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I5q9mu  

 

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 35-[義大利-薩丁尼亞島]-卡利亞里舊城區.中

置頂照片:華麗的教堂.

旅遊時間:11天8夜-(5-25到6月4)- 第6天.

時間:民國112年5月30日-星期二 中午

鳳凰旅遊-領隊-楊子群先生(小楊)

天氣:陰雨

溫度:12-17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6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0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2.

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義大利+1.西班牙+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卡利亞里舊城區 (91).JPG

 

 

卡利亞里主教座堂

(義大利語:Duomo di Cagliari,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e Santa Cecilia)

是位於義大利撒丁島卡利亞里的一座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也是天主教卡利亞里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卡利亞里舊城區 (92).JPG

 

 

教堂始建於13世紀,在17和18世紀曾進行翻修,1930年代時建為現在的外觀。

 

 

.卡利亞里舊城區 (93).JPG

 

 

天主教卡利亞里總教區是羅馬天主教在義大利撒丁島設立的一個總教區,主教座堂設在卡利亞里。

它是卡利亞里教省的中心,附屬教區由伊格萊西亞斯教區、拉努塞伊教區和努奧羅教區。

現任總主教為若瑟·巴圖里,榮休總主教為若瑟·馬尼和亨利·米廖。

 

.卡利亞里舊城區 (94).JPG

 

 

天主教會

(拉丁語:Ecclesia Catholica,希臘語:Καθ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意為「大公教會」),

又稱天主教、公教會、公教,是基督宗教人數最多的宗派或教會,

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稱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羅馬公教會、羅馬大公教會、羅馬公教。

其與東正教、新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

 

.卡利亞里舊城區 (95).JPG

 

 

名稱

翻譯自希臘文的「大公教會」

(希臘語:καθολικὴ ἐκκλησία,羅馬化:katholike ekklesia),

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公元2世紀初。

該術語也可譯為「至公教會」,這是因為「καθολικην」一詞的含義是全體、普世的。

「至公」和「至一」、「至聖」、「宗徒」一起被視為正統的基督教會所需具備的特徵

(在宗徒信經中即有一條是「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卡利亞里舊城區 (96).JPG

 

 

明朝萬曆年間耶穌會將基督信仰傳入中國,

經當朝禮部尚書徐光啟與利瑪竇等耶穌會士討論,

取儒家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稱其信仰之獨一神靈為「天主」,

「天主教」之名由此而來。

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有時亦被稱為「舊教」.

 

.卡利亞里舊城區 (97).JPG

 

簡史

天主教會相信耶穌基督的宗徒伯多祿(彼得)接受基督的託付,

建立教會,成為教會的基石,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並在這個職位上領導各地教會。

此後沿襲下來的羅馬的主教也因此享有各地教會的領袖地位。

因此天主教會是從伯多祿開始一脈相承,是以羅馬主教為領袖的普世教會。

新教否認其一脈相承的觀點,認為耶穌基督沒有委託伯多祿(彼得)稱為教會的基石,

伯多祿(彼得)也沒有建立羅馬教會,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卡利亞里舊城區 (98).JPG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之後,

羅馬主教的地位在西羅馬帝國繼續得到鞏固,但在東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漸漸上升,與羅馬主教常常分庭抗禮。

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方教會以君士坦丁堡主教(普世牧首)為首,

使用正統教會的名稱,西方教會以羅馬教宗為首,繼續使用大公教會的名稱。

 

 

 

.卡利亞里舊城區 (99).JPG

 

 

16世紀出現宗教改革運動,新教蓬勃發展,

新教人士常使用「舊教」、「羅馬教會」的名稱來稱呼此天主教會,

「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等別名由此而來。

天主教人士較少使用這樣的稱呼。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0).JPG

 

 

大公教會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時候,

將「大公教會」翻譯為「天主教會」,

這是大公教會在中文的正式名稱,

是中文特有的情況。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1).JPG

 

 

組織與信徒

天主教會的組織團體分為依據聖統制建置的教會科層機構(一般俗稱為「教會當局」)、

以及自治團體兩大類型。聖統制內各機構的相對關係,類似國家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只不過是運用至全世界各個有教會的地方。聖公宗等使用主教制的宗派亦有類似的組織架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2).JPG

 

 

聖座

天主教會的自治團體,

主要分為由修道士或修女組成的各種男女修會、以及由平信徒組成的各種善會。

在教會法上,教會的自治團體需要獲得教會當局的批准方能建立。

修院和修會

不遲於公元三世紀,在埃及出現了最早奉行與世俗隔離的,禁食、祈禱的信仰團體。

經過聖本篤的改革,在歐洲各地出現了許多男、女修道院。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3).JPG

