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IzzRph  

 

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 13-[埃及-開羅]-埃及國家博物館.6

置頂照片:埃及法老王-黃金棺.

旅遊時間:10天7夜-(2-23到3月3)-第二天

時間:民國113年2月24日星期六-下午

可樂旅遊-

台灣領隊-王建榳(小菲)

埃及導遊-趙雲

天氣:晴

溫度:16-25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8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2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埃及+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 小米12手機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1).JPG

 

 (本篇就來介紹一下-古埃及的歷史.上課開始)

 

古埃及


古埃及是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古代文明,

開始於公元前3100年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

終止於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

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2).JPG

 

 

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

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發現羅塞塔石碑,

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解讀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學才誕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見天日。

其文明成果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圈。

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

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3).JPG

 

 

以進行固定式的耕作,這個居民逐漸聚集並建立了村落的地方,

即尼羅河下遊河谷一帶,有著夏季氾濫沖刷的豐富沃土,

適合在秋冬的乾季進行種植活動,公元前4千年後半期,此地逐漸形成國家,

至公元前343年為止,共經歷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

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後王朝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參見「古埃及歷史」一節)。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4).JPG

 

 

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公元前15世紀)達到鼎盛,

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

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亞以外,

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古埃及在古埃及語言中稱為「凱美特」或「凱米」 ,

與之相關的現代科普特語稱為Ⲭⲏⲙⲓ(Khēmi)。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5).JPG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統,完善的行政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

其統治者稱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

古埃及的國土緊密分布在尼羅河周圍的狹長地帶,是典型的水力帝國。

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同尼羅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時,尼羅河幾乎每年都泛濫,淹沒農田,

但同時也使被淹沒的土地成為肥沃的耕地。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6).JPG

 

 

尼羅河還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們比較容易的來往於河畔的各個城市之間。

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綿延數千年而不間斷,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對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地理環境,

古埃及北面和東面分別是地中海和紅海,而西面則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

只有東北部有一個通道通過西奈半島通往西亞。

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進入埃及,從而保證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續。

相比較起來,周圍相對開放的同時代的兩河流域文明則經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

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古埃及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

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

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埃及學」。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7).JPG

 

 

概述

埃及學家一般將古埃及歷史和歷代法老王朝分為前王朝時期(公元前31世紀之前)、

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686年),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

第一中間期(約公元前2181年—公元前2040年),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786年),

第二中間期(約公元前1786年—公元前1567年),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67年—公元前1085年),

第三中間期(約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667年),後王朝時期(約公元前667年—公元前332年),

其中年代均有爭議。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8).JPG

 

 

距今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並進行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活動。

在尼羅河上游河谷地區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分別形成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文明地區,

象形文字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並沿用3500餘年。公元前3188年左右,

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

(今吉薩省拜德爾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納村(Mit Rahina),孟菲斯並不位於開羅,

開羅應位於另一個古城赫利奧波利斯),成為古埃及第一個法老,古埃及從此開始王朝時期。

此時的埃及已經具備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比如有行政官員、士兵、宗教、文字等。

 

 

埃及國家博物館 (259).JPG

 

 

古埃及統一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穩定的,這段時間經歷從第一王朝到第六王朝共六個王朝,

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188年到公元前2270年。古埃及歷史學家曼涅托將其稱為「古王國時期」。

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

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並且出現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後,王權衰落,法老失去了對國家各地區的控制,國家開始分裂,

史稱「第一中間時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這種分裂形式到十一王朝重新統一。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0).JPG

 

 

之後埃及進入第二個政治穩定期即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60年-公元前1785年)。

埃及在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今埃及路克索),開始使用青銅器。

此時期埃及與敘利亞、克里特的交往擴大。十四王朝時政權又開始瓦解,

「第二中間期」開始,此時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為駕車作戰的西克索斯人,

他們占領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建立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

(公元前1720年到公元前1570年)。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1).JPG

 

 

埃及人在這期間學習西克索人的戰術和武器,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於公元前1570年將西克索人逐出國境,

重新統一埃及,開始十八王朝,這之後被稱為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070年)。

十八王朝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十九王朝時埃及與西臺帝國發生卡疊石戰役,

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後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西臺王哈圖西里三世簽訂和約告終。

此時的埃及成為一個大帝國,極盛時的統治範圍:北起敘利亞,南到尼羅河第六瀑布,橫跨北非和西亞。

二十王朝以後,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其間經歷被利比亞人、努比亞人和亞述人的統治;

這是跨越5個王朝的第三中間時期(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664年),

期間的王朝有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王朝。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2).JPG

 

 

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進入古埃及後期,最終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所滅,

古埃及時代結束。波斯人在埃及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

埃及二十六王朝後裔反抗波斯人成功和內戰,建立短暫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

公元前332年埃及又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亞歷山大死後,其部將托勒密占領埃及,

