲的國王對於他來到巴黎的未婚妻漠不關心,比他小四歲的西班牙公主讓他感到十分乏味。

1722年6月年輕的國王和法院從新回到了凡爾賽宮,他們將一直在那裡直到王朝結束。同年的10月,路易十五正式在蘭斯大教堂加冕。

1723年2月15日,他已經十三歲了,巴黎最高法院宣告國王成年,由此結束攝政。國王留下奧爾良公爵負責國事。

奧爾良公爵在1723年8月紅衣主教杜布瓦死後成為首相,但是在同年的12月他也離開人世。

在弗勒里的建議下,路易十五任命他的堂兄弟波旁公爵路易·亨利·德·波旁取代已故的奧爾良公爵。

 

羅浮宮 (209)

 

波旁公爵內閣

在波旁公爵控制之下,國王對政府的決定不能產生任何影響。

政府暗地受到投機商和輪車經銷商比如波德洛特•德•普萊內夫和銀行家巴黎•迪韋爾一組人的影響。

波旁公爵為年輕國王的健康擔心,但並不是因為關心國王或王朝的未來,而是出於防止奧爾良支系(攝政王的後人)在國王死後登上王位。

波旁公爵把奧爾良支系當作他的敵人。國王當時的健康狀況並不樂觀,而且多種徵兆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西班牙公主由於太年輕以至於不能在近期內生育出繼承人。

因此與西班牙敵對的波旁公爵把公主送回西班牙後就著手挑選一位年齡足以生男育女的歐洲公主。

最終機會指向了21歲的瑪麗·蕾捷斯卡,她是前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女兒。

這位帶著她父親不幸的可憐前公主。雖然不修邊幅,在人眼中仍然是善良並且相當的迷人的。

 

羅浮宮 (210)

 

而且她的家族從未與法國王室通婚,所以她將帶著新的血液進入法國王室。

她父親相對較低的地位能確保這段婚姻不會使法國因必須選擇另一個王室,而陷入外交窘態。

1725年9月舉行了婚禮,年輕國王立刻愛上了比他大七歲的新娘子。

但是一名強盛國家君主與一名前公主的結合,被歐洲大多數人認為是不合適和不莊重的。

波旁公爵內閣在1726年迫害新教教徒。並且操控貨幣,增加新稅,

譬如1725年的五十稅和調高糧食的價格,這些造成了許多問題和經濟的蕭條。

1726年國王已經十六歲了,所有人都注意到自從結婚後國王得到了健康和權力。

他罷免了極度不得人心和正在準備與西班牙和奧地利作戰的波旁公爵。

取而代之他提拔前家庭教師紅衣主教弗勒里擔任首相。

 

羅浮宮 (211)

 

紅衣主教弗勒里內閣


 
紅衣主教弗勒里從1726年直到他在1743年死亡在國王的授權下治理了法國。

儘管有一些國會議員和詹森教派信徒不安分,這還是路易十五統治期間最為和平和興旺的時期。

路易十四統治的末期財政和人力遭受了損失,這使得弗勒里的統治趨向和平和秩序,這被史學家視為「恢復」時期。

很難劃分國王在弗勒里內閣中起到什麼作用,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國王持續地支持弗勒里反對法院和部長的策略。

在財務部長米歇爾·羅伯特(1726年-1730年)和菲利貝爾•奧利(1730年-1745年)的幫助下,

弗勒里穩定了法國貨幣(1726年)和最終設法平衡了財政預算1738年。

經濟發展是政府的一個主要目標:改進交通和完成聖昆廷運河(連接瓦茲河和索姆河的)。

1738年以後又延伸到埃斯考河和荷蘭,並且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國家公路網系統。

國家還設立了國立橋樑和道路學校,修造現代化的平直高速公路開始由巴黎到達法國遙遠疆界,

典型的星型樣式至今仍然是法國國道網絡的主要部分。

 

羅浮宮 (212)

 

到18世紀的中期,法國有世界上最現代化和最廣泛的公路網,並且大部分高速公路至今仍然在使用。

商務委員會和商務局刺激了沿海貿易,在1716年到1748年年間,法國對外沿海貿易額從0.8億增加到3.08億里弗。

但是,強硬的科爾貝爾法律(預示著「統制經濟」),妨害了工業發展。

專制君主制的力量體現在鎮壓詹森教派信徒和高盧主義的反對上。

麻煩由巴黎聖梅達墓地開始(一組詹森教派信徒假裝奇蹟發生在這個墳園)到1732年結束。

另一方面,在「流放」139位各省的國會議員後,巴黎的最高法院必須記錄教宗詔書《唯一聖子》並且被禁止在將來審理宗教案件。

海外,弗勒里以所有的代價尋求和平,反對戰爭。他的和平政策以與英國聯盟和與西班牙和解為基礎。

在1729年9月,王后在第三次懷孕終於產下了一個男嬰路易,他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

一位等候以久的繼承人的誕生填補了自1712年以來王朝繼承人的空缺,帶給了法國社會各個層面和歐洲王室的極大娛悅。

這對王室夫婦當時非常團結和相愛,並且年輕國王非常受歡迎。

一位男性繼承人的誕生同時抒緩了西班牙繼承危機和可能的戰爭風險。

 

羅浮宮 (213)

 

在1733年,儘管弗勒里的政策以和平為主,國王爭取到法國外交部長查分林(1727年~1737年)的支持,

干預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以恢復他的岳父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在波蘭的王位。

法國也希望從洛林公爵弗朗索瓦三世手中得到一直垂涎的洛林公國,

當時弗朗索瓦三世被認為將和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的女兒瑪麗婭·特蕾西婭結婚,

這造成奧地利的勢力緊挨法國邊界的危機。

心不在焉的法國在東部的干預無法扭轉戰爭的局面,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也不能恢復他的王位。

但是在西部法國軍隊迅速地侵占了洛林,並且在1735年初就控制了局面。在維也納條約(1738年11月),

斯坦尼斯瓦斯一世得到了洛林公國以補償他波蘭王位的損失,而這個利益在他死後通過她女兒的繼承權轉移到法國。

而弗朗索瓦三世成為托斯卡納大公國的繼承人。與路易十四時期相比,這次戰爭花費很少,並且是法國外交方面的成功。

洛林的獲得(1766年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死後)將是法國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最後一次的領土擴張。

 

羅浮宮 (214)

 

在這個有利結果之後不久,法國斡旋在奧地利帝國和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之間,導致貝爾格勒條約(1739年9月),

戰爭以對土耳其帝國有利的情況下結束,從16世紀早期,土耳其帝國就是法國的一個反對哈普斯堡皇室的傳統盟友。

因此在1740年,土耳其帝國更新了確認法國在中東的貿易霸權的投降條約。

在所有這些成功以後,路易十五作為歐洲的裁決者的聲望達到最高點。

在1740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駕崩和他女兒瑪麗婭·特蕾西婭的繼位,引發了歐洲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年老的弗勒里沒有足夠的力量反對戰爭,並且國王在法院給了反奧地利派的強大的壓力:他與普魯士結盟,於1741年參與了戰爭。

戰爭持續七年。法國轉變成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戰爭狀態。弗勒里沒有看到戰爭結束就在1743年1月逝世。

國王仿效曾祖父路易十四,決定從此不設首相,由此開始了他的專制統治。

 

羅浮宮 (215)

 

親政

路易十四給法國留下了財政的混亂和各方面的衰退,

不幸地路易十五沒能克服這些財政問題,

這主要是由於他的優柔寡斷和不守信用。

在凡爾賽國王和圍繞著他的貴族們標誌著頹廢和君主制的衰落。

更糟糕的是路易似乎意識到反君主政治力量在威脅他的家族統治,

但是仍然沒有做什麼來阻止它。

有一個流傳廣泛的傳說中路易甚至預言道:

「在我之後,洪水將至(Après moi, le déluge)。」

一個嚴酷和準確的預言是路易十五唯一的預警措施。

 

羅浮宮 (216)

 

龐巴度夫人

國王路易浪費了許多精力在美色的追求中,他與瑪麗的婚姻帶來了許多孩子(參見下面)。

但國王持續地(和聲名狼籍地)不忠於她。他的許多情婦,像龐巴度夫人和前妓女杜巴莉夫人像國王一樣聞名於世,

並且他和瑪奕-內斯萊五姐妹中四個的風流韻事也被載入史冊。

在他的晚年路易更偏好年輕女孩,在著名的鹿苑同時包養了幾個女孩。

1745年,他搶走了夏爾-紀堯姆·勒諾爾芒·德蒂奧勒的妻子讓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也就是後來的龐巴度夫人。

