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童話古堡-法德瑞 30-[瑞士-盧森]-Bahnhof Luzern車站

置頂照片:斯斯越來越喜歡的歐式麵包.

旅遊時間:10天7夜-(9-16到9-25)- 第5天.

時間:民國106年 9月20日-星期三.中午

可樂旅遊-領隊兼導遊-邵士立先生.(小紹.第二次跟他帶的團)

天氣:陰晴天

溫度:11-15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19(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1(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1.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1.瑞士+1.)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相機+鏡頭總重量 = 9公斤.(加腳架超過10公斤)

主機-CANON 5D2,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EF-M 28mm f3.5+(轉接環+胖白)

閃光燈-CANON-EX-430+永諾-YN565EXII+ GODOX 神牛 LED 126 補光燈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Manfrotto PIXI 迷你三腳架

盧森車站 (1)

逛完了廬森市區之後...

接下來將是在瑞士的大精彩了.

大家應該都知道-阿爾卑斯山吧.

沒錯.我們要去阿爾卑斯山了...不知小蓮長大了沒.. 

 

盧森車站 (2)

漂亮的義大利機車.真的是工藝極品.帥呆了. 

 

盧森車站 (3)

我們現在要先去盧森火車站.

從我們所在地到車站並不遠.

走路大約十幾分鐘而已..

 

盧森車站 (4)

進入這個地下街就差不多到了..

 

盧森車站 (5)

不過我們要搭的是下午二點的黃金號火車.

所以我們還有一點點逛街的時間.

 

盧森車站 (6)

有多幾家的商店.應該來去逛逛才是..

 

盧森車站 (7)

小邵給我們一點時間去逛街.

等一下就在這手扶梯上方集合.

 

盧森車站 (8)

這邊有好多麵包店.剛好就來好好地介紹一下-麵包唄.

 

麵包至少有3萬年的歷史。

第一個麵包很可能是偶然情況下弄熟的穀物麵糊,

也可能是史前人類用早期麵粉和水做實驗的結果。

類似的麵餅現在還能在世界各地找到,製作麵餅的材料可以是任何穀物,

例如墨西哥薄餅、印度的饢、中東的皮塔餅、中國的煎餅。

這種扁平麵餅是人類早期文明中常見的主食,蘇美爾人常吃大麥烙餅,

公元前12世紀的古埃及人可以在街上買到叫做「ta」的麵餅。

古希臘人用精粉、油脂和葡萄酒做的麵包祭祀地神克托尼俄斯。

 

盧森車站 (9)

 

現代

人類進入現代,最先被工業化的幾種技術之一就是做麵包。

奧托·羅維德在1912年發明了把麵包切成片的機器。

但當時的麵包店都不願買這個新發明,麵包師擔心全切成片的麵包更容易變陳。

直到1928年,羅維德把麵包切片機和包裝機結合到一起,切片麵包一下子流行起來。

一位美國中部密蘇里州的麵包師最先使用這種機器。

白麵包世世代代是有錢人的食物,窮人必須吃黑麵包(全麥)。

然而這一現象在20世紀後期的西方社會逆轉。

現在全麥麵包因其富有營養價值,成為富有階級的首選。

而白麵包常和基層不重視營養的人聯繫在一起。

 

盧森車站 (10)

 

麵包業的另一個重大發展發生在1961年,英國發明了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

這一方法把大部分工作交給機器,大大減少了發酵周期和製作麵包的時間。

在機器的幫助下,即使用劣質小麥也可以做出蓬鬆美觀的麵包。

與之相比,傳統烘焙方法非常耗時,麵團與酵母混合後,需要揉面、靜置多次才能送進烤箱。

但是喬利伍德處理法做麵包需要更多添加劑,3/4號稱對麵包過敏、有不適應症的人,

對傳統方法做的麵包沒有不良反應。

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現在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

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80%的工廠麵包用這種機器做成,

很多獨立麵包店也用機器完成一部分工序。

 

盧森車站 (11)

 

