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馬祖東引-南北竿 03-[馬祖-東引]-國之北疆-47-158
置頂照片:我們夫妻跟團員們在國之北疆.
旅遊時間:5天4夜-(10-28到11-01)- 第1天.
時間:民國109年10月28日-星期二-下午
可樂旅遊-領隊-張嘉屏(小屏)
天氣:晴
溫度:00-00度C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 15-35L F2.8+ RF 35 F1.8+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終於踏進了新的領土.又是一個歷史紀錄的開始)
連江縣
(閩東語平話字:Lièng-gŏng-gâing),
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縣,位於台灣海峽正北方,
面臨閩江口、敖江口和羅源灣,
與中國大陸只有一水之隔,為海運要衝。
現主要由南竿島、北竿島、高登島、亮島、東莒島、
西莒島、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共計三十六個島嶼、礁嶼組成。
(除了領隊小屏外.在東引島的導遊叫做阿飛)
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關係,原連江縣一分為二,
中華民國政府在馬祖列島成立連江縣政府,
位於大陸的連江縣主體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治,
設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這成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縣份,
形成今日兩個「連江縣」的特殊情況,
概念上區分為「大陸連江」與「竿塘連江」,
口語上則多稱為「大陸的連江縣」與「馬祖」以作區分。
(大大的-中柱港)
歷史
1934年,由福建省政府首先在北竿設立「竿西聯保辦公處」,
開始實施保甲編組,轄西洋、東湧、南竿、北竿、大坵、小坵、高登等島嶼。
1935年,竿西聯保辦公處分為西洋聯保辦公處(轄東湧、西洋)
與竿塘聯保辦公處(轄南竿、北竿)。至1945年,東引隸屬於連江縣西洋鄉管轄。
1949年,中華民國國軍進駐各島。
1950年12月15日,成立「馬祖行政公署」,署治設於南竿區牛角地區(今復興村),
下分設南竿區、北竿區、白肯區、東湧區、四礵區、岱山區、
西洋區、浮鷹區等八區,每區設區公所,區下設村。
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陸續棄守四礵、岱山(台山列島)、西洋(西洋島群)、
浮鷹(浮鷹島群)四區,餘下四區依原縣恢復建制。馬祖守備區指揮部轉屬金門防衛司令部管轄。
1953年,棄守浪島。8月,於南竿成立連江縣政府,將南竿區、北竿區改制為南竿鄉、北竿鄉。
白肯區成立長樂縣政府,管轄東湧區、白肯區。9月長樂縣白肯區劃分為白肯鎮及東肯鄉。
1954年3月,東湧區復設羅源縣政府,東湧區改制為東湧鄉。
(平生第一次到達-連江縣-馬祖-東引島)
1955年,馬祖行政公署改為「閩東北行政公署」,就近督導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政務。
7月1日再改名為「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6年7月,金馬地區實施戰地政務,福建省政府奉中華民國國防部命令,
撤銷「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長樂、羅源兩縣,
馬祖地區政務交由馬祖守備區(現改稱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戰地政務委員會接管,
白肯鎮、東肯鄉改為西犬鄉、東犬鄉,東湧鄉改為東引鄉。
(我們所搭乘的台馬輪.等一下會啟程到南竿去)
1959年,連江縣政府遷往南竿鄉鐵板地區(今仁愛村)。
1965年,執行「北極演習」國軍重新進駐浪島,隔年改名為亮島。
1970年,東犬、西犬合併為白犬鄉。
1971年,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以示「毋忘在莒」之意。
1978年,連江縣政府遷至今址(南竿鄉山隴地區,今介壽村)。
1992年11月7日,馬祖地區解除戰地政務,回歸地方自治,開始民選縣長與縣議員。
2012年7月7日,馬祖地區舉行是否開放博弈的公民投票,結果為通過。
(我們一行28人分別搭乘四五台休旅車)
馬祖列島
(閩東語平話字:Mā-cū Liĕk-dō̤)
是隸屬中華民國的群島,位於臺灣海峽正北方,
面臨閩江口、連江口和羅源灣,與中國大陸僅一水之隔,
距中國大陸最近點約9.25公里。主要由南竿島(馬祖島)、
北竿島、高登島、亮島、東莒島(東犬島)、西莒島(西犬島)、
