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亞德里亞-東歐趣 09-[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龍橋.上
置頂照片:美麗的盧比安納-龍橋.
旅遊時間:10天7夜-(8-18到27)- 第3天.
時間:民國108年8月20日-星期二-上午
可樂旅遊-領隊-劉力源(劉導)
天氣:晴
溫度:18-26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3(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8(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1.
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出遊成員-斯斯+大姑姑+二姑姑+小姑姑+柳家二位大朋友(6位)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 RF 35 F1.8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EF-M 22mm+70-300L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 LED 126
腳架-FOTOPRO C-4i+Manfrotto PIXI
今天將會又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一早離開了布萊德湖之後..
我們一路往54公里外的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行駛而去.
一個小時不到我們就到了-盧比安納市區了.
盧比安納
(Ljubljana,斯洛維尼亞語發音:[ljuˈbljàːna] ,
匈牙利語發音:[ljubˈljaːna];普雷克穆列斯洛維尼亞語:Lüblana,[lybˈlaːna]),
德語稱萊巴赫(Laibach,[ˈlaebax]),義大利語稱盧比亞納(Lubiana,[lubˈjaːna]),
斯洛維尼亞的首都、該國最大城市和11個特別市之一。
面積約170平方公里,人口27.86萬(2007年統計)。
盧比安納是斯洛維尼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該市是斯洛維尼亞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國會和總統的駐地。
由於交通聯繫、產業集中、科研機構和產業傳統等方面的優勢,
該市在斯洛維尼亞得以擁有首席經濟地位。
盧比安納地處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風景宜人。
城市的建築氛圍明顯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強烈影響,
位於河畔的市中心地帶,遍布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
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古老建築與橋樑,
高地上始建於中世紀的城堡則俯瞰整個古城。
盧比安納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
在反傳統的青年人中頗有影響。
詞源
語言學家對於盧比安納這個名稱的來歷意見並不一致。
通常認為它雖然與斯洛維尼亞語詞彙 ljubljena(「親愛的」)非常相似,
但只是一個巧合;這個名稱可能是從拉丁文alluviana(「泛濫的河流」)演變而來。
還有一些人推測這個名稱來源於古代斯拉夫人神話中一個神祇的名字Laburus。
也有語言學家將拉丁和斯拉夫兩種起源說全都否定,
重現出更早的來源Lablana,但是沒有得到詞源學的確認。
該市的德語名稱萊巴赫(Laibach),源自於Laibach(或Laubach),
意為「不冷不熱的溪流」。
其義大利語名稱Lubiana是其拉丁語和德語形式的混血。
這些名稱在歷史上曾經非常重要。
1980年代,「萊巴赫」這個名稱由於萊巴赫樂隊而再次廣為人知。
1918年以後,斯洛維尼亞不鼓勵使用該市的德語名稱,
1918年以後,斯洛維尼亞不鼓勵使用該市的德語名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當納粹德試圖在德占斯洛維尼亞地區執行激烈的日耳曼化政策時,
特別引起了爭議。
今天,大部分德國人使用Ljubljana這個名稱。
另一方面,「萊巴赫」這個名稱在奧地利和德國南部,
以及盧比安納的德國大使館,仍然得到廣泛使用。
歷史
盧比安納地區已知最早的居民點,是在青銅時代建於水上的木屋。
公元15年,羅馬帝國在此建立艾摩那殖民地(Colonia Iulia Aemona)。
452年,艾摩那被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洗劫並摧毀。
6世紀時斯拉夫民族的一支斯洛維尼亞人抵達此地。
關於盧比安納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1144年(德語Laibach)和1146年(拉丁語Luwigana)。
