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 57-[埃及-路克索]-帝王谷.下
置頂照片:壯觀的帝王谷坑道.
旅遊時間:10天7夜-(2-23到3月3)-第七天
時間:民國113年2月28日星期四-上午
可樂旅遊-
台灣領隊-王建榳(小菲)
埃及導遊-趙雲
天氣:晴
溫度:15-28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8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2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
加拿大+2.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
土耳其+1.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
義大利+1.西班牙+1.美國+1.埃及+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 小米12手機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胖白)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年轻的图坦卡门法老,依然躺在墓中的石英棺里,
但是几乎所有曾经陪伴他的珍宝都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
包括那些温柔地保护他的守护神也已经被迫离开他的身边。
不过,对于这一切,法老也许不在意了,因为如今,
他和国王谷的其他国王们一样了,那儿的60多座陵墓都已经被发掘出来了。
看来,即使埋在地下最隐蔽的地方,也不是到达永恒的方式。
新墓主人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发现少年法老图坦卡门的陵墓,
距今已经过去了80余年的时光。
就在专家们几乎放弃在这个沙漠谷地发现新陵墓的希望时,
帝王谷再次震惊世人:
美国一个考古小组偶尔在距离图坦卡门不足8米处发现了一处非常重要的陵墓。
专家们猜测,墓地可能属于某个王后或皇亲国戚,或是与法老关系密切的非王室成员。
白蚁侵蚀:有女性脸部彩绘
帝王谷新墓主人身份待定,可能是王后。
据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2月11日报道,
帝王谷位于埃及古城卢克索附近,是埋葬法老的地方。
新发现的陵墓尘封3000年之久,上周得以重见天日。
这座单室陵墓包括五个木棺,木棺状似人形,
缀有彩色的安葬面具,其中一个棺木向门一侧翻倒,
上面绘制着一个女性的脸部,黑色长发,细细的眉毛,
涂着眼影,脖子上戴着粗大的金色项链。
角落里的另一个棺木也已部分打开,
露出了裹着木乃伊的褐色的布,可以看出白蚁侵蚀的痕迹。
棺材周围还排列着20多个白色石膏罐,
罐子上法老的封印保存完好。石膏罐通常四个一组,
用来存放为死者做木乃伊时取出的内脏,
以及为死者准备的水和食物,以便他们在“旅途”中享用。
此外,墓室内还散落着一些陶器。
根据棺木和陶器的样式,考古学家们确定陵墓年代是埃及第十八王朝,
即公元前1567年到1320年之间,正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
发现偶然:1984年帝王谷最重要陵墓
这座陵墓是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一个考古挖掘小组偶然发现的,
这支挖掘小组自1992年起,就在第19王朝晚期法老拉美西斯一世的陵墓工作,
清理碎石,恢复墓葬原貌。
他们在距离图坦卡门墓室不足8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些古代工匠居住的棚屋遗迹。
于是,他们顺势挖掘,终在这些遗迹的地基上发现了一个15英尺深的垂直通道。
通道的尽头是一个由巨石堵上的门。
挖掘小组花时间将门前石头清理大半后,这座墓室才得以基本显现。
“这让人惊喜!多年的梦想终成现实。
这块土地上还能发现完好无损的陵墓,的确是意外收获。”
挖掘小组成员埃德温·布若克激动地说。
埃及古代遗址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也称赞这是
“帝王谷84年来最重要发现”。
身份争论:皇亲国戚还是受宠仆役
对考古学家来说,下一步工作将研究棺木上的象形文字,
寻找一切关于死者身份的线索。由于墓室空间宽敞,
