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馬祖東引-南北竿 09-[馬祖-東引]-安東坑道
置頂照片:來馬祖旅遊必訪-《安東坑道》
旅遊時間:5天4夜-(10-28到11-01)- 第2天.
時間:民國109年10月29日-星期三-下午
可樂旅遊-領隊-張嘉屏(小屏)
天氣:晴
溫度:20-25度C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 15-35L F2.8+ RF 35 F1.8+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下午只有二個景點.第一站就是有名的安東坑道)
馬祖之於台灣,有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東引島尤其
密密麻麻的地下通道,據說密集度為全球之最,
這些可埋著眾多國軍弟兄的血汗
慶幸我們現在只是回顧歷史,而不用真的成為歷史,
「飲水思源」幾個字刻在石壁上,
來馬祖旅遊必訪《安東坑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必須身懷感激
(燈塔造型的資源回收桶)
坑道外頭塗滿迷彩,看得出來曾是軍事重鎮
入口處要先經過斜約30度的坡,去程下坡時覺得還好,
但回程上坡就真的會覺得累了
加上馬祖夏天氣溫很高,建議大家來到《安東坑道》遊覽,
不要帶太多物品,盡可能減輕行李重量,才能應付上坡的階梯
(想進入坑道必先要有一點自知之明.就是體力不能太差.不然下去容易回頭可就難了)
安東坑道-興建於民國60年
2002年軍方釋出坑道,興工整修後,
在2004年對外開放成為觀光景點
坑道全長300公尺,沿途共有八個孔道,
為阿兵哥們打通二重山,
由山腰開始由上往下開鑿至海平面所建立....
(上下階梯900階)
安東坑道為一條鑿穿東引指揮部所在地-二重山的巨大戰備坑道,
興建於冷戰時期1971年左右,軍方於2002年釋出坑道,
由馬管處興工整修,並於2004年對外開放參觀。
(下去真的很容易.上來就有那麼一點點難度了)(對於沒運動習慣的人來說)
坑道口一席迷彩外觀,就位在幹訓班旁,
從坑道口往下走,經過一路陡坡,往下約464階的階梯後,
就進入了成樹枝狀分岔、別有洞天、四通八達的安東坑道。
打通二重山的安東坑道內部全長約300公尺,
長廊沿途共有八個孔道,連長室、大小寢室、中山室、
作戰室、彈藥庫、盥洗室、甚至豬舍等一應俱全,
每條都通往海邊,由於觀測洞口就位在海崖邊,
舊時是砲口,如今成為了賞海、賞鷗、賞峽灣的最佳觀景平台,
從洞口向外望,岩塊因不同外形而被命名為「印地安人頭」、
「小狗頭」等,遊客來到此處值得一探。
(不過說真的.真的值得一遊)
走訪坑道,內部種種建設原貌重現,深具觀光價值,
每年4月左右,還有黑尾鷗、蒼燕鷗等保育鳥類從日本南下,
在坑道口及周邊島礁棲息繁殖下一代,從觀景平台望出,
碧海藍天、奇岩怪石、群鷗飛舞,令人讚嘆,每年夏天,
都會吸引許多愛鳥人士至此朝聖。
(坑道都是人工開鑿出來的.來此一瞧你才知何謂:人定勝天)
備註:
1. 完整參觀需時約30-60分鐘,且坑道階梯為陡坡、一路往下,
回程時建議做好爬上坡的心理準備。
2. 出入坑道時請隨手開、關燈,坑道陡斜,車輛請勿進入!
