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公園 (14)

 

(史達林-大陸翻成斯大林)

史達林公園介紹

史達林公園建於1953年,原名江畔公園,

位於松花江南岸,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

是順堤傍水建成的帶狀形開放式公園,

由草坪、花壇、樹木、雕塑、俄羅斯古典式建築、

羅馬回廊、坐椅、園燈、護攔及哈爾濱市人民防洪紀念塔等組成,

與馳名中外的太陽島隔江相望。

50年代以前,這裡是鐵路專用線和航運碼頭。

 

 

 

 

史達林公園 (1)

 

我想你也許知道共產黨.也許聽過馬克思.但你知道誰是史達林.史達林又是誰嗎.

不過話說在前.我們不是專程來史達林公園ㄡ.

我們最主要的目的地是哈爾濱最有名的一條街-中央大街.

而這裡只是剛好路過而已拉.....

下面就讓維基百科來告訴你們.誰是史達林吧.....

 

 

 

史達林公園 (2)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喬治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

蘇聯前領導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1953年),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他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使飢荒嚴重,以計劃經濟實施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

同時樹立個人崇拜,對黨、政、軍領導人,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大清洗,

大量屠殺和壓迫流放少數族裔,造成逾2000萬人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和盟軍共同擊敗軸心國,蘇聯領土大擴張。

戰後扶植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與美國為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峙。

 

 

史達林公園 (3)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最偉大的俄羅斯人」評選,

結果史達林名列第三位(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德大帝、列寧),

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德·斯托雷平。

2009年10月29日,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在克里姆林宮博客上,

譴責試圖重樹史達林形象的做法,他說那個年代大規模殺害是不可以正當化的。

1937年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

梅德維傑夫表示史達林「對自己的人民發動戰爭,這是令人髮指的罪行……(衛國戰爭)

是全國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雖然我對當時絕大多數領導人並沒有好感」。

 

 

史達林公園 (4)

 

 

早年生活
 
16歲的史達林,1894年

1902年的史達林史達林於1878年12月18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提比里斯省西部哥里城(今喬治亞什達-卡特利州首府)。

其父為一名奧塞提亞人鞋匠,母親是喬治亞人農奴。史達林在家中排行第三,兩個兄長在嬰兒時夭折。

早期他父親頗為富裕,擁有自己工廠,但嗜酒無度,經常毒打妻兒。及後家庭財政變差,史達林隨父母多次搬家。

母語是喬治亞語,10歲那年,母親把他送到哥里的神學學校就讀,他在那裡學會俄語,但講俄語時仍帶有喬治亞口音。

16歲時,進入提比里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他成績優秀並獲得獎學金。期間他接觸到一些革命書籍,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

1898年8月,史達林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9年,因無法支付突漲的學費,而放棄最終考試,被學校開除。

隨後他供職於提比里斯氣象觀測台,積極參與革命活動。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他選擇加入以弗拉基米爾·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一邊。

不久史達林成了高加索地區主要革命活動者,組織罷工、發放傳單,

為布爾什維克活動募集資金,為之而搶劫銀行、綁架、敲詐。

1906年夏天,史達林和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結婚,她不久生下首個兒子雅可夫·朱加什維利。

 

史達林公園 (5)

 

 

聖彼德堡沙皇秘密警察關於史達林的檔案, 1911年[5]1907年6月26日,

史達林和手下在提比里斯市內廣場伏擊帝國銀行護送隊。

槍戰中,自製炸彈爆炸殺死40人,而史達林和手下則劫取25萬盧布脫逃。

隨後他帶著妻子來到巴庫,但斯瓦尼澤卻在1907年12月因斑疹傷寒去世。

史達林在悲痛中渡過,幾個月後,他把孩子雅可夫交給娘家撫養。

到巴庫後,他積極從事亞塞拜然和波斯地區革命活動,

暗殺極右翼民族主義團體「黑色百人團」成員,並參與綁架、搶劫等。

1902年4月-1913年3月間,因參加革命活動被逮捕7次、流放6次,從流放地逃出5次。

1912年,史達林來到聖彼德堡,在列寧指示下創辦《真理報》。

1913年3月,他發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首次使用筆名「史達林」(意思為「鋼鐵的人」)。

不久,他最後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將他強征入伍參加一戰,

卻被醫生檢查出左臂有傷,於是他免於參與動員,被流放到阿欽斯克。

 

史達林公園 (6)

 

 

革命時期


史達林、列寧和加里寧, 1919年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沙俄羅曼諾夫王朝滅亡。

史達林被釋放,他於3月25日重返彼德格勒(聖彼德堡),

與列夫·加米涅夫、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繼續從事布爾什維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

他們曾一度對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的俄國臨時政府持支持態度,而在4月召開的黨內會議中,

列寧主張推翻臨時政府,史達林等人於是轉變了立場支持列寧。

會議上他被選為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同年發生七月事件,

列寧由於試圖發動革命而被臨時政府所通緝,史達林協助他逃往芬蘭,

為了避免擴大流血衝突,史達林下令讓被圍困的布爾什維克黨員投降。

不久列寧重返俄國,並在斯莫爾尼宮策劃武裝起事推翻臨時政府,

史達林成為了領導團體的一員,最終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奪取了政權,

隨後他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

 

