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夜的白雪隴照大地.
嘉嘉說.今天一定是個好天氣.
因為白雪把空氣中的塵囂都帶到地面上來了....
一早七點多一看外面...
今天果真是個好天氣呀.
不過你們可別誤會了.
我說的好天氣雖然是晴空萬里.豔光四射.
但是....還是在零下五六度左右.知道嗎.
北京的早晨....
我們住在16樓.風景真是不錯呀..
在大聽集合中....
大家都在討論今天的好天氣.
我們真是有福之人呀.(彤彤:阿Q又來了...)
在北京短短的六天當中就經歷了好幾種氣象.
難得的下雪.難得的豔陽天.都讓我們見到了.
人少有人少的好處.
經過三天的相處.大伙都像是一家人了.
所以有人才會說:只要人對了.就會覺得好玩了.
要是運氣不好.遇到一些神經大條的.
不是走路迷失方向.就是攪不清集合的時間跟地點.
那可就真的讓人玩興大減了.不是嗎.
所以第一步驟.就是讓我們從自己做起.
別讓自己成為讓人討厭的人.
車子早已經在馬路對面等著我們了.
真是辛苦師傅了...
離開飯店時約八點多?.
今天是中華民國的101年的12月29日.星期六.
也是我們此行的第四天了....
馬路上的車輛車頂白雪....
我的車也好想被白雪覆蓋呀.......
迎接清晨的第一道曙光....
黑白照來一張....
或許有人會覺得斯斯好無聊.
出門幾天遊樂不好好放寬心去好好享受一下.
拍那麼多張照片幹麻?是吧.!
不過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我拍照時本身就是一種享樂跟享受了.
我用鏡頭跟用心去感受周遭一切新奇的事物.
用心留下家人們珍貴的笑容跟感動.
事後不管經過五年.十年我們都可以一再的去回味與細述.
這一切就都值得了.不是嗎.
當然會這樣子拍.
說真的一方面也是職業病拉.
拍婚禮記錄不就是這樣子拍一整天嗎.
難怪我跟老婆說.奇怪耶.以前第一次去拍婚禮時.
我一點也不怯場與慌亂耶.因為我早已習慣這種行為模式了呀..
今天終於有豔光四射的天氣了....
彤彤:豔光四射是這樣用的嗎?
斯斯:.........
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車程.
我們來到了今天的第一站-世界文化遺產之天壇公園了.
在紫禁城時你以為它就是最大的了嗎.
告訴你.嚇死你.天壇的面積是紫禁城的四倍大....
這代表我們等一下又要又要走很遠很遠的路程了....
天壇(Abkai mukdehun )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
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
祈穀和祈雨的場所。
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
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
1961年,天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98年,「北京皇家祭壇—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看我們的樣子就知道雖然豔陽高照.
但其實溫度都還是在零下五六度.
一到太陽公公休息去.那可是溫度一路往下掉....
好希望嚐試一下零下三十度的超低溫...
概述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最初實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壇。
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
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
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
目前的主體建築除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外,其餘都是清代建造的。
1860年和1900年天壇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佔據,
他們將幾乎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捲而去。
八國聯軍甚至還把司令部設在這裡,
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
中華民國成立後,除袁世凱登基外,
天壇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
1918年起闢為公園,正式對民眾開放。
目前園內古柏蔥鬱,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園林。
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四倍。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築群,
它的布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
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
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
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布局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
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
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
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穀壇門和圜丘壇門,
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
祈穀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
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
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
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
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
(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穀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光是門與門之間的距離就遠的要命了...
而且我們都還是走一直線.其它的根本沒時間去瞧瞧.
光想到它有紫禁城的四倍大.腳都軟了...
地面上已經清除過白雪了.
但因為磚面光滑.走路都要很小心才是.
每一段漫漫長路都要走個十來分鐘.
而光是這種看不到盡頭的路我們起碼就走了四個呀..
