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 06-[義大利-熱那亞]-加里波底街.下.
置頂照片:令人讚嘆的義大利羅馬式建築.
旅遊時間:11天8夜-(5-25到6月4)- 第2天.
時間:民國112年5月26日-星期五 中午
鳳凰旅遊-領隊-楊子群先生(小楊)
天氣:晴
溫度:18-23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6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0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2.
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義大利+1.西班牙+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24-105 F4L +RF 35 F1.8+70-300L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鄉親呀...這就是哥倫布曾經的住家之小花園.
而這裡就是他家的大門..如今觀光客早已絡繹不絕..
伊莎貝拉先是根據自己的懺悔神父的建議拒絕了哥倫布的建議。
當他心灰意冷的正要離開此地的時候,斐迪南干預了此事。
伊莎貝拉讓一名王室衛士追回了哥倫布,
斐迪南後來聲稱自己是「為什麼那些島被發現的首要原因」。
哥倫布早先由義大利私人投資者那裡得到了大約一半的資助。
因為在格拉納達戰役後的財政上的窘迫,
王室讓王室財政主管以哥倫布的計劃的名義從幾個其他王室帳戶轉移了資金過來。
哥倫布被許諾將封為「世界洋海軍上將」,將可以得到將來所有收益的一部分。
這些條款有點不同尋常的慷慨,但那是因為(如哥倫布的兒子迭戈所寫)
這些君主們並不認為哥倫布能夠回來。
(熱那亞著名的景點之一-哥倫布故居)
在聖塔菲協議中,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后答應哥倫布,
如果他成功了,他將被授予世界洋海軍上將,
將被指派為所有他發現並宣布為西班牙領地的土地的總督和統治者。
對新土地上的任意一個部門,他都有權讓王國從他提名的三人中指定一人任職。
他還將可以永遠從新土地的總收入中提成10%。
另外,他還有權利可以購買在新土地的任何商業冒險事業的1/8的股份以及享受他們的1/8的收益。
航行
主條目: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航行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4次航行,雖然他們一路向西航行,
不過因為地球為球狀,測地線在一般的展開圖中將向下彎曲,
他們實際上在中南美洲上岸,而非北美
從1492年到1503年間,哥倫布完成了4次從西班牙到美洲的來回航行。
所以這些航行都是由卡斯提亞王國資助的。
這些航行標誌著歐洲人對美洲大陸的探險和殖民的開始,
因此對西方歷史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儘管哥倫布面對日漸增多反對其觀點的證據,
但仍然堅持認為他在歷次航行中所到過的地方就是馬可·波羅以及其他歐洲旅行家說描述過的亞洲大陸的一部分。
也因為哥倫布拒絕承認他到過的地方不是亞洲的一部分,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什麼美洲大陸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而是以在他之後的到達美洲的佛羅倫斯的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名字命名。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
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
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
平塔號和尼尼亞號的船長是來自帕洛斯當地的平松兄弟(馬丁·阿隆索·平松和比森特·亞涅斯·平松)。
哥倫布首航的一部分資金也是借自平松家族。