起初他普遍地為人稱作受人喜愛的路易十五(Le Bien-aimé)。

當1744年在梅斯重病時,整個國家為他的康復祈禱。

但是他軟弱和無效的統治導致了王朝的衰敗和法國大革命的醞釀。

人們普遍認為君主制是被路易的糜爛私生活所動搖的,並且在他的生命的後期讓他成為了最可恨的路易十五。

在1757年1月5日,刺客羅伯特·達密安(Robert Damiens)混入凡爾賽宮用小刀刺中他的一側。

 

羅浮宮 (217)

 

1743年,法國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在這段統治期間得到了科西嘉島和洛林,但因為1750年代發生的外交革命,

法國在和英國、普魯士王國硬生生打了七年戰爭後,喪失了大片的海外殖民地。

巴黎條約結束了七年的戰爭,這個條約是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西岸。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

但是這次失敗標誌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對外策略黯然失敗,它的聲望也顯著下跌了。

1774年,路易十五在凡爾賽宮殿死於天花。

 

羅浮宮 (218)

 

他是波旁家族裡第一個心臟不如傳統般被要求分割出和放置在一個特別箱櫃內,

反而要將酒精傾入他的棺材並將他的遺骸浸泡在生石灰中。

秘密的儀式在深夜進行,只有一個大臣參加。靈柩保存在聖德尼大教堂公墓。

由於路易十五的兒子路易王太子比他早九年逝世,路易的孫子登上了王位成為路易十六。

對財政的管理不善和招人非議的私人生活破壞了整個法國君主制,

而且遺留下的問題會困擾和最終摧毀他的後繼者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生命。

路易的另外兩個孫子也成為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

 

羅浮宮 (219)

 

婚姻和子女

1725年9月4日,與波蘭公主瑪麗·蕾捷斯卡(1703年~1768年)結婚。

育有2男八女: 路易絲-伊莉莎白公主(Louise Élisabeth of France,1727年8月14日~1759年12月6日),

1739年嫁給堂叔帕爾馬公爵菲利浦。有1男2女,終年32歲。

安妮-亨利艾特(Anne Henriette of France,1727年8月14日~1752年2月10日),終年未滿25歲。
瑪麗-路易絲(Marie Louise of France,1728年7月28日~1733年2月19日),未滿5歲夭折。
路易王太子(1729年9月4日~1765年12月20日),終年36歲。
腓力(1730年8月30日~1733年4月17日),未滿3歲夭折。
阿德萊德(Princess Marie Adélaïde of France,1732年3月23日~1800年2月27日),享年68歲。
維多麗-路易絲公主(Victoire of France,1733年5月11日~1799年6月7日),享年66歲。
蘇菲-翡麗嬪(Sophie Philippine of France1734年7月17日~1782年3月3日),終年47歲。
特麗莎-琺麗茜黛(Thérèse of France,1736年3月16日~1744年9月28日),8歲夭折。
路易絲-瑪麗(Louise Marie of France,1737年7月5日~1787年12月23日),終年50歲。


在六名活到成年的公主之中,只有大公主路易絲-伊莉莎白能籌足嫁妝得以嫁人。

其她五位公主皆因父王有能力養眾多情婦卻無法操辦她們的嫁妝而得相伴終老。

其餘的五名公主中,小公主路易絲-瑪麗成為聖但尼修道院院長。

 

羅浮宮 (220)

 

路易十六

(Louis XVI,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

於1774年-1792年在位。他是路易十五的孫子。

父親為法國王太子路易-斐迪南,母親為薩克森的瑪麗·約瑟芬,

妻子是奧地利大公、神聖羅馬皇帝法蘭茲一世的女兒瑪麗·安托瓦內特。

 

羅浮宮 (221)

 

即位

路易十六有一顆良好仁心與治國善念,但性格優柔寡斷,

即位後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內閣內訌,從激進的改革到保守的節儉措施,

政策沒有一定的連貫,但總的來說是朝向開明專制。

18世紀80年代法國陷入財政危機後,更經常靠製鎖與打獵消磨時間,有些人因此稱他為「鎖匠國王」。

即位後,路易十六因為參與了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由忠心能幹的外交大臣韋爾熱訥主導),

欠下十數億里弗的國債,使得國債飆升至1787年的25億里弗(依照不同的計算方法,1788年已將近四十億里弗),

面臨無力償債付息的困境。

 

羅浮宮 (222)

 

法國大革命

1789年5月,在首相雅克·內克爾等人的敦促下召開三級會議,以解決迫在眉睫的國債危機。

人民正面看待國王召開三級會議,稱他為「好國王路易」(或翻成「賢明王路易」)。

開會時,三個等級發生劇烈爭執,第三等級提出制憲要求,但路易態度猶豫不決,

加上1788年酷寒的大天災與同時開放英國製造品造成的經濟崩潰,導致了同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路易被迫簽署《人權宣言》,10月後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居巴黎(凡爾賽婦女大遊行)。

此後一直到1791年六月出逃前,路易都保持著高漲的民意支持度。

公眾讚賞他願意放棄專制王權,並能夠配合人民的要求而退居為立憲君王;

但是路易對於國民制憲議會所實施的激烈反教會政策,內心越來越不滿,

因為他是個篤實虔誠的天主教徒,不願意看到反教會政策撕裂了教士與人民

(當時許多外省農民支持當地教會,與巴黎的議會政府發生流血抗爭),

於是他開始醞釀恢復有力的王權。

 

羅浮宮 (223)

 

出逃失敗後被處決

1791年6月20日他化裝成平民,全家一同乘馬車出逃。

結果被發現後押送回巴黎,扣押在杜伊勒里宮,

從此法國市民(無套褲漢)開始敵視他。

同年9月他批准憲法,自稱「法蘭西人的國王」。

1792年4月法國對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君主國宣戰,8月10日巴黎眾人革命後他被捕,同年9月君主制被廢除。

1793年1月16日-17日被國民公會判處死刑,1月21日被送上斷頭臺。

諷刺的是,傳說路易十六當年曾親自參與了斷頭臺的設計,

為減輕受刑者的痛苦,他還命人將鍘刀改成三角形,沒想到自己卻死在這部殺人利器之下。

他七歲的兒子路易十七在獄中三年,一日僅有一餐,隨地大小便,連洗澡都得不到准許,最後被虐待致死。

 

羅浮宮 (224)

 

評價

1989年7月14日,法國慶祝革命200週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

「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路易十六被處死時,他在外省仍有頗高的支持度,

大多數的法國農民仍然敬愛並遵奉他(法國農民占人口的八成以上),

但是以巴黎為首的市民卻嚴重敵視並仇恨他,在觀賞處決時報以歡聲雷動,慶祝共和國的確立。

如同羅伯斯比爾的名言:「路易必須死,因為共和必須生」

 

羅浮宮 (225)

 

路易十七,

路易·夏爾(Louis XVII of France,Louis-Charles,1785年3月27日-1795年6月8日),

出生於凡爾賽,逝世於巴黎,是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瑪麗·安東娃妮特的第二個兒子。

他出生後被封為諾曼第公爵。1789年,在其兄路易·約瑟夫·賽維爾·弗朗索瓦死後成為王太子,

但他從未成為法國的真正統治者。

 

羅浮宮 (226)

 

法國大革命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七與他的父母被關在一起。

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處死後,他的叔叔普羅旺斯伯爵在逃亡中宣布他為法王路易十七。

但實際上這個宣布毫無意義,因為這時法國已是共和國,已廢除了王位。

而在1815年路易十八登基後,其它國家接受了其順序數為十八,換言之各國也默認了路易十七的國王地位。

在審判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時候,路易十七被革命派強逼指控母親與自己亂倫及散發帶有「王后偷情」與「姦淫子女」這等內容的小冊子。

1793年夏他被隔離關押,他被迫作為一個鞋匠作苦工,並被迫咒罵他的父母。

今天一般認為他死於肺結核,也有傳說他死於癌症或疥瘡。

他死後屍體被解剖,參與解剖的醫生有四位,其中ㄧ位為佩勒坦(Philippe-Jean Pelletan),

他按照王室習俗,將路易的心臟秘密取出,放在手絹中偷帶出並存放在酒精中。他的屍體被葬入萬人坑中。

 

羅浮宮 (227)

 

假王子

但很快就有傳言,稱真王子並沒有死,屍體只是調包。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有上百人稱自己是路易十七,直到此後幾十年依然有人稱自己是王子。

甚至今天,還有很少數人自稱為路易十七的後代。

馬克·吐溫在他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描寫了公爵和王太子兩個角色,來諷刺這眾多的假王子。

 

羅浮宮 (228)

 

路易十七的心臟

 

