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古堡楓情-加拿大 49.加拿大-溫哥華-蓋斯鎮
置頂照片: 蓋斯鎮上三姊妹.
玩美加族-領隊兼導遊-賴春燕(小燕)
旅遊時間:10天7夜--第八天上午
時間:民國104年10月1日-星期五.
天氣:陰有霧
溫度: 5-10度C
這一兩趟出國.不管是加拿大還是歐洲荷比法.
為了拍2100萬畫素的raw檔.(每次都超過100G)
斯斯千辛萬苦還是會帶筆電出門.(這樣就不怕記憶卡不夠用.)
晚上下榻飯店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記憶卡中的檔案上傳到筆電.還有隨身碟當中.
這樣就有二份檔案.我也比較安心一點.晚上才能安心睡覺.
沒辦法...辛苦拍的照片要是被毀了....我會無法原諒自己的...^^"
我們住宿的加拿大最後一間飯店-溫哥華鐵道鎮元素飯店
Element Vancouver Metrotown酒店位於本拿比(Burnaby),
設有1座室內游泳池,距離Metropolis at Metrotown鎮購物中心有4分鐘步行路程。
每間客房均配有設備齊全的廚房。酒店也提供免費WiFi。
Element Vancouver Metrotown酒店的明亮而開放的客房均提供平板電視、iPod基座、辦公桌、
沙發休息區以及帶玻璃淋浴間和免費洗浴用品的私人浴室。
RISE自助早餐區每天早晨提供免費早餐。屋頂設有戶外座位。
客人可以在健身中心鍛煉。酒店也提供自助洗衣和代客泊車等服務。
酒店距離中央公園有10分鐘的步行路程,距離鹿湖公園(Deer Lake Park)有9分鐘從酒店的驅動器的車程,
距離溫哥華市中心13.5公里,搭乘輕軌可輕鬆抵達。溫哥華國際機場(Vancouver International Airport)距離酒店17公里。
此住宿被評為伯納比性價比最高的選擇!相較城市其他相似住宿,此間住宿更物超所值!
溫哥華鐵道鎮元素酒店自 2014 年 12 月 17 日 開始接待 Booking.com 的旅客入住。
飯店客房數量: 169, 連鎖飯店: 源宿酒店
本酒店屬於四星級酒店...讚
一大清早起來...
就是為了要去吃飯啦.
本飯店真的很新.也很現代化.
聽說適性價比最高的一家飯店...
看到早餐了.....有我最愛的香蕉耶.
算一算這一陣子減肥以來...
斯斯一年吃掉超過500根香蕉....^^"(都快以為自己是猴子轉世的...哈哈)
我的早餐.....還算不錯吧.
不過這只是一部分啦..有的沒拍是怕嚇壞別人...^^"
反正我的早餐是吃到百分之一百二十分飽的啦...^^"
早餐等待區.....
早餐區之飲料...蠻特別的.
不過我習慣改了...早餐只喝熱飲.不碰冰涼飲料.
因為我還想多活幾年.冰涼飲料我是少碰為妙..尤其是早上.或運動後.
斯斯喜歡拍的燈飾....每一家都不同耶....讚
我們住宿之飯店所地在地區屬於溫哥華-鐵道鎮
鐵道鎮(英語:Metrotown)
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本拿比市西南部,
是該市政府官方界定的四個市鎮中心之一,
也是大溫哥華地區內數個區域性市鎮中心之一。
根據本拿比市政府的官方定義,
鐵道鎮在西面以界限道(Boundary Road)與溫哥華市為鄰,
南界為帝國街(Imperial Street),東界為皇家橡樹大道(Royal Oak Avenue),
北面則以京士威道以北的一系列小街道為界[3],面積為2.97平方公里(730英畝)。
鐵道鎮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京士威道,而溫哥華架空列車的路軌則坐落京士威道以南並大致與其平行。
架空列車的柏德遜站和鐵道鎮站坐落該區以內,而皇家橡樹站則位於該區的東南角以外。
(早上起霧....飯店都看不到頂了...)