史達林公園 (7)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

史達林和列夫·托洛斯基等人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

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糧,在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謝苗·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強在軍隊中的影響力。

期間,史達林多次違抗時任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斯基的決議,處決了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革命」。

為了征糧,他還使用了焚燒村莊的手段,逼迫農民服從和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

最終紅軍在察里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關係。

在史達林掌權後,察里津被改名為史達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

1919年初史達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

5月他又被派往彼德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線,期間他嚴厲的把紅軍的逃兵當作叛徒而集體處決。

1919年波蘇戰爭爆發。任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的史達林希望奪取波蘭城市利維夫,

然而此舉卻違背了列寧和托洛斯基主攻華沙的戰略意圖。

他的政治把戲促使第一騎兵軍的謝苗·布瓊尼和亞歷山大·葉戈羅夫違背中央的命令,

拒絕援助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的西北軍,最後蘇軍在利維夫和華沙的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

歸國後,史達林的行為受到批評,他則辯護說問題在於中央的決策,

而同時也主動辭去軍職。在黨內第九次會議中,托洛斯基更是公開的指責了他。

 

史達林公園 (8)

 

 

掌權
 
 1921年紅軍進入喬治亞,建立了喬治亞蘇維埃政權,史達林在其中舉足輕重 。

由於此時列寧和托洛斯基在若干問題上有所分歧,於是列寧重用史達林與之抗衡。

在加米涅夫襄助下,1922年4月3日,史達林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同年5月列寧突然中風,被迫停止政務活動。在處理喬治亞事件時,史達林要求削減喬治亞的地方自治權,

主張喬治亞蘇維埃應併入南高加索聯邦再併入蘇聯,引起當地布爾什維克的不滿。

他和謝爾戈·奧爾忠尼啟則於是對反對派使用了粗暴的高壓政策,

列寧對此非常反感,稱他們的行為是「大俄羅斯沙文主義」。

同時,史達林要求放鬆外貿壟斷的建議也跟列寧發生了分歧。

列寧於是在遺囑中寫道:「史達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

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史達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

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同時列寧尋求與托洛斯基再次合作。

史達林得知後,在電話里辱罵了列寧的妻子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列寧之後曾憤怒寫信給史達林,並以絕交威脅他道歉。

史達林選擇低頭認錯最終事情平息。在列寧健康惡化時期,

史達林和列夫·加米涅夫、格里哥里·季諾維也夫建立了政治同盟,共同對抗黨內威望較高的托洛斯基。

 

 

史達林公園 (9)

 

 

1924年列寧逝世後,克魯普斯卡婭把列寧的遺囑交給了中央政治局。

在蘇共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的遺囑沒有被公佈於眾,

而僅僅是在中央委員會的高級領導人中傳達,史達林根據列寧遺囑的建議提出辭職,

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列寧的建議是不合適的,

並一致選舉史達林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托洛斯基寫下《論列寧》和《十月的教訓》,直言不諱的批評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

促使兩人與史達林聯手形成共同對抗托洛斯基的局面。

三人發表文章稱「托洛斯基主義」並非真正的列寧主義,

史達林還表示「黨的任務就是要埋葬托洛斯基主義這一思潮」。

被孤立的托洛斯基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解除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而不久之後,史達林與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意見亦見分歧:

史達林支持尼古拉·布哈林的意見,延續新經濟政策,減少約束農民,

並希望先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而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反對放大新經濟政策並擁護世界革命的主張,

他們形成「新反對派」,1925年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會議上,他們和史達林為首的主流派公開對抗,卻以失敗告終。

季諾維也夫於是重新聯合托洛斯基,並和列寧遺孀克魯普斯卡婭等人結成反對派聯盟,共同和史達林的「右傾」集團鬥爭。

史達林充分利用中央權力打壓反對派,1927年12月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後,

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後開除出黨。

1927年末,蘇聯穀物短缺,史達林認為其為富農囤積之果。

他力求迅速消滅富農階級,並始推農業集體化政策。

而布哈林等人認為穀物收購危機原因不在於富農,而在於不合理之收購價和工業品不足,堅持新經濟政策 。

史達林於是批評布哈林等人是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集團,並於1929年將布哈林逼出政治局。

 

 

史達林公園 (10)

 

 

 

 

 

統治蘇聯

農業集體化

1927年-1928年,由於蘇聯國家規定的糧食價格太低,

農民並不急於賣糧,使糧食收購出現短缺。史達林認為造成危機的原因是富農階層的蓄意破壞,

他不顧布哈林等人的反對,一方面採用特殊手段打擊富農,強迫他們按指定價格賣出餘糧;

另一方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1927年12月,史達林又提出了「消滅富農」的口號,

