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 11-[德國-巴伐利亞]-國王湖.下.
置頂照片:漫漫細雪中國王湖之吳氏三姊妹.
旅遊時間:10天7夜-(12-08到12-17)- 第3天.
時間:民國107年12月10日-星期一早上
可樂旅遊-領隊-邵士立(小邵-第三次跟他的團.本團是我們指定小邵帶團)
天氣:下雪
溫度:零下3-4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1(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4(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1.奧地利+1.捷克+1)
出遊人員-斯斯+大姑姑+二姑姑+小姑姑.(4位)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相機+鏡頭總重量 = 9公斤.(加腳架超過10公斤)
主機-CANON-EOS 5D2,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EF-M 28mm f3.5+(轉接環+胖白)
閃光燈-CANON-EX-430+GODOX 神牛 V860二代+ GODOX 神牛 LED 126 補光燈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Manfrotto PIXI 迷你三腳架
本篇因為不再介紹風景了(大概也就這樣子而已啦)
因為德國也曾介紹過了.那就來介紹一下不同的題目好了.
如果說到德國跟奧地利有所關聯時.你們會想到甚麼呢?
沒錯.大家都很聰明.那就是-日耳曼人.(統稱泛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總稱。
這些民族從西元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
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遷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
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地那維亞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
弗里斯蘭人和德意志人、奧地利人、東普魯士人。
奧地利同樣屬於德意志的一部份,
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
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
加拿大、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等,
現今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
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
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來源
「日耳曼」一詞的語源尚無定論。
目前最可信的理論認爲「日耳曼」一詞由高盧語的「鄰近」
(*ger)和「人」(*mani)組成,作爲對比,
今日威爾斯語中「鄰近」作ger,古愛爾蘭語中「鄰居」作gair,
而今日愛爾蘭語中則有前綴gar-(鄰近),和形容詞garach(鄰近的)。
另有說法稱「日耳曼」一詞在凱爾特語中意爲「吵鬧的」;
如布列塔尼語與康瓦爾語中的「叫喊」作garm,愛爾蘭語中「呼喚」作gairm。
除此之外,學者還提出「日耳曼」一詞由日耳曼語的「矛/槍」(*gēr)
與「人」(manni)合成;中古荷蘭語的ghere,古高地德語的Ger,
以及古諾爾斯語的geirr等詞語均可作爲參考。
日耳曼在舊時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區,
之後在近代的一些語言中,如英語、希臘語、義大利語和俄語中,
被保留用作對「德國」的稱呼。
日耳曼最早歷史只有通過考古和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以考證。
通過對各個日耳曼語言(古德語、古英語)的仔細比較和日耳曼語言與其它印歐語言的比較,
語言學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語(也稱「前日耳曼語」或「泛日耳曼語」)。
這些比較最主要的結果是:
日耳曼語屬於印歐語言,在這個語族中它屬於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歐語系中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最接近。
這三種語言一起組成古歐洲語言。
前3或2千年時,也就是說青銅器時代的早期,古歐洲語言是中歐的語言。
但其精確的地點和時間今天已經無從考證,或者爭議很大。
日耳曼語言之間非常近似,這很可能說明它們有很長的共同演化的時間。
大多數語言學家將前日耳曼語從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分離出來的時間定為前2千年上半葉。
日耳曼語分離出來後它依然與凱爾特語有接觸。
一些凱爾特語的詞彙被日耳曼語借用。此外日耳曼語對芬蘭語也有影響。
一些日耳曼語的詞彙在芬蘭語中出現(比如國王,日耳曼語為kuningaz,芬蘭語為kuningas。
比如指環,日耳曼語為ringaz,芬蘭語為rengas等)。
(雪有越下越大的趨勢..)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
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
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
