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56)

 

 

故宮(紫禁城)簡介


故宮(紫禁城)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北邊、東近王府井大街、西臨中南海,

整體建築莊嚴絢麗、金碧輝煌,與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及克裏姆林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

故宮(紫禁城)占地面積達780,000平方公尺,周圍環繞高10公尺的城牆及52公尺的護城河,

城南東西寬753公尺、南北長961公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南北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北面的神武門和南面的午門專供遊客參觀出入。

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及擁有眾多珍藏的歷史文物建立而成的綜合性博物館,

在漢代故宮(紫禁城)叫「紫宮」,由於這裡屬於皇家重地,一般人不可以隨便進入因此又稱「禁地」,

唐代時期將「紫宮」與「禁地」合在一起使用,因此稱為紫禁城;

明代皇帝朱棣就位後,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宮殿,建於明永樂4年、於18年落成,

在這明清兩代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紫禁城裡居住及對全國實行統治,

不僅是君主重要決策場地,更是中國重要的宮殿建築,於1961年被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北京著名的標誌性景點之一。

 

 

紫禁城. (57)

 

故宮(紫禁城)-南半部介紹

故宮(紫禁城)宮殿以南北劃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故宮(紫禁城)南半部以太和、中和及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從午門往內走,

會看到外朝的正門「太和門」,入門後即為「太和殿」,太和殿位於故宮(紫禁城)南北主軸要線上,俗稱「金鑾殿」,

裝飾十分豪華,明清兩代皇帝都於此舉行大朝典禮,是故宮(紫禁城)內最大且等級最高的殿宇,為中國建築之精品;

「中和殿」平面是正方形,此為皇帝在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內外皆為金龍彩畫,搭配協調更顯華貴富麗,兩側為武英殿和文華殿稱為「前朝」,是皇帝朝會舉行的地方。

 

 

紫禁城. (58)

 

 

故宮(紫禁城)-北半部介紹


故宮(紫禁城)北半部以乾清門、交泰殿、坤寧宮及御花園為中心,

東側有奉先殿及皇極殿、西側有雨花閣、慈寧宮及養心殿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處理日常政務及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稱為「後寢」;

「乾清門」是故宮(紫禁城)的內廷正門,門的兩側是八字形琉璃影壁,壁心跟岔角都用琉璃花當裝飾,

是清代皇帝們御門聽政、舉行請寶及接寶等儀式的地方;「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是皇后於節慶受慶賀禮的地方;

「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代改為薩滿祭教神場及皇帝大婚的洞房;

「御花園」位在坤寧宮後方,建築對稱不呆板、園內綠意盎然且擁有彩石路面,是故宮(紫禁城)中最大的花園,是專供嬪妃玩賞遊憩的地方。

 

 

 

紫禁城. (59)

 

 

 

故宮(紫禁城)-珍藏特色


故宮(紫禁城)內的珍藏不勝枚舉,其房屋大大小小加起來共有9999間,

大至整體的建築格局、小到城牆磚瓦建築,都雕刻著各種動物的造型,可說是集合陰陽、五行、天干及地支等思想為一體的建築精華;

故宮(紫禁城)內擁有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共有117萬餘件,包括遠古玉器、三代鼎彝、唐宋元明之法書名畫、漆器、琺瑯、宋元陶瓷、金銀器、

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帝後妃嬪服飾、傢具和衣料等等,許多具有歷史悠久且附有價值的奇珍異寶及文物皆聚於此;

除此之外,故宮(紫禁城)內還擁有大量文獻檔案及圖書典籍,並設有古物館、文獻館和圖書館,

且開闢展覽室陳列許多特色文物,人文薈萃,吸引許多國內外遊客慕名前來。

 

 

紫禁城. (60)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

太和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紫禁城. (61)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00㎡。

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

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

 

紫禁城. (62)

 

 厚厚的一本故宮博物院介紹..

 

 

紫禁城. (63)

 

 

也許有人會很好奇.

為什麼兩岸的都叫故宮博物院呢.

當然北京的故宮才是正統的.後來因為國民政府對日抗戰.

把故宮文物遷移到南京的故宮.又後因為大陸淪陷所以把大批的珍藏搬到台灣來.

就蓋起了一座縮小版的故宮博物院.事情就是這樣子的.瞭嗎.

 

 

 

紫禁城. (64)

 

 

如果是自助旅遊.沒有導遊可以解說.

這邊也有各種語言的導遊講解器可租用.

一個20元人民幣.

 

 

 

紫禁城. (65)

 

 

故宮博物院的地圖.

