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 61- [奧地利-維也納 -霍夫堡皇宮+國立歌劇院.
置頂照片:美麗而雄偉的霍夫堡皇宮
旅遊時間:10天7夜-(12-08到12-17)- 第八天
時間:民國107年12月15日-星期六-早上
可樂旅遊-領隊-邵士立(小邵)
天氣:雨+雪
溫度:-2度一-4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1(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4(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1.奧地利+1.捷克+1)
出遊成員-斯斯+大姑姑+二姑姑+小姑姑.(4位)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主機-CANON-EOS 5D2,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70-300L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EF-M 28mm f3.5
閃光燈-CANON-EX-430+GODOX 神牛 V860二代+ GODOX 神牛 LED 126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Manfrotto PIXI
剛薑餅屋拍完照後我們要出門了....
遊覽車外的雪景..
今天也是我們此行最後一天的旅途.
我們一整天都會在維也納市區中閒逛..
車窗外的維也納市區...美麗的建築群.
沒多久我們到了今天的第一個景點-
霍夫堡宮殿(德語:Hofburg)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宮殿建築。
霍夫堡宮殿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帝冬宮。
(夏宮是美泉宮)。今日的霍夫堡宮殿是奧地利總統官邸所在地。
霍夫堡皇宮 Hofburg Imperial Palace
網站:http://www.hofburg-wien.at/
FB:https://www.facebook.com/hofburg.wien
地址:Kaiserappartements, Silberkammer (google map)
交通:
地鐵U3 到 Herrengasse 下(步行3min)
地鐵U1 U3 到 Stephansplatz 下(步行10min)
開放時間:9:00-16:30
霍夫堡皇宮 Hofburg Imperial Palace
奧地利有個傳統,皇帝不能住前任皇帝的房間,
因此每一代皇帝都對皇宮進行改建擴建,
霍夫堡皇宮於是擁有龐大的建築群,
匯集歐洲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猶如一座城中之城,
是歐洲最為壯觀的宮殿之一。
維也納是一座擁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
早在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就在此建立城堡。
維也納舊城區街道狹窄,縱橫交錯,
兩旁多為巴洛克式、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
最重要的古典建築,都集中在圍繞舊城區寬達五十米、
十九世紀晚期的環城大道(Ringstrasse)周邊。
兩旁有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
將維也納的輝煌傳統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
漫步卵石鋪設的街道上,除了目擊絢麗與輝煌之外,
更像走進了歐洲的歷史中。
整座維也納舊城區於二零零一年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
其中,霍夫堡皇宮(Hofburg),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
廣大宮殿是由西元十六至十八世紀所建造的舊皇宮及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建造的新皇宮組成。
當西元一九二六年新霍夫堡皇宮落成時,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已經退位八年了。
在長達七百年的歷史中,記載著瑪麗亞.德蕾莎女皇開明統治的帝國盛世,
約瑟夫二世繼承母業,實行改革的輝煌業績;弗蘭茨一世為平息和拿破崙的紛爭而下嫁女兒的恥辱。
最為顯赫的德蕾莎女皇,共生育十一個女兒,有十個嫁到其他國家成為皇后,
故有「歐洲國母」之稱。其後,約瑟夫一世,和他更為出名的皇后——西西公主。
其侄子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斐迪南王儲,霍夫堡王朝從此走向了衰落。
皇宮歷史可追溯到一二七九年,奧地利有個傳統,皇帝不能住前任皇帝的房間,
因此每一代皇帝都對皇宮進行改建擴建,最終形成如今占地面積達二十四萬平方米的規模。
現今是一座擁有十八個廂宮、五十四個出口、十九座庭院和二千九百間房間的龐大建築群,
中古世紀各式建築風格及十九世紀末的仿古典主義風格,彙集在一起,
使霍夫堡皇宮成為歐洲各種時期建築風格的歷史見證,故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成為歐洲最為壯觀的宮殿之一。
今日霍夫堡皇宮已成為奧地利聯邦共和國總統府和政府所在地,接待國賓的儀式通常在這裏舉行。
除了聯邦共和國總統辦公地之外,其餘部份作為會議和展覽場所以及文化設施,
霍夫堡皇宮包括有:國際會議中心、工藝藝術博物館
( 包括古藉收藏、宮廷武器收藏、古老樂器的收藏的前宮廷收藏),
國家圖書館的典籍博物館(肖像收集和照片文件)
和民俗人類學博物館、西班牙騎馬學校等。
■ 英雄廣場
一進城門所看到的英雄廣場(Helden-Platz),正面的弧形曲線令人印象深刻,氣勢恢宏。
廣場上的兩座銅像分別紀念的是,十九世紀時和土耳其人大戰中戰無不勝的薩弗伊公國歐根親王
(PrinceEugene of Savoy),
遙遙相望的是,成功抵禦拿破崙的歐根親王卡爾大公爵(Archduke Charles)的二座峻偉銅像。
此兩座雕像的馬匹只有兩腳著地,僅以此支撐整個雕像的重量,是難度很高的技巧。
據說雕像的作者斐科恩(Anton Fernkorn)無法再使用相同的技巧來創作雕塑,後來便發瘋了。
兩座英雄的銅像凝固著哈布斯堡王朝盛世的榮光。
這兩個人都是奧地利歷史上抵抗外族侵略的英雄,廣場因此而得名。
■ 禮儀大廳
在連接新霍夫堡皇宮和老霍夫堡皇宮的地方,
有座一八零四年建造的禮儀大廳(Festsaaltrakt)。
禮儀大廳建築物頂部的雕塑裝飾很顯著,
這座一千平方米金碧輝煌的大廳,曾是皇帝登
基和舉行舞會的地方。如今做為聯合國和其他機構舉行大型會議和宴會之用。
一九五五年五月在此處簽訂了歷史性獨立條約,從此奧地利宣布了「永久中立」。
■ 米歇爾廣場
霍夫堡皇宮的米歇爾樓(michaelertrakt),
由建築師費迪南德.基施訥(Ferdinand Kirschner)在一八九三年完成豪華的巴洛克宮殿。
米歇爾樓的弧形立面上精緻的塑像,兩側的噴泉和五十米高的圓頂,使得這座宮殿極其堂皇富麗。
在米歇爾廣場上,眾多巴洛克建築的包圍下,建於十三世紀的米歇爾教堂(Michaelerkirche)顯得很特別。
早年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宮廷教堂。它的主體部份屬於晚期羅馬式,但是卻擁有一個早期哥德式尖塔。
米歇爾教堂是重要的宗教音樂表演場所,作曲家莫扎特的最後一部作品《安魂曲》就是在這座教堂裏首演的。
■ 瑞士人門
從中世紀時代,在歐洲人心目中「瑞士人」是「忠誠」的同義詞。
當時歐洲各國幾乎所有的宮門都專請瑞士人把守,哈布斯堡王朝也不例外,
霍夫堡宮的最古老部份是哈布斯堡王朝舊皇宮的正門叫「瑞士人門」(Schweizertor)。
是依據瑪麗亞.德蕾莎女皇的命令而命名。
一五四七年至一五五二年,費迪南一世皇帝把古老的城堡改建成文藝復興式的宮殿,
這座紅底藍橫紋的門是建於一五二二年,瑞士門的上方,
可以看到金色的哈布斯堡雙鷹家徽,在那個戰事紛亂的年代,
城門外的護城河,及連接城內外的吊橋,現已不復存在。
一座皇宮除了其深遠的歷史意義,當然還有數之不盡的珍寶。
宮廷中有超過一千四百間裝潢綺麗的房間,
其中有四十四間是極之豪華,時刻吸引世人的目光。
■ 西西皇后博物館
哈布斯堡王朝第一任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一八四八年,年僅十八歲加冕,在這寶座上坐了六十八個春秋。
維也納在他執政期間也變成了世界一流名城。
其夫人西西皇后曾經被喻為「歐洲最美麗的女人」,
一八五四年,皇帝與當年十七歲的巴伐利亞公主伊麗莎白(西西)完婚。
西西公主的皇室婚姻生活過得並不如意,為了逃避皇宮中的生活,