 
路易十七的心臟也歷盡曲折。1795年6月9日,佩勒坦的一個學生偷了這顆心臟,

其在臨死前向妻子坦白此事,並讓妻子把這顆心還給佩勒坦,

但妻子卻把它交給了時任巴黎大主教(Archbishop of Paris)的Hyacinthe-Louis de Quélen。

1830年七月革命期間,這顆心就由大主教保護起來,後轉交給路易的堂侄尚博伯爵。

後來,又傳到伯爵遺孀的外甥馬德里公爵手中。

1975年,它被放入巴黎市外聖丹尼斯大教堂(Saint Denis Basilica)的王家墓室中,

路易十七的父母和其他王室成員都葬在那裡。

2000年,經過三次不相關的基因比對(與路易十七母親留下的頭髮比較)後證實這顆心的確屬於路易十七。

2004年6月8日,它終於被正式葬入大教堂。

 

羅浮宮 (229)

 

路易十八

(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

法國國王,是被送上斷頭台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弟弟,封普羅旺斯伯爵。

其姪路易十七在獄中被保王黨奉為國王。

1795年,路易十七死於獄中,路易十八被奉為繼承人。

但由1795年至1824年在位期間,他有一大段時間並未居住在法國國內

,實際在位約十年(1814-1824年),當中約三個月短暫流亡。

 

羅浮宮 (230)

 

早年生活

路易十八原名路易·斯坦尼斯瓦夫·沙維爾(Louis Stanislav Xavier),

1755年11月17日於法國凡爾賽宮內出生,是父親路易·斐迪南(法王路易十五世的長子)

和母親薩克森的瑪麗·約瑟芬的第四子,他出生時已被封為普羅旺斯伯爵,

但隨後其兄長因故去世,他成為王位繼承人(大親王Monsieur)。

 

羅浮宮 (231)

 

法國大革命

當法國大革命爆發時初期,在他的封地普羅旺斯所發生的反皇室事件較為溫和,

但及後的反皇室浪潮漸漸升溫,路易·斯坦尼斯瓦夫·塞維爾(當時的普羅旺斯伯爵)亦受孤立,

流放到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生活。

1791年發生了路易十六的出逃事件,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處死,當得悉其兄死訊後,

他宣布立其姪為路易十七世,自己則為攝政。

直至1795年6月8日路易十七死於監獄,他自立為路易十八。

 

羅浮宮 (232)

 

在位時期
 

由於法國的政權落入拿破崙的手上,路易十八自登基後便流浪到歐洲多個國家居住,計有沙俄和英國。他在英國居住多年。

直至1814年,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戰敗,巴黎陷落,宣布退位,路易十八在英普聯軍護送下回到巴黎,

復辟波旁王朝,史稱「波旁復辟」,而拿破崙被流放厄爾巴島。

1815年,因為政經條件的迅速惡化,民眾思念拿破崙,使他重掌政權,出現百日王朝,讓路易十八再度逃出法國。

直到拿破崙同年的滑鐵盧戰爭失敗後,宣布退位並被英國流放聖海倫娜島,路易十八才又復位。

 

羅浮宮 (233)

 

他在位期間採取妥協穩健的方針,理論上實施開明專制,實際上執行君主立憲制;

路易睿智地尊重國會並重視經濟建設,因此人民逐漸接受並支持這位「跟著外國軍隊進來」的復辟國王。

剛開始路易十八進行第一次議會政治試驗,國王擁有行政權和立法動議權,不久又解散了議會。

重新選舉的議會中,擁護君主立憲的自由派占了多數,政治逐漸清明,

負責能幹的大臣也極力去恢復法國的地位與國力(如塔列蘭)。

但是在1820年2月13日,王位繼承人阿圖瓦伯爵之次子貝利公爵遇刺,

極端派援引神聖同盟的外力,趁機逼迫溫和派首相德卡茲辭職。

極端派組成內閣,強化天主教會的力量並逐漸進行思想控制,許多市民稱作「黑色恐怖」(因教士穿黑袍)。

路易十八對此無力干預,自嘆自己是一個「連馬背也跨不上去的騎士」。

雖然信奉自由主義的市民,對阿圖瓦伯爵日漸增加的保守勢力日漸疑慮和不滿;

此時法國的農、工業卻因為好景氣的繁榮進步,因此以農民為首的勢力,仍給予國王熱誠的愛戴。

 

羅浮宮 (234)

 

去世

1824年,路易十八一病不起,由於無子女,王位由67歲的弟弟阿圖瓦伯爵(查理十世)即位。

此時法國不但已經恢復國際地位與軍政實力,也重建了經濟繁榮。

即使路易十八在晚年逐漸屈從奧地利帝國宰相梅特涅的保守主義,

以及其弟查理十世的極端君權派,他很清楚絕對君主制是不可能被法國市民所接受,

因此他死前就憂慮地說:「我的弟弟恐怕難以死在這張床上」。

果不其然,1824年查理十世即位後,很快因為經濟衰退的巨大衝擊,

以及國王提倡神權統治的專制主義,在1830年爆發了七月革命,波旁王朝告終。

 

羅浮宮 (235)

 

拿破崙·波拿巴

(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國大革命末期和法國大革命戰爭中達到權力巔峰。

作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間在位,稱「法國人的皇帝」,

也是歷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他推動司法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而這一法典也對世界範圍內的民法制訂產生重要的影響。

拿破崙最為人所知的功績是帶領法國對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謂的拿破崙戰爭。

 

羅浮宮 (236)

 

他在歐洲大陸建立霸權,傳播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同時創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過去舊制度中的一些體制。

拿破崙在他所參加的這些戰爭中屢獲勝利,以少勝多的案例屢見不鮮,

由此他也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他的戰略也為全球的軍事學院所研究和學習。

拿破崙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義大利的貴族,自16世紀便定居於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國本土接受炮兵訓練,

並在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成名,先後領軍挫敗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時成功入侵義大利半島。

 

羅浮宮 (237)

 

1799年拿破崙策劃並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

五年後經過公民投票,官方公布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參議院擁戴為帝。

在19世紀10年代,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與歐洲反法同盟對抗,

史稱拿破崙戰爭,將所有歐洲列強都捲入其中。

在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之後,法國在歐洲大陸取得主導地位,

拿破崙也通過締結聯盟和安排親友統治附庸國來維持法國的勢力範圍。

半島戰爭和1812年對俄國的入侵成為拿破崙運勢的轉折點,他的大軍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並再也沒能恢復元氣。

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萊比錫中擊敗拿破崙,並於次年攻入法國,迫使拿破崙退位並將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此後不滿一年,拿破崙逃離地中海的厄爾巴島後捲土重來,但在1815年6月的滑鐵盧戰役中再次兵敗,

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聖赫倫那島,在英國的軟禁之下度過生命的最後六年。

屍檢報告表明他死於胃癌,但對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質疑,其中一些學者認為他可能死於砷中毒(砒霜)。

 

 

羅浮宮 (238)

 

拿破崙生平

成長和教育

拿破崙於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父親給他取名「拿破崙」,義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

其名字在義大利的科西嘉語時為發音「拿布略內·博歐拿巴爾特」(Nabulione Buonaparte),

後來科西嘉島成為法國領土,他把那個象徵科西嘉的「u」從名字中去掉,轉變為法語發音的「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1768年科西嘉島被熱諾瓦賣給法國後,法國國王便承認拿破崙的父親為法國貴族。

拿破崙家族雖然並非很有權勢,但仍可以給拿破崙提供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

1777年1月,拿破崙被送到法國奧頓的教會學校學習法文。同年6月,拿破崙進入布里安萊沙托軍校接受教育。

他的法語有濃重的科西嘉口音,而且直到去世的時候仍有拼寫錯誤。他的法語口音在學校時常被同學嘲笑戲弄。

當時的一個考官對拿破崙的評價是:「他的數學很好,歷史和地理也不錯……能做一個很好的水手。」

1784年,拿破崙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他在此受訓成為炮兵軍官。

1785年拿破崙的父親去世。因為缺少經濟來源,他不得不在一年內,完成兩年的課程。

在1785年9月他通過畢業考,授予少尉軍銜。拿破崙是第一個在巴黎軍官學校獲得學位的科西嘉人。

當時拿破崙參加過大科學家拉普拉斯的考試,後來拿破崙稱帝之後,任命拉普拉斯為參議員。

 

 

羅浮宮 (239)

 

早期軍旅生涯


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

當時科西嘉是三種勢力——革命派、保皇派和獨立派的競逐場,拿破崙加入支持革命的雅各賓派,並在一個志願軍團中得到中校的地位。

後因與科西嘉獨立英雄巴斯誇·帕歐里起衝突,拿破崙全家被迫在1793年6月逃回法國本土。

在法國大革命時,拿破崙只是一個無名的軍人。

雅各賓專政時,在1793年12月土倫港之役中,24歲的拿破崙率領革命士兵防衛土倫岸炮砲台,

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國艦隊,於是他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以24歲的年紀被任命為准將。

