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 81-[美國-紐約]-紐約街頭巡禮.下
置頂照片:高樓林地的紐約世界之都.
旅遊時間:12天9夜-(10-04到10月15)-第十天
時間:民國112年10月13日-星期五-下午
可樂旅遊-領隊-楊麗豫小姐(小楊)
天氣:晴
溫度:10-19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7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1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
本次參加人員-斯斯.彤彤.二姑姑.小姑姑-4位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下篇-紐約介紹.
人口
布魯克林的猶太社區為全美最大,達到600,000人
紐約是全美人口最多的城市,2016年達到近8,537,673人,
為歷史新高,且多於第二大(洛杉磯)和第三大(芝加哥)城市人口的總和。
美國人口普查局在2010年統計紐約人口為8,175,133人,
但市長麥克·彭博立即表示這一數字偏低。
根據統計局數字,紐約市的人口占到全紐約州的40%。
2006年,人口統計學家預測2030年紐約的人口將達到920萬至950萬。
2010年紐約人口44%為白人(33.3%非拉丁裔白人),
25.5%為黑人(23%非拉丁裔黑人),
0.7%為美洲原住民,12.7%為亞裔。
拉丁裔美國人占總人口的28.6%,
而亞裔則為2000年至2010年間數量上升最快的群體;
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下降了3%,這也是數十年來最小的下降額;
自南北戰爭以來,黑人人口首次在十年中下降。
在美國非裔美國人大遷徙(Great Migration)中,
紐約的黑人人口激增。
2010年,紐約的人口密度為27,532人每平方英里(10,630人每平方公里),
在全美人口超過100,000的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根據2000年數據,
臨近位於紐澤西州哈德遜郡的一些小城市(人口少於100,000)人口密度要更高。
曼哈頓(紐約郡)的人口密度為66,940人每平方英里(25,846人每平方公里),
為全美人口最稠密的郡,密度比任何一個美國城市都要大。
曼哈頓華埠景象。紐約是亞洲外最大的海外華人聚居地
紐約一直以來便是外國移民入境美國的口岸,
在1892年至1924年間就有超過1200萬歐洲移民經由埃利斯島入境美國。
「大熔爐」一詞最早便被用於形容下東城許多移民密集居住的街區。
至1900年,德國人成為紐約最大的移民團體,
其次為愛爾蘭人、猶太人和義大利人。
1940年,白人占全市人口的92%
如今紐約近37%的人口出生於海外,
其中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占顯著多數。
截至2011年,十個最主要的海外出生人口來源地為:
多米尼加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墨西哥、蓋亞那、
牙買加、厄瓜多、海地、印度、俄羅斯及千里達及托巴哥,
而孟加拉裔移民則增長最快,2013年達到74,000人。
儘管大西洋的移民大浪潮早已退去,
全球的交通方式也越發多樣化,
紐約仍然是來到美國的合法移民的最主要入境城市,
在數目上遠超兩大次主要入境城市——洛杉磯和邁阿密的總和.