可以断定并非法老陵墓。但至于是法老直系亲属,
还是一些与法老关系密切的人,两方考古学家出现了争论。
“除了国王和与国王有关的重要人物之外,
其他人不会被埋葬在帝王谷。”哈瓦斯说。
他认为,陵墓有可能属于18世纪有名的Nefertiti王后,
也可能是法老的直系亲属。
挖掘小组则认为,木乃伊不一定是皇室成员,
可能和其他一些陵墓一样,
属于受宠的皇室仆人、祭司或是法官。
小组负责人奥托·查顿开玩笑地说:“他可能是个花匠。
但他对国王很重要。要知道,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埋葬在帝王谷的。”
考古学家们希望能够在几天之内,在小心地清除所有碎石后,
打开墓室门进入墓室。据查顿透露,他们希望能够在5月份天气变得炎热之前,
把这些棺木取出来。
最新发现
自法老图坦卡蒙陵墓开启以来 时隔84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2006年10日宣布,
美国和埃及考古学家最近在埃及南方古城卢克索著名法老陵区帝王谷内发现一处新墓。
古墓正式打开,在一间20平方米的地下墓室里,5具木乃伊已经静静躺了3000多年。
自192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开启以来,时隔漫漫84年,
帝王谷终于再次发现新墓穴,这一下吸引住全球考古界的目光。
新墓揭开神秘面纱
新墓2006年02月10日正式打开。
透过石门上的小孔,可以望见一具人形木棺面对墓门,侧身躺在地上。
木棺前面画有一张彩绘面具,深邃的目光定定地望向墓门。
从脸庞来看,应该是一名女性,黑发长长,眉毛细细。
像所有古埃及面具那样,她的眼睛用浓重的黑色眼线描绘过。
木棺上半身金色的粗项链和护胸盔甲清晰可见,
而下半身已经开裂,在白蚁的啃啮下慢慢腐烂。
另一具人形木棺静卧在墓室的另一边,只能看见一部分。
棺盖下隐隐现出一块褐色的布,
这也许是里面木乃伊身上的东西。
墓室最靠里的位置,还有一具人形木棺的侧身轮廓。
它的眼睛朝上,面部表情庄严,双手合抱在胸前。
美国考古队最新发现的这个墓穴离大名鼎鼎的图坦卡蒙陵墓只有数米之遥,
里面仅有一个约5米长、4米宽的墓室。
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共发现5具木乃伊。周围堆放着20多个白色瓮罐,略显杂乱。
瓮罐里有为死者准备的食物和饮料,供其死后继续享用。
瓮盖上的法老封印没有被动过的痕迹。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
墓穴埋在地下4米,上面是碎石堆和工棚。
他们正在清理通风道口的碎石,还没有进入到墓穴当中,
但能通过在墓门30厘米高处的一个小孔,窥见里面大致情况。
埃及孟菲斯大学考古队领队、美国考古学家奥托·沙登说,
希望这几天就能清理完碎石,移开墓门,尽快进入墓穴。
他们想在木棺上找到符号,以便推断木乃伊生前身份。
五具木乃伊不寻常
这5具3000多年前的木乃伊会是何许人?“两个礼拜之内,
我们就能知道这5具木乃伊的名字,他们可能是法老妻子、贵族,
或者王室,”哈瓦斯说,“不论他们是谁,他们一定是重要人物,
否则不可能埋在帝王谷。”哈瓦斯说,这些木乃伊并不一定是王室,
也可能是祭司或高级官员的墓。
因为在埋葬古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60多位法老的帝王谷中,
也有王室仆人和其他高官的陵墓。“说不定只是花匠,”沙登开玩笑说,
“但他们一定是法老宠信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帝王谷来下葬。
”新发现的古墓建于距今3500年至3300年前的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
也就是古埃及新王国时代的第1个王朝。
哈瓦斯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朝代,
古埃及王室或贵族因为害怕盗墓,
都会把木乃伊从原先的墓穴内移走,隐藏在其他墓穴中。
哈瓦斯认为,这些木乃伊群的发现证明,在新王国时代末,
古埃及人开始把木乃伊移出墓穴,并把他们藏起来。
无意中发现新墓穴
帝王谷位于埃及城市卢克索西岸,
在开罗以南700多公里处的尼罗河畔,
埋葬着古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的60多位法老。
自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1922年发现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后,
