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mpkzQ0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 53-[美國-華盛頓DC]-市區走訪.

置頂照片:超級的好天氣下的美式建築.

旅遊時間:12天9夜-(10-04到10月15)-第八天

時間:民國112年10月11日星期三-早上

可樂旅遊-領隊-楊麗豫小姐(小楊)

天氣:晴

溫度:10-21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7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1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

本次參加人員-斯斯.彤彤.二姑姑.小姑姑-4位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市區走訪 (1).JPG

 

 上一篇有提到...

 

威廉波特-華盛頓DC-有著325公里遠.

 

所以這個城市是哪裡我也不知道.

 

是司機臨時找的沿途小城市.

 

讓我們上廁所去.....

 

市區走訪 (2).JPG

 

 至於廁所在哪裡??

 

沒有人知道...反正就是跟著小楊慢慢找唄! 

 

市區走訪 (3).JPG

 

 有時候照片就是這麼神奇...

 

你要是問我有這段往事嗎?我可能還想不太起來.

 

而且隨著時間越久.越會想不起來..

 

但是一看到相片..我腦袋瓜兒就是靈光一閃的出現各種往事記憶... 

 

市區走訪 (4).JPG

 

 而且說真的...有時候在修照片時.我都會驚訝地發現.

 

原來我們有經過這裡.這裡有這種建築??我都不記得了說. 

市區走訪 (5).JPG

 

 雖然現在流行看影片.

 

不過我不會受別人影響.我就只喜歡拍照片.不是很喜歡拍影片.

 

想看影片的就是去看別人的遊記就好了.

 

我自己拍得照片只為我跟家人而保存.. 

 

市區走訪 (6).JPG

 

 美國電影裡常常出現的校車... 

市區走訪 (7).JPG

 

 這地方導遊小楊也不是很熟悉.

 

我們是跟著導航慢慢往前走的.

 

市區走訪 (8).JPG

 

 看的出來這不是一個很熱鬧的小城市.

 

市區走訪 (9).JPG

 

 不過好在天氣很好.有著相當乾淨的天空.

 

把相機調為光圈優先.F8.ISO200.慢慢拍唄!

 

市區走訪 (10).JPG

 

 每個人喜歡的鏡頭蓋都不太相同.

 

有人喜歡35MM.有人喜歡50MM.或是24-70MM.

 

而斯斯一直喜歡超廣角.從17-40 F4 L進到16-35 F2.8L

 

再到現在使用的15-35 F2.8 L.斯斯真的超滿意的.(以後也不會再換了)

 

市區走訪 (11).JPG

 

 修圖時...看到這種暴藍的天空..都會很開心.(也許有人不喜歡)

 

市區走訪 (12).JPG

 

 超廣角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站得很近.就可以將整棟建築物拍下來..

 

(不過也要面對他的最大缺點-變形) 

 

市區走訪 (13).JPG

 

 今天是此行的第八天了...

 

這最後的幾天都會在美國最熱鬧的城市中度過...

 

(時代廣場應該是我最期待的吧!)

 

市區走訪 (14).JPG

 

 (雖然還沒到.不過還是先來了解一下-華盛頓-DC唄!)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英語:Washington, D.C.),正式名稱為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

簡稱華盛頓特區、華盛頓(Washington)或特區(the District),

有時被一些中文媒體稱作華府,是美利堅合眾國的首都,

為大多數美國聯邦政府機關、各國駐美使館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

、美洲國家組織等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

 

市區走訪 (15).JPG

 

 順著光..就有豔麗的色彩..

 

市區走訪 (16).JPG

 

 這時候的景觀對我們來說都是多出來的ㄡ.

 

因為景點沒有這個行程啦.(找廁所行程.哈哈)

 

市區走訪 (17).JPG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

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改定紐約為首都。

1790年7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首都選址法》,

決定將首都從紐約遷至波多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亞河匯合處附近;

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為行都。

 

市區走訪 (18).JPG

 

 

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

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實際上是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聯邦地區,

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州份。

 

 

市區走訪 (19).JPG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

屬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的交界處,

兩州界河波多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區西面的天然界限。

成立之初,哥倫比亞特區是一個邊長10英里(16公里)的正方形區域,

不僅包括特區現在的全部範圍,

還包括波多馬克河西岸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郡,

即今日的阿靈頓郡以及亞歷山德里亞市。

 

市區走訪 (20).JPG

 

 

特區成立後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為國會過度重視東岸以及蓄奴等問題,

發起回歸維吉尼亞的運動,經他們多次請願,美國國會於1846年7月9日通過法案,

並經維吉尼亞人民大會批准,將波多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還南方的維吉尼亞州。

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華盛頓市及華盛頓郡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

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華盛頓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

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

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併為華盛頓市,

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

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之合稱。

 

 

市區走訪 (21).JPG

 

 


歷史

美國獨立後,各州對首都的位置發生爭執:

北方希望將首都定在紐約;而南方希望將首都定於南方。

最終美國南北雙方協商,各作讓步,

在美國南方離北方不遠的地方新建一個城市作為美國的首都。

 

 

市區走訪 (22).JPG

 

 (終於找到一間大眾運輸博物館.應該有廁所吧!)

