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 51-[埃及-路克索]-路克索神殿.下
置頂照片:精美珍貴的埃及雕塑.
旅遊時間:10天7夜-(2-23到3月3)-第六天
時間:民國113年2月28日星期三-下午
可樂旅遊-
台灣領隊-王建榳(小菲)
埃及導遊-趙雲
天氣:晴
溫度:11-29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8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2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埃及+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 小米12手機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埃及
因為大流士三世在之前曾徵調埃及總督和他的波斯駐軍前來伊蘇斯戰役參戰,
隨著波斯軍大敗以及埃及總督戰死,加上波斯在埃及剩餘的力量戰後又被本土的埃及人擊敗,
因此當亞歷山大來到埃及後毫無阻礙,埃及人視亞歷山大為他們的解放者,
受到他們熱烈歡迎,並被視為埃及法老。亞歷山大決定在埃及海岸進尼羅河口處興建一座城市,
以自己的名字名為亞歷山卓,這座城市後來發展成與羅馬城、安條克城、塞琉西亞相媲美的大城市,
也是之後托勒密王國的首都。
安頓好埃及事務後,亞歷山大決定前去埃及西方沙漠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求神逾,
在那裏他被承認是宙斯-阿蒙之子,而往後他遠征東方時時常向阿蒙神獻祭。
宙斯-阿蒙的形象是宙斯頭上有公牛角,而在亞歷山大去世後,
頭長公牛角的亞歷山大即是描繪他神性的象徵。
兩河流域
前331年亞歷山大率軍離開埃及,並朝東方美索不達米亞的方向進軍,
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此時聚集了一支比伊蘇斯戰役時規模更龐大的軍隊等著亞歷山大前來,
雙方在高加米拉戰役開始了亞歷山大最著名的戰役。
這場戰役大流士在這次戰役的一些條件比伊蘇斯戰役時更有利,
他的軍隊又更龐大,數目上比馬其頓軍多了更多,
戰場又由他選定且經過特別整理,使他的調度可以不受限制,
大流士還準備大量的刀輪戰車要來對付馬其頓的步兵方陣。
戰役中,人數眾多的波斯軍成功迫使馬其頓軍左翼陷入苦戰,
在馬其頓中央方陣甚至一度被波斯軍突破,
有支波斯騎兵甚至殺入馬其頓後方的大營內企圖解救大流士家眷。
但還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就擊敗馬其頓軍,
而訓練有序的馬其頓士兵們也讓大流士的戰車戰術無法起到作用,
這讓亞歷山大大帝贏得足夠的時間,
藉由巧妙的調度誘使波斯軍中央和左翼自己暴露出個缺口,
亞歷山大把握戰機率領夥友騎兵一舉朝著這個缺口衝鋒,
在此決定性打擊下,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部隊一路殺到大流士所在的位置前,
大流士備感威脅,再度怯懦倉皇逃跑,拋棄他的軍隊率先保命去了。
主帥過早逃亡使他的龐大軍隊隨即土崩瓦解。
那一天上萬的波斯軍士兵戰死,更多遭到俘虜,
這場戰役標誌著波斯帝國的覆滅。
戰後,巴比倫尼亞各城市向亞歷山大投降,
其中包含最大的城市巴比倫城。
而大流士則逃往更東方米底亞的埃克巴坦那召集敗兵,
並且希望能再度組建一支新的軍隊。
波斯
從巴比倫出發,亞歷山大接著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另一個首都蘇薩進軍,
並奪取該地的財寶。
