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8-伊斯坦堡-土耳其 49-[土耳其-安塔利亞]-舊城區-卡雷吉(Kaleici).中
 
置頂照片:彤彤於舊城區街道.
 
旅遊時間:11天8夜-(3-28到4-7)- 第6天.
 
時間:民國107年4月2日-星期一-下午
 
可樂旅遊-領隊-黃漢瑋(小瑋)+土耳其導遊-OMER.
 
天氣:晴
 
溫度:14-22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0(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2(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1.瑞士+1.土耳其+1)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相機+鏡頭總重量 = 9公斤.(加腳架超過10公斤)
 
主機-CANON-EOS 5D2,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EF-M 28mm f3.5+(轉接環+胖白)
 
閃光燈-CANON-EX-430+永諾-YN565EXII+ GODOX 神牛 LED 126 補光燈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Manfrotto PIXI 迷你三腳架
 
 
舊城區 (49)
 
 
Antalya-安塔利亞是地中海西岸最大的土耳其城市.
 
以舊城區Kaleici最為有名..我們目前所在是新市區街道.
 
舊城區 (50)
 
 
 
舊城區 (51)
 
標準型的地中海氣候...舒適宜人. 
 
 
 
舊城區 (52)
 
 最後走到哈德良門,此門為新城區和舊城區的分界點,
 
舊城區 (53)
 
 
哈德良門(Hadrian's Gate, Hadrian Kale Kap?s?)
 
是凱旋門式建築,用以紀念羅馬皇帝哈德良。
 
哈德良來訪此地時建立了這道白色大理石的三重拱門,
 
以四根科林斯式石柱支撐,城門上的雕刻和羅馬凱旋門相似,
 
推測過去應該有好大喜功的哈德良雕像立於上方。
 
城門左右兩側各是城牆的延伸,分隔舊城區和新城區。
 
 
舊城區 (54)
 
 
哈德良拱門(Hadrian Kapisi)。
 
這是羅馬皇帝哈德良在西元130年來到這裡後所建造的拱門,
 
只要過了這道拱門,就像搭乘時光機,回到鄂圖曼時期的舊城區囉!
 
 
舊城區 (55)
 
 
哈德良
 
(拉丁語: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76年1月24日-138年7月10日),
 
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
 
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跡是興建了哈德良長城,劃定了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尼亞的北部國境線。
 
他還在羅馬城內重建了萬神廟,並新建了維納斯和羅馬神廟。
 
身為羅馬皇帝,他倡導人文主義,提倡希臘文化。
 
舊城區 (56)
 
哈德良另一個廣人為知是與希臘青年安提諾烏斯的同性戀情,
 
安提諾烏斯死後,哈德良皇帝用各種方式緬懷安提諾烏斯,
 
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獎章上刻上了他的畫像,
 
帝國的多處場所樹立起了他的雕像,宣布安提諾烏斯為神,
 
並在比提尼亞、曼提尼亞、阿卡迪亞以及雅典等地建立了多座廟宇,
 
今天的安提諾波利斯市(Antinopolis)就是哈德良在安提諾烏斯溺水的地點所修建的城市。
 
日本暢銷漫畫《羅馬浴場》也把這段故事劃入漫畫之中。
 
 
舊城區 (57)
 
 
哈德良生於義大利卡(另一說羅馬)一個富裕的義大利裔家庭,是前任君主圖拉真的遠房姻親。
 
事實上,圖拉真從未正式指定繼任人,但據皇后所說,他在臨嚥氣之前將帝位傳給哈德良。
 
由於皇后對哈德良懷有好感,哈德良的繼任很大可能出於她的安排。
 
哈德良在統治期間幾乎走遍了羅馬帝國的每一個行省。
 
他崇尚希臘文化,試圖將雅典建設為帝國的文化中心,在雅典城內建設了許多神廟。
 
他通過自己與希臘青年安提諾烏斯的親密關係來表達自己對希臘的景仰,
 
而這也成為古代最為著名的一段羅曼史之一。
 
舊城區 (58)
 