哥倫布離開西班牙後不久,就發現平塔號有些損壞。
他們首先到達了隸屬於卡斯提亞王國的加那利群島,在大加那利島得到以修整和修補船隻。
9月6日,哥倫布的艦隊離開了加那利群島,開始了漫長的長達5周的橫渡大西洋的航程。
這一路上非常順利,沒有碰見風暴,信風的幫助也使得他們航行很快,
從9月9日到18日就西行了1163海里。
因為行駛在未知的海域和前所未有的長時間不間斷航海,快到達美洲的時候,船上人心浮動。
為了穩定船員的情緒,哥倫布一直有真假兩個航行里程記錄。
假的那個告訴船員們的記錄上記載的里程數要短些。
但因為他在真記錄中有計算錯誤,最後他的假數字反而比真數字更符合實際。
經過70天的航行,終於在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兩點鐘,
「平塔」號上的一個水手——胡安·德·特里阿納羅德里戈·德·特里阿納
(也被稱作胡安·羅德里格斯·貝爾梅奧)第一個看到了陸地。
隨後平塔號的船長馬丁·阿隆索·平松確認了這個發現,並鳴炮通知了哥倫布。
但哥倫布在返回西班牙後堅持說他已先看到陸地上的火光了。
哥倫布的艦隊終於到達的是美洲廬卡雅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當地人稱之為瓜那哈尼島,哥倫布將之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該島具體位置一直有爭論,應該在現今巴哈馬境內。
最有可能的為現聖薩爾瓦多島(也稱華特林島)、薩馬納礁島、普拉納礁。
哥倫布碰到的當地居民(盧卡約人、泰諾人或阿拉瓦克人)非常友善。
他們當時還處在新石器時代,武器也就是例如削尖的木頭,骨頭等。
但哥倫布在他1492年10月12日的日誌裡便透露出殖民的內心態度,
他說當地人沒有進步的武器和戰術,僅用五十人就可輕易征服,
並隨他高興怎麼處理當地人。
(熱那亞的市中心位於費拉里廣場(Piazza De Ferrari))
又認為當地人似乎沒有信仰,哥倫布想把當地原住民以基督教奴役。
哥倫布當時認為自己到達的是日本外圍的群島,
並將當地人口中的如古巴、海地等大島當成為日本本島(也有說法是到達中國或印度)。
哥倫布隨後根據當地人的指點,探查了現今古巴的東北海岸,並在10月28日登陸古巴。
(周圍坐落著卡洛·費利切劇院(Teatro Carlo Felice)
和公爵府(Palazzo Ducale)。)
在11月22日,因為聽當地人說附近有個盛產黃金的島嶼,
馬丁·阿隆索·平松帶領平塔號私自離開去探索。
哥倫布帶領餘部繼續探索,到達了伊斯帕尼奧拉島北岸並在12月5日登陸探索。
哥倫布將該島命名為「西班牙」島,英文化名稱即伊斯帕尼奧拉(Hispaniola)。
在聖誕日左右,聖瑪利亞號不幸在夜裡觸礁沉沒。
當地瓜卡納加利酋長派人幫助救援,並允許哥倫布留下39名船員建立據點。
該據點被命名為納維達德以紀念聖誕,同時表示旗艦在聖誕前夜遇難。
據點位於現今海地的摩爾·聖·尼古拉斯。
哥倫布帶著僅有的一艘船繼續沿著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北岸行駛,
直到來年1月6日與平塔號相遇匯合。
1493年哥倫布做了首航美洲的最後一次停靠。
他們在山美納半島登陸,遇到了來美洲後的第一次敵意的對待。
哥倫布因此將與這些印第安人相遇的地方叫做「箭頭灣」
隨後哥倫布終於踏上返回西班牙的規程,船上帶有強行挾持的一些印第安人。
歸途的大部分時間在信風的幫助下都比較順利。
但在2月22日夜間碰到了風暴,兩艘船在風暴中失散。
1493年2月19日,哥倫布所在的尼尼亞號終於到達葡萄牙所屬的亞速群島的聖瑪利亞島。
隨後哥倫布的艦隊到達里斯本,終於回到了歐洲大陸。
哥倫布在受到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接見後於3月13日離開里斯本返回了西班牙。
(斯斯來歐洲最大的主因.就是這群雄偉壯觀的建築呀)
哥倫布終於在1493年3月15日星期五中午回到了當初出發的帕洛斯港。
哥倫布艦隊的另一艘船平塔號在2月底就到達了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岸邊的一個港口(巴榮納)。
馬丁·阿隆素·平松在到達後立即上書住在巴塞隆納的費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求見,
但他們堅持要先見哥倫布。
