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童話古堡-法德瑞 54-[德國-巴伐利亞]-羅騰堡.02
置頂照片:美麗的羅騰堡街景建築.
旅遊時間:10天7夜-(9-16到9-25)- 第8天.
時間:民國106年 9月23日-星期六.上午
可樂旅遊-領隊兼導遊-邵士立先生.(小邵.第二次跟他帶的團)
天氣:晴天
溫度:8-12度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19(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1(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1.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1.瑞士+1.)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相機+鏡頭總重量 = 9公斤.(加腳架超過10公斤)
主機-CANON 5D2,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EF-M 28mm f3.5+(轉接環+胖白)
閃光燈-CANON-EX-430+永諾-YN565EXII+ GODOX 神牛 LED 126 補光燈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Manfrotto PIXI 迷你三腳架
照片眾多請大家自行慢慢觀賞..
以下我們就先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德國最有名的五大車廠:
奧迪
奧迪集團是一間德國的汽車公司,是福斯集團的全資獨立子集團。
奧迪汽車主要從事汽車製造業,其產品線非常豐富,
從摩托車、小型車至運動型多用途車均有涉足,
它的產品在華主要針對豪華型汽車市場,在歐美則是科技與外型個性導向。
奧迪集團的總部設在德國城市因戈爾施塔特 (Ingolstadt),
在德國的因戈爾施塔特、內卡蘇姆,匈牙利的傑爾,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巴西的聖若澤杜斯皮尼艾斯,
中國大陸的長春和印度的奧郎加巴德都設有生產廠或合資生產廠,
在台灣由台灣奧迪負責引進車輛供其台灣經銷商授權銷售及維修奧迪全車系,
全台的展示中心和保養廠有10間。
奧迪汽車早於1966年便成為了福斯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福斯集團於1965年從戴姆勒-賓士集團手中買斷了當時還是奧迪前身的汽車聯盟公司的所有權。
歷史
1899年11月14日,August Horch創立了一家名為A. Horch & Cie汽車公司,
後來由於與其合夥人意見不合離開,轉而又創辦了全名為Horch Automobil-Werke GmbH的汽車公司,
但卻由於公司名稱雷同被控告,所以只好改用Horch(德文意為聽覺)的拉丁文Audi為公司名稱。
奧迪汽車的商標「四環」源自創立早期的四家公司(在中國大陸,奧迪汽車也因此被戲稱為「四環素」),
即1932年德國四大車廠Audi、DKW、Horch及Wanderer合併為汽車聯盟(Auto Union AG, Chemnitz),
並聘請斐迪南·保時捷設計Auto Union V16賽車(又稱銀箭Silver Arrow),與梅賽德斯-賓士抗衡。
1965年併入福斯汽車成為獨立子公司。
1969年合併以轉子引擎著名的NSU車廠,但並沒在廠徽新加一環,
而稱為Audi NSU Auto Union AG。
1985年Audi NSU Auto Union AG隨集團統一更名為Audi AG。
今日Audi推出Nuvolari概念車,乃為紀念斐迪南·保時捷設計Auto Union V16為概念。
特色
奧迪汽車的特色在於其注重穩定紮實的操控感,這和奧迪特殊的造車理念相關。
在併入福斯集團後,奧迪便放棄了其兩個主要競爭對手梅賽德斯-賓士和BMW偏好的後輪驅動傳動方式,
而以四輪驅動和一般駕駛人較易上手的前輪驅動為其產品的主要傳動方式。
其特有的quattro四輪驅動系統,可使汽車在雨天路滑與下雪的路面也不容易打滑,
並在當年的世界拉力錦標賽中創下佳績並引領了四輪驅動賽車的風潮。
奧迪同時也研發製造難度高的輕量化全鋁合金車身,
採用液體將鋁合金鈑件壓在模具上方成形的獨特方法,
為此歐洲專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2008年將歐洲年度發明獎
(European Inventor of the Year)頒給了德國奧迪汽車公司。
擁有豐富傳動科技技術與多款變速箱系統的Audi,
在S Tronic系統上向前再邁進一步,推出七速S Tronic自手排雙離合器變速箱。
與DSG相同S Tronic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是以二組多片式離合器/齒輪軸來與引擎端的動力輸入軸連接,
二離合器分別控制單數的1、3、5、7檔與偶數的2、4、6與倒檔齒輪。
在二檔行駛時,三檔會預先接合準備,提供高度的換檔運作平順性與動力傳輸效率。
七速S Tronic最高可以承受550Nm的扭力與9000轉的引擎轉速,
齒比範圍最大可達8.0:1,有利於需要低轉速高扭力輸出,特別是性能車款的動力傳輸需求。
採縱置S Tronic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是針對Quattro四驅車款所設計,
平常為前40、後60扭力分配比例,後輪扭力輸出最多可達85%,前輪最多則可達65%。
S Tronic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08年起就會陸續在A4、A5等車系中現身,
讓這些車系的運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集團旗下品牌
以下為奧迪集團(Audi group)所持有的品牌,福斯集團間接持有。
奧迪(Audi)。
藍寶堅尼(Lamborghini),自1998年七月起、併入成為Audi AG子公司。
義大利設計-喬治亞羅公司(Italdesign Giugiaro),
以義大利Moncalieri為據點的設計公司,於2010年併入奧迪集團。
杜卡迪(Ducati),全球知名的高級摩托車製造商,在2012年正式成為奧迪集團的一份子
爭議
2017年5月份奧迪中國分公司推出一款宣傳官方認證二手車在店面銷售的廣告,
內容有一幕婆婆在檢查新婚兒媳的內容,把女性當牲口般檢查同時暗喻女性是二手車,
廣告一出引發輿論嘩然,奧迪緊急撤下廣告並宣布將內部調查。
[1][2]廣告名稱為《奧迪二手車廣告之整容篇》原定在戲院播放,
後來在手機網路上傳閱,逐漸引起關注。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人文學院執行董事、
女性問題研究專家凱莉.溫特表示這是幾十年來首次有國際性知名大公司明顯推出具有性別歧視的廣告,
