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 01-[台北-美國]-波士頓 MARRIOTT-BURLINGTON飯店-
置頂照片:美國第一站-MARRIOTT-BURLINGTON飯店.
旅遊時間:12天9夜-(10-04到10月15)- 第1天.-第二天
時間:民國112年10月04日-5日星期三.四- 晚上-早上
可樂旅遊-領隊-楊麗豫小姐(小楊)
天氣:晴
溫度:26-33度C-13-26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7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1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話說距離上一趟長途旅遊才不過四個月而已(義大利豪華郵輪)
遊記也才寫到第四天而已.我心中根本沒想到會再來一趟長途旅遊.
這完全是為了配合小姑姑的人生規劃.不得已而為之.
沒辦法..大姊夫就是人帥心善良....只好破費配合演出了...
雖然我喜歡看美國電影.但說真的.我很討厭美國這個國家.
驕傲.自大.自以為全世界他最厲害.沒有他不行.
卻不知道這世界上最應該消失不見的國家他一定是排第一.
但是既來之則安之......讓我們來好好介紹一下這個邪惡帝國唄!
美國跟台灣有12個小時的時差.(比我們晚12個小時)
我們是台灣時間的10月4號下午一點多點的飛機.經由桃園機場轉機到香港.(國泰航空)
再由香港國泰航空於晚上六點飛到美國波士頓...到達時是美國時間的10月4號.晚上八.九點多.
所以第一站就是先入飯店.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這一次去程跟回程我們所擔心的時差問題幾乎沒有出現.真的是太棒了.
(在飛機上先調整好就沒問題了)
這是斯斯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進入美國.
(要蓋十指手印.聽說去過北韓的人不能入境美國)
老美的東西讓我很是驚奇.(老婆來過許多次沒影響)
既然來了....斯斯就會很用心地用相機記錄一下我們的行程.
讓我們慢慢地往下一篇一篇看唄!(但是因為之前三年疫情的安逸.
讓我暫時沒有很衝勁的要寫遊記.這一點也必須要慢慢改變了.不然真的會寫不完)
(邪惡帝國介紹開始)
美利堅合眾國
(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USA),簡稱合眾國(United States,縮寫:US),
漢字文化圈通稱為美國(America),是位於北美洲的聯邦制共和國,亦是當今世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和超級強國,
由50個州加上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離岸自治領土及若干外島組成。
(入住的第一家美國飯店-MARRIOTT-BURLINGTON飯店)
美國的官方領土面積為9,372,610平方公里(3,618,780平方英里),
為北美第二(次於加拿大),並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
截至2020年初,美國總人口約為3.3億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人口最多的已開發國家、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美國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有「民族大熔爐」之稱。
美國國土的地形與氣候複雜多樣,生物多樣性齊全,是多種野生動植物的主要家園。
(經過豪華遊輪之旅後...覺得每一天換不同的飯店也是一種驚奇與驚喜)
歐洲人從16世紀開始殖民北美,而現今的合眾國起始於東海岸的13個英屬美洲殖民地。
七年戰爭後,大不列顛王國與其海外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愈發劇烈,1775年美國革命爆發,
1776年7月4日,正在與大不列顛進行獨立戰爭的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協同一致發表《獨立宣言》。
1783年大不列顛王國承認這13個北美殖民地脫離管轄而獨立,與其簽訂《巴黎條約》,戰爭終止。
(以機場周圍地區的飯店來說.這家飯店質量是很高的)
這場戰爭也是第一場成功脫離歐洲殖民帝國的獨立戰爭。
1781年,《邦聯條例》在邦聯13個構成州獲得通過,共同組成邦聯議會,
各實體組成國家聯盟,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完稿,合併一國後將邦聯體制升級為聯邦,
「美利堅合眾國」聯邦政府隨之成立。
1791年,合稱為權利法案的十條憲法修正案獲得批准,擔保基本民權。
(曾經熟悉的場面又再度出現在眼前...哈哈.別人休息我是在拍照)
自19世紀起美國從獨立時的英裔殖民地國家開始轉向西進和對外擴張,
美國聯邦政府先後通過1803年和1819年兩次購地、與英屬殖民地談判、
擊敗墨西哥和屠殺並強行遷移原住民等方法獲得北緯49度線以南、格蘭德河中游以北的幾乎所有土地,
並從俄羅斯帝國手中購得阿拉斯加。
這期間陸續有許多新建立的殖民地政體申請加入美國聯邦,隨著逐漸不斷地承認擴張領地為新州份,
至1848年時美國疆域已橫跨整個北美大陸。
(這次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加拿大.飯店櫃台旁都會有這麼一間小小的販賣店. )
19世紀下半葉,美國南部七個蓄奴州宣布退出聯邦獨立成立美利堅邦聯國,因而爆發內戰,
後來被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以武力重新併吞,終結曾在南方諸州合法的奴隸制度。
19世紀末,美國將其領土主權延伸到太平洋的夏威夷,
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開始鍍金時代和進步時代的蓬勃發展期。
隨後美西戰爭的勝利,美國對外干涉的範圍超過現在的美國本土,
使美國勢力進入加勒比海地區及西太平洋。
進入20世紀後,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參戰並奠定其作為一個全球性軍事力量的基礎。
咆哮的二十年代結束後,美國在1930年代迎來經濟大恐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利之後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
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美國不僅是核武器擁有國,