命令沒收富農的財產並將他們放逐,不准他們加入集體公社。

由於對「富農」概念缺乏準確界限,集體化開始時國內「富農」占農戶總數不到3%,

而最後被剝奪的農戶卻達到農戶總數的6%-8%,部分中農和貧農也被當作富農剝奪。

1929年11月蘇共中央全會通過決議開始全盤集體化,從此集體農莊的規模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兩個月內集體農莊的比例從15%增長到59.3%),執行過程中,底層執行者經常採用威脅、恐嚇等手段強迫農民入社。

1930年3月2日,史達林在《真理報》發表了《勝利沖昏頭腦》一文,

批評全盤集體化運動中違反農民自願原則的過火行為,於是引發了大規模退社的浪潮。

1930年6月,集體農莊比例已由60%降到了23.4%,史達林不得不在6月召開的蘇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再次改變態度,

讚揚全盤集體化的成就並批評反對者是「和共產主義的敵人勾結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了集體化運動的高潮。

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體農莊的農戶僅佔0.2%,至此全盤集體化的目標基本實現。

史達林公園 (11)

 

 

農業集體化政策引起了很多農民的不滿,他們在入社前屠殺和出售牲畜,

到了1933年,蘇聯的牲畜總量將近損失了50%。

部分農民在絕望中毀壞工具、焚燒穀物,還時常參與縱火、暗殺等破壞活動。

全盤集體化也沒有給農業生產效率帶來明顯提高,1932年-1934年之間,蘇聯出現了嚴重的飢荒,

農業總產值下降了23%。而且在1936年-1940年集體化完成後,

農業總產值也只是維持在1924年-1928年的水平。

主條目:1932年蘇聯大飢荒

蘇聯1928年-1934年間農業集體化過程中,穀物的總產量下降了7.8%,

而同期的國家收購量卻增加了150%,這直接導致了波及烏克蘭、北高加索、伏爾加地區、

哈薩克、西伯利亞等地的嚴重的飢荒。

在此次飢荒中死亡的人數大約在600萬-1000萬之間,其中以烏克蘭大飢荒最為慘重(餓死250萬-500萬人)。

為了控制農民向人滿為患的城市轉移,政府恢復了沙皇時代的內部護照制度,

宣布農民不經許可滯留城鎮為非法行為。

在此期間國內數以萬計的農民暴動此起彼伏,蘇聯當局不得不使用正規軍以剿匪的名義鎮壓反抗農民。

1945年二戰結束後,蘇聯再次出現了飢荒,約有100萬-150萬人因此而喪生。

 

 

史達林公園 (12)

 

 

主條目:蘇聯五年計劃

從1927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為止,史達林提出要在短期內實現趕超已開發國家的目標,

於是按照每五年一計劃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經濟。

1928年-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

隨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則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大規模發展重工業。

在這段時間內,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後,

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為18%。

其中鋼產量達1770萬噸,煤為1.28億噸,電力為362億度。

期間在烏拉爾山以東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庫茲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諸多新興工業區。

1938年起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到1941年6月,蘇聯的坦克總數高達2.4萬台,

火炮約11萬門,飛機1.8萬架,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

但蘇聯國內日常消費品的生產卻被忽視,城市居民並未分享到多少工業進步的成果。

和1928年相比,1937年蘇聯的人均食品消費和人均工業消費品量下降了3%-8%。

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且不能達到生產要求的會被處分,以至進行勞改甚至被槍決。

1935年首先取消了麵包和麵粉、米的配給制,後來又取消了按定額發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給制。

1936年初,工業品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

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糖果點心0.81倍,

灌腸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

留聲機10.7倍,手錶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

 

 

史達林公園 (13)

 

 

科學

主條目:蘇聯政府壓抑的科學研究

蘇聯政府治下的科學一如藝術和文學一樣受到嚴厲的意識形態控制。

 在不涉及意識形態的領域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史達林時期在科學領域非常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宣傳李森科的生物學說而反對孟德爾的遺傳學說,

稱其為「資產階級偽科學」轉而宣傳李森科的雜交學說,從而造成了農業減產。

凡是敢於公開提出質疑批評的都受到了譴責和監禁。

宗教

主條目:蘇聯對基督徒的迫害

史達林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忠實地執行著要建設社會主義就要消除宗教這一信條。

蘇聯政府通過無神論教育、反宗教宣傳和反宗教社會機構、岐視性的法律和恐怖運動對付信徒們。

到1930年代晚期在公開場合表明自己與宗教有關已經是一件危險的事。

 

 

史達林公園 (14)

 

 

史達林對東正教的迫害使得它作為一個社會機構在1930年代幾乎被消滅:

1939年活動的教區從1917年的54000下降到了幾百個,很多教堂被毀,數以萬計的教士、僧侶和修女被迫害或處決。

大清洗耳中就有超過十萬人被槍決。在二戰中宗教作為一種愛國組織得到了一定的復興,

數以千計的教區又重新興辦,直到赫魯雪夫時期又迎來新一輪的壓制。

俄國東正教會對蘇聯政府和史達林的承認使得它與外國東正教會決裂了。

史達林在死去前不久還下達新的迫害宗教的命令。

在蘇聯很多少數派宗教如天主教、受洗派、伊斯蘭教、佛教和猶太教都受到了相同的待遇:

大量僧侶被處決,教堂、清真寺、猶太教堂、佛教廟和紀念物被毀。

但是史達林對蘇聯之外的宗教採取靈活務實的態度。

 

 

史達林公園 (15)

 

 

個人崇拜

史達林在蘇聯建立了他自己和列寧的個人崇拜。

他不顧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反對,將列寧的遺體安放在水晶棺內供人瞻仰。

史達林自己也曾是大規模敬愛甚至是崇拜的中心。

一些城鎮、鄉村、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如史達林格勒,還有史達林獎、史達林和平獎等等。

這種個人崇拜在蘇德戰爭勝利後達到了頂峰,史達林的名字還被寫入新的蘇聯國歌。

他同時成為了詩歌、音樂、繪畫、電影等各種文化作品的焦點。

托洛斯基曾批評史達林的個人崇拜,認為建立這樣的個人崇拜將個人價值凌駕於黨和階級之上,

違反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從而沒有人能對史達林進行個人批評。

蘇聯境內處處樹立史達林的像,儘管照片顯示他只有165–168公分高,雕像的高度卻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相當。

私生活的領域也不能免於斯大林文藝的包圍,從1930年代初起,

很多居家裡都有一間「史達林屋」用來放置他的肖像片之類宣傳品。

 

 

史達林公園 (16)

 

 

 

 

 

史達林主義

 

主條目:史達林主義

 

史達林主義是指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共產主義國家,在史達林統治下及其之後的共產主義理論,

 

主要包括了史達林的政治經濟外交主張,其中有一國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始終存在階級鬥爭等觀點。

 

但是,史達林本人從來不承認自己創立了任何同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列的所謂「史達林主義」,一直以來他都認為自己是列寧的學生。

 

很多人認為史達林主義的一個核心是中央集權體系。托洛斯基認為史達林主義體制的本質是獨裁政策,

 

這個解釋被反對史達林主義的評論家們廣泛運用。

 

史達林主義還經常被他們稱為「紅色法西斯主義」。

 

季米特洛夫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全部經驗證明了這個真理:

 

誰如果不是真正的列寧主義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誰如果不是真正的史達林主義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列寧主義者。」

 

戈巴契夫時期對整個史達林模式或者說史達林主義加以全盤否定,以建立「民主、人道的社會主義」。

 

1988年12月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賈魯塞斯基承諾堅決地摒棄一切過時的東西,

 

剷除史達林主義的殘餘,「不讓永遠結束了的歷史重演」。

 

1989年3月7日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討論了有關徹底消除史達林主義的決議的執行情況,

 

強調一定要把為史達林主義受害者平反的工作進行到底。

 

1979年中國托派理論家鄭超麟出獄後提出「史達林主義的社會階級基礎是官僚幹部」。

史達林公園 (17)

 

 

 

大清洗 .

1934年12月1日,蘇聯政治風頭正盛的列寧格勒州委書記謝爾蓋·基洛夫在斯莫爾尼宮三層被刺客槍擊頭部身亡。

史達林對此案高度重視,他親自前往列寧格勒參與調查和審訊,並且宣稱此次暗殺是由托洛斯基及其反對派所策劃,

開始了針對老布爾什維克的清洗。1935年2月原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黨中央書記格里科·雅戈達被尼古拉·葉若夫接替。

同時安德烈·維西恩斯基被任命為檢察長。史達林以「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反蘇聯合總部」的名義逮捕了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

以逼供手段迫使他們認罪,最後於1936年8月在莫斯科公審將他們處死。

不久後,又以「托洛斯基反蘇軍事組織」的指控處決了圖哈切夫斯基等紅軍將領。

1938年3月針對「右派和托派反蘇聯盟」,史達林又以同樣的手段處決了布哈林等人。

1938年4月內務部的葉若夫被拉夫連季·比利亞接替,失勢的雅戈達、葉若夫均遭到清洗。

1940年,身在墨西哥的托洛斯基被蘇聯特務刺殺。大清洗最終變成了對黨、政、軍、中央、地方幹部的全面清洗和鎮壓,

受害者的人數至少在70萬人以上 。列寧時代的政治局成員「老布爾什維克」只剩下史達林,米哈伊爾·加里寧和莫洛托夫三人,

蘇聯元帥中的五人只剩下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兩人。

大清洗活動也涉及到社會中的許多人:知識分子、農民(尤其是所謂的「富農」)、神職人員、技術專業人員和少數族裔。

很多人遭到逮捕,被關押在古拉格集中營里,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虐待,部分人在飢餓、疾病等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死亡。

蘇聯境內的諸多少數族裔被集體遷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蘭人、伏爾加德意志人、摩爾多瓦人 、猶太人、

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車臣人、哈薩克人,朝鮮人等等。

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喬巴山也效仿史達林對國內實施了政治清洗(大鎮壓)。

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奧爾洛夫的蘇聯秘密警察自稱曾參與大清洗的行動,

後來流亡美國,寫下《史達林肅反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lin's Crimes)一書,披露了大清洗的許多內幕。

 

  

 