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共計36個島嶼、礁嶼組成,
面積29.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13,000多人。
1999年以馬祖列島為範圍的馬祖國家風景區成立,
隸屬於交通部觀光局管理。除了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外,
因地理位置關係而成為多種候鳥過境或渡冬的區域,
2000年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主要針對白眉燕鷗、紅燕鷗、
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插尾雨燕等7種鳥類。
(馬祖的天空)
2000年6月曾在此發現在世界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臨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共4對,
每年的最佳賞燕鷗季為5月到8月。
馬祖除通用中華民國國語之外,還通用馬祖話,
當地稱為「平話」、「馬祖話」,官方則稱之為「馬祖閩東 (福州) 話」
(因為外面天還沒亮.我們一行人集合在此體育館內吃早餐等天亮)
歷史
元朝時人們移民到這裡.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
宋朝福建湄洲的孝女林默娘(人稱媽祖),廿八歲時,
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突遇巨風大浪,
船毀人溺,媽祖得知,飛身入海拯救父兄,因而溺斃罹難,
媽祖遺體當年隨海漂流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的南竿),
被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媽祖埋葬在海岸邊。
(早餐是紅糟燒餅+米漿)
湄洲鄉親不見媽祖下落,認為她羽化昇天成仙,
遂建湄洲媽祖廟作為紀念。馬祖人則認為,
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馬港天后宮宮內的靈穴石棺中,
且興廟供奉,相傳至今。這個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
爾後又改為「馬祖」。
馬祖地名因此而來,媽祖也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
地理
列島北起東引鄉北岸(26度23分);
南到莒光鄉林拗嶼南岸(北緯25度56分);
極東東引鄉世尾山東岸(東經120度30分);
極西為南竿鄉津沙村西岸(東經119度54分)。
距離臺灣島114海里、離金門152海浬、澎湖180海里與閩江口相距約15公里,
離福建北茭半島約9.25公里。
列島的陸域面積為29.6平方公里,全縣各島海岸線總長為 138 公里。
地質條件上為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大且陡峭。
北竿島的壁山標高291.7公尺,為馬祖列島第一高峰。
南竿第一高峰是雲台山,標是246.4公尺,已列為台灣小百岳之一。
地形多谷地、灣澳,海岸地區花崗質岩石,
受風化及波浪侵蝕作用,多崩崖、險礁、海蝕洞、海蝕門等地形,
部分灣澳地區經過沖積與堆積作用形成沙灘、礫石灘、卵石灘。
全縣4鄉只有東引沒有沙灘。
行政區劃上:東莒、西莒原屬於長樂,東引、西引原屬於羅源。
由於內戰等重大變故,1956年7月福建省政府在國防部撤銷「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
決定將上述各地悉數劃入連江縣,代管至今。
氣候
馬祖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冷潮濕,春夏交際多霧,秋天氣候平均較為穩定。
馬祖的緯度略高於台灣北部(約一度),惟因靠近中國大陸的大陸型氣候,
氣溫比台北低,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8.6度,日夜溫差亦大,每年氣溫12月至2月間最低,
3月份以後慢慢上升;7、8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溫度在29度左右,
此後逐漸下降,2月份月均溫最低,僅10度左右。
風速在10月至翌年3月間,大陸冷氣團南下,有強烈東北季風吹襲,
故風速最大;尤其是3至5月間,開始吹南風形成多雲霧的天氣,即為平流霧。
每年春天,南風從台灣海峽帶來暖濕空氣,
和氣溫較低的馬祖地面、水域接觸,便形成濃霧。
平流霧的厚度可達七、八百公尺以上,天氣好時的日間太陽輻射最多只能消除雲層頂部一部分,
因此;如果平流霧歷久不散,能見度驟降,這就是為何馬祖地區的航班常常於此季節飛飛停停的原因。