亦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發出核武器,並唯一曾將其投入實戰的國家。
二戰後美國與蘇聯因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競爭進行數十年的冷戰,
在對峙頂峰時期的太空競賽亦促使人類第一次登月計劃的成功。
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美國被廣泛視為當今世上唯一的超級強國。
美國自19世紀末開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長期以來都是全球的經濟、軍事、教育、科研、航天及醫療技術的頭號強國。
美國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及第二大的商品出口國,
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一、而依購買力平均則位列第二。
在國民平均薪資、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人均生產力等社會經濟學表現指標上,美國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導遊-小楊忙碌分配房間中)
美國經濟已步入後工業時代,服務行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位列世界第一。
同時,其生產製造業規模也極為龐大,位居於世界第二。
僅占據全世界4.4%人口的美國貢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分之一的全球軍事開支,
這使其在經濟和軍事上均處於全世界最重要的地位。
美國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一支世界顯著並影響深遠的力量,也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上占據世界領導地位。
國名
「The United States」是對美國最傳統最正式的稱呼,
它最早出現在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中。
在官方場合說到美國時,一般必須使用此通稱。
其最初被視作複數名詞,「The United States are」,
例如在1856年獲批通過的《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中;美國內戰結束後開始被用作單數名詞,
「The United States is」,並延續至今,成為標準用法。
簡稱「the U.S.」,「the US」或者「the States」。
(做為人生中的第一個美國房間床鋪.我們還是很滿意的)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由約翰·迪金森編寫於1776年6月17日的聯邦條款第二草稿出現,縮寫是U.S.A.。
作為法定政權的名稱,它的應用度並沒有US廣泛。
雖然兩者都可使用,但也有特定的使用範圍,USA使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在體育賽事上。
例如在電視上顯示參賽選手國家的旗子使用ISO標準,簡稱就是U.S.A.,
除此之外,美國簽署官方檔案必須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使用代表政權的全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另一種簡稱是「America」,1507年,由德國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製作的《世界地理概論》中,
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圖上被標注為「America」。
因為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指出這塊大陸是新大陸而非當時包括哥倫布等人所認為的亞洲東部。
美國因美洲而得名,二者在英語中為同一詞「America」。
「Columbia(哥倫比亞)」是美國一度流行的名稱,來自哥倫布,
一些美國事物至今仍沿用「哥倫比亞」的名稱,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南卡州首府哥倫比亞等。
(因為有辦國際漫遊.所以沒空看電視.在房間中都是在划手機關心國際大事.哈)
漢字名稱
早先在清朝時因將星條旗的圖案稱為花旗,美國因而獲得別稱「花旗國」;
一些美國事物的中文名稱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樣,
例如美國特產花旗參以及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花旗銀行(Citibank)。
美國的英文「United States」直譯為「各國家的聯合」,故簡稱為合眾國。
而至於「America」的翻譯,據清朝官方檔案記載,可溯自乾隆年間之「咪唎𠼤」,
曾國藩也指出「咪夷質性醇厚,於中國時思效順。」道光年間則稱「米利堅」,
後採裨治文等人譯「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美國」或「合眾國」,
參見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
1860年以降逐漸用「美」代「米」,及至宣統退位前簽訂《各國禁菸公約》
為「美利堅合眾國」,該全稱則使用至今。
(話說這次的飯店都不提供牙刷之類的)
此外,尚有「咩哩干」(《海錄》)、「彌利堅」(《四洲志》《海國圖志》)、
「美利哥」(《瀛寰志略》提及別名)譯名等等;日本與華交流亦受影響,
例如江戶時代《神奈川條約》使用美國譯名「米利堅合眾國」、
「亞墨利加」可見於《瀛寰志略·卷九·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
也就是日文簡稱「米國」由來。
美國的諺文名稱「미국」所對應的朝鮮漢字,在南韓(標準韓國語)為「美國」,
在北韓(文化語)則為「米國」;至於美國在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Hoa Kỳ」,
所對應的越南漢字名稱為「花旗」。
(人生中的第一次美國行自拍照....好久不見了.... )
歷史
考古學研究顯示,公元前5萬年左右人類開始出現在美洲。
基本與人類出現在日本和斯堪地那維亞的時間相同。史前移民來自亞洲和歐洲。
