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9rDsfG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 25-[加拿大-渥太華]-總督府.上

置頂照片:踩駐加拿大的秋天.

旅遊時間:12天9夜-(10-04到10月15)-第五天

時間:民國112年10月08日-星期日-上午

可樂旅遊-領隊-楊麗豫小姐(小楊)

天氣:陰雨

溫度:4-12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7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1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

本次參加人員-斯斯.彤彤.二姑姑.小姑姑-4位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國會大廈 (1).JPG

 

從蒙特婁到渥太華距離有著198公里.所以要拉車再拉車.... 

 

國會大廈 (2).JPG

 

 開了兩個多小時得車程.我們到達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

 

國會大廈 (3).JPG

 

 

渥太華(英語:Ottawa)是加拿大的聯邦首都,

全國第四大城市暨第四大都會區,市區人口是934,243人,

首都圈地區是1,323,783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

面積2,779平方公里,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

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婁以西190公里。

 

國會大廈 (4).JPG

 

 

與美國、澳大利亞等聯邦制國家不同,渥太華不是聯邦直轄的行政區,

但是渥太華土地管理和城市規劃是由國家首都委員會(National Capital Commission)負責。

在1826年9月26日以「Bytown」之名建立,1850年1月1日合併為一個城鎮,

並於1855年1月1日以「渥太華」之名合併取代。

 

 

國會大廈 (5).JPG

 

 (遊覽車停靠在大馬路旁)

 

並不斷發展成為加拿大的政治和工業技術中心。

城市的原有邊界由後來經過多次的小規模兼併而擴大的。

「渥太華」這個名稱是來自渥太華人,

在亞岡昆語(Algonquin language)中的adawe,意思為「貿易」。

渥太華常被華人簡稱為渥京。

 

國會大廈 (6).JPG

 (第五天的第一站是加拿大的總督府.是賞楓名勝之地)

 

根據美世諮詢的排名,渥太華是北美生活品質第一的城市。

同時也是加拿大第二乾淨的城市和全球第三乾淨的城市。

渥太華連續被聯合國評為10個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

 

國會大廈 (7).JPG

 

 

歷史

艾蒂安·布魯爾(Étienne Brûlé)是第一位來到渥太華河的歐洲人,

並於1610年去五大湖的途中經過了渥太華。

三年後,薩繆爾·德·尚普蘭描述了在這個地區的瀑布和見到的阿爾袞琴人。

阿爾袞琴人以使用渥太華河一詞達百年了。

 

國會大廈 (8).JPG

 

 

渥太華原是屬於亞岡昆部落(Algonquian peoples)的加拿大原住民的家園。

亞岡昆人將渥太華河稱作「Kichi Sibi」或:Kichissippi「,意思是「大河」。

這些早期的探險家來到之後,許多傳教士也陸續來到渥太華。

 

 

國會大廈 (9).JPG

 

 

1800年3月7日,企業家菲利門·懷特(Philemon Wright)在渥太華河北側,

位於渥太華對面的魁北克加蒂諾赫爾區域建立了第一個歐洲人定居點。

他與5名農民和25位勞工,

著手開始在此殖民地建立一個名叫「懷特城鎮」(Wrightsville)的農業社區。

 

 

國會大廈 (10).JPG

 

 (今年的氣溫很奇怪.楓葉已經掉滿地.但是楓樹上的楓葉還是一片綠油油)

 

懷特發現這條河是介於渥太華河谷(Ottawa Valley)

與蒙特婁之間的絕佳木材運輸通道,木材加工和貿易使渥太華地區很快繁榮起來。

1812年戰爭之後,大量軍人家庭在此定居,政府亦致力推動貧困的愛爾蘭人向渥太華移民,

在此後的幾十年愛爾蘭移民蜂擁而至。同時,法裔加拿大人也從魁北克南下,

大部分人參與麗都運河修建工程或從事木材貿易。

 

 

國會大廈 (11).JPG

 

 

1832年,約翰·拜(John By)上校主導的麗都運河工程竣工,

將渥太華與金石城和安大略湖連為一體,使之成為地區重鎮。

運河西部是國會山所在地,稱為「上城」;

而東部介於運河與麗都河之間的地區稱為「下城」。

嘈雜擁擠的「下城」容易爆發傳染病,

著名的有1832年的霍亂和1847年的紅熱病。

 

國會大廈 (12).JPG

 

 

1857年12月31日,維多利亞女王選擇渥太華為加拿大省的首都

(包括現在的安大略和魁北克)。雖然現代的渥太華是加拿大第四大城市,

但在當年,她僅僅是一個木材貿易通道中的內陸小鎮,

並且距離殖民地的幾個主要城市(東部的蒙特婁和魁北克城;

西部的多倫多和金石城)路途遙遠。

 

國會大廈 (13).JPG

 

 

女王的顧問們建議渥太華成為首都之選有兩大重要理由:

首先,渥太華是唯一具有一定規模、並且位於加拿大省東西部邊界地

(現安大略與魁北克邊界)的城市,定都於此是平衡兩個殖民地及其英裔、

法裔居民的聰明妥協之舉;其次,1812年戰爭表明,

其他主要城市容易受到美國人的攻擊,因為過於靠近美加邊界。

 