讓人不解與驚訝。
BMW
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
(德語: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英語:Bavarian Motor Works,
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稱為寶馬,在台灣一般使用原稱「BMW」,偶稱「寶馬」)
是德國一家跨國豪華汽車、機車和引擎製造商,總部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慕尼黑。
BMW經常被暱稱為Bimmer。
BMW集團除了以「BMW」作為品牌商標銷售各式汽車與機車外,
也收購過多家外國汽車公司。
目前BMW集團是BMW、MINI、Rolls-Royce三個品牌的擁有者。
2012年BMW集團全品牌共生產1,845,186汽車和117,109機車。
BMW經常與奧迪、賓士一同並列為德國三大豪華汽車製造商。
它的標誌也是由大自然三大元素的概念製成的。
歷史
萌芽時期
BMW的創始人卡爾·斐德利希·拉普(Karl Friedrich Rapp)在1913年時,
利用一座慕尼黑近郊原本是製造腳踏車的工廠廠房,
設立了拉普引擎製造廠(Rapp-Motorenwerke),從事航空用引擎之製造。
在同年,古斯塔夫·奧圖(Gustav Otto)也在附近創立了古斯塔夫奧圖航空機械製造廠
(Gustav Otto Flugmaschinenfabrik),古斯塔夫事實上就是著名的尼可勞斯·奧古斯特·奧圖
(Nikolaus August Otto)、四行程汽油引擎(奧圖循環引擎)發明者的兒子。
古斯塔夫·奧圖稍後與人合資,在1916年3月7日創立了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
並且將自己創立了三年的工廠併入這家新廠。
同年,拉普也獲得銀行家卡米羅·卡斯提李奧尼(Camillo Castiglioni)
與馬克思·弗利茲(Max Friz)的資助大幅擴張規模,
但卻因為評估錯誤過度擴張導致營運不善,致使拉普在1917年時黯然離開。
他的合伙人找到奧地利的金融家佛朗茲-約瑟夫·帕普(Franz-Josef Popp)合作接下了引擎廠的業務,
在1917年7月20日將工廠改名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GmbH,縮寫為BMW),
由帕普擔任首任的總裁。當時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身為軍需供應廠商的BMW特別在慕尼黑市郊的歐伯維森菲爾德(Oberwiesenfeld)軍機場附近設置了大型的工廠,
持續地替軍方製造軍機引擎直到1918年為止。
1918年8月13日BMW改制為股票公開上市的股份公司型態(BMW AG),確立了之後蒸蒸日上的公司規模。
1922年時BMW合併了BFW,成為今日我們所熟悉的BMW。
但在追溯該公司歷史時,公司的官方說法是以BFW的創廠時間為準,也就是1916年3月7日作為BMW的創廠日。
BMW的第一具航空引擎作品是1917年時投產的Type IIIa,這是一具水冷設計的直列六缸引擎,
使用了公司合夥人之一的弗利茲所開發的高空用化油器,縱使在高海拔環境中也能發揮引擎的最大輸出。
1919年時,BMW將一具該廠生產的Type IV直列六缸引擎安裝到一架DFW雙翼飛機上,
由佛朗茲·契諾·迪默(Franz Zeno Diemer)駕駛,
在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今日BMW總部所在地)上空創下9,760公尺高的飛行高度紀錄。
從天上轉戰兩輪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境內被禁止製造飛機,
嚴重打擊了正在成長中的德國航空工業,也迫使BMW轉為製造鐵道用的制動器,
並開始發展機車用的引擎,為走入造車的第一步。
1920年,由馬丁·史托爾(Martin Stolle)設計的M2 B 15引擎,成為BMW生產的第一具機車用引擎。
1923年弗利茲設計了排氣量500 cc.的R32型機車,有別於該廠之前幾款機車產品都是採用鏈條傳動的設計,
R32是第一輛採用軸傳動的BMW機車,從它開始軸傳動設計就成了BMW機車最知名的特色之一,
一直到今日我們仍可以從該廠的R系列機車上看到此種設計。
BMW在R32上首次啟用了代表巴伐利亞邦的藍白方格旗廠徽,並且沿用至今。
1929年9月19日,機車手恩斯特·海納(Ernst Henne)騎乘著一輛排氣量750 cc.的新型BMW機車,
在慕尼黑創下216.75km/h的世界紀錄。
之後他又持續多次打破世界高速紀錄,其中以1937年時創下的279.5km/h最驚人,
該紀錄連續保持了12年之久才有人打破。
邁向四輪產品領域
1927年時,位於德國圖林根邦埃森納赫市的埃森納赫車廠,
獲得英國Austin(奧斯丁)車廠的授權,開始製造該廠著名的Austin 7車款之德國版本,
掛上Dixi(迪克西)的品牌銷售。隔年,BMW以1600萬馬克的價格,併購了該廠,
也因此獲得Dixi 3/15 PS這款車的生產權利,成為該廠第一輛汽車產品。
這輛車在經過BMW修改之後以改良版DA2的身分上市,
DA意指「Deutsche Ausführung」(德國製造)之意,登場後大受好評,
在短短三年左右的生產期中就賣出18,976輛之多。
至於1932年時登場的3/20 PS(又稱為AM 4,Ausführung München 4 Gange,
「慕尼黑生產、四檔變速」之意),則是第一輛BMW自製的汽車產品。
改良自Dixi的這款車搭載一具782 cc.的直列四缸引擎,擁有20hp/3500rpm的最大馬力輸出,
與80km/h左右的極速,並且在同年於巴登-巴登舉行的優雅汽車展(Concours d'Elegance)中獲得優勝。
1933年登場的BMW 303,是真正最具有關鍵代表性的一款車,
它開創了兩樣BMW一直到今天為止都還維持著的傳統。
其一,它是BMW第一款搭載直列六缸引擎的汽車,其二,
該車款首度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著名的「雙腎」水箱護柵造型,
雖然經過歷代的改款這雙腎造型也多經修改,
但基本的造型基調卻一直到今日都沒有改變過。
BMW對技術研究十分重視,在專業媒體測試中BMW引擎的馬力輸出往往比同級車高,
然後又能保持優良的精緻度與低噪音,底盤操控性專業評價也常比同級車傑出,
這些駕駛樂趣是BMW能在後來被公認與賓士並駕齊驅的原因。
戰後至今
在以前德國東部的BMW公司en:Eisenacher Motorenwerk被前東德國營化了,德國統一後為歐寶併購了。
現在BMW有意把所有的轎車都賦予跑車色彩,彌消跑車和轎車的分別。
BMW全體汽車與機車產品
BMW的汽車產品是以車系作為分類基礎,
每個車系之下再依照各車款引擎、驅動系統與配備等級的細節差異,
各自有各自的車款名(例如760Li、645Ci、330iX)。
由於近代的BMW車系都是以同樣的名稱,一代一代改款傳承下去,
