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紐約街頭巡禮.上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 73-[美國-紐約]-紐約街頭巡禮.上

置頂照片:紐約街頭一景.

旅遊時間:12天9夜-(10-04到10月15)-第十天

時間:民國112年10月13日-星期五-早上

可樂旅遊-領隊-楊麗豫小姐(小楊)

天氣:晴

溫度:10-19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7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1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

本次參加人員-斯斯.彤彤.二姑姑.小姑姑-4位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獨立宮 (17).JPG

(本篇就來好好地介紹一下-紐約唄!)

 

紐約市

(英語:The City of New York 或 New York City,縮寫為 NYC),

通稱紐約(英語:New York),位於美國紐約州南端(非紐約州首府),

為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是對全球的經濟、商業、金融、媒體、政治、教育和娛樂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國際大都會。

紐約還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也被認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

紐約也被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和「世界首都」。

 

 

 

紐約街頭隨見 (1).JPG

 

紐約位於美國東北部,濱臨大西洋海岸,

坐擁世界上最大天然港口之一的紐約和紐澤西港。

紐約市共有曼哈頓區、皇后區、布魯克林區、

布朗克斯區、史泰登島區等5個行政區,

每一個行政區也各自是紐約州的一個郡。

1898年,五個行政區合併為現在的紐約市。

 

 

紐約街頭隨見 (2).JPG

 

紐約也是全美國人口最密集的主要城市,

2012年有8,336,697人居住於302.64平方英里(78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紐約都市區在全美的都會區中也高居第一,人口達到1980萬,

同時也是全美最大的聯合統計區的一部分,在大區中人口達到2340萬。

紐約也是美國語言和人口族群最為多元化的城市,

在此使用的語言達到800種,而在2005年,

全市有36%的人口是非美國出生的。

 

紐約街頭隨見 (3).JPG

 

紐約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24年,荷蘭殖民者在這時候在此地建立貿易站,

名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紐約及其周邊地區為英國所占。

美國建國後,紐約在1785年—1790年為首都,

1790年,紐約取代費城成為美國第一大城市。

紐約市的標誌自由女神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迎接了數百萬移民的到來,

它同時也是美國及其民主制度的象徵。

 

紐約街頭隨見 (4).JPG

 

每年來到紐約的遊客達到5500萬,許多區域和地標為人們所熟知。

不同媒體還將紐約選為世界上被拍照最多的城市。

時報廣場位於百老匯劇院區樞紐,有「美國十字路口」之譽,

是世界上行人來往最密集的步行地段之一和世界娛樂產業的中心之一。

城中的許多橋梁、高樓和公園世界聞名。

 

紐約街頭隨見 (5).JPG

 

紐約的金融區以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為龍頭,

有世界金融中心之稱,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按上市公司市值)

紐約證券交易所也位於此地。曼哈頓的房地產是世界上最為昂貴的之一,

其中國城是西半球最為密集的華人聚居地。

紐約地鐵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城市交通系統之一,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

紐約同時還是許多高等學府的所在地,

其中包括常春藤聯盟的哥倫比亞大學以及紐約大學這兩所世界排名前30的學校。

 

紐約街頭隨見 (6).JPG

 

市名

雖然一般寫作「New York City」,「NYC」的簡稱也在市區隨處可見,

但「City of New York」才是紐約的官方名稱。

紐約(New York)意為「新約克」——約克則是英國一處地名。

來自英國約克郡的新移民們為了紀念當時的約克公爵,

也就是日後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故得此名。

紐約市的市徽,則有紐約的拉丁語名稱「Novum Eboracum」,

直譯為「新埃伯拉肯」,「埃伯拉肯」就是約克在羅馬帝國時期的拉丁語舊名。

漢語「紐約」譯名首先由清末派遣出國的蒲安臣使團記名海關道志剛

在其1872年出版的《初始泰西記》中使用;早期還有「紐約克」「新約克」等翻譯。

 

紐約街頭隨見 (7).JPG

 

暱稱

紐約市的暱稱「大蘋果」(The Big Apple)源自1920年代。

當時《紐約晨遞報》的記者約翰·J·菲茨傑拉德在撰寫賽馬專欄時將紐約稱作「大蘋果」,

以喻示該城在賽馬業中的顯赫地位,人人都願追逐之。

這一名稱逐漸變得不再流行,但在1970年代時,

紐約旅遊局的宣傳攻勢重新將「大蘋果」帶回流行文化中。這一暱稱便流行至今。

 

