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9-新馬雙星-馬六甲 01-[新加坡-東部]-樟宜機場.上
 
置頂照片:長榮 HELLO KITTY-星空機.
 
旅遊時間:5天4夜-(4-19到4-23)- 第1天.
 
時間:民國108年4月19日-星期五-早上
 
可樂旅遊-領隊-張怡芬+馬來西亞導遊(王啟文)-小龜.
 
天氣:晴
 
溫度:31-33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22(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16(日本+9.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2.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1.
 
奧地利+1.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
 
主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16-35L F4+ RF 35 F1.8+70-300L(胖白)
 
備用機-CANON-EOS M5,鏡頭-CANON-EF-M 11-22mm(備而不用)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 LED 126 補光燈
 
腳架-FOTOPRO C-4i+Manfrotto PIXI 迷你三腳架
 
 
樟宜機場 (1)
 
說真的..好久沒這麼早起床來機場報到了.
 
七點半的飛機.五點半之前要到.四點多出門.三點左右就要起床.
 
對於通常一覺八個小時到天亮的我來說.真的是折磨人...
 
老婆下一次不要搭這麼早的班機了..真的好睏. 
 
 
 
樟宜機場 (2)
 
本來今天照行程來說應該是去大陸天門山的.
 
不過因為非洲豬瘟的影響讓我們改變行程.往新馬方向而行.
 
不過說真的去大陸一趟要花二三萬.來新馬只要一萬六左右.(雖然天數不同)還是蠻划算的.
 
而且我又新增加二個國家的進度.也算是不錯啦... 
 
 
 
樟宜機場 (3)
 
本來是真的很怕來東南亞的..因為我怕熱.真的不喜歡大熱天的出國遊玩.
 
自從十年前的一趟柬埔寨之後就真的怕了.
 
所以這一次我做好了萬全準備.涼鞋.短T.短褲.還有著一顆清涼的心.. 
 
 
 
樟宜機場 (4)
 
還有這是我第一次帶新機新鏡出門.
 
裝備也盡量簡化一些.希望可以拍到一些不同於以往的好照片啦.. 
 
(當然我拍的只是屬於我個人的寫真紀念照.不是甚麼值得炫耀的好風景照)
 
 
 
樟宜機場 (5)
 
說真的...我不是很喜歡新加坡這個國家.或是新加坡人.
 
我對於他們一點也沒有好感他們給我的感覺是驕傲自大的
 
他們自認為是華人.但卻不是中國人.這一點我不是很能認同.
 
華人當然是屬於中國人呀.不是中華民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嗎? 
..
 
 
 
樟宜機場 (6)
 
不過人家當然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長處啦.
 
畢竟新加坡人均已經達到六萬美元了..我們還在二萬多出頭而已...真是遜. 
 
 
 
樟宜機場 (7)
 
這一次我雖然有帶備用機M5出門.不過沒事就盡量不用它.(也沒帶筆電)
 
我也沒帶28-70L鏡出門.而是使用RF 35MM 1.8替代.(輕了許多)
 
想說RF 35MM 1.8有大光圈.可拍人帶景.可拍微距美食.花卉足夠了.
 
果然也沒讓我失望.甚至比我期望的還要好.看來28-70L鏡可以賣掉了.. 
 
 
 
樟宜機場 (8)
 
不過EOS R+轉接環+16-35 F4真的是有點雞肋..
 
看來以後還是要換一隻RF專用超廣角才是.
 
目前似乎RF14-40或是RF15-35年底前有機會出現.要趕快存錢了. 
 
 
 
樟宜機場 (9)
 
好啦..其實本次之旅.我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
 
真正讓我注意的是八月的東歐之旅.出國的天數跟人數比較多.
 
本次的新馬之旅就是給我一種出國散心的感覺.
 
想說應該也不會給我太多的驚喜才是.
 
不過我還是小瞧買來西亞了. 
 
 
 
樟宜機場 (10)
 
不過也應該是這樣子啦...
 
因為沒有太大的期待.反而會有多驚喜在等著你.
 
過多的期待反而容易受傷害.這應該是我近年來出門旅遊的一種心態... 
 
 
 
樟宜機場 (11)
 
不過不管如何.心情總是放輕鬆的.
 
