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cUsbG8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 21-[加拿大-蒙特婁]-諾特丹聖母大教堂.上

置頂照片:超級壯觀美麗的教堂.

旅遊時間:12天9夜-(10-04到10月15)-第四天

時間:民國112年10月07日-星期六-下午

可樂旅遊-領隊-楊麗豫小姐(小楊)

天氣:陰

溫度:14-25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7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1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

本次參加人員-斯斯.彤彤.二姑姑.小姑姑-4位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JPG

 

 下午三點半..天空下起了小雨.

 

不過好家在這一站景點是室內的.當不受影響才是...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JPG

 

 (一樣來介紹一下我們所在城市-蒙特婁唄!)

 

蒙特婁

(法語:Montréal,[mɔ̃ʁeal] ,又稱蒙特利爾或滿地可,

是魁北克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及北美第十五大城市。

「蒙特婁」一詞來源於中古法語「Mont Réal」,意思為「皇家山」,

至今蒙特婁城中心的地標皇家山仍以此命名。法語是蒙特婁的官方語言,

也是城市裡最常用的語言,使用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60.5%,

使得蒙特婁成為世界上的第三大法語城市,僅次於金夏沙和巴黎。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JPG

 

 (還好雨勢不大..氣溫約在15度左右.)

蒙特婁曾經是加拿大經濟首都,擁有最多的人口及最發達的經濟,

但是在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後被安大略省的多倫多超過。

今天蒙特婁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

人工智慧、航空工業、金融、設計、電影工業等行業發達。

蒙特婁被認為是世界最佳宜居城市,

並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認定為設計之城。

1999年第35屆國際技能競賽在這裡舉行。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4).JPG

 

 

蒙特婁曾經是加拿大經濟首都,擁有最多的人口及最發達的經濟,

但是在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後被安大略省的多倫多超過。

今天蒙特婁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

人工智慧、航空工業、金融、設計、電影工業等行業發達。

蒙特婁被認為是世界最佳宜居城市,

並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認定為設計之城。

1999年第35屆國際技能競賽在這裡舉行。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5).JPG

 

 (跟著小楊穿梭在蒙特婁市區之中)

 

歷史

考古發現早在歐洲人抵達此地2000年前即有北美游牧民族在此生活。

公元1000年左右,原住民開始種植玉米,並在隨後的幾百年間建立了要塞。

法國探險家雅各·卡蒂埃他於1535年航行到聖羅倫斯灣並溯聖羅倫斯河而上,

發現了蒙特婁,並命名了皇家山,蒙特婁後來便以此得名。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6).JPG

 

 (前方建築物就是我們的景點)

 

六十八年後,法國探索家薩繆爾·德·尚普蘭報導稱聖羅倫斯河的易洛魁人和他們的定居點開始消失,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遷徙、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及部落間的戰爭。

 

1611年,尚普蘭在蒙特婁島上建立了皮毛交易站,並將這塊地區命名為La Place Royale,意為皇室之地。

 

1639年,熱羅姆·羅耶以蒙特婁聖母會的名字獲得了蒙特婁島的莊園稱號,

 

於是開始在島上建立教會對原住民傳福音。1642年5月17日,法國在這片區域建立了殖民地。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7).JPG

 

 

六十八年後,法國探索家薩繆爾·德·尚普蘭報導稱聖羅倫斯河的易洛魁人和他們的定居點開始消失,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遷徙、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及部落間的戰爭。

1611年,尚普蘭在蒙特婁島上建立了皮毛交易站,並將這塊地區命名為La Place Royale,意為皇室之地。

1639年,熱羅姆·羅耶以蒙特婁聖母會的名字獲得了蒙特婁島的莊園稱號,

於是開始在島上建立教會對原住民傳福音。1642年5月17日,法國在這片區域建立了殖民地。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8).JPG

 

 