主要的移民活動發生在約1.4萬-1.1萬年前。之後形成美洲原住民。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援下,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
1493年,哥倫布在今聖多明哥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
北美洲的原住民起初熱情幫助移民,但換來的卻是殖民者的捕殺、驅趕和奴役,原住民從此開始被殖民。
(隔天早上.本次行程的第二天.10月5號.星期四.天氣晴 氣溫16-25度)
1607年,位於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切薩皮克灣的詹姆士鎮建立英國第一個殖民地。
其後,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和中部陸續建立殖民地。
1624年,荷蘭在哈得遜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蘭,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擴充到康乃狄克和德拉瓦河谷。
1652年至1675年,英國與荷蘭發生三次戰爭,其後荷蘭永久撤離北美,英國則得到新尼德蘭並繼續拓展殖民地。
到了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前,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現美國境內先後建立13個殖民地
(新罕布夏、麻薩諸塞灣、羅德島、康乃狄克、紐約、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德拉瓦、
馬里蘭、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
獨立與擴張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導致1774年與1775年的一連串武裝衝突。
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的13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美國獨立宣言》,
使得武裝衝突轉化為獨立戰爭,代表們並於會中決議創立大陸軍以對抗英軍,由喬治·華盛頓領導,
並得到來自法國的軍火支援。1778年,法國在薩拉托加戰役後正式加入戰爭,派遣大量艦隊與陸軍協助美國獨立。
1781年,《邦聯條例》獲得13個構成州的全數同意,一個永久性邦聯成立。
在法國和西班牙幫助下,經歷艱苦的8年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
使得英國於1783年簽下《巴黎條約》,正式承認13個北美殖民地的獨立。
1787年的費城會議,提出了一部使邦聯轉變成聯邦體制的憲法,1789年6月,
這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獲得13個州中的9個州批准生效。
19世紀起,美國國內開始出現「命運天定論」,
「昭昭天命」成為美國19世紀時的政治標語,
其中一層含義就是美國人是「天選之人」必須要擴張領土與勢力。
在美國的擴張主義思潮領導下,美國西進運動崛起,開始向西部開始擴張。
從1803年至1848年,美國的面積比獨立時擴大了幾乎三倍,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
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
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繼續進行。
從此役之後,美國民眾增強「從大洋到大洋」擴展的思潮,認為是不可抵抗的命運。
1848年美國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贏得美墨戰爭。墨西哥承認德克薩斯併入美國,
也割讓了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其領土的一半)給美國。
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墾荒,還鼓勵修築鐵路,與美洲原住民發生更多衝突。
19世紀後期美軍與民兵發動多次剿滅美洲原住民行動,直到永遠結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為止。
(清晨的飯店外....有大霧)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
北方主導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
北方州反對擴展奴隸制度(並非反對奴隸制),反對新加入的州實行奴隸制度;
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
在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
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
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
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
同時終結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
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
也確立了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3年為止。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
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建立許多社區和城市,加快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速度。
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
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併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等西班牙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
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六點半就可以吃早餐了.)