 

紐約街頭隨見 (8).JPG

 

紐約市的另一個暱稱是「高譚」(Gotham),

最初由華盛頓·歐文在他的作品中提出,

後來這一名稱在蝙蝠俠漫畫中作為其背景而發揚光大。

紐約還被稱作「不夜城」(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這一稱號最早來自韋恩堡的一篇新聞報道,

後來為馬丁·斯科塞斯1977年電影《紐約,紐約》的同名主題曲所發揚光大。

有些歌曲中,也會提到及宣傳紐約,

例如:美國饒舌歌手傑斯與美國歌手艾莉西亞·凱斯合作的歌曲《帝國之心》,

以及美國創作歌手泰勒絲的歌曲《歡迎光臨紐約》。

 

紐約街頭隨見 (9).JPG

 

歷史

在前殖民時期,紐約現今所在的地區為阿爾岡昆部落所居。

勒納佩人是其中的一支,他們居住在史泰登島、長島西部(包括現今的布魯克林區和皇后區)、

曼哈頓及下哈德遜河河谷(包括布朗克斯區)。

1524年,喬瓦尼·達韋拉扎諾成為第一個歷史記載的造訪紐約的歐洲人。

達韋拉扎諾是一名來自佛羅倫斯的探險者,效忠於法國。

他乘著太子妃號進入今日的紐約港區,宣布此地為法國所有,

並將之命名為新昂古萊姆(Nouvelle Angoulême)。

 

 

紐約街頭隨見 (10).JPG

 

西班牙探索者在葡萄牙人埃斯特萬·戈麥斯(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

的帶領下於1525年到達紐約港,並探索哈德遜河河口。

他將之命名為「聖安東尼奧河」(Rio de San Antonio)。

河流封凍使他無法繼續向上游探索,於是他於8月返回西班牙。

在他的探索指引下,1527年的西班牙皇家地圖成為第一張科學描繪北美東海岸的世界地圖。

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這張地圖將今美國東北部稱作「埃斯特萬·戈麥斯地」。

 

 

紐約街頭隨見 (11).JPG

 

1609年,英國探險者亨利·哈德遜在幫助荷蘭東印度公司探索西北水道尋找通往東洋航路的過程中將半月號駛入紐約港,

從而重新發現這一地區。他將通往內陸的水路稱為「北河」,即今日的哈德遜河。

他認為這是一條通往海洋的支流,於是一直航行到今日的紐約州州府阿伯尼,

但發現河道逐漸變窄且鹽水逐漸消失,證明這條河流並不通往海洋,於是轉航回到下游。

他在這一地區探索了十日,並宣布此地為他的雇主所有。

1614年,荷蘭將鱈魚角和德拉瓦灣之間的區域歸為己有,稱之為「新尼德蘭」(Nieuw-Nederland)。

 

 

紐約街頭隨見 (12).JPG

 

1624年,荷蘭人在總督島建立皮草貿易點,由此歐洲人在新尼德蘭開始正式的永久居留。

1625年在曼哈頓島上開始興建「阿姆斯特丹堡」,

後稱作「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

荷蘭殖民總督彼得·米紐特於1626年從勒納佩人處以60荷蘭盾(2006年約為1000美元)購得曼哈頓島,

因此以價值24美元的玻璃珠購得曼哈頓的傳聞並不符實。

 

 

紐約街頭隨見 (13).JPG

 

1664年,新尼德蘭總督彼得·斯特伊維桑特投降,將新阿姆斯特丹拱手讓給英國人。

英國人隨即將此地更名為「紐約」,以海軍大臣約克公爵(即日後的詹姆士二世)命名。

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後,英國正式獲取新阿姆斯特丹(紐約),以與荷蘭交換印度尼西亞的倫島。

原住民之間的內戰和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疾病使得勒納佩人的數量在1660年至1670年間大幅減少。

至1770年,勒納佩人的數量已經下降至200人。

1702年,由於黃熱病,紐約失去10%的人口。在1702至1800年間,紐約總共遭遇七次黃熱病的侵襲。

 