哥倫布給西班牙王室的遠航探險報告(通常叫做《哥倫布書簡》)被翻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廣為流傳。
(彤彤位於這片世界遺產之中)
第二次航行(1493~1496)
1493年9月25日他率領約1500人分乘17艘船隻,從卡迪斯出發,
11月3日發現多明尼加島,接著又發現瓜德羅普島和波多黎各等島,然後駛抵海地島。
因納維達德堡已為當地印第安人夷平,於是另築伊莎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塊殖民地。
印第安人被課以黃金重稅,或被驅使到金礦從事奴隸勞動,有的被捕捉運回歐洲販賣。
第三次航行(1498~1500)
1498年5月30日,哥倫布率領由6艘船隻和200人組成的船隊,
分兩組從聖盧卡爾啟錨,3隻船直駛海地島,另3隻船由哥倫布本人率領,
經維德角群島向西航行,於8月1日發現特立尼達島。
8月5日在委內瑞拉帕里亞半島登陸,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陸。
8月31日返回聖多明哥。
因為內亂,被國王特使以管理不善之名解除所有職務和沒收財產。
然後哥倫布連同他的兩個弟弟被強行押回西班牙。
哥倫布後雖獲釋,卻失去統轄其所發現土地的權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
1502年5月9日,哥倫布率領4艘船隻和約150人從卡迪斯出發,
1502年6月15日,發現馬提尼克島,然後沿海地島南海岸西行,
過牙買加向中美洲進發,再沿宏都拉斯南駛,
越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最後抵巴拿馬的達連灣。
1503年6月折回牙買加島,期間經歷了1504年3月1日月食,
後經聖多明哥於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桑盧卡爾。
逝世
哥倫布的逝世
1506年5月20日,55歲的哥倫布在西班牙北部的瓦拉多利德的一個普通的旅店裡逝世。
隨後,他的兄弟們和他的長子迭戈將他安葬在瓦拉多利德的一座聖方濟各會的一所修道院的墓地內。
後來又依照迭戈的意願移往塞維亞的卡爾圖哈的拉斯·奎瓦斯修道院。
迭戈此時已經是西班牙島的總督。
在1542年這些遺骨又被轉移到殖民城(位於現今多明尼加共和國的聖多明哥)
在1795年當法國占領整個西班牙島,哥倫布的遺骨又被轉移到古巴的哈瓦那。
古巴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後獨立,哥倫布的遺骨又被轉回到西班牙的塞維亞主教座堂,
在那哥倫布的遺骨被放在一個精美的靈柩台中。
然而,1877年聖多明哥為了迎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紀念日,
在全面整修聖瑪麗亞·拉梅諾爾大教堂時發現一個墓穴和一個鉛皮箱子。
箱子上和裡面的物件上多處標有與哥倫布有關的標記。
箱中放有四十一塊遺骨,還有灰燼和一顆子彈。
據說哥倫布年輕時左腿受過槍傷,子彈終生未能取出。
多明尼加和西班牙都爭論說自己國家存放的哥倫布遺骨是真的。
在多明尼加發現的遺骨於1992年被最後遷入為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而建造的哥倫布燈塔。
為了證實是否當年轉移到哈瓦那的不是哥倫布的遺骨而真正的遺骨還保留在多明尼加的教堂里,
首先在2003年6月對存放在塞維亞的的遺骨提取了DNA樣品,
同時也從哥倫布的次子費迪南的遺體上提取了樣品。
在2002年也從哥倫布的兄弟迭戈的遺骨中提取過樣品。
最初對遺骨的觀察展現出塞維亞的遺骨與哥倫布逝世時的年紀和體格不相符,過於「瘦小和年輕」。
西班牙調查者認為多明尼加的遺骨的特徵更符合哥倫布逝世時的情況。
DNA的提取和驗證相當困難,因為有的遺骨在多次轉移中被污染,使得很難提取到完整的DNA。
但是西班牙的研究者通過提取到的部分粒線體DNA分析後認為,
塞維亞的遺骨的粒線體DNA碎片與迭戈的粒線體DNA比較相似,很可能來自同一母系。
(天氣好.色溫佳.隨便拍都很漂亮)
這個檢驗結果,以及人類學的和歷史的分析使得研究者相信,
存放在塞維亞的遺骨確實來自於哥倫布。
多明尼加當局一直沒有允許取出他們保存的遺骨,
因此不知道他們保存的是否來自於哥倫布遺體,
但多明尼加和有些學者仍然堅持哥倫布的遺骨是放在聖多明哥。
