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玉龍雪山-麗江城 34.[雲南-麗江]-木王府+萬古樓-上
置頂照片:雲南木府之忠義大門口.
(本篇照片不只為自己拍.為親友們而拍.為廣大鄉民們而拍.更為我親愛的老婆而拍...^^")
東南旅遊-台灣領隊-陳冠宇.大陸導遊-楊雪.卓瑪
旅遊時間:六天五夜-- 第五天下午
時間:民國104年 3月31日星期二
天氣:晴
溫度:6-15 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15(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去過的國家:4(日本+9.中國大陸+4.柬埔寨+1.
加拿大+1.....等)
吃過午餐之後..
我們的遊覽車繼續的行駛在麗江街道上..
下午就剩下二個景點.
一個是木王府跟萬古樓.
最後一個就是大大有名的麗江古城了.
可惜老婆不能跟我一起親眼目睹雲南麗江古城的壯闊與美麗..
等一下要去的木府.我想很多人一定都看過電視劇-木府風雲吧..
沒錯就是雲南木府土司的家族故事.
木府在雲南也等於是土皇帝了.
木府是雲南省麗江市的一個景點,
位於麗江古城獅子山下,或古城光義街內。
記載
木府原來是元朝1253年後的470年統治麗江的木氏土司衙門和官邸。
徐霞客在其遊記中描述木氏土司府「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是土司議政之殿;
萬卷樓,集2000年文化遺產之精粹,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
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
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築"稱甲滇西";
玉音樓,是接聖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
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
據史書記載,木氏土司修建木府時,學習了漢族中央王朝的對稱,莊嚴的建築風格。
今天看到的木府有些類似微縮版的北京故宮。
(木府跟萬古樓都位於麗江古城之內)
焚毀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大理發生回變,杜文秀所部回族軍隊攻打麗江,
木府連同麗江城內的解脫林、普濟寺等佛寺一道被回民焚毀,
木府僅存門口的一座高達6米的石牌坊(上有萬曆帝手書「忠義」二字,稱「忠義坊」)。
這座石牌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修建
清朝光緒年間,木氏後人在土司府遺址上重修了住宅部分,但規模很小,只有三進院落。
1999年,麗江地方政府使用世界銀行貸款重新恢復了木府,恢復過程其實是進行了重建,
新修的木府大於光緒年間重修木府的規模。
影劇拍攝
2008年香港TVB無線電視古裝電視劇《少年四大名捕》,即以木府議事廳權充宋朝皇宮來拍攝。
2002年電視劇《錢王》,主演:趙文瑄、于榮光、高明.
2012年電視劇《木府風雲》.
《木府風雲》
是于榮光執導,秋瓷炫、于榮光、呂良偉、潘虹等演員主演的民族古裝影視劇。
劇集講述了明代雲南納西木氏土司在當地統治時期,木氏家族內部風雲變幻的恩怨情仇。
該劇是央視第一部收視率破2億的電視劇。
劇情簡介
大明神宗年間,滇西玉龍雪山腳下的古城麗江,是滇西北各族人民匯聚之地,
麗江的中心,便是世襲麗江土司二百餘年屹立不搖的木氏家族的府邸木府。
木府侍女阿勒邱,美麗聰慧,堅韌善良,她在木府十年之久,其實另有目的。
阿勒邱全家被木府軍隊殺害,只有她和舅舅西和逃脫,
西和讓阿勒邱混入木府,就是要她休養生息博得信任,
西和準備有朝一日捲土重來,與阿勒邱裡應外合,
將這二百年府邸毀滅於戰火紛爭之中。