Metrotown鎮中心成立初期並沒有統一的中文譯名;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鐵道鎮」、「地鐵城」和「美都鎮」等譯名皆有人使用。
前兩者皆與鐵路運輸有關,有可能是指途經該區的溫哥華架空列車系統,
或過去曾使用相同走線的中央公園市際電車線。
「鐵道鎮」在往後年間逐漸成為大溫哥華地區中文媒體和華人機構的通用譯名,
但現時亦有小部分媒體和機構(如本拿比公共圖書館的中文網站)將這個地區稱為「都會城」。
(一大清早...外面好冷.....但我喜歡..哈哈)
歷史
早期聚落及工業發展
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於1858年建立,並定都於菲沙河北岸的新西敏。
為了有效防衛殖民地首府,理查·穆迪上校(Richard Moody)
建議在布勒半島上修築一條道路連接新西敏和福溪,以便軍隊來往兩地。
這條道路(即現京士威道)於1860年開通,呈西北至東南走向[15];
政府並於沿途地勢最高地點(即今天的鐵道鎮)預留土地作軍事用途。
(清早的鐵道鎮)
1858年菲沙河谷淘金潮的消息傳出後,
超過25,000名淘金人士抵達低陸平原補給並準備前往英屬哥倫比亞內陸,
卻沒有進入現溫哥華市的範圍。
現市界以內首個歐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於現馬寶區一帶出現。
布勒內灣對岸的穆迪圍(今北溫哥華市)於1863年出現一個鋸木工場,
標誌著溫哥華一帶伐木業的開始。
後來現布洛頓角一帶出現了另一個鋸木場,
但因該帶急湍的水流不利運作而於1867年遷至現歌雅街的盡頭,
改稱喜士定木廠,並成為日後溫哥華發展的核心地點。
傑克·戴頓於1867年在喜士定木廠附近建立一間酒吧,
現稱煤氣鎮的聚落亦圍繞著酒吧逐漸成型。
(鐵道鎮上的紅綠燈.)
英屬哥倫比亞殖民地政府於1870年在煤氣鎮進行勘查並劃出一個名為「固蘭湖」(Granville)的鎮址;
名稱來自時任英國殖民地大臣固蘭湖伯爵。憑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優勢,
固蘭湖鎮址從多個地點(如滿地寶、二埠和域多利)中脫穎而出,
被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選為其鐵路總站所在。
(這張照片的重點在於那一排排的楓紅行道樹.)
溫哥華於1886年4月6日正式設市,名稱來自喬治·溫哥華,當時的南界僅及現16街。
(16街以南的地帶於1892年設為南溫哥華自治區。)同年6月13日發生溫哥華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毀。
溫哥華消防局其後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開。
溫哥華於1881年約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萬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萬人。
(顏色特別的消防栓)
隨著CPR開通至溫哥華,有份興建鐵路的華工亦頓時失業。
被遣散的華工滯留溫市討生活,並形成華人聚落。
到1887年華埠人口約有90人,「China Town」一詞更出現於本地主流報章中。
由於溫哥華位處菲沙河河口,河水鹽度自然較菲沙河上游為高,早期華人亦因此將此處稱為「鹹水埠」。
其後開始出現「Vancouver」的音譯,但初期沒有統一音譯,「灣高花」和「溫哥巴」等皆為人所用。
到了清末民初,音譯逐漸統一為「雲高華」或「雲哥華」,並衍生出「雲埠」和「雲城」的簡稱。
溫哥華市於1929年1月1日與南溫哥華自治區和灰角自治區合併,市界綫維持至今。
合併後溫市人口達228,193人。
本拿比於1892年設立地方政府後,這條道路的質素得以改善,
而隨著與此路平行、連接新西敏和溫哥華的中央公園市際電車線於1891年開通,
該帶亦逐漸成為新移民定居的熱門選擇之一。
有見及此,省政府於1890年代將軍事保留地中的部分土地改作住宅用途,
為現鐵道鎮一帶的聚落奠定先基。
(飯店旁的超市.還沒開門.)
