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拍照的人來說.一定會隨身的攜帶一台簡便的相機.
斯斯也會.我大概不管到哪都會隨身攜帶我的M5+22MM.一機一鏡.
瞧...今天機會就來了.來到基隆港看到這一艘好大好大的郵輪.
忍不住地停好了車..手持拍了幾張.做個紀錄.
將來有一天..我一定要來搭乘這一艘-世界夢號....
基隆港
是位於臺灣北部基隆市的海港,為臺灣四座國際商港之一、
以及北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整個港區被基隆市中心環繞,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
並有數條國內外客輪航線固定彎靠。
至2010年止,基隆港為世界第54大貨櫃港及臺灣第三大港。
港區環境及設施
基隆港為利用自然之谷灣地形所修築的港口,
共有57座碼頭、1個入港航道,港區總面積為572.17公頃。
港灣形狀大致呈北寬南窄的漏斗狀,
港區水域則分為外港、內港、牛稠港等3大區域。
碼頭方面可分為東岸碼頭、西岸碼頭等2大部分,
其中以西岸運量較大;使用類型則分為商用、軍用、漁用等3大類。
碼頭簡介
貨櫃碼頭:15座
設有三處貨櫃基地,配置有35至40噸可裝卸13至18排貨櫃之高性能式貨櫃起重機,
每年可裝卸200萬至300萬標準貨櫃箱(TEU)。
西岸貨櫃儲運場
北櫃場(舊稱第一貨櫃中心)
南櫃場(舊稱第三貨櫃中心)
東岸貨櫃儲運場(舊稱第二貨櫃中心)
雜貨碼頭:24座
設置有通棧、露置堆貨場,可供汽車、遊艇、鋼鐵等貨物裝卸之用。
另設有水泥、卸煤、油品及其他散貨碼頭,配置水泥圓庫、自動卸煤機、化油儲槽、自動卸水泥設施等。
客運碼頭:2座
東岸及西岸各有一座(東2碼頭、西2碼頭),各設有一棟客運大廈。經常有國內外郵輪、客貨輪在此靠泊。
其他用途碼頭:16座
分別供港務公司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軍艦、海巡艦、緝私艦等特種船隻靠泊。
軍港
基隆港東岸與西岸均有軍用碼頭。
東岸為東5碼頭(入口標示為「海軍碼頭」);東5碼頭入口對面設有海軍威海營區,
是中華民國海軍一三一艦隊部所在地;西岸則為西5—6與9—11B碼頭,
由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原海軍第三造船廠,簡稱「海三廠」)、
陸軍第三地區支援指揮部運輸兵群第二營使用。
漁港
漁港
大沙灣以北,與和平島、八尺門鄰近的水域為基隆港的漁用碼頭區
(1998年正式劃為「漁業專用區」),又名「正濱漁港」,
為台灣重要遠洋漁業基地之一。
營運航線
麗星郵輪「寶瓶星號」
基隆港 → 石垣港 → 那霸港 → 基隆港
基隆港 → 石垣港 → 那霸港 → 基隆港
基隆港 → 那霸港 → 基隆港
基隆港 → 石垣港 → 基隆港
基隆港 → 與那國島(久部良漁港)→ 基隆港
基隆港 → 花蓮港 → 與那國島(久部良漁港) → 基隆港
中國遠洋「遠洋之星」
廈門港 → 基隆港 →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 每週一班、每週五出發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 基隆港 → 廈門港
※ 每週一班、每週日出發
新華航業「臺馬之星」
基隆港 → 福澳港(馬祖南竿島) → 中柱港(馬祖東引島)
歷史
建港之初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
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
西班牙人佔領臺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
清治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展。
在同治2年(1863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
而在1886年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
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
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
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
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
後來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將1886年認定為基隆港建立之年。
日治時代
日治時代,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
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的建設,