六十八年後,法國探索家薩繆爾·德·尚普蘭報導稱聖羅倫斯河的易洛魁人和他們的定居點開始消失,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遷徙、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及部落間的戰爭。

1611年,尚普蘭在蒙特婁島上建立了皮毛交易站,並將這塊地區命名為La Place Royale,意為皇室之地。

1639年,熱羅姆·羅耶以蒙特婁聖母會的名字獲得了蒙特婁島的莊園稱號,

於是開始在島上建立教會對原住民傳福音。1642年5月17日,法國在這片區域建立了殖民地。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9).JPG

 

 

皮毛貿易隨著地方西北公司的成立達到頂峰,幾乎可以與西部的哈德遜灣公司相抗衡。

1832年,蒙特婁獲得城市地位。拉辛運河的開通使得船隻不必通過無導航的拉辛激流,

同時期建立的維多利亞大橋連接了蒙特婁和聖羅倫斯河南岸的聖蘭貝爾,使蒙特婁成為了重要的鐵路樞紐。

1850年,蒙特婁成為英屬北美的最大城市以及無可爭議的經濟文化中心。

1844年到1849年間,蒙特婁是加拿大省的首都,但在保皇派縱火燒毀議會大樓後失去這一地位。

出於諸多戰略考慮,政府將首都遷到更內陸的渥太華。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0).JPG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通過禁酒令,大批美國人來到蒙特婁尋找酒精飲料。

這段時間蒙特婁失業率居高不下,隨後的1929年華爾街股災和大蕭條使情況惡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市長卡麥隆·胡德抗議徵兵制並要求蒙特婁公民忽視聯邦政府對每個人的登記。

渥太華當局被此舉激怒,遂將胡德打入牢獄,直到1944年聯邦自由黨政府將徵兵制列入一般法令,胡德才得以釋放。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1).JPG

 

 (一行人.在對面等待著導遊購票中)

 

1950年代早期蒙特婁人口過百萬,隨著人口增長,上百座的天主教堂一一興建起來。

因此蒙特婁當年有「聖人之城」和「百鐘塔城」的雅稱。市長尚·德拉普也對蒙特婁的未來建設開始計劃。

在眾多的計劃中,包括了一個新的地鐵系統和地下城、蒙特婁港的擴張,與聖羅倫斯河的海路加寬。

這段時期高樓競相矗立於城中。另新建了兩個博物館,並於1966年開通了地鐵和多條高速公路。

1960年代後,蒙特婁組織了大量的國際活動,包括1967年世界博覽會、

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8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和2005年世界游泳錦標賽。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2).JPG

 

 

地理

蒙特婁位於魁北克西南部聖羅倫斯河與渥太華河匯流處的蒙特婁島上,

涵蓋比沙爾島(法語:Île-Bizard)以及其他周邊小島,距離國都渥太華以東約190公里,

距魁北克首府魁北克市約260公里;距安大略首府多倫多東北539公里。

蒙特婁島扼五大湖至大西洋海道的咽喉,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蒙特婁發達的海運。

位於聖羅倫斯海道末端的蒙特婁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3).JPG

 

 

蒙特婁處於幾個氣候區的交界處,因此天氣變化多樣,四季分明。

按柯本氣候分類法,蒙特婁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夏季炎熱濕潤,經常超過30攝氏度,平均高溫達26攝氏度,平均低溫為16攝氏度。

降水豐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為2.14公尺,高於莫斯科。平均年降雨量為897公釐。

每年政府要耗費一億六千萬加元清掃積雪。夏天最潮濕,但人們能盡情地享受一年裡最多的陽光。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4).JPG

 

 (今天是假日.人潮眾多.所以多等了一下下....)

