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澳洲雪梨-無尾熊 30-[澳洲-雪梨]-無尾熊公園(3)-袋鼠.上
置頂照片:吐舌頭中的澳洲袋鼠.
旅遊時間:六天四夜-- 第五天早上
時間:民國106年 5月2日-星期二
可樂旅遊-領隊兼導遊-賴宜君小姐.(小賀)
天氣:晴天
溫度:8-14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18(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9(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1.荷蘭+1.比利時+1.法國+1.韓國+1.澳洲+1...等)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相機+鏡頭總重量 = 9公斤.(加腳架超過10公斤)
主機-CANON 5D2,鏡頭-CANON-16-35 F4L+28-70 F2.8L+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鏡頭-CANON-18-55mm+22mm f2.0.28mm f3.5.
閃光燈X2= CANON-EX-430+永諾-YN565EXII.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接下來我們要來看看另一種澳洲有名的動物-袋鼠了....
英國的庫克船長1770年7月22日這樣記載:
“發現這樣的野獸,它們很快跳進長得很高的草叢裡,
這種動物不像一般獸類那樣用四條腿跳,而是用兩條後腿跳躍。”
他們對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
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
土人回答:“康格魯(kangaroo)”。
kangaroo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
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堪格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然而真正發現袋鼠的人,則是在300 多年前的荷蘭航海家佩爾薩特,
1629年,他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遍擱了淺,
就已經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
澳洲最不缺的就是袋鼠,
說澳洲全國袋鼠的數量有7000萬隻,
其中6000萬隻是野生的。
澳洲人口2200萬,人均3只鼠。
一些團體如澳洲航空的標誌,見得最多的,
都是印在體恤衫上和毛巾短褲上的。
澳大利亞之所以讓袋鼠作為國徽上動物之一,
原因大概有幾個:袋鼠是最古老的史前動物;
袋鼠乃澳大利亞最高大的動物,無以匹敵;
袋鼠溫文爾雅,平和善良。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永遠只會往前跳,永遠不會後退。
這也是澳洲人民對自己國家的期望,永遠向前不後退。
袋鼠是袋類動物的典型代表,
屬早產胎兒,需要在育兒袋中發育。
母袋鼠有四個乳頭,兩個高脂肪,兩個低脂肪,
母袋鼠一般每胎產3至4個仔,袋鼠出生後即要入袋,
食用低脂肪乳水,這就決定了每胎袋鼠仔只能存活2個。
澳洲袋鼠種類約50餘種,最高的身高達到2.1米,最小的只有30公分而已。
袋鼠的腳像彈簧一樣,走起路來一跳一跳的,
最高可跳3米高,最遠可跳9米遠。
袋鼠的繁殖能力極強,懷胎35天便可生育幼子,
幼子很小,只有2公分大,發育不健全,
就要在媽媽的袋子中成長6個月才算發育成熟,
長到一歲時幼子就必須離開媽媽,
因為袋鼠媽媽每一年生育一次。
長到兩歲袋鼠就“長大成人”。
由於袋鼠繁殖快,目前在澳洲大約有6000萬頭,
幾乎是人口的3倍。
在世界孤島的澳州,有袋類動物仍在繁衍不息,家丁興旺。
袋鼠的跳躍能力特強,全速前進時前腿蜷縮,
尾巴翹起,後腿像鋼製彈簧一般使整個身體猛力向前衝!
若兩隻雄袋鼠相鬥:兩鼠對峙,怒目而視,
頸毛聳起,口中嘶響,用尾巴橫掃對方。
有趣的是,每次打鬥都會引來許多袋鼠“觀眾”,
它們並不參戰,只是坐山觀“鼠”鬥。
袋鼠生活習性是喜白天休息,黃昏活動。
遇見車燈會誤以為天敵來襲,這時便會從草叢中一擁而上,
跳躍到公路,與汽車拼死相撞,小汽車如不注意往往被它們撞翻。
澳大利亞許多汽車前端都安裝了排障器。
為防止這類碰撞的發生,一些公路旁豎有高大醒目的畫著袋鼠的牌子,
這是警告司機,前方為袋鼠出沒地,注意安全。
袋鼠(kangaroo)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
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
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袋鼠圖常作為澳大利亞國家的標識,
如綠色三角形袋鼠用來代表澳大利亞製造。
袋鼠(kangaroo)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
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裡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
「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圖還經常出現在澳大利亞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現,
特別是夜間行車要注意,袋鼠的視力很差,
加上對燈光的好奇會跳去「看個究竟」。
但因為袋鼠的繁殖率高所以即使不小心撞死了也不需要負責,
會有專門的人把袋鼠的屍體收走。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
但也有些較小品質的袋鼠如wallabies會單獨生活。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 30-40 天左右既出生,
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媽媽的保育袋內。
直到 6-7 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
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
但仍活動在媽媽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
袋鼠媽媽可同時擁有一在袋外的小袋鼠,
一在袋內的小袋鼠和一待產的小袋鼠.