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係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

1795年巴黎督政官巴拉斯重新起用拿破崙任巴黎校尉,成功平定保皇黨武裝叛亂。

拿破崙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隊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羅浮宮 (240)

 

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

當時共和國剛剛建立,歐洲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西班牙等對法國新政權十分畏懼,於是開始結盟打擊。

正是在義大利拿破崙開始展現他非凡的軍事才華,他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

拿破崙帶兵越過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和薩丁尼亞聯軍共同抵擋。拿破崙將其逐一擊破,攻下米蘭,將奧地利軍圍困在曼圖亞。

奧地利派出阿爾文奇、維姆澤等將軍解圍,卻一再戰敗。曼圖亞被攻陷後,奧地利軍一萬八千人投降。

拿破崙又揮軍攻向東方,一直打到蒂羅爾。卡爾大公出兵抵擋,再次被拿破崙擊敗。

奧地利只好將比利時割讓給法國,義大利亦成為法國的附屬國,拿破崙在北義大利廢除封建法律,建立類似於法國的共和體制。

 

羅浮宮 (241)

 

埃及之戰與奪權

主條目:拿破崙戰爭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

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拿破崙此時上報稱打算進攻埃及,以開啟法國向印度進攻的道路為由,事實上是離開巴黎以自保。

督政府害怕他在國內時間長了會奪權,於是任命他為法國埃及方面軍司令。

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和天文學,同時還十分熱愛文學與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這次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種學問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

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在遠征埃及時,除發現羅塞塔石碑外,法軍探險隊深入金字塔內,

拿出泥板楔形文字研究,開啟日後考古學對埃及古文明研究起源,文化意義貢獻重大。

 

羅浮宮 (242)

 

共和曆六年牧月下旬元日,拿破崙攻打馬爾他騎士團得勝。獲月中旬三日,拿破崙率兵到達亞歷山大港,

以二萬五千人的兵力與十萬大軍的馬穆魯克在金字塔下決戰並獲取勝利,這場戰爭法軍僅僅損失三百人。

1798年8月2日法蘭西的海軍艦隊在尼羅河河口海戰中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補給無法送達。

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艘,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

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歡迎。

11月9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羅浮宮 (243)

 

拿破崙之後並行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

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民法典》),

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做最終確定,

共進行一百多次會議,基本上採納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

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兩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

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有重要影響。

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

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羅浮宮 (244)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

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

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

12月2日,拿破崙仿傚查理曼的歷史,以減少革命派對於他登基帝位的不快。

同時這也是法國皇帝第一次以自己的「名字」作為皇帝的稱號。

他並不是由當時的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

然後為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以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受教會控制。

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羅浮宮 (245)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

親自揮軍東征,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占領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

之後法國又取得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

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皇帝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拿破崙隨後聯合德意志境內各邦城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

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德國大部分地區。

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

雙方簽定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

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

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

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

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羅浮宮 (246)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

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

但是這個舉動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

英國於是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整個葡萄牙。

牽制30萬法軍於西班牙泥濘無法調動至主戰場普魯士前線,

導致「反法聯盟」形成,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伊比利半島。

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島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羅浮宮 (247)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問題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

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志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

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

迫使奧地利簽定維也納和約(也稱為「申布倫條約」),再次割讓土地。

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

最後俄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由說12種不同語言士兵組成的675,000大軍攻入俄羅斯。

 

羅浮宮 (248)

 

俄軍採取撤退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

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焦土政策(法軍有440,000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

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

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政變失敗,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20,000人;

拿破崙稱「敗給俄國冬天將軍」;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皆避免與西班牙作戰及不與俄國冬天決戰,

即吸收拿破崙戰敗經驗予以修正。

 

羅浮宮 (249)

 

戰敗與流放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現今德國境內多次激戰。

雖然法軍取得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

直到十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

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日記裡說到:法國首相塔列隆是法奸,

是波旁王朝復辟潛伏於他身邊,暗算出賣他。

同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

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

拿破崙保留「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

 

羅浮宮 (250)

 

百日政權

主條目:百日王朝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國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並沒有攻擊他,反而迎接。

路易十八逃亡至別國後,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同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被英國威靈頓公爵帶領的反法盟軍所擊敗,

史稱「滑鐵盧戰役」,同年7月15日他正式投降。

其後拿破崙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赫勒拿島。

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只有約一百天的時間,被稱為百日政權。

 

羅浮宮 (251)

 

孤島餘生

1815年10月16日拿破崙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

 並由英國進行監視與防範的措施,使聖赫勒拿島彷彿變成一座監獄。

而拿破崙決定在這座島上度過最後的餘生,並拒絕逃亡。

其之所以拒絕逃亡的原因,是因為拿破崙將自身榮譽看得比性命還要來的重要。

 

羅浮宮 (252)

 

去世

自1821年2月起,拿破崙的健康狀況開始急速惡化。

同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這位征服者在禮砲聲中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

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仍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瘍或者胃癌,

但根據新的研究:1980年代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生物化學系檢驗拿破崙遺體發現,他應死於砷中毒,

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壁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溼而讓砷在空氣中滲透;

部分認為是波旁王朝為阻止拿破崙重返法國,買通侍從人員在拿破崙專飲的橡木桶葡萄酒裡放砒霜,導致拿破崙被暗殺。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民意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

1840年,法國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派其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

同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納河畔的榮譽軍人院。

 

羅浮宮 (253)

 

改革

拿破崙推動的改革措施影響深遠,包括高等教育、稅法、道路和下水道系統,並建立法蘭西銀行(中央銀行)。

他同天主教會議定1801年教務專約,旨在同治下占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天主教徒進行和解;與之一同推展的還有管理公共禮拜的奧蘭治條約。

同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科學院的院長,並指定讓·巴蒂斯特·約瑟夫·德朗布爾為永久秘書。

1802年5月,拿破崙創立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用於取代舊時的榮譽和騎士勳章體系,

以鼓勵民事和軍事成就,而這一勳章至今仍是法國最高的榮譽勛位勳章。

拿破崙的個人權力在第十年憲法中得到加強,其中第一款寫道:「法國人民指定,法國參議院擁戴拿破崙·波拿巴為終身第一執政。」

從此之後他開始被普遍稱作拿破崙而非波拿巴。

拿破崙的民法典,即後來廣為人知的《拿破崙法典》在第二執政讓-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領導的法律專家委員會下起草。

拿破崙本人還積極參加法國最高行政法院會議,參與草案的修改。

民法典的起草過程注重明文性和通俗性,相較於傳統的民法體系有著本質性的不同。

拿破崙還委託起草其他與刑事和商事相關的法典,其中的刑事訴訟法典採用正當法律程序的原則。

 

羅浮宮 (254)

 

《拿破崙法典》

主條目:法國民法典

 
拿破崙法典在歐洲被廣泛採用(雖然只限於拿破崙征服的土地),而在拿破崙兵敗之後仍然得到繼承。

拿破崙曾經說過:「我真正的光榮不在於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關於這一切勝利的記憶……但……有一樣東西將永垂不朽,

那就是我的《民法典》。」這一法典至今仍然對歐洲、美洲和非洲的法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狄特爾·朗格維舍將民法典稱作一項「革命性的工程」,通過擴大擁有財產的權利和加速封建制度的滅亡帶動德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

拿破崙將原先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千個政體)重組成為更為精簡的萊茵邦聯(四十個國家),

而這也成為德意志邦聯的建立和1871年的德意志統一的基礎。

同樣,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統治也促成義大利統一運動。

這些改革推動了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羅浮宮 (255)

 

公制度量衡

1799年9月,官方推出了公制度量衡系統。

這一舉措在法國社會並未受到歡迎,但拿破崙的統治仍然顯著推動這一新標準在法國和法軍勢力範圍內的推廣。

1812年,拿破崙最終退讓,通過法律推廣「傳統計量單位」以支持零售貿易[17]。

這一系統與大革命前的計量單位相似,但採用的是千克和米作為單位,例如公制1斤為500克而非舊的489.5克(1「國王磅」)。

其他計量單位也以類似形式得到推廣,而這也為歐洲在19世紀中期普遍推行公制度量衡打下基礎。

 

羅浮宮 (256)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爭達到60多次,

而其指揮的戰鬥,在軍事史上有重要意義。他的征戰打破歐洲的權力均衡。

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重新建立起來。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

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崙法典》,

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

 

羅浮宮 (257)

 