隨後他派帕曼紐率領一半的軍隊沿著波斯御道朝波斯帝國禮儀上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前進,
自己則率領另一半軍隊經札格羅斯山區波斯門分頭前去波斯波利斯。
然而波斯門此時已被波斯將軍阿爾塔巴左斯領軍封鎖,
迫使亞歷山大強行突破關口,搶先在波斯波利斯的波斯駐軍掠奪當地財庫前先到達該城。
波斯帝國毀滅和中亞
亞歷山大開始追捕大流士,首先來到米底亞,接著往帕提亞前去。
威望盡失的波斯國王最後連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掌握,
被自己的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囚禁。
貝蘇斯趁著亞歷山大的追兵接近,讓人刺死大流士,
意圖顯示大流士死於亞歷山大手中,之後宣稱自己是新的波斯國王,
自命為阿爾塔薛西斯五世。而後貝蘇斯退入中亞,向亞歷山大發起游擊戰術。
亞歷山大隆重為大流士舉辦王室葬禮,葬於波斯皇家墓園之中。
他宣稱大流士臨死前指定他為波斯王位繼承者,
並要為大流士之死向貝蘇斯報仇。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終結於大流士三世之死。
亞歷山大視貝蘇斯為僭位者,開始討伐他。這次征討原本是對付貝蘇斯,
後來演變成中亞的征服行動,不僅征服巴克特里亞,還征服索格底亞那。
為了鎮壓當地民族,亞歷山大在中亞建立一連串希臘城市,
皆命名為亞歷山卓,其中包含今日的阿富汗的坎大哈、絕域亞歷山卓等等。
這次征戰遍及帕提亞、阿利亞、德蘭吉亞那(Drangiana)、
阿拉霍西亞、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等地。
其中,貝蘇斯的索格底亞那總督斯皮塔米尼斯於前329年反叛貝蘇斯,
他把貝蘇斯交給亞歷山大的夥友托勒密,隨後貝蘇斯就被以叛國的名義處死。
之後,當亞歷山大在查可薩提河畔(Jaxartes),
即今日錫爾河處理進犯的遊牧民族軍隊時,斯皮塔米尼斯於索格底亞那反叛,
亞歷山大他親自在查可薩提河戰役擊敗斯基泰人後,回軍擊敗斯皮塔米尼斯。
戰後斯皮塔米尼斯方的軍士為了向亞歷山大求和,反叛並殺了斯皮塔米尼斯。
波斯禮儀和反叛陰謀
在中亞這段時期,亞歷山大在他的宮廷中採納一些波斯服裝和波斯禮儀,
其中最著名的禮儀是服從禮(proskynesis)。
服從禮從象徵性地親吻手,到最隆重的向國王匍匐在地施禮,
波斯人以此禮來顯示國王尊貴的社會地位。
傳統上希臘人僅向神明才會用此禮儀,
因此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他們認為亞歷山大是要把自己提高地位等同神祉,
並以此要他們向他施禮。這使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和希臘臣民相當反感,
最後亞歷山大放棄讓他的馬其頓臣民對他施行服從禮。
期間也透漏有陰謀威脅他的性命。
他的重要將領菲羅塔斯,也是遠征軍第二號人物帕曼紐之子,
菲羅塔斯被影射涉入一場對亞歷山大的陰謀,而被處死。
菲羅塔斯之處死,迫使亞歷山大要在短時間處置遠在後方鎮守埃克巴坦那的寶庫帕曼紐,
亞歷山大派人命帕曼紐副官殺了這位老臣來消除報復的可能性。
此外,還有一次亞歷山大在撒馬爾罕酒宴中,
曾經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救了他的性命的克利圖斯大聲斥責亞歷山大數個錯誤,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指責亞歷山大忘了馬其頓人的傳統,
而去喜好腐敗的東方生活風格,喝醉的亞歷山大在大怒下失手殺了克利圖斯。
過了不久,在中亞行動時第二次對國王不利的陰謀再一次被揭發,