 

 

參加這種團體的,男的稱修士,女的稱修女。

有些修會的修士都是司鐸,修士可以晉鐸,甚至被選為教宗、主教,

他們都宣發神貧、服從和貞潔三個聖願。

為不同神恩和傳統而設立的修道團體,稱為修會,

這是因應不同的時代及社會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團體。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4).JPG

 

 

天主教中著名的修會有本篤會(祈禱及學術)、

方濟會(面向貧窮人)、道明會(面向城市居民)、

奧斯定會、耶穌會(從事學術)、巴黎外方傳教會(注重向外傳教)

和慈幼會(面向青少年)。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5).JPG

 

 

19世紀末開始,有許多中國籍修會陸續出現,

如首任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樞機主教創立的主徒會、

永年教區韓鼎祥主教創立的中華聖體侍衛德肋撒女修會、

新鄉教區張維柱主教創立的貧窮獻托苦修會、

原籍比利時後加入中國籍的雷鳴遠神父在安國教區創立的耀漢小兄弟會、德來小姊妹會等。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6).JPG

 

 

在中國大陸,很多人誤將修會說成教會,這是一種誤解。

修會有屬於國際性的團體,也有隸屬教區的團體會(教區修會,如一些修女會)。

在世界各國有不同形式的修會團體,但都是屬於天主教會的體系之內。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7).JPG

 

 

聖職人員


合法繼承人將被授予完滿的神權,有權祝聖新司鐸。

天主教會認爲,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繼承宗徒位者,

藉賜於他們的聖神被立為教會中的牧人,

使之成為教義的導師、神聖敬禮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務者。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8).JPG

 

 

神父(司鐸)為主教的聖職協助者,可舉行彌撒聖祭,

施行聖事(除祝聖司鐸和施放堅振外),

協助主教牧養天主的子民(即管理堂區事務與教導教友)。

信徒可以通過領受聖秩聖事而成爲司鐸。

天主教會認爲,司鐸擁有獻祭和赦罪的權力,

基督在信徒中設置了某些人為司祭,作爲宗徒繼承人的主教,

也相應地將職務分擔給司鐸。

 

.卡利亞里舊城區 (109).JPG

 

 

執事為主教的世俗事務協助者,主要以服務為主,

也承擔宣讀聖言,協助分送聖體等工作。

有些司鐸候選人在升為神父前先被任命爲執事,

但也有可允許已婚者擔任的終身執事,

此職位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恢復。

在聖職人員中,還存在教宗和樞機兩個特殊職位。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0).JPG

 

 

天主教會認爲,教宗是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繼承人,

也是羅馬主教,普世教會的首牧,為世界主教團的首領、

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在現世的牧人;因此由於此職務,

他在普世教會內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職權,

且得經常自由行使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1).JPG

 

 

天主教會認爲,教宗由於其職位,不僅享有對普世教會的權力,

而且對所有個別教會及其信眾擁有職權的首位,

羅馬教宗在盡其普世教會最高牧人職務時,常與其他主教們,

而且與普世教會共融聯合一起;但他有權按照教會的需要,

規定執行職務的方式,即由其個人或與主教們集體執行。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2).JPG

 

 

教宗可召開,親身或派人主持之,

遷移、終止或解散大公會議,也可以批准該會議的法令。

現時按教會法,教宗由合資格(即80歲以下)樞機們當中選出,

尤如早期教會中聖伯多祿宗徒為十二宗徒之首。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3).JPG

 

 

樞機則為教宗的助手和顧問,由教宗直接任命。

擔任樞機者必須至少為司鐸,未升主教者應接受主教祝聖禮。

樞機的職責主要為輔佐教宗,負責協助教宗管理普世教會的日常事務。

例如各聖部部長皆由樞機出任。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4).JPG

 

 

1983年頒布的天主教法典(參照349條及356條)

則稱樞機為特別組成的團體(稱為樞機團),

依法享有選舉教宗的權利,並以集體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

或個別地協助教宗處理普世教會的日常事務。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5).JPG

 

 

樞機體制是教會設立的一種職務(教律),

並非建基於神律,亦不是神品(聖秩)的一個等級。

樞機的職務,源於羅馬教區的司鐸團(Presbyterate)。

聖職人員的排序為:教宗→樞機→總主教→主教→助理主教→輔理主教→神父→執事

修士及修女並非聖職人員,而是修道者,即願意以其獨特方式

(如按不同神恩以服務或祈禱的方式)渡奉獻生活的平信徒。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6).JPG

 

 

