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RDTLDy  

 

2019-亞德里亞-東歐趣 68-[斯洛維尼亞-馬里博爾]-舊城區-四百年葡萄樹.04

置頂照片:美麗的馬里博爾舊城區.

旅遊時間:10天7夜-(8-18到27)- 第8天.

時間:民國108年8月25日-星期日-上午

可樂旅遊-領隊-劉力源(劉導)

天氣:晴

溫度:15-24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3(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8(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1.

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出遊成員-斯斯+大姑姑+二姑姑+小姑姑+柳家二位大朋友(6位)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 RF 35 F1.8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EF-M 22mm+70-300L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 LED 126

腳架-FOTOPRO C-4i+Manfrotto PIXI

 

馬里博爾 (151).JPG

 

 

(聖母鼠疫紀念柱,下列圍繞六位聖者)

 

主廣場Glavni Trg,市政廳就面對著主廣場,

主廣場上立著「黑死病紀念柱Kužno znamenje」,

雕塑精美的紀念柱是由白色大理石所雕成,

頂端則站著鍍金的聖母瑪利亞雕像,

這個紀念柱被公認為斯洛維尼亞最優秀的巴洛克藝術作品。

 

馬里博爾 (152).JPG

 

 

黑死病

(英語:Black Death)是人類歷史上極嚴重的瘟疫之一,

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開端。

一般認為,該病起源於亞洲,一說起源於中亞,

一說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區,一說起源於黑海城市卡法,

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

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

 

馬里博爾 (153).JPG

 

 

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

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根據估計,

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黑死病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

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

 

馬里博爾 (154).JPG

 

 

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

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

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

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

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

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痲瘋病患者。

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

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馬里博爾 (155).JPG

 

 

對於黑死病是鼠疫之說,在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

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

與19世紀起源於清朝雲南地區的淋巴腺鼠疫相似(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相信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

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的細菌所造成。

 

 

馬里博爾 (156).JPG

 

 

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

也有研究認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

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

 

 

馬里博爾 (157).JPG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間,黑死病之後,

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等地,

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

主要疫情包括1629-1631年的義大利鼠疫、

1647-1652年的塞維亞大鼠疫、1656-1658年的那不勒斯鼠疫、

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720-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

1772-1773年的波斯鼠疫等等。

 

 

馬里博爾 (158).JPG

 

 

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

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與此同時,中國明朝末期1633年-1644年也發生了「明末大鼠疫」,

而19世紀中期雲南地區則爆發了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000萬人死亡。

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體可能已經滅絕。

 

 

馬里博爾 (159).JPG

 

 


原因

目前解釋黑死病成因的主要理論是鼠疫論。

鼠疫桿菌是1894年由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

的法國醫生和細菌學家亞歷山大·耶爾辛在香港鼠疫大流行時發現的,

當時傳染至印度的瘟疫病因。

 

 

馬里博爾 (160).JPG

 

 

 

腺鼠疫(Bubonic plague)與敗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

會經由與跳蚤的直接接觸而傳染,

其中最主要的一類跳蚤是鼠類身上的印度鼠蚤。

許多細菌生活在這些跳蚤的身體中,

阻塞跳蚤的胃部並使其變得飢餓。

 

馬里博爾 (161).JPG

 

 

由於無法得到飽足導致跳蚤不斷地叮咬宿主。

在叮咬與進食的期間,跳蚤胃裡的細菌便經由血液流動到開放的傷口中,

使得細菌散布到新的宿主身上。

此外被感染的跳蚤最後會死於飢餓。

然而中世紀時代的黑死病真實菌種與成因已經不可考。

 

 

馬里博爾 (162).JPG

 

 

人類的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有不同的傳染方式。

這類鼠疫是經由血液或肺部受到感染者所咳出的唾液來散布,

而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是始於淋巴腺類型鼠疫。

以空氣為傳播方式的細菌,可能被附近的人吸入,

造成肺部與喉嚨的直接感染,而不需經過淋巴腺。

 

馬里博爾 (163).JPG

 

 

鼠疫桿菌生活在泥土中,

以皮外寄生(ectoparasites)的方式生存於齧齒類與人類身上。

Michel Drancourt將這些細菌的生態整理出散布模型。

對於草原土撥鼠所做的動物鼠疫(epizootic plague)觀察顯示,

被細菌感染的動物屍體,可能比跳蚤更適合用來解釋疾病的傳染方式。

 

馬里博爾 (164).JPG

 

 