這一次是他的王室僕從主使,其中他的官方史官卡利斯提尼被懷疑涉入這場陰謀,
儘管卡利斯提尼罪嫌不足,但因卡利斯提尼曾反對亞歷山大引入服從禮,
失去亞歷山大寵信的他下獄後不久隨即去世。
亞歷山大不在的馬其頓
當初亞歷山大離開馬其頓遠征波斯時,
他留下熟練政事和軍事的老臣安提帕特擔任馬其頓的攝政。
先前亞歷山大因為屠城底比斯的緣故,使他離開歐洲後其它希臘城邦相對安份,
然而斯巴達卻蠢蠢欲動。斯巴達在配合波斯小亞細亞統帥門農的誘導下意圖謀反,
前331年斯巴達國王亞基斯三世舉兵反抗馬其頓並試圖建立一個反馬其頓陣營,
安提帕特迅速帶兵南下希臘,在梅格洛玻利斯戰役壓倒性兵力的擊潰斯巴達軍。
戰勝後安提帕特希望訴諸於科林斯同盟的名義懲處斯巴達,
但亞歷山大選擇寬恕他們。
另外,安提帕特和亞歷山大的母后奧林匹亞絲相處很不愉快,
他們雙方經常寫信給亞歷山大抱怨對方。
整體而言,亞歷山大離開歐洲去征討的這段期間,
希臘享受一段和平且繁榮的日子。
亞歷山大把他大量從東方掠奪得到的財富送回希臘和馬其頓,
刺激了當地經濟,同時亞歷山大發行大量的貨幣也鼓動帝國的商業以及貿易。
然而,亞歷山大持續向馬其頓本土要求援軍,使馬其頓本土人力日漸衰竭,
尤其是後來的繼業者戰爭及移民東方,更使馬其頓本土人力耗盡,
最後導致高盧人南侵肆虐馬其頓本土,直到羅馬人前來之時馬其頓都沒恢復之前的元氣,
最終導致馬其頓安提柯王國滅亡於羅馬。
入侵印度
在斯皮塔米尼斯死後以及他與巴克特里亞貴族之女羅克珊娜結婚之後,
認為已經鞏固中亞的統治,開始把目光轉向印度次大陸。
他要求原本臣屬於波斯帝國統治下的健馱邏地區印度各首領來覲見他並向他臣服,
此舉卻只有塔克西拉的國王塔克西萊斯回應。
其他印度山地部族如阿斯帕西亞(Aspasioi)和堪波佳斯(Kambojas)
地區的阿薩西尼亞人(Assakenoi)拒絕臣屬。
當亞歷山大往印度方向進軍時,塔克西萊斯匆忙的來向他晉見,
他的王國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從印度河到傑赫勒姆河之間,
他除了呈上許多禮物外,還把自己的軍隊納入亞歷山大遠征軍的附屬部隊中。
亞歷山大大帝不僅讓他繼續保持國王頭銜、領土、他送的禮物,
還送他一個衣櫃的波斯禮服,以及金、銀飾品、30匹良馬、1000塔蘭同重的黃金。
(非常認真講解的埃及導遊-趙雲)
前327/326年冬季,亞歷山大讓他的大軍分成兩個部分,
其中一部分由佩爾狄卡斯和赫費斯提翁率領,
在塔克西萊斯的協助下先行準備建造橫渡印度河的橋梁和備妥全部遠征軍所需要的各式軍需品。
亞歷山大親自率剩下一半軍隊征討庫納河河谷的阿斯帕西亞人、
潘吉克拉河河谷的古拉亞人(Guraeans)、斯瓦特河河谷和布內爾河谷的阿薩西尼亞人。
其中,在一場與阿斯帕西亞人的激鬥之中,亞歷山大遭到標槍刺傷肩膀,
最後此戰阿斯帕西亞人終究敗北。隨後亞歷山大轉戰阿薩西尼亞人,
雙方接連在馬薩伽(Massaga)、歐拉(Ora)、阿爾諾斯(Aornos)發生激烈戰鬥。
最先的馬薩伽圍城戰在短短幾天的血戰後就被攻陷,
此役亞歷山大因箭矢傷到腳踝。根據古羅馬歷史學家庫爾蒂烏斯記載,
亞歷山大不僅把馬薩伽城居民全都屠殺,還摧毀整個城市建築,
夷為平地,歐拉城也遭遇類似的屠城情形。
在馬薩伽和歐拉遭到攻陷之後,阿薩西尼亞人逃向山區,
逃往阿爾諾斯山上堅守,亞歷山大緊隨追擊,
並在激戰四天後攻陷這座戰略要地,征服阿薩西尼亞。
完成後,亞歷山大率軍與赫費斯提翁合軍,
渡過印度河並在塔克西拉接受國王塔克西萊斯的款待。
入侵印度之戰的戰區與路線圖
接著亞歷山大帶著塔克西萊斯的援軍繼續進軍進攻國王波羅斯的王國,
波羅斯的領土大致在旁遮普地區,前326年雙方進行了一場大型會戰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這是亞歷山大首次面臨一支擁有龐大戰象的印度軍隊,
透過巧妙的渡河策略和戰術,亞歷山大最後以勝利坐收,波羅斯戰敗被俘。
