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 01-[奧地利-維也納]-機場入境篇
 
置頂照片:美麗的維也納機場商店街.
 
旅遊時間:10天7夜-(12-08到12-17)- 第1.2天.
 
時間:民國107年12月08日-09日-星期六.日-早上
 
可樂旅遊-領隊-邵士立(小邵-第三次跟他的團.本團是我們指定小邵帶團)
 
天氣:陰
 
溫度:2-8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1(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4(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1.奧地利+1.捷克+1)
 
出遊人員-斯斯+大姑姑+二姑姑+小姑姑.(4位)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相機+鏡頭總重量 = 9公斤.(加腳架超過10公斤)
 
主機-CANON-EOS 5D2,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EF-M 28mm f3.5+(轉接環+胖白)
 
閃光燈-CANON-EX-430+GODOX 神牛 V860二代+ GODOX 神牛 LED 126 補光燈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Manfrotto PIXI 迷你三腳架
 
 
維也納機場 (1)
 
話說這是人生中的第三趟歐洲之旅...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歐洲旅遊不再變得那麼遙不可及.與不可觸摸.
 
不過說真的..三趟歐洲之旅.加上澳洲.加拿大.土耳其共六趟.來回十二次的長途旅遊.
 
每一次飛行時間都要長達十二個小時左右..還真的是讓人有一點點怕了.
 
看來短時間內斯言彤語旅行攝將不再會有長途旅遊了...還是坐二三個小時就好啦.. 
 
 
 
維也納機場 (2)
 
同樣的.也是第三次跟著閃亮三姊妹出門旅遊.
 
三趟也都是長途旅遊.(法德瑞.加拿大.奧捷)
 
跟著大姊夫出門好處就是有拍不完的照片啦.. 
 
 
 
維也納機場 (3)
 
這是今年繼土耳其之旅後的第二趟旅遊.
 
之所以這中間隔了搭個月之久.為的就是要去歐洲體驗一下聖誕節氣氛.
 
畢竟歐洲才是聖誕節的起源地.想過聖誕節就要去歐洲呀.
 
不知為何當年的我天真的想去日本過聖誕節呢?我這個傻子...哈哈ㄚ
 
 
 
維也納機場 (4)
 
(因為聖誕節是本次的重點.所以還是稍微維基百科一下)
 
 
聖誕節,即耶穌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教會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
亦稱之為「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
其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部分教派會透過將臨期及聖誕夜來準備,並以八日慶典與禮儀節期延續慶祝。
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
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聖誕及新年季」。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聖母領報的日期來推算,
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
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
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布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
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
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及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維也納機場 (5)
 
 
慶祝日期
 
基督教各教派使用的曆法不同,因此他們慶祝聖誕節的日期也不同。
《聖經》沒有記載耶穌的降生日期。關於耶穌基督真實生辰日之調查在耶穌基督死後200年才開始,
羅馬教廷採用了當時歐洲非常崇拜的密特拉教─密特拉神的生日,並採用了密特神的慶祝習俗。
 
對於大部分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羅馬公教和基督新教)來說,聖誕節是12月25日;
而在科普特、耶路撒冷、白俄羅斯、衣索比亞(稱為「主顯節」)、俄羅斯、馬其頓、塞爾維亞、喬治亞等東正教地區,聖誕節則是1月7日。
這與東正教沒有接受格里高利曆改革和接受修正後的儒略曆有關,因此把聖誕節在1900年到2099年的這一段時間內將延遲到1月7日。
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也是東正教區,但聖誕節日期上遵循西歐習慣為12月25日,至於復活節則仍然遵從東正教習慣。
烏克蘭於2017年開始把12月25日定為國家假日,但仍保留1月7日作為國家假日。
亞美尼亞是1月6日,稱為「聖靈節」。亞美尼亞教會更關注主顯節,而不是聖誕節。
 
維也納機場 (6)
 
 
習俗與慶祝
 
聖誕習俗數量眾多,包括世俗、宗教、國家、聖誕相關,國與國之間差別很大。
大部分人熟悉的聖誕符號及活動,如聖誕樹、聖誕火雞、聖誕柴、冬青、槲寄生、聖誕花圈以及互贈禮物,
都是基督教傳教士從早期Asatru異教的冬至假日Yule里吸收而來。
對冬至的慶祝早在基督教到達北歐之前就在那裡廣為進行了,今天聖誕節一詞在斯堪地那維亞語里依然是異教的jul(或yule)。
聖誕樹被認為最早出現在德國。
教宗額我略一世沒有試圖去禁止流行的異教節日,而是允許基督教的教士對它們賦予基督教的意義重新解釋,
他允許了大部分的習俗繼續存在,只是稍加修正,甚至保持原樣。宗教及政府當局與慶祝者之間的交易使聖誕節得以繼續。
在基督教神權統治繁榮的地區,如克倫威爾治下的英格蘭和早期新英格蘭殖民地,慶祝活動是被禁止的。
在俄國革命後,聖誕慶祝被蘇聯蘇維埃共產黨政權禁止了75年。即使在現今一些基督教派里的基要派和清教徒組織、
還有一些基督教系新興宗教如耶和華見證人,仍舊把聖誕節看作沒有聖經認可的異教徒節日,並拒絕慶祝。
民間習俗
自從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後,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和聖誕老人傳說出現了。
 
維也納機場 (7)
 