關於歐洲地區鼠疫的出現、散布與消失有一種假設:

帶有跳蚤並受到感染的齧齒類,能夠將疾病傳給不同物種。

最早因貿易活動而經由黑鼠(Rattus rattus)自亞洲傳入歐洲;

但是到了歐洲之後,又經由褐鼠(Rattus norvegicus)進行更進一步的擴散。

棕色的老鼠似乎沒有傳染性的功能,

也沒有能力將跳蚤病傳染至人類身上而將其致死。

 

馬里博爾 (165).JPG

 

 

老鼠的生態學中有很多錯綜複雜的事物,

例如:老鼠的儲液囊竟能和人類的互相影響。

所以說起間接性的傳染,或者非跳蚤的傳染病,

儲液囊就能分析出病毒的暴發與散播,

而導致幾個世紀的鼠疫。

 

 

馬里博爾 (166).JPG

 

 


其他理論

根據歷史學家巴尼·斯隆(Barney Sloane)的說法,

黑死病的致病源頭並非一般所認為的鼠疫耶爾森氏菌(Yersinia pestis),

他舉出幾個例子以支持他的說法:

 

馬里博爾 (167).JPG

 

 

老鼠也會感染淋巴腺鼠疫而亡,

但他表示從14世紀的歷史資料上看,

並未發現有大量的鼠類骸骨存在。

據流行病學統計,腺鼠疫的感染個案應隨著冬季來臨逐漸減少,

這是由於老鼠及跳蚤對寒冷的氣候較為敏感,

數量呈現季節性減少。

 

馬里博爾 (168).JPG

 

 

不過研究表明在公元1348年的英國,

黑死病傳播速度在冬天大幅加快,

顯示黑死病的致病源並非一般所認為的鼠疫桿菌,

而是一種未知的致病源。

(註:冬天傳播更快、可能是人的接觸增加所致。

無需再由鼠傳播。所以上述立論難成立)

 

馬里博爾 (169).JPG

 

 

 

命名

中世紀的人們稱14世紀的災難為「大瘟疫」。

丹麥的年鑑第一次用「黑色的」來描述這一事件,

不只是因為患者晚期的皮膚會因皮下出血變黑,

更確切的是指此事件給人帶來灰暗可怕的黑色恐怖陰霾。

 

馬里博爾 (170).JPG

 

 

主條目:瘟疫醫生

「鳥嘴醫生」是黑死病肆虐時期,歐洲各地專門醫治患者的醫師。

他們會戴著具有防傳染功能的鳥喙狀面具來治療病患,

因此被稱為「鳥嘴醫生」。

這些瘟疫醫師往往沒受過多少醫學訓練,也缺乏臨床診斷能力;

然而由於當時歐洲人手奇缺,

因此這些醫生是各個城鎮相當珍貴的資產。

 

馬里博爾 (171).JPG

 

 


「鳥嘴醫生」身穿長袍,

會使用一種木製的拐杖碰觸病人治病。

也用於鞭打病人以赦免他們的罪,

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罹患黑死病是不受上帝庇祐的惡人,

而唯有透過鞭笞,病人才能從上天的懲罰中獲得救贖。

 

 

馬里博爾 (172).JPG

 

 不管是黑死病還是瘟疫或是鼠疫.

 

以前總感覺不關我們的事.

 

因為那不過是一段過往而遙遠的歷史而已.

 

但誰也沒想到這麼快疫情又降臨了.

 

但還是有許多無知的人們不在意不在呼.而付出了寶貴的性命....

 

希望疫情趕緊過去.人們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阿門!! 

 

 

馬里博爾 (173).JPG

 

德拉瓦河Drava沿岸也是馬里博爾市的觀光重點區塊,

「老藤之家Stara trta」是間河畔的葡萄酒博物館,

博物館門口有一棵世界最老的四百年葡萄樹,

目前已被登錄金氏世界紀錄,

 

馬里博爾 (174).JPG

 

 

這棵葡萄老樹的生命力真是驚人,至今仍枝葉茂盛,

到了夏末就會結實累累,我們必須退到很遠處,

才能把它長達15公尺的藤蔓都入鏡!

河畔還有座建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碉堡「水塔Vodni stolp」,

目前當作葡萄酒吧營業。

 

馬里博爾 (175).JPG

 

 二姑姑後面那一排長長綠色植物就是有著四百年生命力的最古老葡萄樹..

 

馬里博爾 (176).JPG

 

 

 小姑姑與歐洲最古老葡萄樹.