史達林公園 (18)

 

 

其他政策

史達林在30年代主導蘇聯外交。

他先逐步改善與英法等國家的關係,1933年又同美國正式建交。

1934年蘇聯被接納加入國際聯盟並擔任常任理事國,使蘇聯走出了建國初期孤立的處境。

1936年底,史達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新憲法草案》的報告,

大會隨後通過了蘇聯憲法草案(這部憲法也被稱為「史達林憲法」,之後的蘇聯憲法雖幾經修改,但都以此版本為基礎),

從法律上規定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

史達林把俄羅斯人視為其他少數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斷提升俄羅斯民族英雄和俄語在蘇聯的地位。

文學藝術方面,史達林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藝術家創作的指導綱領。

 

 

史達林公園 (19)

 

 

二戰領袖

 主條目: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史達林起初欲與英法建立反對納粹德國的同盟卻遭遇失敗,於是轉而尋求和德國建立合作。

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為避免使德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遂於1939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前往蘇聯,與蘇方代表莫洛托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雙方秘密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包括了對波羅的海三國和對波蘭的瓜分 。

同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9月17日,蘇聯紅軍以保護波蘭東部的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為理由入侵波蘭東部,佔據了維斯瓦河以東的波蘭領土,

並將其併入蘇聯國內的白俄羅斯蘇維埃和烏克蘭蘇維埃兩個加盟共和國之中。

之後史達林下令對波蘭戰俘實施清洗,其中以卡廷森林事件最為著名。

同年秋季,蘇聯向芬蘭提出領土交換的要求,遭到芬蘭的拒絕。

不久後蘇聯製造了「曼尼拉事件」,並以此為借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

於1939年11月30日動用紅軍四十多萬人進攻芬蘭,引發蘇芬戰爭。

在芬軍頑強抵抗下蘇軍損失慘重,但最終芬蘭因寡不敵眾被逼割讓卡累利阿等地來換取和平。

1940年間,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三國,

又強逼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史達林公園 (20)

 

 

史達林和莫洛托夫同日本帝國簽署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1940年9月27日,

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確立了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

同年10月,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信給史達林,稱德方希望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集團,建立「四國同盟」。

史達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談判。德方提供了「四國條約」草案,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

史達林同意簽署條約,但同時要求將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 。

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不再給予蘇方答覆 。

1941年4月13日,史達林為避免遭受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簽署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相互承認雙方的勢力範圍,並承諾在對方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史達林公園 (21)

 

 

史達林與中國革命

主條目:國共內戰

史達林在中國第一次大革命的時候,提出了關於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問題,並對之作了論斷,

粉碎了托洛斯基派關於中國問題的觀點,促使中國黨走上了布爾什維克的道路。

史達林關於中國革命的學說包括《論中國革命的前途(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中國分委會的演講)》

《中國革命問題(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聯共中央所批准的給宣傳員的提綱)》《和中山大學學生的談話(一九二七年五月十三日)》

《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任務(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八屆全會第十次會議上的演講)》

《關於中國(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真理報》發表《略談現代題材》一文的後半段)》

《關於中國(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聯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委會全體聯席會議上的演說)》。

史達林指出中國社會性質的第一個特徵是:「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帝國主義財政經濟的統治。」

「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是反對封建殘餘的鬥爭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的結合」。

「反對封建殘餘的農民革命「是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

史達林指出:買辦資產階級一貫是中國革命「不共戴天」的敵人。

而在1927年蔣介石舉行「四·一二事件」以後,史達林更指出「南京和南京政府是民族反革命中心」,

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投降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作鬥爭。

史達林認為:「為了召喚千百萬的中國農民階級起來革命」,為了鞏固工農聯盟,中國無產階級可以通過三條道路去實現對於農民的領導,

就是:一,通過建立農民委員會,二,通過新的人民革命政權的機構,三,通過革命的軍隊。

「或用沒收地主田地的方法,或用減稅減租的方法來滿足自己迫切的要求」,「幫助農民反對地主分子」。

 

 

史達林公園 (22)

 

 

史達林在1926年11月間論中國革命前途的時候指出:「中國革命主導者和領導者的作用,中國農民領袖的作用,

不可免地要落在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手中」「中國革命的特點是武裝的人民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農民問題」。毛澤東是史達林的學生。

毛澤東根據史達林的理論提出關於中國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毛澤東把史達林論布爾什維克化的十二條件和聯共黨史結束語六條列為整風運動最基本的文件。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文件中,號召中共黨內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應以史達林的偉大著作《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中心教材。

毛澤東寫道:「聯共黨史是一百年來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最高的綜合與總結,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典型,

在全世界上還只有這個完全的典型。我們看列寧史達林他們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蘇聯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

又從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就可以知道我們在中國是應該如何工作了。」

二戰爆發前夕,蘇聯曾與1937年8月20日與剛剛開始全面的抗日戰爭的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為抗日戰爭提供武器和物資援助,並派遣空軍戰鬥機志願隊助戰,一直到1941年初史達林與日本帝國簽定《蘇日中立條約》之後,