3. 燕鷗對於吵雜聲十分敏感,進入安東坑道賞鳥請務必輕聲細語,以免驚擾燕鷗棲息。
(跟著阿飛的腳步慢慢往下走去)
文/小史
軍中鬼故事特別多,說到官方認證的鬼故事一定不能不提到馬祖的「無頭部隊」,
在國共對峙的年代,離島經常發生所謂水鬼上岸的慘劇,夜黑風高的夜晚,
不小心整個排或隊就被對岸軍隊砍下腦袋是常有的事,
幾乎在離島當兵的學弟都有聽過老學長的故事或是「見」過老學長們。
(走一半有了吧)
當年戰爭局勢緊張,夜半站哨的軍人回到寢室,
經常見到血泊一片,同袍喉頭被切斷、耳朵被割下的殘忍畫面。
當地有個官方都認證的傳說。
附近居民經常在凌晨聽見軍隊齊聲的踢正步聲響,有人好奇一看,
才發現是被水鬼「摸掉」南山連連長因為自責帶著無頭的軍隊不肯離去,
不管如何燒經念佛都無法阻止半夜的踏步聲響,居民都人心惶惶。
(到底了)
直到最高首領蔣中正先生到了現場對無頭部隊下達命令:
「請部隊回去休息!」夜半的海濱才又恢復了平靜。
(不用怕迷路.因為只有雙叉路)
戰地歷史為離島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像是北海坑道、也流傳著許多發毛傳說,
當地人表示,不少老一輩都禁止孩子、孕婦晚上進入馬祖坑道內;
或是安東坑道內有個栩栩如生的老學長雕像,
若要和他合照必須事先口頭告知以免怪事纏身,不管真實與否,
農曆7月出遊還是多留意當地禁忌與安全為妙。
(當然也有指示圖標)
馬祖的軍人多,坑道多,軍人與坑道的故事也多。
說故事,不免帶有幾分神異色彩,話說從頭,先了解馬祖鑿坑道的梗概。
馬祖戰略位置重要,在國共軍事對峙的年代,
國軍弟兄用炸藥和人工挖鑿方式,
在堅硬的花崗岩山壁中建造坑道,做為掩蔽據點及保存戰力之用。
馬祖今日能擁有密度如此高的坑道設施,是犧牲了無數生命換來的鬼斧神工。
在諸多坑道當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北海坑道了。
因戰略需要,民國57年由中央一聲令下,「北海案」作戰工程計畫啟動,
駐馬祖官兵分別在東引、西莒及南、北竿等4處,
祕密開鑿能掩蔽登陸小艇的「地下碼頭」。
(要不是因為人多.就算大白天的一個人下來.我想也是會讓人心驚驚)
負責執行的國軍弟兄晝夜輪班,有的因爆破時操作不慎而捐軀,
有的因吸入過多粉塵而休克送醫,最後,
除了西莒坑道因地質關係而開鑿失敗外,
其餘3座北海坑道皆在3年內竣工,堪稱軍事奇蹟。
解除戰地政務後的馬祖,富神祕色彩的坑道一一解禁,
開放民眾參觀,如今到南竿北海坑道划獨木舟,
去北竿北海坑道聽立體聲海濤,到東引北海坑道尋幽懷舊,
都是登島後必玩行程。
不過,如果想了解從前官兵在坑道中的生活場域,
我最推薦東引的這處「安東坑道」,特別是它裡頭還住了位「老前輩」。
安東坑道整體空間往下發展,穿過迷彩塗色的道口,
得先走260公尺陡降坡,回程還要再踏464階上來。
負責導覽的弟兄介紹,這裡曾有一個連的兵力駐守,
探訪岩洞內的小寢室、連長室、彈藥庫、中山室,
想像從前有群保家衛國的男兒,每天得忍受潮濕幽暗,
據說許多人還因此患上風濕毛病。
(整個坑道都是這樣堅硬的花崗石)
來到東北角的坑道口,觀海平台旁佇立了一尊平舉右手的阿兵哥塑像,
身著八零年代此地駐軍戎裝,不知是不是因為衣褲、軍靴、盔帽和S腰帶用的全是真品,
讓塑像看起來格外逼真。發現我看得出神,導覽弟兄趨前拍了拍肩,
向我說了段「它」的故事。
(雄壯.威武.嚴肅.剛直...有多久沒喊口號了????)