人们认为已经发现60余个墓穴的帝王谷,再没有什么可以发现。
而84年后,美国考古队在工作时的意外发现,
证明帝王谷仍隐藏着不少秘密。“那天正想结束工作的时候,
考古学家发现自己正站在这个墓穴上面。”美国考古学家奥托·沙登回忆说。
当时他们正在碎石堆里试图寻找旁边一个法老墓的陪葬品,
无意中发现一个方方正正的坑洞,而这正是墓穴的通风口。
经过几周的挖掘,整条5米长的狭长通风道和石门呈现眼前。
“美梦成真。”美国考古队另一名负责人埃德温·布罗克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
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已经允许游人参观这个新发现的墓穴。
哈瓦斯说,一旦保护和修复工作完成,
墓穴中的木乃伊和随葬品将被送往开罗的埃及博物馆。
埃及語
(聖書體:𓂋𓏺𓈖𓆎𓅓𓏏𓊖,轉寫:r n km.t,中古埃及語:),
是一種通行於古埃及的語言及文字,屬亞非語系,
跟閃語族(例如: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
及過去被編入「含語族」的北非諸語,
如古實語族的貝支語及柏柏爾語族諸語等語言和有很密切的關係。
世俗體生存至5世紀,而科普特語則至17世紀。
古埃及語的成文記錄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2世紀。
埃及今日的國家語言為埃及阿拉伯語,
在穆斯林征服埃及之後便逐漸取代科普特埃及人平日生活的語言。
如今,科普特語仍作為科普特正教會禮拜用語而被使用著,
並且現今依然有少數科普特人會講科普特語。
語言的分期
沒有一種語言能夠在沒有遭受變革的情況下維持幾千年。
這些改變可以是外力所帶來的,
也可以是為了使語言更簡化或其它原因所造成。
古埃及語也不例外。
現時,學者普遍把古埃及語按時間劃分為六個時期:
遠古埃及語(Archaic Egyptian):
通行於西元前26世紀以前,是早王朝時期的語言。
古埃及語(Old Egyptian):
西元前26世紀至前20世紀,是古王國時期的語言。
中古埃及語(Middle Egyptian):
西元前20世紀至前13世紀,是中王國時期到第十八王朝的語言,
從前13世紀到公元後4世紀只以文學語言的形式存在。
晚古埃及語(Late Egyptian):
西元前13世紀至前7世紀,從第十八王朝末期的圖坦卡門到第三中間期。
世俗體(Demotic):
西元前7世紀至西元5世紀,從古埃及後期到羅馬埃及時期。
科普特語(Coptic):
西元第4世紀至17世紀,從羅馬埃及時期到現代早期。
最早期的古埃及文字紀錄以標籤及指示牌的形式留傳,
估計大約於公元前32世紀製成。這些遠古時期的文字,
都被籠統的歸入「遠古埃及語」或「遠古埃及文字」的範圍內。
1999年,《考古學雜誌》報導指最早期的埃及文字的日期可遠推至公元前34世紀,
「……挑戰了大眾一直相信美索不達米亞的人最先把用來表示特定地方、
物件或數量的圖符及象形圖案演化成為更複雜的標音符號。」
古埃及語從公元前26世紀開始,通行了約500多年。
中古埃及語由公元前21世紀起,延續了500多年,新埃及語開始出現。
不過,新埃及語的出現未有使中埃及語消亡:
中埃及語仍然一直以文字的形式流傳至公元後數世紀,
就如中世紀時拉丁文的使用,又或像今日古典阿拉伯語一樣。
世俗體在公元前650年開始出現,
一直延續至西元5世紀還有人在交談中使用。
科普特語在公元4世紀出現,
並一直以一種活生生的語言爭扎求存,直到16世紀,
當歐洲學者在文藝復興時期前往埃及向當地的母語者學習。
過往曾以為科普特語已經消亡,
但其實它一直用於埃及基督教會內,所以得以一直保存。
它很可能一直都有在埃及的偏遠地區的社會中通行,
直到數世紀之後。
科普特語的Bohraic方言到現在仍然在埃及的基督教會中使用。
古埃及語、中古埃及語及新埃及語都以聖書體和僧侶體書寫。
世俗體是一種脫胎自僧侶體的文字:雖然它的外表跟現代阿拉伯文形似,
亦是從右到左書寫,但兩者並無關係。
科普特語的書面形式是採用一種被稱為科普特字母的字母,
它是一種從希臘字母修改,
並加上一些符號來補充古希臘語中沒有的一些輔音。
這些額外的符號,有不少都是從世俗體文字裡借來。
在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之後,
阿拉伯語成了埃及的政治及行政語言,
並漸漸在社會中取代了科普特語的地位。
今日,科普特語只在科普特正教會及科普特天主教會中使用,
淪為一種宗教用語。
古埃及語的結構
古埃及語基本上是一種典型的亞非語系語言。
與其他亞非語系一樣,古埃及語的基本詞彙都是由一組三個輔音的字根組成的。