蘇聯戰鬥機志願隊才撤離中國回蘇。

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在蘇聯保證「不干涉新疆事務,不在中國東北長期駐軍不回,

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國共產黨及其所屬一切武裝」的條件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具有國際法主體地位的主權獨立國家(外蒙古獨立)。

 

 

 

史達林公園 (23)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定當年的紀念郵票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控制了中國滿洲(中國東北)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欲接管滿洲,以便能更好的與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繼續展開武裝鬥爭。

而史達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持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進一步加深衝突,拒絕了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

儘管如此,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滿洲回國之前,依然為中共搶佔滿洲的真空地帶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例如蘇聯紅軍曾經把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給中共將領林彪的東北野戰軍 1946年國共談判的努力宣告失敗,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

蘇聯克格勃將軍蘇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特殊使命》一書中說,蘇聯在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渡江戰役這些戰略進攻行動期間特意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是史達林和毛澤東共同協商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計劃,

他們想以此轉移美國對中國國共內戰的戰略注意力,將美國的援助重心牽制在歐洲,減少美國對敵視中共的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軍隊的援助力度。

1949年,中共擊敗國民黨奪取了中國大陸地區的控制權,並於10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16日早晨,毛澤東到達莫斯科。12月21日毛澤東參加了史達林七十壽辰慶祝活動。

1950年2月,蘇聯與中國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與中國結盟並為之提供經濟援助。

史達林曾經稱毛澤東為「穴居馬克思主義者」並且在毛訪蘇後「沒有說過關於他的一句好話」。

 

 

史達林公園 (24)

 

 

逝世

1953年1月,史達林的私人醫生維諾格拉多夫在醫生案件中被逮捕。

之後史達林拒絕醫生接近,身體狀況逐漸變差。2月28日晚,史達林和拉夫連季·比利亞、格奧爾基·馬林科夫、

尼基塔·赫魯雪夫和尼古拉·布爾加寧在自己的私人別墅里舉行宴會,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4點鐘才將客人送走。

3月1日白天,警衛員始終未見史達林走出房間。由於史達林平日里命令守衛不得打擾他的生活,警衛員直到晚上10點才以送郵件的名義進入房間,

結果發現史達林癱倒在小餐廳里,意識尚存但不能正常說話。

警衛馬上將史達林扶到沙發上,並迅速聯繫了醫生和政治局成員。史達林陷入了嚴重的中風,他右手癱瘓,雙腿失去知覺,失去語言能力,心臟和呼吸活動出現嚴重障礙。

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享年74歲。

依據官方說法,史達林是因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腦溢血去世的。但也有人懷疑史達林是被謀殺的。

阿夫托爾漢諾夫早在1975年便稱史達林是被比利亞在礦泉水中下毒殺害的。莫洛托夫在回憶錄中稱比利亞對他說「我把他(史達林)收拾了。」

赫魯雪夫也稱「對於史達林的生病去世,比利亞並不掩飾其喜悅之情。在史達林處於無意識狀態時,比利亞竭力表示自己對史達林沒有好感,當史達林恢復知覺時,

他則每次都向他表達熱愛和忠誠。」俄《共青團真理報》在進行調查後也聲稱史達林是被貝利亞毒死的。

另有說法稱是狄托為了報復史達林的22次暗殺企圖而毒殺的。

史達林去世之後,他的遺體被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中,供瞻仰參觀。隨後赫魯雪夫在朱可夫元帥的幫助下,將比利亞逮捕槍決,最終坐上蘇聯的第一把交椅。

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雪夫發表了「秘密報告」,全面批判了史達林,掀起了去史達林化運動。

1961年10月31日,根據蘇共二十二大做出的決議,史達林的遺體被從列寧墓中移出,遷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牆下。

史達林的死造成了日經指數下跌了10%,因為他的死意味著韓戰即將結束,從而使日本失去主要經濟來源的朝鮮軍需。

 

 

史達林公園 (25)

 

 

評價

 
喬治亞哥里的史達林雕像,已於2010年6月被移除。

蘇聯重要締造者之一列夫·托洛斯基在回憶錄中評價道:「不是史達林創造了權力機構。而是權力機構塑造了史達林。」

「官僚集團上上下下全是庸才。史達林是官僚集團中最傑出的一個庸才。他的長處在於,他比所有其它的人更堅決、更果斷、更無情地表現出統治集團的自衛本能。

其實,這恰恰是他的軟弱之處。他目光短淺,是個歷史上的近視眼。他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但卻不是個戰略家。

關於這點,他在1905年和1917年戰爭中的表現足資證明。史達林本人肯定意識到自己的庸碌無能」。

毛澤東對史達林評價是:「史達林不是在所有問題上,而是在一些問題上犯了錯誤。」

「蘇聯過去把史達林捧得一萬丈高的人,現在一下子把他貶到地下九千丈,我們不能跟著轉。史達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總起來還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他說史達林問題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種現象,帶有時代的特點」,「我們應當用歷史的觀點看史達林」。