紐約極具種族多元,以色列之外最大的猶太社區即位於此,
同時有全國20%的印度裔人口和至少20個小印度區,
全國15%的韓裔人口和四個韓國街;
西半球最多的印度裔人口,全美最多的俄裔、義大利裔、
非裔和南美裔及第二多的拉丁裔人口;
單單在紐約市內就有六個中國城,
2010年統計都市區內的海外華人人口為682,265,
為亞洲外最多。
曼哈頓華埠以及新生的布魯克林華埠和法拉盛華埠持續繁榮,
華人也在持續遷入紐約和鄰近地區。
來自中國的人口在紐約是增長最迅速的。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紐約市的亞裔人口超過100萬,
多於舊金山和洛杉磯的總和,市區的亞裔人口為全美最多。
2010年,紐約6.0%的人口為華裔,其中40%居住於皇后區;
韓裔占到1.2%,日裔占0.3%;菲裔為東南亞族群最多,
占0.8%,其次為越裔,占0.2%;印度裔為南亞族群最多,占2.4%,
隨後是孟加拉裔和巴基斯坦裔,各占0.7%和0.5%。
由於總人口龐大,紐約的歐裔(非拉丁裔)
白人人口亦是在全美各大城市(市區)中最多,
2012年達到270萬,超過洛杉磯(110萬)、
芝加哥(86.5萬)和休士頓(55萬)白人人口的總和。
歐裔美國人人口非常多樣化,根據12年統計局估計,
義大利裔人口達560,000人,愛爾蘭裔385,000人,
德裔253,000人,俄裔223,000人,波蘭裔201,000人,
英裔137,000人,希臘裔和法裔各約65,000人,
匈牙利裔60,000人,烏克蘭裔55,000人,蘇格蘭裔35,000人,
挪威裔和瑞典裔各20,000人。
此外,捷克裔、立陶宛裔、葡萄牙裔、蘇格蘭-
愛爾蘭裔和威爾斯裔各有12,000至14,000人不等。
此外紐約都會區內的海地、多明尼加和波多黎各人口也為數眾多。
愛爾蘭人亦是如此,每50個紐約人中就有一個攜帶從尼亞爾
(公元5世紀愛爾蘭國王)的部落
或是布留因和菲亞克拉克部落中傳下來的獨特Y染色體標記。
紐約都會區同時還有全美最多的同性戀族群,
達到568,903人,比舊金山還多。
2011年6月24日,紐約州正式同性婚姻合法化,並於30日後正式生效。
紐約的貧富差距狀況也較為突出。
2005年,最富有的人口普查區的家庭收入中值為188,697美元,
而在最貧困的人口普查區則為9,320美元,
導致這一差距的原因是高收入人群薪酬的增加和中低收入人群薪酬增長的停滯。
2013年第一季度,紐約郡的平均周薪為2,448美元,
在全美所有郡中為最高。
紐約還是世界上最多億萬富翁的聚集地,
數目超過排名第二至第六的美國城市的總和,
其中前市長麥克·彭博便是億萬富翁之一。
建築
紐約有許多來自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建築。
老建築舊至布魯克林區1656年的鹽屋式建築——懷科夫宅,
新建築新至位於曼哈頓下城原爆點興建中的世界最貴辦公樓——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曼哈頓的布滿摩天大樓的天際線廣為人知,在歷史上,
紐約是世界上許多世界級高樓的所在地。
截至2011年,紐約有5,937幢高層建築物,其中550幢高度超過100米,
在這兩項指標上都僅次於香港位列世界第二,
同時有超過50幢高度超過200米,
其中包括1913年建成的哥德復興式建築伍爾沃斯大樓,
其裝飾雕刻十分醒目,從百英尺下即可目視。
1916年都市規劃方案規定高樓必須採用後縮式設計,
且塔樓面積須為該地塊的一定百分比,如此可使陽光照射至街道。
兩幢紐約的裝飾風建築——克萊斯勒大廈(1930年建成)
和帝國大廈(1931年建成)及其頂端和不鏽鋼材質的尖塔便是此規劃方案的結果。
這兩幢建築各有十分獨特的裝飾風格(例如克萊斯勒大廈61樓角落的鷹飾),
也被認為是裝飾風的最佳代表。
建築技術的發展讓紐約市裡的低矮歐式傳統建築逐漸變成垂直攀升的摩天大樓,
特別是在商業區裡,形成了紐約市特別的城市景觀。
據2009年統計,紐約有5,794座高樓,居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僅次香港,
其中有35座高度超過200米,是擁有最多摩天大樓的城市。
目前紐約第七高樓帝國大廈(樓板高381米,
加天線447米)在1931—1972年的41年裡都是世界第一高樓,