國會大廈 (14).JPG

 

 

渥太華位於腹地,易於防守,渥太華河及麗都運河使之與加拿大東西部之間交通極為便利。

另外兩個方面的考慮是:渥太華正好介於多倫多和魁北克城之間(距離這兩個城市都是500公里),

並且城市規模較小,因而不容易受到大規模的暴徒襲擊,

因為政治動機,以往的首都城市都受到過這種攻擊。

渥太華最初為愛爾蘭和法國的基督教鄉鎮,

現在已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高水準生活水平,低失業率的大城市。

 

 

 

國會大廈 (15).JPG

 

 

地理

渥太華位於北美大陸中部的渥太華河南岸,包括麗都河及麗都運河河口,

緯度較高,冬天蒸發小,極為嚴寒, 夏天氣候濕潤溫暖。

河流的流量大,有結冰期,初冬和初春有凌汛現像等出現。

渥太華河北岸的加蒂諾(Gatineau)屬於魁北克省,

也被視為首都地區(National Capital Region)的一部分。

 

 

國會大廈 (16).JPG

 

 

氣候

渥太華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Dfb),

夏季6月最高溫為26.5°C,1月最低溫為−14.8°C,冬季十分寒冷。

歷史記錄的最高氣溫是1986年夏季測到的 +37.8℃(100 °F);

最低是1943年冬季的 -36.℃(-32.8 °F);使渥太華成為世界第三寒冷的首都城市

(僅次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和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

 

國會大廈 (17).JPG

 

 

渥太華冬季為冰雪所覆蓋,平均年降雪量為235厘米(93英寸)。

一月份的夜間平均氣溫為-25℃,考慮風力因素,人體感覺是-40℃。

通常11月至4月為冰雪覆蓋。到每年的維多利亞日之後,

人們才開始戶外園藝活動。

 

國會大廈 (18).JPG

 

 (踩住一片深秋)

渥太華夏季溫暖潮濕,並且時間短暫。

七月的平均最高氣溫為26.5℃,30℃以上亦非罕見。

因為靠近河邊,濕度很大,有時悶熱異常。

 

 

國會大廈 (19).JPG

 

 (一年四季當中.斯斯最喜歡秋天了.風景最美.食物也豐盛.氣侯怡人)

 

政治

渥太華的市政歸由24位議員組成的渥太華市議會負責,

由23名議員和市長組成,議員每人代表一個選區。

渥太華市的部分權力與聯邦政府的國家首都委員會共享。

市政府的管轄範疇有消防、醫護、警務、公園、道路、

大眾運輸、下水道工程、汙水處理以及固體廢物處理。

 

國會大廈 (20).JPG

 

 

作為加拿大的國都,渥太華的政治意涵遠超過實際功能,

渥太華市大部分地區通常支持自由黨,特別是在法語為主的地區。

中區通常更加左傾,支持新民主黨。

南部郊區搖擺不定,西部和南部城區傾向中間偏左,

但也定期倒向右翼的保守黨。

 

國會大廈 (21).JPG

 

 

渥太華成為立法首都是基於1870年的立憲國家之風潮,

在亞伯達省以及薩克其萬省之後,1905年而成為名義上的首都,

在1905年到1951年幾乎所有的議員都遷居於此地,

在1951年到1967年也成立新地區的議會,

也可以說從1911年到1967年這漫長的歲月中,

渥太華逐步的成為加拿大的中心以及政府所在。

目前,渥太華是130個大使館的所在地,

還有49個國家將其在美國的外交任務委派給其駐加拿大大使館。

 

 

國會大廈 (22).JPG

 

 

交通

公共運輸:渥太華卡爾頓交通局有192條公共汽車線路和2個輕型軌道列車系統,

由市政府負責運營。

機場:渥太華麥克唐納-卡蒂埃國際機場

高速公路:安大略416號省道向南,通往安大略省幹道安大略401號省道;

安大略417號省道向東變成魁北克20號高速公路,通往蒙特婁、魁北克城等重要城市、

向西變成安大略17號公路,是加拿大跨國公路組成的一部分

鐵路:加拿大維亞鐵路有通往多倫多、蒙特婁列車。

運河航運:麗都運河曾經是連接渥太華河與聖羅倫斯河及五大湖的重要水道。

 

國會大廈 (23).JPG

 

 

經濟

由於是首都的關係,渥太華的公營部門在該市就業人口中佔相當大比重,約聘用了110,000人。


渥太華另一個就業支柱是高科技行業。她是加拿大的信息科技中心,

其中科立爾數位科技、Cognos、Mitel等公司總部都是在渥太華。

而一些科技公司,包括北電網絡、阿爾卡特、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思科、

加拿大貝爾公司、JDS Uniphase等,在渥太華地設有分公司。

大部分科技公司皆是在渥太華西郊的卡納塔地區,而該地又被稱為「北方矽谷」。

 

 

國會大廈 (24).JPG

 

 

人口統計

2001年,渥太華市與周邊的格洛斯特、凡尼爾、內龐、奧爾良和卡納塔合併。

根據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結果,本地區有774,072名居民,

310,132個家庭,其中的210,875個居住於市區。人口密度為278.6人/平方公里。

 

 

 

國會大廈 (25).JPG

 

 小姑姑於總督府..