土司木旺的妻子羅氏寧,一直在暗處盯著阿勒邱的一舉一動,
因為她始終覺得阿勒邱來歷可疑,阿勒邱十年來的隱藏,
仍然沒有消除羅氏寧的懷疑。
同時,十年的生活,讓善良的阿勒邱對木府產生了感情,
她從內心深處反感復仇,她始終認為,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痛苦。
整整十年,送她進府的舅舅西和杳無音訊,
就當阿勒邱覺得或許舅舅也已經放棄仇恨之時,陰謀突然在麗江發生。
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上,有神秘殺手突然出現,想要刺殺木氏土司的嫡長孫,
阿勒邱救了木增,然而主持這場暗殺的正是她的舅舅西和,
並且命令阿勒邱配合他的一切行動。
與此同時,阿勒邱在拯救木增行動中露出的小破綻,
讓羅氏寧更加懷疑,她開始暗中對阿勒邱下手,阿勒邱幾次都險死還生。
木增和他的堂弟木坤,都開始注意到阿勒邱,
並且被阿勒邱的美麗善良吸引,喜歡上了阿勒邱。
而西和趁機投入木府土司木旺的二兒子木隆手下,慫恿他依靠武力,
爭奪權位,造成木隆和自己親哥哥木青的矛盾,以求將來木府內部自相殘殺。
同時西和命令阿勒邱接近木增木坤,讓小一輩也互相仇恨。
阿勒邱不願傷害木增和木坤,她生活在種種矛盾之中,
一方面是自己舅舅的步步緊逼,一方面是後宅之主羅氏寧的層層試探,
更糟糕的是,阿勒邱逐漸發現,自己居然真的喜歡上了木增,自己仇人的孫子。
儘管兩情相悅,阿勒邱卻無法和木增在一起,
更糟糕的是,羅氏寧已經警告阿勒邱,絕對不許靠近木增。
然而阿勒邱被羅氏寧設計陷害,騙她出府準備暗殺她時,木增及時趕到救了阿勒邱。
同時木增和阿勒邱越來越多的相處後,二人情感越發熾烈。
就在此時,羅氏寧找來自己家族的侄孫女阿室於,要強迫木增成親,
木增在逼迫之下無奈同意,然而木增對阿勒邱的愛誠摯無比,
就在成婚前夜,木增找到阿勒邱,要和她前往雪山殉情。
阿勒邱被木增感動,加上對復仇和命運的厭倦,欣然同意,同行前往。
在殉情谷內,眼看二人就要被冰雪掩埋,阿勒邱看著昏迷的木增,
突然心痛如絞,她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愛人死在面前,
她不能讓麗江失去一個未來的好土司,阿勒邱開始明白,
此時殉情,只是自私,她希望木增活下去。
阿勒邱背著木增逃出殉情谷,二人活了下來被木府發現,
殉情一事讓木府中人擔心木增再出意外,於是同意阿勒邱成為木增的小妾。
阿勒邱和木增剛剛成親,就傳來邊疆告急的警報,大明勒令木府全軍出擊,
木增跟隨自己的祖父木旺加入大軍,將阿勒邱留在了木府,
木增走後,阿室於和羅氏寧幾次三番對阿勒邱暗施陰謀,
都被阿勒邱和她的好姐妹阿照一一化解。
同時阿勒邱用自己的善良和果敢,解救了許多因戰亂逃來麗江的難民,
一時之間,阿勒邱的聲望在麗江蒸蒸日上,就在此時,噩耗傳來,
木府土司木旺和木增戰死,活著回來的是木旺的二兒子木隆。
然而經過蛛絲馬跡的排查,木旺和木增的死有著層層疑點,
阿勒邱和羅氏寧首次合作,秘密調查,終於發現木旺的死和西和的陰謀有關,
與此同時,木隆在西和的挑撥下野心越來越大,最後終於殺死自己的親哥哥木青,
奪取了土司之位。就在阿勒邱絕望之際,木增突然出現在麗江。
原來木增逃出生天,經過曲折終於回來,阿勒邱和羅氏寧暗中同木增聯繫,
並且布下圈套,開始和大權在握的木隆暗鬥,經過阿勒邱和木增的齊心協力,
木隆終於透露害死木旺的真相,隨即木隆帶著西和以及兒子木坤逃去永寧,和麗江兩相對立。
木隆逃走後,木增正式成為木府土司,開始了他的統治生涯,在阿勒邱的協助下,
木增的統治人性而又寬容,促進商業,保證農產,以各族人民為一家做前提,
不做種族之爭,所有種族所有信仰,都能在麗江毫無隔閡的生活在一起,表現出一派和諧景象。
但是危機並未過去,首先是木府內部,羅氏寧本來已經對阿勒邱放心,
然而卻又突然發現了阿勒邱跟西和暗中有聯繫,羅氏寧疑心再起,
另一方面,阿勒邱最好的姐妹阿照,居然瞞著阿勒邱灌醉木增,
和木增發生關係,木增無奈之下只好把阿照也娶為偏房。
阿照對權勢赤裸裸的渴求,以及不擇手段的做法,讓她和阿勒邱越走越遠,
