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 (51)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

《永樂大典》屢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大英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十三陵. (52)

 

 

既然來到了永樂大帝面前.當然要當著他的鼻子好好來罵罵他...

一生之中.他到底幹了什麼好事.又幹了哪些壞事.

且聽歷史學家們一一道分明......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

 

 

 

十三陵. (53)

 

 

明成祖朱棣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

建文帝時期削藩,明成祖遂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其侄子建文帝,奪位登基。

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明朝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

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

 

 

十三陵. (54)

 

 

明成祖時期海洋擴張政策包括「干預了中國南邊越南諸鄰國的內政,並誘使日本從事貿易」。

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

然而他多疑好殺,在靖難之役後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親信滅門,

耿炳文、盛庸、鐵鉉等眾多建文?舊臣舊將被處死或受到迫害自殺身亡,

後來又冤殺了解縉等大臣,他去世後有16妃和數百宮女生殉,遭到後世詬病。

明成祖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十三陵. (55)

 

 

出生與受封燕王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

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

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

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十三陵. (56)

 

 

靖難之役
 

  建文帝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

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

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

建文元年,朱棣裝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

之後由於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

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裝瘋被發覺。

 

 

十三陵. (57)

 

 

 

時燕王遣使入南京奏事,使者被齊泰等審訊,

被迫供出燕王的異狀,於是朝廷下密旨,

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張信經過考慮,將此事告知朱棣。

於是朱棣和姚廣孝等進行舉兵的謀劃,

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府中潛伏,以待變故

 

 

十三陵. (58)

 

燕王起兵

張昺、謝貴得到朱允炆密詔後,七月初四帶兵包圍了燕王府。

朱棣假意將官屬全部捆縛,請二人進府查驗。

二人進府後,朱棣派出府內勇士將其擒獲,

並連同府內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誅殺。

當日夜裡,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燕王朱棣起兵,援引《皇明祖訓》,號稱清君側,

指惠帝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謀害皇室親族),

需要鏟除,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意為「平定災難」),

並上書於惠帝朱允炆。

 

 

 

十三陵. (59)

 

 

燕軍控制北平後,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

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雲歸附;

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

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屬秦皇島市)歸附。

七月二十七,為防止大寧軍隊從松亭關偷襲北平,

用反間計使松亭關內訌,守將卜萬下獄。

至此,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萬。

 

 

十三陵. (60)

 

 

燕軍攻破懷來後,由於領地相距太近,

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離封地宣府

(今屬張家口,距北京約150km,距懷來約60km),奔京師。

八月,齊泰等顧慮遼王、寧王幫助燕王,建議召還京師;

遼王從海路返京,而寧王不從,遂削寧王護衛。

宋忠失敗後,部將陳質退守大同。

代王本欲起兵呼應朱棣,被陳質所控制,未果。

七月,朱棣反書到京,朱允炆削朱棣屬籍,廢為庶人。

決定起兵討燕。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設置平燕布政司。

 

 

十三陵. (61)

 

 

 

耿炳文率軍在八月十三日到達真定,

並分兵於河間、鄚州(河北任丘北約30里)、雄縣,為犄角之勢。

在經過觀察後,八月十五日,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雄縣;

成功後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編剩餘的部隊。

八月二十四日,燕軍到達無極縣。

從樵夫和南軍被俘士兵處得知敵情,於是燕軍發動決戰。

 

十三陵. (62)

 

 

 

二十五日,燕軍趁耿炳文送使臣出城時偷襲南軍,炳文逃回城中後,怒而迎戰。

在燕軍主力與耿炳文軍相持時,朱棣親自率軍襲擊其側翼,

耿炳文大敗潰逃,南軍投降三千多人。

南軍狼狽逃回城中,城池差點失守。

部將李堅、甯忠、顧成等被俘;士兵被殺、被俘數萬人(後放還)。

耿炳文率殘部不到十萬人在真定堅守不出,燕軍攻城三天不克。

八月二十九日,燕軍返回北平。

顧成降燕之後,留在北平協助燕世子朱高熾守城。

 