此戰亞歷山大敬佩波羅斯戰場上的勇氣,
不僅釋放波羅斯還繼續讓他保有自己的王國,收為屬國,
甚至亞歷山大還把其他鄰近地區交給波羅斯管理。
亞歷山大多是以此模式來選擇當地貴族來幫助自己統治,
如先前的塔克西萊斯,
希達斯皮斯河戰後亞歷山大安排波羅斯和塔克西萊斯這兩位宿敵和解,
並因之前塔克西萊斯熱情的向亞歷山大表示臣服,
以及協助準備遠征軍進軍所需物資以及船隻,
亞歷山大不僅讓塔克西萊斯統治原有的王國,
還讓他統治希達斯皮斯河和印度河之間的地區。
甚至在亞歷山大安排的總督腓力死後,亞歷山大讓塔克西萊斯接管腓力部分轄區,
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之後,塔克西萊斯的領地在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議得到持續認可。
希達斯皮斯河戰後亞歷山大在希達斯皮斯河兩岸建造兩座城市,
分別命名為布西發拉斯和尼西亞,其中布西發拉斯是為了紀念他的愛馬布西發拉斯而命名的,
牠大約死於這段時期[138]。尼西亞則是戰場大致位置,名字意味著希臘語的「勝利」,
位置約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小鎮蒙(Mong)。
軍隊抗命
在波羅斯王國更東邊,位於恆河中下流域的是摩揭陀難陀王朝,
再往東是今日孟加拉一帶的高達拉達王國(Gangaridai)。
經過多年的長途遠征精力疲憊,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士兵們又聽聞這些國家的軍隊數量都強於波羅斯,
他們不願意繼續向東進軍,當軍隊進軍至比亞斯河時他們向亞歷山大表達拒絕再向東方進軍,
使得這條河成為亞歷山大征服地最東方的地界。
最後這場與波羅斯的戰鬥,馬其頓人的勇氣受到打擊,不敢再深入印度的國土。
對方在戰場上只運用20,000步卒和2,000騎兵就使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敵軍擊退。
當亞歷山大下定決心要渡過恆河的時候,他們全都堅決反對,
因為他們聽說那條河有4.2公里寬、182公尺深,對岸佈滿數不清的戰士、騎兵和戰象。
他們還聽說那裡的高達拉達國王和普里西(Praesii)國王正率領80,000名騎兵、
200,000名步兵、8,000輛戰車和6,000頭戰象等著他們自投羅網。
——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亞歷山大傳》
事件爆發後亞歷山大試圖勸說他的士兵繼續向東前進,
但他的將軍科那斯也勸他改變主意回頭,
他向亞歷山大說「士兵們太久沒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們以及他們的故鄉了」。
亞歷山大最後同意士兵的們請求,開始往南沿著印度河進軍,準備返回。
沿路他的軍隊征服馬利亞人(Malhi),即今日的木爾坦一帶,以及其他印度部族。
在進攻馬利亞人的城市時亞歷山大遭受到重傷,
傷癒後他繼續朝印度河出海口的方向進軍。
亞歷山大把他的大軍分成三個部分,
命將軍克拉特魯斯率領大部分的軍隊途經卡曼尼亞返回波斯,
命尼阿卡斯率領艦隊沿著波斯灣海岸走海路返回,並探查沿海情形,
自己則率領剩下的部隊沿著格德羅西亞沙漠、莫克蘭走最艱苦的路徑返回波斯。
亞歷山大經歷很大痛苦橫渡沙漠,於前324年返回波斯。
最後幾年
亞歷山大發覺不少他的總督和地方軍事長官趁著自己遠征印度時胡作非為,
他在前往蘇薩的沿路上處死數個官員殺雞儆猴 。
在他返回波斯時,亞歷山大也發現帕薩爾加德居魯士大帝的陵墓遭到洗劫,
他迅速命令他的建築師阿里斯托布魯斯把陵墓修回原狀,
還把陵墓的守衛嚴加審問試圖抓住盜墓的匪徒。
亞歷山大相當欣賞居魯士,他幼年時讀過色諾芬所著的《居魯士的教育》,