兩個最好的姐妹在後宅之內明爭暗鬥,雖然阿勒邱處處忍讓,
但是阿照極其聰慧,數次陷害,並且逐漸贏得了木增的信任。
內爭不斷,外憂不休。木隆並未死心,依然在策劃著對木府反攻,
更糟糕的是,一場大瘟疫降臨在麗江,死亡的威脅籠罩在所有人身上。
阿勒邱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拯救病人,不顧染病危險,站立在救人的第一線。
阿勒邱的行為感動了所有人,民心漸漸都走到了木府這一邊。
與此同時,木府迎來了徐霞客的造訪,徐霞客雲遊天下,
來到木府後和木增阿勒邱成為忘年之交,並且以他多年遊歷攢積的地理知識,
幫助木府過了一個極大地難關,最後木增派人將徐霞客送回中原,
然而這份友誼,卻留在麗江所有人心中。
另外,木增為了團結各族,不惜親身前往吐蕃,求取大藏經,回府刻印,
大藏經繁複非常,完整刻印功德無量,需要十數年時間,
這期間西和數次潛入木府想要毀壞這部經文,結果都被阿勒邱一一阻止,
西和因此對阿勒邱惱怒。
木增獲得人心,阿勒邱也為了避免戰爭,不惜偷偷前往永寧,
暗中操作,終於引發木隆手下內亂,木隆被抓,木增赦免了自己的二叔,
木隆終於痛改前非,木府再次合二為一,空前強大。
而阿勒邱也用自己的心,感染了羅氏寧和阿照,後宅終於風平浪靜,眼看一切歸入正道,
然而西和卻逃脫在外,他的仇恨還未停止,阿勒邱產子後,
西和找到機會偷入木府想要殺害木增和這個孩子,最後阿勒邱為木增擋劍身死,
不久之後,木增把土司之位傳給兒子,自己永遠守在阿勒邱的墓邊 。
麗江木氏土司,是元朝、明朝、清朝時期麗江世襲的土司,屬納西族。
麗江一帶的納西族政權早在隋末唐初便出現在中國史料當中。
在藏文史料中,與南詔地區統稱為姜域(藏文:ལྗང་ཡུལ,威利:ljang yul)。
在吐蕃崛起的時候,納西族政權和南詔曾多次抗擊吐蕃的入侵。
忽必烈進攻大理國的時候,摩娑詔君主阿琮阿良歸降蒙古,
受封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麗江路宣撫使之職,其後代世襲此職。
1381年明軍攻入雲南,阿甲阿得歸降明軍,
被明太祖任命為雲南承宣布政使司麗江府知府,賜予木姓。
麗江木氏土司歷代都接受中原朝廷的冊封,並不斷對外擴張。
在木增在位期間,麗江土司的勢力達到鼎盛。
清軍攻入雲南之際,土司木懿歸降清廷,被允許繼續世襲土司之職。
三藩之亂爆發的時候,麗江土司拒絕響應吳三桂發動的叛亂。
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末代土司木鐘被罷免麗江知府的職位,以流官代替。
麗江木氏共傳十九位知府,此後被降為沒有實權的土通判,直到清朝滅亡為止。
麗江人及其鄰近的嘉絨人都稱麗江土司為「木天王」(藏文:འཇང་ས་དམ་རྒྱལ་པོ,威利:vjang sa dam rgyal po)。
麗江木氏土司受到中原文化的深遠影響,史載「雲南諸土司,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
其中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六位土司的詩文造詣頗深,被後世並稱為「木氏六公」。
此外,受嘉絨人的影響,麗江土司也篤信藏傳佛教。
《木氏宦譜》
是記載麗江土司木氏的家譜,是研究麗江歷史的重要史料。
現存的《木氏宦譜》分為文譜本、圖譜本和石刻本三種。
文譜本:正式名稱為《玉龍山靈腳陽伯那木氏賢子孫大族宦譜》,
記載自天羨從從創立納西族開始至木德一代的事跡,並附有木得至木德期間歷代土司的家譜世系圖。
文譜之前附有1516年(正德十一年)張志淳作的序,文譜最後附有1588年(萬曆戊子年)朱桂林作的《木氏宦譜重敘》。
這個版本被約瑟夫·洛克稱為《木氏宦譜(甲)》,被方國瑜稱為《木氏宦譜(詳本)》。
約瑟夫·洛克將此書翻譯成英文時,還附上天羨從從至哥來秋之間歷代人物的東巴文寫法。
圖譜本:正式名稱為《木氏歸命永世之圖》,記載從第一代爺爺至第二十五世木德的簡略事跡,
並附有第一代爺爺至第二十九代木景的畫像。圖譜之前附有楊慎、陳釗鏜和曹永賢的序。