十三陵. (63)

 

 

耿炳文戰敗,朱允炆開始擔憂戰事,考慮換將。

黃子澄說曹國公李景隆是名將李文忠之子,建議他接任;

齊泰反對,但惠帝不聽。

八月三十日,拜李景隆為大將軍,誓師出征,並召回耿炳文。

李景隆以德州為大本營,調集各路兵馬包括耿炳文敗兵,

增兵至五十萬人,九月十一日進至河間。

朱棣聽說惠帝以五十萬傾國之兵交付李景隆,

大喜過望,說趙括之失必然重演,燕軍必勝.

 

 

十三陵. (64)

 

 

 

大勝李景隆


九月初一江陰侯吳高率遼東兵攻打永平郡,

九月廿五,擊敗吳高,決定趁勢偷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以獲得其精銳部隊;

另一方面利而誘之,將南軍引至「空城」北平下。

九月廿八,出師。十月初六,燕軍經小路到達大寧城下。

朱棣單騎入城,見寧王朱權,向朱權求救。

在居大寧期間,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結交並賄賂大寧的軍官等。

十月十三,朱棣提出告辭,朱權在郊外送行,伏兵盡起,大寧軍紛紛叛變,歸附朱棣。

於是朱權與王妃、世子等一同隨朱棣前往北平,

而大寧的全部軍隊(包括其騎兵精銳朵顏三衛)都被朱棣收編。

大寧成為空城。朱棣實力大增。十月十九,燕軍在會州整編,分立五軍(中前左右後)。十月廿一,入松亭關。

 

 

 

十三陵. (65)

 

 

 

十一月初五,渡白河(時已結冰,渡河處在今北京順義區東),

打敗李景隆的哨探陳暉部隊萬餘人。李景隆大敗。李景隆令鄭村壩所有軍隊輕裝撤退。

燕軍輕易擊潰城下的敵軍,獲得大量物資.此戰南軍喪師十餘萬。

十一月初九,朱棣回到北平城,再次上書,惠帝不應。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師攻打大同。

十二月廿四,抵達廣昌,守將楊宗投降。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軍抵達蔚州,守將王忠、李遠投降。

二月初二,燕軍攻大同。李景隆前來救援。李景隆走出紫荊關後,燕軍從居庸關返回北平。

南軍兵力、裝備大量損失,士氣受到重創。

 

十三陵. (66)

 

 

建文二年四月,

李景隆從德州,郭英、吳傑等從真定誓師北伐兵力增至六十萬。

燕軍亦出。四月二十日,燕軍渡過玉馬河。

四月廿四,燕軍戰鬥失利。。次日(四月廿五),再次交戰。

四月廿七,燕軍進攻德州。初九,燕軍進入德州。五月十五,燕軍攻濟南,李景隆逃走。

燕軍遂圍濟南。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

黃子澄、練子寧、葉希賢等上書,請求立斬李景隆。

朱允炆不聽。鄭村壩之戰和白溝河之戰,使得兩軍攻守形勢逆轉。

 

 

十三陵. (67)

 

 

 

燕軍圍濟南。

右參政鐵鉉、盛庸堅守。

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五月十七,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

鐵鉉決定派千人詐降,誘朱棣進城。朱棣圍城攻打三個月。

六月,惠帝遣使求和,朱棣不聽。七月,平安進軍河間,擾亂燕軍糧道。

八月十六,朱棣撤兵回北平。盛庸、鐵鉉追擊,大敗燕軍,收復德州。

建文二年十月,朱棣決定再度南下,十月廿七到達滄州。

燕軍僅用兩天就攻下滄州,徐凱等投降。燕軍自長蘆渡河,十一月初四到達德州。

朱棣招降盛庸未果,遂南下。十一月,燕軍到達臨清,焚其糧船。

燕軍從館陶渡河,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南方,迫使盛庸南下。

盛庸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決戰。十二月廿五,燕軍至東昌。

 