提到居魯士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蹟以及當上國王後的統治風格和立法情形。
在蘇薩,亞歷山大為自己帝國的未來畫下藍圖,
為了企圖融合馬其頓人和波斯人等東方民族,
他於當地舉辦一場大型聯合婚禮,不僅讓他的馬其頓、
希臘高級官員與波斯等其他東方貴族之女結婚,
也為馬其頓士兵與東方民族的婦女結婚,
自己更是帶頭與波斯大流士三世之女斯妲特拉二世、
波斯王室的帕瑞薩娣絲二世成婚。
然而,對於一些馬其頓貴族而言,
他們並不是真心願與波斯貴族之女成親而是受命,
在亞歷山大死後許多人拋棄東方的妻子。之後率兵往巴比倫前進。
亞歷山大大帝得到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一名波斯太監為男寵巴哥亞斯,
巴哥亞斯是末代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太監,
羅馬帝國歷史學家昆圖斯將其描述為「一位美麗異常、青春正盛的太監,
大流士與他關係密切,後來亞歷山大也與他關係密切。」
根據普魯塔克記載,
巴哥亞斯在馬其頓軍隊穿越格德羅西亞沙漠後在軍營中贏得了舞蹈比賽。
巴戈阿斯深受馬其頓軍隊的歡迎,他們要求國王亞歷山大親吻巴哥亞斯,
亞歷山大照做了。
俄庇斯暴動
當軍隊來到俄庇斯(Opis),亞歷山大為了感謝馬其頓士兵們多年的辛勞,
他免除士兵們積欠的債務,他還宣布,許諾給與馬其頓老兵龐大的財物且光榮地送他們衣錦還鄉。
然而,返鄉這一措施引起馬其頓人的誤會,
認為亞歷山大一味親近東方人而準備將曾經與他出身入死的馬其頓士兵解散遣返,
他們原本就對亞歷山大的親東方政策和模仿東方風俗、禮儀很反感。
馬其頓人當場在全軍的集會中群起向亞歷山大抗議,
並嘲笑亞歷山大崇拜古埃及神祇阿蒙的行為。
亞歷山大當場命衛兵把帶頭者抓去處死,震驚全場,
他隨後向全軍發表演說,他細數從父親腓力二世起至他自己對馬其頓人的貢獻和功業,
還強調他多次不畏危險與大夥帶頭衝鋒,得到的戰利品也多把財寶給予馬其頓人,
最後他嘲諷馬其頓人,說你們返回家鄉後可以光榮地說自己安全回來了卻把國王丟棄了。
儘管如此,馬其頓人聽完並不完全釋懷。
氣憤遭到自己人拋棄的亞歷山大,他在三天內把自己關起來拒絕見客,
隨後他賭氣地命波斯貴族接管一些事務,並組建由東方民族所構築的軍事單位,
並且依照馬其頓方式為這些新編單位命名。
很快地馬其頓人回心轉意,他們向亞歷山大請求寬恕,而亞歷山大也同意了,
並舉辦大型宴會與馬其頓人和解,
後來亞歷山大命他最有聲望的將軍克拉特魯斯帶領馬其頓老兵返鄉。
赫費斯提翁病逝
之後,亞歷山大前往米底亞的埃克巴坦那去接收大量的波斯財寶,
在那裡他最親近的摯友赫費斯提翁突然得了急病病逝,
對此亞歷山大非常傷心,他悲慟三天不吃一點東西,
甚至還悲憤到把赫費斯提翁的醫生處死,甚至還有許多反常的行為。
最後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建造造價高昂的火葬台,
為赫費斯提翁舉辦隆重的大型喪禮,以資紀念。
之後亞歷山大讓赫費斯提翁的部隊保留他的名號,表示紀念。
當亞歷山大逐漸從悲傷中走了出來,
回到巴比倫的他開始計畫新的遠征行動,
他把矛頭指向尚未征服的阿拉伯半島。
然而,就在遠征前夕他的健康忽然惡化。
亞歷山大之死
前323年6月10或11日,
亞歷山大逝世於巴比倫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宮之內,年僅32歲。
關於他死前前幾日的活動,史書上有些些許不同,
普魯塔克記載約在去世14天前他與艦隊司令尼阿卡斯和一同飲酒狂歡,
接者整個晚上至第二天整天又與邁迪亞斯喝個痛快,
接著亞歷山大發了熱病,病情最後相當惡化,
在這段期間內馬其頓士兵們很擔心且焦慮他的健康狀況,
還傳出亞歷山大已死的謠言。