「共產黨人對於共產主義運動中所發生的錯誤,必須採取分析的態度。有些人認為史達林完全錯了,這是嚴重的誤解。

史達林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但是也是一個犯了幾個嚴重錯誤而不自覺其為錯誤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

「所謂史達林主義,基本上是正確的;所謂史達林主義分子,基本上也是正確的,他們是有缺點有錯誤的共產黨人,是犯錯誤的好人。」

[102]1965年毛澤東接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斯諾對毛澤東說在俄國有人說他在中國有類似史達林的個人迷信。

毛澤東回答說:「恐怕是有一點。據說史達林是個人迷信的中心,赫魯雪夫一點也沒有,中國人是有的。

這也有點道理。赫魯雪夫現在倒台了,大概就是因為他沒有個人迷信。」

 

 

史達林公園 (26)

 

 

整個景區以“防洪紀念塔”為中心,

因俄羅斯古典式建築風格而聞名。

同時也是哈爾濱的象徵,

是為了紀念哈爾濱人民戰勝兩次特大洪水而建立的。

 

 

史達林公園 (27)

 

 這邊走過去就是我們等一下要去的景點,哈爾濱有名的中央大街!

 

1964年10月,布里茲涅夫和柯西金通過政變推翻赫魯雪夫上台執政,實行「靜悄悄的史達林化」,

開始發表言論肯定史達林之歷史作用,並於1966年初決定終止「非史達林化」。

著名作家西尼亞夫斯基和丹尼爾因在國外發表反史達林作品,而被控犯「誹謗 」罪投入勞改營,

《古拉格群島》作者索忍尼辛被驅逐出境,《讓歷史來審判》作者羅伊·麥德維傑夫被開除出黨,《史達林大清洗內幕》作者費爾德賓受到克格勃追殺。

布里茲涅夫時代拍攝之電影《解放》(1972年上映)和《圍困》(1977年上映)中,都出現了史達林的形象,讚美史達林在蘇聯衛國戰爭指揮中的功績。

布里茲涅夫還在1979年史達林誕辰100周年時發行照相紙年曆紀念冊,並在1969年史達林誕辰90周年時,在列寧墓背後的克里姆林宮城牆下中立了一座史達林半身銅像,

與基洛夫、伏羅希洛夫等人並列。但布里茲涅夫並沒有重新把伏爾加格勒恢復為赫魯雪夫去史達林化之前的名字--史達林格勒,

所有被赫魯雪夫改名的城市、工廠、企業也都沒有恢復原來帶有史達林的名字。

布里茲涅夫也承認「蘇共二十大對破除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的貢獻」,除了史達林故鄉喬治亞的哥里和首都莫斯科,蘇聯其他城市沒有保留任何史達林塑像。

 赫魯雪夫在1964年被布里茲涅夫趕下台,雖然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霍查領導下的艾爾巴尼亞和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看來是延續修正主義,

是「沒有赫魯雪夫的赫魯雪夫主義」(朝鮮是在內部文件中譴責蘇聯為修正主義,但在公開場合中於蘇聯和中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

直到鄧小平和阿利雅於1980年代分別在中國和艾爾巴尼亞上台執政並進行經濟改革,蘇修這一說法才被廢止不用)

但在西方各國和蘇聯國內主流觀點看來,布里茲涅夫上台卻被視為恢復史達林主義,主要體現在布里茲涅夫主義和蘇聯共產黨官僚「幹部隊伍的穩定」,

直到1980年代末期戈巴契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最後蘇共下台為止。

 

史達林公園 (28)

 

 

1974年的蘇聯《世界簡明史》卷二這樣記錄:「他對於實施黨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因為反對反列寧主義的托洛斯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的兇猛鬥爭而贏得了人望,但是從1930年代早期起,蘇聯人民的偉大成就全都被歸於史達林名下,早在1922年列寧寫給黨中央委員會的一封信中就說「史達林同志,成了總書記,不斷地把無限的權力收於掌中,我不確定他是否始終能謹慎地使用這權力。」在列寧死後頭幾年裡史達林還沒有忘記他的批評,但是後來他越來越濫用總書記權力,違反集體領導原則和就黨和國家重大事體獨自決策,列寧警告過的缺點越來越堅定地顯現:粗暴、心理異常、容不得批評、剛愎自用、過度猜疑,等等等。這些導致了不公正的對民主的限制、大範圍的違反社會主義法律及對傑出黨和國家和軍隊領導及其他人物的鎮壓。」[108]

1986年,戈巴契夫提出「民主化」、「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口號,在意識形態領域掀起一場批判史達林運動。《星火》、《莫斯科新聞》等主流報刊連篇累牘地登載批判史達林的文章。戈巴契夫高度評價赫魯雪夫時期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是對極權主義體制的第一次衝擊,是朝社會民主化邁進的第一次嘗試」。不過,戈巴契夫認為赫魯雪夫在揭露史達林方面還有局限性,「不能也不願揭露他所抨擊的現象的深層基礎」,這個「深層基礎」就是「史達林體制」。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0周年的報告中,戈巴契夫嚴厲批判了史達林和史達林主義。1987年至1988年,批判史達林運動達到高潮。1990年7月,在蘇共第28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戈巴契夫再次嚴厲批判「史達林一夥的罪行」,大會正式通過決議,稱:「極權的史達林體制給國家、人民、黨、社會主義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一體制正在被消除,蘇聯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109]