 
哈德良與軍隊關係密切,時常身著軍服,甚至與士兵一同進餐和就寢。
 
他要求更加嚴苛的軍事訓練,並利用假警報來保持軍隊的警惕性。
 
即位之後哈德良便將圖拉真的羅馬軍隊從對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的征服戰中撤回,還考慮過放棄達基亞。
 
在統治後期他鎮壓了猶太行省的巴爾科赫巴起義,並將該行省改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
 
136年,病重的哈德良將盧修斯·埃里烏斯認養為繼承人,但後者卻在兩年後突然死去,
 
於是他決意認養安敦寧·畢尤,前提是後者將馬可·奧勒留和盧修斯·埃里烏斯之子維魯斯認養為繼承人。
 
安敦寧同意了這一請求,而哈德良也在之後於拜亞去世。
 
 
舊城區 (59)
 
很特別精緻的裝飾物...(有小水池跟魚兒)
 
 
 
舊城區 (60)
 
 
 
舊城區 (61)
 
 
安敦寧王朝
 
(96—192年),又稱涅爾瓦-安敦尼王朝、安東尼努士王朝,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王朝。
 
王朝初期進行了達西亞戰爭與帕提亞戰爭。115年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此後哈德良放棄了兩河流域領土。
 
安敦尼王朝計有六位皇帝:
 
涅爾瓦(Nerva,96年—98年),外號「仁帝」。
 
圖拉真(Trajan,98年—117年),外號「勇帝」,元老院贈予「最高第一公民」稱號。
 
哈德良(Hadrian,117年—138年),外號「智帝」。
 
安東尼(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又譯安托奈納斯·派厄斯、安托尼烏斯·披烏斯、安敦寧·畢尤),外號「忠帝」。
 
奧理略(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又譯馬可·奧勒留或馬可·奧里略),
 
為斯多噶學派大師,外號「哲學家皇帝」或「哲帝」,著有《沉思錄》。
 
康茂德(180年-192年),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兒子,他殘暴的統治使羅馬帝國衰落。
 
 
舊城區 (62)
 
 
其中前五位被稱為「五賢帝」,五人先後相繼,
 
令得八十多年間政治清明,與之前一百年的腥風血雨成很大的對比。
 
這五位皇帝謙虛,關愛臣民,這段時期也是自奧古斯都(即屋大維)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
 
所以這段時期也被稱為羅馬治世、羅馬五賢君時期或五賢帝時代。
 
其中以安東尼奧·派阿斯在位時間最長,所以這段時期被稱為安東尼努士王朝。
 
不過,由於這些皇帝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嚴格來講安敦寧王朝不能算一個朝代。
 
 
舊城區 (63)
 
來到特別的地方.幫老婆拍幾張照片.那是一定要的啦.. 
 
 
 
舊城區 (64)
 
  
 
舊城區 (65)
 
  
 
舊城區 (66)
 
  
 
舊城區 (67)
 
  
 
舊城區 (68)
 
  
 
舊城區 (69)
 
  
 
舊城區 (70)
 
 
五賢帝時期權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羅馬歷代帝王中,此五人以和平傳位聞名。
 
各個皇帝選擇其承繼人,然後收養他為義子,以為儲君,
 
如此避免了權力交替前後的政治動亂。故而皇位平穩交替,動盪不生。
 
弗拉維王朝經過提圖斯和圖密善兩位皇帝的統治,涅爾瓦於96年繼位,開創了安東尼王朝。
 
羅馬帝國的基礎設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都在這個年代得到統一,並通行全國。
 
圖拉真在位時開拓疆土,在他死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極限。
 
東到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顛,
 
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為了帝國的內海。
 
哈德良健全了帝國的官僚機構,並在不列顛尼亞北部興建哈德良長城,
 
阻擋來自北方皮克特人的侵擾。到了安東尼奧·派阿斯即位時,羅馬帝國達到極盛。
 
 
舊城區 (71)
 
 
五賢君時期的文治武功,在羅馬帝國其他時期也是難得一見的。
 
因此,18世紀的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他的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把這個年代稱讚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他對五賢君的種種賢德的稱讚如下:
 