建立托勒密王朝,也被稱為法老,但當時的埃及已經是徹底在外族人的統治下。

隨後,古羅馬崛起,成為地中海世界大國,埃及也被其占領。

之後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再次入侵埃及,古埃及原有的文明在這一過程中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

而逐漸消失。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3).JPG

 

 

前王朝時期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北非的氣候變得愈加乾熱,迫使這一地區的人們集中居住在尼羅河流域,

尼羅河成為埃及的生命線,游牧民族在約180萬年前的更新世開始生活在這一地區。

尼羅河每年的定期泛濫帶來肥沃的土壤,為穩定的農業經濟和完善的中央集權社會創造條件,

構成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塊基石。

約在公元前5500年,一些小部落開始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發展成一系列牢固控制農業和畜牧業的文化。

最早的文明開始於下埃及的奧瑪里(el-Omari)、莫林達(Merimda),和法尤姆。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4).JPG

 

 

由於處在撒哈拉沙漠、尼羅河流域和近東的十字路口上,法尤姆的新石器文化顯示出各自的特徵,

因先進的石器而聞名,發展成為埃及史前的石器工藝(Lithic Technology)。

莫林達(Merimda)是北方最大的部落之一,

擁有獨一無二的精巧的花瓶、陶環架、勺子,以及古王國時期流行的石制權杖。

埃及南方最早的文明,拜達里文化的出現比北方晚幾個世紀。與北方的馬底、布陀、赫利奧波利斯文明同時代。

拜達里文化以它高超的制陶業、石器和銅的使用而聞名於世。

巴達里墓葬,帶有社會階級痕跡的簡易墓坑,顯示出文明已經在有權勢的首領的控制下。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5).JPG

 

 

在北方,馬底人的陶器有時裝飾有鳥和標記法老荷魯斯名的serekh

(意為「王宮門面」,為古埃及方形王徽),這是文化融合的標誌。

馬底也是黑陶器皿的主要來源,當北方落入上埃及統治者之手後它在南方的分布更加廣泛。

在南方,約公元前4000年,奈加代文化逐漸發展成尼羅河沿岸的文明。

它的政治中心有希拉孔波利斯和阿拜多斯,並開始擴張它在埃及北方的勢力。

當時的人懂得製造彩陶,精美的裝飾的石制花瓶,

化妝用調色板,以及金子、青金石、象牙製成的珠寶。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6).JPG

 

 

他們也從事與努比亞和黎凡特的貿易。

涅伽達人製造一種被稱為埃及彩陶(Egyptian faience)的彩色釉制陶器,

被廣泛用於飾杯、護身符和小雕像,直至羅馬時代。

前王朝時期最後一位法老的統治時期,涅伽達文化開始使用符號進行書寫,

後來發展成為一套完善的埃及象形文字系統,以記錄埃及語言。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7).JPG

 

 

早王朝時期

古埃及人以名為「米尼」(希臘語為「米尼斯」)的國王作為他們歷史的正式開始,

他們認為是這位國王統一上埃及和下埃及。

向統一王朝的過渡實際上比古代埃及作家讓我們認為的更加漸進。

而且也沒有與「米尼斯」同時代的記錄。儘管如此,學者們現在認為,

這位傳說中的米尼斯也許是那爾邁。在那爾邁調色板上,

描繪他在儀式上身著皇家盛裝,成為埃及統一的象徵。

公元前3世紀埃及牧師曼涅托將米尼斯到曼涅托自身所處時代的埃及法老分組,

將其分為30個王朝,這一體系沿用至今。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8).JPG

 

 

在早王國時期的約公元前3150年,第一位法老鞏固他在下埃及的統治,定都孟斐斯。

在那裡他們可以控制富庶的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和勞動力,

以及利益豐厚的通往黎凡特的商路。

法老們不斷膨脹的權力和財富反映在他們精心製作的石室墳墓和考究的埋葬儀式,

這些用於歌頌死後被神化的法老。

法老們建立強大的王權以使他們對國家土地、勞動力、資源的控制合法化,

而這些對古代埃及文明的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

 

 

埃及國家博物館 (269).JPG

 

 

古王國時期

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古王國時期建築、藝術、科技取得驚人進步的基礎,

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這些成為可能。在「維齊爾」(Vizier)的指導下,

國家官員徵稅、協調水利工程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徵用農夫進行建築工程,

建立司法系統維護和平與秩序。富裕和穩定的經濟保證財政的盈餘,

使國家有能力主持建設紀念性質的巨型工程和讓皇家工場委託製作傑出的藝術品。

左塞爾、胡夫和他的子孫們修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和法老們的權力)令人難忘的象徵。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0).JPG

 

 

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是被法老承認土地擁有權並供養的官吏和書吏階層。

法老也會將土地用於修建陵寢或贈與地方神廟以保證死後對自己的崇拜。

這樣的五個世紀的封建統治逐漸削弱法老的經濟實力,到古王國後期,

法老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中央機構。法老的權力下降,地方統治者隨即開始挑戰法老的權威。