紐約街頭隨見 (14).JPG

 

18世紀初,作為貿易港的紐約在英國統治下逐漸興旺。

同時,紐約還成為了奴隸制的中心,1730年有42%的家庭擁有奴隸,

在殖民地中僅次於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

大部分奴隸主擁有家奴,另一部分則將他們送出做工。

奴隸製成為紐約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奴隸在港口、銀行和船運業工作。

20世紀90年代,在建造新聯邦政府大樓時發現非洲人埋葬地,

其中埋葬著成千上萬殖民時代的非裔人。

 

紐約街頭隨見 (15).JPG

 

1735年的在曼哈頓審判的曾格案件使出版自由在北美得到奠定。

1754年,哥倫比亞大學根據喬治二世的憲章在曼哈頓下城建立起來,當時名為國王學院。

印花稅法國會於1765年10月在紐約集結。

自由之子在同一時期組織起來,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與英國駐軍頻繁發生衝突。

長島會戰於1776年在布魯克林展開,是美國獨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美國獨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長島會戰於1776年8月在今日的布魯克林區內進行。

 

 

紐約街頭隨見 (16).JPG

 

美國在此戰中失敗,由此在紐約的軍事衝突減少,

該城也成為英國在北美的軍事和政治中心。

紐約此時成為保皇派和脫逃奴隸(英國承諾給予加入本方的脫逃奴隸自由)的庇護所,

至少10,000名脫逃奴隸在英國占領紐約時湧入城內。

1783年撤離日英國從紐約撤出(紐約也是英國最後一個撤離的港口),

並將3,000名獲得自由的奴隸安置到新斯科舍。其他自由奴隸則去了英格蘭和加勒比地區。

 

 

紐約街頭隨見 (17).JPG

 

1776年9月11日,英美代表在史泰登島會面,這也是戰時唯一一次雙方試圖和平解決衝突。

美方代表包括班傑明·富蘭克林,英方代表包括豪勳爵。

在英國占領紐約後不久,紐約爆發大火,近四分之一的市區建築被毀,其中包括紐約三一教堂。

1785年,邦聯議會將紐約定為美國首都。

紐約是《邦聯條例》下的最後一個美國首都,也是美國憲法下的第一個美國首都。

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華爾街聯邦廳宣誓就職。

在同一地點還召集了美國第一屆國會和最高法院,起草《美國權利法案》。

1790年,紐約超越費城成為美國第一大城市。

 

紐約街頭隨見 (18).JPG

 

在紐約州1799年的《漸進廢奴法案》之下,

奴隸母親的孩子生來將為契約勞工,直至二十五歲之後方可獲得自由。

在獨立戰爭之後獲得解放的和脫逃的奴隸共同組成曼哈頓為數眾多的自由黑人人口。

在幾位開國元勛如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約翰·傑伊的支持之下,

紐約奴隸解放會致力於推動奴隸制的徹底廢除,並建立非裔人自由學校以教育黑人兒童。

直至1827年,奴隸制才在紐約州徹底被廢除,而此後黑人也仍然面臨著歧視的問題。

紐約的廢奴運動持續下去,其中許多運動領袖都是自由學校的畢業生。

1840年,紐約市的黑人人口超過16,000。

 

 

紐約街頭隨見 (19).JPG

 

19世紀,在貿易的持續發展和歐洲移民的推動下,紐約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1811年委員會計劃》下,城市的街道覆蓋至整個曼哈頓。

1825年伊利運河開通,將紐約港與北美內陸市場

(農作物及其他商品)通過哈德遜河和五大湖連接起來。

同時,紐約的政治也開始受到坦慕尼協會(愛爾蘭和德國移民支持的政治機構)的主導。

在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有許多知名的美國文壇人物居住在紐約,

其中包括威廉·卡倫·布萊恩特、華盛頓·歐文、赫爾曼·梅爾維爾、

魯弗斯·維爾莫特·格里斯沃爾德、約翰·基斯、納撒尼爾·帕克·威利斯以及埃德加·愛倫·坡。

在舊商界精英的遊說推動下,1857年中央公園建立起來,成為全美國第一個景觀公園。

 

紐約街頭隨見 (20).JPG

 