在天主教歷史的頭一千年裡,不同種類的禮儀派別在歐洲的西方和東方基督宗教地區發展起來。

雖然有不同的傳統,但它們都因與教宗共融而被視爲天主教的一員。

最大和最著名的是拉丁教會,這是唯一的西方傳統教會,全世界有超過10億信徒。

與拉丁教會相比,23個自治的東方天主教會信徒相對較少,截至2010年,其信徒總數為1,730萬。

此外還有其他與教宗共融的教會。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7).JPG

 

 

拉丁禮天主教會


拉丁教會由教宗和他直接任命的教區主教統治。

教宗在拉丁教會中直接行使宗主教的權力,

拉丁教會被認為是西方基督教的起源,

影響了歐洲和西北非的信仰和習俗,

也影響了許多新教教派。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8).JPG

 

 

東儀天主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又稱東方禮天主教會,

指完全承認羅馬教廷地位的一派天主教分支,

流行於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前東歐共產主義國家,

在蘇聯時代曾被迫併入正教會。

 

.卡利亞里舊城區 (119).JPG

 

 

他們保存了與羅馬教廷相聯繫的東方天主教會的禮儀,

神學基礎與祭獻的傳統,但仍與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及東方亞述教會存有分歧。

馬龍派天主教會,是天主教中屬於東方禮天主教會的一個分支,

5世紀早期由敘利亞教士聖馬龍所創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0).JPG

 

 

7世紀時正式形成教會,首任宗主教是若望·馬龍。

現今馬龍派信徒全球大約有400萬人,

其中在黎巴嫩有約100萬人,佔該國人口大約1/4。

馬龍派教會語言是古敘利亞語,實際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語。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1).JPG

 

 

今日馬龍派的最高教會領袖為安提約基雅馬龍派宗主教,

由全世界的馬龍派主教選出,居住於黎巴嫩貝魯特北部的Bkirki。

新任宗主教當選時必需要報告教宗,並獲得其許可,

以體現馬龍派對天主教教會的歸附。

當安提約基亞馬龍派宗主教參加天主教教會活動時,

他的地位相當於一位樞機主教。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2).JPG

 

 

東方禮天主教會遵循東方基督宗教的傳統和靈性,

並且是與天主教會完全交流的教會,

或者在東西方分裂和早期分裂之後的幾個世紀中選擇重新進入完全共融的教會。

這些教會的儀式反映了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影響,而不是教義的差異。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3).JPG

 

 

聖公會與特別主教轄區

特別主教轄區是羅馬教廷為有意改宗天主教的聖公宗信徒成立的特別教長制教會團體,

基於教宗本篤十六世2009年11月4日公布的宗座憲章《聖公會的結合》

(拉丁語:Anglicanorum coetibus)而建立的特殊體制。

這些轄區直屬於教廷,並由教宗任命一位主教或神父擔任教長管理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4).JPG

 

 

首個特別主教轄區為沃爾辛厄姆聖母特別主教轄區,

經過教廷與天主教英格蘭及威爾斯主教團協商後在2011年成立。

此外亦有在澳洲的南十字聖母特別主教轄區和在美國及加拿大的聖伯多祿寶座特別主教轄區等兩個特別主教轄區。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5).JPG

 

 

教義

以《宗徒信經》和《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爲代表的信經是天主教信仰的綱要。

對天主的認識

天主教會相信天主的存在,並承認其唯一性。

天主教會相信三位一體的教義。聖經內沒有文字上的記錄清楚表明三位一體的信理。

但基於一些聖經經文以及根據教會的聖傳,在於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後,為駁斥亞略,

在《尼西亞信經》中成為基本信條。早期教父特土良是第一位使用「三一」(拉丁語:Trinitas)的神學家。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6).JPG

 

 

創造觀

天主教會相信天主是全能的,創造並繼續眷顧天地萬物。

在創造物中,包括了天使和人類。天主教會相信天使的存在,

認爲天使是沒有肉身的精神體受造物,

有位格且不死不滅,天使保護著人類並為人類代禱。

天主教會相信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被創造的,具有靈魂和身體。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7).JPG

 

 

罪惡觀

天主教會相信天主的一切所為,都是美好的,但由於天使、人類的墮落而產生了罪惡。

天主教認爲魔鬼是墮落天使。天主教會認爲,天使的墮落具有無可挽回性。

第一個人亞當受到魔鬼的誘惑而犯下了第一個罪,即原罪。

這一原罪具有傳遞性,使全人類陷入墮落。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8).JPG

 

 

