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伊斯坦堡-土耳其 93-[土耳其-伊斯坦堡]-多瑪巴切皇宮.
置頂照片:美麗的多瑪巴切皇宮.
旅遊時間:11天8夜-(3-28到4-7)- 第10天.
時間:民國107年4月6日-星期五-下午.
可樂旅遊-領隊-黃漢瑋(小瑋)+土耳其導遊-OMER.
天氣:晴
溫度:10-17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0(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2(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1.瑞士+1.土耳其+1)
隨身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相機+鏡頭總重量 = 9公斤.(加腳架超過10公斤)
主機-CANON-EOS 5D2,鏡頭-CANON-16-35L F4+28-70L F2.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EF-M 28mm f3.5+(轉接環+胖白)
閃光燈-CANON-EX-430+永諾-YN565EXII+ GODOX 神牛 LED 126 補光燈
輕型腳架-FOTOPRO C-4i+ Manfrotto PIXI 迷你三腳架
伊斯坦堡有兩座極為不同的皇宮,
兩座卻都是奧斯曼/鄂圖曼帝國的皇宮。
一座是在聖索非亞大教堂(Ayasofya)的不遠處-托普卡匹舊皇宮,
另外一座就是隔著金角灣的新皇宮-多瑪巴切皇宮(Dolmabahçe Sarayı)。
這座巴洛克式的皇宮,與之前強烈伊斯蘭風的舊皇宮不同,
也代表著奧斯曼帝國最終敵不過世界潮流西化的歷史。
皇宮就在前方.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旁.(博斯普魯斯大橋下不遠處.).
一入眼前是一座四層樓高巨大的鐘塔.
皇宮入口處,有座四層的高大鐘塔,優美典雅,典型的歐式風格。
幾百年前的鐘塔.時鐘依然準確運轉中..
多瑪巴切皇宮(Dolmabahce Sarayi),意為「塞滿的花園」,
是一座綜合了巴洛可及文藝復興風格的西式建築,
建於19世紀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1859年這間皇宮落成之後,
當時的蘇丹捨棄了原來的托普卡匹皇宮,遷居於此,
於是這裡也成了之後數任蘇丹的住所。
這棟仿歐式的建築在民國成立之後,被土耳其政府接收,成為一間博物館。
土耳其的國父阿塔土克凱末爾將軍,也是在這間皇宮裡,因腦溢血而病逝,
據說房裡的時鐘,就正好在國父逝世的那一刻—上午9點05分停住,
彷彿也在為一代偉人的英年早逝悲傷感嘆一樣。
皇宮有12座大門,我們走的是大門..
門楣門框上雕刻著各種精美的花卉團,
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沒有人物雕塑。
多瑪巴切宮(Dolmabahçe Palace)
1843 托普卡匹皇宮不敷使用,鄂圖曼帝國的第 31位蘇丹 Abdülmecid I
選擇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原本的木造建造改成新皇宮,土耳其文多瑪巴切 "Dolmabahçe Sarayı" 意味填土興建的庭院。
多瑪巴切宮於 1856 年完工,花了 13 年,使用35 噸黃金(相當於 2016 年 5 月美金 14 億),
占地 4.5 萬平方公尺(托普卡匹皇宮有 70 萬平方公尺),有44 個大廳、6 個土耳其浴場、285 個房間、68 個廁所,
建築風格揉合了西方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式建築,但仍保留了土耳其式大廳在中央旁邊以房間包圍的特色。
完工後鄂圖曼帝國的最後六位蘇丹和土耳其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凱末爾都以此為住所,
因為凱末爾過世於此地,所以皇宮中每一座時鐘都停留在他過世的時間 09:05。
土耳其的主體民族是突厥人,就是那個從魏、南北朝到隋唐,
時而與中原民族友好結親,時而兵戎相見的突厥人,
通過數百年的衝突和交往,中原民族與突厥人相互間在文化、乃至血液基因,
都有過許多交融,所以,我們對土耳其,自然就有親近之感。
我們參觀的-多瑪巴切皇宮,奧斯曼帝國的末代王宮。
對比曾經同樣輝煌的大清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令人很感慨。
熊熊看到這紅色城牆..讓人有一種以為進到紫禁城的錯覺..
