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戀戀上蘇杭 33 .杭州- 西湖.上
置頂照片: 西湖邊的斯言彤語
旅遊時間:六天五夜--第五天.下午
時間:民國103年6月3日星期二.
天氣:艷陽天 .
溫度:28-32度C.
(劉謙在大陸也是相當的火.)
杭州市(「杭州」的本地吳語讀音國際音標:ɦaŋ tsei)簡稱杭,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
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之一,是中國東南重要交通樞紐,
同時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圈——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
下轄8區、3個縣級市和2個縣,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
其中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884.4萬,
其中市區635.62萬。
以杭州為中心的杭州都市圈,面積達到34585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已經達到2110.2萬[5]。
根據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2012年中國都市圈評價指數」,
杭州圈在中國大陸是僅次於上海圈、廣州圈、首都圈(北京)的第四大都市圈[10]。
2012年杭州經濟總量是全國第十,全國省會城市第四,
並被《福布斯》多次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
杭州正在以「城市東擴、旅遊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為總體發展目標,
由「西湖時代」向「錢塘江時代」前進。
杭州的杭字本意是船,專指大禹治水乘坐過的船。
杭州歷史悠久,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
古時曾稱「臨安」(南宋)、「錢塘」、「武林」等。
是五代時期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市內有有西湖、西溪濕地等景區,
其中西湖周邊還有文瀾閣等眾多名勝古蹟。
因為風景秀麗,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
是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
主條目:杭州地理
杭州市位於浙江省北部,東臨杭州灣,
省內最大河流錢塘江從西南向東北方向流經全市大部分地區。
按順時針方向,依次與紹興、金華、衢州、黃山(安徽)、
宣城(安徽)、湖州、嘉興等地級市相鄰。
土地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
市域的四至分別為:北緯29°11′至30°34′;東經118°20′至120°37′。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下游,地形複雜多樣。
杭州市西部、中部和南部屬浙西丘陵區,
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白際山、昱嶺、千里崗和龍門山等,
其中有多座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其中全市最高點在白際山的清涼峰(1787米)。
東部屬浙北平原(組成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地勢低平,
海拔僅3~6米,河網和湖泊密布,較大河流有錢塘江、東苕溪和京杭大運河,
主要的水體包括西湖,淳安縣新安江水庫(「千島湖」)和臨安市青山湖水庫等,
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
全市土地面積中,山地丘陵佔65.6%,平原佔26.4%,
各類水體共佔8%,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這個遮雨棚不是為行人所設的.而是機車族...^^"
說到杭州.怎麼能不來西湖呢.
我們就快到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西湖了...
壤我們也來好好地介紹一下這個美麗的景點吧.
介紹西湖前先來說說中國大陸十大風景名勝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是1985年9月9日中國旅遊報評選出的中國最著名的十處旅遊名勝景區。
1985年,《中國旅遊報》發起了評選「中國大陸十大風景名勝」的活動,
經過半年多的評比,最後評選出了十個最為著名的景區。
這十個景區分布於中國南北東西各個區域。
包括自然景觀,歷史建築,人文景觀和文物古迹等。
十大風景名勝的名單如下:
萬里長城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北京故宮
蘇州園林
安徽黃山
長江三峽
承德避暑山莊
秦陵兵馬俑
你們去過幾個呢.....目前我們夫妻去過三個.經過一個.還有六個沒去.
但是.....總有一天我們夫妻會踏足完這十個景點的..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
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與南京玄武湖、嘉興南湖並稱「江南三大名湖」。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公里,
南北長約3.2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繞湖一周近15公里。
西湖平均水深2.27公尺,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公尺。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
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
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
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
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
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
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
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
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
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
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
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名稱由來
西湖最早稱武林水。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
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
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
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
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
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21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
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
(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
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
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
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
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
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
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
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
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
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
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
目前,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
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
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
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閒購物步行街。
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通過本次整治,
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
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
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
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
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
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
以實現「還湖於民,還園於民,還景於民」的反腐和走群眾路線工作目標。
列入世界遺產
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為西湖申遺,
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向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杭州西湖」作為中國2011年申報項目。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被列入目錄的景觀範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淨慈寺、
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
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跡均在這個景觀範圍之內),
緩衝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準包括(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
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這一張閃燈閃了點....^^"
這一張的景色還不錯啦...
西湖畔的彤彤
西湖的山水
一山(孤山)
主條目:孤山
孤山位於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
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
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
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歷代人文古迹留存。
孤山東西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迹甚多,
因此杭州人將「孤山不孤」,與「斷橋不斷」、「長橋不長」並稱西湖三怪。
花港觀魚
孤山放鶴亭
孤山上主要的景觀包括中山公園、浙江省博物館、文瀾閣、
西泠印社、放鶴亭、秋瑾墓、俞樓、慕才亭(蘇小小墓)等。
中山公園原為清代行宮御花園,1927年,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
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
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
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代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
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品10餘萬件,
2004年1月1日起,開始對公眾免費開放。
文瀾閣在浙江省博物館內西北角,清乾隆年間,
為存放《四庫全書》,仿北京故宮文淵閣格式改建。
西泠印社創辦於1904年,因地近西泠橋而命名,
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金石書畫藝術團體。
島內還有杭城老字號飯店「樓外樓」,
以在西湖活養的草魚烹制「西湖醋魚」聞名。
請導遊幫我們夫妻拍幾張...
美麗的西湖景色...