基督觀

天主教會相信,爲了挽救墮落的人類,天主的聖言成為血肉,

由童貞女瑪麗亞誕生,是為聖子,即耶穌。

天主教奉耶穌為全人類的救世主、「默西亞」(彌賽亞)、

「基督」,救贖萬民,免其受苦。

 

 

.卡利亞里舊城區 (129).JPG

 

 

基督一詞來自希伯來語「默西亞」

(希伯來語:מָשִׁיחַ‎,羅馬化:Mašíaḥ)的希臘文翻譯,解作「受膏者」。

天主教會相信,耶穌就是是天主向以色列所預許的默西亞,既是真正的天主也是真正的人類。

天主教會認為,耶穌接受了伯多祿承認他為默西亞的信德宣認,並預告其受難。

天主教會相信,耶穌被釘十字架而處死,死後安葬,並在第三天復活,升天,從而宣告了救恩的到來。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0).JPG

 

 

教會觀

天主教會由宗徒時代開始由首任教宗——聖伯多祿宗徒領導,

並由伯多祿的繼承人帶領教會,經歷一千多年,直到現在。

是故天主教會認爲自身符合《尼西亞信經》

中「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的特性。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1).JPG

 

 

聖傳指教會的傳統,與聖言一道構成天主教的信德寶庫。

天主教會相信上主的啟示是透過聖經和聖傳這兩種方式傳遞給信徒,

而聖傳是整個教會的生活。

聖言和聖傳,是在作為天主子民的教會中產生出來的,

沒有天主子民的教會就沒有《新約》:猶如沒有猶太民族就沒有《舊約》一樣。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2).JPG

 

 

教會負責保管、研究、體驗等促進對《聖經》及聖傳的進一步了解,

使之成為活生生的天主聖言。這就是教會訓導。

教會訓導通過教宗及主教們的宣講、大公會議的教導、

天主教法典的規定等傳遞聖言和聖傳,以保證其不會錯誤。

聖傳同樣是天主教信仰的源泉和依據,這是天主教區別於其他基督教派別的基本特點之一。

根據天主教教義,《聖經》與教會當局的教導(即聖傳)具同等地位,都是信仰最高法則。

例如,出自聖經的十誡與教會的訓導「教會五規」都對天主教徒具有約束力。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3).JPG

 

 

天主十誡

主條目:十誡

第一誡 欽崇一天主於萬有之上。


第二誡 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第三誡 守瞻禮主日。


第四誡 孝敬父母。


第五誡 毋殺人。


第六誡 毋行邪淫。


第七誡 毋偷盜。


第八誡 毋妄證。


第九誡 毋貪他人妻。


第十誡 毋貪他人財物。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4).JPG

 

 

「十誡」(Decalogue)一詞,其字面的意義是「十句話」(出34:28;申4:13;申10:4)。

在聖山上,天主給自己的子民啟示了這「十句話」。

是天主「用手指」寫的(出31:18;申5:22),不同於其他由梅瑟書寫的誡命。

「十句話」在天主的話里,占著卓越的位置;「十句話」載在出谷紀和申命紀中,流傳至今。

自舊約時代,經常為聖經所引用,但是,直到耶穌基督的新盟約,「十句話」的完整意義才顯示出來。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5).JPG

 

 

自聖奧思定開始,天主教會在給候洗者和信徒的教理講授中,「十誡」占著優越的地位。

在十五世紀,人們習慣把十誡的規條寫成有節奏的詞句,以便背誦並採用積極的形式。

這種方式直到今日仍被沿用。十誡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中每一句「話」或每一條「誡命」都涉及整體。觸犯了一條誡命就是違犯全部法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6).JPG

 

 

教會五規


教會五規是:1) 主日及當守的法定慶節應參與彌撒,停止有礙聖化這些日子的工作和業務;2)

應至少每年一次領受和好聖事,告明己罪;3) 至少在逾越慶節時領受感恩(聖體)聖事;4)

應遵守法定的大齋和小齋;5) 各盡自己的能力,支持教會物質的需要。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7).JPG

 

 

末世觀

天主教徒相信人生到最後要面臨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

三、天堂。四、地獄。此為萬民四末。信徒多默想四末,會警惕自己、改善信仰生活。

天主教會相信,每個人在死亡後會立即接受私審判,從而決定煉獄、天堂或是地獄的去向。

最終,基督將會再來,進行最後的審判,並帶來新天新地的希望。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8).JPG

 

 

天堂

天主教會認爲,「天堂」是一個至高的幸福境界。

那些在天主的思寵中過世,而無須再煉淨的人將進入這一境界,

與基督永遠生活在一起。這些人組成天上的教會,

可與天主直面,並可為世人轉禱。

 

 