對外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

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戰爭,

成為了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

(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

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

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蹟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併來實現的人。

 

羅浮宮 (258)

 

作為一位政治家,拿破崙的影響也同樣深遠,於1804年頒布以他的名字為名的《拿破崙法典》

(又叫《法國民法典》)是大陸法系的經典典範,也是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的重要參考之一,

其中所確立的關於民法和財產法系的基本原則,大致上後來大多數國家皆普遍模仿和遵循,

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的傳播開來;

另一方面他又勇於挑戰及破壞專制主義,可以說是近代的民主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等理念的先驅者。

許多著名人物向拿破崙表示過追思之意,包含拿破崙的敵國英國君主。

1855年尚是王儲的愛德華七世,曾在巴黎向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口中「偉大的拿破崙墓」下跪致敬。

在崇拜拿破崙的人中,其中的兩個就是獨裁者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同時代的美國前總統傑斐遜曾在他的信件中多次表示對於拿破崙的反感。

他認為拿破崙犯下了「令人髮指的暴行」,為了其野心,造成了歐洲(包括法國在內)的極大的苦難。

 

羅浮宮 (259)

 

頭銜、敬稱、榮譽和紋章

頭銜和敬稱

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11日:皇帝陛下,法國人的皇帝

1805年3月17日–1814年4月11日:皇帝和國王陛下,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

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皇帝陛下,法國人的皇帝

完整頭銜

1804年–1805年

皇帝陛下拿破崙一世,托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

1805年–1806年

皇帝和國王陛下拿破崙一世,托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

1806年–1809年

皇帝和國王陛下拿破崙一世,托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人。

1809年–1814年

皇帝和國王陛下拿破崙一世,托上帝與帝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人,瑞士邦聯協調人。

1815年

皇帝陛下拿破崙一世,托上帝與帝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

 

羅浮宮 (260)

 當然事情到此還沒有結束.

雖然英法暫時的停止了戰爭.

但是當美國要獨立時...法國還是給予了及時的援助...

我們也來看一下這段歷史唄....

(奇怪..我以前明明就很討厭歷史的呀.....^^")

 

 

羅浮宮 (261)

 

美國獨立戰爭

(英語: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

或稱美國革命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是英國與北美十三殖民地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

但後來卻因為法國、西班牙及荷蘭加入戰爭對抗英國,

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洲之外。

同時,許多印地安人分別與雙方結盟。

 

羅浮宮 (262)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

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

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中慘敗投降,

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但因為大量殖民地保皇黨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

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

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羅浮宮 (263)

 

背景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北美洲逐漸成為了歐洲的殖民地。

1763年,隨著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的結束,英國成為了北美洲的霸主。

沒有了戰爭威脅的北美洲殖民者們與英國皇室的宗主關係開始異化,

他們似乎已經不再需要英國軍隊的保護。

然而英國為了維護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了一系列高額稅收的法令。

1764年頒布《食糖條例》,要求美洲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們必須繼續大量購買英國的食糖、咖啡、酒等商品;

1765年頒布《印花稅法》,對所有印刷品直接徵稅。

這些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北美的歐裔殖民者們強烈反抗。

因為他們所在的殖民地區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席位,喊出了「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

同時,北美歐裔殖民們抵制並中斷了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羅浮宮 (264)

 

1766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了印花稅法,

但是第二年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鉛、顏料、茶、糖、朗姆酒、鐵、棉花等)開徵高額關稅。

殖民地重新斷絕了與英國的商貿往來,並通過加勒比海將這些商品走私進來。

在此背景下,北美各地歐裔殖民們對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主導觀點認為宗主國無權向海外殖民地區徵稅。

激進者甚至認為英國議會對海外殖民地區沒有立法權。

而對英國政府來說,為維護自身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主導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四個法案唐森德條例受到的批評更是引起了英國本土政府的不安,

導致英國政府向波士頓調兵,在人口只有16,000人的波士頓駐紮了4000名英國士兵。

這更讓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認為宗主國想剝奪他們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羅浮宮 (265)

 

衝突加劇


1770年3月5日,一小批波士頓居民向普雷斯頓上尉所率領的英軍士兵投擲包著石塊的雪球,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英國士兵驚慌失措地開槍,最終導致了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大屠殺,有5名波士頓居民死亡。

事件發生後,殖民地開始抵制英國的進口,最終造成1770年4月除茶稅以外,所有賦稅和關稅都被取消。

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茶葉黨事件,革命組織茶葉黨化裝成印第安人,

將停泊在波士頓港口的英國貨輪上運載的342箱茶葉拋入海中,以此表示對英國國會的抗議。

1774年英國政府針對麻薩諸塞通過了一系列《強制法案》,旨在加強對其的控制,卻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外,12個地區的殖民會議選派了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通過宣言,並建立大陸議會,決定必須徹底改變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係。

新英格蘭的殖民勢力組織了自主的民兵武裝。

馬薩諸塞的代表會議則任命了約翰·漢考克為安全委員會主席。美國革命開始。

 

羅浮宮 (266)

 

戰事開始—列星頓的槍聲

主條目: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


1775年4月18日,英國駐麻省的總督托馬斯·蓋奇將軍得悉當地民兵在距波士頓21英里的康科德設有武器庫,

遂出動800名英軍奔襲康科德,銷毀殖民地民兵的軍械,並意圖一併拘捕該地的「通訊委員會」成員,

但卻被殖民地居民得悉,並通知了民兵組織「一分鐘人」。

一分鐘人得知消息後,當晚派人馳赴列星頓和康科德報信,並立即作出防衛。

4月19日清晨5時左右,英軍遭到列星頓民兵阻攔,英軍突然開火,民兵猝不及防,死傷十多人。

隨後民兵與英軍在正式交火,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正式打響,結果英軍損失273人,而殖民地民兵則損失93人。

 

羅浮宮 (267)

 

8月23日英王宣布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

並聲言「寧可不要頭上的王冠,也決不會放棄戰爭」。

12月22日,英國當局正式調兵5萬鎮壓殖民地。

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舉行,並決定把殖民地居民組建成正規的大陸軍,

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發行紙幣,接管英國對殖民地行使的國家行政管理等主權。

同日,美洲民兵綠山兄弟會成功奪取了英軍的提康德羅加要塞。 北美獨立戰爭全面展開。

華盛頓率領大陸軍採取持久作戰以消耗英軍的策略,與英軍展開長期的作戰。

 

羅浮宮 (268)

 

武裝反英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鬥後,大陸軍為解除英軍可以由加拿大直下紐約、控制哈德遜河流域的威脅,於是遠征加拿大。

1775年11月12日理察·蒙哥馬利率領軍隊佔領蒙特婁。

1775年12月,從蒙特婁出征的蒙哥馬利與逆流而上的貝內迪克特·阿諾德的兵分兩路聯合進攻魁北克城失利;蒙哥馬利本人戰死。

冬季過去的1776年初,英國沿聖勞倫斯河派出增援軍,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

最終,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由於大陸軍出擊加拿大,英國被迫將半數軍隊留駐加拿大,戰鬥力被削弱。

在波士頓,英軍被圍困達11個月之久,並於1776年3月被迫撤出。

6月,大陸軍在南方擊退英軍對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頓的進攻,粉碎英軍在南方建立基地的企圖。

邦克山戰役後,大陸會議呼籲喬治三世和平解決殖民地問題,但是英國政府仍堅持以軍事鎮壓殖民地。

1776年初,潘恩出版《常識》一書譴責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並支持北美十三州獨立,大力鼓舞十三州人民,

於是大陸會議在1776年7月2日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了《獨立宣言》。

 

羅浮宮 (269)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階段


 
從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是北美殖民地的戰略防禦階段。

在這一階段,北部地區為主要戰場,英軍採取主動攻勢。

1775年6月17日,英軍與波士頓民兵在碉堡山戰役進行首次戰鬥。

1776年8月,威廉·豪接替蓋奇任英軍統帥。他以3.2萬兵力進攻紐約。

英軍首先在長島登陸,經過激戰,美方死傷1500人,英方傷亡不到400人。

為避免全軍覆沒,美軍以退為進,主動放棄紐約。1776年9月26日英軍佔領了費城。

華盛頓被迫率軍退守費城附近的瓦利福奇(福奇谷)過冬。

 

羅浮宮 (270)

 