 
聖誕老人和他帶來的禮物
 
聖誕節送禮物已經接近成為一個全球通行的習慣了。
神秘人物帶給小孩子們禮物的概念衍生自聖尼古拉斯,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紀生活在小亞細亞的好心主教。
荷蘭人在聖尼古拉斯節(12月6日)模仿他送禮物。
在北美洲,英國殖民者把這一傳統融入聖誕假期的慶祝里,
而Sinterklaas也就相應的成為聖誕老人或者稱為Saint Nick(聖尼克)的人物了。
在英籍美國人的傳統中,聖誕老人總是快活的在聖誕前夜乘著馴鹿拉的雪橇到來,
從煙囪爬進屋內,留下給孩子們的禮物,吃掉孩子們為他留下的食物。
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裡忙於製作禮物和監督孩子們的行為並記錄下來。
法語中聖誕老人叫做Père Noel(與聖誕老人幾乎完全一樣),
其紅白相間的衣服曾經使可口可樂公司獲得靈感,在1930年代畫出了傳遍世界的聖誕老人形象。
在一些文化中,聖誕老人身旁跟隨著Knecht Ruprecht,或是稱作「黑彼得」(Black Peter)的傢伙。
一些版本中,玩具作坊里的侏儒製作了節日禮物,有時聖誕老人與聖誕夫人是夫妻。
在聖誕季期間的北美和英國超市,都有小孩可向其要禮物的聖誕老人出現。
在許多國家裡,孩子們準備好空的容器,以便聖誕老人可以裝進一些小禮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
在美國,孩子們於聖誕夜在壁爐上懸掛聖誕襪,因為聖誕老人說過要在聖誕前夜從煙囪下來把禮物放到襪子裡。
在其他國家,孩子們把空鞋放到戶外,以便聖誕老人可以在聖誕前夜(或聖尼古拉斯日前夜12月5日)贈送禮物。
贈送禮物不單單是指聖誕老人,家庭成員和朋友也互相給予禮物。
 
維也納機場 (8)
 
 
送禮時間
在許多國家,聖尼古拉斯日仍然是互贈禮物的日子。
德國很多地方,12月25日晚上,小孩兒們把襪子拿出放在窗台上,
第二天早上他們將發現襪子裡放滿了糖果和小禮物。
在德國,主要的送禮日期是12月24日,聖誕老人帶來禮物或放在聖誕樹下。
在匈牙利也是如此,只是送禮的人是「小耶和華」,而不是聖誕老人。
在很多地區,包括荷蘭,聖誕假日仍然保存了它的宗教性質。
而在西班牙和其他一些有相似傳統的國家裡,
在1月6日主顯節送禮物的人則是祭司(Magi),算命人和異教牧師。
歌曲《聖誕十二日》道出了其中一個送禮習俗。
當中描述了英國人傳統上會從聖誕節到顯現節每天互送禮物慶祝。
在世界大部份地方,聖誕禮物都是在聖誕夜晚上或聖誕節早上送出的。
直至不久以前,英國人都是於節禮日送禮給朋友的。
 
維也納機場 (9)
 
 
聖誕卡
 
聖誕卡的起源是一八四四年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和阿拔太子在倫敦的溫莎堡慶祝聖誕節,
他們寫信邀請貴族的兒童到溫莎堡參加聖誕節宴會,並在邀請卡上寫了一些祝福的詞句。
後來大家紛紛仿效,在卡片寫上祝福的詞句來互相祝賀聖誕節和新年,因此人們開始在聖誕節互贈聖誕卡,以表達祝福和關懷。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英國有位名叫亨高爾的青年,他是一家雕刻店的學徒。
有一年的聖誕節,亨高爾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寫信祝福家人和朋友,就請一位很有名的畫家,
在白紙上畫出美麗的圖案,最後,亨高爾在紙片中央,寫著「恭祝聖誕,恭賀新年!」的祝賀詞,就成了一張很別緻的聖誕卡。
聖誕卡在美國和歐洲很流行,也視為維持遠方親朋好友關係的方式之一。
許多家庭隨賀卡帶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聞(家庭新聞一般包括家庭成員在過去一年的優點特長等內容)。
 
維也納機場 (10)
 
 
聖誕裝飾
 
在西方國家裡,聖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通常會裝飾聖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聖誕樹一般是用杉柏之類的常綠樹做成,象徵生命長存。
樹上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掛上各種聖誕禮物。聖誕之夜,人們圍著聖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聖誕布置包括掛上各式聖誕裝飾和聖誕燈的聖誕樹,戶內以花環和常綠植物加以裝飾,特別的冬青和槲寄生是傳統採用的材料。
在南北美洲和少數歐洲地區,傳統上戶外以燈光裝飾,包括用燈火裝飾的雪橇、雪人和其他聖誕形象。
當中樹頂的星星表示基督的榮光及帶領東方博士到基督降生地的星,金色彩帶表示榮耀,銀/白色彩帶表示其聖潔,紅色彩帶表示基督為人所流的血。
 
傳統的聖誕花是猩猩木(別名一品紅、聖誕紅,花色有猩紅、粉紅、乳白等)。聖誕植物還包括冬青、紅孤挺花、聖誕仙人掌。
一般來說,市政當局也會對聖誕裝飾加以支持,在街道懸掛聖誕標語或者是在廣場放置聖誕樹。
呈現耶穌降生場景的馬槽布置在聖誕節也很常見,但因馬槽有明顯的宗教意涵,近年政府及商業機構通常只會布置聖誕樹,而不會有馬槽布置。
在美國,曾因為政府機構的裝飾包括了宗教主題而被多次起訴,控方認為這是政府認可某種特定宗教行為,違反了宗教自由。
 
 
維也納機場 (11)
 