 

國會大廈 (26).JPG

 

 二姑姑-總督府.

 

國會大廈 (27).JPG

 

 

 

國會大廈 (28).JPG

 

 近年氣候異常.聽說一年會比一年更熱...

 

國會大廈 (29).JPG

 

 還是趁著氣候極端異常之前多出國走走唄!

 

(反正喜歡出國遊玩總有各種奇怪的理由.哈)

 

國會大廈 (30).JPG

 

 秋天是我們最喜歡出遊的季節.

 

因為可以穿美美的衣服.不容易流汗... 

 

國會大廈 (31).JPG

 

 秋天最美麗的景緻..就是變色的植物.

 

國會大廈 (32).JPG

 

 聽說上一團來...都是一片綠油油.

 

所以我們運氣算不錯了.... 

 

國會大廈 (33).JPG

 

 這樣半紅的楓葉也不錯看啦.

 

國會大廈 (34).JPG

 

 楓葉由綠變紅再變黃....

 

國會大廈 (35).JPG

 

 再半個月來應該更美吧!

 

國會大廈 (36).JPG

 

 (這是我們第二次在加拿大看到這些大雁)

 

加拿大雁為體形巨大的雁形目鳥類,其成鳥體長可達100厘米,

翅膀展開時的長度為160至175厘米。

這鳥類有7個亞種,主要是體型和毛色的分別,

但都被認為是加拿大雁。而其雄雌則同形同色。

雄性重3.5至6.5公斤,善於保衛其領土。

雌性則稍輕,約3至5.5公斤,並與雄性的鳴聲不同。

 

 

國會大廈 (37).JPG

 

 

成鳥頸部甚長,整個頭部頸部均以黑色為基色;

兩側頰部具三角形白色斑塊,這塊白色斑塊是辨識本物種的重要特徵;

上體肩部、背部均為較深的灰褐色;翅上的覆羽與肩羽顏色相同為灰褐色,

具有淺褐色的羽緣;飛羽亦為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

與上體的灰褐色相比胸部的顏色要淺很多,呈略現褐色的白色,

自肩部的灰褐色到胸部的白色,其體羽顏色變化非常平緩,

並無明顯的邊界存在;腹部顏色與胸部相近,

直至尾下覆羽亦為較淺的近白色,在這個部位,

尾下覆羽的白色與尾羽的黑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兩脅密布與上體顏色接近的灰褐色寬大縱紋;

虹膜黑色;喙黑色;足黑色。

 

國會大廈 (38).JPG

 

 

加拿大雁是群居性鳥類,棲息在平原的湖泊、沼澤以及河流平緩的水面。

與雁屬鳥類一樣,黑雁屬的鳥類也是素食主義者,加拿大雁也不例外,

它們的食譜中不僅有水生植物,還有陸生的各色野草,

以及農作物(尤其是在鳥類遷徙時或冬天)。

在約2歲的時候,加拿大雁會開始找配偶,之後多數會一直生活在一起。

當然如果其中一隻死了,另一隻便會找新的配偶。雌性每次產4至8隻蛋。

孵蛋期間,雌雄鳥都會保護牠們的巢穴,但雌性孵蛋的時間較長。

在這段時間,牠們會喪失了牠們的飛行羽毛,所以直到孵化完才能飛。

這個時期大概維持25至28天。

 

 

國會大廈 (39).JPG

 

 

成年的加拿大雁多數會領著小雁成直線地飛,並由一隻較成年的帶在隊伍的最前方,

其他則在隊伍的後面。在保護幼鳥時,雁爸爸媽媽都會猛烈地趕開附近的生物,

由很小的畫眉到其他雁類,再到人類都是一樣。

加拿大雁也會由幾隻成年的雁和一群年幼的雁組成一個群組,

稱為「托兒所」(crèches)。年幼的雁不會離開牠們父母,

直至春季遷徙後,也就是當他們返回牠們的出生地時。

著名的物種常見於北美洲。牠們生長在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的不同棲息地。

牠們的巢穴多數在鄰近水邊的高地,有時在海狸的巢穴上。

 

國會大廈 (40).JPG  

 

 

牠們的蛋產在有植物或有草的低窪地。五大湖地區保持著很大數目的加拿大雁。

像多數的雁,牠們也會遷徙,過冬的地區大多數是美國。

當一大群加拿大雁的遷徙飛行的形狀為V型時,代表轉入春天和秋天。

在部分地區,遷徙路線可能會因棲息地和食物源頭改變而變遷。

在暖和氣候的地區,例如太平洋西北面,由於沒有天敵,部分加拿大雁不會遷徙。

當加拿大雁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牠們會發出發出嘶嘶聲來趕走這些生物。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0張照片.

本次-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共已上傳1166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大約有86篇文章.4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斯斯 的頭像
    斯斯

    斯言彤語-旅行攝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