附屬建築
天壇的附屬建築主要有齋宮和神樂署;
原本還有犧牲所等,現已被毀。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在祭祀前的沐浴齋戒之所。
宮殿面向東,佔地約4萬平方米,
外圍有城壕環繞,內部房屋總共60多間。
大殿面闊五間,殿內沒有梁枋木柱,
因此也被稱作無梁殿。
正殿的月台上有兩座石亭,
左為齋戒銅人亭(相傳是仿唐代魏徵像鑄造的)、
右為時辰牌位亭。
殿後有寢殿五間,東北隅有鐘鼓樓一座,
內懸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西天門外,
是專門用來培訓祭祀樂舞人員的機構,
俗稱天壇道院。
內有三進院落,前殿面闊五間,
用於排演,後殿面闊七間,供奉神祇。
兩旁的東西跨院內還有不少從屬建築。
建築特色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
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
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
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
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
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
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
象徵的表現手法。
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
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
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
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此外,在天壇中的大片柏樹林在創造肅穆、
靜謐的環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
利用姿態挺拔和色調沉靜的常綠樹所具有的莊嚴肅穆的性格,
襯托祠祀的有效手法;
人們感到大片蒼翠濃郁的柏樹林,在祭祀時候增加人們的肅穆感。
就是這樣的好天氣.
讓斯斯拍了二百多張照片.
一張都捨不得刪除呀.
本處天壇將分為四篇.約200張照片.
我國古代為了適應禮制的要求-為人們表達對天地,
祖先的崇敬和感恩,
為奉行各種祭祀活動提供場所而產生壇、廟、祠等建築類型。
現存的北京天壇建築群便是壇廟建築中的傑作,
更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
天壇位於北京城區南部。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一四二零年 ),
佔地約二百七十公頃,
是明清兩代帝王孟春祈穀、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
這個建築群在建築形式和佈局上很有特色,
它的圍牆南邊是方的,北邊呈半圓形,
以應「天圓地方」之說,主要建築物都是圓形的。
整個建築群共有祭壇兩座 -祈穀壇在北,圜丘壇在南,
二壇在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中間有牆隔開。
祈穀壇的中心就是祈年殿。
早上九點多的太陽.正高高卦起之中...
這樣的建築佩上這樣的好天氣.
讓我忍受不住的多拍了幾張...
嘉嘉依然賣力的為我們解說當中...
大家都聽的津津有味..
我則是忙著到處取景.沒空聽..
在北京崇文區,故宮東南方數公里處,
有一座巨大的祭天神廟,這就是天壇。
天壇的總面積是270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大4倍;
中國的皇帝號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
天子的居所自然不敢大過老天的了。
除「天」之外,中國皇帝還有許多神祗需要祭祀,
一年四季不斷,時間消耗甚多,
而皇家的祭祀建築也遍及京城各地且各有特色,
成為北京的一道奇特風景。
天壇公園內的古代祭壇建築群,
擁有深厚悠久的歷史人文及獨特的藝術價值,
是個深具意義的北京旅遊景點,
來北京旅遊走一趟天壇公園,
留下充滿古典特色風味的回憶,
體驗不同的北京風情,
將會讓您的北京旅遊更為豐富!
不用後製.只是用CPL鏡片.(近年來斯斯的口味沒以前那麼重了)
天空就藍的不像話了.
不用後製.只是用CPL鏡片.(近年來斯斯的口味沒以前那麼重了)
天空就藍的不像話了.
此門原有四座.如今只剩二座.
它叫-欞星門
真的很漂亮又乾淨的天空.
我還想多按幾張快門呀.
因為地面會滑.
所以進入時請走防滑走道較為安全.
矮小的屋瓦..煞是可愛.
屋瓦上的白雪.
身為天子的地方.
到處可見龍的造型.
終於進入了裡面了.
望眼所見.每一個地方都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前面所見就是圜丘壇了.百聞不如一見呀.
在下一篇中.斯斯將為你解開它神秘的面紗.請期待...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