是世界上保持世界第一高樓最久的建築。現在也是紐約主要的標誌之一。
國際式建築的突出代表西格拉姆大廈(1957年建成)
從正面可見其鮮明的古銅色工字梁建築結構,
而康德納斯特大樓(2000年建成)則是美國摩天大樓中採用綠色設計的代表。
紐約住宅區的建築特色多為雅致的褐石排屋、聯排別墅和老舊的公寓樓,
這些建築約在1870年至1930年間大批建造。
相比較之下,紐約還有其他人口不那麼密集的區域,在這些區域內有較多獨立式的建築,
風格多樣,如都鐸復興式和維多利亞式。
在1835年紐約大火災後,木製建築興建減少,
石頭和磚頭成為了建築的主要材質。
紐約與巴黎的建築材質不同,巴黎用的是當地產的石灰石,
紐約則使用遠方採石場運來的石頭,有不同的質地和顏色,因此市容較多變化。
木質頂的水塔是紐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在19世紀初,
紐約市要求超過六層的建築自建水塔,以防止底層的高水壓導致城市水管破裂。
20世紀20年代,田園城市理論開始在偏僻地帶流行。
公園
紐約市的公園受到三套不同的公園體系管轄,
包括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紐約州公園管理局以及紐約市公園管理局。
根據2013年《公共土地公信力》公園排名榜報告,
紐約市公園系統在美國人口最多的50大城市中位列第二,
緊隨明尼阿波利斯公園系統其後。
該排行榜基於分析公園大小、土地面積占全市面積百分比、
在公園半英里內的城市居民百分比、每位居民花在公園服務的時間、
每萬名居民對應的運動場數量等各項數據的均值得出。
主條目: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蓋特韋國家休閒區占地達到26,000英畝(110平方公里),
其中大部分都位於紐約市。
在其範圍內包括位於布魯克林和皇后區的牙買加灣野生動物保護區,
它是國家公園系統中唯一的野生動物區,
有面積達9,000英畝(36平方公里)的鹽鹼灘、島嶼和水域,涵蓋牙買加灣大部。
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區和埃利斯島移民博物館都歸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轄,
都同時屬於紐約和紐澤西兩州。在紐約港同時還有總督島國家紀念園區。
在曼哈頓島上有柯林頓堡國家紀念區、聯邦國家紀念堂、
狄奧多·羅斯福出生地、格蘭特將軍國家紀念堂、
非裔人埋葬地國家紀念區及漢密爾頓住宅國家紀念區等。
此外還有數百幢私人建築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或列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
例如同性戀權利運動的首發地,格林威治村的石牆酒吧。
紐約州立公園
紐約市內有7個州立公園,
其中包括自然保護區粘土坑池塘州立公園和面積達28英畝(110,000平方公尺),
距哈德遜河河面69英尺(21公尺)的河岸州立公園。
紐約市立公園
布朗克斯動物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動物園。
紐約市有超過28,000英畝(110平方公里)的市立公園和超過14英里
(23公里)的公共海灘。
公園包括中央公園、展望公園、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
森林公園和華盛頓廣場公園。培罕灣公園是市內最大的公園,
面積達到2,700英畝(11平方公里)。
中央公園位於曼哈頓,面積883英畝(3.57平方公里),
是全美造訪人數最多的公園,每年遊客達到2500萬。
公園中有諸多景觀,包括湖泊和池塘、滑冰場、中央公園動物園、
中央公園溫室花園、面積達106英畝(0.43平方公里)
的傑基·奧納西斯水庫。室內景觀有美景城堡。
展望公園位於布魯克林,擁有面積達90英畝(0.36平方公里)的草原、湖泊和林地。
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位於皇后區,是紐約第三大的公園,
也是1939年和1964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地。