在戰爭第2階段,美軍開始以攻擊孤立的敵軍支隊的戰術來擺脫所處的被動境地。

1776年12月25日夜晚,華盛頓率領美軍橫渡德拉瓦河,

突襲特倫頓的黑森傭兵的兵營,並在1777年1月3日擊潰在普林斯頓的3團英軍。

英軍在控制了重要城市和海岸線後,力圖速戰速決。

1777年7月英軍兵分三路,攻往奧爾巴尼,以切斷殖民地的對外聯繫。

但巴利·聖萊傑部在莫華克河谷遭民兵突襲,被迫退回加拿大休整。

約翰·伯戈因迅速拿下了提康德羅加要塞,使起義軍失掉了北方的主要陣地。

7月23日,威廉·豪率領約1500名士兵進入紐約。

伯戈因統率的北路英軍約7200餘人沿尚普蘭湖北上,到達哈得孫河上游。

他派往佛蒙特的一支1000人的黑森傭兵分遣隊,在8月16日被佛蒙特州綠山兄弟會誘入本寧頓戰場全殲。

之後,威廉·豪從紐約切薩皮克灣撤出,並在布蘭迪萬河戰役中反攻華盛頓部隊,重新占領了費城。

 

 

羅浮宮 (271)

 

伯戈因行動遲緩,從蒙特婁南下時,也遇到新英格蘭民兵的強烈抵抗,

並在9月19日弗裡曼農莊(Freeman's Farm)及10月7日貝米斯高地(Bemis Heights)的兩次戰鬥中慘敗,

結果被迫退往薩拉托加。霍雷肖·蓋茨和本尼迪克特·阿諾德的軍隊立即以3倍兵力包圍該地的英軍,

伯戈因無法再戰,被逼於10月17日率領5700名英軍投降,從波士頓被遣返回國。

薩拉托加大戰大大改變美國獨立戰爭的形勢,使大陸軍開始掌握戰略主動權。

 

羅浮宮 (272)

 

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


從1777年10月至1781年3月,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美國開始在國際外交上獲得優勢,法國、西班牙、荷蘭亦相繼加入戰爭,協助美軍對抗英軍。

1778年2月,法國正式承認美國,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

英國為了阻止他們同盟,於是廢除了強制法令和茶稅法,並派遣和平使者前往費城。

但美國已經批准了與法國的條約。

1778年6月,法國對英國宣戰,1779年6月西班牙與法國締結聯盟,以法國同盟者身份在海上參加反英戰爭。

1780年12月荷蘭亦加入戰爭,對英宣戰。英國在國際社會被眾列強孤立。英、美雙方力量趨於平衡。

 

羅浮宮 (273)

 

英軍擔心法國艦隊封鎖德拉瓦河,於是撤出費城,集中兵力退守紐約城。

1778年,亨利·柯林頓接替豪任英軍統帥,主戰場移向南部地區,兵力集中於南卡羅萊納和喬治亞。

英軍佔領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1779年喬治亞其他地方也被英軍占領。但在1779年9月卻反被美法聯軍包圍。

1780年春天,英軍進圍查爾斯頓,該年5月英軍成功逼降被圍的南方美軍,

約3000名美軍被俘,是獨立戰爭中美國損失最慘重的一次。

柯林頓以為南方勝局已定,就率軍返回紐約,派查爾斯·康瓦利斯固守查爾斯頓。

隨後美國蓋茨將軍的軍隊與康瓦利斯在南卡羅萊納的坎登遭遇,美軍損失1000名士兵。

然而1781年1月南方美軍卻成功引誘英軍至南卡羅來納州的考彭斯,並將其圍殲。

該年3月美軍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吉爾福德大敗英軍。該年4月康瓦利斯統率英軍向北撤至維珍尼亞。

而美軍則由格林接替蓋茨統率,揮師南下,一舉收復了除薩凡納和吉爾斯頓之外的全部南方國土。

戰至此時,英軍已漸露敗跡。

 

羅浮宮 (274)

 

第三階段—戰略反攻階段


 
從1781年4月至1783年9月,是美軍的戰略反攻階段。

1781年4月大陸軍開始戰略反攻,納撒尼爾·格林率領大陸軍南下轉戰南卡羅來納,迫使英軍退守海岸線。

康瓦利斯於4月25日北上維吉尼亞,追擊拉法葉侯爵率領的一支大陸軍。但拉法葉擺脫了英軍的追擊。

1781年8月,康瓦利斯奉柯林頓將軍命令統率7000名英軍死守維吉尼亞的約克鎮。

法美聯軍由華盛頓統率,南下弗吉尼亞,而增援的法國艦隊也在法國海軍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領下由西印度群島調來,

進入切薩皮克灣,進抵約克鎮城外的海面,並且擊退了增援的英國艦隊,掌握了制海權。

9月28日,華盛頓部大陸軍和羅尚博伯爵部法軍在維吉尼亞與拉法葉侯爵部大陸軍會合,法美聯軍共1.7萬人完成了對約克鎮的合圍。

康瓦利斯無路可退,只得於10月17日與美法聯軍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駐守約克鎮的英軍共8000人正式投降。

此後,英國放棄了對美國革命的壓制,雙方只有數次海上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其餘戰事已大致停止。

 

羅浮宮 (275)

 

結局

約克鎮圍城戰役之後,英國議會被迫贊成議和,

1782年11月30日,英美兩國簽署《巴黎和約》的草案,

1783年9月3日,美國成為美洲首個獨立國家。

共包括13個州,邊界北至五大湖,西到密西西比河,南至北緯31度。

(至此..法國也算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還送給了美國一個自由女神像.用來調侃英國...^^")

 

羅浮宮 (276)

 當然法國不是只有君主-皇帝.也是有一些偉大的平民.

時間有限.斯斯就來介紹三位有名的人物唄...

 

維克多·馬里·雨果

(法語:Victor 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法國浪漫正樂活躍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

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

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

 

羅浮宮 (277)

 

生平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

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

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在這之後他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

而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

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

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羅浮宮 (278)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

1881年2月,在雨果的79歲生日之際,巴黎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盛大的遊行隊伍從他家所在的街道經過,並直到香榭麗舍大街。

他所居住的大街被也改以他的名字命名。

1882年2月26日,雨果80歲生日那天,有60萬他的仰慕者走過他巴黎寓所的窗前,為這位偉大的作家慶祝壽辰。

1885年5月22日,83歲的雨果死於肺炎。在他去世前兩年在他的遺囑中加上了一條修改附錄:「我送給窮人們五萬法郎,我希望能用他們的柩車把我送往墓地。

我拒絕任何教堂為我做禱告,我請求所有的靈魂為我祈禱。我相信上帝」。

6月1日,法蘭西共和國為他舉行了國葬,舉國致哀,超過兩百萬人參加了他的從凱旋門到先賢祠葬禮遊行。

他的遺體由窮人的靈車拉著緩緩地被運送到了香榭麗舍盡頭的凱旋門之下,棺上覆蓋著黑紗,

被安放在凱旋門下由巴黎歌劇院的設計者夏赫勒·咖赫涅(Charles Garnier)建造的巨大的停靈台上停靈一夜。之後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

她每天都要給雨果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羅浮宮 (279)

 

作品

劇本

《克倫威爾》,1827年發表的韻文劇本。劇本的「序言」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

《愛爾那尼》(愛格尼),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國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徹底勝利的標誌。

小說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說,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

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孚羅洛是一對比,前者外貌醜陋,但心地純潔善良。

後者道貌岸然而心地險惡,尤好爭權奪利,並枉顧他人。女主角艾絲蒙則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發表於1869年,小說有著和巴黎聖母院一樣的美醜對比。主角格溫普蘭出生貴族,但因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小時候被毀容。

後來被民間藝人「熊」(或音譯「烏蘇斯」)收養。所以說,格溫普蘭是人民的兒子。

後來小說峰迴路轉,格溫普蘭命運大起大落,可是因為愛人「女神」(音譯「蒂」)的病逝,徹底絕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創作標誌著作者向現實主義邁出了一大步。

《海上勞工》(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

《悲慘世界》歷時三十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終於寫完全書。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學手法,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

在小說中,雨果描述了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並且通過主角尚萬強的遭遇,表達了雨果悲天憫人的思想。

當初雨果在投稿予出版社後,良久沒有收到出版社回音,遂寫信予出版社詢問作品暢銷與否,內容是「? ──雨果」,

出版社不久後亦回信表達作品很暢銷(而然隨即開始加緊銷售),內容是「! ──編輯部」,成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最短的來回書信。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小說。小說的兩個對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奈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惡對比。

郭文在捕獲郎特奈克侯爵之後,因念郎特奈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而放走了敵人頭子。這種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為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

詩歌

《東方詩集》歌頌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

 

羅浮宮 (280)

 

克勞德·莫內

(法語: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

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實際上印象派的「印象」一詞就是來自他的名作《印象·日出》。

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內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

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內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

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

莫內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

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羅浮宮 (281)

 

生平

早年生涯

 