 
社會方面和娛樂
很多國家裡,商業機構,學校以及組織團體會在聖誕節前幾周舉行聖誕聚會和舞會。
一些組織還會有聖誕遊行表演,表演有時會包括基督降生的故事。
一些團體還會有露天唱詩活動,如訪問鄰居家歌唱聖誕歌曲。
有些人想用假日喚起人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參與特別的義工工作,或是進行慈善籌款活動。
在聖誕節或聖誕夜,人們經常會準備一盤豐盛的聖誕大餐來享用,一般都是所在國家裡的傳統菜色。
很多地區,特別是東歐,家庭聖誕大餐前人們會禁食一陣。很多國家裡,糖果和宴請也是聖誕慶祝的重要一部分。
傳說一位希望見證耶穌的糖果商人,發明拐杖糖,因倒轉的拐杖與拉丁字母中的「J」相似,以表示「Jesus」的字首。
 
宗教習俗及慶祝
參見:聖誕十二日
宗教慶祝是以將臨期(降臨節)開始的,將臨期是對大約在11月尾基督降生預期的慶祝,將臨期教會會有特別的活動或儀式。
一般包括降臨節頌歌,這段時間內使用將臨期歷慶祝,期間還會向兒童發送糖果和巧克力。
在聖誕節前,教會會在教堂安排用許多聖誕活動,唱詩班也會在教堂里演唱聖誕歌曲。在聖誕夜和聖誕節,特別活動包括子夜彌撒(天主教會)。
其他宗教信仰也會乘聖誕假日期間慶祝他們各自的冬季慶典。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猶太教的光明節,在21世紀的今天,家庭成員在光明節內也開始互贈禮物了。
 
聖誕節同時也合理的為伊斯蘭世界接受,因為耶穌在伊斯蘭教裡也是一位先知,慶祝他的降生是沒有理由被拒絕的。
聖誕節的世俗慶祝對在西方國家的穆斯林們來說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了。
 
維也納機場 (12)
 
(上飛機了...我們是坐在最後面一帶.機位都是3-3-3的)
 
 
地區性習俗與慶祝
北歐
在瑞典,傳統上,公司會在聖誕節前一星期,邀請員工參加一個聖誕自助午餐(julbord或jullunch)。
為防聖誕節期間食物中毒,瑞典報紙每年都不遺餘力地作一些和實驗室試驗有關的報導,
警告市民冷肉和蛋黃醬等食材,不要放在室溫下以防變質。
聖誕節在瑞典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享受美食的時節,聖誕節盛宴上的重點以烘烤火腿為主,
但在哪一天享用,則各處鄉村各處例,每個地方也不同。
瑞典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就是在12月24日下午3時,準時收看迪士尼的特別電視節目。
挪威的聖誕大餐會在12月24日舉行,挪威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特定的食物做為聖誕晚餐,
然後「Julenissen」(jule是聖誕的意思,nissen是挪威傳說中的精靈)會帶禮物給表現好的小朋友。
經過安靜的與家人團聚的12月25日,12月26日節禮日會有另一場大型慶祝,兒童們會在此時在鄰居中挨家挨戶接受款待。
Joulupukki(或聖誕山羊)是芬蘭版的聖誕老人。他坐在馴鹿拉的雪橇裡給表現好的小朋友發送禮物。
 
維也納機場 (13)
 
(本次飛行12.5個小時.到達維也納時是當地早上六點多)
 
 
南歐
 
在義大利,聖誕節揉合了現代傳統及古羅馬祖先遺留下、慶祝Natale(譯者註:聖誕節的義大利文)的習俗。
聖誕的降臨節同日從古羅馬的神農節(Saturnalia)中的異教徒慶典由來的可能性,而她們的假期就從這天開始一直到顯現節。
聖誕食物、宗教儀式、擺設和禮物,都是重點項目。在某些地區,禮物是由La Befana
(譯者註:義大利傳說送禮物給小朋友的老婦)於顯現節時送出的,其他的地區則由小耶穌於聖誕節或平安夜送出。
而近年,他們的位置漸漸被Babbo Natale——一個像聖誕老人的人物——取代。
在希臘,縱然樹木是要進口的,但船是聖誕的傳統象徵。
東歐
東正教的聖誕節是在1月7日,主要在東歐國家,斯拉夫的童話故事裡有個「嚴寒老人」(Дед Мороз)的形象。
根據傳說,他和自己的孫女雪姑娘(Снегурочка)一道乘著神奇的三套車(一種裝飾華麗由三隻馬拉動的雪橇)旅行,並且分送禮物給小孩子們。
 
在捷克,人們主要是在12月24日或聖誕夜(Štědrý den意思為慷慨的一天)慶祝聖誕節,這天晚上大家會相互贈送禮物,雖在12月25日或26日也可以。
根據傳統,禮物是由Ježíšek(「小耶穌」)或帶來的。為了使節日更豐富有趣,很多古老的聖誕傳統保存了下來。
人們被告戒在正式的晚宴準備好前,聖誕夜裡不能吃任何東西,為了能看見閃閃發亮的烤豬。禮物被安置在聖誕樹下(通常是雲杉或松樹)。人們將會在晚餐後開啟自己的禮物。
另外捷克的聖誕傳統習俗,還包括對來年的預測。他們將蘋果切開,如果第一下能看見蘋果核,就預示來年好運氣,如果沒有就表示來年不順。
女孩們將自己的鞋子從肩頭拋過,如果鞋尖指向門的方向,就預示自己來年將會出嫁。
另一個傳統,是將一點熔鉛倒入水中,根據鉛在水中形成的形狀來猜測來年的運式。
在波蘭,聖誕夜是宴會的第一天。宴會是從聖誕夜第一顆星星出現時開始的,然後大家開始互贈禮物。在第二天人們會走訪親戚朋友們。
在斯洛伐克,聖誕節是一個大型的家庭、食物、宗教慶典。2001年,一個大型的耶穌誕生場景在布拉迪斯拉發造建並展出,還計劃將它封裝以在其他城市展出。
在俄羅斯,從後的1991年聖誕節蘇聯解體後,開始公開恢復慶祝聖誕節。
聖誕夜的「神聖晚餐」包含12道菜餚,每一道都是為了紀念耶穌的門徒。雖然俄國的傳統有些被轉移到新年,
但大多數仍被保留至今日,例如:「嚴寒老人」和雪姑娘的拜訪和禮物分送。
俄國許多現存的聖誕節習俗,包括聖誕樹(ёлка),都在彼得大帝18世紀末期的西遊之後流傳開。
 