在士兵鼓譟後,在亞歷山大去世前幾日他們被允許可以探望國王。
當士兵們排成一排魚貫從亞歷山大病榻走過,此時亞歷山大已經病到無法言語,
只能點頭示意,向士兵們表達歡迎。阿里安記載的類同普魯塔克,
他們都引用《王宮日誌》的記載。另外,狄奧多羅斯則是記載另一種不同版本,
說亞歷山大在紀念海克力斯的祭典中用大杯子喝了太多未稀釋的酒,
突然產生劇痛而發出慘叫,在11日承受痛苦而漸漸衰弱,他並沒有發展成熱病,
最後因痛楚過世。然而,普魯塔克特別否認這個的情節是杜撰,非真實。
此外,亞歷山大的早逝也讓不少歷史學家認為他是被馬其頓貴族謀殺. 。
數個古代史料如狄奧多羅斯、普魯塔克、
查士丁和阿里安他們全都提到有關亞歷山大被毒殺的傳言。
查士丁認為亞歷山大是被安提帕特集團的陰謀所毒殺,
普魯塔克提到當時沒人想到是毒殺,毒殺的傳言是繼業者戰爭時才透露出來,
並且被廣為流傳。
狄奧多羅斯提到安提帕特是主謀,
他還記載亞歷山大死後他和他兒子卡山德掌握整個馬其頓和希臘本土,
使得當時的人畏於權勢而無法記載毒藥的成分。
至於阿里安他僅是為求記史全面而寫下這一說法,
只是代表他知道還有毒殺的傳言,但他不採信毒殺的說法。
傳言這個陰謀是安提帕特所主導,並設計整個事件,
他的動機也相當充足,他與亞歷山大母后奧林匹亞絲不合許久,
且奧林匹亞絲常寫信給亞歷山大說安提帕特壞話,
在事件發生前亞歷山大前命令克拉特魯斯前往馬其頓去取代安提帕特的位子,
且亞歷山大曾命安提帕特前來巴比倫,但被他拖延。
很可能安提帕特想起帕曼紐和菲羅塔斯之死而心生恐懼,
擔心前去巴比倫只有死路一條。根據狄奧多羅斯和阿里安記載,
安提帕特設計讓自己兒子伊奧拉斯執行下毒,
當時伊奧拉斯就在巴比倫且是亞歷山大的「舉杯人」,
負責幫亞歷山大倒酒,毒藥則是卡山德從歐洲送到巴比倫的。
另外,這傳言中還提到亞里斯多德是毒藥的製作者,
是他向安提帕特提議毒殺亞歷山大。
對於反駁毒殺說的重要論點是,
事實上很難有毒藥從毒發到死亡需經歷12天以上,
如此長時間才有效的毒藥很可能不存在。
然而,在2003年的BBC的紀錄片調查亞歷山大的死因,
紐西蘭國家毒物中心的學者里奧·謝普認為,
這個毒物是白藜蘆,在古代就被古希臘人所知,
很可能就是這毒物摻入酒中毒死亞歷山大。
在2014年的學術期刊臨床毒物學上,
學者里奧·謝普進一步建議亞歷山大是被摻入白藜蘆的毒酒所殺,
且白藜蘆所造成的中毒影響,都符合《亞歷山大大帝傳奇》記敘中亞歷山大之後的症狀。
白藜蘆也擁有長時間毒發過程,這使得亞歷山大如果是被毒殺的話,
那白藜蘆則是最有可能的毒物之選。
除此之外,在2010年時還提出對亞歷山大之毒殺論點另一項可能的解釋,
且吻合亞歷山大之死的狀況,認為亞歷山大是喝了從希臘斯堤克斯河的河水而中毒,
在今日伯羅奔尼撒的瑪羅內里河,這條河的河水在古希臘時被認為有劇毒,
因為河水中的細菌產生危險致命的化合物卡奇黴素,亞歷山大死前的症狀與卡奇黴素中毒相吻合。
除了毒殺以外,有關亞歷山大病逝的可能病因也有數個可能,
其中包含瘧疾和傷寒。在1998年的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刊登一篇論文關於亞歷山大之死,並歸於他的死因是傷寒併發腸穿孔和癱瘓。
近年,另一份分析則是建議病因是化膿性脊椎炎或腦膜炎。
其他符合症狀的病因還有急性胰腺炎和西尼羅河病毒。
因病而去世的論點中,也多會強調亞歷山大在多年的酗酒和受過多次重傷後,
身體的健康狀況逐漸下滑,在最親密好友赫費斯提翁劇逝之後所帶的苦痛,
也嚴重影響亞歷山大的健康。
亞歷山大大帝陵墓
亞歷山大大帝的遺體安放於黃金人形石棺內,
填滿著香料和一些防腐藥品,石棺再置入一金棺材中,
上面用代表皇家的紫袍包覆著。
根據埃里亞努斯記載,
當時亞歷山大的預言家亞里斯坦德預言亞歷山大安葬之地將會
「人民愉快且永不被征服」,
使得亞歷山大的繼業者們對於安葬之處更加吵得不可開交,
更有可能繼業者們爭奪遺體是為了這是合法性的象徵,