經常四處旅行,常常前往匈牙利,她同時受到匈牙利及奧地利百姓的敬重和愛戴,
是奧地利人最喜歡的一位公主,被百姓暱稱為「西西」。
一八九八年九月十日,西西在瑞士日內瓦街上被意大利籍的無政府主義者刺殺,
享年六十一歲。
西西皇后博物館(Sisi Museum)於二零零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也是西西皇后一百五十周年結婚紀念日當天,在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前六個房間內正式開幕。
當今人們流漣在皇室建築群和各式珍貴文物之間時,不由得驚羨於昔日帝國顯赫家族的奢華,
想尋訪哈布斯堡王室的浮華歷史的話,霍夫堡皇宮是必遊之地。◇
哈布斯堡王朝
(德語:Habsburg),也稱哈普斯堡家族(Hapsburg),
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
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
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
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
和今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紀中葉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分支,
前者占據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稱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後者則為西班牙國王,
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
撒丁王國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廣袤領土,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但由於多代近支聯姻,在累代基因缺陷下,繼承者紛紛出現身心理的健康問題。
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奧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繼男嗣斷絕。
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奧地利分支與洛林家族聯姻,
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西亞嫁於洛林公爵、托斯卡納大公法蘭索瓦三世(法蘭切斯科二世),
並依據《國本詔書》繼承了奧地利、匈牙利與波希米亞等家族領地,
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蘭茨·史蒂芬當選為帝國皇帝。
起源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阿爾薩斯(Alsace),
後擴張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
名為哈布斯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萊茵河西岸流域。
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
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利希公國,
旋即分封於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
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直至於一戰戰敗為止。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拿騷家族的阿道夫被選舉為國王,
但因其與英國結盟很快遭到厭棄,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選為對立國王,
並在1298年擊敗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
自此後雖然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選舉為對立國王,並與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四世共治,
然而其後的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開始退縮到以奧地利爲主的家族領地,
並把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陸續劃入治下。
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
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北部的鷹堡,
轉移到奧地利的維也納,
因此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稱爲「奧地利家族」。
發展鼎盛
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
繼續保有奧地利與施蒂利希為領地。
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範圍,
並在14世紀中葉開始自稱「大公」,
以期與選帝侯的權位相抗衡,
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
哈布斯堡家族將奧地利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
這最終導致了內外奧地利分治。
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兩位兄弟,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和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簽定協議
阿爾布雷希特的子孫將擁有奧地利大公國(後來被稱為下奧地利),
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
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並沒有因為1450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絕嗣而統一,
利奧波德支系的兩個分支老蒂羅爾支系和施蒂里亞支系控制著不同的領土。
直至1490年老蒂羅爾支系絕嗣,
哈布斯堡家族領地才由施蒂里亞支系的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一。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
1422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
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莉莎白,
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羅馬人民的國王、
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
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英年早逝,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
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遠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繼承,
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
但不幸的是,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
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
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逐漸步入鼎盛期。
散葉歐洲各國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期間