20世紀經濟大蕭條期間,本拿比長官威廉·普里查德(William Pritchard)
動用地方政府儲備和貸款來進行一系列刺激就業措施,以舒緩區內的失業問題。
然而,此舉卻令本拿比政府的財務更為拮据,更逼使省政府於1932年委任專員來接管本拿比的地方政府事務。
在省政府特派專員的管理下,本拿比政府與福特汽車達成協議,在區內京士威道與麥凱大道(McKay Avenue)交界一帶設立組裝廠。
該廠於1938年開幕,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産軍用車輛[18];戰後該廠成為一家電燈公司的生産工場。
食品批發商凱利-道格拉斯(Kelly-Douglas Company)於1946年在前福特車廠以東設廠,
而辛普森-西爾斯百貨公司(Simpsons-Sears)則於1954年在凱利-道格拉斯工廠以東開設一座郵購服務中心和貨倉。
中央公園市際電車線在本拿比和新西敏的路段於1953年10月23日停駛,而該線餘下位於溫哥華市內的路段則於翌年停駛。
「都會鎮」規劃進程
本拿比政府的規劃部門於1960年代制定一份名為《公寓研究》(Apartment Study)的報告,
當中建議將區內的不同地域作分層次定位,各層次的分別在於其住宅、商業活動和其他社區設施的布局,
當中最高層次為「鎮中心」("town centre")[21]。規劃部門預期中的鎮中心為人口和社區活動的主要焦點,
涵蓋各種商業、文化及康樂設施,並方便居民通勤至工業區及其他工作場所。
報告並列出本拿比內三處可建立鎮中心的地點,分別為西北部的布倫活(Brentwood)、
東北部的洛克希德(Lougheed)、以及西南部京士威道夾沙息士道的辛普森-西爾斯百貨公司貨倉一帶[21]。
這份《公寓研究》報告於1966年獲本拿比議會接納。
本拿比規劃部後於1971年出版一本名為《市區構造》(Urban Structure)的書籍,並附和阿徹的觀點,
指出在區內每隔一段距離設立一個「都會鎮」是最佳的市區建築形式。
(加拿大人的最愛車型-皮卡啦.)
然而,到了1974年,本拿比規劃部有感在區內設立多個都會鎮將耗盡地區政府的注意力和資源,
因此改為建議只在區內設立一個都會鎮[26],並從布倫活、洛克希德、和京士威道夾沙息士道地段中選擇一個地點來設立都會鎮。
規劃部認為布倫活和洛克希德地區已朝著以汽車為本的方向發展,與以行人為本的都會鎮發展概念不符;
而京士威道夾沙息士道一帶的工業用地尚未開始重建,因此該址最有條件發展成與都會鎮理念相符的社區[26]。
規劃部遂向本拿比議會建議將京士威道夾沙息士道鎮中心正式界定為一個「都會鎮發展地區」("Metrotown development area"),
議會並於1974年7月通過此項建議。
(帥呆了的車頭.我喜歡)
與此同時,大溫哥華區域局亦開始審視整個大溫地區的發展方向,
並於1975年發表《宜居地區1976/1986》報告(The Livable Region 1976/1986),
當中提出在大溫地區數處設立區域性市鎮中心(regional town centres,RTC),
並將之發展成就業和文娛樞紐以滿足附近居民所需,從而減少進入溫哥華市的交通流量。
本拿比位處大溫地區的地理中心點,大溫區域局因此認為在本拿比設立一個RTC將有利整個大溫地區;
而有見本拿比政府的都會鎮(下稱鐵道鎮)規劃工序已進行得如火如荼,
大溫區域局認為將鐵道鎮界定為一個RTC是實踐這個規劃理念的最便捷途徑,
並為日後在素里和高貴林設立RTC提供良好的範例 。
此外,大溫區域局亦計劃在過去曾為中央公園市際電車線所使用的走線上興建輕鐵系統(即現架空列車),
而鐵道鎮則正好位於這條走線上,日後該區將擁有良好的公共運輸配套 。
綜合上述因素,該報告建議當局立刻展開在鐵道鎮設立RTC的程序 。
本拿比政府隨之與大溫區域局共同展開鐵道鎮RTC的研究工作 ,
而本拿比規劃部則於1977年發表鐵道鎮發展大綱,詳細闡述該區的發展策略 。
(加拿大溫哥華區的楓葉.)
