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馬雙星-馬六甲 33-[馬來西亞-彭亨州]-雲頂名勝世界.03
置頂照片:彤彤於馬來西亞-雲頂名勝世界
旅遊時間:5天4夜-(4-19到4-23)- 第4天.
時間:民國108年4月22日-星期一-中午
可樂旅遊-領隊-張怡芬+馬來西亞導遊(王啟文)-小龜.
天氣:晴
溫度:25-32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2(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6(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1.
奧地利+1.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主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16-35L F4+ RF 35 F1.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 LED 126
腳架-FOTOPRO C-4i+Manfrotto PIXI
中午時分用餐的遊客漸漸多了起來...
我也找到了我想吃的星馬產-海南雞飯.
(其實在來之前.就在我家附近有吃過了.但那畢竟是在台灣)
海南雞飯是一道雞肉配香飯的菜餚,
作法起源於海南島文昌縣的家常飲食,
當地人稱之為「文昌雞飯」,
從移民到新馬等地的海南人傳入,
開始成功的商業化普及推廣。
海南人會以被稱爲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當地出產的文昌鷄的白斬雞做法,
配以雞油和浸雞水烹煮的米飯。
20世紀初期,隨著移民潮,這個菜式傳至東南亞等地。
在馬來半島的流傳
海南雞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移民潮中,
隨著印度的移民,傳入馬來亞、暹羅與印尼一帶。
在馬來西亞,海南雞飯多被簡稱為「雞飯」,
在各城鎮的美食中心、茶餐室見其蹤影,
一般售價多介於3.50至6.50令吉之間,
在食用時都會搭配特製的辣椒醬與黑醬油。
通常售賣雞飯的店家也會提供燒雞、燒肉、叉燒、滷味等,
讓顧客有多樣化的選擇。甚至在馬六甲被演化成雞飯粒。
根據資料及口述歷史的記載,
根據資料及口述歷史的記載,
馬來半島一帶海南移民較多的城鎮如馬六甲、檳城、新加坡,
甚至是吉隆坡已經出現一些沿街販賣「雞飯」的海南籍小販,
挑擔或雙手拿著竹籃,一邊放白斬雞肉,一邊裝油飯。
(老婆點的叻沙麵)
為了招攬生意,有些還設置了「賭大小」的消遣遊戲,
小販隨身帶了3顆骰子與空碗,以雞飯來跟人賭輸贏,
若賭贏了,則送出雞肉及飯;若賭輸則給錢,
這種有趣的叫賣方式,認為是當地售賣海南雞飯的雛形。
(介紹完海南雞飯後再來介紹叻沙麵)
根據新加坡學者的透露最早在新加坡售賣海南雞飯的是王義元 ,
他在1936年南下新加坡討生活,並開始拎竹籮在新加坡一帶叫賣,
後來有了儲蓄,便開始在茶餐室內開檔賣起雞飯來。
由於王義元所售賣的海南雞飯非常著名,便開始在馬來半島各地流傳。
跟根據馬來西亞的說法,最早把海南雞飯發揚光大的是來自海南島的王義元,
在20年代,他開始在馬六甲與同鄉一同學藝做雞飯,並在30年代移居至雪蘭莪的巴生開檔售賣。
另外,位於吉隆坡蘇丹街的知名海南雞飯店——南香,於1938年開業,歷史也相當悠久。
不過關於這個海南雞飯起源的問題,美食家蔡瀾在他的《海南雞飯研究》之中提到:
「海南雞飯該歸功於新加坡「瑞記」餐廳的老闆莫履瑞這個人。
莫履瑞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海南島到新加坡以賣雞飯為生,
他與一般小販不同,用雙手提著兩個竹籠:一個裝雞,一個裝飯,圓圓胖胖的飯球頗有特色」。
目前爭論那個城市是海南雞飯在馬來半島的發源地,已沒有多大的意義;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後期隨著新加坡的獨立,當地以華人為主導,比起馬來西亞,
新加坡政府對於當地傳統華人美食較為注重,同時運用各種資料為海南雞飯進行包裝及推銷,
讓當地海南雞飯得以成為世界知名料理。
煮法
宰好雞後雞油和內臟切出備用,以食鹽、薑汁,花椒及八角擦在雞內外,
待用10-30分鐘左右,然後把水煮滾,把醃好的雞放入滾水中;
待水再滾起後關火蓋鍋蓋將雞浸熟,然後放入冰水浸10-20分鐘。
洗淨的米在乾鑊上小火炒香,加小量蒜碎、雞油和浸雞水,煮成雞油香飯。
把先前切下的雞內臟和白菜乾或紅棗乾煮成湯配飯同用。
上桌時,通常配以老抽、薑茸及蒜蓉辣椒醬三小碟醬汁。
內臟(通常是肝和胃)有時侯也和雞肉一起煮熟上桌,是一常見的吃法。
以下再來好好介紹一下馬來西亞有名的美食之一叻沙麵.