這個版本被約瑟夫·洛克稱為《木氏宦譜(乙)》,被方國瑜稱為《木氏宦譜(略本)》。
石刻本:即《木氏歷代宗譜碑》,在麗江市古城區金山鄉東元村的木氏墓地發現,現藏於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
剛剛有提到一位明代的名人-徐霞客
讓我們也稍微來介紹一下好了.....^^"
徐霞客
大明中書舍人
族裔
漢族
字號
名弘祖(清代避乾隆帝諱,改宏祖),字振之,號霞客
諡號
寅坤仙人
出生
萬曆十五年十一月二七日(1587年1月5日)
直隸江陰縣馬鎮南暘岐
逝世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七日(1641年3月8日)
著作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即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崇禎十四年正月二七日),
名弘祖(清代避乾隆帝諱,改宏祖),字振之,號霞客,直隸江陰縣人,
祖籍江西南昌,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
生平
北宋末開封府尹徐錮之後,建炎四年(1130年)遷居浙江,
十三世的高祖父徐經是江陰巨富,「膏腴連延,貨泉流溢」,
弘治十二年因「會試舞弊案」,與唐寅一起涉案下獄。
徐經作《賁感集》以自明,後抑鬱死。
父親徐有勉有兄弟6人,王孺人性勤樸,
「故好藝植,好紡織」,生子三人,弘祚、弘祖、弘禔。
至徐霞客時,家道中落,「田廬不及中人之產」,
徐霞客分得家產有200多畝。
萬曆三十五年(1607)丁未,娶江陰望族許學夷侄女為妻,
後與許學夷暢遊惠山,開啟旅遊之序幕。
萬曆四十五年(1617)元配許氏病故,隔年續娶羅濟之女為妻。
唯羅氏生性兇悍,夫妻感情不睦。霞客卻愛上前妻的婢女周氏。
羅氏妒恨,乘霞客出遠門時,將周氏改嫁李家,「方孕而嫡嫁之」,生子李介立。
徐霞客縱遊舉國南北,跋涉了許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區,往往露宿於荒野。
足跡遍歷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
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
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尤其對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記錄,
包括溶洞分布,石鐘乳、石筍、溶溝、石芽、石樑成因都有詳細的考釋,是舉世第一人。
同時對長江源頭作了考察,糾正了古代文獻對「岷山導江」的錯誤論斷。
徐霞客有時也用驛站的馬牌支使村民為他和僕人抬轎趕路,人手不夠時,以「二婦人代輿」。
甚至為兩隻雞失竊而扣人不放,被認為有擾民之嫌。
崇禎十三年(1640年),在雲南騰越(今騰衝)遊歷時得病,雙足不能行走,
由當地知府用轎子送返江蘇江陰,去世前託季夢良(字會明)整理原稿,季夢良、王忠紉將遊記手稿編輯成書。
他第二年去世後,清軍進攻江陰時,季夢良幫助守城,全家被殺,《遊記》手稿大部分被焚於兵火,
季會明、徐李寄收集殘存的抄本編輯成《徐霞客遊記》,清初吳江人潘耒為《徐霞客遊記》作序。
1980年褚紹唐、吳應壽又對此書進行整理、校點。
其內容包括他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農業、
礦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名勝古蹟、風土人情,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和文學價值。
旅途中,徐霞客好識友,如雲南納西族土司木增,詩人唐泰。
黃道周、文震孟、錢謙益、項煜、陳仁錫等與徐霞客經常唱和。