「天下歷代,以民之富庶安樂論,何時居首?聞者立對曰:自圖密善薨至康茂德立,可以當之。
 
彼時羅馬雄有四海,國事雖定於一尊,而以仁德聰睿導焉。
 
四帝相繼,統御諸師,頗能剛柔相濟。
 
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托奈納斯(安東尼)·派厄斯、馬可·奧勒留(奧里略)五帝威嚴德業,下皆景仰。
 
御國之道,一以始終,待民寬仁,而治理皆本法度,人皆頌之,帝亦頗自慰。
 
當是時,若夫羅馬推重理性自由,則共和可復,功業皆歸於賢君爾。」
 
舊城區 (72)
 
 
到了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統治的後期,帕提亞帝國不斷屢犯邊疆,北方蠻族也乘虛而入。
 
帝國的實力開始出現頹勢。及至180年,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死於維也納的軍營之中,由親生兒子康茂德繼位。
 
康茂德不孚眾望,192年遇刺身亡後,安東尼王朝正式結束。
 
此後羅馬帝國經歷短暫的混亂與內戰,193年由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建立起塞維魯王朝,
 
在名義上仍以正統的安東尼王朝繼承者自居。
 
 
舊城區 (73)
 
 
古羅馬建築
 
(英語: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
 
指由古羅馬人創造並且擴展到地中海沿岸其所控制疆域的一種新風格的建築藝術,
 
經常簡稱為羅馬建築(英語:Roman architecture)。
 
他直接繼承了古希臘晚期的建築成就,而且將其向前大大推進,
 
使之在1到3世紀達到奴隸制時代全世界建築的頂峰。
 
在西方學術界傳統上特指古羅馬共和國與帝國時期的建築,
 
漢語學術界定義較為寬泛,有時可以包括前期的伊特魯裡亞建築,
 
也可以包括分裂之後的西羅馬帝國建築,但是一般不包含東羅馬帝國建築。
 
 
舊城區 (74)
 
 
時空背景
 
歷史區間
 
古羅馬建築的發展幾乎與古羅馬歷史同步,所以並無獨立的建築史斷代劃分,
 
而是參照政治史的一般原則,根據統治者細分為幾個時代:
 
古羅馬原為亞平寧半島中部西岸的一個小城邦國家,
 
公元前509年開始實行自由民主導的共和政體,即羅馬共和國時代。
 
 
舊城區 (75)
 
(舊城區的果汁攤.)
 
 
公元前3世紀征服義大利全境,到了公元前1世紀末,
 
統治了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到西班牙和英國的廣闊地區。
 
公元前27年,古羅馬步入帝國時代。
 
3世紀,佃奴制逐漸取代奴隸制,義大利本土趨向自然經濟,基督教也開始傳播。
 
286年分裂為東西兩大帝國,西羅馬帝國與5世紀末期滅亡,東羅馬延續到1453年。
 
 
舊城區 (76)
 
 
地理分布
 
羅馬建築分布極廣,極盛期也是古羅馬帝國的最興旺的時代,即羅馬和平時期。
 
期間大型建築工程遍及帝國各地,而最為重要則集中在羅馬城內。
 
其建築規模之宏大,數量之眾多,分布之廣泛,類型之豐富,
 
形制之完備,藝術形式及手法之多樣,曠古未有。
 
舊城區 (77)
 
(開始逛逛舊城區街道了...)
 
 
建造技術成就
 
兩大成就
 
古羅馬在建造技術上最為關鍵的貢獻就是發明了混凝土和券拱。
 
全新的建材和結構方式不僅改變了建築的外觀、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室內空間,
 
甚至影響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乃至成為帝國興建殖民城市的技術基礎。
 
可以說,這兩項發明已經超出單純的建築史或建築技術範疇,具有歷史及文化上的重大意義。
 
 
舊城區 (78)
 
(盲拍外國人....)
 