雖然有時亦有一些只有兩個輔音的字根,
例如:<rʕ> /riʕa/ 「太陽」 ([ʕ]代表濁咽擦音);其他的,
例如/nfr/「美麗」有三個輔音;最多的可能有五個,
例如:/sḫdḫd/ 「上下倒轉」(動詞)。
構詞形式是在字根上加上元音和輔音,
與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及今日的其他亞非語系語言無異。
不過,亦正如不少亞非語系語言一樣,古埃及語並不書寫元音,
所以我們今日亦無從知道在這些字根的中間到底插入了甚麼元音、
以及安放在甚麼位置上。
所以,"ankh"可以代表「生命」、「活著」甚或「生活」。
音韻學上,古埃及語在唇音、齒音、顎音、喉音、
小舌音、咽音及喉塞音的分佈與阿拉伯語很相似。
它亦有清音和咽喉音對立,與其他亞非語言一樣。
不過,這些咽喉音事實上怎樣發音,到現在還不清楚。
在轉寫古埃及語時,<a>、<i>及<u>這三個字母都是用來表示輔音;
例如:著名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名字在埃及語的轉寫是 twt-ʕnḫ-ỉmn。
語言專家在採用元音字母來標示這些輔音,其實純綷只是貪圖方便,
可惜有些人卻錯誤以為這「人造」的讀音是正確的發音。
它的實際讀音很可能是*tVwaːt-ʕa:nix-ʔaˈmaːn,
而V是一個現時仍未確定的元音。
古埃及語的基本語序是謂主賓結構(VSO),
如果我們寫上"人打開大門",古埃及人會說:
"打開-人-大門"(wn s ˁꜣ)。
它使用了所謂的status constructus來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表示所有格,
類似於閃語族和柏柏爾語。
早期的古埃及語並沒有定冠詞或不定冠詞;
所以使用了「pꜣ」、「tꜣ」和「nꜣ」等字作了與不定冠詞相同功效的用途。
與其他亞非語一樣,古埃及語只有兩個語法性別:陰性和陽性,
與阿拉伯語及圖阿列格語相似;此外亦有三個語法數綴,
包括有:單數、雙數和眾數,雖則雙數很可能在新埃及語時已經消失。
古埃及文字
當說到古埃及文的書寫時,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象形文字。
一個象形文字是一個實體的圖案,然而,
象形文字卻擁有三種功能:
代表其圖形內容、代表一種與之相關的概念、代表其所表之發音。
例如:一個「太陽」的圖形⊙,可以來代表「太陽」本身,
亦可以代表「太陽光」或是「熱」(因為太陽是個發光體,而且也提供熱),
亦或者可以代表其發音「rꜣ」。
但是到了更後期的埃及語(中晚期)則大部分剩下第三種功能,
到後來的世俗體和柯普特語則幾乎完全廢除了象形文字。
據歷史學家推測,原始人首次嘗試寫作,
是使用第一種辦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
當然,原始人是不能寫物體或事項,不能夠成為代表。
使象形文字成為第二種辦法。
人的發展用象形文字來表達並不代表什麼。
寫作多樣的埃及人,古埃及混合使用的象形文字作為文字。
已故埃及使用的埃及字,很像英文字母拼法,
字母往往不能改變,也沒有固定的發音。
最後,科普特使用一種經過改良希臘字母。
努比亞使用類似英文字母的文字,
有些字母可能來自科普特人使用的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
古埃及文類似中文一樣有表音與表意符號,
每一個文字又是由不同符號所組成,
因此稱古埃及文為「象形文字」是錯誤的,
應該稱之為「古埃及文」。
古埃及文
根據學者的結論,
一個人需要了解大約600個不同的古埃及文符號才能讀通所給的任何一篇埃及語文本。
這雖然聽起來是個很大的數目,
但是由於古埃及文符號中的一小部分在古埃及語裡是表音的,所以使得難度降低了。
而假如你能記得這些詞,上下文通常會顯示出某個象形字的意思。
古埃及文一般都刻在木頭上或石頭上。
最大尚存的古埃及文是宗教的書籍。
這些被稱為"行草"的古埃及文文字,
被認為普遍應用於日常書信,
埃及人常寫在蘆葦紙上。
仍是未知誰是古埃及文符號的創造者,
埃及人似乎只是突然看見了出路,發明了古埃及文字。
學者支持兩個理論:第一,一群天才簡單地發明了古埃及文字系統,
並在獲得支持後實施。第二個理論是,根本沒有象形文字的發展階段。
古埃及文使用期間的五個埃及語言階段
歷史記錄顯示,在古埃及時期象形文字寫作經歷了重大的變化。
在中埃及時代,象形文字的發展穩定了下來,直至消失在公元後1世紀。
古埃及文是用於所有形式的書面溝通。
然而,古埃及文是重要的宗教經文的書寫文字。
古埃及文之句法
正如前述,大部分的古埃及古埃及文文字在書文中並不代表其圖形內容。