因此往往會發生車名相同但車代其實前後有差的情況,
為了避免混淆一般常以車廠內部的車系代號來輔助稱呼
(雖然在商業上,BMW原廠並不直接公開使用車系代號),
因此常可聽到E36 318i、E60 M5這樣的稱呼方式來區分BMW的各種車型。
M車系是BMW旗下的高性能車種家族,由直屬於BMW集團的子公司BMW M公司
(德文:BMW M GmbH,其獨立設置公司之前原本是BMW M部門)負責設計生產,
除了少數幾款特例外,M車系的產品大都是以BMW原有的各車系車款為基礎,
再加上由M公司特別開發的高性能引擎、傳動系統、
空氣動力套件與其他方面的性能版零件與調校之後,獨立而成的高性能版本。
而除了整車生產的高性能版車型之外,
M公司也負責開發製造BMW旗下各車系專用的高性能售後改裝用套件。
BMW車廠一直以來都非常積極地參與世界各地的許多賽車活動,
其中層級與投資最高的莫過於斥資參與一級方程式賽車活動,
該廠曾經是威廉士車隊(Team BMW-Williams)的主要贊助商與引擎供應商,
但是2005年時,由於理念上的不同,所以結束了合作關係。
在2005年中,BMW買下了彼得·索伯(Peter Sauber)的私人車隊,
並於2006年起改為車廠自有的廠隊BMW索伯車隊參予角逐,
但已於2009年賽季結束後退出比賽。
除此之外,BMW也曾大量提供新車協助電影詹姆斯·龐德系列部份續集的拍攝,
包括第17集《黃金眼》(GoldenEye)中的BMW Z3敞篷跑車,第18集《明日帝國》
(Tomorrow Never Dies)中的BMW 750i轎車、BMW R1200重型機車與Land Rover Discovery越野車
(當時Land Rover仍屬於BMW集團一部份),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碟中諜4》中的BMWX3、Z4和i8,
以及第19集《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的BMW Z8跑車。
BMW此舉被視為是置入性行銷的經典範例之一,但也因為在電影中過分強調BMW車輛的存在,
遭許多影評及影迷批評過份商業化而扭曲了影片的整體質感。
附註一提的是,BMW並沒有繼續贊助007第20集《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的車輛使用,
而是由福特汽車旗下所屬的幾個汽車品牌福特、捷豹與阿斯頓·馬丁取而代之。
玩命快遞電影中也用了BMW E38 735iL 來連接整個劇情。
此外,BMW也是中國奧委會的合作夥伴之一。
梅賽德斯-賓士
(德語:Mercedes-Benz,根據地區與時期的不同分別有賓士、
奔馳、平治、梅賽德斯、朋馳等多種中文簡稱),
是一家以豪華和高性能著稱的德國汽車品牌,總部設於德國辛德爾芬根。
旗下產品有各式乘用車、中大型商用車輛。
目前梅賽德斯-賓士是戴姆勒公司旗下的成員之一。
歷史
梅賽德斯-賓士品牌的創始人是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爾·賓士這兩位德國出身的工程師,
梅賽德斯-賓士品牌的創始人是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爾·賓士這兩位德國出身的工程師,
但這兩個人在世時並未實際見面過。相反的,他們分別創立的車廠在當時是互相競爭的對手。
1880年,高轉速引擎的概念被發展出來後,歐洲地區的汽車製造廠如雨後春筍般大量開設。
1883年10月,卡爾·賓士在當時巴登大公國的曼海姆創立了Benz & Cie.車廠。
1890年11月,高特里·戴姆勒也在符騰堡王國境內的康斯塔特(Cannstatt,今日斯圖加特市一部分)
創立了戴姆勒引擎公司(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簡稱DMG)。
而真正創造Mercedes這品牌名稱的人,是一位奧地利商人埃米爾·耶里內克(Emil Jellinek)。
Mercedes這品牌名其實是來自他的女兒Mercédès的名字,
這名字原本是一個西班牙文裡稱呼女孩子用的名字,意指「優雅」,
但因為當時歐洲普遍流行與法國有關的事物,因此反而是以法文的方式發音。
耶里內克原本只是一位DMG汽車的忠實愛用者,他洞悉了剛萌芽的汽車工業無可限量的前景。
於是從1898年開始,利用自己在國際金融界的人面與豐富的資金,開始替DMG銷售汽車。
除此之外他也曾駕駛著DMG的汽車參加了在法國尼斯附近舉辦的賽車活動,
在賽場上他有個綽號叫「梅赫西迪先生」(Monsieur Mercédès),
漸漸的,Mercedes這名字變成DMG汽車的暱稱。
市集廣場
市集廣場上重要建築物有市政廳(Rathaus)與市議會飲酒廳(Ratstrinkstube)。
市政廳的建築物分兩部份,後面的哥特式結構完成於13世紀,
前面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完成於16世紀。
市政廳後面有一個高塔,可以攀登上塔頂眺望整個市區。
1900年4月,耶里內克與DMG達成一個協議,
將原本只是暱稱的「Mercedes」正式用來作為新產品的品牌,
而搭載的新引擎則用「Daimler-Mercedes」的名稱。
1900年12月22日,第一輛懸掛Mercedes品牌的新車問世。
這輛35匹馬力的賽車是出自另外一位德國汽車工業界的重要人物,
威廉·梅巴赫之手,當時他是DMG的首席工程師。
新車款的登場帶給汽車產業非常大的震撼,
例如它那劃時代的低重心衝壓製造鋼質車架,
輕量化高輸出的引擎與蜂巢格狀的水箱。
這輛Mercedes車的優異表現使得耶里內克手上拿到的訂單,
很快地就超過了DMG的產能上限。
1902年6月23日,「Mercedes」這名字被正式放在該品牌的商標上,
同年9月26日正式註冊成功。
有趣的是,耶里內克在1903年中時申請更改自己的名字,
稱呼自己為Jellinek-Mercedes,他可能是歷史上少數以女兒的名字為名的人物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急速通貨膨脹,造成許多奢侈品產業、例如汽車廠在銷售上的困難,
這導致整個產業界的萎縮。
雖然在這樣的狀況下一些財務狀況健全、產品強度不錯的車廠仍能度過難關,
但難免還是常見到一些如企業合併之類的商業手段被使用。
1924年,DMG跟Benz & Cie.合併,企圖以生產設計標準化、
共同使用銷售與廣告通路的方式,來提升競爭力。
不過該廠在剛合併的前兩年,是以共同管銷的方式銷售兩個不同品牌的車子,
直到1926年6月時兩品牌正式合併,新公司改名為Daimler-Benz AG(戴姆勒-賓士),
而產品的品牌則改為今天大家所見到的Mercedes-Benz。
商標沿革
車廠所使用的歷代商標,其中最下方的簡化版是目前標準的企業識別標誌,
但在部分房車版本上,仍會使用右上包含有桂冠設計的較複雜版本,
作為車首處或輪胎鋼圈車軸中心處的平面廠徽或立體廠徽之基座裝飾使用。
雖然DMG車廠已經營運了好幾十年,Mercedes也成為頗出名的汽車品牌,
但是一直到1909年為止,DMG都從未擁有過屬於自己的商標。
在老戴姆勒過世、車廠的營運由他的兩個兒子保羅·戴姆勒(Paul Daimler)