莫內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第九區拉斐特街45號(45 rue Laffitte), 是阿道夫和路易斯的第二個兒子。

他的父母都是第二代的巴黎人。1841年5月20日,他在當地的巴黎聖母院教區教堂(Notre-Dame-de-Lorette)受洗,

取名為奧斯卡-克洛德(Oscar-Claude),父母一般只叫他奧斯卡。

雖然受洗為天主教徒,但後來莫內成為了無神論者。

在全家搬到了諾曼第之後,莫內於1856年前後結識藝術家歐仁·布丹,他後來成了莫內的良師益友並教授他學會畫油畫。

布丹教了莫內繪畫上的室外寫生的技法。

1857年1月28日,他的母親去世了。

因此他從16歲起,離開學校,和喪偶無子女的姨媽瑪麗-讓娜·列卡德(Marie-Jeanne Lecadre)居住。

 

羅浮宮 (282)

 

在巴黎

當莫內來到巴黎羅浮宮,他親眼看到許多畫家在模仿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於是,隨身攜帶顏料和工具的他便坐在一扇窗戶旁開始畫他所看到的東西。

莫內在法國居住了數年,並與其他年輕畫家會面。其中愛德華·馬奈成了他的好朋友,並且也是印象派畫家。

莫內在阿爾及利亞當了兩年兵(1860年—1862年),在他服役七年的合同到期之前,因為傷寒,

莫內的姨媽Lecadre夫人將他從部隊解脫出來,讓他去完成大學的藝術課程。這可能是在他認識的荷蘭畫家Johan Barthold Jongkind的干預下完成的。

因為大學的傳統藝術教育讓他覺醒,1862年莫內在巴黎加入了夏爾·格萊爾(Charles Gleyre)畫室。

在那裡他結認了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弗雷德里克·巴齊耶以及阿爾弗雷德·西斯莉(Alfred Sisley)。

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手法,即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後來被稱為印象派。

1866年,他以卡米爾·湯希爾為模特兒創作了《綠衣女孩》。這件作品使他受到承認。

卡蜜兒也是他次年作品《花園中的女人》中的模特,還出現在他1868年在塞納河岸上繪製的《塞納河岸》中。

不久之後,卡蜜兒即懷孕並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讓(Jean)。

普法戰爭,印象派,阿讓特伊

普法戰爭期間,莫內於1870年9月來到英國避難。在那裡他學習約翰·康斯太布爾和J·M·W·透納的作品。

他們的作品激發了莫內對色彩研究方面的創新。1871年春天,皇家藝術學院拒絕將莫內的作品列入展覽。

1871年,他離開倫敦來到荷蘭贊丹。在那裡他創作了25幅作品,並且導致警察懷疑他在進行革命活動。他還首次遊覽了附近的阿姆斯特丹。

1871年的10月或11月,他回到了法國。直到1878年,他基本都居住在法國阿讓特伊 (Argenteuil),

巴黎附近塞納河右岸上的一個小村莊,那裡也是受到巴黎人歡迎的郊遊目的地。1874年,他短暫地返回了荷蘭。

1872年,莫內以勒阿弗爾的一處風景為背景創作了《印象·日出》。它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畫家展上亮相,如今它陳列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

從這幅畫的題目中,藝術評論家路易·勒魯瓦提出了「印象派」的說法。莫內有兩幅關於林蔭大道的畫作,

一幅現在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中,另一幅在堪薩斯城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中。

人們從來都不清楚到底哪幅才是1874年展覽中展出的,儘管近來人們傾向於認為是在莫斯科的那幅。

1870年,莫內與卡蜜兒·唐斯約結婚。1871年,他們搬進了塞納河邊阿讓特伊的一幢房子。正是在這個時期,莫內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1876年,莫內夫人生病了。1878年3月17日,他們有了另一個兒子,米歇爾(Michael)。1879年,莫內夫人死於肺結核,莫內在夫人臨終時為她畫了最後一幅畫。

後來的日子

卡米爾去世後的數個月,傷心欲絕的莫內為了不再陷入貧困而認真創作了一些19世紀最棒的繪畫。

19世紀80年代初,他繪製了幾組風景和海景作為他在法國鄉村生活的記錄。這些記錄演變成了他的系列畫作。

1878年莫內一家暫時搬到Ernest Hoschedé(1837 - 1891)的房子中居住。他是一個富裕的百貨商店老闆,並且也是藝術贊助人。

那個夏天,這兩個家庭分享了在Vétheuil的這套房子。在那之後Ernest Hoschedé破產了,並於1878年前往比利時。1879年,唐斯約逝世後,莫內依然居住在那裡。

Alice Hoschede決定幫助莫內撫養他的兩個孩子,並帶去巴黎,和她自己的六個孩子在一起。1880年他們從巴黎回來了。

1881年,他們搬到了普瓦西,但莫內不喜歡那裡。1883年4月,他們搬到了上諾曼第大區厄爾省的Giverny。

他種植了一個大花園並在那裡完成了他餘生的繪畫創作。莫內和Alice Hoschede在1892年結婚。

 

羅浮宮 (283)

 

在吉維尼

1883年5月初,莫內和他的家族從本地的一個田主手中租下了一個房子。這個房子座落在吉維尼的連通韋爾農和加斯尼的大路上。

房子中有一個穀倉被用作畫室,但也是果園和小花園。房子離本地的學校很近,周圍的景觀給莫內的作品提供了很多靈感。

隨著一家在此勞作,修耆院子,莫內的作品也被經銷商保羅·杜蘭德-魯埃爾越賣越多,他的命運得到了改變。

直到1890年11月,莫內已經買得起他的房子和周邊建築了。十九世紀90年代,莫內創建了一個溫室和他的第二個工作室,那是一個包含天窗的寬敞的建築。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莫內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即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連續畫同一個物體。

他的第一個系列作品《魯昂主教座堂》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來畫。1895年,從20個不同角度對大教堂所作的畫在迪朗德—呂埃爾(Gurand-Ruel)畫廊展出。

此外,他的作品還有《乾草堆》系列、《白楊樹》系列、倫敦議會、《睡蓮》系列。

莫內喜歡繪製受控狀態下的自然:他在吉維尼的院子和裡面的睡蓮,還有橋。他還畫了塞納河的上上下下,產生了如塞納河上的冰破裂了的畫作。

他每天給他的園丁寫的指示中包含了精確的設計和種植布局,以及購買花卉和植物學書籍。與莫內的財富增長伴隨著的是他的花園的進化。甚至在他僱傭了7名園丁的時候,他依然保留了花園的建築師。

1883年至1908年間,莫內在地中海畫了許多風景畫和海景畫。在義大利威尼斯,他創作了一系列重要的畫作,在倫敦他繪製了兩個重要的系列——議會系列和查林十字街大橋系列。

他的第二個妻子,Alice,在1911年逝世。他特別喜歡的、娶了Alice的女兒布蘭奇的大兒子,於1914年去世。妻子逝世後,布蘭奇照顧和關心他。這段時間,莫內身上出現了白內障的最初跡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年輕的兒子米歇爾參軍,他的朋友、崇拜者喬治·克列孟梭領導法國。莫內繪製了一系列垂柳樹以表達對法國陣亡將士的敬意。

1923年,莫內接受了兩次白內障手術,以減小他的畫作受到白內障症狀的影響:因為白內障影響了他的視力,畫作整體偏紅。

也可能是這樣:他在手術後可以看到某些正常人看不見的紫外線,這會影響到他觀察到的顏色。在手術後,他甚至重新繪製了他的作品,其中的睡蓮更藍了。

 

羅浮宮 (284)

 

逝世

他於1926年12月5日死於肺癌,享年86歲,下葬於吉維尼教堂的墓地。莫內堅持葬禮的儀式要簡單,因此大約只有50人出席了他的葬禮。

他的家,他的花園和睡蓮由唯一繼承人也就是他的兒子米歇爾繼承,並於1966年捐贈給法國美術學院。通過莫內基金會,他的房子和花園在1980年復原後開放參觀。

 除了莫內的紀念品和他一生中的其他事物,房子中還包含了他收集的日本木刻版畫。他的房子也是吉維尼兩個主要景點之一。

作品的銷售

2004年,莫內的the Parliament和Effects of Sun in the Fog在倫敦賣出了超過2000萬美元。

2006年,英國皇家學報發表文章指出這兩幅畫作是在泰晤士河上的聖托馬斯醫院創作的。

他的作品《迪耶普附近的懸崖》被盜兩次。一次是在1998年,博物館的館長被裁定與兩名同夥一起盜竊,因此被判入獄五年零兩個月;另一次是在2007年8月,並於2008年找回。