發展受阻
北美經濟於1970年代中和1980年代初遇上衰退,加上1979年地方選舉後本拿比政府的長官職位和議會組成皆出現政黨輪替,
為鐵道鎮發展項目帶來不明朗因素 ;本拿比長官默西爾(Dave Mercier)更於1981年表示當局應重新審視鐵道鎮項目 。
另一方面,當地居民有感「Metrotown」一名了無生氣並與該區形象不符,因此於1982年舉行徵名比賽為該區重新命名 。
比賽期間「果林公園」(Orchard Park)一名成為大熱,
但時任本拿比長官勒窩恩(Bill Lewarne)則表示大溫區域局印製的宣傳文件中已將該區稱為「Metrotown」,
更名的話將為當局帶來額外開支 ,當局因此無意棄用「Metrotown」一名,徵名比賽亦不了了之。
(天亮了耶...楓紅更明顯了.)
到了1980年代初,大安發展公司(Dao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已取得凱利-道格拉斯工廠地皮的發展權,
並計劃在該處設置百貨公司、辦公大樓和多層住宅[37][38]。然而,市道不景加上公司財務狀況欠佳,令項目遇到阻滯。
另一方面,西愛民頓商場和明尼蘇達州美國商場(Mall of America)
的發展商Triple Five Group則表示有意在本拿比西北部洛克希德公路與界限道交界處興建一座大型購物商場和遊樂場。
本拿比議會有恐此項目會不利鐵道鎮的發展,因此於1984年重申本拿比的商業中心將如計劃般設於鐵道鎮,
而長官勒窩恩亦表示地區議會將否決更改洛克希德公路夾界限道地皮的土地用途。
省政府無意介入這宗紛爭,Triple Five的項目亦胎死腹中。然而,該項目拖延了鐵道鎮購物商場尋找鎮場商戶的過程,
令大安的財務雪上加霜。大安於1985年放棄鐵道鎮項目並於翌年結業,
而凱利-道格拉斯工廠地皮的發展權則落入劍橋購物中心集團(即現艾芬豪劍橋集團)手中。
項目實踐
溫哥華架空列車首條路線於1985年末通車,其走線過去曾為中央公園市際電車線所使用,中途並設有鐵道鎮站。
在架空列車開通的同時,鐵道鎮一帶的發展步伐亦從1980年代中起加快,
但其建築形式則以大型零售商場為主,與當初預期中以行人為主的多用途社區有所出入。
在宏利金融的支持下,卡爾投資公司(Cal Investments)購入辛普森-西爾斯百貨公司貨倉地皮並將之改建成鐵道鎮中心商場(Metrotown Centre)。
項目於1985年8月動土,預期於1986年秋季完成[45];西爾斯百貨繼續於原址運作,而活活百貨則是該商場的另一個鎮場商戶。
前福特車廠則於1988年改建成車站廣場購物中心(Station Square);鎮場商戶西夫安超級市場(Save-on-Foods)的屋頂停車場於開幕當日倒塌,
造成21人受傷但無人死亡。劍橋集團將凱利-道格拉斯工廠地皮改建成伊頓中心商場(Eaton Centre);商場於1989年開幕,以鎮場商戶伊頓百貨命名。
隨著伊頓百貨於1999年結業,伊頓中心亦改稱大都會廣場(Metropolis)。
位於京士威道夾威靈頓道(Willingdon Avenue)的麗晶廣場建築群於1999年至2000年間開幕;
項目包括一座亞洲式購物中心、多層住宅和辦公大樓、以及一座希爾頓酒店。
艾芬豪劍橋集團(Ivanhoe Cambridge)於2002年購入鐵道鎮中心商場,並將之與大都會廣場合併而成鐵道鎮大都會廣場(Metropolis at Metrotown),
於2005年開幕後成為全加拿大總零售面積第二大的購物商場。
終於.....到了要離開的時刻了...