最近,特別是在較小的麵包店裡,

一些麵包師也會用化學添加劑來減少混合時間、發酵時間,

於是完成製作麵包的整個過程只需要不到3小時。

用化學添加來減少發酵時間的麵包在行業中被稱為「快速麵包」(quick bread)。

常用的添加劑有半胱氨酸和焦亞硫酸鈉,氧化劑如溴酸鉀和抗壞血酸等也常被使用。

使用這些添加物,可以使半熟練、在小作坊里工作的工人模仿出高級麵包師的手藝。

 

盧森車站 (12)

 

麵包,是一種用五穀(一般是麥類)磨粉製作並加熱而製成的食品。


概述

所謂麵包,就是以黑麥、小麥等糧食作物為基本原料,

先磨成粉,再加水、鹽、酵母等和面並製成麵團坯料,

然後再以烘、烤、蒸或煎等方式加熱製成的食品。

麵包有時候也含有其他成分,例如牛奶、雞蛋、糖、香料、水果、果仁等等。

麵包是最古老的人造食物之一,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

 

盧森車站 (13)

 

通常提到麵包,大都會想到歐美麵包的夾餡麵包、甜麵包等。

其實,按照上述的定義劃分,麵包這一食品範圍更加廣泛,世界上還有許多特殊種類的麵包。

世界上廣泛使用的製作麵包的原料除了黑麥粉、小麥粉以外,

還有蕎麥粉、糙米粉、玉米粉等。

有些麵包經酵母發酵,在烘烤過程中變得更加彭鬆柔軟;還有許多麵包恰恰相反,用不著發酵。

儘管原料和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它們都被稱為麵包。

麵包又被稱為人造果實,品種繁多,各具風味。

麵包是高熱量碳水化合物食品,多吃容易肥胖,但有些高纖麵包則有益健康。

麵包在溫度高時較為鬆軟好吃,低溫的狀態下會變硬,風味口感都會差很多。

 

盧森車站 (14)

 

歷史

主條目:麵包歷史

麵包最早的考古學證據來自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地層,大約距今3萬年前。

那時的麵包只是發酵的糧食餅。

小麥和大麥是新月沃土上最早實現人工培育的植物之一,

用它們做成的麵包在大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為主食。

以小麥為主的農業從西南亞傳到歐洲、北非和印度次大陸。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大米(東亞)、玉米(美洲)

和高粱(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別被人工馴化成功,

組成了那些地區獨特的農業系統,並被用來做成類似麵包的食物。

 

盧森車站 (15)

 

酵母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史前。

酵母孢子四處飄散,很容易隨機散落在潮濕的麵團上,使麵團自然發酵。

現知最早的酵母出現在古埃及,電子顯微鏡在一些古埃及留下的麵包上發現酵母細胞。

但是古埃及人用二粒小麥做麵包,比今天的麵包結構更緊密,上面的酵母細胞有時很難被分辨。

因此宣稱在古埃及出現的酵母最早證據仍有商榷餘地。

古典時代已經有品種豐富的麵包了。

古希臘人用大麥做麵包,小麥麵包非常珍貴。

 

盧森車站 (16)

 

雅典很早就出現了職業麵包師。

古羅馬作家阿特納奧斯在《歡宴的智者》

一書中描述了當時羅馬人吃的麵包、蛋糕、餅乾和糕點,可作為歷史見證。

書中提到的麵包有薄烤餅、蜂蜜油脂麵包、蘑菇形麵包沾滿罌粟籽,還有軍隊裡特有的炙叉烤麵包卷。

人類進入現代,最先被工業化的幾種技術之一就是做麵包。

奧托·羅維德在1912年發明了把麵包切成片的機器。

但當時的麵包店都不願買這個新發明,麵包師擔心全切成片的麵包更容易變陳。

直到1928年,羅維德把麵包切片機和包裝機結合到一起,切片麵包一下子流行起來。

一位美國中部密蘇里州的麵包師最先使用這種機器。

 

盧森車站 (17)

 

麵包業的另一個重大發展發生在1961年,英國發明了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

這一方法把大部分工作交給機器,大大減少了發酵周期和製作麵包的時間。

在機器的幫助下,即使用劣質小麥也可以做出蓬鬆美觀的麵包。

與之相比,傳統烘焙方法非常耗時,麵團與酵母混合後,需要揉面、靜置多次才能送進烤箱。

但是喬利伍德處理法做麵包需要更多添加劑——四分之三號稱對麵包過敏、有不適應症的人,

對傳統方法做的麵包沒有不良反應。

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現在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

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80%的工廠麵包用這種機器做成,

很多獨立麵包店也用機器完成一部分工序.