崇禎元年(1628年),徐霞客入閩游羅浮,即走訪黃道周、鄭鄤。
陳函輝寫有《徐霞客墓誌銘》。褚紹唐主編《徐霞客旅行路線考察圗集》。
錢謙益著《徐霞客傳》記其生平:「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陰梧塍里人也。
……霞客還滇南,足不良行,修《雞足山志》,三月而畢。
麗江木太守偫餱糧,具筍輿以歸。
病甚,語問疾者曰:「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
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余之識霞客也,因漳人劉履丁。履丁為余言:「霞客西歸,氣息支綴,聞石齋下詔獄,
遣其長子間關往視,三月而反,具述石齋頌繫狀,據床浩嘆,不食而卒。」其為人若此。
梧下先生曰:「昔柳公權記三峰事,有王玄沖者,訪南坡僧義海,約登蓮花峰,
某日屆山趾,計五千仞為一旬之程,既上,煹煙為信」。
海如期宿桃林,平曉,岳色清明,佇立數息,有白煙一道起三峰之頂。
歸二旬而玄沖至,取玉井蓮落葉數瓣,及池邊鐵船寸許遺海,負笈而去。
玄沖初至,海渭之曰:「茲山削成,自非馭風憑雲,無有去理。」
玄沖曰:「賢人勿謂天不可登,但慮無其志爾。」霞客不欲以張騫諸人自命,
以玄沖擬之,並為三清之奇士,殆庶幾乎?霞客紀游之書,高可隱几。
余屬其從兄仲昭讎勘而艷情之,當為古今遊記之最。霞客死時年五十有六。
西遊歸以庚辰六月,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陰之馬灣。亦履丁雲。」
麗江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
而木府是麗江古城文化之“大觀園”。
納西民族首領木氏自元朝(1253)世襲麗江土知府以來,
歷經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
在西南諸土司中以“知詩書好禮守儀”而著稱。
木府位於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築氣勢萬千,
徐霞客曾歎木府曰:“官室之麗,擬于王者”。
可惜大部分建築毀於清末兵火,
倖存的石牌坊也毀于“文化革命”(1966-1976)。
1996年大地震後,世界銀行慧眼識寶,
貸鉅款相助重建木府,麗江能工巧匠精心設計施工,
經三年時間,使木府如鳳凰涅磐般再現於世。
木府占地46畝,中軸線長369米,
整個建築群坐西朝東,“迎旭日而得大氣”。
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四字,
乃納西語“讀書去”之諧音,
體現納西民族推崇知識的靈心慧性;
石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
是國內石建築的精品;
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
是土司議政之殿;
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粹,千卷東巴經,
百卷大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
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
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
史稱其建築“稱甲滇西”;
玉音樓是接聖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
而獅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場所,
木府充分體現了納西民族廣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那摩甚麼是土司呢.可不是我們吃的土司ㄡ.