我們夫妻合影於杭州西湖
二塔(雷峰塔、保俶塔)
主條目:雷峰塔和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黃)妃塔,又名西關磚塔,
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頂上,
為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建。
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的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
後遇火只留下了磚體塔身。
由於傳說雷峰塔的塔磚可以用來驅病強身或安胎,
長期有人從塔磚上磨取粉末、挖取磚塊。
1924年9月25日下午,幾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負,突然全部崩塌。
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舊雷峰塔的原址之上,
舊塔座部分成為遺址的展示廳,並有許多的文獻資料供人參觀。
保俶塔位於西湖北側寶石山山頂,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毀壞六次重建。
現存的磚塔,為六面七級,是1933年按明末以後的原式樣重建的,
並在1996年更換了朽壞的塔剎構件。
是西湖寶石流霞景觀所在,與雷峰塔隔西湖相對,
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雙塔」之說。
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主條目:三潭印月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區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
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三座葫蘆狀石塔,
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
現在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
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
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其園林建築和景物布局,
在18世紀初已基本形成。
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曆三十五年,
錢塘令聶心湯請於水利道王道顯,繞灘築埂,
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
三十九年,令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
從空中俯瞰,全島如一個特大的田字,
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
島上主要景點包括浙江先賢祠、九曲橋、九獅石、
開網亭、亭亭亭、竹徑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浚湖期間,
當時所在位置與現在不同。據清初文獻記載,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間所建。
三石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狀,高出水面2米,中空,
環塔身均勻分布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
三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
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
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時,寺與塔俱毀。」
聶心湯《縣誌》稱: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並廢,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
復於舊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據此,則舊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湖山便覽》 卷三:明「萬曆四年按察僉事徐廷裸重建,額曰『太虛一點』,
司禮監孫隆疊石四周,廣其址,建喜清閣,但統稱曰『湖心亭』。
乾隆御筆-花港觀魚
國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闌,上 為層樓……。」
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書「光澈中邊」額。
抗日戰爭後,喜清閣舊址先後改建為財神殿和觀音大士殿。
1980年在島上刻置「蟲(異體字,為繁體字「風」的中間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塊,
意指「風月無邊」。
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於湖心亭西。
清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葑泥堆疊成島,
俗稱「阮灘」。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
長期以來島上無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
1952-1958年間疏浚西湖時,島四周加添亂石護岸,面積稍有拓寬。
1977年,島四周駁墈,再次擴大面積並加填客土。
1981年,又在島上添土1000餘噸,建「環碧小築」。
島上有憶芸亭(阮元號「芸台」)、雲水居等建築。
1982年,島上開闢西湖第一處垂釣區,遊人可登島品茗、垂釣。
1984年起,島上舉辦「環碧庄」仿古旅遊,在西湖夜遊活動中頗受歡迎。
目前為生態島.
三堤(白堤、蘇堤、楊公堤)
主條目:白堤、蘇堤和楊公堤
白堤東起斷橋,經錦帶橋向西,在「平湖秋月」與孤山相接,長約1公里。
在唐即稱白沙堤、沙堤,其後在宋、明又稱孤山路、十錦塘。
古時白堤以白沙鋪地,後改為柏油路面,兩側廣種碧桃翠柳,
是欣賞西湖全景和周邊諸山的最佳觀賞點。
斷橋(詳見「斷橋殘雪」)位於白堤東首,
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斷橋為白素貞與許仙邂逅之處,
因而在西湖諸橋中最享盛名。
錦帶橋位於斷橋西,又稱涵碧橋。
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錦帶橋舊架木為梁,
聖祖仁皇帝(指康熙帝)臨幸孤山,御舟由此轉入里湖。」
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
1921年,與斷橋同時改築加設水泥混凝土拱券。
為了保護斷橋和錦帶橋不受來往車輛重壓和撞擊,
現自斷橋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機動車通行。
所有來往孤山的車輛必須通過西泠橋出入。
蘇堤舊稱蘇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
北至岳王廟東,橫貫湖中,堤長2797米,寬30-40米。
蘇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橋,從南往北分別為:映波、鎖瀾、望山、
壓堤、東浦(據考證,疑為「束浦」之訛)、 跨虹。
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三十三:
「元祐中,東坡既奏開浚湖水,因以所積葑草築為長堤,
起南訖北,橫跨湖面,綿亙數里,夾道雜植花柳,
中為六橋,行者便 之……後十年郡守呂惠卿奏毀之。
咸淳五年,朝廷給錢命守臣說友增築。……高二丈,
袤七百五十丈,廣皆六十尺,堤舊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補植花木數百本。」
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二年與白沙堤同時修築,五年同植花木。」
《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滿植桑株所謂蘇堤楊柳,斫伐都盡。」
1950年,有關部 門加高加寬堤身,並修築沿湖游步道,設置座椅。
現蘇堤禁止機動車(電動旅遊車除外)通行。
楊公堤又稱「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於蘇堤,
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
楊公堤在西湖西進工程中,恢復了相對於蘇堤的「里六橋」:
環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和浚源。
現楊公堤路面較寬,設有雙向單車道,中間加以綠化隔離帶,
沿路主要為賓館及療養院等設施。
主要景緻有蓋叫天墓、郭庄、劉庄、烏龜潭、茅家埠等。
西湖十景
主條目: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
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
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
麯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
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
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
「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
「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鍾」。
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
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
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誌。
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
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
(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
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
「麯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
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
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
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
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範圍大於舊十景,
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
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
(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
「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
「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
「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
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
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
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湖上小舟....
導遊正為我們解說西湖十景...
因為水深只有二三公尺..所以....都是這種顏色.
下一篇我們會來好好地介紹一下西湖最有名的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60張照片.
本次-2014-戀戀上蘇杭-共已上傳1956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驚人.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4-戀戀上蘇杭.大約有45篇文章.30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三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