 
 
維也納機場 (14)
 
(飛機餐我們是隨意吃..麵包.水果.飲料加減吃.正餐幾乎沒吃..因為不好吃..哈哈)
 
 
西歐
 
在英國,聖誕拉炮(Christmas cracker)是一種慶祝聖誕節不可或缺的形式,
而聖誕童話鬧劇(pantomime)更是風行於年輕的家庭中。
節慶Nine Lessons and Carols在劍橋是一個很流行的宗教活動。
自從1947年開始,每年挪威首都奧斯陸都會贈送一棵雲杉樹給英國人民,作為表示英國於二戰支援挪威的感謝之意。
這棵樹立於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鴿子廣場,Trafalgar Square)而且是全英國最知名的聖誕樹,象徵著英國和挪威人民之間的友誼。
 
德國和荷蘭在12月6日慶祝類似英語國家的聖尼古拉節。
荷蘭語稱作Sinterklaasavond(聖尼古拉斯事件)的日子要比聖誕節重要的多,
雖然近年來,一些荷蘭人也開始慶祝聖誕夜和聖誕老人。
 

Sinterklaas這一形象是由真實的聖尼古拉斯和英國以及美洲的聖誕老人綜合演化而來,
Sinterklaas會在12月5日給祈求禮物的小朋友帶來禮物。他的裝束是紅色的主教外套和主教法冠,
騎著一匹白色駿馬在房頂間穿梭,Sinterklaas有一群被稱為黑彼得(zwarte Pieten)的喜愛惡作劇的助手。
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部分地區,令小朋友感到恐懼的可內希特·魯普雷希特(Knecht Ruprecht)或坎卜斯也會出現在傳說中。
在德國,聖誕節的慶祝在大部分地區仍然是傳統之一。
其聖誕節有點像中國的農曆新年,一家人會一起吃晚餐,飯後一起聽音樂和談談這一年的生活情況,
且小孩會於空閒時或學校美勞課時,自行製作手工藝品,或用自己的零用錢,買禮物送給父母親,來渡過聖誕節。
然後12月26日,會有親戚來作客,或去拜訪親戚家,有點像中國春節的拜年。
在聖尼古拉斯日後,聖誕節基本是屬於兒童們的節日,一般真正的聖誕禮物在12月24日平安夜送出,在簡單的晚餐後,聖誕禮物會放置在聖誕樹下。
而聖誕大餐傳統上要在12月25日享用,主菜一般是家禽(典型的例子是一隻烤鵝)。
聖誕禮物是與聖尼古拉斯長的很像的Weihnachtsmann(直譯聖誕老人)帶來的,
或者有時候由Christkind帶來一位可能是或可能不是代表嬰兒時期耶穌的頑皮的小朋友。
商業上,Striezelmarkt絕對是一個全世界的聖誕禮物製作中心,這也是德國東部城市德勒斯登地區的驕傲,
巧妙製作和印刷的產品被銷往世界各地。
不過近年來,隨著中國製造的玩具大量湧入,給德勒斯登當地的企業帶來了不少的壓力。
甚至有些公司開始打算把車間轉移到東歐、土耳其甚至亞洲地區,以提高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
 
 
 
 
維也納機場 (15)
 
(到達奧地利的維也納機場)
 
 
維也納國際機場
 
(德語:Flughafen Wien-Schwechat,英語:Vienna International Airport,
 
IATA代碼:VIE;ICAO代碼:LOWW)是位於奧地利和首都維也納東南方18公里(11英里)的國際機場。
 
為全國最繁忙和最大的機場。機場可處理廣體飛機例如波音747和空中巴士A380等。
 
奧地利航空(包括屬下航空公司)和尼基航空都作此為樞紐機場。
 
在2009年,機場處理了18,114,103名乘客,比前年上升8.3%。
 
在2010年,機場處理了19,691,206名乘客,比前年上升8.7%.
 