原來-
土司是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
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頭目。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後黎朝和阮朝也在其北部少數民族山區設立土司制度,
委任部族首領進行統治。
簡介
更多資料:改土歸流
土司職位可以世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批准。
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撫使及安撫使三種武官職務。
《明史·職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級,自從三(從三品)之襲替,胥從其俗。
附寨之官,自都督至鎮撫,凡十四等,皆以誥敕辨其偽冒。」
明朝與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三種文官職務。
土司對朝廷承擔一定的稅金、勞役、並按照天子朝廷的敕令提供軍隊;對內維持其作為部族首領的統治權利。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設置廣西慶遠府永順正長官司。
共十九任世襲長官,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改土歸流,歷時408年。
土司恣意虐殺土民時有所聞,被殺害的家屬,還要徵收銀兩,名之曰「玷刀錢」。
永樂十一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與思州宣慰使田琛因爭地叛亂,互相廝殺。
亂事平定後,於當地設置貴州布政使司[2],揭開改土歸流的序幕。
播州之役後,明朝政府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
以播州宣慰司設遵義、平越二府。遵義府入隸四川,平越府入隸貴州。
明代改土歸流政策推行並不徹底,真正大規模的推行,是在清朝。
雍正三年,發生的長寨事件,雲貴總督高其倬於長寨地方仲家族村寨
(今貴州貴陽府廣順州)建立營房,遭到攻擊。
雍正四年,雲貴總督鄂爾泰上書,闡述改土歸流的必要,開始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進程。
將世襲的土司改為由朝廷科舉任免的流官,所謂流官,
是指任職者來來去去、不斷流動的意思。
同年五月,首先平定貴州長寨土司,設立長寨廳(今貴州長順)。
為了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清朝發動了對少數民族的多次戰爭,
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結束也沒有完全消失。
抗日期間,國民政府退守西南邊陲地區,西康與雲南、四川成為抗戰的大後方。
傣族土司刀京版、潞江土司線光天等自發組織民眾抗日。
民國時期寧夏、青海一帶的馬步芳武裝接受國民政府的任命,
但對於其轄地仍然自行管轄。而實際上,
在四川、雲南等地的土司制度和前朝的土司制度也基本沒有什麼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區域自治等階段,
土司制度徹底被廢除,以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級政府所代替。
電視劇《木府風雲》的熱播,
麗江“木府”由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家喻戶曉。
木府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
由明洪武十五年(1382)傳至清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為止,
共歷十八位土司341年。
電視劇主要表現的木增,正是木府幾百年歷史中最傑出的一位土司。
朱元璋賜姓“木”
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
到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忽必烈率蒙古軍徵討大理,
巨津州阿塔剌率軍抵抗,而通安州的麥良不但備下厚禮前往迎接,
還主動配合蒙古,消滅了抵抗者。
忽必烈即位為大汗後,封麥良為從二品的“茶罕章宣慰司”,
又累功升至“提調諸路統軍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遣傅友德、藍玉、沐英平定雲南。
麥良的後人、納西族首領阿甲阿得歸附明軍。
朱元璋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捺,給其賜姓“木”。
第二年,木氏第一代土司木得親往南京,進獻麗江産的“玉馬”。
七十多歲高齡的木得在路上跋涉三個月,終于見到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十分高興,接見之後,頒旨讓他“世襲土官知府,
永令防固石門、鎮禦蕃韃”,下轄四州一縣。
木得之子木初即位後,也親自入京朝貢。
明朝十四代木氏土司中,至少有十二位曾到京城面聖,進貢十九次。
依靠中央政府是木氏土司的既定“國策”,
木公曾説:“凡是我的子孫,接受朝廷封賜的官職,拓守邊城,
不可動搖、叛亂,以致給中央王朝造成憂患。
要遵照朝廷世代相傳的教訓,不能夠紊淆變亂,而敗壞木氏家族的家訓。”
在木府各門上都挂有“誠心報國”、“崇德”等匾額。
有趣的是,因為一個“木”字,木府雖然倣造紫禁城,修得繁華壯麗,
但其所在的麗江古城卻沒有城墻——怕“口”圍“木”,成了“困”。
當朝廷遇到困難,木氏家族都會慷慨解囊。