兩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
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RMS Lusitania),
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美國民眾。
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
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
(因為之前疫情影響.早餐都精簡化.而這一家飯店的早餐是我們這次行程中算是最好的早餐了)
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
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雖然美國士兵不佳的素質未能給予協約國太多幫助,
但豐沛的物資援助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
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英法德等國家元氣大傷。而由於戰爭從未在美洲本土進行,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
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的異常繁榮。
(這次美加之旅.水果是我們吃得最多的一趟旅途了.尤其是美國葡萄.超甜的)
另外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也在這波經濟成長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
經濟大恐慌最終終結了共和黨數十年主導美國政治的地位,民主黨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上台執政。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聯邦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
然而,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同盟國以對抗軸心國。
接下來的多場戰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
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而且這次的美國行.遇到的服務生都很棒.笑臉迎人.親切可佳. )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
美國代表的是經濟方面實行資本主義政策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
而蘇聯則代表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黨專政制度,
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
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
包括韓戰、越南戰爭、5次中東戰爭以及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
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努力下,後於美國時間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多吃一點水果唄!尤其是葡萄最受歡迎了!)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種族隔離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
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
最後終於廢除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1964年民權法案也定下條文禁止對任何種族及性別任何形式的歧視,
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雖然如此,美國種族問題及經濟不平等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
(這一次的美加之旅.麵包類沒有讓我們感覺驚艷.只覺得普普通通而已)
當代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隆納·雷根在1980年當選總統,是當時最年長的總統。
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雷根經濟學,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
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在1990年代,由於數位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美國經濟經歷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
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重創美國民眾的信心,促使美國外交政策將對付恐怖主義威脅作為焦點之一。
美國政府開始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
於該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臨時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
由於美國對於當地政府過於強勢的態度及軍事力量,引發所駐兵地區人民的擔憂。
美國在反恐駐兵過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
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軍褻瀆古蘭經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
受到當地人士及世界多國的強烈譴責。
自2008年底,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經濟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
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
2009年1月20日,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宣誓就職,於2017年1月卸任。2017年1月20日,
美國最年長的總統——時年70歲的唐納·川普宣誓就職。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失業率上升。
2021年1月6日,川普支持者闖入美國國會大廈,擾亂正在計票和認證總統選舉結果的美國國會聯席會議。
2021年1月20日,78歲的喬·拜登宣誓就職,歷史上最年長的美國總統記錄再度被打破。
(就連麥片牛奶的選擇也少了疫情前許多)
地理
美國位於西半球,由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及夏威夷州三個部分所組成:
美國本土包含北美洲48個相鄰的州份;阿拉斯加州是位在北美洲最西北部的半島;夏威夷州則是坐落於太平洋的群島。
此外,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上還有波多黎各等美國領土。
在地理意義上,「美國本土」一詞普遍指的是美國大陸上相連的四十八州,連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而不包括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波多黎各、關島和美屬維京群島、美屬薩摩亞、還有北馬利安納群島,
以及十一個無人小島嶼(其中巴霍努埃沃淺灘以及塞拉尼拉淺灘有爭議,其實際管理方為哥倫比亞)
領土面積
美國是美洲第二大的國家,世界總面積第三或第四大的國家,
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
面積約937萬平方公里(其中純陸地面積約915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
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6萬平方公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面積約為963萬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領海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面積約為983萬平方公里。
如果只計純陸地面積,美國(約915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約909萬平方公里)之前。
領土開拓史
自1783年9月3日《巴黎條約》簽訂,美國獨立獲得承認以來,美國領土向西逐步擴張,
前後擴張7次,州數也由最初的13州增加到目前的50州。
主要大的進展:
1803年4月30日,美國和法國簽訂路易斯安娜購地,美國以1500萬美元購得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
相當於今日美國國土面積的22.3%,與當時美國原有國土面積大致相當,使得美國領土大幅向西擴張;
1819年,從西班牙購得佛羅里達州;
1845年,德克薩斯共和國併入美國(德克薩斯共和國於1836年獨立自墨西哥);
(雖然不如以往.但這卻是我們此行的最佳早餐了.不知要幾時才能恢復往日的豐盛?!)