加上帶著新機加新鏡.總是會不自覺的多拍一點照片..
 
 
 
樟宜機場 (12)
 
 
 
樟宜機場 (13)
 
今天我們報到的是第二航站.今天早上搭長榮的飛機..
 
 
 
樟宜機場 (14)
 
(現在才知道.我們要搭的是Hello Kitty彩繪機耶...開心)
 
 
彩繪機故事
 
三麗鷗家族以可愛的成員與朋友,
 
妝點了多架Hello Kitty彩繪機、蛋黃哥慵懶機,
 
每架彩繪機都有獨特的主題故事!
 
樟宜機場 (15)
 
彤彤:
 
Hello Kitty 專機共有八個機型.分別為-
 
星空機.牽手機.派對機.郊遊機.夢想機.慵懶機.友誼機..你坐過幾種呢??
 
 
 
樟宜機場 (16)
 
 
 而我們本次搭乘的就是-星空機
 
Hello Kitty、Kiki & Lala雙星仙子、
 
My Melody陪伴您隨著長榮航空飛越不同的城市,
 
自在飛翔於璀璨星空中。
 
樟宜機場 (17)
 
 
Hello Kitty
 
(日語:ハローキティ;羅馬字:Harōkiti),
 
中文名稱為凱蒂貓或吉蒂貓。
 
是日本的三麗鷗公司於1974年所創作的吉祥物。
 
Hello Kitty的相關商品通常是一隻左耳上有紅色蝴蝶結的白色小小貓形象。
 
刻意忽略嘴巴部分的Hello Kitty商標自1976年註冊以來,現已廣為人知。
 
Hello Kitty形象註冊商日本三麗鷗(Sanrio)指Hello Kitty不是貓。
 
她走路是用兩隻腳,從沒有四隻腳走路,並沒有貓的行為特性。
 
而第三任Hello Kitty的設計師山口裕子,是把Hello Kitty當成貓去設計,
 
她指刻意不為Hello Kitty加上嘴巴,是為令她永遠保持開心,
 
不會有太多感情變化,讓「每個人見到她就能得到安慰」。
 
 
樟宜機場 (18)
 
(其實一拿到機票時就應該知道是搭乘Hello Kitty專機了)
 
 
名字的由來
 
Hello Kitty在早期正式採用的中文官方譯名為凱蒂貓,
 
但後來改掉這譯名而使用原名Hello Kitty,
 
不過目前市面仍還有是使用堤提貓、凱蒂貓的稱呼,
 
另外還可見到凱迪貓、吉蒂貓等名。
 
另外,由於Hello Kitty沒有嘴巴,在網路上亦有無口貓、無嘴貓的別名。
 
 
樟宜機場 (19)
 
(機上的各種物品都跟Hello Kitty有關)
 
 
周邊產品
 
雖然Hello Kitty最初的設計著重於女性市場,
 
但至今該吉祥物商品已經涉及玩具、錢包、電視、衣服、
 
按摩器、計算機硬體甚至性玩具。
 
問世以來,Hello Kitty就深受消費者喜歡,
 
尤其在亞洲,相關產品更受到熱烈的歡迎。
 
樟宜機場 (20)
 
(螢幕上的介紹也是Hello Kitty)
 
 
 
1974年11月1日問世,1976年註冊的Hello Kitty,在不久之後,也成為卡通的主角。
 
該部以兒童為收視群設計的Hello Kitty動畫,還在開播不久之後,推出相關產品。
 
而配合該動畫第一款Hello Kitty形象的產品是一個的小而精緻的乙烯基硬幣錢包。
 
現在它出產22,000多件產品並占Sanrios公司每年100萬盈利的一半。
 
在日本,Hello Kitty至少出演了一部自己的動畫劇集。
 
「Hello Kitty的天堂」在1993年和1994年放送16集。
 
它於2002年11月第一次發表了英文版。
 
2007年又在香港製作了名為《Hello Kitty愛漫遊》的3D動畫。
 
從2004年開始這隻小貓同樣出現在了萬事達卡的表面。
 
這種卡可能是為了教育年輕的女孩如何消費。
 
這是第一款針對年輕女孩推出的信用卡。
 
 
樟宜機場 (21)
 