袋鼠 -分類
袋鼠屬有袋鼠為袋鼠科,結指鼠兒亞目,
袋鼠目,有帶類,哺乳動物綱,脊索動物門,動物界,
它們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哺乳動物,
在澳洲佔有很重要的生態地位。
袋鼠前肢短小,後肢特別發達,
常常以前肢舉起,後肢坐地,以跳代跑。
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體重約有80公斤。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
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
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
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
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
袋鼠是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它雖已胎生,
比卵生的最原始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為進步,
但它還沒有胎盤,不能像有胎盤哺乳動物那樣,
生出發育完全的幼仔,而只能產出個「早產兒」,
再在體外「育兒袋」里繼續發育,直至成熟。
顯然,它們是早期哺乳動物的代表,
至少已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年,
現今只分佈在澳大利亞,故有「活化石」之稱。
袋鼠 -發展
科學家們推測,大約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
有袋類可能在地球上有廣泛的分佈,
並可能與比它進步的原始有胎盤類「平吃平坐」。
可是隨著新生代(距今7千5百萬年以前)的來臨,
有胎盤類發展了,有袋類顯然不是它們的競爭對手,
在好多大陸區域內敗下陣來,走向衰退或絕滅。
只有澳大利亞和南美因與其它大陸隔絕,
成為有袋類的避難所,且一直生活至今。
澳大利亞原是與亞洲大陸相連的,兩處都有有袋類。
到白堊紀末期(距今7千5百萬年前),
澳、亞兩塊大陸完全分開了,
亞洲後來發展起來的進步有胎盤類無緣進入澳洲大陸,
那裡的有袋類在沒有進步有胎盤類競爭的情況下,
便大為發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當地佔優勢的動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袋類是袋鼠
,澳大利亞的國徽圖案也有一隻袋鼠。
澳大利亞的進步有胎盤類動物是後來跟隨歐洲人進來的。
南美洲是在第三紀早期(距今7千萬年左右)由於地峽斷裂而和北美洲隔離。
這樣,北美洲後來發展起來的進步有胎盤類就無機會進入南美,
從而庇護了南美原有的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類。
它們一直相當成功地在那裡生存到第三紀結束(距今100多萬年前),
那時南美洲通過地峽重又和北美洲聯結了起來,
進步的有胎盤類從北南下,於是南美的大多有袋類絕滅了。
袋鼠 -種類
澳大利亞袋鼠種類繁多,其中以大袋鼠和赤袋鼠最為知名。
它們體高可達2米,前腿短,後腿長。
休息時,前腿下垂胸前,後腿和粗大的尾巴著地,
組成一牢固的「三腳凳」,坐在那裡。
它的強壯的後腿既是行動的工具,又是防禦的武器。
當遇到敵害時,後腿一蹬,可致敵人於死地,
據說曾有人被它踢破腦袋。
跳躍時,後腿一使勁,一步可跳6—7米遠,
順坡時竟可達12米遠,快速跳跑時,
每小時可跑65公里,兩三米高的障礙物,
可輕鬆地一躍而過。
真可稱得上是動物界中的彈跳冠軍。
赤袋鼠:
是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
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 500毫米以下。
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
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
紅袋鼠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之一。
紅袋鼠其實只有雄性體色是紅色或紅棕色,其雌性體色都呈藍灰色。
袋鼠前肢短小,後腳長而有力,行進時,完全以後腳來跳,大尾巴則保持平衡。
它們善於跳躍,能跳7—8米遠,1.5—1.8米高。
如果它們去參加奧運會,一定能拿到「雙跳冠軍」。
大袋鼠喜歡搞「小團體」,往往是結小群生活於草原地帶,
活蹦亂跳地在夜間覓食各種草類、野菜等。
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
紅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經過艱苦的「十月懷胎」—袋鼠的孕期為343天,
一般產下一仔。當袋鼠媽媽快生小寶寶時,
便忙著口袋,用舌頭把裡面的髒東西舔乾淨。
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
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
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后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
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
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后,
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
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
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
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
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
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
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
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
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