嘉靖年間修築宮殿,木高出銀5600兩;萬歷時朝廷對外用兵,
木增“助遼餉銀兩萬兩”;到了明末的天啟二年(1622),
木氏還“捐銀一千兩助國,頒賞陣亡忠孝”。
對于朝廷在西南地區的軍事行動,木氏土司也都盡力協助。
明王朝對木氏土司也是投桃報李,常常予以賞賜,
使麗江成為與蒙化、元江並稱的“雲南三大土府”。
麗江木府的轄境擴大到雲南、四川、西藏交界處的中甸、德欽等地。
木府統治下的麗江軍民府實行軍政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即所謂“木瓜制”。
“木”意為“兵”,“木瓜”就是“兵營”,在這種體制下,
民眾既是士兵,又是農夫,有戰事時就從軍打仗,和平時期就在家務農。
“木天王”木增癡迷道教
在雲南所有的土司中,“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
木氏土司中甚至出過不少的作家,其中以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和木靖成就最高,
被後人尊稱為“木氏六公”,有“文墨比中州”之譽。
木増(1587-1646年)即是電視劇《木府風雲》的主人公、麗江第十三代木府土司。
木青在位只有兩年,其子木增即位時剛剛十一歲。
他在母親的支持下,在宗族會議上嚴正宣布:
“雖然連遭喪故,但朝廷法度,祖宗陳規俱在,
誰敢有不利于我而想敗壞法規,決不饒恕!”一下子鎮住了所有人。
趁著木府有喪,江北鄉城的土著民族造反,向麗江發起進攻。
少年木增挂帥親徵,一舉消滅來犯的敵人,鞏固了木氏的統治。
成年後的木增于明末亂世之中,多次率軍平叛,擊退吐蕃的侵擾,
被朝廷封為從二品的布政使,這是歷代木氏土司獲得的最高官職。
他在位的二十六年是納西族歷史上最為強盛的一個時期,
因而被尊為“撒旦傑波”(麗江王)和“木天王”。
木增大力發展經濟,
在南坪、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木裏、西藏鹽井等地開發銀礦、銅礦、金礦、鐵礦、鹽礦。
在康巴藏區組織興修水利,引種稻谷。
同時在先輩的基礎上,擴建宮殿,新建了木氏府署、忠義坊、白沙大定閣等建築,
規模之大,徐霞客讚嘆其“宮室之麗,擬于王室”。
在這些功業之外,木增還留下詩文一千多篇,
被收在《嘯目堂詩》、《山中逸趣》等六部集子中。
明朝翰林學士蔡毅中稱讚木增詩“古似陶沈,律如李杜,奇麗似商隱”,
將他與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相比。
木增與八大山人、董其昌等人也有書信往來。
徐霞客在麗江遊歷時,木增請他到木府給兒子木懿上課,教授中原漢文化。
在徐霞客的遊記中留下很多有關麗江的記載,成為後世研究木府的重要史料。
電視劇中木增的妻子阿勒邱也是史有其人,
她心靈手巧,持家有道,是納西族婦女的典范。
所以後來“阿勒邱”成為聰明能幹的納西婦女的統稱。
《木府風雲》中的另一位女主角阿室則是出自虛構。
天啟二年(1622),36歲的木增正處于事業巔峰,
但他目睹明朝江河日下,頓感心灰意冷,索性傳位給兒子木懿,
自己住進了玉龍雪山的芝山別墅。
隱居期間,木增時而博覽群書,時而定坐思禪,
寫下了二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雲鶯淡墨》,
既匯集有天文、地理、生物等各學科知識,
也摘錄有儒、釋、道三教箴言。
作為文治武功都很出眾的一代王者,
木增竟“獨愛玄同契老莊”,信奉神仙,
對道家清靜無為的理論身體力行,
自號“滇西華馬水月道人”。
他寫的詩中,流露出的也是道家思想,
如“有心豈得妙,無年適真和”。
木增死後,民間傳説他的身體化成了雪山,
並預言:雪山將在四百年以後崩塌。
又傳木增升天時曾説:“若雪山崩塌、金沙江斷流,便是我回來之時”。
吳三桂降清後,率兵掃蕩雲南,木增之子木懿像元朝時的祖先一樣,
率先投誠,獲準繼續世襲麗江土知府。木氏家族雖然掌控麗江,但中央權力已經日益滲入進來。
木懿在位的後期,土知府就徒有虛名了。
吳三桂以平西王身份統治雲南時,給木懿扣上一個“私通吐蕃”的罪名,
押解到昆明,向木氏土司勒索錢糧。
雍正元年(1723),納西族地主阿知立、阿仲苴等,請求“改土歸流”。
朝廷當即同意改設流官知府,把木氏世襲的土知府降為土通判。
改土歸流即改土官為流官。
土官是一族世襲,而流官由中央選派,實行任期制。
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以鄂爾泰為雲貴總督,
兼轄廣西,在西南地區主持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鎮壓了反抗的各地土司。
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治”被廢除,中央政府實現了行政權力上的統一。
木鐘是麗江末代土司,他自幼被寄養在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接壤的姚安,
飽讀儒家典籍,對這種政治變故的意義,十分清楚。
聞知失去權力後,木鐘頓足捶胸,深感“危疑憂患,內外交攻”,以致臥床不起。
雍正三年(1725),木鐘病故。
其子木德當時只有九歲,承襲土通判的職務。
木氏在政治上失去了權力,經濟上的地位也今非昔比,
田産牛羊都被充公,以致木家“室如懸磬,貧乏難堪”。
後來幾番爭取,朝廷才同意發還一些土地,供其收取租稅。
一直到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還任命木蔭為“土通判所使”,
木標、木瓊相繼任職。
木氏土司驟然失勢,清朝官員趁機向木鐘夫人高氏索要古玩珍寶,
高氏回答:“我到麗江不久,僅有粧奩,並未見過木氏傳留一物。”
清吏們燒毀檔案文書的時候,她將木氏歷代保有的敕書、誥命秘藏起來,
所以今天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木氏土司的歷史......