(這是Hello Kitty小枕頭.聽導遊說枕頭套是可以拿下飛機的)
 
 
歷史
 
Hello Kitty 最初是在1974年由Sanrio公司的設計師清水侑子設計的。
 
約一年後清水離開了公司。第二位設計者米窪節子,一直設計直到1980年此項任務交給山口裕子。
 
Hello Kitty被給予了英國血統因為當時英國文化很受日本女孩歡迎。
 
Kitty的名字來源於劉易斯·卡羅爾所著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書中愛麗絲養的一隻貓。
 
1999年被創造出的Hello Kitty的男友Dear Daniel,
 
其靈感來源於1971年Bee Gee 比知樂隊參與歌曲創作並由麥里斯德出演Daniel的一部電影「Melody 兩小無猜」。

 
Hello Kitty的虛構世界包括一大堆朋友和家庭成員。
 
從2004年開始,她還有了一個她自己稱為Charmmy Kitty的寵物波斯貓和一隻叫作Sugar的寵物倉鼠。
 
 Charmmy很像Hello Kitty但是相比之下更像貓。
 
 
樟宜機場 (22)
 
(搭長榮感覺比中華得更為尊榮)
 
 
在國際上的成功
 
Hello Kitty一開始就被帶到了美國市場,並且從1983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美國兒童大使。
 
她真正開始走紅是在1990年代後期。現在在任何一家美國百貨商店都可以見到有Hello Kitty字樣的商品。
 
Hello Kitty曾經在連鎖零售市場的廣告活動中登場。
 
很多美國名人都對她的走紅做出貢獻:瑪麗亞·凱利、卡梅隆·迪亞茲、海蒂·克魯姆、
 
史蒂芬·泰勒、卡門·伊萊特拉、曼迪·摩爾以及尼基·希爾頓都曾支持Hello Kitty產品。
 
歌手麗莎·勒布是個狂熱愛好者,她甚至曾專門為Hello Kitty出過一盤專輯,叫做Hello Lisa。
 
 
樟宜機場 (23)
 
(菜單上也都是Hello Kitty.這感覺像是在搭商務艙)
 
 
而三麗鷗公司亦與台灣的長榮航空公司合作,自2005年10月20日開始,
 
推出首架以Hello Kitty家族為主題的彩繪客機,並命名為Kitty Jet。
 
將Hello Kitty的品牌結盟到航空業界。Kitty Jet首航長榮航空台北-福岡的航班。
 
Hello Kitty Jet內的航班專屬產品,由三麗鷗公司獨家授權推出。
 
計有機上用品:包括機場櫃檯辦理登機手續後取得的登機證、行李辨識條;
 
而機艙內的侍應品、主題餐點,通通印上了Hello Kitty圖像,
 
就連空服員也穿起夢幻的粉紅Hello Kitty圍裙及髮飾,
 
特別準備的餐點也都特別作成可愛無比的Hello Kitty造型,
 
還有機上獨賣的典藏限量免稅精品等,都是別出心裁。
 
 
樟宜機場 (24)
 
(老婆的義大利海鮮麵.真的比華航的好吃)
 
 
直至2007年底為止,Kitty Jet服務往來台北與多個日本城市如福岡、名古屋、東京、大阪及仙台。
 
另外,長榮航空公司亦瞄準香港人對Hello Kitty的熱愛,在2007年7月1日起,
 
安排第二架Hello Kitty彩繪機服務往來台北與香港的航班,並自同年8月27日起,
 
將Hello Kitty Jet往返台北與香港的班次由每週三班增至五班。
 
2008年10月21日,授權合約到期,停止飛行。
 
 
樟宜機場 (25)
 
(這是我的中式雞肉飯)
 