現代歷史


愛爾蘭大饑荒使大批愛爾蘭移民湧入紐約,到1860年,

四個紐約人中就有一個出生於愛爾蘭(總共超過200,000人)。

同時,德意志革命也使德國移民大量遷入,1860年另外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自德國。

民主黨候選人在選舉中屢屢獲勝,紐約與美國南方也產生緊密的聯繫。

1861年市長費爾南多·伍德號召紐約跟隨南方退出聯邦,但他的這一號召最終沒有成行。

在南北戰爭期間,對於徵兵法律的不滿導致1863年由愛爾蘭裔工人階級領導的紐約徵兵暴動。

 

 

紐約街頭隨見 (21).JPG

 

移民與黑人長期存在競爭,由此暴動演化為對紐約黑人和其財產的攻擊。

暴動者將有色人種孤兒院燒毀,其中200名兒童幸得逃生。

此外他們還殺死近100名黑人,攻擊了更多,尤其是在港口區域。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慘重的騷亂之一。

暴力活動導致許多黑人離開紐約前往威廉斯堡、布魯克林和紐澤西,

至1865年,曼哈頓的黑人人口跌破10,000(1820年水平)。

白人工人階級由此取得統治地位。

 

紐約街頭隨見 (22).JPG

 

1898年,布魯克林(當時為一個獨立城市)、紐約郡(包括布朗克斯的一部分)、

里奇蒙郡和皇后郡的西部合併,正式成為現代的紐約市。

1904年,紐約的地鐵系統開始合併運作,幫助鞏固了這座全新的城市。

20世紀上半葉,紐約成為世界工業、商業和通訊業的中心。

同在1904年,「斯洛昆將軍號」蒸汽船在東河起火,船上1,021人身亡。

 

紐約街頭隨見 (23).JPG

 

1911年,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發生火災,146名工人身亡,

這是紐約歷史上最大的工業災難,它也促進國際婦女服裝工人聯合會的發展,

推動了工廠安全標準的進步。

1890年,紐約的非白人人口為36,620。

20世紀20年代,紐約成為非裔美國人從南部移民的重要目的地,

到1916年,該城已成為北美最大的非裔城市聚居地。

在禁酒時期,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展開,黑人文學和文化生活得到興旺。

經濟的繁榮推動大量摩天大樓的建設,塑造了紐約的20世紀天際線。

 

紐約街頭隨見 (24).JPG

 

20年代初,紐約超越倫敦,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區。

紐約城市圈的人口在30年代超過1000萬,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特大城市。

大蕭條時期,改革家菲奧雷洛·拉瓜迪亞當選市長,帶領紐約復甦,

同時坦慕尼協會垮台,結束其八十年的政治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經濟再次繁榮。在戰時該城毫髮未傷,

由此也成為世界的領頭城市,華爾街也成為美國經濟霸權的龍頭。

聯合國總部大樓(1950年)的建設奠定紐約的政治影響,

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崛起使紐約超越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

 

紐約街頭隨見 (25).JPG

 

60年代,產業升級導致失業率上升,紐約遭遇嚴重的經濟問題,

犯罪率持續上升,這一困局一直延續到70年代。

80年代,金融業的復興使紐約的經濟狀況得到好轉,

但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並繼續上升直至90年代初。

在治安策略的改革、經濟狀況的改善、紳士化的進程和新移民的聯合作用下,

犯罪率開始大幅下降。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中心「矽巷」開始崛起。

2000年人口普查中,紐約的人口達到歷史新高,而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再次達到新高。

 

 

紐約街頭隨見 (26).JPG

 

紐約是九一一襲擊事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城市。

世界貿易中心1號、2號和7號樓被摧毀,近3,000人死亡。

新的世貿中心(包括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九一一國家紀念中心

和博物館及其他三幢辦公樓)還在原址重建當中。

前兩幢建築已經完工,分別在2014年11月3日與2014年5月21日落成啟用。

於1909年7月19日開放的紐新捷運世界貿易中心站也在襲擊中被毀。

 

 

紐約街頭隨見 (27).JPG

 

2003年11月23日,臨時車站啟用。

2016年3月4日,重建後的車站以新名稱世界貿易中心交通樞紐

(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正式啟用.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落成後將成為西半球最高樓[99]及世界第6高樓,