後來再看.我們走了也不到一半的地方.

很多地方更只是經過而沒進去瞧瞧.

 

 

 

紫禁城. (66)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

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

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

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

習稱東、西朝房,并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

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

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紫禁城. (67)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

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

后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

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紫禁城. (68)

 

 

建築的數字之謎

數字在這裡成為衡量等級地位的尺度  作為最高的陽數<9>在紫禁城的建築中頻繁出現

<9>的諧音為<久>  意為“永久”  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宮殿的建築佈局有外朝和內廷之分 

 

 

紫禁城. (69)

 

 

內廷二宮乾清宮和坤寧宮組成的院落  南北相距218米  東西相距118米  二者之比為11比6

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院落  南北相距437米  東西相距234米  二者之比也是11比6

同時外朝院落的長  寬幾乎是內廷院落的兩倍   外朝的院落面積就是內廷的四倍

中國古代皇帝有“化家為國”的觀念  所以建造皇宮時以皇帝的家  也就是內廷為模數

按比例規劃外朝與其他建築群落

 

 

紫禁城. (70)

 

 

太和門庭院的深度為130米  寬度為200米  其長寬比值為0.65  與黃金分割率0.618分接近

紫禁城最重要的宮殿——太和殿位於中軸線上

在中軸線上  從大明門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  而從大明門到景山的距離是2.5里

兩者的比值為0.618  正好與黃金分割率等同

紫禁城宮殿門的門釘通常都是每扇9路  每路9顆

明代奉天殿  面闊9間  進深5間  二者之比為9比5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處的土字形大臺基  其南北相距232米  東西相距130米  二者之比也剛好為9比5

天安門東西面闊9間  南北進深5間  二者之比仍為9比5

 

 

紫禁城. (71)

 

 

古代數字有陰陽之分  奇數為陽  偶數為陰

紫禁城中外朝部分宮殿數量皆為陽數  而內廷部分宮殿數量則皆為陰數

陽數中九為最高  五居正中  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  稱之為“九五之尊”

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  都是面闊9間  進深5間  含九五之數

九龍壁  九龍椅  81顆門釘(縱九,橫九)  大屋頂5條脊  檐角獸飾9個

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  紫禁城角樓結構為9梁18柱

故宮內房間數總共為9999.5間  亦隱喻“九五”之意

 

 

紫禁城. (72)

 

 

興建紫禁城

紫禁城宮殿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善的舊皇宮,

這裡曾經居住著明、清兩代24位皇帝。

可在這座宮殿中,至今依然有許多無法破解的謎團。

 

 

紫禁城. (73)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連璋介紹說,

朱元璋在選擇皇帝接班人時,首先就想到他的大兒子朱彪,

但不幸的是洪武25年朱彪死了。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本意想立皇四子燕王朱棣,

但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學士劉山武說皇孫(朱彪的兒子)年富力強,

是第一長子順理成章。如果選擇老四朱棣燕王,秦王(老二秦王在陝西)、

晉王(老三是晉王)怎麼辦呢?

因此朱元璋就這樣確定了。朱元璋在洪武31年去世后,他的皇孫繼了位。

 

紫禁城. (74)

 

 

鄭連璋介紹說,皇孫建文皇帝覺得這些叔父們勢力太大,

需要削弱藩王,因此引起了皇權內部的鬥爭。

燕王朱棣起兵攻到南京奪取了皇位,他就想在北京建宮殿。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想把皇都建在自己的老家臨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

但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宮殿營造了六七年便停工了。不久在南京城東隅又造起了一座宮殿。

 

 

紫禁城. (75)

 

 

 

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紫禁城就是明成祖朱棣在鳳陽、南京紫禁城的設計基礎上建造的。

朱棣曾是鎮守北平的燕王,他認為他的根基在北平。

於是下令在元朝大都的東邊建一座新城,同時把皇宮也建起來。
 
遵照皇帝的詔令,建造皇宮的上好木料,是從湖南、雲南等地採伐來的。

據說,每當大樹砍倒以後,都不可能立即運輸,

總要等到雨季利用洪水把樹木從山上衝下來,再由江河水路運到北京的。

 

紫禁城. (76)

 

 

建造皇宮用的巨大石料,大都是從北京附近的房山、盤山開採來的。

那巨大的石料是怎麼運到北京城中的呢?