他在1873年創作的作品Le Pont du chemin de fer à Argenteuil,描繪了巴黎附近塞納河上的一座鐵路橋。

這幅作品2008年5月6日被一個匿名電話競標者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以4140萬美元競得。

在此之前,他的單幅作品售價的最高記錄是3650萬美元。僅僅幾周之後的2008年6月24日,睡蓮系列中的Le bassin aux nymphéas在倫敦佳士得拍出。

落錘價是36,500,000英鎊(71,892,376.34美元),算上競拍費用高達40,921,250英鎊(80,451,178美元),是當時最貴的20幅畫作之一。

2014年,英國一名男子把莫內一幅在愛爾蘭國家藝術館展出的作品《阿讓特伊流域的孤舟》一拳打破,估計這幅畫時值一千萬美元。

代表作品

莫內一生遺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畫及2700封信件。足跡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從法國到倫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行寫生,留下無數的作品。

《印象·日出》

《印象·日出》描繪莫內看日出的感覺。這幅畫在1874年公開展出後,引發了許多爭論,印象派名稱的由來就是來自此作品。

《盧昂的聖母院系列》 (Cathédrale de Rouen)

《睡蓮系列》 (Nymphéas)

《維特尼附近的罌粟花田》(Champ de coquelicot près de Vétheuil)

 

羅浮宮 (285)

 

歐仁·亨利·保羅·高更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法語:[øʒɛn ɑ̃ʁi pɔl ɡoɡɛ̃],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

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

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他死後作品才開始名聲大噪。

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去繪畫之外,在雕塑、陶藝、版畫和寫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對色彩的使用導致了綜合主義的產生,加上分隔主義的影響,也為原始主義的產生鋪平了道路。

 

羅浮宮 (286)

 

生平

高更在1848年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Clovis Gauguin是一名激進的共和制思想政治新聞記者。

1849年「反君主制」軍事政變失敗之後離開法國,打算去秘魯投靠妻子Aline Marie Chazal的家族,創辦新報紙,但在海上旅行途中心臟病發去世。

高更一直在秘魯生活到七歲,幼年時期異國風情的記憶,跟他後來流浪旅行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高更深深敬愛母親和外祖母,他的母親沒有屈服於困難,

憑自己的雙手扶養起一雙兒女,他的外祖母Flora Tristan是一位著名的社會主義先驅者、女權論者,這些童年家族的經歷都影響他成年之後藝術創作的風格。

1855年,高更一家回到法國,居住於奧爾良,1865年他當上了船員,幾年之後便升為二副,之後又進入海軍,這段海上生涯,讓他航海到巴西、巴拿馬、大洋洲、東地中海和北極圈。

1871年高更離開海軍,而他母親在他出海時(1867年)就已過世,在他的監護人Gustave Arosa幫助下,高更進入巴黎的Paul Bertin證券交易所。

1873年高更同丹麥人Mette Sophia Gad結婚,踏出了中產階級生活的第一步,不久之後有了第一個孩子,往後的幾年,高更慢慢的鞏固了職務上的地位,十年後,

他不僅擁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郊外有一棟房屋,並且擁有賢慧的妻子和五個孩子。在這段期間,他在Arosa和證券交易所同事Schuffenecker的勸誘下,開始作畫,

Arosa本身是相當有品味的藝術收藏家,收藏了許多當時法國著名畫家的作品,Schuffenecker則是業餘畫家,在二人的影響下,高更逐漸向畫家的道路邁進。

高更在Arosa的引薦下,認識了許多當時極其前衛的印象派畫家,高更積極的接受了他們的觀點,並且接受了印象派創始人畢沙羅(Cammille Pissarro)的指教。

1876年,他的作品在沙龍中展出,之後連續五次參加印象派的畫展,高更開始夢想當一位職業畫家,而讓他決定改行還有外部的因素,1882年股票市場狂跌,

使高更感受到作為股票經紀人職務的危險,更下定決心成為畫家。

但運氣不佳的是,由於美術市場也受到經濟景氣的衝擊,使得畫很難賣出去,也影響到高更的藝術創作。1884年,高更全家搬到里昂,雖然家庭生活支出減少了,

但是收入仍然是個問題,隨後,高更一家又移居到丹麥的哥本哈根,高更也在此時當上防水帆布的推銷員。由於經濟的困窘和其他的衝突,高更在1885年搬回巴黎,

1885年6月高更和妻子分居,並試圖從他所愛的自然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畫風。

 

羅浮宮 (287)

 

1886年,高更暫時寄居在Schuffenecker家,又為了生計當起海報張貼員。此時他開始離開印象派,摸索自己的創作風格。促使高更畫風轉變的最大原因,

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區特殊的風土人情,絲毫未被庸俗化,頗受畫家們的喜愛。

1886年,高更第一次來到布列塔尼,由於此地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獨自的語言、民族服裝和宗教祭祀(布列塔尼人是凱爾特人的後裔),

這些均喚醒了童年時期,深深刻在高更心中對異國風情和原始性藝術的憧憬。

1887年,高更和畫家Charles Laval來到巴拿馬,由於經濟來源匱乏,使二人不得不去巴拿馬運河工地當苦力,不久面離開巴拿馬,順路到了馬丁尼克島,

在這裡的生活比巴拿馬要好,但高更染上了赤痢和瘧疾,不得已回到法國。旅行以失敗結束,但高更對自己的藝術進展相當樂觀,逐漸地,高更比布列塔尼的其他畫家顯得更略勝一籌。

1888年10月,高更收到了梵谷的邀請,請他到法國南部亞爾的家裡過冬。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但不久之後,兩個男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便日益加深。

12月23日,梵谷切掉了自己的一個耳朵,高更則回到了巴黎。

1889年,高更參觀巴黎國際博覽會,看到來自遙遠國度的展品而深受感動,這是他再次燃起對旅行的渴望。這次他選定的目的地是法國殖民地大溪地。

他打算在大溪地「融入純粹的自然之中,只與『野蠻』的人們交往,並要同他們一起生活」。1891年6月,他到達大溪地,但那裡的第一印象卻使他的期待落空,

首都巴比提已經極度的西歐化,這個國家在殖民統治下掙扎在困苦中,由於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影響,一百年前擁有七萬人的土著居民,已減少到只剩下七千人,而且當地許多風俗和習慣也衰落。

儘管如此,高更並沒有畏懼,他在瑪泰亞的農村租了一個小房子開始作畫。當地生活成為他靈感的泉源,繁茂的植物和豐富、鮮豔色彩的居民服飾,原原本本地成長他所使用的色彩。

他的多數傑作都在這一時期完成,其中也包含幾幅描繪他的情人─13歲少年特哈瑪娜的作品。

 

羅浮宮 (288)   

 

這些繪畫中的景象看似表現了牧歌般的美好,但對高更來說,老問題卻日益突出,他的錢已經用光,他甚至不得不用腐爛的麵包和樹果實做成的粉漿來作畫。

他的身體也出現了問題,由於和土著女子接二連三的性行為,使他染上了梅毒,這種病在當時還是不治之症,在以後的一生中都為此而煩惱。

此外,根據高更傳記的作家David Sweetman所述,高更也可能是在里約熱內盧時感染梅毒,當時高更41歲(1891年),他變得愛睡覺沒有精神,

且開始咳血,一天咳出一公升,而且痛得好像心臟要跳出來。

1892年,他被送進巴比提的軍醫院,治療梅毒性心臟病,但是高更從來不承認梅毒。雖然他並不情願,但高更在1893年終於不得不提出了返回法國的申請。

但是,這只不過是他暫時的後退。回到巴黎的高更因為得到了伯父贈予的遺產,經濟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這筆錢卻使他永遠離開了法國。

1897年,高更畫出生平最大幅的(高1.5米,寬3.6米)的經典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再次受到貧困和疾病的困擾,但其創造力絲毫沒有衰減。1901年,高更到了馬克薩斯群島,在那裡度過餘生,

他的兩隻小腿都是流著膿的瘡,以骯髒的繃帶包住,他拄著拐杖蹣跚地晃蕩。他全身到處疼痛,為了止痛而服用嗎啡上癮,還服用鴉片酊和苦艾酒。

他的情緒,逐漸變成躁狂,腿上有傷痛所以使用砷,曾經到山上服用砷自殺,但是毒性不夠只使他嘔吐而已。

他自訴體力流失,晚上都無法入眠,因此筋疲力盡。眼睛受到感染,可能是結膜炎。

1903年5月8日,高更由於心臟病發作而去世,他的墓地位於馬克薩斯群島上的Hiva Oa島,至今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前往弔祭。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96張照片.

本次-2016-花都蜜月-荷比法 -共已上傳995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6-花都蜜月-荷比法.大約有45篇文章.40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三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