再加上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50年的嚴重乾旱,

最終導致國家陷入被稱為「第一中間期」的長達140多年的飢餓和動盪之中。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1).JPG

 

 

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後期中央政府崩潰後,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經濟穩定。

地方統治者無法依靠國王幫助及時化解危機,

接著發生的食品短缺和政治辯論升級為饑荒和小規模內戰。

儘管存在難題,但地方統治者不再對法老進貢,而利用新獲的獨立維護各省的繁榮。

一旦掌握自己的資源,各省經濟上變得更加富足-社會各階層的更大更好的墓葬證明這個事實。

在這次創作力爆發之際,各省的藝術家繼承和調整古王國時期服務於王權的文化主旨,

書吏們發展和豐富文學的風格,表現出這一時期的創造力和樂觀。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2).JPG

 

 

從對法老的效忠中解脫後,地方統治者開始互相爭奪領土和權力。

到公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的統治者統一下埃及,

而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統一上埃及。因提夫家族不斷在北方擴張勢力,

南北朝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約公元前2055年,

底比斯軍在曼圖霍特普二世率領下擊敗耶拉孔波利斯統治者。

埃及的再次統一,開創經濟和文化復興的新時期。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3).JPG

 

 

中王國時期

中王國的法老們恢復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刺激藝術、文學和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復甦。

第十一王朝的門圖荷太普二世和他的繼承者們從底比斯統治全國。

約公元前1985年,維齊爾出身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將首都遷往法尤姆綠洲的伊塔威(Itjtawy)。

在那裡,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實行富有遠見的墾荒和灌溉計劃以增加這一地區的農業產量。

此外,對努比亞的再征服獲取的領土中富產石料和黃金,人民被驅使在三角洲東部修建防禦建築,

稱為「大公牆」(Walls-of-the-Ruler),用於抵禦外族入侵。

擁有可靠的軍隊、政治穩定和豐富的農礦業財富,國家的人口、藝術和宗教繁榮起來。

與大力推崇神靈的古王國形成鮮明對比,中王國時期經歷一種被稱為「民主化」的「個人的虔誠」的增長,

依據這種信仰據說所有人都能支配一個靈魂並能在死後陪伴神靈。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4).JPG

 

 

中王國文學的特點是詭辯的主題和自信而雄辯的人物風格。

浮雕和肖像雕塑藝術精湛,細節上盡善盡美,達到新的技術高度。

中王國的最後一位有為之主,阿蒙涅姆赫特三世,

允許亞洲移民進入三角洲地區以為他的採礦業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但這些充滿雄心的水利工程和採礦活動,與他統治後期尼羅河泛濫不足聯繫起來,

透支經濟,加速國家衰落,最終在公元前14世紀和公元前13世紀進入「第二中間期」。

這次衰落期間,外來的亞洲移民開始控制三角洲地區,甚至建立西克索斯王朝。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5).JPG

 

 

第二中間期和西克索斯王朝

約公元前1650年,中王國衰落,

居住於三角洲東部城市阿瓦里斯的亞洲移民隨之奪取這一地區並逼迫中央政府遷往底比斯。

在那裡,法老們成了附庸,稱臣納貢。西克索斯人(即「外來統治者」)效仿埃及統治模式,

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把埃及要素融入到他們的青銅時代文明中。

南遷後,底比斯的國王們發現自己被夾在北方的西克索斯王朝和它的努比亞盟友-南方的古什之間,

100多年在沉悶和不作為中度過。到公元前1555年,底比斯的軍隊終於強大到可以挑戰西克索斯王朝。

衝突持續30多年,法老陶二世和卡摩斯最終打敗努比亞人。

卡摩斯的繼任,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在一系列戰役中讓西克索斯王朝永久地退出埃及的歷史舞台。

之後的新王國時期,軍隊成了優先考慮的核心問題,法老們籍此擴張埃及的疆界,維護他們在近東的優勢。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6).JPG

 

 

新王國時期和阿馬爾那時代


新王國的法老們通過維護邊境安全和加強與鄰國的外交確立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

圖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時的軍事征服讓埃及的勢力擴張到敘利亞和努比亞,

鞏固人民的忠誠,打通急需的銅和木材的進口通道。

在公元前1400年人口達到420萬人;在公元前1300年人口達到430萬人,在公元前1250年人口達到440萬人。

新王國的法老們推崇太陽神阿蒙,開始大興土木,對它的崇拜的基點是卡納克神廟。

法老們還修建一些紀念碑為自己的(現實的或虛幻的)成就增色。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7).JPG

 

 

兩位法老之間上台的是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她通過宣傳使自己的權力訴求合法化,

她統治時期的特點是停止對外戰爭,派遣商業探險隊聯絡龐特(Punt),

開展與鄰國的貿易;以及修建位於卡納克的典雅的停靈廟,一對巨型方尖石塔,一個小禮拜堂。

儘管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她死後,她的過繼外甥圖特摩斯三世大量毀掉刻有她名字和形象的塑像,