歷史上的改土歸流是怎麼回事?
明朝在平定雲南之後就根據雲南少數民族的特點,
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並不斷的使之完善。
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
已經不再適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中央的統治了。
它雖然在歷史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
土司統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
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僕之分,百世不移」。
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土司之間,土司內部也時常鬥爭,相互搶劫村寨,濫殺無辜,
使人民遭殃,影響了邊疆的穩定。
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利用自己的兵丁鎮壓當地人民,
抗命朝廷,叛亂不絕。
土司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
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司制度的落後性與弊端日益突出。
廢除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於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
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廢除了土司,
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實行改土歸流。
但是,有目的、有計畫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
主持西南改土歸流的是雲貴總督鄂爾泰。
鄂爾泰認為土司制度是西南邊疆的最大隱患,必須盡早盡快解決。
只有將橫暴桀驁的土司逐漸擒拿,在其統治地區逐漸改設流官,才是治本的方法。
否則是不能解決西南邊疆的穩定和安寧的。
鄂爾泰的改土歸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撫為主,
在一些地區也通過武力強制實行改土貴流。
經過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後,雲南境內的土司所剩已不多,
剩餘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
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
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制度,
如設立保甲、編製戶口、丈量土地、釐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推廣儒學等。
這不但促進了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進步,
也大大加強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使雲南邊疆與內地在政體上統一,
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雖然身處偏僻雲南地區...
但是宮殿式的建築讓人有如彷彿置身於北京故宮之中的錯覺...
鄂爾泰
(滿語:ᠣᡵᡨᠠᡳ,轉寫:ortai;1677年-1745年),
字毅庵,西林覺羅氏,清滿洲鑲藍旗人。
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太保。
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生[1],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舉人,
康熙四十二年襲封佐領,康熙五十五年任內務府員外郎。
康熙末與田文鏡、李衛並為雍親王(雍正帝)心腹。
雍正五年(1727年),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凡250卷。
雍正時期嘗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在雲南積極推行改土歸流,
雍正四年(1726年)上疏「雲貴大患,無如苗蠻,欲安民,
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歸流」,七年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鞏固了西南邊疆。
與田文鏡、李衛並稱為「模範總督」。
雍正十年(1732年),任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辦理軍機事務。
雍正崩於深夜,鄂爾泰適巧為值班軍機大臣,最先探視雍正遺體並安排入殮,
且受遺旨與張廷玉輔政。
乾隆初任總理事務,加至太保。乾隆七年(1742年),諭令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纂修《國朝宮史》。
乾隆十年(1745年)以病解職。
同年三月乾隆親往鄂爾泰住所視疾,加為太傅。不久病卒。
雍正最欣賞李衛、鄂爾泰、田文鏡三人,當面告訴尹繼善,謂當學此三人。
尹繼善奏曰:「李衛,臣學其勇,不學其粗;田文鏡,臣學其勤,不學其刻;
鄂爾泰,宜學處多,然臣亦不學其愎。」雍正不以為忤。
乾隆嘗謂:「我朝百餘年來,滿洲科目中,惟鄂爾泰與尹繼善為真知學者。」
鄂爾泰死後,乾隆二十年三月,爆發胡中藻案,四月,鄂爾泰的得意門生胡中藻被斬殺,
已故大學士鄂爾泰被撤出賢良祠,不准入祀。
鄂爾泰之侄鄂昌被賜自盡。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80張照片.
本次-2015-玉龍雪山-麗江城-共已上傳1983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5-玉龍雪山-麗江城.大約有35篇文章.24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三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