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併現象,
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
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
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
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
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
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
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
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袋鼠 -繁殖
袋鼠,顧名思義,身上有個袋。
這袋叫育兒袋,位於腹前,由一根上恥骨或叫袋骨支撐著,用以哺育早產兒。
以大袋鼠為例,它懷孕期僅33天,最長也不過40天。
小仔產下時,身長不到2厘米,體重不到1克,
後腿還被胎膜裹著,根本不像獸類,活像一條小蚯蚓。
好在它母親有個育兒袋,並在臨產前已把袋內清理,
還用舌頭從尾根到育兒袋之間的肚皮上舔濕一條窄通道,
幼仔就沿著這條小路艱難地爬進袋裡。
然後好不容易找到乳頭,於是叼住不放,
乳頭也隨之迅速膨大,緊緊堵滿幼仔的口,
幼仔就這樣懸挂在乳頭上。
幼仔不會吸吮奶水,主要靠乳房自動收縮,將奶液壓射幼仔口中。
小袋鼠就這樣在母親的育兒袋中生活約230天,才能最後離開母體。
有意思的是,前一胎袋鼠出生剛剛兩天,母袋鼠又發情、交配,懷上第二胎。
這第二胎在母體中暫時停留在休眠狀態,待上一胎袋鼠成熟離開母體或死亡后,
它才開始繼續發育,經30多天後產出。
如此周而復始,成年母袋鼠的子宮裡終年懷崽,這是動物界中所罕見的。
袋鼠 -主要疾病
袋鼠主要以灌木嫩枝葉、青草和柔軟植物為食。
在袋鼠的動物園養殖過程中,其口腔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
具有發病率和複發率都較高的特點,給動物園養殖的袋鼠帶來較大的危害。
2003年6月四川成都野生動物園的袋鼠群中流行一種以頜部腫脹,
牙齒鬆動、脫落,牙齦糜爛或潰瘍為特徵的口腔炎綜合征,
其發病袋鼠不分性別、品種和年齡,病程往往呈慢性經過,
發病率達40%~60%,死亡率達60%~100%。
袋鼠 -發現
袋鼠最早是由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的。
其實並非如此。在他以前140年,荷蘭航海家弗朗斯?佩爾薩特於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
那一年,佩爾薩特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遍擱了淺,
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
但是,這位細心的船長竟錯誤地推測,幼仔是直接從乳頭上長出來的。
不過,他的報道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們完全忘記了。
而庫克船長第一次看見袋鼠的時間是1770年7月22日,
那一天他派幾名船員上岸去給病員打鴿子,改善生活。
那是在澳洲大陸指向新幾內亞的那個「手指尖」——約克半島附近。
現在的庫克豪斯就坐落在這裡,這個城市是以偉大的航海家庫克的名字命名的。
人們打獵回來以後,說看到一種動物,有獵犬那麼大,樣子倒蠻好看,
老鼠顏色,行動很快,轉眼之間就不見了。
兩天以後,庫克本人證實了船員們所說的並沒有弄錯,
他自己也親眼看見了這種動物。
又過了兩周,參加庫克考察隊的博物學家約瑟夫?本克斯帶領四名船員,
深入內地進行為期三天的考察。
後來,庫克是這樣記載的:
「走了幾里之後,他們發現四隻這樣的野獸。
本克斯的獵狗去追趕其中兩隻,可是它們很快跳進長得很高的草叢裡,
狗雅以追趕,結果讓它們跑掉了。據本克斯先生觀察,
這種動物不像一般獸類那樣用四條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樣,
用兩條後腿跳躍。」
有趣的是,由於他們對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
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土人回答:「康格魯(kangaroo)」。
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
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堪加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 -趣聞故事
1、袋鼠帶來短跑技術革命
過去,短跑都是站著起跑的。
19世紀的澳大利亞短跑運動員舍里爾曾經為短跑成績停滯不前而苦惱,
1888年,他觀察袋鼠雖然拖了個大袋子,大腹便便,
可是它每小時跑70多公里,跳遠一步達12米。
舍里爾發現袋鼠跑跳前總是先向下屈身,把腹部貼近地面,
然後靠其強有力的後腿一蹬,便以子彈出膛般的神奇速度奔跑起來。
2、新一代嗅雷能手
在非洲的坦尚尼亞,有一家名為艾波波的比利時公司訓練出一批非洲大袋鼠,
用於嗅出戰爭留下的危險地雷,受訓后的袋鼠能嗅出地雷內部的某些化學物質。
袋鼠 -經濟價值
作為澳大利亞的象徵之一,袋鼠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
澳大利亞現有6000萬隻野生袋鼠,
袋鼠肉製品和其他衍生產品市場每年可帶來1.72億美元的收益。
袋鼠皮具有獨特的纖維結構,是製革的優良原料,
袋鼠皮的張幅約5~6平方英尺,皮型呈三角形。
袋鼠皮的膠原纖維束與一般哺乳類動物皮(如牛皮)的膠原纖維束相比,
編織形式不同,大部分膠原纖維束平行於皮面呈波浪式層狀編織,
不同層次間相互交錯連接,層與層之間的交錯角小於90°,
各部位膠原纖維的編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緊密程度上稍有差別,
一般臀部和頸部較厚,而腹部較薄,袋鼠皮的彈性纖維較小,
但分佈較均勻。
以上就是來自網路上所搜尋到的資料...還明白唄!
本篇就暫時到此..下一篇再多作介紹了..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4張照片.
本次-2017-澳洲雪梨-無尾熊 -共已上傳1450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7-澳洲雪梨-無尾熊.大約有40篇文章.25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