今天是我們在加拿大溫哥華地區最後一天了.
晚上我們是十點多的飛機.
所以...我們今天還是有一整天的行程要走...哈哈.
社區設施
本拿比中央公園坐落鐵道鎮西部,園內包括網球場、室外游泳池、小型高爾夫球場以及史旺格球場(Swangard Stadium)。
區內其它公園包括其尼公園(Kinnee Park)、美活公園(Maywood Park)和老果林公園(Old Orchard Park),
其他文康設施則包括邦梳康樂中心(Bonsor Recreation Complex)和本拿比公共圖書館都會城分館[54]。
鐵道鎮區內有兩所小學,分別為馬爾伯勒小學(Marlborough Elementary School)和美活社區學校(Maywood Community School),
而查菲-伯克小學(Chaffey-Burke Elementary)則位於鐵道鎮以北。
最接近鐵道鎮的中學包括位於威靈頓道夾莫斯克洛普街的莫斯克洛普中學(Moscrop Secondary School),
以及位於皇家橡樹大道夾林寶街的本拿比南中學(Burnaby South Secondary School)。上述中小學皆由本拿比校區營運。
除了從1980年代起落成的大型商場之外,區內還有一座名為老果林購物中心(Old Orchard Shopping Centre)的小型商場。
該商場坐落京士威道夾威靈頓道,為區內歷史最久的商場。
中文的越南餐廳....好奇怪...
沒多久我們到了今天的第一個景點了.
算 一算今天的行程也有六七個耶...好忙ㄡ.
「蓋士鎮」 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煤氣鎮」、「蓋斯鎮」...。
唯一相同的就是,這裡就是溫哥華的發源地。
是溫哥華市內少數的景點,溫哥華裡面真的可以列舉為景點的地方應該不多,
除了夜景與自然的Stanley Park、遠景Queen Elizabeth Park、附近一些小點以外,
其實真的不多地方可以去。
而這個點集合了蒸汽鐘、捷克雕像、旋轉餐廳(與寮望台)、老街,算是很多旅遊團會指定的地點喔。
彤彤:
溫哥華的發源地----蓋斯鎮,1867年一位名叫Jack Deighton的人和妻子到此開酒館營生,
由於他舌燦蓮花,獲得個綽號叫「蓋仙」(Gassy),就是現今蓋斯鎮名稱的由來。
1887年,鐵路經過蓋斯鎮,成為往加東的一個運輸站,帶動此區的繁榮,飯店、酒館相繼開張。
淘金熱興起時,蓋斯鎮也曾經繁華,直到1912年,淘金熱潮結束,溫哥華市區漸漸外移,此地才逐漸沒落。
不過聽說這是一個毒販猖狂的小鎮..
在你身邊經過的不是觀光客就是吸毒者耶....
有這麼誇張嗎....我也不知道....^^"
溫哥華市政府於1950年代開始研究於市內興建高速公路網,
市議會並於1967年宣布具體計劃,當中來回8綫行車的南北向公路將取代卡路街的走綫貫穿煤氣鎮。
為了落實此計劃,當局需於煤氣鎮、華埠和士達孔拿區一帶清拆多座建築物,令該帶面目全非。
該三區的居民和商戶於是聯手反抗公路計劃,煤氣鎮逃過清拆命運後,
省政府於1971年將之列為歷史城區,該區遂發展成溫哥華的主要觀光景點之一,
更於2009年被列入加拿大國家史蹟。
(三姊妹合影於有名的蒸汽鐘前.)
我們便要前往「溫哥華」最熱鬧的地方,市中心地區逛逛囉.
首先就是很有名的「蓋斯鎮(Gas Town)」.
