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歐四國-峽灣遊 03-[瑞典-斯德哥爾摩]-舊城區閒逛.-上
置頂照片:舊城區的新門市.
旅遊時間:14天13夜-(09-17-到09-30)-第2天
時間:民國113年9月18日星期三.下午
可樂旅遊-導遊-領隊-楊思蜀先生(uncle)
天氣:晴
溫度:9-22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30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7個國家-(日本+12.柬埔寨+1.中國大陸+6.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埃及+1.瑞典+1.芬蘭+1.丹麥+1.挪威+1.杜拜+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 小米12手機
鏡頭-CANON-RF15-35 F2.8L + RF 16MM F2.8 + RF 35MM F1.8 + 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 + GODOX LED 36
(近年來懶得多帶上三腳架了.畢竟總重已經超過七公斤了.)
因為是第二天的第二個景點.
我們晚一點還要去吃晚餐.
所以我們在這舊城區約有一個小時的逛街時間...
這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次北歐之旅.
有可能也是最後一次.畢竟歐洲是夢想之地.
而北歐是歐洲中的貴族..團費幾乎是最高.物價更高.
想要再來一次幾乎不太可能....所以盡可能要多拍照.多些留念..
PS:下在再來北歐.也許可能只去冰島單一國度了吧!我想!!
(稍微來介紹一下-斯德哥爾摩之舊城區唄!)
老城區(Gamla stan),
1980年前官方名稱為「橋間之城」
(Staden mellan broarna),
是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個古老城鎮。
老城主要包括城島(Stadsholmen);
官方區劃雖然把騎士島(Riddarholmen)、
聖靈島(Helgeandsholmen)和水流城堡(Strömsborg)都劃入老城區,
但一般人所指的老城都不包括這三個地區。
(我們活動的範圍因為只有一個小時.所以不會太遠)
概覽
老城的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城內有中世紀小巷、
圓石街道和古式建築,深受北日耳曼式風格影響。
大廣場是老城中央的一個廣場,
被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大樓和其他舊商人的房屋包圍。
(都是在這條熱鬧的街道上往來)
1520年11月,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就在這廣場屠殺了反對他的瑞典貴族,
史稱斯德哥爾摩慘案。這場屠殺激發起民眾起義,
最終選舉出古斯塔夫·瓦薩為瑞典國王,帶領瑞典脫離卡爾馬聯合。
(出國旅遊.斯斯最喜歡拍攝建築)
城內除了有斯德哥爾摩大教堂、諾貝爾博物館和騎士教堂外,還是王宮所處之地。
在三王冠宮於火中焚燬後,王宮就從18世紀建立於此。騎士院位處老城的西北。
東長街(Österlånggatan)上有一間名為金色和平餐廳,
自1722年開始經營,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它是未改變過室內設計的最古老餐館。
斯德哥爾摩大教堂內有Bernt Notke所雕的聖喬治與龍雕塑,
而騎士教堂則是瑞典國王舉行葬禮的地方。
王宮以南有一個庭園球房補丁(Bollhustäppan),
內有瑞典最小的一個雕塑──小男孩鐵像。
19世紀中至20世紀中,老城一直被視為貧民窟,
很多歷史建築都日久失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5條小巷的房屋被清拆,以擴建國會大樓。
然而,1980年代起,
老城因其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而吸引大量遊客,
其建築物的價值才獲肯定。
(這是一條熱鬧的街道.商店林立.也很乾淨.)
