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珍愛典藏-愛在吳哥窟.34 吳哥-羅洛士遺址_巴孔寺
【巴孔寺 (Bakong) 】
話說西元 802 年闍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
在 Mount Kulen 開創了吳哥時期,後來闍耶跋摩二世將國都搬到羅洛世 (Roluos),
目的是為了洞里薩湖定期的氾濫所帶來的肥沃土壤,而且這裡更適合防禦敵人。
闍耶跋摩二世在西元 850 年過世,他的兒子闍耶跋摩三世 (Jayavarman III)
繼承王位(850-877),接下來再傳給他的表兄因陀羅跋摩一世 (Indravarman I AD 877-889),
而因陀羅跋摩一世就是建立神牛寺(Preah Ko)和巴孔寺(Bakong)的國王。
因陀羅跋摩一世 (Indravarman I) 登基之後,首先不能忘祖,
所以都要先開始建祖先廟,祖先廟建好之後,才再建國王廟。
為了表示不忘祖,於是他就建了他的祖先廟聖牛寺 (Preah Ko),
來祭拜闍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 及他的皇后,
以及因陀羅跋摩一世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
祖先廟建好之後,再來要鞏固權力,所以因陀羅跋摩一世上台之後,
要豎立自己的威望,就得建立自己的國王廟。
根據 1935 年發現的巴孔寺 (Bakong) 寺碑記載,
巴孔寺乃是 881 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自己建立的國王廟,
位於當時的國都所在地羅洛士 (Rolous)。
老婆大人呀真是辛苦了...
大太陽的....
不過這是最後一個古蹟行程了.
妳就忍耐一下吧....
從頂塔上算下來一共五層,代表著五界:大君、夜叉、羅剎、太陽神鳥、蛇界,
就因為它也是羅洛士遺址群裡第一座巨石砌造的建築,
所以雕刻大致保存的還算能夠辨認,修復起來也較容易。
巴孔寺是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寺廟,原來的廢墟,
經過法國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從 1936 年開始修復,
經過七年的努力,到 1943 年大致修復至現貌
巴孔寺護城河的寬度比其深度要大得多,仍可見不同於主殿的紅色磚造寺塔,
因為紅磚於此時期仍做為建材之使用。某些寺塔是面朝中央的Bakong寺,
而非一般寺廟的面東建築,因此可視為巴孔寺的周邊寺塔,共同組成這複雜的建築寺廟。
矗立在石階邊的石獅,這是吳哥時期的建築,總可以見到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外牆可以看到浮雕的裝飾,也都充滿了華麗的雕飾。
人物的雕刻是外牆雕飾的一個主要元素,雖然與後期的浮雕比較,
顯得較為刻板、不精緻,但已可於背景見到豐富的蔓藤花紋雕刻。
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壇,底層邊長 65 米,各層的基點原有塔門,
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通往寶塔的階梯陡峭,共有五層。
巴孔寺 (Bakong)
是第一座以須彌山為宇宙中心概念的建築意向之寺廟建築,
主要建築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錐狀塔,塔中祭奉著濕婆神 (Shiva),
寺廟範圍內另有 22 個小型塔。
塔底下四層所代表的分別是七頭蛇王 (Naga)、金翅鳥王 (Garuda)、
羅剎 (Rakshasas)、和夜叉 (Yakshas)的領域,
這些印度教或是印度神話裡的神魔得另文說明才能說的清楚,
而最上層則是『Maharajas』的住所,也就是國王的居所之意。
塔的下三層角落有大象石雕,
但其不完整的程度也僅能稍做辨認而已,
第四層周邊則有12個神龕圍繞,階梯越往上階幅越小,
階梯旁都有石獅做守衛,這些石獅中有些保存得相當好,
似乎古代不論東方西方都喜歡以石獅做為護衛的象徵。
第四層南有保存得很好的淺浮雕裝飾,描述著阿修羅戰敗的故事。
巴孔寺 (Bakong) 最特別的,
要算是頂層上還有一個十五公尺高的頂塔,
仔細觀察這頂塔可以發現建築形式和原時期的建物風格大不相同。
事實上,這是屬於吳哥時期的建物風格,也就是十二世紀時的建物,
與原始建物羅洛士 (Rolous) 時期的年代相隔了300年之譜,
學者推測很可能是由耶輸跋摩二世 (Yasovarman II) 後來加上去的。
頂塔上有典型吳哥形式建物的三角門楣,
東面的門楣上為描述濕婆神 (Shiva) 跳戰舞的彫刻,
南面是印度教的精采故事翻攪乳海,
西面有斜倚姿的另一位印度教大神毗濕奴 (Vishnu),
北面則描述印度史詩羅摩耶那 (Ramayana) 中,
羅摩的弟弟《Lakshmana》被魔王《Ravana》
拉伐那之子因陀羅吉德 (Indrajit) 放出蛇索綑綁的故事。
歷史年表參考資料:http://www.cambodia-photos.com/timeline.php
建築平面圖參考資料:http://angkor.wat.online.fr/image/Bakong.gif
其他參考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Bakong
羅洛世 (Roluos) 時期有三座著名的神廟,
由北到南分別是羅雷寺 (Lolei)、聖牛寺(Preah Ko)、和巴孔寺(Bakong)。
許多吳哥的寺廟都象徵須彌山,巴孔寺 (Bakong) 便是第一座寺廟山式建築的代表,
影響吳哥後世的建築非常深遠。
此時約11點過後....