不要以為這裡盛產瓦斯才叫瓦斯城...是設立這個城鎮的人叫作蓋斯啦...^^
身為大姊夫的我.
祝福三姊妹永遠都這麼的青春美麗.小口常開...^^"
這張這樣笑就對了..
美麗的姊妹們.
時間彷彿停留在這一刻靜止不動了...
來一張黑白的....
這個鎮上的街道是用石頭鋪成的連路燈原料來源是由瓦斯提供的 走在這裡感覺就像是走到二十幾世紀
而在這個鎮上有一個百年的蒸氣鐘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蒸氣鐘
具說像這樣子的蒸氣鐘有二個 一個在日本 另一個就是在溫哥華的蓋斯鎮上
而這個蒸氣鐘是利用地底下的蒸氣做為時鐘的發條 每15分鐘會噴出蒸氣
全世界第一座的蒸器汽鐘,是蓋斯鎮的地標,也是觀光客爭相攝影的景點。
主要是利用地底蒸汽來帶動時鐘發條,每4分30秒會鳴一次氣笛,15分鐘會播放一次音樂,
每小時發出報時聲,每次的聲響和噴氣,非常有趣,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發自內心的微笑且爭睹的奇景。
(印象中這應該是我們第二次看到不同的蒸汽鐘.(北海道小樽那座斯斯看過三次了....^^"))
大小姑姑...
一個美麗的女人.
還有一個是美麗的大姊姊....^^"
對面的這一家是我們此行的目標之一....購物了.
今天是瘋狂的購物日啦....^^"
我還有兒子嘟嘟交代的服飾(Roots)要買.
對了....我除了兒子交代的東西外.我不幫任何人買東西的...^^"
各式各樣的楓糖..真是眼花撩亂..
小飾物..
原住民圖騰雕飾..
木雕的熊...^^"
這是時鐘.
當然少不了鑰匙圈..
加拿大熊.
皮製短皮夾.好特別.
當然大家買最多的還是加拿大的防寒大衣.
不過我想買史祖鳥的說.不過這裡竟然沒有....>"<
這是甚麼車很多人一定不知道吧...
特斯拉電動車(英語:Tesla Motors)
是美國一家產銷電動車的公司,
最初由艾博哈德(Martin Eberhard)和塔本寧(Marc Tarpenning)
於2003年7月1日所創辦,工程師萊特(Ian Wright)加入成為公司的第3號員工,
不久之後伊隆·馬斯克投資該公司並成為特斯拉最大股東及董事長,
伊隆·馬斯克再找來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而組成公司早期的團隊。
對面這棟建築物感覺特別的好看.
磚紅配上灰色..竟然這樣的速系..^^"
人潮跟車潮都是很多的蓋斯鎮..
這裡 的建築雖然還是比不上歐洲的建築.
但是已經是很讚的了..比台灣的建築不知道美麗多少倍了..
加拿大美麗的建築...
這樣的路面走起來感覺真的不同....我喜歡..非常喜歡.
蓋斯鎮上的十字路口..有名的蒸汽鐘就在對面.
我喜歡拍這樣的建築角度....^^"
好像只有小姑姑有買衣服而已...
很花俏的巴士...
磚造房子也可以這麼有藝術耶...讚
往回走了....
開心的三朵花...^^"
鏡頭拉遠一些....
就算只是一個小鎮.也是很有特色.
馬路的兩旁最多的還是咖啡店..
真想來杯咖啡...^^"
我們的遊覽車就在前方了....
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開啡廳....
遊覽車剛好就停在這家咖啡廳前...
小燕....可以喝杯咖啡再離開嗎....^^"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這是甚麼....>"<
上車了.....
加拿大的遊覽車是整台都是原裝的.
不是台灣那種拼裝車....質感差很多的.
最後我們要離開蓋斯鎮了......886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73張照片.
本次-2015-古堡楓情-加拿大 -共已上傳2911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5-古堡楓情-加拿大.大約有50篇文章.3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三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