希望抹去這位篡位的母后的統治痕跡。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8).JPG

 

 

約公元前1350年,阿蒙霍特普四世出人意料地登上王位,

開始一系列激進且無秩序的改革,威脅到新王國的穩定。

他改名阿肯納頓(字面意思為「阿頓的僕人」或「阿頓光輝的靈魂」),

將以前不起眼的太陽神阿頓捧為最高的神,禁止對其他神的崇拜,打擊僧侶集團的權勢,

還將首都遷往新城埃赫塔頓(意為阿頓的視線,即今天的阿馬爾那)。

他對外國事務置若罔聞,全神貫注於他的新型宗教和藝術風格。

在他死後,對阿頓的崇拜很快被禁止,首都遷回底比斯。

後來的法老圖坦卡門、伊特努特·阿伊、霍朗赫布迅速抹去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所有記載,

這段短暫的時期被稱為阿馬爾那時代。

 

埃及國家博物館 (279).JPG

 

 

第十八王朝結束於最後三位法老- 圖坦卡門、伊特努特·阿伊、霍朗赫布,

他們死後都沒有後裔。18歲的拉美西斯二世,或稱拉美西斯大帝,

於公元前1279年繼承王位,他是埃及歷史上修建神廟、樹立方尖石塔、生育子女最多的法老。

作為一位大膽的軍事領袖,拉美西斯二世率埃及軍隊抵抗西臺的入侵,

雙方在卡迭石戰役中皆死傷慘重,最終在約公元前1258年締結有史以來第一份被記載的和約。

埃及的財富讓它成為被侵略者,尤其是利比亞人和「海洋民族」(Sea People)垂涎的目標。

起初軍隊還能抵禦這些侵略,但埃及最終失去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外患在腐敗、盜墓賊、動亂等內部問題輔助作用下急劇惡化。

底比斯的阿蒙神廟(Precinct of Amun)大祭司們聚斂大量土地和財富,

他們勢力的膨脹在第三中間期分裂國家。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0).JPG

 

第三中間期


前1150年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統治下的人口只有360萬人;公元前1078年,

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統治權。

而前1000年左右的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人口只有150萬人。

南方則在底比斯阿蒙神廟的大祭司的有效統治下,後者僅在名義上承認斯蒙迪斯的權威。

這一時期,利比亞人已經在三角洲西部地區定居,移民的首領們開始逐步取得自治權。

公元前945年,利比亞王子舍順克一世控制三角洲地區,

建立所謂「利比亞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

即第二十二王朝,持續200多年,前930年的的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人口達到350萬人。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1).JPG

 

 

舍順克也通過將自己的家族成員安置在重要僧侶位置上控制埃及南方。

利比亞統治腐朽的同時,它在三角洲地區的對手開始在利安托波力斯(Leontopolis)興起,

庫施威脅於南。約公元前727年,庫施國王皮安希侵入北方,占領底比斯,並最終占領三角洲地區。

到第三中間期結束時,埃及原本深遠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它的外國盟友淪為亞述的勢力範圍,到公元前700年兩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但是此年的人口恢復到400萬人。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亞述人開始攻擊埃及,

遭遇塔哈爾卡和他的繼任坦沃塔瑪尼堅決抵抗,埃及贏得幾次勝利。

但最終,亞述人將庫施人趕回努比亞,占領孟斐斯,洗劫底比斯神廟。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2).JPG

 

 

晚期

亞述人沒有長期占領埃及的打算,統治權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稱為

「賽特王」(Saite kings)的諸侯手中。

到公元前653年,賽特王普薩美提克一世藉助希臘僱傭軍驅逐亞述人,

並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埃及的第一支海軍。希臘在埃及的影響急劇膨脹,

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納奧克拉提斯成了希臘人的家園。

建都塞易斯的賽特王們見證這次短暫而充滿生氣的經濟文化復興。

公元前600年的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人口只有300萬人;到公元前550年人口達到360萬人。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525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在岡比西斯二世率領下開始對埃及的征服,

最終在貝魯西亞之戰中抓獲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

岡比西斯二世於是採用法老稱號,但卻遠在蘇薩的家中進行統治,並將埃及劃為總督區。

公元前5世紀有幾次較成功的反抗波斯的起義,但埃及從未能永久地驅逐波斯人。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3).JPG

 

 

終結


在波斯的統治下,埃及與賽普勒斯、腓尼基被一同劃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總督區。

波斯第一次統治時期也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結束於公元前402年。

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43年,最後的本土王朝、第三十王朝統治埃及,結束於奈科坦尼布二世。

公元前343年,波斯人短暫地恢復對埃及的統治,也被稱為第三十一王朝。

但不久後,在公元前332年,波斯統治者馬查西斯(Mazaces)將埃及拱手讓給亞歷山大大帝。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幾乎沒有遇到波斯人抵抗的情況下,被埃及人當成解放者占領這片土地。