 
自然條件
 
古羅馬建築肇興的亞平寧半島經常火山爆發且伴生地震。
 
這就要求建築必須格外堅固以抵抗地震,因此傳承自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簡單樑柱體系就顯得結構相對薄弱而不合適了。
 
先驅者伊特魯里亞人就為了安全而犧牲了實用性,將牆壁建造得非常厚實,內部空間狹窄又封閉。
 
而羅馬人則在結構力學和材料學上取得突破,利用券拱創造出寬敞的空間,
 
又利用火山灰製造便於發券的建築材料,從而將地理劣勢化為優勢。
 
 
舊城區 (79)
 
(最喜歡拍拍建築物了..哈哈)
 
 
砂漿與混凝土
 
古希臘建築特別是神廟建築通常採用正交關係組織建築構件,
 
因此單獨的部件必須沉重而且接觸面要打磨得平整,
 
這樣才可以產生足夠的摩擦力來克服不同部件之間的錯位;
 
此外希臘人還利用金屬部件來輔助連結。
 
以上作法對於解決承重問題很有效,
 
但是對於抵禦地震產生的拉力和扭矩無疑是徒勞的。
 
 
舊城區 (80)
 
(當然街拍也是我的最愛之一.說起來我喜歡的還真多..)
 
 
古羅馬人在完整繼承了古希臘的石作工藝後,
 
使用砂漿(拉丁語:mortarium)來黏合不同石塊。
 
最基本的石灰砂漿由石灰和砂石組成。
 
如果繼續添加活性火山灰,進一步提高附著力,就形成混凝土的雛形。
 
後者逐漸發展為由火山灰、石灰和碎石構成的天然混凝土(拉丁語:opus caementitium),
 
又稱「羅馬混凝土」(英語:Roman concrete)。
 
這種混凝土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脫離石塊、可以獨立使用的建築材料;
 
在前1世紀中葉進一步成為券拱中唯一的結構材料,構成從牆角到拱頂的整體,
 
幾乎完全排除了石塊。
 
混凝土發展出很多配方,並且工匠可以根據所處建築部位的不同力學要求調整合適的配方。
 
龐貝古城遺址表明,義大利境內的很多民居也使用混凝土建造。
 
 
舊城區 (81)
 
(一個優閒的下午..我跟心愛的伊人在地中海沿岸..)
 
 
 
券拱
 
券拱儘管在外型上類似伊特魯裡亞使用的疊澀拱,實際上卻標誌古羅馬人在建築力學領域的突破:
 
可以將拉應力轉化為壓應力,有效地分解了建材自重負荷帶來的拉應力。
 
從公元前4世紀在羅馬城的下水道應用了真正的發券開始,券拱施用範圍不斷擴大,
 
近乎囊括了全部的大型建築,在陵墓、橋梁、城門、輸水渠等工程大量使用,並且在公元前2世紀淘汰疊澀拱。
 
依靠不斷重複發券,古羅馬建築達到前所未有的宏偉規模。
 
舊城區 (82)
 
 
同時發券工藝本身也在不斷提高,以單拱跨度為例:建於前144年至前140年的馬爾采輸水渠
 
(拉丁語:Aqua Marcia)有10千米架設在發券上,單拱跨度5.55米,最大跨度15米;
 
而建於前62年的法勃里契橋(拉丁語:Pons Fabricius)單拱跨度已經達到24.5米。
 
券拱技術是古羅馬建築的最大的特色和成就,是其對歐洲建築最傑出的貢獻,影響之深遠可謂無與倫比。
 
 
舊城區 (83)
 
 
其他成就
 
拱頂與穹頂
 
如果利用券拱技術來形成一個曲面,就可以得到拱頂。羅馬建築依靠對於拱頂的組合和變化,達成技術飛躍。
 
同時還發明了穹頂的建造技法,相對影響較小。無論拱頂還是穹頂,假如單純用石材砌築,
 
對於石作和施工的精度要求都很高,這也進一步擴展了使用便於塑性的混凝土的必要性。
 
 
舊城區 (84)
 
(土耳其-安塔莉亞-舊城區)
 
 
筒形拱頂
 
不增加券拱的跨度,而是簡單地加寬,就可以得到半個圓柱體的弧面:這個弧面稱作「筒形頂」,這種拱稱作「筒形拱」。
 
筒形頂是最簡單的拱頂,它們被用於一切無須特殊空間要求的建築,例如輸水道的內部就是一個筒形頂。
 
由於祇需要加寬就可以延伸筒形拱,這就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難度,祇使用奴隸就可以完成。
 