 

一月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平均日溫−10.4 °C,平均每日最低溫度到−14.9 °C。

由於冬天常有風,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還要低得多,因此當地氣象預報常把風力降溫的因素考慮在內。

一年中最熱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溫度為20.9 °C,

日平均最高溫度為26.3 °C。歷史上記錄的最低溫度為−37.8 °C於1957年1月15日,

最高溫度為37.6 °C於1975年8月1日。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5).JPG

 

 

中高濕度的氣候在夏天很常見。春秋兩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公釐之間。

春秋有少量降雪,「小陽春」「倒春寒」也在這兩個時節很常見。

雖然氣候變化很大,蒙特婁地區土地豐潤,擁有大量的植物和野生動物。

楓樹是蒙特婁最常見的樹,由于楓葉糖的生產,糖楓更是蒙特婁和魁北克長期以來的標誌。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6).JPG

 

經濟

蒙特婁是加拿大重要的商業、金融、文化、工業及交通運輸中心。

按GDP計,蒙特婁經濟為魁北克第一位,加拿大第二位,僅次於多倫多。

由於地處聯接五大湖和大西洋的聖羅倫斯河河口,蒙特婁成為加拿大東部最重要的海運中樞。

蒙特婁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年吞吐量2千600多萬噸。

作為加拿大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蒙特婁港運輸產品包括糧食、機械、石油及消費品。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7).JPG

 

 

蒙特婁也同時是加拿大的鐵路樞紐。

國內最大的三家鐵路公司,兩家總部都設於此(分別是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和VIA鐵路公司,

另一家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則於1995年遷往卡加利)。

蒙特婁石油精煉中心是加拿大最大的石油精煉中心。

蒙特婁的飛機製造業非常發達。眾多著名公司的總部都設在城市及周邊地區。

如世界第三大飛機製造商和軌道車輛製造商龐巴迪、世界最大的飛行模擬器製造商CAE、

貝爾直升機加拿大公司(Bell Canada)、普惠加拿大(Pratt & Whitney Canada)、

加拿大航空公司、越洋航空公司(Air Transat)等。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8).JPG

 

勞斯萊斯和洛克希德·馬丁亦在此設有重要研發和製造機構。

若按航空產業產值算,蒙特婁是僅次於西雅圖而高於土魯斯的世界第二大城市。

加拿大航天局則位於蒙特婁市郊的朗基爾。

蒙特婁的生物醫學、信息產業、印刷、製藥、

電子遊戲、軟體工程、服裝、電子業亦非常發達。

自從育碧軟體於1997年成立育碧蒙特婁工作室以來,

蒙特婁的電子遊戲事業得到爆發式增長。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19).JPG

 

 

美國藝電,Eidos Interactive,Gameloft,華納兄弟互動娛樂,

Behaviour Interactive,Strategy First,THQ等企業紛紛在蒙特婁建立遊戲開發公司。

現在電子遊戲產業每年為城市提供著數以千計的工作崗位。

蒙特婁也是加拿大最重要的電影和電視製作中心,

如聯盟影業、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加拿大法語頻道、加拿大電視電影的總部均設於此。

由於蒙特婁融合了歐洲及北美建築風格以及政府機構對電影業的支持,

蒙特婁是眾多影片的熱門取景地,甚至一些講述歐洲的電影也在這裡取影。

蒙特婁每年組織許多電影節、音樂節和文化節,比如蒙特婁爵士音樂節、蒙特婁電影節等。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0).JPG

 

 

蒙特婁的金融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加拿大諸多銀行的總部均設於此。

如加拿大第一大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Banque royale du Canada)、

第四大銀行蒙特婁銀行(Banque de Montréal)(以上兩家銀行的法定總部位於蒙特婁,

而公司運營總部則遷至多倫多)、第六大銀行加拿大國家銀行(Banque nationale du Canada)、

加鼎銀行(Caisses Desjardins)、勞倫銀行(Banque Laurentienne)等。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1).JPG

 

而位於市區的魁北克儲蓄投資基金(Caisse de dépôt et placement du Québec,

簡稱la Caisse)則是加拿大最大的退休金基金會。

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該基金總共掌管著2204億加元。

蒙特婁的設計業前景十分樂觀,提供了20356個就業機會,

聚集著全國65.3%的設計工作者。2006年,蒙特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設計之都。