過去,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
哥倫布是否在他最後的航行里仍舊認為自己是在沿著亞洲的東岸航行。
但是,學者柯克派屈克·塞爾提出,
《權力書》裡的一份文獻已經暗示哥倫布知道了他發現了一個新大陸。
而且,在他第三次航行的日記里,
他把「帕里亞之地(land of Paria)」稱作「迄今不為人知的(hitherto unknown)」大陸。
矛盾的是,哥倫布的其他一些書寫資料一直都聲稱他到達了亞洲,
比如在1502年給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一封信中,他斷言古巴是亞洲的東岸。
他還推論說拉美新大陸是位於「東方盡頭」的「地球的天堂」。
所以,哥倫布到底怎麼認為的還是不清楚。
紀念
哥倫布日(Columbus Day)為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是西班牙和美國等國的法定假日。
這一日正是哥倫布在1492年登上美洲大陸的日子。
哥倫布日是美國於1792年首先發起的,
當時正是哥倫布發現美洲300週年的紀念日,
有指該紀念日是為了減少原英法殖民者對美國的支配,
以建立這個新生國家的國家認同。
在1893年,芝加哥舉辦了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並舉辦了盛大的紀念活動。
從此,每年的10月12日,美國大多數州會舉辦紀念活動。
習俗亦開始傳遍整個美洲,現在不論北美洲,南美洲,
還是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都會在哥倫布日舉行紀念活動。
(卡洛·費利切劇院(Teatro Carlo Felice)是意大利城市熱那亞的一座歌劇院,位於費拉里廣場,用於歌劇、芭蕾舞、管弦樂和音樂會表演。)
由於哥倫布為歐洲人開啟了殖民美洲的大門,對印地安人來講則是侵略的開始,
哥倫布日在1992年發現美洲500週年後,日益受到美加社會的爭議及討論。
近年美加社會開始注重美洲原住民的權益,在美加的一些左派思想地域及控制的大城市,
加州柏克萊等大城市,市政府已改稱為「原住民日」,以取代「哥倫布日」。
委內瑞拉從2002年開始把這個節日稱作「原住民抵抗日」。
美國廣域的三K黨反對慶祝哥倫布或紀念碑,
因為他們認為這增加了天主教在美國的影響力,
而美國應該是一個新教為主的國家。
此外,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拆除歷史爭議人物雕像浪潮之中,
他作為其「歷史爭議人物」之一大大加劇了這個爭議。
卡洛·費利切劇院(Teatro Carlo Felice)是意大利城市熱那亞的一座歌劇院,
位於費拉里廣場,用於歌劇、芭蕾舞、管弦樂和音樂會表演。
劇院得名於撒丁公爵卡洛·費利切,成立於1824年12月24日。
1825年1月31日,當地建築師卡羅·巴拉維諾提交了歌劇院的設計方案,是興建在對聖多明我教堂的舊址上。
多明我會修士立刻被悄悄轉移到別處,1826年3月19日奠基。
1828年4月7日,溫琴佐·貝利尼的《比安卡和費爾南多》在此舉行首場表演,當時建築和裝修並沒有完全結束。
劇院可容約2500名觀眾,聲學效果被認為是當時最好的。
從1853年起近40年間,朱塞佩·威爾第都在熱那亞過冬,但他很少與卡洛·費利切劇院有專業聯繫。
1892年,熱那亞紀念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400周年,花費42萬里拉裝修卡洛·費利切劇院。
1941年2月9日,英國軍艦炮擊熱那亞,擊中了劇院屋頂,留下一個大洞,
摧毀了19世紀奢侈的洛可可風格天花板,上面是色彩鮮艷的天使浮雕。
1943年8月5日,劇院遭到進一步的破壞,燃燒彈燒毀了所有的布景和木製配件,搶劫者又搶走了所有能用手帶走的物品。
1944年9月的空襲,使這座劇院只剩下外牆和沒有屋頂的框架。
戰爭結束後,重建計劃立即開始。第一個設計方案(1951年)被拒絕,
第二個計劃於1977年獲得批准,但因設計師的逝世而停止。
羅西最終提供今天的設計,立面部分完全復原,但內部完全是現代的。劇院在1991年6月重新開放。
(最後斯斯簡單的介紹一下歐洲建築)
啥是希臘式.羅馬式..巴洛克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建築??