這個居民點在1220年獲得城市特權,1335年歸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直到1918年。
這一時期,盧比安納是卡尼奧拉公國的首府。
1461年,盧比安納成為教區中心。在中世紀晚期,發展成為一個斯洛維尼亞的文化中心。
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被拿破崙戰爭所短暫打斷,從1809年到1813年,
盧比安納成為法國伊利里亞省的省會。
從1816年到1849年,盧比安納是伊利里亞王國的首府,
奧地利帝國的行政單位之一。
1821年,該市舉辦了萊巴赫會議。
1849年,盧比安納開通了到維也納的第一條鐵路;1857年,
鐵路通的里雅斯特。在19世紀下半葉,
在最初與克拉根福的競爭之後,
盧比安納形成無可爭議的斯洛維尼亞文化中心。
1895年4月14日20時17分,復活節期間,
一場地震破壞了該市的很大一部分。
這次地震的規模為6.1,甚至遠達佛羅倫斯、維也納和斯普利特都有震感。
當時,盧比安納大約有31,000人口,1,400幢建築物。
大約10%的建築物遭到摧毀或大規模損壞,後來經過翻建或改變。
儘管死傷人數不多,但是地震嚴重損壞了Vodnik廣場老修道院,
其中包含教區女子學院和圖書館,因此這座建築物被迫完全拆毀,
後來在此開設了盧比安納的戶外中央市場。
這次地震使得該市大為擴展,並且相當普遍地改變為新藝術運動建築,
與保存下來的早期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一同存在。
The Mladika 例如,今天斯洛維尼亞外交部的所在地,
而其他許多建築追溯到緊接著地震之後的時期。
重建計劃由市長Ivan Hribar執行,賦予盧比安納現代的新形象。
隨著1918年奧匈帝國的崩潰,
盧比安納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內斯洛維尼亞的非正式首都,
1929年,成為南斯拉夫王國Drava Banovina的正式省會。
1941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義大利及軸心國對南斯拉夫的戰役影響到該市,
義大利自伊斯特利亞入侵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被意軍占領,改設盧比安納省。
該市成為地下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
1942年2月23日,義大利政府用30 公里長的鐵絲網將其完全包圍起來。
在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之後,納粹德國取代了義大利人占領該市。
該市被德國人和他們的斯洛維尼亞合作者統治,
直到1945年5月斯洛維尼亞游擊隊解放該市。
戰後,為紀念此事,已經按照戰爭進程修建了紀念與戰友情誼小徑
(Pot spominov in tovarištva, acronym PST)。
1955年,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授予盧比安納市「英雄城市」的稱號,
因為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來的英雄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盧比安納成為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
1991年十日戰爭後,南斯拉夫人民軍撤出,斯洛維尼亞取得獨立,仍以該市為首都。
地理與氣候
盧比安納市區北部,位於阿爾卑斯山腳下
盧比安納位於東經14.30°,北緯46.03°,位於斯洛維尼亞的中央,
薩瓦河上游的盆地,盧布亞那河在此流入薩瓦河。
盧比安納的平均海拔高度為298米。
盧比安納氣溫變化的部分一月約2.4℃、七月約21.9℃,氣候宜人。
平均年降雨量約1350毫米。
教育
1693年,學者聯誼會(Academia operosorum Labacensis)成立於盧比安納。
雖然於1801年關閉,卻是成立於1938年的斯洛維尼亞文理科學院的先驅。
該市唯一的大學,盧比安納大學成立於1919年。
該市還擁有歐洲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之一,
愛樂協會(Academia Philharmonicorum)成立於1701年。
此外,該市還是在全世界擁有10,000名會員的國際學術團體—
—政治學學生國際協會(IAPSS)的永久駐地。
交通
盧比安納的公共汽車由市屬的Ljubljanski potniški promet 公司 (LPP)經營。
由於在尖峰時間面臨巨大的交通流量,該市已經就在道路上恢復輕軌系統
(盧比安納的有軌電車在1958年停駛)進行了許多討論。
在盧比安納還有許多出租汽車,2006年12月,新建了一個的索道上下盧比安納城堡。
盧比安納的郊區覆蓋著廣闊的郊區公共汽車和郊區火車網絡。
盧比安納約熱·普奇尼克機場服務於盧比安納地區。
建築
盧比安納有著濃烈的阿爾卑斯山氛圍,該市的建築更加強了這一氛圍。
由於地理上鄰近的原因,這裡也有一些地中海風味。盧比安納曾經數次被地震摧毀。
在1511年的一次地震後,盧比安納以文藝復興風格進行重建。