(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克西米利安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第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
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北部至荷蘭、比利時的領地通通併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克西米利安的兒子美男子菲利普,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不過,菲利普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帶入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與法蘭西衝突的火種。
馬克西米利安的孫子,
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一世於1521年5月25日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
次年,斐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
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拉約什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
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併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
而哈布斯堡王朝便是通過聯姻在歐洲的影響使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國勢力大大增強。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
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
成為了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
查理因此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
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
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病逝,
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此時,查理五世成為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
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
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
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
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征戰並未止歇。
1521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發覺其國被哈布斯堡領土包圍,
於是攻擊西班牙在義大利的屬地,再次引起兩國的衝突。
法國遭遇災難性敗績,先後在比克卡會戰(1522年)、帕維亞之戰(1525年,
弗朗索瓦本人被虜)受挫。結果,被查理俘虜的弗朗索瓦退出戰爭,
再次放棄米蘭予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為取得自由,
不惜簽訂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的屈辱條約。
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布撕毀條約,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
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維亞之戰中大敗法國,使很多義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
令人擔心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義大利一些重要城邦,
以上帝的名義宣布,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
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涅克同盟戰爭(1526-1529年)。
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係的事務,
所以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
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
1529年,教宗與查理簽署巴塞隆那和約,建立更和諧關係。
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倫巴第);
因為教宗需要查理的西班牙出兵,以推翻趁機自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
1533年,教宗克萊孟七世拒絕讓英王亨利八世離婚,
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觸怒查理五世,令羅馬再度被洗劫。
重奪匈牙利與波希米亞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鄂圖曼帝國蘇丹「奇蹟王」蘇萊曼一世,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鄂圖曼帝國蘇丹「奇蹟王」蘇萊曼一世,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以南約200公里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
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
但奧斯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
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以路易的姐夫身分,
繼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
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打敗,靠著奧斯曼帝國的保護才在匈牙利東部立足。
自此,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名義上的匈牙利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
(1699年奧地利大公兼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統一全部的匈牙利),直至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
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打算退位,
但他認為過去他一人兼任多國的國君實在吃力,
再加上歐洲其他國家的壓力,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傳位給兒子菲利浦,
而將奧地利大公傳位給弟弟斐迪南,
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
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0張照片.
本次-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共已上傳3556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8-聖誕奧捷-布拉格.大約有70篇文章.45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