 

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麥迪遜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湯瑪斯·傑佛遜邀請的一次晚宴上討論出來。

當時的「聯邦城」規劃為一個面積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區域。

其位於波多馬克河上的實際地點是由華盛頓總統決定,華盛頓本人還建議美國首都稱為「聯邦市」。

但是1791年9月9日美國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市,同時把所在的區命名為哥倫比亞特區,

因為哥倫比亞當時被作為合眾國的擬人化女性稱呼,從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名字而來。

華盛頓本人儘管居住在離華盛頓不遠的弗農山莊,但在1799年逝世前華盛頓本人很少到訪這個以他為名的都市。

 

市區走訪 (23).JPG

 

 

華盛頓是由設計過紐約的聯邦大廳的法裔美國建築師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規劃的。

朗方將華盛頓的馬路設計成棋盤型,南北向的馬路以數字命名,東西向的馬路以字母命名。

除此之外,他還設計幾條斜向的大街,並且在大街相匯的路口規劃幾個圓環以及長方形廣場,

例如著名的杜邦圓環和法拉格特廣場。這些大街都以各州的名稱命名,

而廣場則以人名(尤其是南北戰爭時期北方將領的名字,如詹姆斯·麥克弗森)。

 

 

市區走訪 (24).JPG

 

 

華盛頓的道路系統雖然體現都市計畫中的美學,

卻並不適合現代汽車交通系統。在上下班高峰期,

整個華盛頓最擁堵的地區往往都集中在這些圓環和廣場附近,

因此,華盛頓被認為是美國道路交通條件最差的城市。

1791年-1792年,

Andrew Ellicott和非洲裔的自由人班傑明·班內克勘測哥倫比亞特區的邊界,

每英里埋設一個界碑。其中很多界碑現在仍然存在。

 

市區走訪 (25).JPG

 

 

1814年8月24日,在1812年戰爭中英軍攻占哥倫比亞特區並燒毀大部分公共建築。

美國軍隊沒有能夠組織有效的防禦並在燒毀海軍船廠之後潰逃。

英國軍隊則燒毀美國議會,白宮和財政部等美國政府建築。

一般認為英軍燒毀華盛頓是對1813年美軍入侵並燒毀多倫多(當時仍稱約克)的報復。

但是英軍的行動僅僅限於公共建築,而美軍在燒毀多倫多時破壞很多民居,

導致很多加拿大人在冬天露宿街頭。

 

 

市區走訪 (26).JPG

 

 

1847年,波多馬克河南岸土地歸還維吉尼亞州。

在美國內戰爆發之前華盛頓一直是僅僅有幾千人居住的小城。

美國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需要,美國政府急劇擴張,華盛頓居民顯著增加。

1864年,美國內戰,具伯·爾利率領南方邦聯軍隊短時間占領蒙哥馬利境內的多處地方並進攻到哥倫比亞特區。

7月11日,南方軍隊經羅克維爾和惠頓(Wheaton)順著 Rockville Pike(MD-355),

New Cut Road(現Viers Mill Road MD-586)進攻到哥倫比亞特區境內距離白宮只有5英里的斯提芬斯堡。

 

 

市區走訪 (27).JPG

 

 (今日的一小步.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步..哈)

 

1864年7月12日,聯邦總統林肯親自到斯提芬斯堡視察戰況,

成為美國唯一一個在就任期間上戰場的總統。

當林肯在城堡的矮牆後面觀察敵情的時候,林肯旁邊的一個軍官中彈身亡。

具伯·爾利部隊的第二指揮官是林肯的前任詹姆斯·布坎南的副總統約翰·C·布雷肯里奇。

7月13日,具伯·爾利在發現北方軍隊得到大量增援之後經蒙哥馬利郡撤出。

 

 

市區走訪 (28).JPG

 

 


1870年,哥倫比亞特區設立地方政府機構,但由於當時的地方政府行政長官過於鋪張浪費,

美國國會很快又撤銷地方政府,國會對哥倫比亞特區實施近一個世紀的直接管理。

1888年,華盛頓紀念碑開放。

1932年,由於不滿退伍補償金政策,兩萬多名一戰退伍軍人在國會大樓前駐紮請願達一個多月。

最終在赫伯特·胡佛總統的命令下,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率領陸軍部隊介入清場,導致四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1950年,哥倫比亞特區居民人口達到最高的802,178。隨後人口由於居民逐步向城市外圍遷移而減少。