與阿道夫·戴姆勒(Adolf Daimler)接手後,他們想起父親曾在1872年至1881年、
在另一家著名德國燃氣渦輪引擎製造廠道依茨(Deutz)擔任技術總監的期間,
在一張寄回家中的明信片上畫著一個三芒星標誌。
他們將這三星標誌的提案送交車廠的董事會並且立刻被接受。
1909年,三芒星正式註冊。
1910年,開始出現在毎一輛Mercedes新車的水箱罩上。
要注意的是,Mercedes的商標原本有三芒星與四芒星兩種不同的設計,
而且也都有註冊,但只有三芒星曾實際被車廠使用在產品上。
Mercedes的三芒星象徵了DMG創廠人對於未來全球人類的機動化所抱持的遠見與野心,
三個星芒分別代表著陸上、海上與天上之意。
1916年,商標的造型經過修改多出了一個繪有Mercedes品牌名與四個小星的外環,
後者是代表當時車廠擁有的幾家工廠。
1921年11月,DMG正式申請了圓環內有立體三星標誌這商標設計的著作權,
並且在1923年8月時正式成為一個註冊商標。
1926年,DMG與Benz & Cie.的完全合併,促成了該商標的又一次設計修改,
這次的新商標組合了DMG的三星與Benz的桂冠兩個造型元素,
商標上的品牌名稱也變成Mercedes與Benz共存。
目前該車廠所使用的商標,是以1926年的設計逐漸簡化之後而成的。
除了品質與性能外,賓士造車也很重視安全,
其工程師Béla Barényi發展出撞擊潰縮區等多種汽車安全技術,
他個人擁有的專利數甚至超過愛迪生的一倍以上。
著名車款
1885: Daimler riding car-世界第一輛機車。
1886: 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世界第一輛汽車。
1895: Benz motorized bus-世界第一輛公共汽車。
1900: Daimler 35hp-第一輛命名為梅賽德斯的汽車。
1909: Blitzen-Benz-世界第一輛極速超過 200km/h的閃電賓士(228.1km/h),記錄保持直至1924年。
1928: SSK-經典賽車。
1930: 770-"Großer Mercedes",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豪華車,故稱大梅賽德斯。
1934: 500 K-"K"代表機械增壓 (Kompressor),強制進氣提高發動機的輸出功率。
1934: W25-"Silver Arrow",經典第一代銀箭賽車。
1936: 260 D-世界第一輛柴油車。
1936: W125、W125 Rekordwagen-1937年W125奪得Grand Prix大賽冠軍。
W125 Rekordwagen則設計了更光滑的車身,並將車輪罩在車身內,降低風阻系數,
同時搭載725匹馬力 V12引擎,1938年1月在德國高速公路上,
以極速268英里(432.7km/h),成為當時公路上最速記錄。
1938: W195
1939: 320A-經典雙門跑車,有銀箭跑車之稱。
1947: 170-二戰結束,梅賽德斯-賓士復工,重建戰前所設計的170,
使其在戰前(1936-1939)及戰後(1947-1953)均為世界最暢銷車款。
1951: 300-"Adenauer Mercedes",戰後西德首位總理艾德諾所擁有豪華車款。
1952: 300SL-1952年利曼24小時耐久賽冠軍車款。
1953: Ponton-"Ponton" 車型,著名浮橋車體設計,S系列前身。
羅騰堡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美麗又古老的噴泉。
看了一下旅遊書,據說這井水噴泉叫做赫爾特里希井,建於西元1608年。
今年剛好滿四百一十年!
1954: 300SL-"Gullwing",經典鷗翼車門跑車。
1954: W196 R-第三代銀箭賽車,搭載2.5升290匹馬力L8引擎,極速305km/h。
1954年與1955年13場Gran Prix大賽中獲得10個分站冠軍、2屆車手世界冠軍。
1956: 190SL-經典SL系列敞篷車的首代車款。
1959: Fintail-"Fintail"車型,當時流行魚鰭型汽車尾翼設計,S系列前身。
1960: 220SE Cabriolet-"Fintail"的雙門敞篷車款。
1963: 600-"Grand Mercedes",有豪華的梅賽德斯稱號。
1963: 230SL-"Pagoda"
1964: 300 SE rally car
1965: S系列-S系列名稱正式定名。
1966: 300SEL 6.3
1968: 220-新世代轎車,E系列前身。
1969: C111Concept -一款概念車,第一具四轉子引擎。
1972: W107 350SL
1974: 450SEL 6.9
1977: W123-梅賽德斯-賓士第一輛旅行車。
1978: 300SD-梅賽德斯-賓士第一輛柴油渦輪車。
1979: 500SEL 和 G系列
1983: 190E 2.3–16
1989: AMG Mercedes 190E 2.5-16 EVO II
1989: 300SL, 500SL
1990: 500E
1991: 600SEL-當時世界最豪華,售價最高的車款之一。
1993: C系列-入門級車款C系列名稱正式定名。
1995: C43 AMG
1995: SL73 AMG, 7.3 V12
1996: SLK系列-新創立小型雙座硬頂敞篷跑車系列,
配備了當時少見的機械自動起閉式硬頂,是此類車頂設計的先驅車種之一。
1997: A系列-新創立小型都會用車,首創三明治夾層式底盤,潰縮式車體設計概念先驅。
1997: M系列-"LSUV",首創運動型多用途車級距,帶起休旅車流行車潮。
1998: CLK-GTR-ITC 世界房車錦標賽冠軍車市售款。
2004: SLR McLaren-AMG與英國F1車廠 Mclaren 麥拉倫汽車合作的超級跑車,俱有F1賽車類同的車鼻和蝴蝶車門。
2004: CLS系列- "four-door coupé",首創四門轎跑車級距。
2007: BlueTec-柴油潔淨能源科技,搭載在E320,GL320,ML320,R320車款上。
2009: SLS AMG-AMG首款獨立研發車款,向300SL致敬的超級跑車,俱有復古鷗翼車門設計,。
2013: CLA系列-CLA在風阻係數創下了量產車的新紀錄。
CLA180BlueEfficiency風阻係數達0.22Cd,比Toyota Prius的0.25Cd更低。
2015: AMG-GT和Mercedes-Maybach S600
2018: 賓士MAYBACH G650 LANDAULET
梅賽德斯-AMG
主條目:梅賽德斯-AMG
AMG本來是一家獨立的賓士專業改裝廠。
1999年被收購成為子公司Mercedes-AMG,除了負責開發與提供Mercedes-Benz車輛專用的外觀、
內裝、性能與底盤相關的原廠升級套件外,也負責生產與調校各車系最頂級車型,
推出包括A45 AMG、E63 AMG、SL65 AMG在內,車身型號中掛有「AMG」之名、搭載大排氣量引擎/機械增壓/渦輪增壓的高性能車款。
2014年,Mercedes-AMG購入義大利大型重機製造廠MV Agusta25%的股權,
但AMG不會干預MV Agusta的自主發展,雙方將會在行銷上進行跨市場合作,擴大彼此客群。