第一位搬進來的蘇丹 Abdülmecid I 一看新皇宮如此奢華,
忍不住嘆道"這座皇宮太貴了,不應該蓋得如此華麗"。
蓋新皇宮雖然宣揚(炫耀)了國力,
然而巨大的負債對於被列強覬覦的土耳其無非是加速帝國衰敗的原因,
就像是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之於大清帝國一樣,外患不斷國庫耗盡,
最後土耳其只在這個皇宮 70 年便結束帝國 450 年的國祚。
參觀時間:9:00~16:00,周一周四不開放
每個時段都有控制進場人數,
有英文和土文的導覽員帶著你沿著紅地毯的參觀動線。
皇宮裡不能拍照(幾年前好像可以,現在必須額外申請付費才能拍照),
因為多瑪巴切宮至今仍接待外賓及現任土耳其總統由安卡拉來伊斯坦堡時會在此住宿,所以管制非常嚴格。
皇宮中的大水池..
綠蔭樹下好乘涼..
皇宮入口處....排隊去..
進入裡面要經過一到X光檢查.
裡面還不能拍照....
(本來不太想進去的.但是還好有進去.因為真的會讓你看的目瞪口呆.驚訝不已.
)

經過一個小時的震撼教育..好奢華呀.
走出皇宮,發現博斯普魯斯海峽就在眼前.
風景開闊.頓感神清氣爽....
多瑪巴切新皇宮,其實是蘇丹皇帝追求歐洲風格而建設的宮殿。
19世紀,龐大的奧斯曼雖已經日薄西山,搖搖欲墜,
但蘇丹阿卜杜爾麥吉特依然沉醉於大帝國的溫柔夢鄉,
他十分羨慕凡爾賽宮和羅浮宮的奢華,覺得自己的皇宮太過寒酸,
在1856年,大舉外債,修建了這座豪華堪與他的偉大的蘇丹稱號相配的宮殿,
其修建費相當於當時帝國一年稅收的四分之一,比慈禧大修頤和園更勝一籌。
皇宮面積達25萬平方米,導遊帶著我們我們在皇宮穿行,講解著,
就像走在奧斯曼錯綜複雜的興衰歷史中。
我們知道了,突厥人如何從蒙古高原遷徙到小亞細亞高原,
依靠強大的騎兵和鋒利的彎刀,建立了塞爾柱王朝,
最後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奧斯曼大帝國。
但是,歐洲進入工業革命後,帝國卻陷於關於皇權繼承的無休止宮斗。
(伊斯蘭教不崇拜偶像.所以不會有人物雕像)
這座大理石建設的皇宮,真讓法國羅浮宮和北京故宮都相形見絀,
高大的玻璃窗讓光線充沛,目光所及之處皆金碧彩輝煌,光彩奪目,
每張桌子都是鑲嵌或鍍著黃金,每個樓梯護欄都是水晶,
巨大的真絲地毯,白銀燭台,一個純水晶吊燈重達4500公斤。
宮殿裝修就用了14噸黃金,40噸白銀,可謂極盡奢華。
雖然只有兩層樓但明顯挑高.
華麗的巴洛克花紋卻不失鄂圖曼式的莊重.很漂亮的建築.我喜歡..