十三陵. (68)

 

 

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盛庸開陣將朱棣誘入,

然後合圍,張玉被南軍包圍戰死。

次日,燕軍再次戰敗,遂北還。

在擊退南軍的阻截後,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軍返回北平。

朱棣與姚廣孝商議,姚廣孝強烈支持再次出兵。二月十六,朱棣再次出師。

三月二十日,燕軍探知盛庸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漳河支流)駐紮,

於是駐紮在距對方四十里的地方。三月廿二,燕軍進兵夾河。

朱棣率領一萬騎兵和五千步兵攻擊盛庸軍左翼,不能入。

此時燕將譚淵望見已經開戰,於是主動出兵攻打。

 

 

十三陵. (69)

 

 

朱棣、朱能等則趁南軍調動產生的混亂,趁暮色向南軍後方猛攻,斬殺莊得。

此戰殺傷相當,但燕軍損失了大將譚淵。當夜,朱棣率領十餘人在盛庸營地附近露宿;

次日(三月廿三)清晨,發現被南軍包圍。

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

南軍愕然,不敢射箭。

 

 

十三陵. (70)

 

 

朱棣回到營中,鼓勵眾將「兩軍相當,將勇者勝」,

於是再次會戰,雙方互有勝負。

戰鬥打了七八個小時後,盛庸大敗,損失了數萬人,退回德州。

吳傑、平安引兵準備會合盛庸,聞庸已敗,退回真定。夾河之戰結束。

夾河之戰重新確立了燕軍的優勢。

閏三月初四,朱允炆因夾河之敗,再次罷免齊泰、黃子澄,

謫出京城,暗中令其募兵。

 

 

十三陵. (71)

 

 

擊敗盛庸後,朱棣進軍真定。

閏三月初九,兩軍會於?城交戰。次日,復戰,南軍不能支,大敗而去。

朱棣將射成刺蝟的軍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熾妥善保存,以警示後人。

從白溝河、夾河到?城,燕軍三次得大風相助而勝,朱棣認為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為。

夾?之戰再次使南軍損失慘重,正面戰場戰事稍緩和。

南軍改為通過談判、反間、襲擊後方等方式間接作戰。

擊敗平安後,燕軍南下,先後經過順德、廣平、大名,並駐紮於大名。

諸郡縣望風而降。

 

 

十三陵. (72)

 

 

朱棣聽說齊黃被貶,上書和談,表示「奸臣竄逐而其計實行,不敢撤兵」。

朱允炆得書,與方孝孺討論,方孝孺表示可以藉此機會遣使回報,

拖延時間,並懈怠其軍心;同時令遼東等軍隊攻其後方,以備夾攻。

於是(四月)惠帝令大理寺少卿薛?去見朱棣,傳詔並秘密在軍中散佈相關消息。

薛?見朱棣,說「朝廷言殿下旦釋甲,暮即旋師。」朱棣表示這連三尺小兒也騙不過。

薛?無言以對。五月初一,盛庸、吳傑、平安等分兵騷擾燕軍餉道。

朱棣遣使者進京表示盛庸等不肯罷兵,必有主使。

惠帝聽從方孝孺的意見,將其下獄(一說誅殺),和談破裂。

 

 

十三陵. (73)

 

 

 

朱棣見和談破裂,從濟寧南下,

成功焚燒大量南軍糧船,京師大震,德州陷入窘境。

七月,燕軍進攻彰德,林縣投降。

七月初十,平安自真定趁虛攻北平,擾其耕牧。

朱高熾固守。朱棣分兵回援;(九月十八)平安與戰不利,退回真定。

由於河北戰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間計,利用朱高熾(長子)和朱高煦(次子)的矛盾,