畢竟安葬前一任國王是一種皇家特權。
當亞歷山大的靈車車隊前往馬其頓的路上,
埃及的托勒密設計騙取了靈車和遺體,並暫時改放於孟菲斯。
他的繼承人托勒密二世把亞歷山大的石棺運到亞歷山卓,
並安葬於這座以他命名的城市之中。在托勒密九世之時因為財政困難,
把石棺改用玻璃材質,原來的黃金石棺被拿去發行錢幣去了。
近年在希臘北部馬其頓境內的安菲波利斯發現一個巨大的陵墓,
被稱為卡斯塔古墓,這陵墓建造時間點約在亞歷山大的時代,
不禁使人猜想這古墓可能原先設計是亞歷山大的安葬之處,
畢竟原先亞歷山大的遺體計畫是葬於馬其頓,
雖然更可能是要葬於埃格的皇家墓園之中。
亞歷山大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在托勒密埃及時期曾開放過給名人參觀,
如龐培、凱撒和奧古斯都都來過亞歷山卓參觀過亞歷山大大帝的遺體,
據稱奧古斯都還不小心弄壞亞歷山大的鼻子。
羅馬帝國時代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從亞歷山大的陵墓曾拿走他生前使用過的鎧甲,
在公元200年時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封起亞歷山大的陵墓,
然而塞維魯的兒子間繼承者卡拉卡拉皇帝時,他相當仰慕亞歷山大,
他再度開啟陵墓並參觀過亞歷山大的遺體。
之後,有關亞歷山大陵墓的情形就很模糊了。
在西頓所發現,今日收藏於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的亞歷山大石棺,
之所以被稱為亞歷山大石棺並不是為了亞歷山大遺體所準備,
而是石棺上生動雕刻著亞歷山大和他的夥友們與波斯人作戰和狩獵情節。
猜測它原本是西頓國王阿布達洛尼穆斯的,
他是亞歷山大在前331年伊蘇斯戰役後所任命的西頓國王。
然而,近年的研究猜測這個石棺的主人可能不是阿布達洛尼穆斯,
而是比他更早一點去世的人物,如馬扎亞斯。
王位繼承之爭和帝國分裂
亞歷山大突然遽逝使得整個龐大帝國失去領導者,
加上亞歷山大當時並沒有合法的兒子可繼承,
他與王后羅克珊娜的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還未出世,尚不知性別。
根據狄奧多羅斯的記載,亞歷山大夥友們在亞歷山大臨死的病床前,
詢問他將把王位傳給誰,他僅僅回答:「給最強者(tôi kratistôi)。」
然而,阿里安和普魯塔克所引用的《王宮日誌》
都提到亞歷山大臨死前已經無法言語,
暗示狄奧多羅斯這個故事是杜撰的。
此外,狄奧多羅斯、查士丁和庫爾蒂烏斯都記載了一個頗合理的描述,
就是亞歷山大在眾目睽睽下,親手把象徵王權的印戒交給佩爾狄卡斯,
佩爾狄卡斯不僅是夥友騎兵司令、近身護衛官之一,
還是亞歷山大倚重的左右手。這象徵亞歷山大提名他。
佩爾狄卡斯起初不敢登上王位,
在會議中他建議等王后羅克珊娜腹中的孩子誕生後再決定王位人選,
假如是男孩就為王,這得到騎兵派軍官支持。
然而,以步兵將領中的墨勒阿革洛斯反對這個提案,
他認為就算是男孩為王,佩爾狄卡斯都會成為攝政,
他反對佩爾狄卡斯大權在握。
會中紛亂中有人提議擁立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阿里達烏斯為王,
此舉迅速得到步兵派響應,單方面立即擁立阿里達烏斯為王,是為腓力三世。
以佩爾狄卡斯為首的騎兵派拒絕接受,隨即帶自己部隊出城封鎖城市,
雙方在巴比倫的戰火一觸即發。最後在歐邁尼斯周旋下雙方妥協,
腓力三世的國王資格被認可,且假如羅克珊娜腹中的孩子是男孩也會被舉為國王。
但佩爾狄卡斯立刻設計處決墨勒阿革洛斯和步兵派軍官,
使得大權終落在自己手裡,成為帝國攝政。
不滿和對立持續在馬其頓人中發酵,
同時被馬其頓壓制的希臘城邦一得到亞歷山大的死訊後 ,