 
布達佩斯史達林雕像在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被人民推倒,只剩下基座上的一對靴子1989年東歐劇變後,匈牙利等國擺脫了蘇聯控制,在2004年4月2日加入歐盟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市長辦公室發表聲明稱:「史達林對人類、歐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達佩斯和布達佩斯市民犯下了嚴重的罪行。」同時布達佩斯議會決定剝奪史達林於1947年獲當時布達佩斯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110](這項榮譽是為了表彰他領導的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把納粹德國軍隊趕出匈牙利)。

 

 

史達林公園 (29)

 

 

006年,弗拉基米爾·普亭接受德國媒體《圖片報》採訪時說:「對於我國複雜的、有時是十分矛盾的歷史而言,史達林時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當了解這段歷史和記住教訓。專制和不受監督必然導致犯罪。史達林時代就發生了諸多罪行:政治鎮壓、許多民族的人受到驅逐。這一評價是原則性的。」普亭反對將史達林與希特勒相提並論,他說:「是的,史達林是個暴君,許多人稱他是罪犯。但他不是納粹分子!不是蘇聯軍隊於1941年6月22日侵入德國,而是恰恰相反。首先不能忘記這一點。」2009年12月3日,在參與錄製俄羅斯國家電視一台時政節目時,普亭當場從一系列俄羅斯網民提出的問題中,選擇了關於他對史達林的總體評價是肯定還是否定的問題,答稱:「我選這個問題來回答,是因為我知道問題的尖銳性。現在社會上對此有很多爭論,我看到這裡有埋伏:說肯定,一些人會不滿意,說否定,另一些人會不滿意。不過既然史達林和史達林主義問題至今仍有激烈的爭論,我就專門談談這個問題。」「依我看,不能給予整體的評價。顯然,從1924至1953年國家有了根本變化: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而這時的國家是史達林領導的。誠然,農民沒有了,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記得有農業問題,特別是在最後階段,排著長隊購買食物,等等。在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對農村沒有起任何積極的作用。不過工業化確實實現了。」「我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管誰怎麼說,最終是取得了勝利。即使我們總體損失很大,你們知道,現在誰也不能指責組織和領導了這場勝利的人,因為如果我們在戰爭中失敗了,那麼對我國來說其後果就會悲慘得多。」「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尤其是存在過鎮壓。這是事實。我們的數以百萬計的同胞遭到鎮壓。這種管理國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不能這樣做。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簡單的僅是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這也是事實。關於此事我們也不應當忘記。」「對任何歷史事件都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這就是我想說的。」

2004年12月史達林誕辰125周年時,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總書記根納季·久加諾夫發表文章《強國的建設者》,評價史達林:「他成就了崇高而又偉大的事業,也為此而嚴厲地對待民眾;他極其刻板又知識淵博,同時也犯了一些十分明顯的錯誤;他是一個真正大公無私的人,但由於過於迷信權力有時也無暇顧及他人的感情;他在國家大事上既有深謀遠慮、謹小慎微一面,而在涉及數百萬人的命運上又採取比較簡單粗魯的方式,以至事後不得不長時間地、痛苦地糾正其錯誤。這就是史達林。」


 

 

 

史達林公園 (30)  

 

 

2009年10月29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一個視頻博客里,為10月30日政治鎮壓犧牲者紀念日評論:

「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波及範圍之廣令人難以想像,全國民眾都深受其害,一些社會階層被整個摧毀,實際上消滅了哥薩克。

『剝奪富農』;使農民大傷元氣;知識分子、工人和軍人都遭受了政治迫害;所有的教會代表都遭受了迫害,數百萬人因政治恐怖和虛假指控而喪生。

但迄今仍然有人試圖為鎮壓活動辯解,聲稱這麼多人是為了某種崇高的國家使命而犧牲。

這無疑是錯誤的,因為任何國家的發展,任何國家的成就、追求都絕不能以人的痛苦和損失去換取。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高於人的生命的價值。

絕不能為史達林的大清洗辯護。」「紀念民族的悲劇跟紀念勝利是一樣的。而極端重要的是,要讓青年人不僅擁有歷史知識,還要有公民感。

要能夠滿懷感情地共同感受俄國歷史中最悲慘的悲劇之一。」「我們很注意同偽造我們的歷史作鬥爭。不過為什麼我們的很多青年人常常認為,

問題只在於不允許改寫偉大的衛國戰爭的結果。而忽視了重要性並不亞於此的是,絕不允許在恢復歷史的公正的外衣下,

為那些消滅自己的人民的人辯護。」

有俄國書籍稱1959年12月邱吉爾發表演說,紀念史達林誕辰80周年。後經查證丘並無這篇演說。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30張照片.

本次-2013-東北三省-情繫哈爾濱-共已上傳950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驚人.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3-東北三省-情繫哈爾濱.大約有40篇文章.23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三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