有可能這樣一個小民族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民族群的名字。
日耳曼人自己將自己稱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前51年凱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
凱撒這裡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
在此之前羅馬人將歐洲西部的民族稱為凱爾特人,
而歐洲東部的民族被稱為斯基泰人。
此時羅馬人才認識到日耳曼人並非凱爾特人,
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群。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稱「日耳曼人」是一個比較新的稱呼。
一開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稱為日耳曼人,後來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這樣稱呼。
塔西佗說高盧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
後來這些民族自己也稱自己為日耳曼人。
根據這個敘述這個詞有可能是從凱爾特語過來的。
塔西佗在他的書里詳細地列舉了每個日耳曼民族部落從萊茵河到維斯瓦河,
從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居住地。
嚴肅地說只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才能將這些民族稱為日耳曼人。
過去曾有很多研究通過考古學研究來推導出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古日耳曼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棄。
今天類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學術範圍內重新開始,
其目標是使用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來獲得一個內在不矛盾的整體影像。
按照這個研究歐洲北部的青銅器時代的人幾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
而所謂的戰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係還有爭議。
此前的石器時代(約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農作文化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係幾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論通過對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認為日耳曼人的產生地在今天德國中部山區的北部。
但大多數學者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
過去學者們以為日耳曼語言是在約前500年由於日耳曼語語音變遷從其它西部印歐語言中分離出來的。
在這個語音變遷中比如k通過ch變為h,或者p變為f,t變為th。
新的研究認為這個變遷很晚才發生,它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前1世紀。
最主要的證據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稱。
前2世紀後期辛布里人與條頓人一起威脅羅馬北部。
這兩個民族的家鄉是今天的丹麥。
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
後來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語中使用ch來寫,比如chatti。
因此今天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語音遷移在前2世紀後期還沒有開始或還沒有完成。
一些早期流傳下來的地名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這個見解對日耳曼語言學有非常重要的後果。
這樣一來至今為止被稱為「泛日耳曼語言」的語言是在前2到1世紀形成的,
到1世紀時它又分裂為許多自己的日耳曼語言。
此前日耳曼人的語言與印歐語言相似,
這個更古老的語言沒有被留傳下來,但其基本結構可以被重新構造出來。
歷史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紀錄來自他們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接觸。
約前330年希臘旅行家皮西亞斯從馬賽出發報導了北海地區和在那裡生活的民族。
約前200年東日耳曼人中的巴斯塔奈人進入今天的羅馬尼亞東部並與馬其頓和巴爾幹半島上的其它民族發生戰爭。
辛布里人和條頓人的長征
辛布里人和條頓人的長征
主條目:條頓入侵
約前120年辛布里人和條頓人南移,其原因今天沒有完全能夠考證。
當時的歷史資料說日德蘭半島上發生一次大風暴,因此那裡的居民離開他們的家鄉。
今天更多的人懷疑是氣候變化造成的饑荒是遷移的原因。
前109年、前107年和前105年羅馬人一再與這兩支日耳曼人作戰,但每次都戰敗。
前109年、前107年和前105年羅馬人一再與這兩支日耳曼人作戰,但每次都戰敗。
一直到這兩個民族分裂後,羅馬人才在馬略指揮下,
於前102年戰勝條頓人,前101年戰勝辛布里人。
(雪中的三姊妹)
阿里奧維斯圖斯和凱撒
更多資訊:高盧戰爭
辛布里人和條頓人向凱爾特人居住的德國中部山區的突破沉重地打擊了凱爾特人在德國中南部的力量,
使得後來其它日耳曼人(比如斯維比人)得以在今天的黑森州和美因河流域定居。