馬祖地區全年降雨量多集中於4至5月,颱風則多發生於7、8月,年平均雨量約1060公釐,
不到台灣雨量的一半,雨季集中在4至9月的梅雨季及颱風季。
特產美食
馬祖-繼光餅
馬祖的美食有清蒸黃魚、淡菜、筆架、東莒光蛤、魚麵、黃金餃(地瓜餃)、
蟲弟餅、蘿蔔絲餅、紫菜、繼光餅等,特產有八八坑道高粱、東湧陳高、
老酒、魚麵、黃魚、紅糟、米醋、馬祖酥、芙蓉酥、黃金餃(地瓜餃)、金銀花茶等。
繼光餅,相傳中國明朝大將戚繼光曾鎮守於馬祖清剿倭寇,
為了能夠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還能填飽肚子,戚繼光將軍將圓型的麵餅中間戳一個洞,
讓烤熟以後的麵餅可以穿過繩子綁在腰間或胸口,方便將士們行軍、執行任務時食用,因而得名。
麥蔥(馬蔥),在馬祖俗稱野蔥,這種野蔥普遍生長於馬祖四鄉五島的山坡地,
每到冬、春兩季,就是野蔥生長的旺季,在北竿鄉懷道樓(以前的831)旁的山坡地、
莒光堡旁的山坡地一帶生長的最多最易摘採。
黃金餃(甘包),又名地瓜餃,是馬祖道地的甜點,主要由地瓜粉調製而成。
黃金餃的內餡是取等比例的花生和糖混合,再加酌量的五香粉、豬油及蔥末攪拌而成,
在外型的變化上,可以包成水餃、三角圓等形狀。可水煮、油炸,各有風味。
(來到此行的第一個景點-國之北疆)
東引偏處馬祖列島的東北端,也是台澎金馬最北端的領土,
是四鄉中面積最小的,東引「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是磯釣者的天堂,
也是保育鳥類黑尾燕鷗的故鄉;安東坑道處處可見軍營、碉堡、哨戰,
還有著迷彩服的阿兵哥,則為東引增添特殊的戰地風情。
站在台灣的最北處
很多人知道中華民國國境最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
但可能不知道國境最北,就在馬祖東引。
往清水澳管制哨西北方向順著道路前行,
爬過山頭直走到底,就是中華民國的國之北疆,
但其實真正的台灣最北端極點可是位在羅漢坪岬角外海中的小礁石喔!
(看到這些碉堡.就讓我想到了金門當兵時的情景)
這座礁石又稱為「北固礁」,
位於西引后澳上方約600公尺處(座標位置N26°22'58.8" E120°28'34.0"),
目前礁島上杳無人煙,會隨著潮水的漲退,時而隱没或出現。
(導遊阿飛介紹中)
為紀念國之北疆在此,以及讓遊客一睹風采,
馬管處在后澳岬角建置觀景台,並立起一塊石牌,
寫有「國之北疆」的字樣,提供遊客拍照留念,
即便沒有看到北固礁,也還是可以證明自己來過「國境之北」。
國之北疆,
是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東引鄉本島西半部
(原西引島)后澳附近的一個景點,
設有「國之北疆」石碑及觀景平台,
可由此向東北方向眺望中華民國實際管轄領土的最北端——北固礁。
概述
中華民國實際管轄領土的最北端是後澳外海約600公尺的北固礁。
但該島礁並非隨時得見,而是隨著潮水漲退而隱沒或出現。
為紀念國之北疆在此,在後澳設有「國之北疆」石牌及觀景平台,
可讓遊客在此眺望北固礁。
觀景平台地面標示方向及「國之北疆」、
「北固礁」、「北緯:26°22'58.8"」、
「東經:120°28'34.0"」等文字。
周邊欄杆鐵鍊上掛著成串的鎖頭,
為外島服役的軍人及遊客所留[2],
是馬祖東引旅遊之必覽景點。
除了國之北疆外,附近也有東引著名的海蝕地形「羅漢坪」。
其他說法
有媒體指稱位於東引島與北竿島之間的亮島(行政區屬北竿鄉)
為「國之北疆」。但事實上該島緯度低於東引鄉。
另外,以中華民國聲稱全境來看,最北的地方應位於黑龍江與外蒙古唐努烏梁海,
北緯可達到53度,前者為53.56度(位於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
與53.73度(圖瓦共和國境內,由俄羅斯聯邦實際管轄)。
這就是國之北疆了..
台澎金馬的最北端-東引島之國之北疆
一輩子可能只會來一次.所以忍不住多拍了幾張...
比我想像中的馬祖漂亮的多更多...
觀景平台地面標示方向及「國之北疆」、「北固礁」、
「北緯:26°22'58.8"」、「東經:120°28'34.0"」等文字。
「國之北疆」、「北固礁」
歷史的一刻.
除了國之北疆外,附近也有東引著名的海蝕地形「羅漢坪」。
很漂亮的岩石..
風真的很大.小屏幫我們拍了三張選一張比較可以看得
必需的打卡景點-國之北疆.讚!
領隊小屏幫我們拍團體照(用我的EOS R)
領隊小屏幫我們拍團體照(用我的EOS R)
幫老婆也拍了幾張.不過風真的太大了...
很多人來馬祖都跳過東引真的很可惜.
我覺得東引真的值得一遊.
往下一站前進了...期待下一站的美景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7張照片.
本次-2020-馬祖東引-南北竿-共已上傳158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0-馬祖東引-南北竿.大約有32篇文章.1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