1848年,美墨戰爭後,加利福尼亞共和國從墨西哥獨立並加入聯邦,
美國獲取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全部地區,
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懷俄明州部分地區;
1864年,與英國簽署條約,取得奧勒岡(包括今天的奧勒岡州、華盛頓州和愛達華州);
1867年4月9日,美國以七百二十萬美元從俄羅斯帝國買到阿拉斯加,1959年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戰爭結束後,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割讓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予美國;
同年夏威夷共和國併入美國,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第50個州。
現狀
美國本土由50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成。
其中48州彼此相連,地處北美洲中部。
剩下的兩個州中,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洲西北部,東部與加拿大接壤,
西部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3700公里。
此外,美國也擁有許多散佈於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與太平洋(例如關島)上的海外領土。
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灣、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
(培根看起來都一樣.但每一家飯店的口感卻都不儘相同.好奇怪耶! )
地形
海岸平原在紐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河沉積平原。
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和新罕布夏州、高1830米的阿帕拉契山脈為止。
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於這裡。
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
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如今則只剩下一個區域(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大盆地的位置-橙色部分
在洛磯山脈以西有一個高原內陸盆地—大盆地,該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
其間的沙漠稱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
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之一。
大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東方的則是哥倫比亞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
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簡單吃.隨便吃.這是一天活力的來源)
科羅拉多高原跨越南部四州
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
高原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
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達600至387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
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布萊斯、大峽谷和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穿越美國。
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迪納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
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些小島組成。
(通常出國旅遊.我都會多拿幾個蜂蜜加入水瓶中.用來增加免疫力.避免蕁麻疹出來找我. )
氣候
由於幅員遼闊和眾多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
東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區屬柯本氣候分類法的「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南下冷空氣影響,冬季較冷,夏季較溫和,多雨雪,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東南部和墨西哥灣沿岸屬於「亞熱帶森林氣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副熱帶濕潤氣候:
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溫暖濕潤,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中部平原:寒暖氣流均可長驅直入,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多雪;
西部內陸高原:冬季乾燥寒冷,夏季乾燥炎熱,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下;
西部太平洋沿岸:南段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北段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我跟老婆的早餐.二位小姑姑還在忙碌中.....)
美國各地平均降雨圖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大規模的低氣壓,
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大量水分,
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
有時這些豪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
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盆地地區和哥倫比亞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38毫米。
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38℃。
(吃飽後會習慣性的到外面走走看看環境.....第一次到訪的國家會拍拍車牌.)
西南部和大盆地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
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
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
西部山脈吸收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導致的持續性氣候變遷,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
亞利桑那州與數個其餘州在內的西部地區自2011年開始發生連續四年的嚴重乾旱,降雪量降至僅僅平均百分之六的歷史新低,
導致水庫儲水量大幅削減,同時也導致加利福尼亞州農業灌溉與民用水源的大振幅限制。
加利福尼亞州更是在2015年4月1日宣布該州有史以來首個大幅減少用水量百分之二十五的行政命令。
(天氣慢慢的變好了.今天氣象報導是好天氣耶!)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
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
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
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
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布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
(美加地區隨處可見的聖誕樹)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
聯邦政府管理的58座國家公園保護大量生態各異的大自然地區。
某些地區也成立荒野保護區,以確保對當地動植物棲息地的長期保護。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負責監控瀕臨絕種和威脅的動植物,並在全國成立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棲息保留區。
這些動植物保護區域全部加起來高達2,643,807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8.8%。
這些土地都由聯邦政府保護,但有些地區也放寬允許石油的勘查、採礦業和大農場的經營。
(美麗的聖誕樹)(應該是吧?!不是也別怪我土包子嘿!哈 )
國家公園
黃石是美國第一座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由尤利塞斯·S·格蘭特於1872年簽署法令成立。
1916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法》頒布,成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內政部下轄)以管理這些公園,
其目的為「保護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和歷史遺跡,為人們提供休閒享受,同時不能破壞這些場所,將之流傳給後代。」
美國目前一共有58座國家公園,其中14個被列入世界遺產。
合共有27個州擁有國家公園,包括美屬薩摩亞和美屬維京群島。
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各有8座國家公園,居各州之冠。成立國家公園須由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案頒布。
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
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占GDP的36%;
在已開發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各地區的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航運、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
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磯是唱片、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
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
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
西雅圖是飛機製造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藥研究、旅遊業和建造業為主要產業,
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我們的統聯遊覽車很好認. )
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高度機械化的牧場。
農業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特別是農業出口全世界第一,供貨不及甚至會影響國外的民生物價
美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占GDP占最大比重,
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紐約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
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
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求學,也為此吸納了不少人才。
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菸草,
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
(滿地的楓葉也是另一種美)
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
美國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華人民共和國(12%)、墨西哥(11%)、
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
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
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鈎,而美國的證券市場和債劵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美國在各領域擁有眾多的國際品牌,比如波音,蘋果,微軟,Google,Facebook,麥唐納,肯德基,星巴克,耐克等等,流行全球。
(楓葉也漸漸變紅了.....)