他們大多數都是表音,或者是「限定詞」(determinatives)。古埃及文可以以下列方式書寫:
橫向書寫:左至右
橫向書寫:右至左
垂直書寫:(圖像朝左)左至右
垂直書寫:(圖像朝右)右至左
古埃及聖書體之譯釋歷程
一位名叫讓·弗朗索瓦·商博良的年輕法國學者,
因羅塞塔石碑論證了托勒密(五世)這個名字是怎樣以象形文字書寫的:
圓圈裡是人名相當於大寫字母,裡面的符號則是表音的與希臘語相對應,
並且判定象形文字也是表音符號。
此外,他還利用自己對科普特語的深厚造詣,作出了這樣的推測:
很大一部分表示日常事物的象形符號都可以用科普特語讀出來。
現今資源
對古埃及語甚感興趣的人仍可繼續學習。
例如,在牛津大學及一些其他的地方仍有在教授古埃及語;
在華文地區,福克斯的古埃及文學校是目前華文世界最大的古埃及與學習基地。
由於許多資料不僅僅是以英文寫成,尚有以法文或德文等撰寫的資料,
所以,若會任何一個上述的語言,那將會很有用。
在影視系列《星際之門》(Stargate)中,
一名語言學家被委派發展一種人工語言來模擬單獨於另一星球生活過千年的古埃及人的口音。
由於埃及文化是影響西方文明的文化之一,有些源於埃及的字彙仍保留於英文中。
更確切地說,這些與古埃及相關的字彙,往往是以希臘文的形式保留於英文中。
聖書體
(或稱聖書文,聖書字,神碑體,碑銘體)
是古代埃及的正式書寫體系,
它由表音字母、表意文字、限定符號
(類似中國六書裡面的「象形」)共同構成,
並被分為音節。
它擁有1000多個單獨的文字圖形。
聖書字有三種字體,其中碑銘體(聖書體)被視為正規體,
此外還有草體的「僧侶體」和簡化的「世俗體」(或稱大眾體)。
幾乎所有現代字母系統均發源於聖書體。
聖書字發源於5200年前(即公元前32世紀)的青銅時代早期,
最早的被破解的成句的書寫文字來自第二王朝(前28世紀),
並在中王國時期形成了成熟的書寫文字體系。
聖書字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紀後消亡。
1820年,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在羅塞塔石碑的幫助下重新破解。
歷史和演化
1890年代在希拉孔波利斯(又譯希拉康坡里斯)發掘時發現的納爾邁石板
(公元前31世紀)多年來被認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獻。
然而,在1998年德國考古隊在阿拜多斯(現在地名為烏姆·卡伯)
發現了前王朝奈加代三期的一個統治者的U-j墳墓,復原了幾百塊骨片,
從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規模的埃及象形文字。這一墳墓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3世紀。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種字符:音符,包含單音素文字,
還有許多單音節文字和多音節文字;意符,表示一個單詞;限定符,
加在單詞的最後以限定語意的範圍。
埃及學家商博良對這一文字系統作了如下說明:
當文字發展並在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展了。
這就導致出現了僧侶體和世俗體字體。這些字體適合於在紙草上書寫。
但是聖書體並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與這些字體共存,
類似於今天篆字在漢語的使用。羅塞塔石碑就包含了聖書體和世俗體。
在波斯人的統治期間(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間斷),
在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後,在馬其頓和羅馬統治時期,聖書體繼續被使用。
晚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地位有點複雜。
一種說法是埃及象形文字區分了「真正的埃及人」和外國統治者(以及埃及的僕從),
這可能歸因於希臘和羅馬的作家對於埃及象形文字的偏見。
另一個原因是出對自己的文化的自尊心,希臘羅馬時期的作家不願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方的文化。
由於埃及象形文字是神聖的,那個時代的作家們把它想像成寓言式的,
甚至是魔術式的、秘傳的、神秘的知識。
這種自尊心導致的不是好奇心,而是無視。雖然這種文字系統儘管複雜但卻合理。