 
2007年三麗鷗公司授權卡通人物用來裝飾高雄市夢時代購物中心高雄之眼摩天輪車廂,
 
因此「高雄之眼」又稱為「Hello Kitty摩天輪」。
 
2015年1月全球最大Hello Kitty主題樂園凱蒂貓家園在中國浙江省安吉縣開幕試營運,
 
這是Kitty主題樂園全球僅有的三座之一,也是日本以外唯一樂園,
 
凱蒂貓家園主打家庭溫馨遊樂所以沒有高速的雲霄飛車或高速機械設施,
 
多是以慢速設施和人物遊行、表演、餐廳為主,園區還有Kitty主題星級旅館。
 
園區採用差別大的兩種會員卡,一般卡約人民幣幾百元能在購物時積點,
 
但另一種高級貴賓卡則是人民幣5萬元,
 
該卡優惠和特權極多從停車場到幾乎所有設施和星級旅館主題房都有優先預定權或專屬通道,
 
還能和扮演人物優先拍照、玩遊戲、花車遊行等。
 
樟宜機場 (26)
 
(連餐具也都是Hello Kitty的.我們有帶一份準備給二姑姑)
 
 
形象風格和起源
 
就像是其他眾多Sanrio的卡通人物,Hello Kitty是以可愛路線創作的。
 
 官方對Hello Kitty為什麼沒有嘴的解釋是因為她用心靈溝通,不需透過任何一種語言,
 
這樣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表現更豐富的感情變化。
 
但是在動畫中Hello Kitty的嘴仍然被畫了出來,因為她需要吃飯說話,
 
至於Hello Kitty愛漫遊中的Hello Kitty雖然會說話及吃飯,卻是忠於原著沒有嘴的。
 
Hello Kitty經常在左耳帶一個蝴蝶結,但是那裡經常會以一個五葉花代替,也有一些很少見的變化例如以一束花代替。
 
有人認為Hello Kitty來源於日本的招財貓(招き猫),而且Hello Kitty的名字也可以算作招財貓的另一種英文譯法,
 
意思同樣是beckoning cat(招手的貓)。也有人指出Hello Kitty和1955年由荷蘭迪克·布魯納創作的 Miffy 很像,
 
因而認為Hello Kitty'的線條勾勒畫風並非原創。
 
近年來Hello Kitty也漸漸走入都會上班風,希望可以抓住上班族群的心,
 
有穿高跟鞋的Hello Kitty,有時甚至會賣弄一點點可愛的小性感。
 
又在近幾年Hello Kitty出現在MAC 化妝品公司,另一方面Hello Kitty也做出了很多不同的品牌結合,
 
並將Hello Kitty做成換頭套的布偶,快速更換形象.
 
2012年,日本著名動漫畫作品海賊王其中的人物喬巴與Hello Kitty共同策劃發行跨品牌商品。
 
 
樟宜機場 (27)
 
(好不容易搭到KITTY專機.當然不能錯過的紀念品.一樣一份給二姑姑)
 
 
全球10大機場
 
第十名:德國法蘭克福機場
 
第九名:英國倫敦希斯洛機場
 
第八名:瑞士蘇黎世機場
 
第七名:日本名古屋中部機場
 
第六名:卡達哈瑪德國際機場
 
第五名:香港國際機場
 
第四名:德國慕尼黑機場
 
第三名:南韓仁川機場
 
第二名:東京羽田機場
 
第一名:新加坡樟宜機場
 
連續5年奪冠的樟宜機場,再次以優異表現獲得世界第一。
 
該機場設有兩個24小時免費電影放映室、八個花園、三個Spa中心,
 
就連還有屋頂游泳池,幾乎是渡假中心規格,
 
甚至處處還能看到免費腳底按摩機,為的就是要讓旅客盡情放鬆。
 
另外已經擁有四個航廈的樟宜機場,將持續擴大,
 
預計第五航廈於近年內營運,屆時能提供更多班機服務。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飛行..............................
 
 
樟宜機場 (28)
 
(中午十二點我們降落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機場)
 
 
樟宜
 
(英語:Changi)位處新加坡東部,是樟宜國際機場所在,
 
也是樟宜監獄所在,樟宜海軍基地也位於該區。
 
該處在新加坡1942年2月淪陷後被日軍用作囚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俘虜的戰俘。
 
由於沿海,樟宜設有樟宜碼頭。
 
詹姆士·卡萊維的小說作品《鼠王》(King Rat,1962年)
 
根據他二戰時被囚於樟宜戰俘營的經歷寫成。
 
 
樟宜機場 (29)
 
(我們本次之旅在新加坡跟馬來西亞將有二個當地導遊)
 