它的塔尖達到1,776英尺(541公尺),表示美國獨立的年份。

2012年4月30日起,這一建築已經成為紐約第一高樓。

2020年3月,曼哈頓確診紐約市首例COVID-19病例。

疫情在全美大流行前已在紐約感染造成大流行,截至2021年3月,

紐約市已記錄超過30000人死亡,此次疫情造成大量企業倒閉。

 

紐約街頭隨見 (28).JPG

 

地理


紐約位於紐約州東南部,大致位置在華盛頓特區和波士頓之間,

紐約市緊鄰哈德遜河,海上運輸極其便利,這使其得以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貿易重鎮。

紐約的大部分城區位於狹小的曼哈頓、史泰登島和長島,因此人口密度很高。

哈德遜河經過哈德遜河谷流入紐約灣,是紐約市和紐澤西州的分界線。

一樣位在紐約市的東河流經長島海灣,將布朗克斯和曼哈頓與長島隔開。

哈萊姆河位於東河與哈德遜河之間,分隔曼哈頓和布朗克斯兩行政區。

布朗克斯河流經布朗克斯和威斯特徹斯特郡,是紐約市唯一皆為淡水的河流。

 

紐約街頭隨見 (29).JPG

 

紐約市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人為的修整過,

自荷蘭統治時期開始就有大量的填海造地工程在曼哈頓下城等地進行,

如1970至1980年代的砲台公園城市計畫。

紐約市的總面積約468.9平方英里(1,214平方公里),

其中164.1平方英里(425平方公里)為水域,

304.8平方英里(789平方公里)為陸地。

城內最高海拔位在史泰登島的托德山,約409.8英尺(124.9公尺),

是緬因州南部的東部沿岸的最高地。

 

紐約街頭隨見 (30).JPG

 


氣候

2012年10月29日,曼哈頓C大道被颶風桑迪帶來的風暴潮淹沒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紐約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

它也是北美大陸最北端的屬於此氣候類型的主要城市。

西北的城郊地帶位於副熱帶濕潤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的過渡區。

紐約地區年均見晴日達到234天,年日照率57%,年平均日照時間2,535小時。

 

 

紐約街頭隨見 (31).JPG

 

紐約冬季寒冷潮濕,盛行離岸風使大西洋的中和作用降低,

然而大西洋和阿帕拉契山脈的共同作用使該城在冬季暖於同緯度甚至更低緯度的內陸城市,

例如匹茲堡、辛辛那提和印第安納波利斯。

冬季較冷,微潮,時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氣溫低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16天,

日最低氣溫低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6.1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

日最高氣溫超過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39天,超過35 °C(95 °F)的有3.8天。

 

 

紐約街頭隨見 (32).JPG

 

最冷月(1月)均溫0.9 °C(33.7 °F),極端最低氣溫−26 °C(−15 °F)(1934年2月9日)。

最熱月(7月)均溫25.3 °C(77.5 °F),極端最高氣溫41 °C(106 °F)(1936年7月9日)。

年均降水量約1,260公釐(49.5英寸),分布較為平均;

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663公釐(26.09英寸)(1965年),最多為2,046公釐(80.56英寸)(1983年)。

年均降雪量為76公分(29.8英寸),但降雪年際變化較大;1972–73年的降雪量最少,

積累降雪量只有7.1公分(2.8英寸),1995–96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192公分(75.6英寸)。

無霜期平均為235天(3月30日至11月19日);可測量降雪平均期為12月14日至3月16日。

 

 

紐約街頭隨見 (33).JPG

 

颶風和熱帶風暴相對較少,但偶有發生。

2012年10月29日,颶風桑迪帶來毀滅性風暴潮,

淹沒了曼哈頓下城和其他地區的諸多街道、隧道和地鐵線路,

並導致了市區和城郊許多地區的電力中斷。

颶風帶來的衝擊使人們開始考慮建造海岸防禦工事(如海塘)以降低此類災難發生的風險。

紐約(中央公園眺望台城堡),1991–2020年正常值,1869年至今極端數據

 

 

紐約街頭隨見 (34).JPG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34張照片.

本次-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共已上傳3278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楓紅名城-美加東.大約有86篇文章.42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斯斯 的頭像
    斯斯

    斯言彤語-旅行攝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