布朗克斯區其中五分之一的面積(近7,000英畝(28平方公里))
屬於公共場地和公園,包含范可蘭公園、培罕灣公園、布朗克斯動物園和紐約植物園。
行政區劃
紐約市面積廣大,分為五個行政區[213],與紐約州下轄的郡重疊。
每一行政區還可細分為社區(Neighborhood),許多的社區有不同的歷史和特色。
如果將這些行政區劃分為獨立的城市,
其中四個區(布魯克林、皇后區、曼哈頓島和布朗克斯)將會在全美城市人口排名中位列前十。
曼哈頓(紐約郡):人口最稠密的行政區,
中央公園和紐約大部分摩天大樓的所在地,大部分都位於哈德遜河口的曼哈頓島上。
曼哈頓也是紐約甚至世界的金融中心,許多大企業的總部、聯合國總部、
許多重要的大學和文化景點都位於此處,其中還包含大都會博物館等多座知名博物館、
百老匯區、格林威治村和麥迪遜廣場花園。
曼哈頓可粗略區分為下城、中城和上城,上城以中央公園為界可分為上西城和上東城,
公園以北就是哈林區。紐約的其他四個區被統稱為「外區」。
布朗克斯(布朗克斯郡):最北的行政區,紐約洋基的主場洋基體育場位於此地。
除了曼哈頓的大理石丘外,布朗克斯是紐約市唯一與美國本土相接的區域。
世界上最大的市內動物園[204]布朗克斯動物園也位於此地,
面積達265英畝(1.07平方公里),居住動物達6,000頭。
同時,布朗克斯還是饒舌樂和嘻哈文化的發源地。
布魯克林(國王郡):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位於長島西端,
在1898年以前仍是獨立的城市。此區的文化、社會和種族極富多元性,
帶有獨立藝術情調以及建築傳統。除了曼哈頓外,布魯克林是唯一有中心商業區的行政區。
此外,此區還有一條長海岸線,其中的科尼島於19世紀70年代設立,是全國最早的遊樂設施之一。
皇后區(皇后郡):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位於長島布魯克林的東側,
也是全美種族最多元的郡,其人口成長的速度將會使該區打破布魯克林成為人口最多的行政區。
過去此區由一些荷蘭移民所創立的小城鎮和村莊組成,今日則發展為重要的商業和住宅區。
這裡也是全美唯一一個非裔美國人收入大於白人的郡(年收入約$52,000)。
皇后區有紐約大都會的花旗球場,是美國網球公開賽的舉辦地。
交通方面,紐約都會區的三個主要機場中有兩個——甘迺迪國際機場和拉瓜地亞機場——位於此區
(第三個是位於紐澤西州紐華克的紐華克自由國際機場)。
史泰登島(里奇蒙郡):最郊區的行政區,
分別藉由韋拉札諾海峽大橋和史泰登島渡輪與布魯克林和曼哈頓連接。
史泰登島渡輪是紐約的相當熱門的景點,因為它能提供欣賞自由女神像、
埃利斯島和曼哈頓下城的最佳視野。在史泰登島中部有2,500英畝(10平方公里)的林帶,
其中有近28英里(45公里)的步道和紐約市內最後一片無人破壞的森林。
文化與生活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位於曼哈頓上東城卡耐基山的博物館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
冰島和拉脫維亞的領事及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都將紐約稱作世界的文化首都,
同樣澳洲國家圖書館在其收藏的一系列文章中也做了類似表述。
作家湯姆·沃爾夫曾說:「文化似乎就在空氣之中,就如天氣一般。」
許多重要的美國文化運動都在紐約展開,例如哈萊姆文藝復興便奠定了非裔美國人的文學經典。
在20世紀40年代,紐約是爵士樂的中心之一;
在50年代是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中心;在70年代是嘻哈文化的發源地;
在七八十年代,紐約的朋克和硬核文化影響巨大。
同時,猶太美國人文學在紐約也長期興旺。
分領域來看,紐約對於文化的貢獻在文學和視覺藝術方面有哈萊姆文藝復興;
在繪畫方面有抽象表現主義(又稱「紐約派」);在音樂方面有嘻哈音樂、
朋克搖滾、騷沙音樂、迪斯科、自由風音樂、叮砰巷及爵士樂;
同時還被認為是世界舞蹈之都。
在流行文化中紐約有極高的地位,時常成為文學、電影和電視的背景設定。
2014年美國全球語言觀察機構(GLM)公布最新調查指出,