.卡利亞里舊城區 (139).JPG

 

 

地獄

天主教會認爲,地獄是人因自由的抉擇,在大罪中過世時所遭到的永罰。

早期天主教神學家認爲地獄存在兩種痛苦,即失苦(拉丁語:Poena damni)

與覺苦(拉丁語:Poena sensus)。

前者意味失去的痛苦,即與天主永遠的分離;

後者意味感覺上的痛苦,即火燒之苦。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0).JPG

 

 

天主教會認爲,天主不預定任何人去下地獄,

墜入地獄是人甘願犯大罪離開天主、至死不肯悔改的後果。

一些宗派與此持不同觀點,如雙重預定論。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1).JPG

 

 

煉獄

天主教會認爲,人死後靈魂上沒有大罪,

只有小罪或暫罰尚未補償,既不該受永罰下地獄,

又不能立刻升天堂,則可至煉獄中受苦作補贖,

直至償還罪債完畢為止。

天主教也稱此補償為最後的煉淨。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2).JPG

 

 

天主教會基於諸聖相通的教義,

認爲仍在現世的信友,

可以通過祈禱、奉獻感恩祭、行施捨、

得大赦和做補贖幫助處在煉獄中的靈魂。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3).JPG

 

 

聖事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件聖事,

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

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

(包括路德宗在內的大多數基督新教則僅保留洗禮和聖餐禮作為正式的聖禮)。

在這其中,彌撒(聖體聖事為其主題)是最重要的。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4).JPG

 

 

天主教相信聖事是由基督耶穌親自建立,

透過有形的標記分施無形的恩寵。

七件聖事涵蓋基督徒生命中所有階段,及一切重要時刻。

七件聖事可分成三類,入門聖事,治療聖事,共融和服務的聖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5).JPG

 

 

入門聖事

其中聖洗聖事、堅振聖事和聖體聖事乃入門聖事,

這些聖事為人準備入教奠定基礎。

信徒透過聖洗而重生;藉著堅振而堅強,

並在聖體聖事中領受永生之糧。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6).JPG

 

 

如此,藉著入門聖事,

他們常能更豐盛地接受天主的生命,

並且邁向愛德的成全。

除非已領受聖洗聖事,

不能領受其他聖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7).JPG

 

 

感恩祭


對羅馬人來說,在一次會議完結後,便打發人回家。

在聖本篤會的會規內,彌撒就是指「遣差」。

這種意義漸漸傳到其他各地,到了第四世紀末,其意義有二:

一是指慕道者在聽完道理後便被遣散,

因他們尚未進入教會的真正奧秘之中;另一是針對信友,

也就是禮儀結束時所說的:「彌撒禮成」意指彌撒結束了,你們去吧!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8).JPG

 

 

傳教或宣道的工作,是彌撒所賦予的使命。

彌撒與聖體聖事實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聖體只能在感恩祭中被祝聖。

按照聖經中耶穌所吩咐的,餅和酒被祝聖為耶穌的身體和血分給信徒,

為使祂在十字架上所在的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餐的方式永存人間,

讓信徒藉領受主的聖餐而得到其實益,能與基督合成一體,在祂內生活。

 

 

.卡利亞里舊城區 (149).JPG

 

 

天主教會相信在彌撒中救主基督親臨於:

因祂的名而聚會的團體中;施行聖事者的身上;

祂的聖言內;具體地持續不斷地臨於祝聖了的餅酒形內。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0).JPG

 

 

感恩祭是天主教教會生活的中心,它以聖餐的方式,

「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犧牲告祭獻所完成的救贖工程,

使信徒在領洗後繼續聆聽上主的聖言,

藉主的聖餐參與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奧蹟,

不斷領受基督聖化的恩寵,並在基督內,

聖神的共融中向天父呈上曼祟高的讚頌、祟敬、祈求和感恩。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1).JPG

 

 

治療的聖事

入門聖事為基督徒只是個開始,在人生的旅途上,

難免有一些不足,或有些犯罪之處。在受到痛苦、疾病和死亡,

和犯罪之後,教會為信友提供兩件聖事治療心靈與肉身上的疾病或創傷--

修和聖事與病人傅油。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2).JPG

 

 

為共融服務的聖事

聖秩聖事和婚姻聖事—是為其他人的得救而設立的,

通過其為他人服務而達成的。這兩件聖事賦予領受人,

在教會內一項特殊使命,並用來建立天主的子民。

透過這兩件聖事那些已經領了聖洗和堅振聖事的人,

將接受特殊的祝聖。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3).JPG

 

 