蒙特婁擁有著將近70個國際組織總部,如國際民航組織(OACI)、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國際反興奮劑組織(AMA)、國際平面設計協會

(Icograda-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Graphic Design Associations)

和國際同性戀者商會(IGLCC-Inter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Chamber of Commerce)。

2005年,蒙特婁的GDP總值為1200億加元,世界城市排名第39位。[34]2012年的預計值為1400億加元。

2006年,蒙特婁島上失業率為13.1%,大市區則為11.2%。

Ville-Marie, Mercier-Hochelaga-Maisonneuve、Villeray-Saint-Michel-Parc Extension、

Verdun、Sud-Ouest、Lasalle和Montréal-Nord這些區域尤其高。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2).JPG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北美最大的教堂 建於1829年 建築風格與巴黎聖母院可稱姊妹

位於蒙特婁舊城區 教堂內可容納5000人 雙塔高近70米

西邊塔上還掛有北美最古老的巨大時鐘。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3).JPG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門票價格:15美元


建於:1829年


教堂內可容納:5000人


最佳遊玩季節:全年皆宜。


建議遊玩時長:1小時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4).JPG

 

 

簡介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外表宏偉壯觀,莊嚴肅穆,內部則富麗堂皇,

藍色的天花板以及新哥德式建築的代表彩繪玻璃,都無不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鑲嵌在藍色天花板上數以千計,以純金打造的星星,

這些星星使得整個教堂泛發出神秘的色彩,宛如凌晨的星空一般美麗。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5).JPG

 

 


教堂內充滿寧靜與虔誠的氣氛,

在那些由彩繪玻璃折射進的光線和幾百支蠟燭的燈光烘托中,

讓人恍惚覺得回到十九世紀的時光隧道。

教堂內部松木及胡桃木的雕刻,以及彩繪玻璃都記述著當地重大的歷史事件,

所以教堂除其宗教意義與觀光價值外,在蒙特婁城市歷史研究中亦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6).JPG

 

 哇.....這真的是我生平所見過最美的教堂了....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7).JPG

 

富麗堂皇都不足以形容這裡的千分之一...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8).JPG

 

 怎麼拍就怎麼漂亮...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29).JPG

 

 往右拍..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0).JPG

 

 往左拍...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1).JPG

 

 還可以往上拍... 

 

 

根據《新約聖經》記載,瑪利亞/馬利亞

 

(希伯來語:מִרְיָם‎,Miriam,Miryam;亞蘭語:Maryām;古希臘語:

 

Μαριάμ;拉丁語:Maria;阿拉伯語:مريم‎;英語:Mary;公元前18年-公元41年)

 

是一名居住於加利利地區拿撒勒(納匝勒)城的猶太婦女,耶穌的母親。

 

中國基督教新教翻譯為馬利亞,中國天主教翻譯為瑪利亞,景教翻譯為末艷,中國伊斯蘭教翻譯為麥爾彥。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2).JPG

 

 

基督徒認定《新約聖經》對瑪利亞還是童貞女時順從天主,

受聖神感孕而懷孕生出耶穌,並且認定她所生的是基督(或稱默西亞),

降生成人的天主之子。當時瑪利亞已與聖若瑟訂婚,若瑟把瑪利亞娶過來之後,

便陪伴她去了伯利恆,在那裡,她生下了耶穌。。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3).JPG

 

 


《路加福音》從描寫瑪利亞接受天使加百列預報的降生開始。

儘管其中對瑪利亞在耶穌公開傳道後的描述不多,聖史路加記錄了當耶穌受難時,

她在十字架下默默地陪伴著他。耶穌升天後,在耶路撒冷的早期基督教團體中,

瑪利亞乃是非常重要的一員。有部分秘經記載瑪利亞從未經歷死亡,而是肉體與靈魂直接升入天國。

瑪利亞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從基督教早期開始就倍受尊敬,

對其有「聖母」、「蒙福童貞瑪利亞」等尊稱。

羅馬天主教、東方正教會以及部份聖公宗、循道宗、長老宗和路德宗相信瑪利亞卒世童貞、蒙召升天。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4).JPG