2015年發表自主開發的跑車AMG GT(S)及首款比Mercedes原生車款更運動化,
但又比Mercedes-AMG低階的入門性能車款AMG Sport。
首發為代號:W206的C450 AMG 及(C292)GLE 450 AMG Coupe和(W166)GLE 450 AMG
除此之外,AMG也外賣引擎給一些少量生產的超級跑車廠,例如義大利車廠帕加尼(Pagani)
旗下的Zonda、Huayra,英國車廠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旗下的DB10等車款。
一級方程式賽車
早在1930年代賽車運動的啟蒙時期,梅賽德斯-賓士就已開始涉入格蘭披治大賽的領域。
在當時主政的納粹黨大力金援下,包括梅賽德斯-賓士與汽車聯盟(Auto Union,今日奧迪車廠的前身之一)
等德國汽車品牌的車隊,以德國國家代表隊(又經常被稱呼為「銀箭」車隊,Silver Arrows)
的身份囊括了1932年之後所有的歐洲格蘭披治大賽(European Grand Prix Championship)冠軍。
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前,因為時局動盪而暫時停止對國際性賽車活動的參與。
1950年時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開始舉辦,而梅賽德斯-賓士則是在1954年時以「戴姆勒-賓士公司」
(Daimler-Benz AG)作為隊名重返賽車界,開發出W196賽車,
而1954年賽季半途才離開瑪莎拉蒂車隊加入梅賽德斯-賓士的胡安·曼努埃爾·方吉歐
(Juan Manuel Fangio)則成為該廠旗下第一位F1車手,
在1954年7月4日舉辦的法國大獎賽中首度出賽,並贏得當年的車手冠軍。
該車隊在1955年賽季原本也擁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旗下兩名最重要的車手方吉歐與史德靈·摩斯(Stirling Moss)輪流拿下5個分站的冠軍,
但是在1955年6月11日發生的利曼慘劇中,
代表梅賽德斯-賓士參加利曼24小時耐久賽的法國車手皮耶·列文(Pierre Levegh)
在高速直線道的末端與對手擦撞失控、撞擊路邊之後騰空並解體,
著火的車體碎片射入直線道末端的觀眾席,造成列文本人與83名觀眾死亡,超過百餘人受傷。
在這次重大的意外之後梅賽德斯-賓士全面撤出所有的賽車活動,從此從賽道上銷聲匿跡。
噴泉後面的房子更有來頭。
根據旅遊書上說,這個現在成為藥局的建築物建造於十五世紀,
是羅騰堡堪稱最漂亮的貴族官邸。
在離開賽車場超過30年之後,梅賽德斯-賓士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進行重返F1賽場的布局。
一開始時該廠是與英國賽車工程公司伊爾摩(Ilmor)合作,由梅賽德斯-賓士提供引擎本體,
再由伊爾摩進行調校之後,以伊爾摩的名義成為1991年賽季萊頓房產車隊(Leyton House Racing)的引擎供應商。
1992年賽季萊頓房產車隊改回原本的馬爾齊(March)隊名並繼續由伊爾摩供應梅賽德斯-賓士基礎的引擎,
除此之外伊爾摩也成為泰利爾車隊(Tyrrell Racing)的引擎供應商。
1993年時,梅賽德斯-賓士擴大對伊爾摩的持股,並且透過其成為索伯車隊(Sauber)的實際引擎供應者。
雖然在官方名義上索伯車隊在1993年賽季中並沒有冠名引擎供應商,但該車隊的引擎上蓋卻可以看到「Powered by Mercedes-Benz」的字樣。
1994年賽季是「梅賽德斯-賓士」這個名字正式重返F1場上的第一年,這一年除了以車廠本名作為索伯車隊的冠名贊助商之外,
也透過伊爾摩的名義同時供應引擎給新成立的太平洋車隊(Pacific Racing)。
1995年時,由於原本與梅賽德斯-賓士合作並獲得不錯成績的索伯車隊改簽下福特作為引擎供應商,
梅賽德斯-賓士轉與以英國沃金(Woking)為基地的麥拿輪車隊合作,並且在1998年時拿下車隊冠軍,
以及1998及1999兩年,芬蘭飛人米卡·哈基寧所贏得的車手冠軍。
2000年,當時梅賽德斯-賓士的母集團戴姆勒-克萊斯勒買入了麥拿輪集團40%的股份。
2008年,麥拿輪車隊英國新秀車手路易斯·漢密爾頓奪下車手冠軍。
2001年時伊爾摩的靈魂人物、創辦人之一的保羅·摩根(Paul Morgan)因為駕駛古董飛機發生空難而身亡,
原經營團隊淡出,當時梅賽德斯-賓士的母集團戴姆勒-克萊斯勒增加持股率至55%而成為絕對大股東,
並將該公司更名為梅賽德斯-伊爾摩(Mercedes-Ilmor)。
2005年時伊爾摩成為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的獨資子公司,並改名成「梅賽德斯-賓士高性能引擎公司」
(Mercedes-Benz High Performance Engines Ltd.),
也就是之後的梅賽德斯-AMG高性能動力系統(Mercedes AMG High Performance Powertrains)。
2009年開始,梅賽德斯-AMG高性能動力系統同時供應引擎給麥拿輪車隊、布朗車隊以及印度力量車隊。
2014年加入供應威廉斯車隊。2015年加入供應蓮花車隊。
2009年戴姆勒集團買下當年的冠軍布朗車隊後,開始回售手中的麥拿輪持份。
2012年,戴姆勒集團已不再擁有麥拿輪任何股份。而梅賽德斯-賓士和麥拿輪車隊的引擎贊助合約則到2014賽季。
2015年賽季麥拿輪車隊結束與梅賽德斯-賓士二十年的合作,改採用本田引擎動力。
戴姆勒收購布朗車隊後,2010年賽季更名為梅賽德斯GP車隊,
之後再以旗下高性能改裝部門AMG品牌,冠名為梅賽德斯AMG車隊。
2014年賽季,梅賽德斯AMG車隊19個分站中取得18次桿位,12次取下前排1-2起跑位置,
16次分站冠軍,強勢奪得年度車隊冠軍。
旗下車手路易斯·漢密爾頓、尼可·羅斯堡包辦了年度車手冠亞軍。
更創下自1969年F1賽季後,全賽季19個分站中,所有分站桿位的賽車引擎都來自梅賽德斯-賓士的驚人記錄。
麋鹿測試事件
1997年時,當時梅賽德斯-賓士剛推出的高車身入門小型車A系列在接受瑞典汽車雜誌《科技世界》
(Teknikens Värld)進行一種俗稱「麋鹿測試」的緊急障礙閃避測試時意外翻車、未通過測試,
引起全球汽車業與車廠高層的高度關注。
此事件除造成剛上市的新車必須召回與暫停生產,以改正相關設計瑕疵之外,
也促使梅賽德斯-賓士將電子車身動態穩定系統(ESP)改為旗下所有新車出廠時標準配備的政策,
並有許多車廠陸續跟進。
瀝青阻尼片致癌爭議
2013年3月15日,中國的中央電視台報導包括梅賽德斯-賓士、BMW與奧迪在內的豪華車品牌車內有可疑異味,
而異味的根源是以瀝青材料製造的隔音阻尼板,懷疑車廠為了節約成本,
使用了在歐洲早已停用20多年、可能散發揮發性一級致癌物的瀝青作為阻尼板材料。
被提及的車種包括了由戴姆勒集團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北京奔馳所生產的C系列與E系列車款。
幾家車廠在知悉此報導之後紛紛進行了內部測試並發布澄清訊息。