那些接受聖秩聖事者蒙受祝聖而成為牧者,

因基督之名,『以天主的聖言和恩寵牧養教會』。

另一方面,婚姻聖事使基督徒夫婦蒙受祝聖,

為善盡他們夫妻與為人父母的職責。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4).JPG

 

 

有些聖事是可以重覆領受,

如: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和病人傅油。

亦有些聖事一生人只能領一次,

如:聖洗聖事、堅振聖事、聖秩聖事(神品),

因為這些聖事在人身上留下永不磨滅的神印。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5).JPG

 

 

對聖母的敬禮

天主教會強調聖母只是一個人類,也是受造物之一,

並非神,也不會有與天主有同等地位。

《教會憲章》第66條對敬禮聖母有以下的解釋:

「瑪利亞,因為是天主的母親,參與了基督的奧蹟,

由於天主聖寵的舉拔,她只在聖子以下,

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當受到教會特別的崇敬。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6).JPG

 

 

從很古老的時代,榮福童貞已被尊為『天主之母』的榮銜。

信友們在一切危難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護佑。

尤其自厄弗所會議以來,天主的子民對瑪利亞的敬禮,

在敬愛、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驚人的發展,

恰如她的預言:『從今以後萬世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8)。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7).JPG

 

 

 

這項在教會內經常存在的敬禮,雖具有絕無僅有的特徵,

但對降生的聖言,對聖父及聖神的欽崇禮,仍然有本質上的區別,

而且特別能促進這項欽崇禮。

原來教會在健全而正統的教義範圍內,根據時代和地區的情況,

根據信友們的習尚,批准了對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禮形式,

其目的是為教人在敬禮聖母之際,也更認識、愛慕、光榮基督,

並遵行其誡命,因為一切都是為祂而存在(參閱哥1:15-16)。」

天主教會有四個關於聖母的信理,分別為:天主之母、終身童貞、

無染原罪(無玷始胎)和聖母活體升天。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8).JPG

 

 

天主之母

天主教會認爲,既然耶穌基督作為一個真人、真天主,

那麽祂的母親瑪利亞應被稱為「天主之母」,

因為耶穌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是不可分開的。

在歷史中, 出現過許多不承認這一信理的團體。

431年的厄弗所大公會議中,教會宣佈了聖母為「天主之母」,

成為教會當信的道理,來表達及維護耶穌的「兩性一位」。

 

 

 

.卡利亞里舊城區 (159).JPG

 

 

當中強調的是耶穌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

由瑪利亞因聖神而降生成人,救贖人類。

因此,教會在宣告「天主之母」的時候,

其實正是在維護耶穌「兩性一位」的道理-

-天主性和人性同時結合在耶穌這一「位格」上。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0).JPG

 

 

終身童貞

天主教會相信,瑪麗亞在生下耶穌後,仍保持著真實和永久的童貞。

無染原罪

天主教會相信,瑪麗亞在其受孕之始就被保護,未受原罪的任何污染。

教宗比約九世於1854年宣佈其為當信的道理。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1).JPG

 

 

聖母升天

天主教會相信,瑪麗亞在結束了人間的生活後,

身體和靈魂一同被召升天,並被天主擢升為宇宙之後。

教宗庇護十二世在1950年正式宣佈其爲當信的道理。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2).JPG

 

 

聖經


天主教會使用的《聖經》漢語譯本,最初是用文言文來書寫,

並由拉丁文按照明朝官話翻譯各地和人物的名稱。

是故,這些名稱和新教由英文所翻譯成的聖經不同;從翻譯原本上說,

現在天主教會主流採用的是思高聖經學會由聖經各種原文希伯來文、希臘文等翻譯成的思高本,

新教則是採用從聖經英語版本翻譯成的和合本。

所以直到現在,中國的天主教會和新教諸派都沒有一本共同的聖經版本

(有四部福音的合譯本,但人名與地名各自保留原有的名稱)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3).JPG

 

 

祈禱

除誦讀聖經外,在日常生活中,誦念禱詞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宗教活動之一。

天主教徒常在祈禱前後劃十字聖號。祈禱用的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的重要經文的連禱,

例如《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經》、《信經》、《瑞典聖畢哲的禱文》

(1862年5月31日教宗庇護九世批准經文)、《慈悲串經》

(2000年4月30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佈及呼籲整個教會把天主仁慈的奧秘「廣為宣講,並引進人們的生活裡」) 。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4).JPG

 

 

亦可呼求聖人轉禱(代禱,如:聖方濟各,為我等祈)。

《玫瑰經》(《聖母聖詠》)、《三鐘經》、《耶穌聖心禱文》

天主教東方禮的《耶穌禱文》等也是天主教信徒常用的禱文。

有時使用專門的念珠進行誦經及默想。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5).JPG

 