從1980年代隆納·雷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
相對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
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
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
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縱使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經濟寬鬆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好處,
由這種經濟制度衍生的財團壟斷問題,不平等競爭問題,以及最低薪資問題都一再成為社會的爭議焦點,
往往是國會選舉與總統大選時期的爭議話題之一。
1990年代,電腦及網際網路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
21世紀初,網際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
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
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
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金融海嘯波及各國經濟,
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
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
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儘管如此,但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工業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工業門類齊全且生產技術先進。
傳統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化工、石油、飛機、機械、造船、電力、採礦、冶金、印刷、紡織、製藥、食品、軍火等。
汽車產量和發電量均占世界的1/5以上。近年來得益於頁岩氣革命和聯邦放開石油出口,
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石油輸出國,解決了困擾美國數十年的能源獨立問題,對國家安全意義重大。
並且天然氣作為頁岩油的副產品,其出口也激增。
新興工業部門有電子電器、光電、雷射、精密機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機器人、新型材料、
生物製藥、高速鐵路系統、尖端武器等。其中電子電器、光電、宇航、核能、生物製藥及尖端武器等工業居世界領先水平。
(美國有50州.州州車牌都不一樣.有的前後都有.有的只有後面車牌.)
農業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農業國,足見其具備農業生產的大多優良條件:
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平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近一半,
耕地面積占世界的十分之一;緯度適中,國土遼闊,氣候類型齊全;
三面臨海(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臨墨西哥灣),並有多處太平洋島嶼的漁場,
北方有五大湖,南方多降雨,西部有高山雪水,充足的水資源可供灌溉與魚蝦養殖;
經濟發達,農業生產技術先進;交通發達;農作物品種優良等。
(在美國第一輛拍到的rav4.跟我一樣的白色.)
美國的小麥、大豆、玉米、棉花、菸草、肉蛋奶產量均名列前茅,
其中小麥產量占世界的近十分之一;大豆和玉米均占40%左右,畜牧業極盛,
而且大量可供人類食用的糧食在美國是作為牲畜飼料使用的,
儘管是人均消耗肉類與浪費食物最多的國家,但因為產量極為驚人,
剩餘的糧食出口和外銷依舊達到世界第一之譜。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本土並沒有熱帶分布,因而需要大量進口可可、咖啡、天然橡膠、香蕉等熱帶作物,
美國產熱帶水果可以透過電腦控制環境的溫室栽培,美國國內超過一半的水果都在科技發達的加利福尼亞州產出。
(外觀有一些些不一樣.....)
此外不單只看務農的經濟收入,由於高度機械與科技化,
如果將諸如農機、冷凍、裝銷、生物科技、環境工程等附屬產業加疊起來,
實際上可形成相當可觀的數字,例如在美國的孟山都公司雖然是化學工廠,
但也涉及醫藥領域,甚至同時經營氣象等業務,這種分工精密而先驅的生產體系遍佈各產業,
讓產值得以變得極高,生產成本又不斷下探,
這種「西裝革履的牧人」、「實驗室的農夫」乃是美國公事包農業的特色。
科學技術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同時美國擁有世界上絕多數的核心科技,所以美國相對於別國的科技的發展一直佔優。
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
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
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
美國在20世紀開展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傳統的美國車...)