車廠方面的發言主要提及中國製造的幾款新車所使用之瀝青阻尼片的材料與其他國家生產的新車相同,
並且也符合歐美各國的環保材料規定。
問題的癥結在於報導中誤把阻尼片中的瀝青以為是揮發性較高、具有毒性的焦油瀝青(coal tar pitch volatiles),
但車廠實際使用的是蒸餾溫度高達攝氏400度、揮發性與毒性極低的高分子聚合物改性瀝青(SBS Modified Bitumen),
後者屬於石油瀝青(petroleum asphalt)一類。
針對此爭議,各車廠分別提出希望中國政府能將車內空氣品質標準從推薦性指南升級成強制性法規、
讓車廠得以依法選擇材料、通過檢測避免爭議的意見。
除此之外,各車廠雖然提出澄清,但此報導是否會造成中國製造的外國品牌新車之銷售衝擊,
也是另一個不確定因素。
反壟斷調查
2014年8月5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人員查訪了賓士駐上海辦事處進行反壟斷調查,
多名賓士高管被約談,調查人員也查扣了多台電腦。
高管辱罵中國人事件
2016年11月20日,賓士汽車駐中國德籍高管Rainer Gaertner在北京順義一別墅小區,和小區就停車問題發生糾紛,
罵道:「我來中國一年了。到這裡我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們中國人都是雜種(狗娘)養的!」,
其後還向圍觀群眾噴灑辣椒水,導致一人眼睛受傷。該高管已遭免職。
達賴引語廣告事件
2018年2月6日,賓士在Instagram上發布一則引用西藏流亡政府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引語
「從不同角度審視境遇,你的視野會更廣闊」的廣告後,遭到中國網民強烈反對,自行刪帖子並道歉。
賓士中國分公司在新浪微博發布的致歉聲明迴避了「達賴喇嘛」字眼,也沒有開放留言討論。
保時捷
(德語:Porsche)是德國的汽車品牌,其總部位於斯圖加特市,
由斐迪南·保時捷創辦。保時捷是主要製造跑車等高性能轎車的廠牌,並參與賽車運動。
德國的保時捷在上世紀被認為是和義大利的法拉利跟英國的蓮花汽車(或後來的麥拉倫)鼎足的世界三大跑車生產商之一。
但近年的款式較多元化下,不只是銷量大大高於法拉利成為世界最大的跑車製造商,
實際的巨額利潤和廠房規模,已經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傳統的超跑名廠的總和。
現在保時捷公司的規模和營業額,實際接近傳統大廠奧迪和超過蘭吉雅了,而躋身一線汽車企業的行列。
嚴格上現時的保時捷並非專做跑車的企業,而是像美國的雪佛蘭或道奇是以跑車或超跑聞名,而兼做各種轎車的跨國公司。
歷史
由設計出福斯金龜車的工程師斐迪南·保時捷在1930年或是1931年成立事務所。
二戰時期是著名德國虎II戰車初期型炮塔的設計及生產商。
1948年9月由兒子菲力·保時捷擴展成汽車製造商,其後斐迪南繼續從事設計的工作。
1971年,雖然保時捷家族仍然是大股東,但是漸漸的從經營線退出。
當時的工程師斐迪南·皮耶(斐迪南·保時捷的外孫,之後成為福斯汽車董事會主席)
與設計師斐迪南·亞歷山大·保時捷,(斐迪南·保時捷的內孫,菲力之子)也雙雙離開公司。
2005年取得了歷史淵源深厚的福斯汽車集團(VW AG)20%的股份。
2008年11月時,持有的福斯汽車股份約為43%,但是為了在之後可取得必要的權利,
在事實上已經等於收購的狀況下,決定要持有約75%的福斯股份。
不過由於資金的周轉困難到2009年年初只買下福斯汽車集團(VW AG)勉強過半數股權,
保時捷控股公司(Porsche SE)決定把旗下保時捷汽車(Porsche AG)的股權轉賣給福斯汽車。
預定在2009年預定販賣的4門掀背式高級轎車保時捷Panamera也預定在福斯的工廠生產製造。
2012年7月5日,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已就收購保時捷控股公司
( Porsche Automobil Holding SE)旗下保時捷車廠餘下未持有的股份達成協議,
為持續近三年的收購過程劃上句號。福斯以44.6億歐元(約436億港元)
收購尚未持有的50.1%保時捷汽車公司(Porsche AG)股份,
保時捷汽車於2012年8月1日起成為福斯汽車集團成員,
而保時捷與皮耶家族擁有的保時捷控股公司則繼續擁有福斯汽車集團過半數股權,
實際上控制了福斯汽車集團(VW AG)和其旗下的保時捷汽車。
然而保時捷控股公司並未擁有福斯汽車集團75%的股權,
所以福斯汽車集團營收不列入保時捷控股公司財報。
車標
保時捷車徽首次出現在1952年的方向盤上,
從1954年開始出現在了每一輛保時捷的前引擎蓋。
車徽是一個由符騰堡人民邦徽章為圖案的盾徽,
中央有斯圖加特的城徽,盾徽上方是保時捷的刻字。
產量與銷售
保時捷公司的總部和主要工廠位於斯圖加特的一個區—祖文豪森(Zuffenhausen),
但保時捷Cayenne和保時捷Panamera車型在位於萊比錫的工廠生產,
SUV車型的零部件的組裝也是福斯途銳的工廠內完成的,
該工廠位於位於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
保時捷Boxster和Cayman的生產於1997-2011年外包給了芬蘭的瓦爾梅特汽車公司生產,
2012年後這兩種車型的生產都移到了德國。
保時捷公司於2015年宣布:年內銷售了總共218,983輛汽車。
其中28,953輛汽車(13.22%)被德國本土消費者購買,其餘的190,030輛汽車(86.78%)被銷往其他國家。
公司近年來取得長足進展,並且公司宣布較世界上其他汽車公司而言,平均每輛保時捷車有著最高的利潤。
2017年5月11日,保時捷生產了第100萬輛911,為了慶祝,該汽車被塗裝成了愛爾蘭綠色。
該車准進行一場環球旅行,之後會永久的被放到斯圖加特的保時捷博物館。
福斯汽車
(德語:Volkswagen, 縮寫VW),
是一家總部位於德國狼堡的汽車製造公司,
為福斯集團的核心企業及原始品牌,
也是該集團最暢銷品牌及全球第一大汽車製造商。
在德語中,Volks為人民之意,Wagen為汽車之意,
因此,其全名之意即是「人民的汽車」。
歷史
1932年–1938年 福斯汽車項目
1930年代福斯汽車標誌:首字母VW加上代表工人的齒輪和代表納粹的卐字飛翼。
1930年代福斯汽車標誌:首字母VW加上代表工人的齒輪和代表納粹的卐字飛翼。
1936年,在納粹政府官方工會德意志勞工陣線的支持下,福斯汽車成立。
1937年5月28日,「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公司宣告成立,
隨後於1938年9月16日更名為「Volkswagenwerk GmbH」。
1938年早些時候,在今天的狼堡,福斯汽車公司開始建廠,用以生產由費迪南·保時捷設計的新款車型:金龜。
雖然福斯汽車公司的起源於1930年代,
但由汽車設計師費迪南·保時捷設計的金龜(Beetle)則可以追溯至更早。
當時汽車為奢侈品,德國民眾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和單車。
阿道夫·希特勒希望每一個人都買得起像這樣的一台車。