 

瞻禮


依據教會年曆,天主教會在不同的禮儀日舉行不同的禮儀活動。

禮儀日又稱瞻禮日,瞻禮日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內容和形式。

在拉丁禮天主教會中,一個禮儀年由將臨期、聖誕期、常年期、四旬期和復活期等幾個節期組成。

每週的第一天(星期日)是被稱爲主日,其餘日子則是平日。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6).JPG

 

 

一些日子又根據重要程度被定爲節日、慶日或紀念日。

主日以及聖誕節、主顯節、耶穌升天節、基督聖體聖血節、天主之母節、

聖母始胎無原罪節、聖母蒙召升天節、聖若瑟節、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和諸聖節被定爲當守的法定慶節,

信徒有責任參與彌撒並停止娛樂和工作。

但經宗座批准,主教團可以將某些當遵守的慶節取消或移至主日。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7).JPG

 

 

歷史

宗徒們執行基督的命令四散傳播福音並建立了第一批普世教會,宗徒統續自此而始。

在羅馬帝國的傳播

在君士坦丁發布米蘭敕令後,普世教會脫離地下狀態,

西方和東方教會便逐漸形成,並成為東西羅馬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改革後

馬丁·路德對教義的質疑引發的神學爭端,而掀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緊接著歐洲的世俗君王利用此事,進行了宗教改革,向教會爭奪權力。

法國大革命時期爆發了革命黨對法國境內天主教神職人員和執事的屠殺。

19世紀末,義大利王國進犯並佔領教宗國,教宗退守梵蒂岡。

1929年,義大利和聖座簽訂《拉特朗條約》,梵蒂岡城國因而成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8).JPG

 

 

天主教與華人世界

與東方世界有關的天主教傳教士,以聖方濟各·沙勿略為代表,他也被稱為「東亞宗徒」。

他雖然極想到中國傳教,卻也只在臨終前到達今日中國廣東省的上川島,他後來亦成為傳教主保。

天主教會在元朝時,曾由方濟會會士孟高維諾來華,任北京總主教。

不過未能融入漢人社會,並隨元亡而終。至明朝中葉,開始有天主教傳教士到達中國。

隸屬於耶穌會的利瑪竇成功進入中國傳教並獲得明朝皇帝明神宗信任,

天主教再次在中國傳播開來,雖然經歷清雍正「禁教」政策以來的各種影響,但天主教在中國至今已經根深蒂固。

目前中國天主教教友人數預估約有1500萬人。華人世界的天主教皆屬於拉丁禮的天主教會。

 

 

.卡利亞里舊城區 (169).JPG

 

 

 

卡利亞里王國

(義大利語:Giudicato di Cagliari, 薩丁尼亞語:Judicadu de Calaris)

是中世紀時期撒丁島四個土著王國之一。

卡利亞里王國占據著撒丁島南部與東南部的土地,並分為十三個分區。

在比薩、熱那亞等海上共和國統治海洋的時期,

卡利亞里王國被比薩共和國征服,其領土由比薩與其他王國瓜分。


拜占庭帝國-

卡利亞里王國

比薩共和國

阿波利亞王國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0).JPG

 

 

東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公元286年實行東西分治後,於原帝國東部

(相對於西部的西羅馬帝國)分離出的政權;其被當時的西歐世界視為有別於古羅馬的新政權,

故其滅亡後西歐學界普遍稱之為拜占庭帝國。然而其國祚一千餘年期間仍自稱羅馬帝國

公民皆自認為羅馬人,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臘人」。

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是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隋、唐時期稱其為拂菻。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1).JPG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東羅馬帝國雖然文化上有變化,

但名義上就是原羅馬帝國存續下來的政權。主流觀點之一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

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開始的標誌。

另一主流觀點認為,395年最後一位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去世,標誌東羅馬帝國的開始。

德國東羅馬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分治)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紀年。

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

、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標誌。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2).JPG

 

 

東羅馬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

在中世紀還未到來以前,靠近拜占庭故地的希臘地區羅馬行省便是以希臘語占主導地位,

而羅馬公民的身份吸引了當地希臘族裔——講希臘語的羅馬公民以自己身為羅馬人而自豪,

「Romaioi(羅馬人)」這個詞成為描述羅馬帝國中講希臘語的人口的含義。

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更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及後的東正教為立國基礎,

在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

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於古羅馬和西羅馬帝國的國家。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3).JPG

 

 

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

這個帝國就被外人稱為「東羅馬帝國」加以區分,儘管其正式國號仍延續著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國號。