根據過去三年透過字詞使用分析趨勢,紐約擠下巴黎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時尚城市。
娛樂與表演藝術
紐約是美國娛樂產業的重地,許多電影、電視劇、書籍和其他媒體形式都以此處為根據地。
截至2008年,紐約是美國第二大的電影中心,僱傭人數達到63,000人,
總薪酬達到50億美元,獨立電影出產數目居世界之冠。
紐約全市有2,000個以上的文化藝術組織以及超過500個不同規模的藝術廊。
紐約市市政府對藝術的資助預算超過美國藝術基金會的總預算。
19世紀富有的企業家們建立了一個文化機構網絡,
這其中包括卡內基大廳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電力照明的使用使戲劇蓬勃發展,19世紀80年代,
百老匯和42街的戲院開始演出一種全新的表演形式,即音樂劇。
受到移民文化的影響,舞台劇經常使用敘事性的歌曲,反映希望與抱負。
市內40家戲院(每家500個座位以上)共同組成了著名的百老匯,
以一條穿越時代廣場戲院區的大道命名,
有時也被稱作「大白路」(The Great White Way)。
林肯中心是全美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是12個知名藝術表演組織的根據地,
如大都會歌劇團、紐約市歌劇團、紐約愛樂樂團和紐約市芭蕾舞團等,
此外維維安·比蒙劇院、朱利亞德學院、林肯中心爵士樂廳和愛麗絲·圖利音樂廳也在此處。
在聯合廣場坐落有李·斯特拉斯堡戲劇和電影學院,在紐約大學則有帝許藝術學院,
而中央公園夏日舞台則提供免費的戲劇和音樂演出。
旅遊
旅遊業是紐約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在過去五年內到訪的國內外旅客達到年均4000萬,
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包括帝國大廈、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島、百老匯劇院、
博物館(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城市綠地(如中央公園和華盛頓廣場公園)、
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曼哈頓華埠及第五大道和麥迪遜大道的奢侈品購物游;
活動還包括格林威治村的萬聖節遊行、梅西的感恩節大遊行、
洛克菲勒中心聖誕樹的點亮、聖派屈克節遊行、冬季的中央公園滑冰、
翠貝卡電影節和中央公園的夏季表演。
其他特色目的地包括布朗克斯動物園、康尼島、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和紐約植物園。
前市長彭博於2012年9月27日宣布將於史泰登島北岸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輪紐約輪,
遙望自由女神像、紐約港和曼哈頓下城。
2010年紐約的遊客達到4900萬,而在次年這一紀錄立刻被打破
,2011年遊客達到5000萬。
媒體
紐約為全球電視、廣告、音樂、報紙和圖書出版業的重鎮,
亦是北美最大的媒體市場(其次為洛杉磯、芝加哥和多倫多)。
知名的媒體企業包括時代華納、湯森路透公司、美國聯合通訊社、
新聞集團、紐約時報公司、NBC環球、赫斯特國際集團和維亞康姆。
全球前八大的廣告媒體就有七家在紐約市設立總部。
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中有兩家(索尼音樂娛樂及華納音樂集團)將總部設在紐約,
而第三家(環球唱片)在紐約也設有分公司。1/3的美國獨立電影在紐約製作。
超過200種報紙和350種雜誌在紐約設有辦公室,
圖書出版業提供了25,000個就業崗位。
美國三大全國性日報中有兩大在紐約出版,分別為《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
其中前者在普立茲獎數目上高居第一。其他小報包括1919年創辦的《紐約每日新聞》
和1801年創辦的《紐約郵報》。
此外在不同族裔出版業方面紐約也相當多元化,
有270份報章雜誌以超過40種語言版本出版,
其中《El Diario La Prensa》是全紐約發行量最大及全國歷史最悠久的西班牙語報紙[258],