多爾瑪巴赫切宮由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下令興建,
1843年開始施工,1856年完成。
建築工程耗費500萬鄂圖曼金磅,相當於35噸黃金。
有14噸黃金用於製成金箔裝飾宮殿的天花板。
一共有6位蘇丹曾經住在該宮殿。
一共有6位蘇丹曾經住在該宮殿。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1823年4月23/25日-1861年6月25日,奧斯曼土耳其語:عبد المجيد اول),
是奧斯曼帝國的第三十一任蘇丹,於1839年7月2日繼承其父馬哈茂德二世而登基。
他在任期間須面對帝國各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挑戰。
他在任期間須面對帝國各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挑戰。
他嘗試推行奧斯曼主義以提高分離主義者對帝國的歸屬感,以遏止民族主義運動。
儘管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推行新的法例及改革,
致力將國內非穆斯林及非土耳其人融合到奧斯曼帝國的社會,但未能成功。
他亦嘗試鞏固與西歐主要勢力的關係,即英國、法國,
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並肩作戰,對抗俄國。
在1856年3月30日的巴黎會議裡,奧斯曼帝國被承認為歐洲國家。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最大的成就是推行坦志麥特改革,
該改革由其父馬哈茂德二世開始制定,結果成功使土耳其於1839年現代化。
美麗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早年生涯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生於伊斯坦堡比錫達斯的薩希爾宮或托卡比皇宮,
他的母親是馬哈茂德二世的第二任妻子,即蘇丹皇太后貝茲米雅萊姆,
原名蘇茜(1807年-1852年),是一位俄國猶太人。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接受歐式教育,能操流利法語,對文學及古典音樂尤感興趣,
這與繼任的阿布杜勒阿齊茲相似。
與父親馬哈茂德一樣,他主張改革,並獲得一些開明的維奇爾支持,
如穆斯塔法·雷斯特·帕夏、阿里·帕夏及福阿德·帕夏。
他在任時須與反對改革的保守派周旋。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是第一位會在特設的日子,
通常是星期五,親自處理公眾的申訴。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親自出巡帝國各地,視察坦志麥特改革的成效。
他在1844年到過伊茲密特、穆丹亞、布爾薩、蓋利博盧半島、恰納卡萊、
利姆諾斯島、萊斯博斯島及希俄斯,在1846年巡視巴爾幹半島各省。
統治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繼位後,奧斯曼帝國正處於重要關頭。
正當父親的死訊正在傳達至伊斯坦堡之際,
奧斯曼帝國軍在尼濟普被叛變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擊敗。
同時,穆罕默德·阿里訛稱亞歷山卓已被蘇丹的顧問賣給俄國,
使艾哈邁德·費夫齊·帕夏將港口交給對方,奧斯曼帝國的艦隊正趕往亞歷山卓。
在歐洲勢力的介入下,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妥協,奧斯曼帝國免於受到進一步攻擊,
並重新佔據敍利亞、黎巴嫩及巴勒斯坦。
(知道我們要回家了..天氣變的陰陰的..)
海峽中,貨輪遊輪往來穿梭。
這條海峽,一直是最重要的國際水道之一,東西方交流的咽喉要道。
上千年來,列強一直環伺覬覦。
朵馬巴切皇宮是伊斯坦堡首個歐式皇宮,
建於1842至1853年間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在任時,
耗費五百萬奧斯曼金鎊,相當於35噸黃金,
當中的十四噸黃金用於修建皇宮內部的天花。
維多利亞女皇贈送的世上最大波希米亞式水晶吊燈位於主殿。
朵馬巴切皇宮是世上波希米亞及巴卡拉水晶吊燈收藏量最多的地方,
甚至是樓梯也是以巴卡拉水晶所建。
為了履行父親的遺志,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馬上著手推行改革。
1839年11月頒布的法令哈特-艾·沙里夫,又稱坦志麥特化曼尼,落實了改革的實施。
1856年2月頒布的法令哈特-艾·于馬雲(Hatt-ı Hümayun)在克里米亞戰爭接近結束時被追加入哈特-艾·沙里夫。
法令訂明,蘇丹每一位國民的性命和財產都應得到保障,稅項必須合理徵收,
以正義公平的原則管治,所有人都應有宗教自由及相對的民權。
這與穆斯林的管治階層及阿訇完全抵觸。
在一些偏遠地區,法令強制執行,導致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在任時爆發了多次叛變。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推行的改革,其主要措施有:
奧斯曼鈔票的流通(1840年)
重組軍隊(1834年-1844年)
奧斯曼國歌及國旗的採用(1844年)
參照法國的模式重整財政系統
參照法國的模式重整民事及刑事法
設立「梅傑利斯-伊·馬阿里夫·烏穆米耶」(1845年),這是奧斯曼議會(1876年)的雛形
設立公共教育議會(1846年)
設立首所現代大學(1848年)
廢止向非穆斯林徵收的人頭稅(1856年)
允計非穆斯林參軍(1856年)
多個改善公共服務及振興商業的措施
另一個重要的改革是法律不再規定必須佩帶頭巾,土耳其氈帽逐漸流行。
歐洲的時尚亦被法庭採納(1925年,大國民議會制定「帽子法」,禁止佩帶土耳其氈帽)。
1847年,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在貝拉貝伊皇宮將電報的專利權頒授給薩繆爾·摩爾斯,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親自試用過這新發明。
幫老婆再拍一張...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親自頒授給參與過克里米亞戰爭的英軍、法軍及薩丁尼亞的克里米亞戰爭勳章。
1849年,拉約什·科蘇特等人在匈牙利起義失敗後向土耳其尋求庇護。
奧地利及俄國要求蘇丹交出他們,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拒絕。
1911年的大英百科全書說:「雖然他有些軟弱和易受唆擺,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是一位仁慈和值得尊重的人物。
不過,他統治後期的極度揮霍成為了污點。」
1852年,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設立梅德伊迪勳章。
1854年8月25日,奧斯曼帝國獲得首筆外國貸款,
在接著的1855年、1858年及1860年都分別獲得貸款。
貸款的拖欠使歐洲國家不再同情土耳其,
間接導致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的廢黜及阿布杜勒阿齊茲的死。
1856年,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被授以嘉德勳章,成為第717位騎士。
此外,他又被授以塔與劍勳章,成為第52位大十字。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在1861年6月25日在伊斯坦堡逝世,死於結核,終年39歲,遺體葬在伊斯坦堡。
其弟阿布杜勒阿齊茲繼位,他是當時奧斯曼家族裡最年長的。
鄂圖曼帝國蘇丹(1683)
這是一個鄂圖曼帝國歷代蘇丹的列表,其中從塞利姆一世開始的蘇丹還擁有伊斯蘭教哈里發的稱號。
鄂圖曼王朝的諸位蘇丹在1299年至1922年的六百多年時間裡統治著一個龐大的帝國。
在鄂圖曼帝國鼎盛時期,地跨亞、非、歐三大洲,蘇丹統治著北自匈牙利、
南至索馬利亞、西起阿爾及利亞、東到伊拉克的廣袤土地。
帝國首都最初在安納托利亞的布爾薩,1366年遷都巴爾幹的愛第尼,
1453年占領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後遷都於此,更名伊斯坦堡,一直到帝國滅亡。
儘管由於難以區分史實和傳說,使得帝國的早期歷史眾說紛紜,
但現代大多數學者都同意如下觀點:鄂圖曼帝國在約1299年時建立,
它的第一位統治者是烏古思突厥人卡耶部落的首領(汗)鄂圖曼一世。
鄂圖曼一世建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和帝國延續了六個多世紀,共有36位蘇丹執掌政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鄂圖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結果戰敗,帝國隨即土崩瓦解。
戰勝的協約國對鄂圖曼帝國的瓜分和隨即爆發的土耳其獨立戰爭導致了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
鄂圖曼帝國國家機關
主條目:鄂圖曼帝國國家機關
鄂圖曼帝國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一個君主專制帝國。蘇丹處於帝國統治階級的頂點,
以各種不同的頭銜在政治、軍事、司法、社會和宗教等諸多作用發揮領袖角色。
蘇丹理論上只對真主和真主的法律即沙里亞法(土耳其語:şeriat,阿拉伯語:شريعة)負責,他同時也是最高執法者。
蘇丹的天命反映在一系列伊斯蘭教頭銜上,如:「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土耳其語:zill Allah fi'l-alem)、
「大地上的哈里發」(土耳其語:halife-i ru-yi zemin)等。
(真的是一棟豪華的帝國皇宮)
所有的統治機構都體現出蘇丹的權威,每條法律都是由蘇丹以詔令(土耳其語:ferman)的形式發布的。
蘇丹是最高軍事統帥,而且在帝國所有土地上都享有這一頭銜帶來的權威。