先寫一封信給守北平的高熾,令其歸順朝廷,許以燕王之位;

然後派人告訴朱棣和高煦(隨軍)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軍北還。

但朱高熾得到信後,根本沒有拆開,將朝廷使者連人帶信一起送往朱棣處。

反間計失敗。

 

十三陵. (74)

 

 

七月十五,盛庸令大同守將房昭入紫荊關威脅保定,據易州西水寨以窺北平。

朱棣回兵救援。朱棣分兵守保定,並包圍房昭的山寨。

十月初二,燕軍與真定援兵和房昭軍決戰,房昭退回大同。

十月廿四,燕軍回到北平。之後又擊敗了襲永平的遼東敵軍。

建文三年冬,南京有宦官因犯錯被處罰,逃到朱棣處,告知南京守備空虛。

朱棣遂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

道衍亦支持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直趨京師。

 

 

十三陵. (75)

 

 

攻克南京


十二月初二,燕師複出。

十二月十二,到達蠡縣(約在保定以南50公里)。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南下至館陶渡河,長驅直入。

正月十四,陷東阿;正月十五,陷東平;正月十七,陷汶上;

正月廿七,陷沛縣(進江蘇);正月三十,到達徐州。

惠帝見燕軍再次出動,三年十二月令駙馬都尉梅殷

(惠帝的姑父,顧命大臣)任總兵官,鎮淮安。

建文四年正月初一,將遷往蒙化的朱橚(廢周王)召回南京。

命魏國公徐輝祖率兵援山東。

 

 

十三陵. (76)

 

 

二月初一,何福、平安、陳暉進兵濟寧,盛庸進兵淮上。

二月廿一,朱棣擊敗徐州的出戰軍隊,徐州自此閉城死守。

朱棣繼續南下。三月初一,燕軍進逼安徽宿州。

三月初九,抵達渦河(今安徽蚌埠市懷遠縣以北)。

平安帶兵來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設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

三月廿三,朱棣遣將斷徐州餉道,鐵鉉等率兵圍攻,互有勝負。

四月十四,燕軍進達睢水之小河,搭浮橋。

次日,平安、何福領軍奪橋,雙方隔河僵持。

數日後,南軍糧盡,朱棣決定偷襲。

半夜,渡河繞至敵後;四月廿二,雙方戰於齊眉山(靈壁縣西南三十里),

南軍大勝,斬燕將李斌。

 

 

十三陵. (77)

 

 

燕軍陷入窘境。

四月廿三,燕軍眾將要求北返,朱棣不同意,

說「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份人站於左側,朱棣怒。

朱能這時強力支持朱棣,表示「漢高祖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

堅定了燕軍堅持的決心。

這時,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遂召回徐輝祖。

四月廿五,考慮到在河邊不易防守,何福移營,

與平安在靈壁(一作靈璧)深溝高壘作長遠之計。

由於糧道被燕軍阻礙,平安親自率兵六萬護衛糧草。

四月廿七,朱棣率精銳襲擊平安,將其一分為二;

何福全軍出動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現,何福敗走。

 

 

十三陵. (78)

 

 

 

南軍缺糧,何福與平安決定次日(廿九)突圍而出,

在淮河取得給養,號令為三聲炮響;次日,燕軍攻打靈壁墻壘,

進攻信號正巧也是三聲炮響。

於是南軍以為是己方號炮,紛紛奪路而逃;燕軍趁勢進攻,南軍全軍覆沒。

靈壁之戰就此意外結束。此戰燕軍生擒了陳暉、平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員敵將,

四名內官(宦官),一百五十員朝廷大臣,獲馬二萬餘匹,降者不計其數。

只有何福單騎逃走。

 

十三陵. (79)

 

 

 