氣溫約37度或以上.......好熱
這裡為什麼沒有寒流來呢....
即使天氣再怎麼熱....
高度再怎麼高.....
因為是最後一個古蹟景點.
還是給它用力的爬了上來....
說真的.....
這兒的空氣真的很棒很棒.
這是台灣唯一比不上柬埔寨的...
最後的一個景點.
當然要好好的仔細端詳.
以後要看這些石頭只能從照片中去回味了.
巴孔寺原來也是磚塊建築,
後來傾頹後才由後來的國王改建成沙岩石建築,
因此巴孔寺是第一座以沙岩石建造的寺廟,
而且也是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
神殿山乃是印度教相信,宇宙中心是一座須彌山,
故巴孔寺以 5 階式的錐塔建築表徵須彌山。
是柬埔寨考古學研究者確認的最早的金字塔式的山型寺廟。
巴孔寺有五層,
首先看到的是七頭蛇神的雕像,
第一層就是蛇神,再來是火化屍體的塔與長方形建築的藏經閣建築,
第二層屬於鳥神,第三層惡神羅剎,第四層是惡鬼阿克沙,
最後一層就是眾神的居所,這些都是印度神話的角色,
似乎要多了解還要閱讀更多印度的神話故事。
巴孔寺(Bakong)
是吳哥古跡中位於暹粒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寺廟。
公元802年,
吳哥王朝的第一位國王闍耶跋摩二世令柬埔寨獨立於爪哇的統治,
不久之後,他在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建都,
在公元9世紀後期,他的繼承人在吳哥興建巴孔寺作為第一座廟山型寺廟(temple mountain)。
巴孔寺,
是目前所知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
因為是用石塊所建築,所以保存的還算相當完整,
由此可以見識到吳哥早期的文化,在巴孔寺時代即已開始奠下基礎。
<巴孔寺>
它是吳哥遺址中第一座多層次的神殿山,
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
遠遠一看只見一尖頂方形的高塔,
立於寬闊的塔基之上,
象徵印度教的神山"須彌山",
神殿裡則供俸濕婆神....
對照於寺前二座藏經閣仍用紅磚建築,
但卻呈現頹象可對照出,
吳哥遺址能夠相當完整保存至今,
要歸功於石塊建築的技術。
如今只剩岩石塊依然傲然於世.
彷彿時間.雨水都不對它構成傷害..
石獅子.
1200年前的建築雕塑....真是美呆了...
只剩樓板的遺跡...讓人無限感動...
這邊是巴孔寺的後門..
可以看到巴孔寺佔地寬廣.幅員遼闊...
瞧它最後一眼......
帳篷下的巴孔寺
再一張...
寺旁的護城河
空間品質真的無話可說拉....
漂亮的藍天加綠樹.讓心情變得特別的好.
護城河上的七頭蛇遺蹟..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0張照片.
本次-2009-珍愛典藏-愛在吳哥窟-共已上傳1407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驚人.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09-珍愛典藏-愛在吳哥窟.大約有40篇文章.1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三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