以整個歐洲來說,不管我們聊什麼都可以說:先有希臘文明起其先,後有羅馬文明承其後。
整個歐洲都是建立在希臘、羅馬文明之上。
歐洲建築按照年代來劃分第一個就是希臘式建築。
希臘式的建築非常容易辨識,三角形的門楣,下面一根根的希臘柱。
就像古希臘先賢阿基米德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羅馬式建築
羅馬人對建築工程的重大貢獻,是發明了一種被稱為「黏漿」(Caementum)的萬用材料,
這是一種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漿,再加上碎石或碎磚,用之於建築業,非常堅固,又增添色彩。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築的混凝土。
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從此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就都能獨立,
而無需像古希臘建築那樣靠許多柱子來支撐了,從而成為世界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我們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征服。
所以羅馬人的的建築也就是在希臘建築基礎上加上拱。
拜占庭式建築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隨著君士坦丁大帝的去世,分成東、西羅馬帝國。
而東羅馬帝國隨著東進,與東方文明的交融、碰撞,形成了與羅馬式大同小異的建築風格----拜占庭式建築。
如何辨認拜占庭風格,主要是看它的頂。
和羅馬式一樣,在建築上加一個大圓頂,但風格又有所不同。
羅馬式直接加個半圓,而拜占庭式則是在半圓的底部略微內收,就像是一個洋蔥頭。
因為帝國的分裂而導致兩個宗教產生最後影響各自建築形式的發展。
所以在歐洲羅馬式建築與拜占庭建築可謂涇渭分明。
我們把歐洲切一半,羅馬式的在西邊(像法國、義大利),
而跑到東邊就都變成了拜占庭式建築(像捷克、波赫)。
哥德式建築
羅馬帝國覆滅了,基督教卻在歐洲生根發芽,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成為了西歐的唯一宗教。神權時代來臨。
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天主教在西歐一家獨大之後,所謂的神權大於皇權。
出現了贖罪券、十一稅等為天主教搜颳了大量的財富。
原來希臘式、羅馬式風格通通不要。
什麼三明治、包子、洋蔥,都站一邊。天主教的風格就是----高高的建築
為什麼要高?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後要面臨的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三、天堂。四、地獄。(這是所謂的萬民四未)。
好,第一件事,死亡。人死後要葬在墓地,歐洲人的墓地就是教堂。
死了之後由神靈對你審判。要是身前是個壞蛋,直接下地獄。
要是個好人,恭喜你,你就可以與耶穌、瑪利亞、天使和聖人相聚。
他們組成天上的教會,在那裡看到天主,與至聖聖三生活於愛的共融內,並為我們轉禱。(聖經原話 )
那麼,問題來了。下地獄的話還容易點,棺材原本就是埋在地下的,帶個鍬,往下挖挖就到了。
可是好人要咋辦?他們可是要與耶穌、瑪利亞、天使和聖人相聚的。
在哪聚?