儘管對城內370件古物的考古研究仍未清楚公佈,
但志願人士作出的考核則發現,之前被定為17至18世紀的建築物,
實際上應該還要古老300年。
地鐵於當地設有車站,站名為Gamla Stan。
(這是我和老婆人生中的第一個造訪的北歐國家.瑞典- )
歷史
城名由來
直至19世紀中,老城都只被稱為「själva stan」(「那城自己」),
因其周邊地區都只是鄉郊地方。自19世紀中,
地圖和文獻開始稱呼該城鎮為「橋間之城」或「橋中之城」(staden inom broarna),
此名稱成為官方地名,直至1980年。
(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們.楊導告訴團員們集合的地點中)
自1934年起,「橋間之城」還包括小島聖靈島(Helgeandsholmen)
和水流城堡(Strömsborg)的區域。
「老城」的名稱大概出現於20世紀初,然後廣為流傳。
雖然這城鎮的官方名稱已於1980年改為現名,
但現代斯德哥爾摩還會間中被稱為「橋間之城」。
史前史
神話中,斯德哥爾摩起源於一個名為Agnefit之地。
其中的-fit即「濕潤的草地」,有人估計它是指今日城島(Stadsholmen)西岸,
聲稱這地是當時唯一可能有濕草之地。
而「Agne」則是由遠古(有歷史學家說是公元前400年左右)
的神話中佔領芬蘭後曾於當地紮營的國王。
(瑞典國旗即瑞典王國的國旗 ,於1906年6月22日正式制定。)
Agne本欲娶芬蘭部落首領的女兒Skjalf,
但Skjalf在慶典上灌醉了他,並以其金項鏈弔死了他後逃脫。
這些故事仍未被證實。
年輪年代學家檢驗了Norrström海床上和在1978年至80年間發現,
沉在聖靈島的木頭,得出結論說那些樹木於970年和1020年間被砍下,
其中大部分是在1010年,
而那些木頭很可能成為「Stock-holm」「木材小島」名字的由來。
(歷久不壞的歐洲石板路)
中世紀
這個起初被城牆包圍的城市只包圍兩條長街──西長街(Västerlånggatan)
和東長街(Österlånggatan)之間的區域,由當時的岸邊伸延到東、西城牆。
東城牆於兩座防衛塔中穿過:北塔成為後來的三王冠宮,
於1697年的火中焚燬;南塔於今已無遺跡,
於1336年由國王馬格努斯四世賜予道明會修士,
(第一次看到北歐國家的7-11.跟台灣賣的東西有一些不太一樣)
故有指其位於鐵廣場(Järntorget)以北、
牧師街(Prästgatan)以南的修道院。
當時市郊的陡峭懸崖,
至今仍可見於長街和其平行的街道的高度的差別──西長街和牧師街相差約5米,
東長街和球房巷(Bollhusgränd)-Bagge街(Baggensgatan)相差約10米。
中世紀時的市中心大概只是一個露天市集,
位於市鎮廳和村內唯一一座教堂的南方。
市集起初比現時的較小,但於是15世紀初的一場火警後擴建,
並逐漸被永久建築物包圍,從而發展成今日的大廣場。
(商店美麗的櫥窗.對我們來說真是充滿著驚奇)
儘管斯德哥爾摩於歷史上快速擴張,
但是其擴張過程仍存在爭議。
這些爭議包括它是否依照南方的樣式
(如呂貝克)和是否由比耶亞爾和馬格努斯三世直接監督等。
(在這條熱鬧的街道上.斯斯拍最多的就是櫥窗了. )
儘管如此,中世紀時已有大道從大廣場通往四方:
商人街(Köpmangatan)往東連接水邊的漁人廣場(Fisketorget),
黑人街(Svartmangatan,命名自道明會)和鞋匠街(Skomakargatan)
則往南連接未於島上南端的金融中心。
(當然斯斯也再找我的目標物-棒球帽)
當時的金融中心位於今鐵廣場(Järntorget),
但當時佔地還要大,東連Koggabron(今已改建為船橋Skeppsbron),
西達梅拉倫湖船隻的入口糧食港灣Kornhamn(位於今糧食港灣廣場Kornhamnstorg附近)。
窄巷(Trångsund)當時比現在要窄,從北方流過大教堂。
(老婆知道我很喜歡蒐集棒球帽.對我說.難得來北歐.只要有看到喜歡的就買)
由於城門是中世紀城牆上最脆弱的地方,故當時的人認為應少建城門。
中世紀的斯德哥爾摩城牆只有3至4個窄門:東牆有一連接商人街Köpmangatan與岸邊,
其餘的都連接西長街,位於今大教堂斜坡(Storkyrkobrinken)、
危樓斜坡(Kåkbrinken)和德國斜坡(Tyska Brinken)。