 
維也納機場 (16)
 
 
歷史
 
機場原本是在1938年建造,成為一座軍用機場,在1945年交由英國管治。
 
在1945年,Betriebsgesellschaft建立,取代了Aspern作奧地利和維也納的主要機場。
 
機場本來只有一條跑道,在1959年延更至3,000米(9,843英呎)。
 
在1960年開始建造新的客運大樓。在1972年,又開始建造新的跑道。
 
在1982年,機場與公路連接起來。
 
維也納機場 (17)
 
 
在兩次冬季奧運會中,機場曾經接待奧運隊伍。
 
在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奧地利期間,也曾使用過這座機場。
 
在1985年12月27日,以色列航空的售票處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襲擊(詳看羅馬和維也納機場襲擊)。
 
在1986年,擴大了入境大樓。在1988年,機場增加了八座空橋。
 
在1992年,新的一號客運大樓建成,一年後,PLAZA購物廣場啟用。
 
在1996年,又有12座空橋啟用。機場曾設有哈洛德百貨公司,但已在2003年關閉。
 
 
維也納機場 (18)
 
(拿到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外套來穿.重裝上陣.開玩笑外面約在零度左右)
 
 
客運大樓
 
現時,維也納國際機場有三座客運大樓:一號客運大樓、二號客運大樓和臨時的1A客運大樓。
 
1A客運大樓是提供更多空間去處理低成本航空公司。
 
在2004年,機場開始興建一座新的客運大樓,名為SKYLINK,使機場可以處理更多乘客。
 
新的客運大樓也可以處理更大型的飛機,例如空中巴士A380。
 
所有客運大樓是由法蘭克福機場集團、維也納機場處理、Swissport和奧地利航空管理。
 
在SKYLINK建成後,奧地利航空和屬下航空公司都會使用SKYLINK客運大樓。
 
維也納機場 (19)
 
(維也納機場的行李轉盤)
 
 
大堂
 
大堂D(前稱大堂A)(東墩):D21–D29閘口(使用空橋連接大堂)、
 
D31–D37(使用接駁巴士連接大堂)、D61–D70(使用[接駁巴士連接大堂)
 
國際航班
 
(中轉區、護照管制區在出入大堂、空橋和接駁巴士閘口)
 
大堂B:B22–B43閘口(使用接駁巴士連接大堂)
 
歐洲(申根國)航班
 
大堂C(西墩): C31–C42閘口(使用空橋連接大堂,
 
C35–C41為轉乘閘口)、C71–C75(使用接駁巴士連接大堂)
 
 
維也納機場 (20)
 
 
歐洲(申根國)航班,部分為國際航班
 
(空橋閘口;數個閘口用作歐洲(申根國)及國際航班,
 
國際航班的閘口稱為Transfergates;各自的閘口都有護照管制區;國際轉機之乘客如果是大堂C抵達,
 
在入境護照管制之前,到地面層的transitzone,便可以經接駁巴士由大堂C前往大堂D,
 
轉乘國際航班,如果是大堂D抵達,也是經transitzone和接駁巴士前往大堂D)
 
新的接駁巴士閘口C71至C75是在2008年4月2日啟用,需由C31閘口前往,閘口只處理歐洲(申根國)航班。
 
公共運輸
 
維也納市郊地鐵S7線會途經此機場,並有一個車站。
 
比S7線的車費較貴的城市機場火車直接地連接機場和接近城市中心的維也奈米特車站。
 
 
維也納機場 (21)
 
(準備出機場了.....)
 
 
日耳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總稱。
 
這些民族從西元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
 
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遷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地那維亞民族、
 
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蘭人和德意志人、奧地利人、東普魯士人。
 
奧地利同樣屬於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
 
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等,
 
現今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
 
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維也納機場 (22)
 
 
 
來源
 
「日耳曼」一詞的語源尚無定論。
 
目前最可信的理論認爲「日耳曼」一詞由高盧語的「鄰近」(*ger)和「人」(*mani)組成,作爲對比,
 
今日威爾斯語中「鄰近」作ger,古愛爾蘭語中「鄰居」作gair,
 
而今日愛爾蘭語中則有前綴gar-(鄰近),和形容詞garach(鄰近的)。
 
另有說法稱「日耳曼」一詞在凱爾特語中意爲「吵鬧的」;
 
如布列塔尼語與康瓦爾語中的「叫喊」作garm,愛爾蘭語中「呼喚」作gairm。
 
除此之外,學者還提出「日耳曼」一詞由日耳曼語的「矛/槍」(*gēr)與「人」(manni)合成;
 
中古荷蘭語的ghere,古高地德語的Ger,以及古諾爾斯語的geirr等詞語均可作爲參考。
 
日耳曼在舊時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區,之後在近代的一些語言中,
 
如英語、希臘語、義大利語和俄語中,被保留用作對「德國」的稱呼。
 
日耳曼最早歷史只有通過考古和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以考證。
 
 通過對各個日耳曼語言(古德語、古英語)的仔細比較和日耳曼語言與其它印歐語言的比較,
 
語言學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語(也稱「前日耳曼語」或「泛日耳曼語」)。
 
這些比較最主要的結果是:
 
日耳曼語屬於印歐語言,在這個語族中它屬於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歐語系中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最接近。這三種語言一起組成古歐洲語言。
 
前3或2千年時,也就是說青銅器時代的早期,古歐洲語言是中歐的語言。
 
但其精確的地點和時間今天已經無從考證,或者爭議很大。
 
 
維也納機場 (23)
 
(今後旅遊將會多一件帆布旅行袋)
 
 
日耳曼語言之間非常近似,這很可能說明它們有很長的共同演化的時間。
 
大多數語言學家將前日耳曼語從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分離出來的時間定為前2千年上半葉。
 
日耳曼語分離出來後它依然與凱爾特語有接觸。一些凱爾特語的詞彙被日耳曼語借用。此外日耳曼語對芬蘭語也有影響。
 
一些日耳曼語的詞彙在芬蘭語中出現(比如國王,日耳曼語為kuningaz,
 
芬蘭語為kuningas。比如指環,日耳曼語為ringaz,芬蘭語為re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
 
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
 
有可能這樣一個小民族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民族群的名字。日耳曼人自己將自己稱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前51年凱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凱撒這裡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
 