在首領阿里奧維斯圖斯的領導下他們甚至闖入高盧,但在那裡被凱撒於前58年擊敗被迫退回萊茵河東。
前1世紀凱撒占領高盧使得日耳曼人成為羅馬人的直接鄰居。這個接觸始終不和平。
凱撒於前55年和前53年渡萊茵河對日耳曼人進行懲罰性進攻。但凱撒將萊茵河看作日耳曼人和羅馬人的邊界。
奧古斯都向易北河的進發
但此後萊茵河邊境依然不和平。
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決定將駐紮在高盧的士兵遷移到萊茵河。但萊茵河邊境依然不穩定。
奧古斯都因此改變了他的策略。
從前12年到前9年他的養子尼祿·克勞蒂烏斯·杜路蘇斯多次對日耳曼人進攻。
他征服了多個日耳曼部族。但這些部族不是真的投降羅馬帝國。
前8年杜路蘇斯在撤退時從馬上摔落負傷死亡。
(拉近距離...多拍幾張)
他的兄弟提庇留從前8年開始恢復杜路蘇斯的進攻。
4年他征服了至此為止一直反抗羅馬的切魯西人。
為了繼續向易北河進發,羅馬人在萊茵河東建立了一系列城市。
今天德國黑森州的一些城市的名字來自於拉丁文。
6年羅馬人企圖從美茵茨出發,進攻位於今天波希米亞的一個王國。
但這個行動因為在潘諾尼亞爆發了動亂半途而廢。
雖然如此,羅馬人依然將到易北河的日耳曼地區看作他們的一個省。
條頓堡森林戰役
主條目:條頓堡森林戰役
日耳曼人的抵抗似乎被消滅後,
普布利烏斯·昆克蒂利烏斯·瓦盧斯受命在被占地區引入羅馬的法律和收稅。
他在那裡同時是省長和萊茵河軍團的最高指揮官。
瓦盧斯在此前在敘利亞就已經獲得了一個殘暴貪婪的名聲。
他的統治很快就激起了日耳曼人的反抗。
他下令嚴懲反對羅馬的人,而他引入的稅在日耳曼人眼裡非常不公平。
對日耳曼人來說,只有奴隸才交稅。
在這種情況下切魯西貴族阿爾米紐斯得以團結多個日耳曼人部落。
阿爾米紐斯本人擁有羅馬公民權甚至是羅馬騎士。
他利用瓦盧斯對他的信任而將瓦盧斯引入一個圈套。
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喪失了三個軍團(約25000士兵)。
這樣羅馬向東發展的計劃就在9年結束了。
到民族大遷徙為止日耳曼人受羅馬的影響甚小。
條頓堡森林戰役後羅馬和日耳曼的關係
14年和16年在吉曼尼卡斯的領導下羅馬軍隊再次渡萊茵河進入日耳曼人地區。
歷史學家對這兩次遠征的性質還爭議不清。
因此它們是羅馬的擴張政策的繼續還是懲罰性進攻不明。
但此後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的戰爭依然不斷。
29年羅馬軍隊平息一場至此為止比較親羅馬的弗里斯蘭人的暴亂。
69年為了撲滅巴它瓦人的暴亂羅馬不得不從西班牙和不列顛調兵。
83年羅馬皇帝多米提安決定將羅馬在萊茵河和多瑙河的邊界向北移。
在萊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北羅馬建立了一條很長的界牆來保護羅馬和日耳曼之間的邊界。
同時萊茵河地區被分為上日耳曼省和下日耳曼省兩個省。
1995年後的研究認為上日耳曼界牆不是在83年/85年在多米提安統治時建立的,而是98年後在圖拉真統治時建立的。
100多年來的研究在上日耳曼界牆沒有發現任何98年以前的文物(比如界碑、刻印或可用來確定時間的木頭)。
而且這道界牆更適合圖拉真時期的軍事需要。多米提安時期這個需要不是這麼明確。
122年在哈德良統治下羅馬人將內卡河和多瑙河之間的界牆再次向北移了20到40千米。
最後一次羅馬將它的邊境向日耳曼地區移動時在159年在安托尼努斯·比烏斯統治時進行的。
(踢毛驢與德國圓孔蓋的第一次接觸)
馬克曼戰爭
2世紀在日耳曼地區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
首先過去分裂的日耳曼部落聯合為大部落,其次日耳曼人越來越多地對羅馬邊界進行襲擊。
167年馬克曼人、夸地人、倫巴第人、汪達爾人和其它部落進入潘諾尼亞省導致馬克曼戰爭(167年至180年)。
167年馬克曼人、夸地人、倫巴第人、汪達爾人和其它部落進入潘諾尼亞省導致馬克曼戰爭(167年至180年)。
馬爾庫斯·奧勒里烏斯領導了四次軍事行動征服了入侵的日耳曼人。當時羅馬可能有建立兩個新的省的計劃。
但180年馬爾庫斯·奧勒里烏斯死後,他的兒子科莫德斯恢復了過去的防衛性戰略。他與日耳曼人修和。
許多歷史學家將馬克曼戰爭看作是民族大遷徙的前奏。
其原因是哥特人向黑海和汪達爾人向多瑙河的遷徙所造成的羅馬邊境上的人口的變遷。
這些日耳曼民族遷徙的原因今天還無法斷證,有可能是饑荒造成的。
日耳曼部落
在北德和斯堪地那維亞生活的日耳曼人的部落大約可以分為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東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人是斯堪地那維亞的日耳曼人。
他們後來演化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島人。考古學家將北日耳曼人又分東西兩股。
西日耳曼人
西日耳曼人包括:
易北河日耳曼人如斯維比人,後來演進為士瓦本人、
馬科曼尼人/馬克曼人和夸迪人/夸地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
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維人、弗里斯蘭人/弗里斯人、
考肯人、薩克森人/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等,
後來形成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
萊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如切魯西人、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法蘭克人等。
東日耳曼人
在東日耳曼人中有波羅的海的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等。
考古學家將他們細分為四個組。由於匈人從亞洲進入以及斯拉夫人從東歐湧入,
讓這些人受到非常大的壓力,他們被迫向西和向南遷徙,這使他們與當地人之間產生了很多衝突。
(準備往回走了...)