當地官兵習慣叫它「老前輩」。
老前輩出現在安東坑道還不到10年,雖然並非模擬哪位官兵的樣貌塑造,
但因為形體真實,又位處坑道末端,總不免增添些許神祕色彩。
有傳言老前輩在夜晚會起來活動筋骨,也有人說曾拍到老前輩右手換左手的照片,
但消息來源都已不可考。不過這位導覽弟兄要說的,卻是自己親身經歷。
某天,前任指揮官帶貴賓參訪安東坑道,
隨行人員負責拍照記錄,晚餐前,
長官希望將照片整理成影片,與來賓一同分享。
由於時間有限,弟兄們火速後製完成,
卻在測試播放到某張照片時,影片自動中止,
重新調整照片順序後再試,播到某張照片又斷,
趕著交件的弟兄無奈,只好將實情向長官反映。
「把那張拍到老前輩正面的照片拿掉。」經長官一提醒,
後製弟兄才意會到發生了什麼事。
說也神奇,把照片刪除後,影片果然就能順利播放了,
「其他的我不敢說,但做影片這是真有其事!」參與影片製作的弟兄這麼說。
「拍老輩前要先報備一下,也別嘻笑、不尊敬。」我想,
尊重老前輩,不止限於靈異迷思,也帶著倫理與傳承的意味。
當你知道有群人,為了國而顧不了家,顧不了父母、妻、子,
甚至顧不了自己的生命時,油然而生的尊敬與感念,
是不用他人特別交代的。
(安東坑道路線指示)
現在的《安東坑道》移除火砲後,
保留了當時士兵們的生活痕跡
像是連長室、彈藥庫、官兵的寢室、廁所、水井、
甚至連豬圈都有,規模已經是一個地下城市了
地下坑道別有洞天..你想不到這工程只花了三年就完工了...佩服
這間是中山室
所謂的中山室就是阿兵哥上課學習的地方
有一些精神標語還有國父遺像.
像是莒光園地.我們回在中山室中看電視.
這是我們最開心的時間了.因為可以不用出操上課!!
因為軍團軍種的不同.標語也會有所不同..
正常來說還有電視跟桌椅之類的...
歡迎訪問馬祖軍事遺產。
據點編號..
繼續跟著當地導覽員-阿飛前進..
這邊是盥洗台跟浴室...
另一間中山室
圖鑑介紹周遭的一些地理環境..阿飛努力解說中
坑道的其中一個海岸出口處..
聽說只要季節對了..就可以看到傳說中的-神話鳥
馬祖可謂是燕鷗的故鄉,是許多愛鳥人士的賞鳥天堂,
每年的7至8月是賞燕鷗的最佳時機,
於燕鷗季節時皆有船隻可搭乘於海上欣賞群鷗飛翔天際的海上風光,
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裡,主要保護鳥類包括:
白眉燕鷗、蒼燕鷗、紅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
叉尾雨燕等等七種鳥類,
其中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曾在2000年於世上一度消失了約數十年的蹤跡,
在馬祖列島奇蹟般地重現身影,因而在馬祖當地稱之為「縣鳥」。
於燕鷗季參加賞鷗行程該如何辨識「黑嘴端鳳頭燕鷗」呢?
其體型長約43公分,嘴部為橘黃色,嘴尖三分之一為黑色,
最尖端為白色,不妨於海上仔細尋找一番一睹它珍貴的英姿風采。
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
1949年之後,因為軍事上的需要,
馬祖列島中有些不適人居的島嶼常被國軍用來當作訓練射擊的標靶;
但自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這些無人島嶼也回歸自然,
在沒有人為干擾的狀況下,成為海鳥繁殖的最佳處所。
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島嶼皆屬無人島,
包括東引鄉之雙子礁,北竿鄉之三連嶼、中島、
鐵尖島、白廟、進嶼,南竿鄉之劉泉礁,莒光鄉之蛇山等八座島嶼。
主要保護對象為每年夏天來這些島上繁殖的鷗科鳥類,
這些鷗科鳥類有黑尾鷗、紅燕鷗、蒼燕鷗、白眉燕鷗、
大鳳頭燕鷗及後來發現疑為已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
關於黑嘴端鳳頭燕鷗
命名由來
黑嘴端鳳頭燕鷗
(Chinese crested tern)學名為Sterna bernsteini ,