1453年法蒂赫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占領君士坦丁堡後,蘇丹們開始宣稱自己是古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
他們偶爾會使用凱撒(土耳其語:kaysar)和皇帝的頭銜。
1517年亞武茲蘇丹塞利姆一世征服埃及後,
原馬木留克王朝擁戴的阿拔斯王朝傀儡哈里發穆塔瓦基勒三世將哈里發頭銜讓給蘇丹及其後裔,
從此蘇丹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袖。
新即位的蘇丹們都要佩戴鄂圖曼之劍,這是與歐洲君主加冕同樣的重要典禮。
如有蘇丹不佩戴鄂圖曼之劍,他的子嗣是無法繼承皇位的。
儘管在理論和原則上,蘇丹是帝國世俗和神權的最高首腦,但實際上他的權力是受到制約的。
蘇丹在做重大的政治決定前需要考慮包括文臣、武將和宗教領袖在內的帝國統治集團的意見和態度。
17世紀以降,帝國進入了一個很長的停滯時期,蘇丹們大權旁落,很多蘇丹被掌權的禁衛軍所廢黜。
雖然不能繼承皇位,但帝國後宮的婦女們——尤其是蘇丹的母親,
即皇太后(土耳其語:Valide Sultan)——在帝國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后角色,
她們在蘇丹年幼時是帝國的實際統治者,這一時期被稱作婦女當政時期。
蘇丹權力的消長也體現於在位時間的短長:16世紀帝國極盛時期的蘇丹蘇萊曼大帝在位46年,
是在位時間最長的蘇丹;19世紀後期帝國衰敗時期的蘇丹穆拉德五世是在位時間最短的蘇丹,他在位93天便被廢黜。
穆拉德五世的繼承者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期間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因此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成為帝國最後一位專制君主和第一位立憲君主。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蘇丹制和哈里發制相繼被廢除,鄂圖曼皇室成員流亡海外,
定居於法國巴黎的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之曾孫巴耶塞特·奧斯曼皇子是現任皇室首領和蘇丹位及哈里發位的覬覦者,
稱(鄂圖曼)巴耶塞特三世。
蘇丹列表
以下的表格以時間順序列出所有的鄂圖曼帝國蘇丹,
最後附帶列出最後一位鄂圖曼王朝哈里發阿卜杜勒-邁吉德二世。
「蘇丹」一欄依次列出蘇丹名稱的中文譯名、鄂圖曼土耳其文名和現代土耳其文名,
有些蘇丹還有綽號,也用小字號一併列出。
花押又稱圖格拉(Tuğra),是蘇丹們手寫的圖章或簽名,
它們被印在所有的公文和硬幣上,是比蘇丹本人肖像更重要的確認標誌。
「備註」一欄列出了每位蘇丹的雙親和最終命運,
除病故以外非正常死亡或任期非正常結束的蘇丹以粗體標明其死因或任期結束原因。
在帝國的早期,一位蘇丹駕崩之後、其繼任者繼位之前往往有一段空位時期,
這是因為當時帝國的皇位繼承制度像史學家描述的那樣,是「適者生存,而不是長子繼承」:
當一位蘇丹駕崩後,他的兒子們不得不為了皇位兄弟相殘,最終勝利者方能繼任蘇丹。
因為兒子們的內訌和兄弟相殘的發生,蘇丹駕崩和其繼任者繼位經常不在同一天。
1617年帝國的皇位繼承法才由適者生存改為以長男繼承制(ekberiyet)為基礎的繼承體系,
自此以後皇位由皇室中最年長的男性成員繼承,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從17世紀開始已故蘇丹的皇位鮮由其兒子繼承,
而多數情況下由其叔父或者兄弟繼承了。
儘管19世紀曾有以長子繼承制代之的不成功的嘗試,但長男繼承制一直保持到蘇丹制覆滅。
被廢、遇刺等粗體字 → 蘇丹非正常死亡或其任期非正常結束。
鄂圖曼帝國
(鄂圖曼土耳其語: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orluğu),
中文又常稱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
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
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
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
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蘇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
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
直至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
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
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
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印象中..這應該是我所拍過見過最美的拱門了...