 

馬里博爾 (177).JPG

 

 

世界最老的四百年葡萄樹,左側是老藤之家Stara Trta葡萄酒博物館。

 

 

馬里博爾 (178).JPG

 

 

縱觀全世界的葡萄酒種植業,「老藤」定義模糊,

平均來說樹齡達50歲以上算是「老藤」,

但其若干新世界酒國釀酒師認為,樹齡達35已經是高齡樹,

酒標上便會寫上「老藤」字眼——即使某幾個新世界產區如

澳洲Barossa Valley或McLaren Vale等,

均有過百年的「老藤」仍然生產着葡萄。

問題是,作為消費者,「老藤」一詞對閣下有什麼意義?

我有朋友覺得酒標上寫着「老藤」是市場推廣伎倆,

可提高酒價,跟酒質並無直接關係;

有人卻認為「老藤」酒應該較醇厚複雜,酒味更具深度云云。

 

 

馬里博爾 (179).JPG

 

 

百歲老樹卻不一定比壯年樹藤好,總括而言,

酒莊和釀酒師看的還是葡萄質素和酒質。

有些酒莊莊主認為,不管樹齡,當一株葡萄樹生長到一個階段,

根部不再擴充發展,然後維持着一定的產量和品質,

又發展出抗病抗蟲的抵禦能力,這便是這棵葡萄樹的高峰期。

此外,樹齡表現又與品種掛鈎,有些品種如Grenache的樹齡達10年以上,

單寧結構和味道濃度均見大躍進。

 

馬里博爾 (180).JPG

 

 這棵有著四百年歷史的老葡萄樹當然是爭相打卡拍照的好景點.

 

馬里博爾 (181).JPG

 

 我們也來拍幾張到此一遊照..大姑姑.

 

馬里博爾 (182).JPG

 

 

德拉瓦河

(義大利語:Drava,德語:Drau,斯洛維尼亞語:Drava,

克羅埃西亞語:Drava,匈牙利語:Dráva)是位於中歐北部的一條河流。

它發源於義大利南蒂羅爾自治省,向東流經奧地利東蒂羅爾和克恩滕州、

斯洛維尼亞,然後轉向東南,沿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邊境繼續流淌,

最後在奧西耶克注入多瑙河,全長725公里。

德拉瓦河流經的主要城市有:

利恩茨、施皮塔爾、菲拉赫、德拉沃格勒、穆塔、魯舍、

馬里博爾、普圖伊、奧爾莫日、瓦拉日丁、包爾奇和奧西耶克。

 

 

馬里博爾 (183).JPG

 

 

 二姑姑...

 

馬里博爾 (184).JPG

 

 

還有小姑姑.... 

 

馬里博爾 (185).JPG

 

 

  

 

馬里博爾 (186).JPG

 

 河堤上的愛心鎖..

 

馬里博爾 (187).JPG

 

 

 面對著德拉瓦河Drava 

 

馬里博爾 (188).JPG

 

 這時候大家都在裡面喝免費的葡萄酒..

 

只有我在外面拍拍照.因為我對酒真的提不起興趣來.. 

 

馬里博爾 (189).JPG

 

 好啦..拍上一張就立刻出去了..好濃的酒味.. 

 

馬里博爾 (190).JPG

 

 

 

馬里博爾 (191).JPG

 

 

 不喝酒的夫妻檔..(好像越來越少了.感覺大家都很厲害會喝上幾杯)

 

馬里博爾 (192).JPG

 

 幫老婆再拍上幾張..

 

 

馬里博爾 (193).JPG

 

 老婆於德拉瓦河Drava 畔.

 

 

馬里博爾 (194).JPG

 

 難得會讓斯斯拍照的美少女...柳小姐 

 

馬里博爾 (195).JPG

 

 柳少爺... 

 

馬里博爾 (196).JPG

 

 再一張..

 

馬里博爾 (197).JPG

 

 前方有好多天鵝...

 

 

馬里博爾 (198).JPG

 

 人潮漸漸多了起來...

 

馬里博爾 (199).JPG

 

 美麗的德拉瓦河-Drava 

 

 

馬里博爾 (200).JPG  

 

 再幫老婆拍上一張紀念照..結束這一回合..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0張照片.

本次-2019-亞德里亞-東歐趣-共已上傳4202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19-亞德里亞-東歐趣.大約有77篇文章.4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斯斯 的頭像
    斯斯

    斯言彤語-旅行攝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