 

盧森車站 (18)

 

各地名稱
 

日本米粉麵包(Komeko-Pan)

歐洲各國麵包無論是「pao」還是「bread」,

都是藉助埃及人發現的酵母菌製作而成,無論有多少變化,但源頭可以說只有一個。

日耳曼語族

日耳曼語族中麵包的說法均很近似,英語為「bread」,德語為「brot」。

日本

日語在明治初年(1868年)之前,以「蒸餅」、「麥餅」、「麥麵」、「麵包」來表記。

現代日本語則使用「パン」(pan)之片假名表記。

「パン」(pan)源自於葡萄牙語的「pão」。

大約是在17世紀的安土桃山時代,到日本的葡萄牙人把麵包及其名稱帶入日本。

臺灣

在臺灣,麵包通常指吐司或者鋪料夾餡的各色甜鹹麵包。

台灣閩南語與台灣客家語,除了「麵包」(台羅、白話字:mī-pau、客拼:mien bauˊ)以外,

因為受到日本統治影響,也吸收了日語的借詞パン(麭,台羅、白話字:pháng、客拼:pangˋ)。

 

盧森車站 (19)

 

西亞

西亞各國的麵包,使用酵母菌,但並不等到充分發酵,就做成薄薄的麵餅燒烤。

印度

以印度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在(麵包叫作naan)製作麵包時,並不使用酵母菌。

基督教的聖餐(東正教除外)用不發酵的麵團烤製麵包。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的羌餅、饅頭和饢以及饃,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作麵包。

中國傳統食品之一的包子,價格便宜、實惠,為南北人民所喜愛。

包子通常是帶餡的,不帶餡的可稱作饅頭,在江南和河北的有些地區,

饅頭與包子是不分的,他們將帶餡的包子稱作肉饅頭。南翔饅頭和門釘饅頭就是有肉餡的。

溫州人把肉包子叫成饅頭,把不帶餡的饅頭叫成麵包;後來改革開放後,外地人增多,

很多外地來的師傅也來經營饅頭店,常常鬧笑話;後來為了區分,

大家把包子叫成肉包、菜包等,把饅頭叫成實心包。

但是很多老溫州還是把饅頭叫麵包,把包子叫饅頭。

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

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饅頭,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

常用餡心為肉、芝麻、豆沙、乾菜肉等。

 

盧森車站 (20)

 

麵包的文化和政治意義

麵包在歷史上和現代都是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食,

在許多西方、近東和中東文化中,麵包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食物。

在西方,麵包作為主食,所以在文學上以麵包表示食糧,最明顯的例子有《主禱文》。

基督教的聖餐禮亦以麵包象徵耶穌基督的身體。

但發酵的麵包在聖經中名聲並不佳,因為它象徵了敗壞。

另一方面,猶太教的逾越節又稱「無酵節」,

是要紀念當年摩西帶領神的子民離開埃及時連讓麵包發酵的時間都沒有。

由於耶穌建立聖餐禮時正逢逾越節,一些基督教會(例如天主教)以無酵節作祝聖成聖體用。

 

盧森車站 (21)

 

在以色列最常見的罷工示威中的口號是「lekhem,avoda?」(麵包,工作)。

並且在20世紀50年代,「披頭族」(Beatnik)用麵包委婉的表示錢。

在倫敦俚語中,麵包意味著錢,來自於詞組麵包和蜂蜜(bread and honey)。

麵包在世界各地英語國家是常見的用來表示錢的同義詞(與它情況類似的還有生麵團)。

「麵包」作為俚語在文化中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它本身,但是,一般來說它用來隱喻人民基本需要和生活狀況。