冬天,民夫們潑水成冰,鋪成一條冰道;夏天,就在路上鋪上滾木。

保和殿北面的雲龍石雕,是紫禁城裡最大的一整塊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

這塊石雕,從房山運到北京50多公里,2萬多民夫用旱船拉運,走了28天,耗銀11萬兩。

 

 

紫禁城. (77)

 

 

從明成祖1406年建殿,歷時14年,到1420年,

動用10萬工匠,100萬夫役,耗銀無數,終於建成了北京紫禁城。

 

天呀....好驚人的數量......

 

 

 

紫禁城. (78)

 

 

 

三大殿”和“五重門”

紫禁城中,最主要的宮殿建築是治朝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用來舉行隆重的朝會典禮,

中和殿是皇帝臨太和殿之前的暫坐之處,

保和殿是皇帝賜宴王公大臣、舉行殿試、審批考卷、點狀元的所在。

 

紫禁城. (79)

 

 

從紫禁城向南延伸到永定門,向北延伸到鐘鼓樓,

這7.8公里的路,是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

建成后的紫禁城,就坐落在北京的正中心,重疊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

 

 

紫禁城. (80)

 

 

 

紫禁城中有條路恰恰又是紫禁城的中心,在南北中軸線上,

這條從午門到太和殿正當中供皇帝專用的石板路稱為御路。

這條御路正好重疊在北京城正中的南北中軸線上。

在進入宮殿之前,順著這條中軸線上的石板路向前行走,

會經過五重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

這五道門貫穿了900多米長的紫禁城。

御路除了皇帝之外,還有什麼人可以行走呢?

比如端門之後的午門正中的門洞,清朝規定,除皇帝外,

特許皇后在成婚那一天入宮時可以通過;

特許殿試的時候,中了狀元、榜眼、探花的三個人,出宮時走一次。

 

紫禁城. (81)

 

 

周禮有三朝五門的記載,三朝就是外朝、治朝和燕朝,

五門就是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

紫禁城和三朝五門相對應的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這是明代的。

到清代時因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門,到清代從康熙開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門,

這樣從清代來說這個五門的位置就是從天安門開始,然後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

 

 

紫禁城. (82)

 

 

通常認為,天安門以外是外朝,午門以內是治朝。

治朝,是皇帝日常朝會、處理奏章上書的地方;

清代時乾清門以內為燕朝,是天子、嬪妃燕居之所。

天安門在當時主要是用來舉行儀式、頒布法令的地方;

審理全國各地送來的死刑犯也在天安門前面進行,這就叫“朝審”;

考取進士要在天安門外面張布皇榜。

 

 

紫禁城. (83)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紫禁城. (84)

 

 

 

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

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

 

紫禁城. (85)

 

 

 

太和殿里的每一樣擺設,都有它的含義。

大殿里熏香的龍亭,有安定的含義。

仙鶴,意味長壽。傳說有一種瑞獸,如果出現,就不會有戰爭,這種獸名叫鹿端。

“太平有象”則是太平盛世的瑞應之物。

據記載,明清兩朝皇帝只在即位、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

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石壽節的時候,在這裡舉行隆重的朝會典禮。

 

紫禁城. (86)

 

 

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

 

 

 

紫禁城. (87)

 

 

這邊的樓梯是後來加上去的保護地板.

一來防止遊客跌倒.二來保護古蹟.

 

 

 

紫禁城. (88)

 

 

寬闊的廣場,輝煌的太和殿,台基上升起的裊裊香煙,

五彩繽紛的儀仗,身著朝服的文武百官在樂聲中行禮,

都顯示了高坐在金鑾殿龍椅上的天子威嚴。

 

 

 

紫禁城. (90)

 

 

一些低矮的,排列整齊的山形物是品級山,

每個大約半米高,都是用銅做的。

文武百官從一品到九品,根據自己的品級,

對應在相應的品級山旁,排列整齊,

在太和殿院中靜候。

大約在日出前三刻時分,中和韶樂響起,

韶樂的響起告訴人們,身穿龍袍的皇帝正在從中和殿走向太和殿準備升座。

 

 

 

紫禁城. (91)

 

 

皇帝降座退朝以後,有時在太和殿內外大擺筵席,賜宴群臣。

參加宴會的官員眾多,在清代,王公和一、二品大臣在太和殿里,

二品以上世爵的席位在丹階上,三品以下在院內。

吃飯的筵桌很矮,一般是一人一桌,

桌上有方酥、夾餡、鬆餅、大餑餑、小餑餑、乾鮮果、鹽磚等。

酒宴過後,就是殿前演出,有喜慶舞,慶隆舞,和各民族的音樂舞蹈等。

盛大的朝會大典,進一步昭示著太和殿在紫禁城裡的獨有地位和最高等級

 

 

 

紫禁城. (92)

 

 

 

來...笑一個.