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一期在1913年竣工,
第五期則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未全部完工。
這五期的築港工程,清除了原本密布內港區內的礁石
(原本港內的鱟公嶼、鱟母嶼即在第二期工程被剷除),
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
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
基隆港現存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即在此時期興建,分別於1932年、1934年完工。
日治時代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
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檯灣第一大港寶座。
較特別的是,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政府行政系統負責,
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臺北州設立「港務部」來管理,
並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海務部監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改由直屬於台灣總督府的基隆港務局負責。
基隆港由於當時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
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
港埠設施及港內停泊船隻皆毀損嚴重,港區幾成廢墟。
戰後至今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續設基隆港務局,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
港務局改組時以打撈港內一百多艘沉船及復建碼頭、橋樑、船渠、
船塢、運河、防波堤、修理場及倉庫等原有設施為主,
1953年以後才開始增設港埠設施,
如增建西29、30號碼頭、漁港區突堤碼頭、興建通棧倉庫等,
並填築大沙灣海水浴場以興建船渠。
復建完成之後,基隆港開始復興。
1961年至1974年間,港務局改建內港設施,並開始在外港及東岸興築碼頭。
1974年至1981年間開始積極擴建外港,並先後興建兩座大型突堤碼頭,
以消除內港瓶頸及島內成長的運輸需求;連接港區及高速公路的東岸、
西岸高架橋也興建於同時期。1982年至1992年,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
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
基隆港的營運量在1980年代到達高峰,到了1984年,
基隆港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發展至今,基隆港的碼頭總數從日治時期全座落在西岸的18座,
擴增為現在的57座(西岸37座、東岸20座)。
民國95年(2006年)年度全中華民國關稅總收入之中,
經基隆港之收入為新台幣821億餘元,佔總收入之60.54%,
足見基隆港在台灣經濟體系的重要地位。
基隆港務局在1999年精省後改隸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2年行政院組織再造實施後,
中華民國交通部於同年3月1日起實施「政企分離」之航港管理作法,
將各港務局公司化合併成立國營之「臺灣港務公司」,
原基隆港務局則改制為臺灣港務公司屬下的「基隆港務分公司」。
鑒於貨運業務因港口腹地不足而發展受限,基隆港自2000年代起發展郵輪母港業務。
由於地利之便,基隆港成為臺灣民眾搭乘郵輪出發的首選,臺灣超過九成的郵輪旅客都由此進出。
基隆港國際郵輪人次,由2013年的40萬到2018年的94萬,每年還繼續以逾20%的速度快速成長,
這也吸引了國際郵輪業者選擇以基隆港做為母港。
根據臺灣港務公司統計,2018年停靠基隆港的郵輪艘次達565次,平均天天都有郵輪造訪。
基隆躍居亞洲第三大郵輪港,超越香港、日本各港口,僅次於上海、新加坡。
發展瓶頸與對策
基隆港與基隆市唇齒相依,基隆市區的街廓即沿著港區發展,
基隆港與基隆市唇齒相依,基隆市區的街廓即沿著港區發展,
而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計更是與基隆港息息相關,
昔日廣布市區的「委託行」及酒吧就是一例。
但進入1990年代之後,基隆港除了要面對國內外傳統港口的競爭,
還要應付中國大陸東南各新興港口的快速崛起。
而基隆港的港區規模已到達極限,卻因為港埠用地緊鄰市區及山區而無法擴建,
港內大部分碼頭的吃水深度又無法停泊巨型貨櫃輪,導致許多船隻被迫彎靠高雄港與台中港。
基隆港的總運量於1990年代開始衰退,港口排名也在十年內,由世界前十大迅速跌到三十名以外。