例如,(bread-winner)直譯為獲得麵包的人,是指一個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即養家餬口的人。

和這句相似的還有putting bread on the table。

 

盧森車站 (22)

 

革命者常常說的「有史以來」(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

直譯過來就是「自從有了切片麵包以後」。

在1917年,蘇聯的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宣稱的口號是「和平、土地和麵包」。

在加拿大紐芬蘭省民間故事中,麵包被小仙子保護。術語「糧倉」(breadbasket)通常用來指農村富饒地區。

在斯拉夫文化中,會向客人獻上麵包和鹽,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在印度,麵包是基本必需品,人們常常說「roti, kapra aur makan」(麵包,布料和房子)。

麵包在政治上有著重要意義。

盧森車站 (23)

 

19世紀英國,麵包價格飛漲,英國通過頒布穀物法藉以「保護」

英國農夫及地主免受來自從生產成本較廉宜的外國所進口的穀物的競爭。

13世紀的麵包和麥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是中世紀的一部重要麵包法案,

對短斤少兩的麵包師設置重罰規定,直到《大憲章》出現前的半個世紀。

相比之下,在亞洲各地區大米取代麵包成為了最重要的主食,大米也包含大部分文化象徵和內涵。

過去,在中國南方,米飯是飯桌上的基本組成部分,而在中國中部和北部,

則是把小麥作為主食(因為以前只有在中國南部溫暖的亞熱帶氣候適合種植水稻,但是現在北方地區,

比如中國的東北地區,人們的主食卻是大米做的米飯,麵食已經退於次要的地位)。

 

盧森車站 (24)

 

在中國的沿海地區,經過近二十年的經營推廣,麵包已經從點心的概念,

走入主食類和生活必需品的階段,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

但麵包的品質在這些年裡並沒有提昇,並且有因為原物料和人力的提升而導致品質低下。

麵包的個性化區域平庸,這在將來的麵包產業的發展,將是需要重新定義和修正的。

 

盧森車站 (25)

 

發明麵包的傳說

參見:麵包的歷史

埃及奴隸睡著了,發明了麵包。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等麵粉做餅的埃及奴隸,

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

夜裡,生麵餅開始發酵,膨大了。

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麵餅已經比昨晚大了一倍。

他連忙把麵餅塞回爐子裡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幹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

麵包烤好了,奴隸和主人都發現那東西比他們過去常吃的扁薄煎餅好多了,它又鬆又軟。

也許是生麵餅裡的麵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裡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

當它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後,酵母菌生長並傳遍了整個麵餅。

埃及人繼續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麵包師。

 

盧森車站 (26)

 

歐式麵包源自於歐洲古老的世紀,原料皆來自於各式天然的素材,如小麥、裸麥等傳統農作物,

是歐洲人的主食,十分注重天然、低糖、營養和健康
 
歐式麵包:平凡外表健康內在

櫥窗內的麵包樣子很簡單,只能用"樸實"來形容,

沒有漂亮的顏色,沒有精美的造型。這就是歐式麵包的特點。

歐式麵包區別於市麵上傳統的甜麵包,在造型上十分簡單,

一般個頭較大、分量較重、顏色較深、回彈性好、味道也以鹹為主。

 

盧森車站 (27)

 

別看歐式麵包其貌不揚,它們可是有"內涵"的麵包,

歐式麵包在製作上不添加香精,不使用發泡劑,

添加的奶油均為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乳脂奶油。

因此走進麵包房,聞不到那種很沖的甜香,

取而代之的是麵包烘焙時淡淡的香氣。

麵團發好後放入鹼水使氣孔收縮,

再刷上一層蛋液進行烘焙,味道鹹香,很有嚼勁兒。

 

盧森車站 (28)

 