天堂。
天堂在哪裡?
天上。
於是當時的人們就想把教堂建高,造的高,才能越加的接近上帝。
原來希臘、羅馬、拜占庭式哪些大圓頂通通不能要。因為頂重,就要用又厚又重的石牆去支撐,從而導致建築高不起來。
改用尖塔,為了讓建築更高,還發明了 飛扶壁。
飛扶壁(英語:Flying buttresses)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
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由於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
哥德式建築上的玻璃百花窗其功用主要有三:
1、減輕建築的整體重量,使得可以建的更高。
2、透光。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馬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
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玻璃著色主要以藍、紅色。藍色代表天堂,紅色代表基督之血)
3、教化百姓。
小貼士:古時歐洲和我們中國一樣,讀書識字只是貴族們的權利。老百姓不識字怎麼辦,好在每個星期都要去教堂。
於是就用彩色玻璃在花窗上拼出一幅幅的聖經故事。教徒可以根據圖案來理解聖經。
文藝復興式建築
文藝復興。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復興文藝,復興什麼時候的文藝?羅馬、希臘時期的文化,藝術。
文藝復興這四個字從背景、起因、發展等又是一個專題,趙導以後有機會和朋友聊。今天我們只講建築。
文藝復興式建築的特點很簡單----左右對稱。
從中間一分為二。左邊一根柱,右邊一根柱。左邊一扇窗,右邊一扇窗。左邊一扇門,右邊一扇門。
巴洛克式風格
巴洛克式是個統稱,更應該把它叫做風格。
風格之下有巴洛克式的建築、巴洛克式的家具、巴洛克式的服裝等等。
巴洛克式風格源於17世紀的義大利,之前的文藝復興時期為義大利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權勢。
於是義大利人原本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從而形成了巴洛克
關於如何辨認巴洛克式風格,趙導給朋友們四個字----無金不巴,沒有金色就沒有巴洛克。
如果你看到一樣東西(建築、家具、服裝等等),從裡到外,從上到下,
都是金光閃閃,Bling Bling的。巴洛克就是他了。
關於洛可可。。
洛可可式是巴洛克末期風格的代表。
洛可可風格其實更應該算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我們可以把洛可可看做巴洛克2.0版本。更加的奢華、更加的金碧輝煌。
最後再說兩句。。
在歐洲除了上文所說的哪些皇帝、教皇、貴族們建的「高大上」建築之外,還有平民式的建築風格。下面我們來舉兩個例子。
德國山形牆
以前的老百姓可沒有皇室貴族這麼有錢,他們的房子多數都按照當地的氣候地形所建。
例如德國山形牆建築,中間高,兩頭底。它外立面像我們漢字的山,顧得名----山形牆。
哪為什麼德國人要建這種山形牆的建築,原因很簡單,我們來看一下德國氣候。
德國的氣候類型是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很像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類型,就是冬天冷夏天熱。
冬天一到德國入目所見,白雪皚皚。如果把房層建成平頂的話,
以前也沒有現在的建築科技,雪越壓越厚,直接就把房子壓垮。
於是德國人就發明了山形牆,便於雪的滑落。
小貼士:山形牆這種建築風格並不是德國獨有,世界上只要冬天下雪的地區都會出現這種風格,
例如中國的東北、歐洲的瑞士等等。
地中海式建築
在地中海沿岸,我們看不到像德國山形牆之類的建築。
其特徵為"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終年無雪,所以古時候人們選擇平頂式建築,
並在外牆漆以冷色調(多以白色、藍色為主)。用來反射陽光,降低室內溫度。
建築,它可以說是一種起源、一種文化、一種歷史、一種藝術。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朋友們簡單的了解歐洲的那些建築。
本文來源: 高頓金融分析師(gaoduncfa) 軼游未盡(yywj24)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4張照片.
本次-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共已上傳304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大約有66篇文章.36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