埃及象形文字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即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是一個饒有興味的研究課題。
公元4世紀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還能夠讀出這些埃及象形文字,
此後逐漸就真的成了一個「謎」。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發布敕令,
關閉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
從此就再也沒有建造過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紀念碑或者神殿。
最後寫下的埃及象形文字是在391年不久後,
在遙遠南方的一座神殿裡發現的。
公元4世紀出現了赫拉波羅的《象形文字集》,
對將近200個象形文字作了解釋。
到底誰是作者至今還不清楚,
這部著作長期以來成為解讀埃及象形文字的障礙物。
早期研究者認為它源出於希臘文,
近期的研究則傾向於它含有真正的知識的殘片,
把它定性為埃及知識階層試圖挽救瀕於失傳的文化的一次「絕望」的嘗試。
《象形文字集》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符號主義起了主要的影響,
特別是安德烈亞·阿爾恰托的《圖形的寓意》,還有弗朗切斯科·科隆納的《尋愛綺夢》。
幾百年來,有許多近代學者對解讀這些象形文字進行了嘗試,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7世紀的阿塔納斯·珂雪。
然而這些嘗試不是失敗,就是漫無邊際的想像力的虛幻。
對解讀埃及象形文字最有成就的是托馬斯·楊和讓-弗朗索瓦·商博良,
在1800年的初始。拿破崙軍隊遠征埃及時,
在羅塞塔城附近發現了一塊用三種文字(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
寫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稱為「羅塞塔石碑」。
這塊石碑給解讀帶來了關鍵性的資料。商博良藉助自己豐富的語言知識,
從國王托勒密的名字入手,在1830年代幾乎完全破譯了埃及象形文字。
這對當時誕生不久的埃及學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有30個單音字,80個雙音字,
和50個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夠表示意義的圖形字符。
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數是借數個表形文字的讀音來表示其它的概念。
類似於漢語的假借用法。限定符則類似於漢語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形聲字)。
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結合,其意符和聲符都來源於象形的圖形。
與漢語所不同的則是它們依然保持單獨的圖形字符。
有趣的是,這種文字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
可以向右寫也可以向左寫,
而到底是什麼方向則看動物字符頭部的指向來判斷;
至於在單詞單元上則以體現勻稱美觀為主,
只要不影響意思,上下左右均可。
這可以說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書法特徵之一。
埃及象形文字一般特指聖書體,主要用於莊重場合,
多見於神廟、紀念碑、金字塔的銘文的雕刻。
僧侶體則多用於書寫於紙草上,相當於漢字的行書或草書。
而世俗體則是對僧侶體的再簡化,常見於一般的日常生活。
再會了....帝王谷.
有生之年.也許..有機會..會再來一次...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63張照片.
本次-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共已上傳2813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4-埃及神殿-金字塔.大約有70篇文章.3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一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