 
地名起源
 
早期馬來語中樟宜被稱為「Tanjong Rusa」,
 
此名字始見於1604年葡萄牙傳教士艾勒迪亞(Emanuel Godinho De Eredia)的地圖。
 
樟宜這個地名也很古老,早在1828年富蘭克林(Franklin)和菲利浦傑克森(Philip Jackson)所繪製的地圖中,
 
馬來半島的最南端即被稱為「Tanjong Changi」。此名字對馬來人很熟悉,
 
尤其是在16世紀時期坐落於柔佛河的柔佛王國,因為該處是船隻來往柔佛海峽的必經之地。
 
 
樟宜機場 (30)
 
 
有非常多關於這個名字的解釋,有一說是指一種在此區生長的攀緣灌木「changi ular」(Apama corymbosa),
 
另一說是一種在19世紀數量眾多的高大樹木「dhengai 」(Balanscarpus heimii)。
 
樟宜或許是指一種樟樹種類「chengai」,大量的原生樟木常使用於建造房屋與家具,由於堅固、色沉而極富有價值。
 
新加坡島早期1820-30代的研究中指出,富蘭克林船長(Capt.Franklin)早期是新島的考察員之一,
 
故樟宜又稱為富蘭克林點(Franklin Point);在1867年–1941年間,
 
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主張保留現存的馬來名。
 
約1900年代,當地常有老虎出沒,母虎在抵達新加坡前,常常從柔佛游泳至烏敏島(Pulau Ubin)休息,
 
在Fairy Point上岸而在附近產下小老虎,因此在新島的老虎總是非常年幼。
 
樟宜機場 (31)
 
 
新加坡樟宜機場
 
(IATA代碼:SIN;ICAO代碼:WSSS)
 
是一座位於新加坡樟宜的國際機場,占地13平方公里,距市區約17.2公里。
 
樟宜機場由新加坡民航局營運,是新加坡航空、新加坡航空貨運、
 
捷達航空貨運、欣豐虎航、勝安航空、捷星亞洲航空和惠旅航空的主要樞紐。
 
此外,它亦是加魯達印尼航空公司的運營基地。
 
至2015年,樟宜機場每週共有100多家航空公司來往,提供超過6,800個航班,
 
連接超過80個國家的320個城市。樟宜機場亦為新加坡製造了超過13000個就業機會。
 
 
樟宜機場 (32)
 
 
樟宜機場2015年度共接待乘客55,448,964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2.5%,
 
為全球第6、亞洲第2繁忙的國際客運機場;同時也位列全球第13繁忙的貨運機場,
 
處理超過1,853,087噸貨物,起降架次增加了1.4%共有346,334架次,大約每90秒一次。
 
為了吸引更多航空公司使用樟宜機場,
 
該機場在2003年推出空運發展基金(Air Hub Development Fund),
 
並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投入2億1000萬及3億新元以更新機場設施,
 
而投入了17億5000萬元的3號航廈亦在2008年1月9日啟用。
 
同時,機場也斥資2億4000萬元翻新1號及2號航廈。
 
自1981年啟用以來,樟宜機場以其優質服務享譽航空界,
 
在1987年至2015年間共贏取超過500個獎項,其中在2015年贏得28個最佳獎項。
 
樟宜機場亦會定期維護其航廈,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
 
 
樟宜機場 (33)
 
 
歷史
 
全球空運需求增長趨勢蔓延至新加坡,令當時新加坡兩個民用機場實里達和加冷
 
(前者在1930年至1937年為主要機場,至今仍提供有限度服務,後者則是在1937年至1955年)不勝負荷。
 
1955年開幕的新機場巴耶利巴機場只備配一條跑道和一個小型航廈,
 
1970年的客運量已達到170萬人次,巴耶利巴機場無力應對。
 
當時政府有兩個提議,一是擴建現有機場,二是興建新機場。
 
英國航空顧問建議擴充巴耶利巴機場,增建一條跑道並擴充航廈,該方案在1972年落實。
 
然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令該方案被重新評估。
 
 
樟宜機場 (34)
 