興建新港
基隆港於1980年代,正逢港埠營運的高峰期,當時港內船席不足的情形常常發生;
基隆港務局於19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基隆港的擁擠狀況,
提出在基隆港以西的外木山海岸興建「基隆超級深水港」,即「基隆新港」的興建計畫,
在基隆港營運狀況開始衰弱時,曾被認為是重振基隆港營運的最佳方法,但是之後一直無實際動作。
在1997年,交通部以建設新港的難度過高、經費太過龐大等理由,否決了興建新港的提案,
以在新北市八里區興建淡水新港(即今台北港)作為替代方案。
此舉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滿,認為此舉將會封殺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來發展。
雖然如此,基隆市各界目前仍未放棄興建新港的可能。
開放觀光
近年來,為了提升競爭力,基隆港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
港務局在2002年正式開放港區觀光,讓遊客可以搭船遊覽基隆的港埠風光。
另外,為了吸引國際航運業者落腳,基隆港在2003年時設立了自由貿易港區。
港市合一
「港市合一」的構想在1970年代時已經存在,在1989年時已是選舉政見要點。
為了促進基隆市港兩方的發展,基隆市各界自1990年代開始積極推動。
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專責機構「基隆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
由基隆市市長(時任市長為李進勇)兼任主任委員。
但交通部於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員會暫行停止委員會運作。
未來展望
由於現有港區短期內無法擴建,
為了因應台北港將對基隆港的貨運業務造成的威脅、與鄰近國家港口的競爭,
以及兩岸三通後所帶來的客運榮景,基隆港將從原本偏重貨物運輸,
轉型成為客運、貨運並重的「加值型物流港」。
未來基隆港將朝向「東客西貨」的方向來發展,東岸以客運與觀光遊憩為主,
西岸則繼續作為貨運運輸的基地;而配合基隆市中心的都市更新計畫,
未來基隆港部分碼頭的功能將進行調整,港區部分後線區域也將開放商業開發,
以達致基隆港、市發展之雙贏。
下列為基隆港進行中的發展計畫:
基隆港南岸的港區(東4碼頭—西4碼頭之間)鄰近市中心,
基隆港南岸的港區(東4碼頭—西4碼頭之間)鄰近市中心,
為配合基隆市政府推動的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案,
鄰近基隆車站的小艇碼頭、西1碼頭、西1B碼頭的後線將解除管制,
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水岸廣場(碼頭岸線仍繼續維持現有功能)。
西2—西4碼頭將配合此都更案改造成為「客運專區」,
並新建容納客運航廈、港務機構合署辦公之新港務大樓,將成為基隆港新地標;
東2—東4碼頭則規劃成為國際郵輪基地,並引進民間資金來開發。
新港務大樓原規劃於2016年完工啟用,
但因計畫拆除做為其建地的西三碼頭倉庫在2014年底列為歷史建築保護,
使整個工程必須重新規劃,目前規劃西二、三碼頭倉庫改為旅客中心,
海港大樓合併至規劃興建的西岸會展與旅運智慧大樓。
姐妹港
美國奧克蘭港(Port of Oakland)- 1970年6月10日締結
英國南安普敦港(Port of Southampton)- 1985年4月16日締結
美國洛杉磯港(Port of Los Angeles)- 1988年7月28日締結
美國北臨海港(Port of Bellingham)- 1990年8月15日締結
美國舊金山港(Port of San Francisco)- 1992年9月15日締結
基隆海洋廣場
(英語譯名:Keelung Maritime Plaza)
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仁愛區的公眾廣場,位於忠一路與基隆港之間,
採複合式木板平台的設計興建於基隆港的水面上。
2009年7月31日竣工、2009年8月19日啟用,總面積約有5,000平方公尺,
是基隆市中心重要觀光景點之一。
2011年4月,基隆市政府即將進行基隆海洋廣場第二期工程,
拆除原橫跨忠一路、連接基隆海洋廣場與對面親民大樓及至善大樓之人行天橋「中央獅子橋」。
2013年2月,基隆海洋廣場第二期工程歷時一年終於完工,
2013年2月,基隆海洋廣場第二期工程歷時一年終於完工,
基隆港東一碼頭旁花費新台幣一千九百三十萬元打造的造型觀景平台於本月7日開放民眾使用,
觀景平台設置遮雨、遮陽挑高棚架。2014年7月7日,
基隆海洋廣場第二期後續景觀改善工程動工,內政部營建署全額補助,
花費新台幣145萬元拆除基隆海洋廣場第二期旁、
2000年國際獅子會募資興建的「跨世紀景觀台」,
保留跨世紀景觀台頂端楊英風雕塑作品《世紀之徽》。
2015年,由於基隆海洋廣場鋪設的木板破損嚴重,基隆海洋廣場暫停舉辦活動。
2016年1月,基隆海洋廣場木棧平台修補破損與空間活化改善工程動工,