因為我們是快樂的一家人.

 

  

 

紫禁城. (93)

 

 

紫禁城的種種建築之謎很多。

比如太和殿的面寬為什麼獨一無二是11開間?

紫禁城中主體建築的開間基本都是9間或5間,

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台設5個門洞,面闊9間,進深5間。

這是因為皇家推崇九五之尊。

太和殿原本是寬9間、縱深5間的,後來改造為11開間和它的防火有關。

太和殿全部採用木質結構,共用木材470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木材2立方米。

歷史上曾5次被毀於大火。為了防火,清朝年間,

把太和殿左右挑檐下的廊子封閉起來,又加了一道防火牆,

多出的兩間房就使太和殿成了11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太和殿修建成11間,理由很簡單,

就是因為當時找不到上好的足夠長度的金絲楠木,

如果建成9間的話木材的跨度不夠,只好改成了11間了。

 

 

 

紫禁城. (94)

 

 

紫禁城三大殿院內沒有樹木,也是謎團之一。

有人說沒有樹,是怕著火的時候,樹增火勢;

也有人說是怕有人隱蔽於樹叢中威脅皇帝的安全。

有人認為這主要是為了烘托意境。

從天安門起,所經過的一系列庭院內都沒有樹木,

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

這樣,當人們去朝見天子時,經過漫長的御道,

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

不斷加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

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所要求的。

 

 

 

紫禁城. (95)

 

 

 

這才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所在-太和殿.

報.....聖指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爾等一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朕深感欣慰.為表彰顯.以告天下.

今特賜黃金萬萬兩.

欽此

 

 

紫禁城. (96)

 

 嘉嘉努力的為我們解說當中...

 

 

 

紫禁城. (97)

 

 

 

 

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


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紫禁城. (98)  

 

 

太和殿前的超大龍頭銅龜.

大到八國聯軍的洋鬼子也搬不走.

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 的大吻。

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紫禁城. (99)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

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

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

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

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紫禁城. (100)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体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

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龜、鶴為長壽的象徵

紫禁城. (101)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

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

龜、鶴為長壽的象徵。

 

紫禁城. (102)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

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

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

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

 

紫禁城. (103)

 

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

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

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

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

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紫禁城. (104)

 

在紫禁城宮殿中,最大、最輝煌的宮殿是金鑾殿,

也就是太和殿,金鑾殿是它的俗稱。

整個大殿佔地2300多平方米,

一把雕龍鎦金大椅高擱於七層階梯的台上,

這就是皇帝的寶座。

寶座四周,六根瀝粉蟠龍金柱,直抵殿頂。

寶座上方天花板,是金漆蟠龍吊珠藻井,皇帝寄希望於它避火鎮邪。

 

紫禁城. (105)

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

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

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

 

 

紫禁城. (106)

 

紫禁城建成后,殿、宮、堂、樓、齋、軒、閣,加起來總共是8707間半。這也是一個謎團。
 
相傳當初修建紫禁城時,永樂皇帝打算把宮殿的總間數定為1萬間。

就在他傳下聖旨后,夢見玉皇大帝很生氣,原因是這和天宮裡的1萬間的數相同。

 後來劉伯溫 建議改為9999間半。這樣既不失玉皇大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氣派。

但後來劉伯溫看到大興土木,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苦。

於是他把設計好的圖紙減少了很多間。他覺得反正紫禁城很大,數也數不過來的。

這些都只是傳說而已,不過紫禁城中確實有個半間。

在清代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淵閣的西邊,有一獨特之處,

它和一般的樓閣不同,兩柱之間不是一丈多的間隔,

而僅有五尺左右的距離,紫禁城的半間說的就是那兒。
 
紫禁城建築如此浩大的工程,是由誰負責設計的呢﹖

大多數人認為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蒯祥設計的。

但近來有人卻提出異議,認為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

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紫禁城建築中的謎團還有很多,都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紫禁城. (107)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

等級最高的建築物,

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

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紫禁城. (108)

這樣的天氣來紫禁城是最適合的.

因為光線柔和.不會有太大的反差.

只要避開天空就可以了.

 

 

紫禁城. (109)

 

三大殿基本上一般人是進不去的.

裡面也有專人守備.

畢竟裡面的一景一物都是珍貴典藏.不容有失.

 

紫禁城. (110)

 

 

在這歷史中最威權的中和殿中我們要暫告一段落了.

咱們下一回再來慢慢的瞭解-故宮紫禁城吧....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