亞歷山大的繼業者托勒密仿照埃及模式建立政府機構,定都亞歷山卓。

這座城市試圖展現希臘統治者的權威,並以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為核心,成為文化和學術的中心。

亞歷山大燈塔照亮許多船隻的航程,保證城市間貿易的暢通。

托勒密統治者將商業和創收行業作為發展首選,例如紙莎草紙的製造業。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4).JPG

 

 

希臘文明並沒有取代埃及的傳統文明,

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扶持埃及歷史悠久的傳統以保證人民的忠誠。

他們建立埃及風格的神廟,維護傳統的宗教儀式,把自己描繪成法老。

兩種文明的許多傳統融合了,希臘和埃及的諸神融合為兼具多重神性,如塞拉皮斯。

古典希臘風格的雕塑也影響傳統埃及的藝術題材。儘管希臘統治者試圖緩和埃及人的情緒,

托勒密王朝還是面臨叛亂、家族權力鬥爭,以及伴隨托勒密四世之死而來的於亞歷山卓發生的暴亂。

此外,由於羅馬嚴重依賴埃及的糧食進口,羅馬人對埃及的政治狀況也大有興趣。

持續不斷的叛亂、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強大的對手敘利亞動搖王朝統治的根基,

以致埃及先淪為羅馬的保護國,而後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5).JPG

 

 

羅馬帝國統治時期


屋大維在亞克興戰役中打敗馬克·安東尼和托勒密王朝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後,

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嚴重依賴埃及海運輸出的糧食,

羅馬軍隊在皇帝任命的長官的控制下,鎮壓叛亂、強征重稅、打擊強盜,而後者此時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

亞歷山卓逐漸發展成為東方重要的商業中心,充滿異國風情的埃及奢侈品在羅馬銷量旺盛。

雖然羅馬人比希臘人更加敵視埃及人,但很多傳統如木乃伊和對傳統神靈的崇拜保留下來。

法尤姆畫像(Faiyum mummy portraits)藝術繁榮,一些羅馬皇帝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

雖然不及托勒密統治者的程度。羅馬統治者遠離埃及,無法履行國王的職責。

地方政府機構風格上羅馬化,更加接近本土埃及王朝。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6).JPG

 

 

公元1世紀中期,基督教在亞歷山卓紮根並傳播。

與其他宗教不同,基督教試圖使異教徒皈依,威脅到當時流行的傳統宗教,

引來對基督徒的迫害,在公元303年戴克里先的大清洗中達到頂峰,但基督教最終獲勝。

因此,埃及的傳統宗教逐漸沒落。儘管埃及人仍然說他們的語言,但隨著神廟祭司的減少,

能讀懂象形文字的人越來越少。而神廟有時也會改建為教堂或遺棄於沙漠。

加上基督教視古埃及文化為偶像崇拜,故刻意排除。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7).JPG

 

 

羅馬帝國之後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埃及屬東羅馬帝國,繼續歸「新羅馬」的皇帝管轄。

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至12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

皈依伊斯蘭教,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

因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一樣同樣視古埃及文化為偶像崇拜,故刻意排除。

當地的人們對於宏偉的金字塔與神殿雕像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1517年,埃及開始受鄂圖曼帝國統治,1798年-1801年受法國統治,1801年後英國勢力侵入。

埃及最終在1922年取得獨立,1953年建立共和國,但它已經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了。

古埃及文明和文化知識在滅國後並沒有被傳承下來,現代雖然有許多考古遺址的發掘,

但仍然對古埃及王國歷史與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8).JPG

 

 

埃及學


由於長達兩千多年的外族統治,埃及完全失去原有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歷史記錄、政府和風俗等都被徹底遺棄,

以至於後來的人們在看到古埃及文明遺蹟(如金字塔)時不知道當時的古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造,

現代人也讀不懂用古埃及文字寫成的碑文,崴峨的建築在流傳千年後人去樓空的景象,

可以說引起後世百代人們的感慨與同情,古埃及文明便成為人類被遺忘的文化中最出名者。

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人們希望了解失落的古代埃及文明和歷史,

於是一門專門研究古埃及的學科逐漸形成,這就是「埃及學」。

 

 

 

埃及國家博物館 (289).JPG

 

 

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已經開始研究古埃及,例如在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中就多次提及古埃及。

十字軍東征時期,有人撰寫一些有關埃及古蹟的遊記,然而當時已無人能閱讀象形文字的文獻。

尙·德·特夫諾是17世紀第一個純粹因爲好奇而到近東旅行的歐洲人。

他於1652年路經埃及,在吉薩測量大金字塔並描繪塔裡的情形。

特夫諾對木乃伊很感興趣,他在薩卡拉請人打開一座古埃及貴族石墓,

還買了一具棺材,棺材上「全是偶像和象形文字」。

到18世紀早期,法國攝政王菲力普·奧爾良命開羅耶穌會傳教團團長克勞德·西卡爾尋找埃及的古遺跡。

西卡爾跑遍埃及,畫出第一張地圖。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0).JPG

 