在此之前羅馬人將歐洲西部的民族稱為凱爾特人,而歐洲東部的民族被稱為斯基泰人。
 
此時羅馬人才認識到日耳曼人並非凱爾特人,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群。
 
 
維也納機場 (24)
 
(美麗的維也納機場)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稱「日耳曼人」是一個比較新的稱呼。
 
一開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稱為日耳曼人,後來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這樣稱呼。
 
塔西佗說高盧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後來這些民族自己也稱自己為日耳曼人。
 
根據這個敘述這個詞有可能是從凱爾特語過來的。
 
塔西佗在他的書里詳細地列舉了每個日耳曼民族部落從萊茵河到維斯瓦河,從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居住地。
 
嚴肅地說只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才能將這些民族稱為日耳曼人。
 
過去曾有很多研究通過考古學研究來推導出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棄。
 
今天類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學術範圍內重新開始,其目標是使用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來獲得一個內在不矛盾的整體影像。
 
按照這個研究歐洲北部的青銅器時代的人幾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
 
而所謂的戰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係還有爭議。
 
此前的石器時代(約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農作文化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係幾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論通過對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認為日耳曼人的產生地在今天德國中部山區的北部。但大多數學者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
 
 
維也納機場 (25)
 
 
過去學者們以為日耳曼語言是在約前500年由於日耳曼語語音變遷從其它西部印歐語言中分離出來的。
 
在這個語音變遷中比如k通過ch變為h,或者p變為f,t變為th。
 
新的研究認為這個變遷很晚才發生,它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前1世紀。最主要的證據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稱。
 
前2世紀後期辛布里人與條頓人一起威脅羅馬北部。這兩個民族的家鄉是今天的丹麥。
 
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後來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語中使用ch來寫,比如chatti。
 
因此今天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語音遷移在前2世紀後期還沒有開始或還沒有完成。一些早期流傳下來的地名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這個見解對日耳曼語言學有非常重要的後果。
 
這樣一來至今為止被稱為「泛日耳曼語言」的語言是在前2到1世紀形成的,到1世紀時它又分裂為許多自己的日耳曼語言。
 
此前日耳曼人的語言與印歐語言相似,這個更古老的語言沒有被留傳下來,但其基本結構可以被重新構造出來。
 
 
維也納機場 (26)
 
歷史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報導來自他們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接觸。
 
約前330年希臘旅行家皮西亞斯從馬賽出發報導了北海地區和在那裡生活的民族。
 
約前200年東日耳曼人中的巴斯塔奈人進入今天的羅馬尼亞東部並與馬其頓和巴爾幹半島上的其它民族發生戰爭。
 
辛布里人和條頓人的長征
 
主條目:條頓入侵
 
約前120年辛布里人和條頓人南移,其原因今天沒有完全能夠考證。
 
當時的歷史資料說日德蘭半島上發生了一次大風暴,因此那裡的居民離開了他們的家鄉。
 
今天更多的人懷疑是氣候變化造成的饑荒是遷移的原因。
 
約前113年他們遇到羅馬人。在兩個民族的交戰中羅馬人幾乎全軍覆沒。
 
日耳曼人將一場突然來到的暴風雨當作他們的氣候神的警告因此中止了作戰。
 
前109年、前107年和前105年羅馬人一再與這兩支日耳曼人作戰,但每次都戰敗。
 
一直到這兩個民族分裂後羅馬人才於前102年戰勝了條頓人,前101年戰勝辛布里人。
 
 
 
維也納機場 (27)
 
(哈哈哈...久違的小紅帽出現了...我們的導遊兼領隊-小邵.也是我們指定的歐洲唯一導遊)
 
 
阿里奧維斯圖斯和凱撒
 
更多資訊:高盧戰爭
 
辛布里人和條頓人向凱爾特人居住的德國中部山區的突破沉重地打擊了凱爾特人在德國中南部的力量,
 
使得後來其它日耳曼人(比如斯維比人)得以在今天的黑森州和美因河流域定居。
 
在首領阿里奧維斯圖斯的領導下他們甚至闖入高盧,但在那裡被凱撒於前58年擊敗被迫退回萊茵河東。
 
前1世紀凱撒占領高盧使得日耳曼人成為羅馬人的直接鄰居。這個接觸始終不和平。
 
凱撒於前55年和前53年渡萊茵河對日耳曼人進行懲罰性進攻。但凱撒將萊茵河看作日耳曼人和羅馬人的邊界。
 
奧古斯都向易北河的進發
 
但此後萊茵河邊境依然不和平。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決定將駐紮在高盧的士兵遷移到萊茵河。但萊茵河邊境依然不穩定。
 
奧古斯都因此改變了他的策略。從前12年到前9年他的養子尼祿·克勞蒂烏斯·杜路蘇斯多次對日耳曼人進攻。
 
他征服了多個日耳曼部族。但這些部族不是真的投降羅馬帝國。前8年杜路蘇斯在撤退時從馬上摔落負傷死亡。
 
他的兄弟提庇留從前8年開始恢復杜路蘇斯的進攻。4年他征服了至此為止一直反抗羅馬的切魯西人。
 
為了繼續向易北河進發,羅馬人在萊茵河東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今天德國黑森州的一些城市的名字來自於拉丁文。
 
6年羅馬人企圖從美茵茨出發,進攻位於今天波希米亞的一個王國。
 
但這個行動因為在潘諾尼亞爆發了動亂半途而廢。雖然如此,羅馬人依然將到易北河的日耳曼地區看作他們的一個省。
 
 
維也納機場 (28)
 