該市受到1895年地震的嚴重損壞,重建時採用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
該市的巴洛克建築主要是受到義大利巴洛克建築的影響。
主教座堂由Andrea Pozzo設計於1701年,而聖 Ursula教堂顯示了帕拉迪奧特色,
Francesco Robba設計了噴泉。
城堡是該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始建於中世紀,經過了翻新。
該市興建於20世紀初的大片區域,包括幾座橋樑,
體現了本地建築師約熱·普雷契尼克作品的特點。
其最著名的 high rises 之一是Nebotičnik。
文化
在盧比安納的市中心,坐落著國家美術館和現代美術館,
展示斯洛維尼亞最偉大的藝術品。
盧比安納還有大規模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街,
設在過去南斯拉夫的軍營內,大體上類似於柏林的藝術家鬼屋。
在Metelkova 舉辦電影和演說,以及音樂會(以另類搖滾為主)。
這裡有許多音樂節,主要是古典音樂和爵士樂,
例如盧比安納夏季藝術節(Ljubljanski poletni festival),
以及世界音樂節Druga Godba。在1980年代,
盧比安納是新斯洛維尼亞藝術(Neue Slowenische Kunst)運動的中心,
萊巴哈樂隊和理論家Slavoj Žižek 都屬於這一運動。
2002年在盧比安納西南約20公里的一個考古遺址發現了一個公元前3200年的輪子,
據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木製輪子。
龍橋
(斯洛維尼亞語:Zmajski most)
是位於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市中心的一座橋樑。
龍是盧比安納的象徵。
這座橋原址出曾有一座橋樑,後因地震被毀。
龍橋是盧比安納首座鋼筋混凝土橋樑。
1901年竣工時曾名為祝賀橋。
後因橋上有龍的裝飾而被通稱為龍橋。
『龍橋Zmajski Most』是通往『盧比雅納 Ljubljana舊城區』跨越在
『盧布爾雅尼察(Ljubljanica)河流』的三座橋樑之一。
傳說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伊阿頌擊退飛龍建造盧比雅納城市,從此龍就成為盧比雅納的象徵。
西元1901年為了紀念維也納哈布斯王朝法蘭茲-約瑟夫皇帝加冕40周年。
重建這一座水泥結構前後架上四條青銅飛龍裝飾的橋樑取代原有的木橋。
這也是斯洛維尼亞首座鋪上瀝青柏油路面的橋樑。
我們不急著從龍橋走過去而是沿著河岸邊先享受一下右岸的氛圍,
前方不遠會有第二座知名的橋樑:『肉舖橋Mesarski Most』(也有人翻譯屠夫橋)
龍是盧比安納的象徵:傳說中,
盧布爾雅那的創建者伊阿宋打敗了龍,
使這個地區成為建設新城市的安全之地。
當你在城市中漫步時,龍是主旋律,
它出現在很多景點里...
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
人口只有28萬人,全歐洲人口少;
面積小的迷你首都之一。
從羅馬時期到現在也有2000多年的古老歷史。
盧比雅納的位置剛好夾在維也納、布拉格、威尼斯之間,
城市規模小也沒有臨近的城市知名,
不過在斯拉夫、日耳曼、義大利拉丁等民族圍繞統治感染下,
盧比雅納也不遑多讓擁有巴洛克時期與新文藝復興時代的優雅氣質。
西元1895年盧比雅納經歷毀滅性世紀大地震,城市幾乎全毀。
城市的重建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正是全面性展開。
國內知名建築師普雷契尼克(Joze Plecnik)擔任重任,
他把原有的都市風格保留再注入古埃及、希臘、
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特色。
二姑姑...
一樣是龍.還是我們的中華龍比較帥氣.
不過既然來了.
說怎樣都要跟龍拍照的二位姑姑.
![](https://pic.pimg.tw/ss19650808/1498482020-1634519398.gif)
![](https://pic.pimg.tw/ss19650808/1498402014-1367395459.gif)
橋上美麗的燈桿.
底座的龍?還是鷹??傻傻分不清楚
![](https://pic.pimg.tw/ss19650808/1498358115-2332162286.gif)
讓盧比雅納沿著穿越城市的盧布爾雅尼察(Ljubljanica)河流,
盧布爾雅尼察河(斯洛維尼亞語:Ljubljanica)
是斯洛維尼亞的河流,
河道全長41公里,流域面積1,860平方公里,
是考古學家和尋寶家發掘文物的熱門地點,河畔城鎮有首都盧布爾雅那。
這是一個很優美的小小首都.
因為這個國家的首都人口才只有28萬人..
橋下有渡船處.可以選擇坐船遊覽盧比安納..
我們要經過三座橋.龍橋只是第一座.讓我們繼續走下去唄!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0張照片.
本次-2019-亞德里亞-東歐趣-共已上傳589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19-亞德里亞-東歐趣.大約有77篇文章.4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