歐式麵包:選料精細越嚼越香

歐式麵包之所以健康,與其選料密不可分。

德國的康普樂麵粉、義大利馬斯卡波尼乳酪、法國奶油等在麵包中均有應用,

每一款麵包都對應一種麵粉,很多特色麵包更是選料考究,口味獨特。

紅酒核桃包,整個麵包在和麵過程中沒有添加一滴水,

取而代之的是產自澳大利亞的葡萄酒,該酒在橡木桶中氧化,因此伴有橡木的香味。

隨著進入下一道工藝,酒精揮發,但紅酒的澀味卻很好地保留了下來,發酵上則採用老麵發酵。

成品的紅酒核桃包色澤較深,伴以大顆的核桃顆粒,十分誘人。而整個麵包感覺較硬,放入口中越嚼越香。

 

盧森車站 (30)

 

歐式麵包:歐式酸包慢慢接受

歐式麵包一般均擁有獨特的口味,德式酸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德式酸包有微酸、中酸、特酸三種口味,但是由於怕國人接受不了,

因此僅引進了微酸一種口味。

德式酸包一個麵包就有500多克,切片後密密麻麻的麥仁和麥粒顯露出來,

這就是該麵包口味發酸的原因,新出爐的德式酸包酸味適度,並沒有那麼難以接受。

放置3天至5天後的德式酸包口感最好,香脆有嚼勁兒。

 

盧森車站 (29)

(我們所在地-盧森車站)

 

盧森車站(德語:Bahnhof Luzern)

 

是瑞士鐵路網的一個重要車站,

 

位於盧森州盧森市中心盧森湖南側,

 

是一些國內和國際鐵路交通的終點站。

 

 

盧森車站 (31)


車站地址
瑞士琉森州琉森車站廣場
地理坐標
47°2′56″N 8°18′38″E
座標:47°2′56″N 8°18′38″E
所屬路線
蘇黎世-琉森鐵路
聖哥達鐵路支線
Olten-琉森鐵路
伯爾尼-Wolhusen-琉森鐵路
Brünig鐵路
啟用日期
1856年
重建日期
1896年, 1980年-
其他資料
月台形式
14
接駁交通
電車、巴士、SGV船

 

盧森車站 (32)

還有一點點時間..再拍拍盧森火車站周邊環境..

 

盧森車站 (33)

很乾淨明亮的車站..

 

盧森車站 (34)

車站裡的販賣部..

 

盧森車站 (35)

快樂出門的一家人.... 

 

盧森車站 (36)

天氣似乎越來越好了....陽光正盛.心情也跟著變得更好了.. 

 

盧森車站 (37)

記得對面這個門是舊車站的大門.保留下來以資紀念.

 

盧森車站 (38)

盧森車站大門口..

 

盧森車站 (39)

盧森車站大門右邊...

 

盧森車站 (40)

盧森車站舊大門.

 

盧森車站 (41)

在歐洲除了甜點之外.最多的還是美味的麵包. 

 

盧森車站 (42)

二姑姑最愛的德國蝴蝶麵包.口味眾多..

 

盧森車站 (43)

 

鹽卷餅是一種小吃。也有人稱它為蝴蝶脆餅。

它通常是蝴蝶形的,用小麥粉製成,口味偏鹹。

其來源地有兩個說法:德國(當地稱這種餅乾為brezel)或法國阿爾薩斯。

出現的時代也有中世紀或古羅馬等說法。

在美國售賣的椒鹽卷餅通常是硬的。在美國是一種常見的零食。

但也有人做成麵包,也是蝴蝶形。

但是它不像一般的麵包,所以吃起來會有點硬,烤完會在上面加上粗鹽。

2002年,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便因吃椒鹽卷餅而鯁喉暈倒。

 

盧森車站 (44)

 

主條目:瑞士交通
 

瑞士鐵路網全長5,063公里,年載客量約3.5億人次,

瑞士鐵路網為歐洲最密集。

瑞士於2010年平均每人年搭乘鐵路為2,258公里,

為世界最高(但此資料並不包含地鐵,所以其他地鐵發達的國家這部分數據是被低估)。

盧森車站 (45)

 