 

但埃及學真正的大發展是從1822年法國人商博良對於古埃及文字破譯開始的。

18世紀,拿破崙帶領法國軍隊打敗埃及的英國殖民者並占領埃及,他帶來167名學者,

包括歷史學家、天文學家、畫家、工程師、礦物學家等等,並成立「埃及協會」專門研究古埃及文明。

在進駐埃及其間,法國學者對古埃及進行詳細的研究,並搜集許多文物帶回法國,

其中包括於1799年8月被發現的刻有三種文字的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成為破譯古埃及文字的直接線索。

不久之後,英國打敗法國,重新奪回對埃及的占領,但法國研究者得以保留古埃及文物的記錄,

並一直在埃及學方面保持主導地位。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1).JPG

 

 

羅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五世頒布的一條政令,

由於當時是外族(馬其頓王國)統治埃及,官方文字是希臘文,

而當地埃及人則習慣使用埃及文字(包括聖書體和世俗體),

於是這塊石碑就使用兩種埃及文字和希臘文共三種文字記錄同樣的內容。

法國學者商博良就利用這種對照關係,通過希臘文的含義將古埃及的文字成功破譯出來,

於1822年9月29日寫成通信報告,宣布古埃及文字破譯成功。

自此,古埃及的文字和文明被現代人重新理解,埃及學進入大發展時期。

本條目介紹的內容基本都是埃及學的研究成果。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2).JPG

 

 

社會

古埃及人已經出現明顯的社會階級系統,稱他們的君主為法老,這個詞語解作宮殿。

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君主擁有如神一樣的權力,

因此他們不會直稱君主的名字,只稱他為法老。君主之下有貴族、祭司和官員,

他們是古埃及的特權階級,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及擁有田地和奴隸,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

而農民、工匠和商人則屬於古埃及的平民階級,生活平穩,卻不艱苦。

奴隸(即戰俘或罪犯)屬於古埃及的最底層階級,沒有任何權利,生活極之困苦。

 

 

/tmp/phpIgLSqf  

 

 

國家和政府

古埃及一直是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一切的權力都歸屬於法老,

包括司法、行政、立法、宗教等,法老的王權還被神化,稱為神王。

法老之下有一套政府機構,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全國各地進行各方面的管理。

中央政府最高官員是維西爾,相當於宰相,其權力僅次於法老,

對各個政府部門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立法、建築、國防、國家資源調查和分配、徵兵、祭祀等等。

維西爾職位重要,古王國時期一般由王子擔任,老國王去世後則可以由王子繼位。

古王國衰敗後,維西爾職務開始被非王族控制,並開始威脅法老的王位。

在中王國時期,首個維西爾政變的情況發生,

阿蒙涅姆赫特取代第十一王朝末代法老曼圖霍特普四世登基,開創埃及第十二王朝。

後來一些法老曾試圖削弱和分散維西爾的權力,如設置兩個維西爾等,但維西爾成為法老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4).JPG

 

 

中央政府在維西爾之下設有司法部、財務部和軍事部等部門。

司法部分為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諾姆法院),高等法院設一名院長,受維西爾領導,

並由一些將領和祭司組成,主要處理危害國家安全的重要案件,例如叛國、盜墓、政變等。

埃及地方40個諾姆各設有地方法院,對本諾姆的案件進行審理,國家的法律在地方是適用的。

財務部設有財務大臣,負責國家財務相關事務,如稅收、國庫、土地丈量、外國貢品等,

但後來在新王國時期財務大臣的權利逐漸轉移給內宮總管,使王宮的權力凌駕於政府權力之上。

地方諾姆的財務權則由市長(諾姆長)擔任,他們負責收集運送穀物和稅收,並直接向維西爾負責。

古埃及的軍事部門也是不斷演變的,但在埃及統一的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

國家軍事是中央集權的,使法老可以有效的統全國之力進行軍事行動。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5).JPG

 

 

另外,早在古王國時期,埃及就出現管理武器、部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的後勤部門——「軍械院」。

在軍事發達的新王國時期,軍隊則發展分化為步兵、海軍、戰車部隊。

全國步兵分幾個軍區(稱「梅沙」),以埃及神祇的名字命名,

一般擁有幾千人,之下設連、排、班等,層層組織。新兵一般從埃及和埃及的殖民地徵集,

進行統一的訓練,退伍的老兵則受到政府的厚待,例如發放土地、奴隸和牲畜等。

埃及還設有常備軍,主要負責法老和王宮的安全,相當於王宮衛隊。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6).JPG

 

  