在二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
在冷戰時期,美國最終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全面領先,從而在太空競賽中擊敗蘇聯,
也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電腦等領域的重大進步,
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壯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誌著競賽達到巔峰。
二戰以來,美國為電腦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電腦和初期的軍事化應用,
到今日以Google、微軟、IBM、英特爾、蘋果、惠普和戴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為電腦和資訊化領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貢獻。
此外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也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美加地區經常可以看到的韓國車..)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顯著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
充份彰顯美國優越的研究環境以及對一流人才的磁吸能力。國立衛生研究院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
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
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美國別克休旅車)
交通運輸
由於美國的國土較為遼闊且三面臨海加之經濟發達,使得其許多交通方式的運輸技術與運量均居世界首位。
公路、鐵路的密度處世界領先水平,高速鐵路建設則因為航空業的優勢巨大,遠遜於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國家。
航空港和港口數量居世界前列。因旅客鐵路網的相應限制,美國國內通勤旅客最常使用的長途旅行方式以駕駛與航空為主。
公路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
為連結遼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
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艾森豪授權建造。
根據2004年的資料,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洛杉磯的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統,有著相當複雜而且運作良好的道路網路,為世界各國經常進行參考的對象
在殖民地時代,美國多數地區遵行左駛規則。美國獨立後,受支援其獨立的法國和後來的18世紀歐洲移民的影響,
逐漸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此規則在美國內戰之後通行於全國。
(美國JEEP休旅車)
鐵路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
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經營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
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根據2007年的資料,美國的鐵路總長為226,427公里。
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
使得美國的鐵路客運不及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
美國政府的分析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大眾運輸已經是全世界對抗全球暖化而達成一致的共識。
包括由加利福尼亞州所提案發展的加利福尼亞高速鐵路計劃在內,
美國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已經開始了大眾鐵路運輸的可行性研究與籌備工作,為未來交通形態的轉型作準備。
(這是一輛掛紐約車牌的RAV4)
城市交通
美國許多城市擁有公共運輸系統,而在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
每日通勤人次為世界第二高,僅次於日本東京地鐵,而其通勤鐵路和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
紐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傳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
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運輸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仍較為落後,
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
人們外出時最常依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車為主。
(不知哪一州的RAV4油電車)
水運
美國是世界上海岸線第三長的國家,故形成了眾多優良港口。
大西洋西岸的紐約港,墨西哥灣北岸的休士頓港,
以及太平洋東岸的洛杉磯港(長灘港)是美國最大的三個國際貨物港口,
同時也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頂級大港。
縱貫美國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航運量居世界河流前三名,
加之其上游通過運河與五大湖及哈得孫河相連,內河航運十分便利。
座落在密西根湖南岸的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為著名的內陸港口。
(飯店前的小菊花)
航空
美國是人類發明出首架飛機並首次實現飛行的國家,對於擁有遼闊國土且經濟發達的美國,
自然的成為國內航線最發達的國家,特別是由於客運鐵路的缺乏,數百哩以上的旅程,國內各地區長途交通幾乎全依賴飛機。
以乘坐飛機的形式前往另一個城市,對美國人如同家常便飯。
因此全國遍佈有一萬五千個以上的機場,是機場最密集的國家,佔據全球總數的25%。
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
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森國際機場。
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
包括了排名第一的曼非斯國際機場(MEM)。
此外,芝加哥、舊金山(聖法蘭西斯科)、西雅圖、休士頓、邁阿密、華盛頓等也為重要的航空港。
正因為美國在全球航空業的分量之重,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所頒布的規定甚至成為了全世界航空業的另一個參考標準。
旅遊
儘管美國建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但發達的國民經濟和舉世無雙的現代文明加之瑰麗旖旎的自然風光使得其成為旅遊強國。
被譽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紐約、尖端建築雲集的芝加哥、歷史文化名城舊金山(聖法蘭西斯科)、
天使之城洛杉磯、首都華盛頓、賭城拉斯維加斯等。
自然景觀的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鹽湖城、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五大湖風景區、夏威夷群島、
神秘的阿拉斯加州等都是長年旅遊業經久不衰的旅遊目的地。而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等等極具魅力的建設也吸引大量的觀光收入。
對外貿易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世界最大進口國,世界第二大出口國。美國是小麥、玉米、大豆的最大出口國。