(因為我原本打算北歐四國.買個二頂就好了說..哈哈)
圍繞王宮的露天廣場名為Sanden(「沙地」),因防衛原因而被故意丟空。
城內的要道都規定要闊8厄爾(約5米),以容許馬車駛過,
但是橫街的闊度則沒有限制。城牆內於14世紀開始過於擠迫,
故新建築物建於城牆外的岸邊,岸邊橋梁間的土地越來越多小屋,
逐漸在窄巷間形成一條條長街區,成為今日老城的特色。
(結果最後我買了五頂棒球帽.連杜拜都買了... )
在以前的市中心,大街區會被分割為較小街區,
形成窄街如花園街(Trädgårdsgatan)和歷史上的耳框街(Kindstugatan,已沒落)。
中世紀的街道位於今日街道下約3米的地方。
考古學開鑿街道發現,最古老的街道都是被木材覆蓋,
最古老的一條位於現時西長街東北端下3層木材下,大約建於1250至1300年。
14世紀後期,街頭開始以石頭舖蓋。
鑒於考古學家在這些街道上發現含有少量發現物的穢物,
可見這個時期的街道清潔有重大改善。
當時,垃圾和廢物只從特製的孔棄置在各條小巷。
雖然有發現一些中世紀地下木管和地窖,
但在斯德哥爾摩發現的下水道只有很少,
比不上同為北歐城市的維斯比和卑爾根那麼精密,
所以斯德哥爾摩人只用傾斜的小巷來處理污水。
(所以我很認真的觀看每一家商店.有沒有好看又合我意的棒球帽.....刺激 )
縱使一些公告禁止民眾於水中拋棄垃圾和限制城牆內動物數目,
但都徒勞無功,直至中世紀末才有專人每周2次去清潔水管,
以及禁止於鄰舍和要道旁設置廁所。
公廁集中於城中心一個被稱為flugmöten的地方,
盤旋於空中的昆蟲甚至可以把天空遮蔽,直至19世紀。
現存的小巷與中世紀時的老城的外觀大有分別。
當時一系列的建築面對街道,有一些窗戶以販賣貨物;
廢物、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手推車使人寸步難行;
空氣中充斥著糞便、食物、魚類、皮革、火爐和香料的氣味。
夜間(尤其是冬夜)的城內是完全黑暗的,
只有零星的火警糾察和夜行人士所持的火把發出微量的光。
那裏也沒有任何指示外來人士的路標,因為所有街道都未有名字,
人們只稱呼街道為「從外南門通往教堂的那條大道」,
後來的小巷才以住在那條街上的著名人物命名。
事實上,
歷史文獻對於城內地方的很多描述過於模糊不清,
一些街道被重新命名了很多次,
一些甚至擁有相似或相同的街名,
使歷史學家無法確定文獻記載的地方所在。
其實每一間賣的東西都八九不離十.且看且拍且注意...
馬克杯耶......拍.
很多精美的小飾物...還有一個特色.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
很多很多的海盜小玩偶.說道北歐海盜你們會想到甚麼??
以斯斯來說想到的當然是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北海小英雄啦.
(有棒球帽耶....但是第一眼沒看到喜歡的)
《北海小英雄》
(Vicky The Viking,日語:小さなバイキングビッケ,
德語:Wickie und die starken Männer,又譯為七海小英雄(香港)),
是一部日本與德國合作的電視卡通,於1974年時首播。
作品全長78集,但1至52集由瑞鷹株式會社製作,53至78集則由日本動畫公司製作。
本卡通是改編自瑞典作家努勒·強森(Runer Jonsson)的童書《維京海盜小威》(Vicke Viking)。
另外,該作品由德國電視二台與富士電視台於1974年播出之後有很大的影響。
在後來同樣以海盜為題材的作品《ONE PIECE》的作者尾田榮一郎曾說,
他因為本作而喜歡海盜,同時也影響了《海盜戰記》的作者幸村誠的寫作構思。
北歐布蘭村的維京人水手,由黑龍船長帶領出航。
黑龍船長的兒子小威,聰明過人,
常常運用智慧幫助水手們渡過難關。
小威只要摸摸鼻子,就能想出怪點子。
(稍微來解釋一下何謂-海盜)
海盜或稱海匪、海賊、海寇、洋匪、島寇、綠客等,是海上的強盜。
指在沿海或海上搶劫其他船隻財產的人,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
海盜大部分被認定為罪犯,但從事搶劫只是一部份業務,
也有部分海盜是同國政府扶植來打壓敵國殖民地與貿易線的準軍事海軍、武裝漁船和僱傭兵,
是為「私掠」。
(很帥氣的海盜杯.)