 

 

天主教相信瑪利亞無染原罪。

羅馬天主教、東方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

聖公宗以及路德宗的基督徒們都相信瑪利亞是「天主之母」。

而很多新教派系不接受這些觀點,這些派系認為瑪利亞是「基督之母」,不是天主之母。

他們也不認同立瑪利亞聖像,並認為此舉違反十誡的「不可敬拜偶像」。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5).JPG

 

姓名

在希臘文《新約聖經》中,耶穌母親的名稱,最早是以希臘文出現,

拼為Μαριάμ(Mariám)或Μαρία(Maria)。

其中Μαρία是由Μαριάμ變化來的簡短形式,

但是這兩種拼法在不同版本與段落的《新約聖經》都有人使用。

這個名字最早源自希伯來語:מִרְיָם‎(Miriam或Miryam),

或是亞蘭文的Maryām,根據反基督教猶太文獻「耶穌一生」

(Toledot Yeshu)或「巴比倫塔木德」其名為瑪莉亞·抹大拉·尼莎亞(Miriam Magdala Nishaia)。

阿拉伯語مريم‎(Miryam)由希伯來文翻譯而成。

歐洲中世紀時,採用拉丁語Maria,傳入英語後,拼成Mary,法語則為Marie。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6).JPG

 

 

生平

大部分關於瑪利亞的資料來源於《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解釋道,由於她的謙卑與對天主(上帝)旨意的順從,

天主(上帝)使她成為所有基督徒的榜樣。源於新約聖經對這位加里肋亞(加利利)少女的描寫,

基督徒以虔誠和神學刻畫出瑪利亞的形象,

她滿全了《尊主頌》(聖母讚主曲)中的預言:「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

— "Mary." Web: 29 Sept. 201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大英百科全書在線版)

路加福音是提到瑪利亞的名字次數最多的福音,有十二次。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7).JPG

 

 

馬太福音提到瑪利亞的名字五次。

馬可福音只有一次提到瑪利亞的名字,另有一次提到她作為以撒的母親。

約翰福音提到瑪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兩次,但沒有提及她的名字。

一次在迦拿的婚禮上,這一事件之在若望福音中被提及。

另一次則是在耶穌受難時,描寫瑪利亞與瑪利亞瑪達肋納、

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若望稱她為瑪利亞的姊妹)還有「耶穌所愛的門徒」一起。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8).JPG

 

 


若望福音的第2章1至12節是四部福音中唯一一段記載耶穌與瑪利亞對話的段落。

耶穌並沒有稱她為「母親」,而是「女人」,相當於現在的敬稱「我的女士」。

這可能將瑪利亞與創世紀中「踏碎毒蛇頭顱的女子」,

還有默示錄中「身披太陽的女子」聯繫在一起。

在路加的第二本書使徒行傳中,耶穌受難之後,

瑪利亞與「耶穌的兄弟們」還有十二門徒一起聚集在馬可樓上祈禱。

 

 

諾特丹聖母大教堂 (39).JPG  

 

 

默示錄中第12章提到「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星的榮冠」的女人,

雖然若望沒有明示那就是瑪利亞,但這種確信自古以來就存在。
早年
《新約聖經》中對瑪利亞的早年生平記錄很少,

公元二世紀的作品雅各福音書是記錄瑪利亞早年生活的第一部書籍。

雅各伯福音記載瑪利亞生於羅馬帝國境內的自治王國猶太希律王國的以法他,

她的父母為約阿希姆與安妮。他們才生下瑪利亞。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39張照片.

本次-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共已上傳985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大約有86篇文章.4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