同時也是航空、電子、化工類產品的主要出口國。此外,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出口國。
美國主要進口的商品有化石能源、電力、工業原材料、一般工業製成品、橡膠、可可、咖啡等。
美國的主要貿易對象有加拿大、中國大陸、日本、墨西哥、德國、英國、法國、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韓國、台灣、巴西等。
其中,加拿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美國最重要的兩個貿易夥伴國。
(在台灣杉林溪看過的植物.忘了它叫甚麼了?? )
人口
在1880年到1900年間,美國的城市人口比率從28%上升到40%,1920年達到50%,部分是由於歐洲移民的緣故。
在1890年後,美國的農村人口由於機器化的普及使得農民的工作被機器取代而移居到城市的影響成垂直下降趨勢。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在2017年底統計資料,美國總人口數為321,004,407人,
若以只能選擇單一族群勾選的情況下,美國白人佔73%,人數為234,370,202人,
其中,沒有西班牙血統或拉丁裔美國人背景的白人佔61.5%,人數為197,277,729人,
有西班牙血統或拉丁裔美國人背景的白人佔11.5%,人數為37,092,473人。
有西班牙白人血統及有拉丁美洲背景的拉丁裔美國人佔總人口的17.6%,人口爲56,510,571人,
其中,自我認同爲白人者,佔11.5%,人數為37,092,473人,其他非白人的拉丁裔美國人佔6.1%,人數為19,418,098人。
非裔美國人佔總人口的12.7%,人數為40,610,815人。
亞裔美國人佔總人口的5.4%,人數為17,186,320人,其中最大的亞裔群體為華裔美國人
(包括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的華人),佔1.3%,人數為4,108,085人,
其次則是印度人,佔1.1%,人數為3,672,647人。
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佔總人口的0.8%,人數為2,622,102人。
美國在太平洋的領土上的原住民(簡稱:太平洋島民)佔總人口的0.2%,人數為570,116人。
(這就是我們在美國入住的第一家飯店-波士頓 MARRIOTT-BURLINGTON飯店)
截止到2010年,美國人口總計已達到3.08億,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的人口第三大國,人口增長率為0.59%。
其中,非西班牙裔白人占64%,其餘分別為拉丁裔美國人、非洲裔、亞裔等。從各州情況來看,
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為3720萬;懷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萬;
德克薩斯州人口絕對數量增長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萬,達到2510萬。
美國黑人、拉丁裔美國人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截至2006年7月),
美國的拉丁裔美國人人口突破5000萬,占美國人口約六分之一(16.66%),繼續穩居美國頭號少數族裔位置。
美國華裔人口約400萬(截至2011年)。通用英語。其中約300萬人能夠說漢語。
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屬於任何教派的占4%。
依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約有79%的人口居住於都市,美國是一個種族差異巨大的多民族國家,
全國有31個民族(或者說是種族)超過了一百萬人,一百萬人以下的民族還有更多。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
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
非拉丁裔美國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
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義大利(5.6%)和斯堪地那維亞(3.7%);
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和俄羅斯等;其他的歐裔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
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則有440萬人,其中約有35%居住在政府規劃的原住民保留區。
(集合了.本日八點半要離開飯店)
亞裔美國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島嶼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數族裔,2005年普查中佔到5%。
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來自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
臺灣、馬來西亞、東南亞的華人所組成的華裔美國人,其次依序為印度、菲律賓、越南、韓國和日本。
拉丁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一大的種族族群,佔總人口的16.1%(2005年),
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來的佔了66%,並且預計在將來幾十年中仍會高速增長。
非裔美國人遍佈全美,不過南方的黑人區為最大,合計3,500萬人(12.12%)。
他們的祖先主要是在內戰以前被作為奴隸販賣過來的。
2011年6月28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發表一項愛國精神調查報告顯示,
逾6成民眾(有61%的受訪者以身為美國人感到「非常自豪」,25%受訪者感到「很自豪」)以身為美國人深感自豪,
且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從軍是愛國的一種表現,美國民眾普遍對美國軍隊評價高。
2020年6月15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由於COVID-19疫情引發的經濟和健康危機,
加上黑人喬治·弗洛伊德被殺引發的社會動盪,美國人的國家自豪感降到20年來的最低點。
周一公布的新資料顯示,對自己是美國人感到「極度」自豪的比例持續下降,到2020年只有42%。
在蓋洛普長達20年的民意調研中,第一次出現只有不到50%的白人群體(49%)對美國感到「極度」自豪。
2001年,911恐怖襲擊前不久,蓋洛普(Gallup)進行的調研顯示,受訪者對國家的「極度」自豪感約為55%,
而在隨後的三年裡,恐怖襲擊使美國人團結起來,這一比例飆升至65%至70%。2005年下降到61%,到2015年達到54%。
(這次的司機是一位黑裔美國人)
出發了.....開始我們第二天在美國的行程了.....
語言
雖然美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英語卻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
據2008年統計,約3億1480萬(99.6%)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只說英語。
英語是最通用的交流語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也是移民歸化的要求之一。
一些美國人呼籲把英語提升為官方語言,有28個州已經通過地方法律確保英語的官方地位;
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
除英語外,使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語言包括西班牙語、漢語、塔加洛語、越南語、法語、韓語、德語。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72張照片.
本次-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共已上傳82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大約有86篇文章.4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