以雅典為首的希臘人發動叛變,爆發拉米亞戰爭。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諸將在巴比倫分封協議中各自得到自己的領地,
隨著繼業者戰爭爆發,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於前321年遭到刺殺後,
帝國總督各自為政,帝國逐漸裂解。
期間國王腓力三世和亞歷山大四世紛紛遭到謀害,
前306年,繼業者紛紛自立為王,建立自己的王國。
終在前301年伊普蘇斯戰役後,馬其頓帝國分裂的局面已成定局。
在這40餘年的紛爭期間後,形成三個主要的繼業者王國,
分別為馬其頓的安提柯王朝,亞洲的塞琉古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國,
成為希臘化時代的基本局面。
未完成的計畫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記載了亞歷山大生前曾命令克拉特魯斯帶著老兵返回馬其頓,
順道接替安提帕特歐洲統帥的位置,但克拉特魯斯於半路上得知亞歷山大逝世的消息,
便停留在奇里乞亞等待新的人事確認。然而隨著巴比倫的王位繼承紛爭和諸將之間的權力分配,
並沒有有意給予克拉特魯斯新的確認,直到希臘本土拉米亞戰爭爆發。
在巴比倫分封協議中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決定繼續亞歷山大大帝的命令,
讓克拉特魯斯率領老兵返回馬其頓,但並沒有給予克拉特魯斯接替安提帕特歐洲統帥的命令,
而是讓他們兩人一同擔任歐洲統帥,試圖讓帝國中這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互相爭權,好為自己贏得優勢。
此外,佩爾狄卡斯因獲得亞歷山大生前的文件,
得知許多亞歷山大生前的規畫,他向馬其頓人公布這些規畫,
並向他們解釋這些計畫會花太多金錢和人力,且過於困難而將被迫取消。
這些規畫包含往南方和地中海西方軍事征服、一些紀念物建造方案,
以及東方和西方民族的人口遷移。
建造一千艘戰艦,其中許多戰艦是大於三列槳戰船的規模,
並以此為基礎來合併西西里、征服迦太基、利比亞和伊比利半島。
為完成上述遠征,從北非完成一條從利比亞直通直布羅陀海峽的道路,並沿路建造合適的港口。
在提洛島、德爾菲、多多納、第烏姆為宙斯、安菲波利斯為阿耳忒彌斯、
特洛伊為雅典娜等六地建造大型神廟。
亞歷山大之所以贏得「大帝」的稱號,
是因為作為一位軍事指揮官他有著空前絕後且無人能比的戰果,
就算他經常在兵力上居於下風,他也從未輸過任一場戰役。
這歸功於他善用地形、優異的方陣和騎兵戰術、大膽的戰略和士兵們堅定地忠誠。
其中,馬其頓方陣是他利器之一,這種方陣使用6公尺長的長矛,被稱為薩里沙長矛,
經過腓力二世時期發展且改良後,經過嚴格操練,完善而成。
透過迅速且靈活地運用方陣,亞歷山大以此來對抗笨拙且龐大的波斯軍隊。
亞歷山大自知自己的軍隊中存在使用不同武器、不同民族語言的部隊,
他克服這一些不協調,並以馬其頓國王親自身先士卒的傳統作法,來激勵士氣。
今日行程終於結束了...準備回合輪上吃晚餐了...好好呃..
明天清晨四點半就要出門去搭熱氣球了....期待!!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8張照片.
本次-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共已上傳2496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大約有70篇文章.3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一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