喇沙
(馬來語:Laksa)
是最普遍地道名稱,即便有叻沙這回事,也是另類別稱。
喇沙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麵食料理,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
叻沙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不同族群和地方對於叻沙的做法和味道也有極大差異,
一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所指的叻沙多為咖哩叻沙(Curry Laksa)
或亞參叻沙(Asam Laksa)。
其中亞參叻沙在2011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
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選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
而咖哩叻沙則被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評選為死前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
名稱來源
喇沙一詞源自於古印度梵文的Laksha(淡米爾語:लकष),
意為數量非常多,其中Lakh這單字有十萬的意思。
早期東南亞一帶深受古印度文化的影響,
在中南半島西部沿海至馬來群島一帶,
在當地的飲食文化詞彙的詞藻中,
都留有Laksa或其所延伸而出的名稱。
不過在印度的飲食中,卻沒有出現Laksa一詞,
甚至類似的食物組合不曾出現過,
推測是當時生活在沿海或河邊的馬來人
或其他東南亞民族獨自發展出混合各種香料、魚類和麵條的料理,
因為該麵食料理是多種食材匯聚,不同的味道精彩地交織融合,
因此借用梵文中的Laksha一詞而成,也符合該單字的原意。
分類
隨著時間的發展及料理的傳播,
叻沙被不同的族群內化進他們的傳統飲食文化中,
因此在馬來半島與馬來群島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叻沙,
主要可以分成咖哩叻沙(Curry Laksa)、亞參叻沙(Asam Laksa)、
東海岸叻沙(Pantai Timur Laksa)和砂拉越叻沙(Sarawak Laksa)這四種。
咖哩叻沙使用椰奶咖哩湯頭,多搭配米粉、瀨粉或黃麵;
亞參叻沙則是用魚湯,其味道特色是又酸又辣;
東海岸叻沙最大的特色是其奶白色的湯頭,
是用魚湯加上椰漿而致;砂拉越叻沙的湯頭則是使用巴拉盞
(或稱馬拉盞,Balacan)混合椰漿而成。
咖哩叻沙(Curry Laksa)
主條目:咖哩叻沙
是由馬來人、華人、娘惹等不同文化混合的美食,
不同族群和地方的咖哩叻沙都會有不同,
但是基本的原料是相同的,
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加了椰奶的咖哩湯頭,
味道較為濃郁。
一般在中馬、南馬、新加坡及國外地區所稱呼的叻沙多指咖哩叻沙,
在北馬及中馬一帶多稱為咖哩麵(Curry Mee)。
咖哩叻沙的配料多使用雞肉絲、豆芽、血蚶、蝦子、雞蛋等,
在華人社區的咖哩叻沙會加入豬血、豬皮、燒肉、叉燒等。
娘惹叻沙(Nyonya Laksa)
為咖哩叻沙的主要形式,這種叻沙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各地都很常見。
湯頭內加入大量的椰奶,因此又被稱為「椰奶叻沙(Laksa Lemak)」。
椰奶在傳統馬來飲食中,是常見的調味料,多用以增加食物的香味及濃稠度,
這種做法也被峇峇娘惹族群所挪用。
娘惹叻沙味道的特點是擁有濃郁的咖哩和椰子香味,
同時帶有淡淡的甜味,辣度在馬來西亞料理中,是屬於中等。
泰國叻沙(Thai Laksa)
流行於馬來社區中,與暹羅叻沙(Siam Laksa)是屬於不同的派別,
看起來類似娘惹叻沙但味道略有不同,湯頭除了也加椰奶外,
也加入了魚露等源自於魚類的醃製品,麵條則使用瀨粉為主。
(來一碗東南亞冰也不錯!)
加東叻沙(Katong Laksa)
源自於新加坡加東的加東叻沙(Katong Laksa),
做法與娘惹叻沙差別不大,最大的區別是麵條的部分使用瀨粉,
同時將麵條切成小段,所以吃的時候是以湯匙為主要餐具,
不需使用叉子或筷子。
亞參叻沙(Asam Laksa)
主條目:亞參叻沙
「Asam」在馬來文中意味「酸」,
因此相較於咖哩叻沙,亞參叻沙的味道較酸也較辣。
湯底主要是由淡水魚所熬製,多以甘榜魚(Ikan Kampung)為主,
在熬製的過程中加上薑花、南薑、香茅、紅蔥頭、辣椒、
叻沙葉(Daun Kesum)、巴拉盞、羅望子和亞參果片