內政部營建署補助款與基隆市政府自籌款合計新台幣五千萬元,
木棧平台底下結構角材改為不鏽鋼,木材選用密度高的南洋鐵木並增加排水孔,
以後維修只要更換木板即可。
關於海洋廣場
海洋廣場於2009年8月正式啟用,就位在基隆火車站前孝二路與忠一路路口,
一旁即是基隆港,為基隆地區的新興觀光景點,
由於海洋廣場設置所在地三面環海,港灣並深入基隆市區,
除可遠眺遠處山巒景色外,亦是兼具環境美化與休憩功能的賞景平台。
海洋廣場造景營造浪漫
基隆海洋廣場以充滿海洋意象的木製礁石和波浪般流線型的景觀藝術,
擺放於廣場的木棧平台上,白天可就近觀賞基隆港大船以及港灣海洋美景,
到了夜晚透過燈光點綴,遂化身成為充滿浪漫情調的約會地點,
因此更成為情人相約漫步的熱門景點。
星夢郵輪是雲頂香港企業於2015年11月在廣州發表的新遊輪品牌。
代表人物-丹斯里(馬來西亞封銜)林國泰,CEO兼主席
總部-香港
業務範圍-亞太地區
產業-旅客運輸
服務-遊輪
所有權者-雲頂香港
母公司-雲頂香港
網站-dreamcruiseline.com
船隊-現有船隻
1-雲頂夢號-2016-15萬噸.(德國製造)
2-世界夢號-2017-15萬噸.(德國製造)
3-探索夢號-2019-7.5萬噸.(德國製造)
2019年7月「星夢郵輪」-旗艦來台,
世界夢號 基隆出發往日本(那霸.石垣島)。
星夢郵輪-世界夢號作為亞太區最新最大的旗艦,
不但設備與裝潢嶄新高雅外,
船上服務與餐飲也是亞太地區頂級之列。
您可以在「世界夢號」郵輪上享受最新型的VR探索館,
沉浸在虛擬實境中,享受娛樂。也可以讓舌尖品嘗高達35種以上的餐飲食饌。
船遊沖繩群島時,在那霸本島感受琉球古國首里城的昔日餘暉,
在日本人的後花園-石垣島上,聆聽微風與流水,
讓石垣牛在口腔中彈跳,蹦放日式和牛的香濃油脂與滑嫩口感!
星夢郵輪旗最新豪華郵輪--世界夢號
2017年11月首航,母港為香港,為目前星夢集團下最大的郵輪之一。
總排水量 : 150,695噸 / 8.6公尺
長度 : 335米 / 闊度 : 40米
甲板層數: 18
3,376名乘客(下鋪床位)
2台海底觀光器
1,686間客房
最高航速:23節
承建商:德國Meyer Werft
船身藝術彩繪-《雙夢記》
《雙夢記》的「世界夢號」船身彩繪由旅居倫敦的中國傑出波普藝術家蔡贇驊先生傾力創作,
《雙夢記》的「世界夢號」船身彩繪由旅居倫敦的中國傑出波普藝術家蔡贇驊先生傾力創作,
講述了真愛與和諧的不朽故事。
蔡贇驊曾為星夢郵輪旗下首艘郵輪──「雲頂夢號」創作了名為《尋愛‧啓航夢之旅》的船身藝術作品,
講述關於美人魚與宇航員之間跨越邊界的動人夢幻愛情故事。
而「世界夢號」的船身彩繪則延續了「雲頂夢號」《尋愛‧啓航夢之旅》的主題故事,
並增添了全新的角色,將創作意境提升到更高層次,令人耳目一新。
《雙夢記》的故事從右舷開始,故事的主角──
「世界夢號」船長從望遠鏡中看到華夏傳説中的女神──嫦娥在空中翩然起舞,
圍繞於她身邊的是天真可愛的福娃、五彩繽紛的星球及充滿奇思妙想的各類生物。
而船的左舷則為「雲頂夢號」船身上美人魚與宇航員的故事畫上了期待已久的完美句點,
在這一新篇章中,他們最終相會,攜手飛向遠方,去探索未知的廣袤世界。
而如果你再度仔細觀察右舷,更會發現月亮中赫然出現了美人魚與宇航員的剪影,
預示著這對戀人的夢想之旅已然開啟。
地址:
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與孝二路路口
景觀特色:
以充滿海洋意象木製礁石、波浪般流線型的景觀藝術,擺放於基隆港邊木棧平台上,兼具景觀美化與休憩功能。
建議停留時間:
30分鐘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行駛國道1號(中山高)於北基隆市區出口下交流道後直行孝二路底即可見海洋廣場。
※海洋廣場週邊停車不易,建議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
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與孝二路路口
景觀特色:
以充滿海洋意象木製礁石、波浪般流線型的景觀藝術,擺放於基隆港邊木棧平台上,兼具景觀美化與休憩功能。
建議停留時間:
30分鐘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行駛國道1號(中山高)於北基隆市區出口下交流道後直行孝二路底即可見海洋廣場。
※海洋廣場週邊停車不易,建議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
【大眾運輸】
火車:搭乘台鐵列車於基隆火車站下車,由前站出站後步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客運:搭乘國光客運於基隆站下車後步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火車:搭乘台鐵列車於基隆火車站下車,由前站出站後步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客運:搭乘國光客運於基隆站下車後步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