經濟
日耳曼人大多數是定居的農民,很少遊獵。經濟自給自足,
手工業有鐵工、陶瓦工、木工。
原始印歐語言形成的時候車輪就已經被發明了,
在日耳曼語言中「輪」有兩個詞。日耳曼人沒有貨幣。
他們之間的貿易以貨物交換為主。最重要的財產是牲畜。
今天英語中的fee(收費)與德語中的Vieh(牲畜)是同一個詞根。
最主要的牲畜有牛、綿羊、豬、山羊和馬。養蜂業和織布業也有。
日耳曼人還知道如何製造奶酪,對奶酪他們有一個自己的詞。
約1世紀左右日耳曼人接觸到犁,但其普及率很低。最重要的糧食是大麥。
日耳曼人會利用休耕來讓田地恢復它們的生產力。此外他們還會使用肥料。
糧食主要作成粥,一直到中世紀為止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麵包。
因為緯度較高,光熱不足,日耳曼地區的平地多為冰磧平原,
土壤比較貧瘠,日耳曼地區的生產力比南方的羅馬低得多。
塔西佗寫道:「他們有很多牲畜,但大多數都不怎麼樣。
就算牛也不像羅馬的牛那麼高大,即使它們的角也很小。」
日耳曼地區經常發生飢荒,許多人營養不良。
他們的平均壽命比較低。歷史學家估計這是他們遷徙的主要原因。
神話
主條目:北歐神話
在凱撒時代,日耳曼人的神主要是日神,月神,火神等。
日常生活
凱撒時代,日耳曼人穿著很少,常常只是一片獸皮,男男女女在河中同浴。
飲食上絕大部分是乳製品和肉類,他們對農業並沒投入太多精力,每年土地重新分配。
日耳曼人的居民點相當小。
通過對他們的墓地的考察考古學家可以推測出他們的居民點一般約有200個居民。
這些居民點沒有系統的計劃:假如有一個日耳曼人在一個地方定居後就會有其他人搬過來。
直到今天在德國和其它日耳曼文化區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由多個小村聚集在一起而組成的村落。
通過考古發掘考古學家知道,日耳曼人的房子是木房子,由於木頭現在都早已腐爛了,
只有通過它們在地基上留下的支柱的洞來考察它們的建築方式。
最常見的日耳曼住房是長方形的。人畜同住一個房中,只有一堵牆隔離他們。
住房內沒有其它牆。在它的當中有一個燃火點。
屋上的一個洞用來排煙。日耳曼人的房屋沒有窗。
藝術
文字
日耳曼人很晚才有文字。唯一的一部日耳曼語言的長的作品是烏斐拉在4世紀編輯的一部《聖經》。
由於哥特人沒有自己的文字,烏斐拉使用希臘文、拉丁文和盧恩字母製造了一組自己的文字。
2世紀開始出現的盧恩字母主要用來作為魔術符號。長的用盧恩字母書寫的文章很少。
一般它們只被用來標誌貴重的物件。
事實和傳說
19世紀和20世紀前半葉在德語地區日耳曼人往往被描繪為「超人」,
這個形象的主要緣由是塔西佗、凱撒等的描寫。
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將日耳曼人描寫為金髮碧眼的巨人,他們擁有超人的力氣。
通過對遺留下來的骨骼和在沼澤地裡保存下來的屍體的研究證明日耳曼人的確比羅馬人高,
通過對遺留下來的骨骼和在沼澤地裡保存下來的屍體的研究證明日耳曼人的確比羅馬人高,
此外他們的確有相當大的體力,大多數日耳曼人的確有金髮。
一般來說日耳曼人比羅馬人高出一頭。
對保存得非常好的沼澤屍體的研究證實了塔西佗的一個懷疑:
日耳曼人的耐久力比較低,在長時間的作戰中他們很快就沒有力氣了。
日耳曼人的健康狀況往往很壞:營養不良和關節炎非常普及。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5年。
古代作家共同報導說日耳曼人酗酒非常厲害。
古代作家共同報導說日耳曼人酗酒非常厲害。
最主要的酒類是蜂蜜酒和啤酒。日耳曼人在重要的節日往往慶宴。
他們相信他們的神也喜歡酒。
塔西佗報導說:「這是一種由大麥或小麥釀造的飲料,
它們與葡萄酒有一定的類似性……」
關於他們的酗酒他寫道:「只要給他們足夠的酒,
那麼用酒來戰勝他們比用武器來戰勝他們更容易。」
建國
民族大遷徙時日耳曼人在高盧、義大利、西班牙和不列顛建立了許多短促的王國。
一些日耳曼人甚至一直遷徙到非洲北部(汪達爾人)。
這些王國都是一二百年的政權。在他們新的家鄉他們與過去的當地人混合。
所建諸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勃艮第王國、
英格蘭王國、東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倫巴底王國。
軍事
羅馬人在戰爭中與日耳曼人頻繁接觸,
日耳曼人的攻城方式是:先圍住目標,
然後用石塊從四面八方向城牆上投擲,
直到把城牆上的守軍趕走,再搭起盾牆,
逐漸逼近城牆,靠近後開始挖掘牆角,完成攻城。
本篇介紹就到次結束了..請自行慢慢觀賞唄...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63張照片.
本次-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共已上傳590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大約有70篇文章.45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