考慮到機場所在地區將來可能成為都會區的一部分,
 
新加坡政府在1975年決定建造一個新機場,
 
選址為新加坡東部樟宜的舊稱皇家空軍機場的樟宜空軍基地,
 
原有的空軍基地則計劃更名為樟宜空軍基地(西),
 
而新機場會在空軍基地的基礎上填海而成,
 
而巴耶利巴機場亦為轉為軍用機場。
 
 
樟宜機場 (35)
 
(台灣領隊-怡芬姐招呼團員們中.本次團員有31個左右)
 
 
決定在樟宜興建新機場的考量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樟宜本身靠海,機場的擴建可以通過填海來增加土地範圍;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飛機在起飛的時候馬上就會飛到海上,
 
這就解決了飛機噪音對周遭巴耶利巴地區居民的影響。
 
樟宜機場 (36)
 
 
建造過程
 
樟宜機場是新加坡史上最大規模的單一發展項目之一,
 
由PAS主席侯永昌領導,但在樟宜機場建造期間巴耶利巴機場仍然在中期擴建工程中。
 
為建造樟宜機場,在1975年6月開級的填海工程的面積超過5200萬平方米,
 
由1200萬平方米抗山得來的土地填平了約2km²的沼澤,
 
另有400萬平方米土地是挖海得來,用作填海。
 
 
樟宜機場 (37)
 
 
樟宜機場的建造是一項龐大工程,建造承包商為一家日本建築公司五洋建設,
 
它曾承包許多新加坡的填海工程。
 
在建造期間同時亦建造了運河以抽乾三條分別稱為雙溪丹那美拉勿剎(Sungei Tanah Merah Besar),
 
Sungei Ayer Gemuroh和Sungei Mata Ikam的河水。總計增了8.7 km²的土地,
 
使新機場面積達13平方公里,當中有2km²是由堆填區的垃圾而成,
 
而挖海得來的土地佔了6.7 km²。
 
 
樟宜機場 (38)
 
 
為了建造新機場,一共摧毀了558棟建築物,掘出4,100個墓碑,
 
一個38cm砲台,及把三條舊皇家空軍跑道改道,以用作興建新的4公里(13,123呎)跑道。
 
那些工程全都在1977年5月前完成。
 
在1977至1979年期間為1號航廈及其它建造進行地基打樁工程,
 
而1號航廈的奠基石在1979年8月奠定,塔台是建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上,
 
使它成為新機場的標誌物,名稱原為「Aitropolis」,但此名稱很少用。
 
 
樟宜機場 (39)
 
 
機場的飛機棚面積幾乎與巴東地區一樣大,能同時容納3架波音747,
 
飛機棚頂部在巴淡島建造完成後,然後分開四份由船隻運輸至本土。
 
首期工程共用了約13億新元。1981年7月1日,樟宜機場正式啟用,
 
首個航班是由吉隆坡出發的新加坡航班101號班機,
 
載著140名乘客在早上7時落地。
 
 
樟宜機場 (40)
 
 
 
12月29日是樟宜機場的官方啟用日期,當時樟宜機場已有219家航空公司,
 
每週有1,250個航班,連接25個國家114個城市。
 
首年共接待了819萬名乘客,200,060噸貨物和63,331個航班。
 
然而機場開幕時有些工程並未完成,例如大型飛機棚在1982年才完成,
 
而首條跑道亦在1983年才正式完成。
 
樟宜機場 (41)
 
 
之後新加坡公共建設局決定集中火力在2號跑道的建設上,
 
新跑道地點為1號航廈東面的填海土地。
 
工程第二階段在2號跑道及相關建設完成後展開,
 
在1985年開始建造2號航廈,位置為1號航廈南面,
 
而2號航廈在1989年完工,
 
1990年11月啟用及在1991年6月1日由總理吳作棟主持下正式啟用。
 
 
樟宜機場 (42)
 
 
擴建工程
 
機場有一套發展政策,即不斷擴建使機場不會有一般機場常出現的擁擠問題,以維持高服務質素。
 
機場原本的總體規劃只是計劃興建2個航廈,但後來卻規定要長期擴建,
 
例如留一塊合適大小的土地用作興建與2號航廈差不多大小的3號航廈。
 
隨著航班數量和旅客人次不斷增加,兩個航廈已經不勝負荷。
 
1999年正式興建3號航廈,預計在2006年完成,花費約17.5億新元,
 
同時在附近興建9層高的皇冠廣場酒店。
 
 
樟宜機場 (43)
 