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

「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和劫掠,

直到1261年才被東羅馬帝國的流亡政權尼西亞帝國收復。

然而雖收復首都,但國力與版圖自此再也無法從戰爭的浩劫下恢復。

1453年5月29日,來自小亞細亞的鄂圖曼帝國攻陷了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巷戰中殉國,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國祚達1480年的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在許多歷史學家眼中,東羅馬帝國的覆滅也被視作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早期的開端。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4).JPG

 

 

時至今日,雖然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在現代土耳其已經不復存在,但其對於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帝國在其十一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想,

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會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

從地中海戰爭與貿易中的東西文明交流、東羅馬帝國的遺民西遷,間接引發了義大利乃至整個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

該運動的宗旨試圖重塑羅馬的輝煌文化,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5).JPG

 

 

名稱

東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是Ρωμανία(Rōmanía,「羅馬人的土地」或「羅馬尼亞」),

或者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羅馬人的帝國」或「羅馬帝國」)。

這是拉丁語 Imperium Romanorum(羅馬帝國)的希臘語翻譯,也是其自稱。

為了與同樣自稱為羅馬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分開,因此在1453年帝國滅亡前,

西歐人將其稱為「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6).JPG

 

 

儘管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均認為自己的國家就是羅馬帝國本身,

在從330年到1453年這11個世紀的時間裡,不論是「東羅馬」或「拜占庭」從來沒有成為過這個國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稱。

帝國的居民亦從未將首都新羅馬稱為「拜占庭城」,或將自己稱為「拜占庭人或「希臘人」過,而是直接叫自己為羅馬人。

儘管他們的習俗是希臘文化,日常交流的語言也是希臘語,但對於那些以羅馬正統自居的東羅馬人來說,

這並不自相矛盾,因為直到7世紀為止拉丁語仍然是該帝國的官方語言之一。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7).JPG

 

 

他們週圍的民族,例如北方的維京人和東方的斯拉夫人均將他們稱之為「羅馬人」,

阿拉伯帝國的伊斯蘭哈里發、伊朗的薩珊波斯、以及最終征服了東羅馬的鄂圖曼帝國則使用阿拉伯語音譯而來的「魯米人」,

魯米的含義也是羅馬。

一直到17世紀,「東羅馬帝國」都是中西各國對這個帝國的官方稱呼。

在當時,與東正教世界對立的天主教已經在大部份歐洲國家中紮根多年,即使神聖羅馬帝國已經被建立了500年,

歐洲人也仍然將東方的希臘化帝國稱之為東羅馬。而「拜占庭帝國」這個稱呼則是到了1557年才出現的,

由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所發明,

首次運用是在他所編纂的《歷代拜占廷歷史學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中,

他為了區分羅馬時代以前的古希臘文獻與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希臘文獻,

同時也為了在名稱上割裂東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才引入「拜占庭帝國(Imperium Byzantinum)」的叫法,

以此塑造出「神聖羅馬帝國」的唯一性。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8).JPG

 

 

在18世紀之後,因為「拜占庭帝國」這個名詞在運用上其實非常方便,

能瞬間區分出古代的羅馬帝國東部和中世紀的希臘帝國,

在經過孟德斯鳩、伏爾泰等人於啟蒙運動中的大量使用後,

「拜占庭」廣泛地被西歐和中歐歷史學家所接受。

至於「拜占庭」這個名詞的來源,則可追溯至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新羅馬,

即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拜占庭城」,這座城市是古希臘的殖民地,

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又和東羅馬的首都重合,因此得名。

 

 

.卡利亞里舊城區 (179).JPG

 

 

中國文獻

「拂Fú菻lǐn國」是古中國史籍中對東羅馬帝國的稱謂。

古代稱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為「大秦」或「海西國」。有時也被稱為「此名」。

隨歷史時期之不同,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

兩宋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

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Fūrūmi)。

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

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大拂臨」[12],

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各種異譯都是伊朗語族的Frwm(粟特語作Frōm)、

Purum(安息語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語)等的漢字對音。

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發現的8世紀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

學者們多方考定,以上各種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對東羅馬帝國的名稱——Rūm(روم‎)。

 

.卡利亞里舊城區 (180).JPG  

 

 

杜環的《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菻國的物產、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

 

但兩唐書中的記載據認為有一部分係從唐代長安情況類推而來。

 

在唐代,長安與拂菻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菻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

 

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波斯的薩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當自該地傳來。

 

《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

 

據學者考證,此「拂林」當是Farang 一詞的音譯,乃當時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

 

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90張照片.

本次-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共已上傳1865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大約有66篇文章.36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