瑞士公路網總長達71,454公里,其中1,790公里為高速公路。

蘇黎世機場為瑞士最大國際機場,2011年客運量達2,400萬人次,

瑞士另有日內瓦國際機場、位於法國的巴塞爾-米盧斯-弗賴堡歐洲機場、

伯恩-貝爾普機場、盧加諾機場、聖加侖-阿爾滕萊茵機場及錫永機場等國際機場。

 

盧森車站 (46)

 

由於瑞士的的中心位置,

至少十幾個國家通過快速可靠的跨歐洲鐵路與瑞士連接。


瑞士的交通發達,由於是一個內陸國家,

對國外的交通主要依賴飛機和鐵路。

盧森車站 (47)

 

鐵路交通

瑞士的鐵路線網發達,

各主要車站保證每小時一班列車,

各站間轉車等候的時間也極為短暫,

以準時、安全、舒適、高效出名。

鐵路分為國鐵和私鐵。

盧森車站 (48)

 

國鐵(縮寫為:SBB或CFF或FFS,以配合該國的多語言文化)

國鐵中以EC和IC線的火車最快,並只停於大城市。

Regionalzuge線的列車屬於區域性的,速度慢、停站多,

但也途經多個風景區。

私鐵是私營的鐵路,遍布瑞士境內多個城市。

盧森車站 (49)

 

景觀列車

透過瑞士鐵路網絡的便捷,和瑞士到處的湖光山色,

瑞士當局將鐵路結合旅遊而規劃多條景觀列車線路。

當中最響譽盛名的有8條景觀路線:

冰河快車(Glacier Express):往來聖莫里茨–策馬特

黃金快車(Golden Pass):往來蘇黎世–日內瓦(景觀列車:往來琉森–-蒙特勒(Montreux)之間)

貝爾尼納快車(Bernina Express):往來庫爾–蒂拉諾

威廉·泰爾快車(William Tell Express):往來琉森–羅卡諾(Locarno)或盧加諾(Lugano)

棕櫚快車(Palm Express)

洛書堡——琴投瓦里快車(Lotschberg Centovalli Express)

瓦拉攀快車(Voralpen Express)

阿拉林快車(Allalin Express)

盧森車站 (50)

 

全國性故障

瑞士的列車以電力驅動,因而嚴重的電力故障可能導致全國性的列車停駛事故。

2005年6月22日瑞士由於鐵路供電系統故障,全國列車一度停駛,

超過10萬人受影響,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事件可能跟該段時期瑞士天氣酷熱,

用電量急增,供電不勝負荷有關。

事發在當地時間傍晚,路軌附近的高壓電纜網絡故障,導致全國列車服務癱瘓,

單在最大城市蘇黎世,就有50,000人滯留車廂或車站,部份服務3小時後恢復,

但部份列車翌日稍後才有望重開。

盧森車站 (51)

瑞士盧森車站-下午一點38分左右.

 

盧森車站 (52)

還有一點點時間..拍拍至高點.

 

 

盧森車站 (53)

準備集合了....時間差不多了.

 

盧森車站 (54)

外面是豔陽高照...天氣越來越好了.

 

 

盧森車站 (55)

一行人跟著小邵往前方走去..

 

盧森車站 (56)

我們等一下要做的黃金景觀列車跟這列火車是一樣的.

 

 

盧森車站 (57)

一行人等列車到來..

 

 

盧森車站 (58)

小邵忙著解說當中..真是辛苦了.. 

 

 

盧森車站 (59)

在國外搭火車很多都是這種場景.

從前方來..再倒著開出去的.

不像在台灣幾乎都是由左來.右方去.

 

盧森車站 (60)

不過記得在北京搭高鐵也是像這樣子的.

 

 

盧森車站 (61)

每一班火車都是乾乾淨淨的..帥.

 

 

盧森車站 (62)

火車快來了...開心.

 

 

盧森車站 (63)  

我們準備要往阿爾卑斯山脈去了....期待中..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63張照片.

本次-2017-童話古堡-法德瑞 -共已上傳1828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7-童話古堡-法德瑞.大約有48篇文章.36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