不過其大部分的設計改良自漢斯·雷德溫卡(Hans Ledwinka)所生產的塔特拉(Tatra)車型。
雖然希特勒對於汽車有強烈的熱情,但是卻不甚了解相關的技術細節(同時他也不會開車),
於是他命令保時捷修改原本的設計,使其能提升燃油效益至讓工人階級都能負擔得起、增加穩定性、
使用方式也必須更簡單,並且維修成本與零件價格必須要低。
這項計畫的動機是讓德國人藉由儲蓄就可購買車輛
(當時的口號是「Fünf Mark die Woche mußt Du sparen, willst Du im eigenen Wagen fahren」
,意為「如果你想買台車,那就每星期存5馬克吧。」),估計最後約會有33萬6千人進行儲蓄計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斯汽車公司因為其對儲蓄計畫的幫助而獲得表揚,
而有類似儲蓄計畫系統「coupon」的美國福特公司(Ford)則沒有成功。
福斯汽車公司最早的成品在斯圖加特製造,車型名為「力量來自歡樂」
(德語:Kraft durch Freude,時德國官方休閒組織名),在1938年登場。
這台車已經有獨特的圓滑造型、空調系統、水平對臥四汽缸
(等於夾角180度的V 型引擎,此設計可減少震動)、
後承載式引擎等與塔特拉(Tatra)相近的特色。
福汽車公司的汽車只是眾多KdF計畫的其中一部份。
保時捷的主要設計師厄爾文·柯曼達(Erwin Komenda)研發出了車身的原型,
也就是今日廣受人知的福斯汽車公司的金龜車(Beetle)。
這是最早進行風洞(wind tunnel)測試的車型之一,
與克萊斯勒「Airflow」車型不同,這是一個成功的車款。
為了容納更多工人,福斯汽車在狼堡(又稱「沃尔夫斯堡」,Wolfsburg)建造了新工廠,
但是僅在戰爭開始時的1939年製造手工車輛。
最後沒有一台車真的被送到存到錢的車主手中,
除了其中一台「Type 1 Cabriolet」於1938年被當成希特勒50歲的生日禮物送出。
由於戰爭策略的關係,車輛的製造被轉移至軍事用途,
包括「Type 81 Kübelwagen」車款(戰時福斯汽車公司的最普遍的車型)和兩棲車輛「Schwimmwagen」。
1973年–1980年 新車型 新世代
於1973年推出Passat車型,接著於1974年推出的Golf車型,
成功接替Beetle成為福斯汽車公司品牌中最暢銷的車型。
1981年–1991年 新市場 新品牌
1983年4月11日於上海嘉定區安亭鎮,隨著首部桑塔納成功組裝下線,
並於1985年正式成立上海福斯合資公司,福斯汽車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1991年–2014年 全球化 多品牌
福斯汽車在20世紀的車型風格通常較為儉樸保守,
車身與機械強調耐用、安全、高速穩定性,
1990年代福斯汽車也發展少見的W型引擎,
W形12氣缸引擎將小夾角V6引擎的活塞交錯排列,
引擎剖面看似如W形,有V型引擎的動力和低震動但體積又明顯縮小。
此外福斯汽車研發的VR6引擎和VR5引擎,
將直列六缸引擎和直列五缸引擎的汽缸向兩旁以小角度交錯傾斜,
形成類似V型引擎的構造,卻又如直列引擎可共用一個汽缸頭和汽門機構降低價格,
其中VR5的V型五汽缸引擎則是福斯汽車所獨創。
1988年福斯汽車建立汽車業第一個大量使用全車鋼板鍍鋅的生產線,
1990年代後期,原廠提供長達12年的防鏽保證,還有優於同級車的車尾拖曳能力展現優良機械強度,
以及可增加車身強度的焊接專利技術,集團旗下的基本車款如1999年的Skoda Fabia也採用新式電子液壓輔助
(Electro-hydraulic)方向盤的高等配備,由CAN-bus連結到引擎電腦來決定輔助力量,並有省油的優點;
通用汽車的工程師也發現如福斯汽車的Jetta有較同級車優良的避震性是因為採用較同級車昂貴的底盤懸吊系統零組件
(Car and driver, US edition, July 2004)。
福斯汽車的Golf 是繼金龜車之後福斯汽車的主力車種,通常也是歐洲最暢銷的汽車,
雖然該車能以一輪騰空用三輪快速開過彎道,但為了回應福特Focus新式底盤操控普受好評的競爭,
2003年新款新Golf已改用四輪獨立懸吊系統增強穩定性。
Type 2則是廣受好評的多用途小巴士,可算是今日MPV(Multi-Purpose Vehicle 多功能車)
或Minivan(轎車式小箱型車)的先驅。福斯汽車的Passat則以較大車身與BMW 3系列、賓士C-class、
福特Mondeo等競爭經理座車市場。
福斯汽車公司的大型轎車Phaeton則與Audi A8共用許多機械競爭企業主座車市場,
推出後被當時的德國總理施若德選為總理座車。
2009年5月7日,在經過長達4年之久的收購大戰之後,
保時捷和福斯汽車公司的控股家族達成了初步協議。
這兩家公司將合二為一,打造出一家擁有10大品牌的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
2009年12月10日根據協議,鈴木株式會社將以2061日元/股的價格出售1.0795億股鈴木股票給福斯汽車集團。
這樣,福斯汽車集團將獲得鈴木株式會社19.9%的股份。因需相關當局的批准,預計這筆交易將在2010年1月份完成。
屆時,鈴木株式會社將獲得2224.8億日元(約合25億美元)的資金。鈴木也將以最高一千億日圓取得福斯約2.5%股份。
而後2009年底德國福斯汽車集團入股鈴木汽車19.9%的股份並合作結盟,也成為奧迪福斯集團旗下品牌之一,
而鈴木並協助福斯加強在印度和東南亞地區長期銷售不佳的銷售量作改善及取得鈴木汽車自家
TECT Technology 全方位車體安全結構專利技術運用於奧迪福斯集團旗下品牌車款,
而奧迪福斯集團也以自身引擎優勢技術協助鈴木開發新世代汽油、柴油渦輪增壓引擎和電動車,
而非採用與奧迪福斯集團旗下相同體系的引擎,然而可惜的是兩家汽車集團的企業文化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Suzuki汽車認為Volkswagen汽車手中持有不願與其共享的部份技術,並認為這嚴重違反了兩造雙方的合作協議,
因此 Suzuki 於2011年9月要求取消合作,但Volkswagen方面並不願意出售股票,
迫使Suzuki汽車於2011年11月向英國倫敦的國際仲裁法院申請仲裁請求取消雙方的合作關係,
最後倫敦國際仲裁法院同意兩家汽車製造商的合作關係已於2012年5月結束,
並且Suzuki汽車要買回Volkswagen汽車手中所持有的Suzuki汽車股權,股份的價格總價約4600億日圓(約新台幣1243億元)。
2012年7月5日,福斯汽車(Volkswagen)已就收購保時捷控股(Porsche Automobil Holding)
旗下跑車業務保時捷車廠餘下未持有的股份達成協議,為持續近三年的收購過程劃上句號。
福斯汽車將以44.6億歐元(約436億港元)收購尚未持有的50.1%保時捷車廠股份,私有化該家車廠
廢氣作弊
主條目:福斯集團汽車舞弊事件
美國EPA發布,福斯已對調查員坦承在482000台柴油車上安裝作弊裝置,
偵測到車子受測時會進入特殊模式,誤導相關單位相信該車符合clean air act標準。
福斯汽車採用的是 EGR 廢氣循環系統,藉由在進氣管路中導入已經燃燒過的廢氣以及新鮮空氣混合燃燒,減少氮氧化合物的含量。