(歐洲地區的計程車最多的就是賓士E系列車款)
 
 
條頓堡森林戰役
 
主條目:條頓堡森林戰役
 
日耳曼人的抵抗似乎被消滅後,普布利烏斯·昆克蒂利烏斯·瓦盧斯受命在被占地區引入羅馬的法律和收稅。
 
他在那裡同時是省長和萊茵河軍團的最高指揮官。瓦盧斯在此前在敘利亞就已經獲得了一個殘暴貪婪的名聲。
 
他的統治很快就激起了日耳曼人的反抗。他下令嚴懲反對羅馬的人,
 
而他引入的稅在日耳曼人眼裡非常不公平。對日耳曼人來說,只有奴隸才交稅。
 
在這種情況下切魯西貴族阿爾米紐斯得以團結多個日耳曼人部落。阿爾米紐斯本人擁有羅馬公民權甚至是羅馬騎士。
 
他利用瓦盧斯對他的信任而將瓦盧斯引入一個圈套。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喪失了三個軍團(約25000士兵)。
 
這樣羅馬向東發展的計劃就在9年結束了。到民族大遷徙為止日耳曼人受羅馬的影響甚小。
 
 
維也納機場 (29)
 
(這十天迎接我們的就是典型的聖誕節天氣.陰天.下雨.之後下雪..最不需要的就是艷陽天)
 
 
條頓堡森林戰役後羅馬和日耳曼的關係

 
14年和16年在吉曼尼卡斯的領導下羅馬軍隊再次渡萊茵河進入日耳曼人地區。
 
歷史學家對這兩次遠征的性質還爭議不清。因此它們是羅馬的擴張政策的繼續還是懲罰性進攻不明。
 
但此後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的戰爭依然不斷。29年羅馬軍隊平息一場至此為止比較親羅馬的弗里斯蘭人的暴亂。
 
69年為了撲滅巴它瓦人的暴亂羅馬不得不從西班牙和不列顛調兵。 83年羅馬皇帝多米提安決定將羅馬在萊茵河和多瑙河的邊界向北移。
 
在萊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北羅馬建立了一條很長的界牆來保護羅馬和日耳曼之間的邊界。
 
同時萊茵河地區被分為上日耳曼省和下日耳曼省兩個省。
 
1995年後的研究認為上日耳曼界牆不是在83年/85年在多米提安統治時建立的,而是98年後在圖拉真統治時建立的。
 
100多年來的研究在上日耳曼界牆沒有發現任何98年以前的文物(比如界碑、刻印或可用來確定時間的木頭)。
 
而且這道界牆更適合圖拉真時期的軍事需要。多米提安時期這個需要不是這麼明確。
 
122年在哈德良統治下羅馬人將內卡河和多瑙河之間的界牆再次向北移了20到40千米。
 
最後一次羅馬將它的邊境向日耳曼地區移動時在159年在安托尼努斯·比烏斯統治時進行的。
 
 
維也納機場 (30)
 
 
馬克曼戰爭
 
2世紀在日耳曼地區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首先過去分裂的日耳曼部落聯合為大部落,其次日耳曼人越來越多地對羅馬邊界進行襲擊。
 
167年馬克曼人、夸地人、倫巴第人、汪達爾人和其它部落進入潘諾尼亞省導致馬克曼戰爭(167年至180年)。
 
馬爾庫斯·奧勒里烏斯領導了四次軍事行動征服了入侵的日耳曼人。當時羅馬可能有建立兩個新的省的計劃。
 
但180年馬爾庫斯·奧勒里烏斯死後,他的兒子科莫德斯恢復了過去的防衛性戰略。他與日耳曼人修和。
 
許多歷史學家將馬克曼戰爭看作是民族大遷徙的前奏。
 
其原因是哥特人向黑海和汪達爾人向多瑙河的遷徙所造成的羅馬邊境上的人口的變遷。
 
這些日耳曼民族遷徙的原因今天還無法斷證,有可能是饑荒造成的。
 
維也納機場 (31)
 
 
日耳曼部落
 
在北德和斯堪地那維亞生活的日耳曼人的部落大約可以分為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東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人是斯堪地那維亞的日耳曼人。他們後來演化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島人。考古學家將北日耳曼人又分東西兩股。
 
西日耳曼人
 
西日耳曼人包括:
 
易北河日耳曼人如斯維比人,後來演進為士瓦本人、馬科曼尼人/馬克曼人和夸迪人/夸地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
 
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維人、弗里斯蘭人/弗里斯人、考肯人、薩克森人/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等,後來形成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
 
萊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如切魯西人、卡狄[9]人(為黑森人的祖先)、法蘭克人等。
 
東日耳曼人
 
在東日耳曼人中有波羅的海的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等。考古學家將他們細分為四個組。
 
由於匈人從亞洲進入以及斯拉夫人從東歐湧入,讓這些人受到非常大的壓力,他們被迫向西和向南遷徙,這使他們與當地人之間產生了很多衝突。
 
經濟
 
日耳曼人大多數是定居的農民,很少遊獵。經濟自給自足,手工業有鐵工、陶瓦工、木工。
 
原始印歐語言形成的時候車輪就已經被發明了,在日耳曼語言中「輪」有兩個詞。日耳曼人沒有貨幣。
 
他們之間的貿易以貨物交換為主。最重要的財產是牲畜。今天英語中的fee(收費)與德語中的Vieh(牲畜)是同一個詞根。
 
最主要的牲畜有牛、綿羊、豬、山羊和馬。養蜂業和織布業也有。日耳曼人還知道如何製造奶酪,對奶酪他們有一個自己的詞。
 
約1世紀左右日耳曼人接觸到犁,但其普及率很低。最重要的糧食是大麥。日耳曼人會利用休耕來讓田地恢復它們的生產力。
 
此外他們還會使用肥料。糧食主要作成粥,一直到中世紀為止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麵包。
 