而主要工作還是從事非法海運與私下處理糾紛。
而且據航海文獻紀錄,海盜在分工與分成很細,由於船上資源為配給制度,
加上長期共度一船相處以及物品交易的需要,這些環境限制的外在因素,
造成他們實際上是(對內部)十分講究紀律與信用的群體,
由集體決策形成契約得運作。
故有時等到官府停止海禁,他們很快又就變成合法商人。
不過當今現代的海盜已經不是古典型態的經濟,對貨物並沒有興趣,
大多以勒索船東為生,是受國際公約規範為共同敵人,
合約國只要有意願或遭受威脅可無差別攻擊海盜。
歷史
自從人類開始利用船隻運輸以來,海盜便應運而生。
古時海盜多以沿岸居多,地中海,歐洲北海等地有許多歐洲海盜,
宋朝後中國大陸南方與東南亞的海盜,日本與韓國海濱則有朝鮮海盜,
特別是航海發達的16世紀至今,只要是商業發達的沿海地帶都有海盜。
此犯罪行業獨特的是,海盜者多非單獨的犯罪者,往往是以犯罪團體的形式進行,
因此內部紀律與分成合同約束是十分重要的。
除此之外當時還有一種是私掠證,也允許海上搶奪行為,
但是與海盜尚有很大區別的是,私掠是各國政府頒發給特定海上商人,
允許在戰爭等特殊情況下襲擊敵國船隻。合法海盜並有行規嚴格依照規則辦事,
即使如此有些水手則在此法律邊緣遊走,變成真正的海盜。
也因此行業帶點的誠信貿易特性,明末如鄭芝龍雖以海盜卻兼營海商,
亦商亦盜,最後由盜而官,亦商亦官。事業表現為中國海盜史少見。
清朝時,中國沿海地區有很多海盜,包括著名的張保仔、蔡騫、鄭一郎、鄭一嫂、
鄭劉唐、郭婆帶、總兵寶、烏石二、金古養、東海霸等。
在世界上有相當多的典籍記載海盜的行蹟。
也因此有許多古老的字專稱某一時期的海盜,例如中文中的倭寇,
英文中的buccaneer,尤其指在17世紀與18世紀海盜黃金時代在西印度群島掠奪西班牙船隻的海盜。
在1691年至1723年期間,成千上萬的海盜活動在商業航線上,這個時代的結束以巴沙洛繆·羅伯茨的死為標誌。
此外,許多政治人物暨探險家都出身於海盜。例如明末的鄭芝龍、鄭成功、
英國探險家法蘭西斯·德瑞克和10世紀的丹麥國王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等。
還有一些成名的女海盜如安妮·伯妮和瑪莉·瑞德等。
(這家店人潮眾多.我還喵到有棒球帽耶)
現代著名的海盜民族是菲律賓摩洛人。
在馬來西亞一帶的馬六甲海峽是海盜出沒較多的海域,
僅次於近年活躍於印度洋海域的索馬利亞海盜。
往來此類海盜活躍地區的巨型貨櫃船隻經常遭到持劫。
此類海盜與海盜前輩們不同,他們不偷竊貨物而是綁架人質,
部分國家例如美國、中國及新加坡更派遣軍隊對付。
(於是..人生中的第一頂北歐棒球帽入手-斯德哥爾摩)
現代海盜的性質已經不同於過去,
而且部分海盜更有科技化及集團化之特徵。
漁民除需要面對海盜問題外,
亦有漁民會因貧困問題蛻變成海盜。
(斯斯喜歡的還是以黑色調為基底.第一眼喜歡最重要.)(瑞典克朗-219元)
流行文化
海盜時常出現在文藝創作中,如金銀島、神鬼奇航、小飛俠、航海王等。
這些作品對海盜的描述大多承襲自先前的創作,而非真實世界的海盜。
在西方的作品中常描述海盜讓人走甲板、分寶藏、喝酒、
戴著海盜帽、穿破衣服、隨身帶著槍或劍、獨眼、帶有特定的口音等等。
(不管你喜歡何種紀念品.在這條街道上都可以買到)
在這類作品的大量的描寫下,形成了模仿海盜風格的次文化,
如海盜風格的變裝派對、飛行義大利麵怪物信仰、金屬樂團Alestorm等等。
在《我是海盜》這本繪本中,作者描述只要被海盜抓住,
大部份的下場不是死亡就是淪為奴隸。
案例
過去-
維京人(公元8至11世紀)
倭寇(公元13至16世紀)
明朝海盜
華南海盜(公元1790年至1810年)
女真入侵日本
韓寇
巴巴里海盜
阿馬羅·帕戈
英國海盜
現代-
索馬利亞海盜
馬六甲海盜
有機會再來介紹一下維京海盜的故事唄!繼續逛街去.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8張照片.
本次-2024-北歐四國-峽灣遊-共已上傳184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4-北歐四國-峽灣遊.大約有110篇文章.46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一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