靈璧之戰後,燕軍向東南方向直線前進。

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謁祖陵。

盛庸在淮河設下防線阻礙燕軍渡河,朱棣在嘗試取道淮安、鳳陽受阻後,

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數百人繞道上游乘漁船渡河,

五月初九從後方突襲盛庸,盛庸敗走。燕軍遂克盱眙。

五月十一,燕軍向揚州方向前進,五月十七到達天長(揚州西北50公里)。

守揚州的監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屬下反叛,趁其沐浴時綁縛之。

五月十八,揚州不戰而降。隨後高郵歸降。

 

十三陵. (80)

 

 

 

揚州失陷,金陵震動。

朱允炆驚慌不已,與方孝孺商議後,先後定下如下幾個救急方法:

下罪己詔;號召天下勤王;派練子寧、黃觀、王叔英等外出募兵;

召回被貶黜的齊泰、黃子澄;遣人許以割地求和,拖延時間。

五月廿二,朱允炆遣慶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

與朱棣談判,表示願意割地。

朱棣說「此奸臣欲姑緩我,以俟遠方之兵耳。」郡主無言以對,遂返。

 

十三陵. (81)

 

 (明代的大小金元寶)

 

六月初一,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後的抵抗。

燕軍戰不利,此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殊死力戰,擊敗盛庸。

隨後南軍的一支水軍部隊降燕,燕軍遂於六月初三自瓜洲渡江,

並再次擊敗退守此地的盛庸。

六月初六,燕軍至鎮江,守將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軍駐紮於龍潭(距京師金陵東約30公里),朝廷大震。

朱允炆徘徊殿間,召方孝孺問計。

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萬兵,應堅守待援;即使真戰敗,

國君為社稷而死,是理所應當的。

 

十三陵. (82)

 

 

可以再派大臣、在京諸王前往談判以拖延時間。

於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等見朱棣,再次談判;

朱棣表示割地無名,只要奸臣。

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

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談判,無果。

 

 

十三陵. (83)

 

 

六月十二,外出募兵的大臣們仍未返回,

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諸王和武臣們守衛各門。

時左都督徐增壽(徐達子,輝祖弟)謀內應,被一群文官圍毆。

次日(1402年7月13日),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應,

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

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

開門迎降。

 

 

十三陵. (84)

 

 

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

靖難之役結束。

燕軍進南京,朱允炆見事不可為,遂在皇宮放火。

馬皇后死於大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

朱棣入城。

 

哇)))))))真是精彩的親人大亂鬥.

 

 

十三陵. (85)

 

 

登極稱帝


 
 朱棣進入南京,出榜安民,成為了明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朱棣進城之時,翰林院編修楊榮迎於馬首,

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一語點醒朱棣。

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日)起,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勸進,朱棣不允。

數日後(七月十七日),朱棣謁孝陵,並於當日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明成祖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十三陵. (86)

 

 

明成祖登極後不承認建文年號,

七月初一(一說六月十八日),

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元年。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

(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

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

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

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

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十三陵. (87)

 

 

 

殘酷殺戮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結束後,為了佐證他「清君側」的起兵宣言,

向金陵軍民發布公告:「諭知在京師的軍民人等,

我先前一向守望我藩的封地,卻因奸臣弄權作威作福,導致我家骨肉被其殘害,

所以不得不起兵誅殺他們,乃是要扶持社稷和保安藩王。

今次研擬安定京城,有罪的奸臣我不敢赦免,無罪者我也不敢濫殺,

如有小人藉機報復,擅作綁縛、放縱、掠奪等事情因而禍及無辜,並非我的本意。」

 

 

十三陵. (88)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明成祖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大臣,滅其族。

其中據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九族加朋友門生)(無論是原本還是四庫本的《明史》,

都沒有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的記載,最早關於此的記載見於在靖難發生一百多年後的正德年間,

由祝枝山所著的《野記》),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

不過對於方孝孺是否被誅十族,在清朝所修《明史》以外的正史,

和一些考證嚴密的私史中並無記載。

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

景清降後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後屠其家鄉,謂「瓜蔓抄」。

 

 