1976年,華盛頓地鐵開通。

 

市區走訪 (29).JPG

 

 

作為首都,但華盛頓特區一直在國會無代表,只有一位無投票權的眾議院代表,

故首都居民一直爭取正式成為美國第51州。最近的嘗試是華府無投票權眾院代表諾頓

(Eleanor Norton)2019年1月提出的「承認華盛頓特區法案」(Washington, D.C. Admission Act),

該法案的目的是使華盛頓特區成為一個州加入聯邦,從而使其成為該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城市州。

該法案最初於2019年1月3日在第116屆美國國會中提出,並於2021年1月4日在第117屆美國國會中重新提出。

4月22日,美國眾議院批准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成為美國第51州,但還未經美國參議院認可。

 

 

 

市區走訪 (30).JPG

 

 

地理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位於美國中大西洋岸地區,

北緯38.913611度,西經77.013222度;總面積177平方公里,

其中有10.16%是地表水。特區西南同維吉尼亞州相連,邊界為波多馬克河,

其他三面同馬里蘭州相連。有三條河流流經華盛頓,分別為波多馬克河,

及其支流安那考斯迪亞河和羅克河(石溪、岩溪)。

華盛頓的最高點為海拔125公尺,位於Tenleytown,最低點為海平面高度。

市中心位於西北區4街,西北區L街和西北區紐約大道,而不是一般認為的國會大廈球頂。

 

 

市區走訪 (31).JPG

 

 

氣候

華盛頓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相對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

冬季冷涼,微潮,時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7.4天,

日最低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60天,

低於或等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2.3天;夏季炎熱潮濕,

日最高氣溫30 °C(86 °F)或以上的日數年均有72天,達35 °C(95 °F)的有12天。

 

 

市區走訪 (32).JPG

 

 

就維吉尼亞州雷根國家機場而言,最冷月(1月)均溫3.1 °C(37.5 °F),

極端最低氣溫−26 °C(−15 °F)(1899年2月11日)。

最熱月(7月)均溫27.2 °C(81.0 °F),極端最高氣溫41 °C(106 °F)

(1918年8月6日,1930年7月20日)。

無霜期平均為235天(3月28日至11月17日);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

市中心的無霜期較西北郊可多出30天以上;此外,西北郊平均降雪量可達51公分(20英寸)。

 

 

市區走訪 (33).JPG

 

 

可測量降雪平均期為12月22日至2月27日。年均降水量約1,060公釐(41.8英寸),

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550公釐(21.66英寸)(1930年),最多為1,684公釐(66.28英寸)(2018年)。

年均降雪量為35公分(13.7英寸),但降雪年際變化較大;1972–73與1997–98年的降雪量最少,

積累降雪量只有0.25公分(0.1英寸),2009–10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142公分(56.1英寸)。

華盛頓特區(雷根國家機場), 1991–2020年正常值,1871年至今極端數據

 

 

市區走訪 (34).JPG

 

 

政治


依據美國憲法第一章,華盛頓特區的最高權威機構為美國國會,

通過華盛頓特區政府實施市政治理,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

除了地方自治權受制約外,華盛頓特區居民的一些參政權也與居住在各州的一般美國民眾不同:

他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列席代表,是不具選舉權的代表(英語:delegate),而且沒有聯邦參議員。

1961年3月29日,憲法第23修正案通過後,哥倫比亞特區居民獲得美國總統選舉權利,

賦予3張選舉人票,是人均選舉人票最多的地區,而歷次總統選舉中,

3張選舉人票全給民主黨候選人,民主黨得票率超過八成。

從1964年開放選舉人票以來,華盛頓特區始終是民主黨的鐵票倉,

總統大選選舉人票全由民主黨以極高的票數拿下。

 

 

市區走訪 (35).JPG

 

 

1974年Walter Washington成為華盛頓特區第一任及首位黑人民選市長。

1978年Marion Barry成為華盛頓特區市長,在其領導下哥倫比亞特區的治安十分惡劣,

其對市政的管理不善,被稱為美國最差的市長。

1990年Barry因吸毒被判6個月徒刑,因而無法再參選。

1990年Sharon Pratt Kelly成為華盛頓特區第一位黑人女市長。

 

 

市區走訪 (36).JPG

 

 (超級無敵暴藍的天空.) 