(Asam Gelugor/Asam Keping)等,
其中羅望子和亞參果片是酸味的主要來源。
待湯底熬製出味道後,將鍋裡的甘榜魚撈起,去其骨與頭尾,
將魚肉撕成碎細狀,再倒入湯內繼續熬煮。
接下來將瀨粉燙熟,放置在碗內,
再加上已切成絲或碎片的鳳梨、黃瓜、洋蔥、萵苣、薑花、辣椒等材料,
再淋上熬好的湯底,享用時,倒入一湯匙的蝦膏進行攪拌。
蝦膏帶有甜味,倒入越多的蝦膏,甜味就越明顯。
檳城叻沙(Penang Laksa)
為亞參叻沙的主要形式,一般馬來西亞人口中所指的亞參叻沙多指檳城叻沙,
主要源自於馬來西亞西北部的檳城,是當地最近代表性的傳統美食之一。
在2011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
選為全球50大美食中第7名的叻沙就是指檳城叻沙。
不過因檳城人較嗜甜,所以他們在享用亞參叻沙時,
會倒入較多的蝦膏,攪拌後的顏色也較深。
玻璃市叻沙(Perlis Laksa)
源自玻璃市港(Kuala Perlis),做法和味道與檳城叻沙相似,
不過當地人多使用鯰魚和鰻魚來熬製湯頭,
配料不加入鳳梨而改用水煮蛋,享用前會擠上酸柑汁而非蝦膏。
吉打叻沙(Kedah Laksa)
流行於吉打州的馬來社區,味道和做法與檳城叻沙相似,
不同的是吉打叻沙的配料會加上一顆水煮蛋,享用前會擠上酸柑汁而非蝦膏。
怡保叻沙(Ipoh Laksa)
流行於怡保的華人社區,口味和外形接近檳城叻沙,
最大的不同是湯味較酸,會加入蝦膏。
江沙叻沙(Kuala Kangsar Laksa)
與鄰近的怡保叻沙有很大的不同,江沙叻沙不加入蝦膏,湯味較為清淡。
最大的特色是麵條使用麥粉用手搓成,與其他使用白米製成的麵條有很大口感差異。
當地市政府在霹靂河河岸建造一座專售江沙叻沙和煎蕊(Cendol)
的美食中心(Kompleks Cendol dan Laksa),作為當地的旅遊賣點。
砂拉越叻沙(Sarawak Laksa)
源自於古晉(Kuching)流行於東馬一帶,與西馬的叻沙相比,
砂拉越叻沙的顏色較深,在西馬一帶較為少見。
砂拉越叻沙最早是在50年代由潮州人開始賣起,
其用料不含咖哩香料,湯底是使用巴拉盞和蝦殼來熬製,
煮好的湯頭淋上椰漿,再配上粗米粉,
米粉上鋪滿了芽菜、蛋絲、雞絲、蝦子及香菜,
使用前再擠一些酸柑汁在湯內。
雖然湯底的顏色不討好,但充滿由巴拉盞和蝦所散發的濃郁鮮味,
另外在熬製的過程中也有添加一些當地獨有的植物,在聞起來也有一股淡淡的草藥味。
東海岸叻沙(Pantai Timur Laksa)
僅流行於吉蘭丹、登嘉樓和吉打的馬來社區,在馬來半島的西海岸較少見其蹤跡。
其湯頭因為沒加上紅辣椒或辣椒糊的關係,因此呈現奶白色,且較為濃稠。
使用時,會搭配由芽菜、黃瓜、長豆、指天椒、薑花和叻沙葉
(Daun Kesum)等所製成的烏蘭(Ulam,也被稱為馬來式沙拉)
叻參(Laksam)
叻參的湯頭用魚類、黑胡椒等各種香料熬煮,最後加入椰奶。
叻參最大的特色是所使用的麵條類似腸粉,
是一種將米漿倒入平板上隔水蒸熟,
蒸熟後捲成腸狀,吃時再切成塊狀的麵條。
配料則使用芽菜、黃瓜、長豆、指天椒、
越南香菜和魚肉泥為主。
吉蘭丹叻沙(Kelantan Laksa)
湯頭和配料與叻參大致一樣,有時會加入椰糖,
麵條則改成瀨粉,流行區域與叻參重疊。
登嘉樓叻沙(Terengganu Laksa)
流行於登嘉樓一帶,外觀與吉蘭丹叻沙相似,
不過麵條使用義大利麵條,湯汁也會熬煮地較濃稠,
當地人習慣直接用手享用這道麵食。
其他口味
柔佛叻沙(Johor Laksa)
源自於新山(Johor Bahru),其湯底是使用馬鮫魚、
西刀魚或馬友魚的魚骨和香茅、薑、南薑和黃薑熬製,
熬製成濃稠的湯底,然後加上撕成細碎的魚肉以及椰漿。
麵條方面是使用義大利麵條,其配菜包括括蝦米、
香茅、洋蔥、豆芽、薄荷、芫荽、青瓜、醃蘿卜等,
還有一小碗叄巴供蘸點,吃之前會擠幾滴酸柑汁。
柔佛叻沙的誕生,是柔佛的前蘇丹——蘇丹阿布峇卡前往歐洲旅行時,
柔佛叻沙的誕生,是柔佛的前蘇丹——蘇丹阿布峇卡前往歐洲旅行時,
在義大利愛上了當地的義大利麵,
回國後便吩咐御廚使用傳統叻沙的湯底搭配義大利麵條所烹成,
是馬來料理中,最早出現東西文化融合的料理之一。
柔佛叻沙因是御菜,因此準備功夫較為繁雜,
在新山僅有少數餐館會售賣這道麵食,
而馬來家庭僅有在傳統的節慶宴禮如婚宴、
開齋節等才會準備準備柔佛叻沙。
吃飽之後繼續逛街去了..以下照片請自行慢慢觀賞唄..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0張照片.
本次-2019-新馬雙星-馬六甲-共已上傳1615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19-新馬雙星-馬六甲.大約有45篇文章.24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