因為緯度較高,光熱不足,日耳曼地區的平地多為冰磧平原,土壤比較貧瘠,日耳曼地區的生產力比南方的羅馬低得多。
 
塔西佗寫道:「他們有很多牲畜,但大多數都不怎麼樣。
 
就算牛也不像羅馬的牛那麼高大,即使它們的角也很小。」日耳曼地區經常發生飢荒,許多人營養不良。
 
他們的平均壽命比較低。歷史學家估計這是他們遷徙的主要原因。
 
神話
 
主條目:北歐神話
 
在凱撒時代,日耳曼人的神主要是日神,月神,火神等。
 
 
維也納機場 (32)
 
(我們的遊覽車-可樂旅遊那一台)
 
 
日常生活
 
凱撒時代,日耳曼人穿著很少,常常只是一片獸皮,男男女女在河中同浴。
 
飲食上絕大部分是乳製品和肉類,他們對農業並沒投入太多精力,每年土地重新分配。
 
日耳曼人的居民點相當小。通過對他們的墓地的考察考古學家可以推測出他們的居民點一般約有200個居民。
 
這些居民點沒有系統的計劃:假如有一個日耳曼人在一個地方定居後就會有其他人搬過來。
 
直到今天在德國和其它日耳曼文化區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由多個小村聚集在一起而組成的村落。
 
通過考古發掘考古學家知道,日耳曼人的房子是木房子,由於木頭現在都早已腐爛了,
 
只有通過它們在地基上留下的支柱的洞來考察它們的建築方式。最常見的日耳曼住房是長方形的。
 
人畜同住一個房中,只有一堵牆隔離他們。住房內沒有其它牆。
 
在它的當中有一個燃火點。屋上的一個洞用來排煙。日耳曼人的房屋沒有窗。
 
 
 
維也納機場 (33)
 
(按照慣例-我們坐在後面一個人做二個位子.本團28人.有十對新婚蜜月的.剩下的夠我們做了)
 
((新婚蜜月都是一人一位地坐在一起.等到像我們夫妻一樣就會分開做了.哈哈哈))
 
 
藝術
 
文字
 
日耳曼人很晚才有文字。唯一的一部日耳曼語言的長的作品是烏斐拉在4世紀編輯的一部《聖經》。
 
由於哥特人沒有自己的文字,烏斐拉使用希臘文、拉丁文和盧恩字母製造了一組自己的文字。
 
2世紀開始出現的盧恩字母主要用來作為魔術符號。長的用盧恩字母書寫的文章很少。一般它們只被用來標誌貴重的物件。
 
 
維也納機場 (34)
 
(小邵開始他的旅遊精彩幽默地介紹了...有了小邵.此行必將是精彩萬分的旅遊了.開心)
 
 
事實和傳說
 
19世紀和20世紀前半葉在德語地區日耳曼人往往被描繪為「超人」,這個形象的主要緣由是塔西佗、凱撒等的描寫。
 
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將日耳曼人描寫為金髮碧眼的巨人,他們擁有超人的力氣。
 
通過對遺留下來的骨骼和在沼澤地裡保存下來的屍體的研究證明日耳曼人的確比羅馬人高,
 
此外他們的確有相當大的體力,大多數日耳曼人的確有金髮。一般來說日耳曼人比羅馬人高出一頭。
 
對保存得非常好的沼澤屍體的研究證實了塔西佗的一個懷疑:日耳曼人的耐久力比較低,在長時間的作戰中他們很快就沒有力氣了。
 
 
維也納機場 (35)
 
 
日耳曼人的健康狀況往往很壞:營養不良和關節炎非常普及。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5年。
 
古代作家共同報導說日耳曼人酗酒非常厲害。最主要的酒類是蜂蜜酒和啤酒。
 
日耳曼人在重要的節日往往慶宴。他們相信他們的神也喜歡酒。
 
塔西佗報導說:「這是一種由大麥或小麥釀造的飲料,它們與葡萄酒有一定的類似性……」
 
關於他們的酗酒他寫道:「只要給他們足夠的酒,那麼用酒來戰勝他們比用武器來戰勝他們更容易。」
 
 
維也納機場 (36)
 
(離開維也納機場...大約早上七點多)
 
 建國
 
民族大遷徙時日耳曼人在高盧、義大利、西班牙和不列顛建立了許多短促的王國。
 
一些日耳曼人甚至一直遷徙到非洲北部(汪達爾人)。這些王國都是一二百年的政權。
 
在他們新的家鄉他們與過去的當地人混合。所建諸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
 
勃艮第王國、英格蘭王國、東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倫巴底王國。
 
軍事
 
羅馬人在戰爭中與日耳曼人頻繁接觸,日耳曼人的攻城方式是:先圍住目標,然後用石塊從四面八方向城牆上投擲,
 
直到把城牆上的守軍趕走,再搭起盾牆,逐漸逼近城牆,靠近後開始挖掘牆角,完成攻城。
 
 
維也納機場 (37)  
 
這一台車齡只有一年半的新車將會陪伴著我們來往於奧地利與捷克之間.
 
我們的奧捷旅途從此刻開始了. .. ......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37張照片.
 
本次-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共已上傳44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大約有70篇文章.45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