(皇宮精美雕塑處處可見.真的讓人讚嘆!)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戰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
但鄂圖曼帝國終不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列強的衝擊,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
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
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
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國民運動,放棄了大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疆域,
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積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多瑪巴切宮華麗的第一道大門 Treasury Gate,
和托普卡匹皇宮典型穆斯林建築截然不同,甚至有一種在歐洲的錯覺。
(來張黑白..代表著帝國的沒落.)
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岸邊的多瑪巴切宮(Dolmabahçe Palace)為了展現國力極盡豪華,
斥資 35 噸黃金,奢侈程度超過當時歐洲任何一座皇宮,然而也為帝國帶來負債,使顎圖曼帝國走向衰亡。
參觀完皇宮內部的水晶燈、樑柱上的黃金雕刻、大紅地毯、和擺設桌椅後,就能夠明白奢侈必敗這個定理是亙古不變的。
國名及由來
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官方名稱為「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拉丁化轉寫為「Devlet-i ʿAliyye-i ʿOs̠māniyye」,
意為「鄂圖曼的崇高國度」;現代土耳其語中俗稱為「Osmanlı İmparatorluğu」;
英語名稱為「Ottoman Turks」或「Turkish Empire」;阿拉伯語名稱為「 دَوْلَتِ عَلِيّهٔ عُثمَانِیّه الدولة العليّة العثمانية」。
漢語譯名方面,《明史》等明代史籍稱之為「魯迷國」,亦即阿拉伯語化的「羅馬帝國」,
這沿襲了唐宋以來稱呼建都君士坦丁堡的政權為「Al-Rum」的傳統;近代以降,
有依照英語拼音而音譯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簡稱「鄂圖曼帝國」或「鄂國」;
中國大陸地區則依照鄂圖曼土耳其語稱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簡稱「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而在臺灣部分書籍則以原文音譯為「歐斯曼帝國」。
國名由來為後人以開國蘇丹奧斯曼一世的名字為國號。
「鄂圖曼」(鄂圖曼土耳其語:عثمان;現代土耳其語:Osman;國際音標:/osman/),
注意鄂圖曼土耳其語原使用阿拉伯-波斯文字書寫,/s/音出現在元音後的詞中時以ث /θa:/標示。
由於鄂圖曼土耳其語中本無「θ」音,而以「t」音代之。
當鄂圖曼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將「عثمان」(othman)訛唸為ottoman,並而後轉音為「鄂圖曼」。
清代譯名即採用此,對應翻譯國名為「鄂圖曼」。
中華民國成立後延用古譯名(以當時國際語言拉丁語「ottomano」為翻譯標準),
然而在指示同名的開國君主時可使用「奧斯曼」這個譯名;
另有「鄂斯曼」、「奧特曼」、「奧圖曼」、「奧圖瑪」和「奧托曼」等譯名。
(喜歡這座鐘樓.多拍了幾張)
歷史
主條目:鄂圖曼帝國歷史
崛起
主條目:鄂圖曼帝國的崛起
參見:鄂圖曼帝國的成立和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
自羅姆蘇丹國於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托利亞高原上,
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納托利亞侯國。
在1300年,衰弱的東羅馬帝國失去了對安那托利亞地區的控制,
該地區由埃爾圖魯爾加齊之子奧斯曼一世率領的侯國統治,
掌領安那托利亞西部的埃斯基謝希爾。