即使需要增加跨度,以取得寬闊的空間,也無須建造跨度更大的筒形拱,
 
而是可以將一排小跨度的筒形拱並列,這樣每個筒形拱的建造難度都不大。
 
 
舊城區 (85)
 
 
穹頂
 
由於使用了混凝土,大大降低了石作的精度要求,使得建造穹頂成為可能。
 
穹頂與拱頂的最大區別在於:穹頂屬於球面,應力是均勻分散的;而拱頂屬於圓柱體弧面,應力是集中的。
 
穹頂的整體性無疑優於筒形頂,而且它形成的集中式的內部空間也是前所未見的。
 
但是穹頂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穹頂源自球面,它的平面投影必然是圓形,
 
這樣除非修建一座獨立的建築,否則它就無法與週邊的矩形建築無縫隙連結。
 
 
舊城區 (86)
 
EF-70 F2.8L鏡.表現還不錯啦.(也十幾年了.還斷過一次頭)
 
不過新的相機EOS R出現了.有點心動.
 
將來如果換機了.應該可以考慮那一顆RF 28-70mm f/2L USM .
 
不過價格應該不便宜.而且重達1.4公斤以上.... 
 
 
 
舊城區 (87)
 
 
牆壁及外飾面工藝
 
現存的古羅馬建築物,特別是公共建築,近乎全部是用混凝土修築而成。
 
然而由於採用了不同的外飾面工藝,呈現出不同面貌,常常被誤以為採用了不同的結構材料。
 
為了澆鑄混凝土牆體,最初是在內外各自先砌一道石牆,再將混凝土澆鑄在當中。
 
後來為了節省石材,改用模板,在模板內表面先砌築大小不等的棱錐形石塊,
 
將底面朝外、尖端朝內,形成外部光滑、內部犬牙交錯的外框,最後在其中澆鑄混凝土。
 
這種作法叫做「亂石砌體」(拉丁文:opus incertum),首創於公元前2世紀初期,
 
一直延續到前1世紀中葉,隨後被各種各樣其他砌體所取代。
 
但是亂石砌體的牢固程度是後來者難以比擬的。
 
 
舊城區 (88)
 
 
建築風格
 
柱式的總結與規範
 
古希臘已經形成了建造樑柱的嚴密規則,但是還沒有形成後世意義上的柱式。
 
具體的線腳細節要根據建築的實際情況由工匠在實地直接調整。
 
這種操作更為接近手工勞作,工匠遵循的是設計原則而不是操作法則,
 
決定成品外型的是肉眼的感受而不是規矩尺度。
 
羅馬人完整繼承了古希臘的柱式,在多立克、愛奧尼和柯林斯之外,
 
添加了當地原有的原始簡單柱式--托斯干,
 
並且發明了一種將愛奧尼和柯林斯融為一體的「複合柱式」。
 
 
舊城區 (89)
 
 
在實際建造過程中,無論是雄壯的多立克還是本土的托斯干都不符合羅馬人對華麗和細密的追求,
 
逐漸被淘汰,而複合柱式則發展得異常繁榮。
 
各種類型的柱子此時被完全規範到柱式體系,每個線腳均有著尺規作圖標準;
 
甚至在不同尺度柱式之間細部的比例調整也被模數化、規範化。
 
石匠的石作可以完全脫離實際工程,原本的建造可以被分離為「設計」和「操作」兩大過程。
 
 
舊城區 (90)
 
逛街的樂趣.就是你完全不知道會看到甚麼景觀.遇到甚麼人...
 
 
 
舊城區 (91)
 
真的蠻喜歡這樣有特色的房子跟街道.
 
 
 
舊城區 (92)
 
  
 
舊城區 (93) 
 
舊城區商家..
 
 
 
舊城區 (94)
 
美麗的地中海風格街道..
 
 
 
 
 
舊城區 (95)
 
 
 
舊城區 (96)
 
街道也很乾淨..我喜歡.
 
 
 
舊城區 (97)
 
土耳其特產之手工地毯.
 
 
 
舊城區 (98)  
 
美麗又迷人的絲巾....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0張照片.
 
本次-2018-伊斯坦堡-土耳其-共已上傳2599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8-伊斯坦堡-土耳其.大約有95篇文章.5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