出版於哈萊姆的《紐約阿姆斯特丹新聞》是一份重要的非裔美國人報紙。
《鄉村之音》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另類報紙,專門報導時事評論以及特色主題。
電視產業對於紐約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經濟命脈。
美國四大廣播公司,包括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福克斯廣播公司和國家廣播公司,都在紐約設立總部。
此外,一些如音樂電視網、HBO、福克斯新聞頻道和喜劇中心等有線電視頻道也將總部設在此地。
2005年,有超過100個電視節目在紐約拍攝。
紐約市也經營了一個公共廣播頻道NYCTV,多次奪得艾美獎,
節目內容大多涵蓋紐約市內的音樂、文化以及政府相關活動。
除了商業媒體之外,紐約也是非商業媒體的中心。
1971年創立的曼哈頓公共電視網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公共頻道[260]。
WNET是紐約最大的公共電視台,也是全國公共電視網的主要節目提供者。
WNYC是全美最多聽眾收聽的公共廣播電台。
飲食
紐約的飲食文化受其移民歷史的影響,呈多元化態勢,包括的國際餐點十分眾多。
中歐和義大利移民帶來了紐約極富盛名的貝果、起士蛋糕和紐約式披薩,
而中國和其他亞洲餐館、漢堡店、意式飲食店、餐車餐廳和咖啡屋隨處可見。
市內有約4,000個擁有執照的小吃攤點,許多都由移民經營,
中東食物諸如炸豆丸子和卡博串便是廣受歡迎的紐約街頭食品的代表。
同時,紐約還是許多全美國最好和最多元的高檔餐廳的聚集地。
紐約市健康與精神衛生局根據其檢測結果對紐約市近24,000家餐館進行等級評定。
方言
紐約方言有鮮明的地域特徵,被普遍認為是美式英語中最知名的口音之一。
方言經典版本以歐洲人後裔和工薪階層為中心,
而幾十年來非歐洲移民的大量湧入,促使這門獨特的方言產生改變。
傳統紐約方言發音時無需翹首,音節末尾不帶輔音,
使得該方言中的「紐約」聽起來像「New Yawk」。
最為地道的和極限版的紐約方言發音,單元音變成雙元音,
如「女孩」。上世紀70年代電視劇《一家子》中
卡羅爾·奧康納扮演的阿爾奇·邦克就是這種發音模式,
但往後這種發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體育
紐約是國家橄欖球聯盟、美國職棒大聯盟、國家籃球協會、
國家冰球聯盟和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的總部所在地,而在這五大聯盟中,
紐約都會區擁有的職業運動隊數量最多。全球十個造價最高的體育場中有四個
(大都會人壽體育場、新洋基體育場、麥迪遜廣場花園及花旗球場)位於紐約都會區內。
棒球
紐約有「棒球之都」的稱號,來自紐約的球隊曾經35次贏得世界大賽,73次獲得聯盟冠軍。
紐約都會區是全美五個擁有兩支球隊的都會區之一
(其他為洛杉磯都會區、芝加哥都會區、巴爾的摩-華盛頓都會區和舊金山灣區)。
兩支紐約球隊曾在世界大賽中14次會師,最近一次出現在2000年,
而其他都會區各自最多只有過一次在世界大賽中會師的經歷
(芝加哥於1906年、聖路易於1944年、舊金山灣於1989年)。
目前紐約的兩支大聯盟球隊分別為紐約大都會隊[273]和紐約洋基隊,
這兩支球隊每個賽季進行6次跨區交鋒,稱作地鐵大戰。
洋基隊27次奪冠的記錄在聯盟中位列第一,而大都會隊則兩次奪冠。
過去紐約還曾經是布魯克林道奇隊(今洛杉磯道奇隊)和紐約巨人隊(今舊金山巨人隊)的主場,
這兩支球隊分別1次和5次奪冠,後來兩支球隊都於1958年遷往加利福尼亞。
此外紐約還有兩支美國職棒小聯盟球隊,分別是布魯克林旋風隊和史泰登島洋基隊。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5張照片.
本次-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共已上傳3671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大約有86篇文章.4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