奧斯曼一世將其國境擴張至東羅馬帝國的邊境,並攻下後來的首都布爾薩,
奧斯曼一世因而得到「喀喇」(Kara,強大)的稱號。
奧斯曼一世被廣泛地認為是強而有力的領袖,即使在他逝世後,
仍流傳著一句有數百年歷史的土耳其諺語:「他可能強如奧斯曼」。
中古土耳其故事「奧斯曼之夢」亦顯揚了他的名聲,那是一個關於奧斯曼在年輕時預見鄂圖曼帝國征服各國的神話。
在他在位時,一個正式的鄂圖曼政府設立起來,其後這個政府在帝國時期經歷了劇烈的轉變。
此外,政府設立法律實體,稱為米利特,各宗教派別及少數民族可在米利特底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奧斯曼一世逝世後,鄂圖曼帝國的統治擴張至地中海東部及巴爾幹地區。
1387年,威尼斯人治下的重鎮塞薩洛尼基被鄂圖曼帝國攻陷。
1389年,鄂圖曼帝國在科索沃戰役的得勢導致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結束,去除了鄂圖曼帝國進軍歐洲的屏障。
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被視為中世紀最後一次大規模十字軍東征,但未能阻止鄂圖曼帝國繼續擴張。
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持續擴張,而進攻君士坦丁堡是鄂圖曼帝國的關鍵目標。
君士坦丁堡的周邊地區幾乎已全部落入鄂圖曼帝國手中。
1402年,帖木兒入侵安那托利亞,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哥拉之戰兵敗被擒,使東羅馬帝國得以苟延殘息。
1402年後,鄂圖曼帝國對其佔據的部分巴爾幹地區暫時失去控制,在1430至1450年代間穆拉德二世在位時恢復對該地區的控制。
巴耶塞特一世的被俘使土耳其人方寸大亂,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在1402年至1413年爆發內戰。
穆罕默德一世繼位為蘇丹,結束了爭位戰爭,標誌著大空位期的結束。
穆罕默德一世的孫兒穆罕默德二世重組國家及軍事結構,並在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當時的穆罕默德二世年僅21歲。
(時間到了..大門要慢慢的關起來了)
君士坦丁堡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首都,並開始使用羅馬皇帝的名號,
但希臘及西歐都不承認穆罕默德二世負有這名號,而俄國沙皇也聲稱是東羅馬帝國的後繼者。
為了鞏固其名號,穆罕默德二世希望可以奪取羅馬。
1480年,鄂圖曼帝國佔領奧特朗托及普利亞,並深入義大利半島,
但穆罕默德二世在1481年5月3日逝世,中止了鄂圖曼帝國的遠征。
文化
鄂圖曼帝國採納地中海、黑海周邊地區的傳統、藝術及文化體系,並加入了新的元素。
鄂圖曼帝國採納地中海、黑海周邊地區的傳統、藝術及文化體系,並加入了新的元素。
在鄂圖曼帝國之下,各種不同的文化得以傳承,
故難以斷定一種具體的鄂圖曼文化,特別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
宏觀來看,一種特殊的混合文化在鄂圖曼的精英當中達致頂峰,
這些鄂圖曼精英包含無數的種族及宗教團體。
鄂圖曼帝國的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反映在米利特制度裡。
隨著帝國向西擴張,帝國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區的文化。
不同文化種族之間的通婚亦有助於創造鄂圖曼的種族文化特色。
與土耳其民族文化比較,這些新文化對創造鄂圖曼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鄂圖曼建築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蘭阿拉伯式建築影響。
鄂圖曼建築是前伊斯蘭時代薩珊建築的延續,
例如方形建築上的圓穹是薩珊建築裡常見的類型,
這成為了鄂圖曼建築的核心。
在帝國崛起時,鄂圖曼建築仍處於探索階段,帝國擴張時則是鄂圖曼建築的古典時期。
在鬱金香時期,鄂圖曼建築受到西歐高度裝潢的風格影響,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國風格。
在鬱金香時期,鄂圖曼建築受到西歐高度裝潢的風格影響,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國風格。
鄂圖曼建築的概念主要圍繞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規劃裡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了清真寺外,其他鄂圖曼建築的例子有施粥場、神學院、醫院、土耳其浴場及墓碑。