經濟

大部份古埃及人是農民。埃及位處沙漠地帶,而尼羅河每年7月都會氾濫,

但古埃及人懂得修築水庫儲起泛濫的河水,並在曾受河水泛濫的土地上耕種,讓水患變成為水利。

他們又懂得挖掘水渠引水灌溉農作物,並發明用牛拉動的犁耙,翻鬆泥土來種植農作物。

此外,他們還發明抽河水灌溉農田的汲水器(shaduf)。

部份古埃及人是商人。雖然埃及大部份的地區都是沙漠,但尼羅河沿岸卻盛產一種稱為蘆葦的植物。

蘆葦浮力大且能防水,所以是造船的好材料。古埃及人就以蘆葦作材料造船,

並乘坐這些蘆葦船在尼羅河、地中海及紅海一帶航行,與當地居民進行以物換物的貿易。

通過這些貿易往來,古埃及人把他們的文明及生活方式傳播至其他地方。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7).JPG

 

 

古埃及地理位置是亞洲和非洲的樞紐,另外其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對其他手工業產品有很大需求,

因此古埃及是古代重要的貿易中轉和加工國家。古王國時期,古埃及經濟發達,

出現很多剩餘的產品,以物易物的商業模式產生。

當時埃及對外的貿易對象主要有努比亞、黎巴嫩、蓬特等地,也不時伴隨有軍事掠奪,不完全是平等交易。

中王國時期,埃及造船技術有很大的發展,埃及人還在尼羅河和紅海之間開鑿運河,

埃及對外貿易的範圍擴大很多,到達亞洲敘利亞中南部。此時,開始出現官方貿易,

即國家之間互贈禮物,埃及周圍的一些國家通過這種「進貢」的方式成為埃及的屬國。

新王國時期,埃及國家統一,霸權形成,伴隨著軍事征服,埃及的商業也有很大發展,

市場上出現很多奢侈品,顯示人民生活的富裕。國際貿易則為國家壟斷,還出現一些掠奪性的「進貢」。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8).JPG

 

 

另外,政府開始發行類似於貨幣的金屬圓環,並將其價值同金銀掛鉤。

為了保持軍事實力,埃及很大的貿易比重與武器製造有關,從其他地方進口原料(比如木材),

然後製造武器和戰車出口,埃及製造的戰車甚至出口到戰車發明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後來埃及帝國分裂,是貿易不再受國家控制,此時走私行為普遍,

人們更多的利用政府發行的金屬圓環,埃及步入貨幣時代。波斯統治時期,

埃及對外貿易幾乎停滯,後來馬其頓統治,貿易逐漸恢復並達到巔峰,亞歷山卓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城市。

托勒密時代埃及經濟則被國家完全壟斷,各種商品的價格都由國家制定。

羅馬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對埃及收受重稅,古埃及貿易隨著古埃及文明一起趨於消亡。

 

 

 

埃及國家博物館 (299).JPG

 

 

生活

古埃及人曾使用含鉛的眼妝。鉛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和腦的疾病,

但古埃及人可能為了抵抗眼疾而特別加入鉛。

鉛的入侵會使細胞排出一氧化氮,進而殺死周圍的細菌。

古埃及人酷愛光腳走路,因為在炎熱的沙漠氣候根本不需要穿鞋。

他們的一種涼鞋[草鞋]使用紙莎草和蘆葦等天然材料製成的。

當時的涼鞋在古埃及社會是同一水準的。涼鞋只在偶爾時候使用。

 

埃及國家博物館 (300).JPG

 

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人信仰和崇拜多神,神有多種形象,有的具有人的形象,

其他形象還有動物、植物和星辰、自然現象等。

另外,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神祇,也有幾個地區共同崇拜一個神,

同時一個地區還可能崇拜多個神,至今考證的古埃及的神多達上千個。

這種多神崇拜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在埃及統一之前的各個小國家里,

人們都崇拜各自不同的神。隨著美尼斯統一埃及全境,國王(新王國時期開始稱為法老)

開始推行各自出身地的神,使其稱為主神,由全埃及共同崇拜。在古王國時期主神是鷹神荷魯斯,

後來改為太陽神拉,中王國時期則主要崇拜阿蒙,新王國時期拉和阿蒙相結合,形成主神阿蒙拉。

在國家統一崇拜主神的同時,各個地方(諾姆,相當於省)仍然崇拜原來地方的神。

 

埃及國家博物館 (301).JPG

 

另外,神祇也有不同的屬性,有的是農業的神,有的是陰間之神,

還有的是工匠技師的神(比如孟菲斯的卜塔)。而法老則是神的化身,或者是代言人,

具有神的特性和神的名字,比如阿蒙霍特普、圖坦卡蒙都是用阿蒙神的名字作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的。

因此,法老被稱為神王,擁有行政、司法和軍隊的最高權力,同時也是其主神的大祭司。

法老手執生命之符,表示對埃及人有生殺大權。

由於古埃及人極重視宗教信仰,所以他們建造巨大的神廟來崇拜天神。

在新王國時期,埃及通過武力擴張積累空前的財富(參見新王國時期和第十八王朝),

但在幾代法老在位期間都被用來修建神殿,比如公元前1200年,

古埃及興建最大的神廟——位於尼羅河中游的亞斯旺的阿布辛貝神廟。

 