屬名Sterna 源自於拉丁語,=tern(英語)=燕鷗;
而種名bernsteini 是紀念德國的動物學家 Heinrich Agathon Bernstein(1826–1865)。
外型特徵
身長43公分,嘴橘黃色,嘴尖三分之一為黑色,
但最尖端為白色,頭頂黑色,繁殖時和大鳳頭燕鷗一樣,
後頭有冠羽,繁殖季後後期額的羽毛慢慢的往頭頂換成白色羽毛,
最後僅後頭有黑色羽冠,也就是非繁殖季的羽色。
身體羽色為白色,但背部較灰,次級飛羽越外緣越尖端越黑,
腳為黑色。以魚類為主食。
繁殖及遷移
依據目前的了解,大約五月中旬,
黑嘴端鳳頭燕鷗及大鳳頭燕鷗就會陸續來到保護區準備繁殖;
而黑嘴端鳳頭燕鷗總是喜歡和成群的大鳳頭燕鷗一起繁殖,
牠們會把蛋直接生在低矮的植披的土坡地面上。
推測黑嘴端鳳頭燕鷗應該是在6月初生蛋,
可能跟鳳頭燕鷗一樣一巢只生一枚蛋,孵化期約25至30天,
雛鳥為半早熟性,絨毛羽色為灰色系,個體之間顏色變異大,
腳黑色,嘴淡黃色或灰色,約30至40天可飛行,
這時候黑嘴端的特徵並不明顯。
(今日一小步.實乃斯斯人生中的一大步)
目前沒有任何有關黑嘴端鳳頭燕鷗遷移的資料,
研判牠們的繁殖區應在北回歸線以北的中國大陸沿海島嶼,
渡冬區則在東南亞海域;臺灣嘉義八掌溪口是南遷北返的過境點。
瀕臨絕種危險的神話之鳥
黑嘴端鳳頭燕鷗是鷗科鳥類最為稀少的一種,
根據2000年國際鳥盟所出版的「THREATENED BIRDS OF THE WORLD」一書估計,
全世界的數量少於50隻;所以在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有瀕臨絕種危險」等級。
這裡同為黑尾鷗、蒼燕鷗等鳥類的棲息地
每年四月春夏之際,鷗群們會從日本南下,至周邊島礁上棲息繁殖下一代
若是鳥類愛好者,不妨挑這個季節前來,還能一併欣賞難得的保育鳥類唷
因為燕鷗對噪音十分敏感,來賞鳥的民眾請務必輕聲細語,別打擾到燕鷗休息才好
黑嘴端鳳頭燕鷗在1863被人類命名,至今將近140年,
以往曾經在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廣東,泰國,沙勞越,
摩鹿加群島的哈馬赫拉和菲律賓有採集或觀察紀錄。
而確定被採集或觀察過的總隻數也不過37隻,
除了外觀外,各地學者對牠們了解有限,
像分布範圍、生態習性、繁殖行為等幾乎都沒有資料。
黑嘴端鳳頭燕鷗上一次沒有爭議的紀錄是在1937年,
地點是山東省的青島,當時紀錄共有21隻,其中2隻被採集製成標本,
目前存放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標本館中。
其後有人宣稱曾看見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紀錄包括1978及1991年在黃河三角洲,
1980年在泰國及沙勞越,但這些報告都無法被確定,
因而大部份的文獻及學者專家都認為黑嘴端鳳頭燕鷗可能已經絕種。
黑嘴端鳳頭燕鷗自命名以來,
比較確定的觀察紀錄只有5筆,
曾有長達60年時間無人發現,
累積的文獻描述也十分有限,
神秘的程度不亞於神話中的鳳凰,
於是黑嘴端鳳頭燕鷗被國際研究燕鷗的學者形容為「神話之鳥」。
(真的值得一遊的安東坑道)(期待有朝一日可以親眼拍攝到神話之鳥)
安東坑道
地址:連江縣東引鄉
電話:08 362 5631
營業時間:週一-週日8:00-17:30
官網:https://www.matsu-nsa.gov.tw/user/Attraction-Content.aspx?a=85&l=1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3張照片.
本次-2020-馬祖東引-南北竿-共已上傳424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0-馬祖東引-南北竿.大約有32篇文章.1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