十三陵. (89)

 

 

 

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

王艮、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

侯泰、茅大芳、陳迪、鐵鉉等等也都被酷刑處死或自盡,

史稱:「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

他們的家屬和親人也被牽連,死者甚眾。

被流放、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也不少。

明仁宗即位後,大部份人始獲赦免,而餘下的人的後代卻遲至明神宗時始獲赦免。

建文遜位,朝野為之盡忠死節者甚眾,不及備載。

 

十三陵. (90)

 

 

在大肆誅殺之外,當月,明成祖將忠於惠帝的魏國公徐輝祖下獄,

但因為他父親是徐達,還是釋放了他,僅削其爵位。

輝祖死後,其子嗣魏國公爵。黃觀被明成祖所嫉恨,其狀元的身份被革去,

故明代保持三元及第記錄的只有商輅一人。

耿炳文、盛庸、平安(靈壁之戰降)、何福、梅殷等將領投降後都受到迫害自殺身亡。

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時年才2歲,明成祖將其軟禁於中都鳳陽廣安宮,

謂之建庶人,直至55年後才被明英宗釋放。

明成祖去世後有16妃和數百宮女生殉。

 

 

十三陵. (91)

 

 

重設錦衣衛與設立東廠


在全國局勢穩定之後,明成祖為了加強對大臣的監控,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

同時,明成祖又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覺得錦衣衛不足以達成目的,

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衙門,

地點位於燕京(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今北京東城區東廠胡同,據說系原東廠所在地。)

東廠的行政長官為欽差掌印太監,全稱職銜為:

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尊稱為「廠公」或「督主」。

初設時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後因事務繁雜,

改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

稱貼刑官。隸役(稱掌班、領班、司房,共四十餘人)、緝事(稱役長和番役)等軍官由錦衣衛撥給。

 

 

十三陵. (92)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

書影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邊疆穩定的局面下,

為整理知識,明成祖令解縉等人修書。

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

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集成》;

明成祖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

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

這次動用編寫人員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啟用了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

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

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十三陵. (93)

 

 

《永樂大典》由解縉、太子少傅姚廣孝和禮部尚書鄭賜監修,

組織上設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

監修:解縉、姚廣孝、鄭賜;總裁:副總裁:蔣用文、趙同友;都總裁:陳濟。

《永樂大典》修書過程對所收錄的書籍沒有做任何修改,

採用兼收並取的方式,保持了書籍原始的內容。

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

《永樂大典》有22877卷,其中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

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

這是清朝《四庫全書》無法相提並論的。

但成祖並未將《永樂大典》複寫刊刻,而決定只製作一份抄本,

並於1409年完成。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

 

 

 

十三陵. (94)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時期,為了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

同時確立自己即位的正統性,從永樂三年起,

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初名馬三寶)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

(第七次在明宣宗宣德年間),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

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

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

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浡泥國王墓)和德州(蘇祿國王墓)。

 

十三陵. (95)

 

 

 

名臣


明成祖時期湧現許多著名大臣,

包括蹇義、郁新、劉觀、鄭賜、宋禮、金純、

夏原吉、呂震、金忠、沐春、沐晟、沐昂。

 

十三陵. (96)

 

 

 

永樂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

而明成祖統治期間以永樂作為年號。

清朝官修史書《明史》描繪朱棣雄才大略、勵精圖治,

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並且宣揚國威,

大力開拓海外交流,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

故被稱為永樂盛世。

 

十三陵. (97)

 

 

遷都


明成祖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

就開始建造紫禁城宮殿,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造完畢。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從此以後,北京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十三陵. (98)

 

 

改革


明太祖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

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

所以皇帝需非常勞心。

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

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十三陵. (99)

 

 

 

 

發展經濟

明成祖朱棣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

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

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餘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

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

之後,永樂帝宣布「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

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

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

 

十三陵. (100)  

 

 

 

 

文化教育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

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

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

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