埃及國家博物館 (302).JPG

 

重視宗教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神職人員的權力過大,一般除法老之外,

管理主神祭祀的祭司(稱為「維西爾」,相當於宰相)擁有國家第二大權力,

有的時候甚至超過法老的權力,使得一些維西爾可以成功篡權稱為新法老,如拉美西斯一世。

鑑於這種情況,在埃及第十八王朝中後期,阿蒙霍特普四世進行宗教改革,

修改主神阿蒙為阿頓(太陽神),關閉所有崇拜舊神的神殿,還遷都修建新神阿頓的神殿,

他自己也改名為埃赫那頓,意為阿頓神的光芒。但由於祭司們權力過大,

以及整個社會的習俗形成已久,這次宗教改革失敗,在埃赫那頓死後不久舊阿蒙神又重新成為主神,

祭司們的權力也被恢復。

古埃及人認為,當人們死亡時,他們的靈魂將被帶到地獄,由神奧西里斯審判。

如果一個人的心臟比羽毛重,那就意味著他/她在死前犯了很多罪。

他們的心臟會被鱷魚頭,獅子身體和河馬腿的野獸吃掉並摧毀。

如果一個人的心臟比羽毛輕,他/她將獲得永生。

阿努比斯會確保他/她的身體保存完好,這樣靈魂就可以在他的來世再次使用它。

 

埃及國家博物館 (303).JPG

 

文化與文明

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五大發源地之一。

古埃及人除以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

還發明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

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最終形成了西方的拼音文字系統。

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

在幾何學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古埃及使用太陽曆作為曆法,因此現代西方也普遍使用太陽曆。

 

埃及國家博物館 (304).JPG

 

 

文字

古埃及文字創於公元前3500年,是一種稱為聖書體的象形文字。

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

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紀念碑、廟宇的牆壁或石塊上,所以被稱為「聖書體」。

1799年,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

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羅塞塔發現「羅塞塔石碑」。

石上刻有三種文字,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

歷史學家一直不明白石刻上「聖書體」的意思,直到1822年,法國學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個理解到,

一直被認為是用形表義的埃及象形文,原來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

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

 

埃及國家博物館 (305).JPG

 

 

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

金字塔是利用大石建成的巨大三角形建築物,是法老的墓穴。

由於古埃及人在尼羅河兩岸生活及耕作,所以金字塔主要是在沙漠地區興建。

從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1800年的這900年裡,估計古埃及人共建築超過80座金字塔。

而建於公元前2589年—公元前2566年間的「大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是為法老胡夫而興建的。

古埃及人在「大金字塔」附近建造一座「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位於卡夫拉金字塔祭廟的西北方,坐東向西,古希臘人把它叫作「斯芬克斯」,

它是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由整塊天然岩石雕鑿。

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建造這座由「獅身」與「人面」組成的巨大石雕的原因,他代表著法老的智慧與勇猛。

一些人相信「獅身人面像」可能是金字塔的守護神,另一些則認為它是古埃及偉大文明的象徵。

 

埃及國家博物館 (306).JPG  

 

以下所有日期均為約數。

 

公元前33世紀:銅器(參見青銅時代)


公元前33世紀:出現象形文字(參見埃及第一王朝)


公元前33世紀:那爾邁調色板,世界最早的歷史文件(參見那爾邁)


公元前32世紀:最早使用十進位


公元前3050年代:在阿拜多斯開始造船


公元前31世紀:莎草紙,世界已知最早的紙


公元前31世紀:出現醫院


公元前28世紀:掌握測量


公元前2750年代:世界已知第一次手術


公元前27世紀:獅身人面像,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整石雕像


公元前27世紀:航運出現(駁船運輸,斯尼夫魯和薩胡拉法老時期)


公元前27世紀:世界已知最早的花崗岩切割


公元前2580年代:吉薩金字塔,僅存的世界七大奇蹟


公元前25世紀:曆法出現


公元前23世紀:啤酒釀造出現


公元前19世紀:世界已知最早的字母


公元前19世紀:錐體通用體積公式出現


公元前1650年:幾何學、餘切、代數方程、數列、幾何級數等的記錄


公元前1550年:世界已知最早的腫瘤記錄


公元前1500年:世界已知最早的玻璃製作


公元前1360年,法老阿肯那頓推行阿頓崇拜的宗教改革。阿肯那頓死後不久,改革徹底被廢除


公元前1300年:二階代數方程出現


公元前1275年: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


公元前1258年:世界已知最早的和平條約(參見拉美西斯二世)


公元前1000年:開始製造焦油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6張照片.

本次-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共已上傳638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大約有70篇文章.3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一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