1994年Marion Barry再度當選市長。在其任期內華盛頓特區幾乎破產,

以致國會直接指派一個財政委員會處理特區事務。

1998年Anthony Williams當選市長,在其任期內華盛頓特區財政得以恢復,

2011年特區的財政收支達到平衡預算後,財政委員會中止運作,

2002年再度當選。歷任市長都是民主黨籍。

 

 

市區走訪 (37).JPG

 

 (超級無敵暴藍的天空.) 

 

經濟

華盛頓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同聯邦政府或國防部、

能源部、國立衛生研究院、食品藥物管理局等政府機關相關。

由於聯邦政府的運作幾乎不受經濟蕭條的影響,

同美國其他地區相比,華盛頓的經濟受經濟蕭條的影響相對很小。

 

 

市區走訪 (38).JPG

 (超級無敵暴藍的天空.) 

 

 

人口組成

根據2000年統計數字,華盛頓內有居民572,059人,

248,338戶,114,235個家庭。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597.3人(每平方英里9316.4人)。

華盛頓的種族分布為60.01%黑人或非洲裔,32.78%白人,2.66%亞裔,

0.30%美洲原住民,0.06%太平洋島嶼居民,3.84%其他種族,

2.35%屬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族群;7.86%的人口屬於西語裔或拉丁美洲裔,

其中薩爾瓦多人是最大的西語裔族群。

 

市區走訪 (39).JPG

 

 

根據2000年統計數字,5歲以上的華盛頓居民在家中83.2%說英語,

9.2%說西班牙語,1.8%說法語,1%說非洲語言,0.5%說漢語。

2010年調查數據指出,哥倫比亞特區七成人口信奉基督宗教

(17%居民為浸信宗信徒,13%為天主教徒,6%是福音派新教徒,

4%是循道宗信徒,3%屬聖公宗,2%是東正教徒,1%是五旬宗信徒,

1%是再臨宗信徒,1%是路德宗信徒,1%是長老宗,此外還有1%屬摩門教,)

另有3%人口是猶太教徒,1%是回教徒,1%是佛教徒,1%是印度教徒。

 

 

市區走訪 (40).JPG

 

 

華盛頓的人口約為982,853;流動人口為410,000,

占常駐人口的72%。此比例在美國僅次於紐約。

華盛頓都會區,包括該區及周邊郊區,是美國第六大都會區,估計有600萬居民。

華盛頓都會區加上巴爾的摩都會區,就形成了廣闊的巴爾的摩-華盛頓都市區。

2020年人口超過980萬,是美國第三大聯合統計區。

 

 

市區走訪 (41).JPG

 

 

犯罪率

在1990年代初期,華盛頓被認為是美國的「謀殺之都」,1991年兇殺案達到最高的479起。

但現在兇殺案已顯著下降,2004年為198起,2005年195起。

2012年,華盛頓的年度謀殺罪下降至88起,是自1961年以來的最低總數。

2021年,年度謀殺案繼續以上升趨勢,總計226起,比以前低點顯著增加。

 

 

 

市區走訪 (42).JPG

 

 

華盛頓的犯罪高發區為城市東部的貧困社區,其他地區的犯罪率相對較低。

華盛頓西北區較富裕的社區通常是安全的,尤其是在政府部門集中的地區,

例如華盛頓市中心、霧谷、使館區。但在華盛頓犯罪率下降的同時,

瀕臨華盛頓東北區的馬里蘭州喬治王子郡犯罪率大幅度上升。

該市槍枝相關法律包括要求槍枝登記,攻擊性武器禁令。

除了政府下轄的華盛頓都會警察局外,許多聯邦執法機構也在該市擁有管轄權,

例如成立於1791年的美國公園警察。

 

市區走訪 (43).JPG

 

 

旅遊及人文景觀


華盛頓有眾多的人文景觀,例如美國國會大廈、國家廣場、白宮、華盛頓紀念碑、

傑佛遜紀念堂、林肯紀念堂、富蘭克林·羅斯福紀念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韓戰老兵紀念碑、越南戰爭老兵紀念碑、哥倫比亞特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和愛因斯坦紀念碑。

這些紀念建築和特區內的博物館一樣,大多免費開放。

 

 

市區走訪 (44).JPG  

 

 

華盛頓紀念碑可乘電梯到頂,觀賞特區的景色,每天只發放固定數量的門票。

以前的白宮門口車輛可以自由通行。

白宮和國會大廈在911事件發生以後,曾經對外關閉過一段時間。現在又重新開放。

而且也封鎖了幾道經過白宮的街道,只能步行。

在白宮和國會大廈可以看到幾間有紀念性的房間、雕像和壁畫。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4張照片.

本次-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共已上傳2432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大約有86篇文章.4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斯斯 的頭像
    斯斯

    斯言彤語-旅行攝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