鄂圖曼古典建築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堡及愛第尼,
還可見於埃及、厄利垂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
巴爾幹半島及匈牙利當地的清真寺、橋樑、水泉及學校。
鄂圖曼裝飾藝術的發展受大眾影響,因為帝國種族繁多。
宮廷技工對帝國產生了多元藝術性的影響,如以傳統拜占庭藝術混合中國藝術。
鄂圖曼土耳其語是土耳其語的變種,深受波斯語及阿拉伯語的影響。
土耳其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對鄂圖曼人來說都是有影響力的語言,
例如重視阿拉伯語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是古蘭經的書寫語言。
鄂圖曼帝國官僚,特別是鄂圖曼宮廷在後期以一種土耳其語溝通,
同時採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文法及字彙。
即使基本的文法是土耳其語,
使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字詞的鄂圖曼土耳其語對於並非精通阿拉伯語及波斯語來說都是不能理解的。
鄂圖曼土耳其語這兩種變體的極度差異令民眾的識字率偏低(十九世紀初的識字率是2-3%,十九世紀末是大約15%),
普遍民眾須聘用寫手與政府溝通。各個種族在家庭和鄰居內說本族的語言(如猶太語、希臘語、亞美尼亞語等),
在一些兩個或兩個以上族群聚居的村落,居民不時也會說對方的語言。
在一些國際都市,人們通常會說家族語言,接受過教育的官員主要多說鄂圖曼土耳其語或波斯語,但都能說阿拉伯語。
在帝國淪亡前的兩個世紀,法語及英語開始成為流行語言,
特別是在累范特地區的基督教社區,精英以學習法語、使用歐洲製品以示上流地位。
鄂圖曼帝國統治時,土耳其語的使用穩步上升,但仍保留阿拉伯語及波斯語。
後來,波斯語只作為文學語言,阿拉伯語則純粹用在宗教儀式上,當時出現了許多波斯語詩人。
鄂圖曼古典音樂是鄂圖曼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些鄂圖曼帝國蘇丹是嫻熟的音樂家及作曲家,
鄂圖曼古典音樂是鄂圖曼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些鄂圖曼帝國蘇丹是嫻熟的音樂家及作曲家,
如塞利姆三世,他的作品直至現今都經常被演繹。
鄂圖曼古典音樂主要由拜占庭音樂、阿拉伯音樂及波斯音樂發展而來。
在結構上,鄂圖曼古典音樂透過一種稱為烏蘇爾的節奏體制及旋律體制木卡姆組織起來,
烏蘇爾類似西方的韻律,木卡姆則酷似西方的調式。
樂器方面以安那托利亞、中亞(巴古馬三弦琴、撒茲、肯門傑提琴)
及中東樂器(烏德琴、彈不拉、卡龍琴、奈伊笛)為主,後來出現西方樂器(小提琴、鋼琴)。
由於首都與其他地區的地理及文化差異,鄂圖曼帝國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音樂風格:鄂圖曼古典音樂及民間音樂。
在地區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民間音樂,當中孕育出著名的音樂風格的地區如巴爾幹-色雷斯民間音樂、
東北民間音樂、愛琴海民間音樂、安那托利亞中部民間音樂及高加索民間音樂。
一些具獨特風格的有新軍音樂、羅姆音樂、肚皮舞及土耳其民間音樂。
鄂圖曼菜是指首府君士坦丁堡的菜式,各種文化匯聚的帝國創造了一種讓所有人都享受的菜式。
皇宮御膳房的廚師測試不同的食材,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菜式,
這種菜式透過賴買丹月活動、帕夏岸邊別墅烹飪等方式流入民間,並流傳開去。
現今,鄂圖曼菜可見於巴爾幹半島、安那托利亞及中東地區,這是「鄂圖曼生活方式的遺產」。
這種菜式基於地區變化並互相交流,但時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煉下同化。
大量的傳統和文化被鄂圖曼吸納,並以新的形式展示出來,
將它們融入鄂圖曼帝國不同地區的種族及宗教族群,產生了一種新穎及獨特的鄂圖曼文化特徵。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65張照片.
本次-2018-伊斯坦堡-土耳其-共已上傳5086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8-伊斯坦堡-土耳其.大約有95篇文章.58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