但是這種方式會降低引擎本身的馬力。 而這個作弊軟體就是讓系統在偵測到測試的時候,將 EGR 廢氣循環系統效能全開,通過測試。
但在實際上路時就降低 EGR 廢氣循環系統的效能,使得一氧化氮超標。 揭露福斯汽車的作弊事件,
有兩個單位,第一個是非營利組織 ICCT(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Clean Transportation),
曾經檢測 Volkswagen Jetta 、VW Passat 兩款車的廢氣排放,發現氮氧化物排放量高於其他測試車種。
第二個則是西維吉尼亞大學研究柴油引擎的研究團隊,也做了類似的測試,得到同樣的結果。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由工程師 Daniel Carder 領導,他們在實驗室裡頭以及在馬路上分別進行了福斯柴油車的測試,
測試結果發現車子上路的排放量,比在實驗室檢測的高出 15~35 倍。
而這件事情早從2008年出廠的車開始安裝,但是沒有馬上被查出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的「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
保護了該特殊軟體,涉案車的車主甚至連美國政府都無法查軟體內容。
直到美國環保局拿ICCT及西維吉尼亞大學的報告認真質問福斯,甚至威脅不發2016年環保車的上市許可,福斯才承認此事。
據《南德意志報》報道,福斯在與美方多次談判後,將不得不回購一部分陷入尾氣門醜聞的車輛。
在美國近60萬輛陷入醜聞的車輛中,有大約115000輛僅靠修理仍難達標。
福斯將按原價回購這部分車輛,或向受連累客戶提供價格明顯優惠的新車。
其餘車輛的修理也比在德國的修理昂貴複雜,因為美國的環保法要求更嚴。
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向福斯提出民事訴訟,指控其在將近60萬輛汽車安裝作弊軟體以規避廢氣檢測,涉嫌違反《潔淨空氣法》。
如果福斯訴訟全部都敗訴,賠償與罰金總額可能超過200億美元,甚至到460億或900億美元,同時還要面臨投資人集體訴訟總額400億歐元賠償。
2016年6月28日,同意為其柴油車排廢造假支付約150億美元,承諾購回或修理涉及排廢造假的車輛,
並支付每位車主高達1萬美元,同意支付約147億美元給美國消費者和主管當局,並宣布另一協議,
將就美國各州的消費者保護求償,支付6.03億美元和解金。
速騰後懸架斷裂
2014年大中華地區的速騰(SAGITAR)後懸架縱臂頻繁斷裂,引起大陸地區車主的集體訴訟維權行動。
2012年起速騰獨立後懸架更改為耦合乾式半獨立懸架,之後開始頻繁問題不斷,
2014年中旬突然將新出廠車款改回後四連杆式獨立懸架,這被之前的車主視為福斯承認耦合乾式是有問題,所以偷偷改回。
其實半獨立懸架雖然操控性理論上比獨立的要差,但只有越野極端狀態下才感覺出差異,
一般市區行駛不明顯,但半獨立可以為車商減低成本。
2012年3月,一汽福斯將速騰已搭載的多連杆式獨立懸架縮水為耦合乾式半獨立懸架,
這一技術上的倒退引得媒體和車主一片譁然。
但是許多消費者對於汽車過於專業的技術層面差異並不理解,所以還是購買。
到了2014年上半年累積了巨量案例非獨立懸架縱臂的集中性斷裂,
使得車主開始質疑是由於簡配後的非獨立懸架與PQ35平台的不匹配,導致結構以及材料的剛性存在缺陷。
市場上傳言不斷,而直到新出廠車更改回舊設計,才引發車主集體訴訟的意圖。
2014年10月15日,一汽福斯和福斯汽車(中國)宣布在中國召回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生產的新速騰汽車,
涉及車輛563,605輛,起因緣於這些車存在的後懸架斷裂風險。
但是召回措施僅為給車輛的後軸縱臂上免費安裝金屬襯板,
這被車主認為「治標不治本」,只是「打補丁」,缺乏誠意。
根據車商說明書內容「如果縱臂發生意外斷裂,金屬襯板可以保證車輛的行駛穩定性,並會發出持續的警示噪音」。
從該表述分析,金屬襯板並不能解決後懸架斷裂問題只是種萬一斷裂時能減低車禍機率的裝置。
事發後福斯表示延長10年質保但堅持速騰斷軸不是設計錯誤。
11月16日,京師律師事務所在北京舉行了一場福斯速騰集體維權訴訟的新聞發布會,577名車主決定打官司,
京師律師事務所已向全國發布福斯速騰千人律師團召集令,計劃在全國30多個省市設立律師服務機構,免費為速騰車主提供幫助。
與保時捷的關係
福斯公司與保時捷汽車的關係非常不錯,1931年以斯圖加特為基地成立的跑車製造廠,
創辦人斐迪南·保時捷就是福斯原始的設計師。
第一台保時捷跑車為1948年的「Porsche 356」,這輛車使用了許多福斯公司的技術,
包含渦輪引擎、工具箱,以及懸吊系統。
之後也合作推出包含1969年/1970年的「VW-Porsche 914」(福斯保時捷914)、
1976年的「Porsche 924」(這款車型使用的許多奧迪的技術,並且也是在奧迪的工廠製造生產),
在2002年推出的「Porsche Cayenne」與福斯的「福斯Touareg」(途銳)共享了引擎技術。
在2005年9月保時捷宣布耗資30億歐元買下福斯20%的股份,期望與保時捷的股份整合,
福斯和下薩克森政府保證,任何國外投資者都無法進行惡意併購。
2007年3月保時捷增持福斯股權提高3.7%,至31%,
這也暗示保時捷即將入主福斯將企圖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及卡車製造商。
福斯汽車公司2009年12月7日發表聲明說,該公司已支付39億歐元(約59億美元)
完成對保時捷汽車業務49.9%股份的收購。
公司架構
主條目:福斯集團
福斯汽車是福斯集團(Volkswagen Group)的成員之一,其他集團公司包括:
Audi(奧迪)- 在1964年從戴姆勒-賓士公司買下。
NSU - 由福斯的奧迪分部在1969年買下,自1977年開始就未再使用該品牌。
SEAT(喜悅汽車) - 1987年開始成為主要持有者。
Škoda - 1991年買下。
Bentley(賓特利) - 於1998年從Vickers公司與Rolls-Royce品牌同時買下,
但之後由於註冊商標權轉移至BMW公司,因此無法再使用Rolls-Royce品牌製造車輛。
Bugatti - 在1998年時買下這個名字
Lamborghini(藍寶堅尼) - 於1998年6月12日買下。
從1998年7月至2002年12月之間,福斯的賓特利分部在BMW的授權下,
也有出售以Rolls-Royce為品牌的車輛,BMW當時已買下該品牌的所有權。
從2003年開始,僅有BMW製造的車輛能使用Rolls-Royce品牌。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79張照片.
本次-2017-童話古堡-法德瑞 -共已上傳3410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7-童話古堡-法德瑞.大約有48篇文章.36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