但基於恐怖主義在全球盛行,有關當局考慮到旅客量增長會放緩,
 
故3號航廈延遲了兩年啟用。3號航廈落成典禮在2006年5月30日舉行,
 
航班測試在11月12日至1月3日進行,主要是測試地面服務系統。
 
2008年1月9日,經過多月測試的3號航廈正式運作,首個航班是新加坡航空,
 
航班編號SQ1,從舊金山出發,途經香港,在11時56分到達新航廈。
 
樟宜機場 (44)
 
 
而首個從3號航廈離境的航班是新加坡航空318號班機,在13時15分出發。
 
3號航廈提升了機場的旅客容量,每年可處理多2200萬名旅客,使機場年客量增至7000萬。
 
由於廉價航空的崛起,使機場總體規劃需要重新檢視,
 
於是興建了一座為廉價航空公司而設的經濟航班航廈。
 
該航廈於2006年3月26日比鄰近城市吉隆坡的一座同類型航廈稍晚幾天投入使用,
 
並在10月31日正成啟用。
 
 
樟宜機場 (45)
 
 
由私人公司JetQuay營運、2006年8月15日
 
啟用的「商務貴賓」航廈是亞洲首個同類型航廈,該航廈在9月29日正式啟用。
 
縱使興建了新的航廈,機場當局仍不斷擴充和升級現有的航廈。
 
1號航廈首個主升級計劃在1995年進行,花了約1億7千萬新加坡元,
 
後來更斥資4億2千萬新元並新增14個登機橋,該升級計劃在1999年完成。
 
2號航廈亦在1990年啟用不久後立即進行升級工程,斥資3億3千萬並新增2個登機橋,該升級計劃在1996年完成。
 
在2002年機場當局開始著手新的樟宜機場高架旅客運送車及2號航廈升級計劃,
 
該升級計劃在2006年9月13日完成,花了約2億4000萬新加坡元,升級內容包括內部裝飾、玻璃外觀及航廈設計。
 
 
樟宜機場 (46)
 
 
 
航廈的進一步升級工程在2007年9月展開,斥資5000萬新元重修兩條跑道及舊的滑行道。
 
3號航廈亦在2007年進行測試,以準備在2008年正式營運。
 
同時樟宜機場亦改善其保安系統,例如存取控制和監察系統,確保旅客的安全。
 
2006年機場啟用了一條較短的跑道,主要給樟宜空軍基地(東)使用,及為不斷增加的航班進行過渡。
 
為了迎接空中巴士A380,自90年代末機場動用了6000萬新元進行擴建。
 
擴建工程包括增建19個能夠停泊大飛機的停機坪,
 
其中8個是在3號航廈及兩個貨機停機坪和兩個遠端停機坪。
 
除此之外,還包括行李輸送帶、跑道、滑行道等。
 
樟宜機場 (47)
 
(這個機場比我所想的還要更大更大更大......應該是桃園中正機場的二三倍大)
 
 
2005年11月,樟宜機場成為歐洲以外首個為A380進行機場相容性測試的機場,亦成為首個以三條登機通道卸客的機場。
 
在2006年3月6日,交通部政務部長陳惠華告知議會機場的4號航廈將會正式興建,
 
但未有進一步內容,有推測指新航廈會在給空軍專用的3號跑道旁。
 
她亦增加了在2006年3月啟用、服務了290萬人次的經濟航班航廈擴建經費達一千萬新元,
 
經濟航班航廈會增加7個出境櫃台和3個登機橋,使航廈在2008年末能服務最多9家航空公司。
 
時至今天,航廈連接城市量由2006年的12個增加至20個,佔機場交通量的10%。
 
2012年初,新加坡正式宣布4號經濟航班航廈的擴建工程於2013年年尾展開,預計2017年落成,造價78億港元。
 
 
樟宜機場 (48)
 
 
基礎建設
 
航廈
 
樟宜機場目前有5個航廈,1、2和3號航廈是連接一起的,
 
旅客可透過旅客捷運系統和高架列車,或以步行方式自由來往3個航廈。
 
4號航廈位於機場南方,旅客可在2號航廈利用免費穿梭巴士來往。
 
5個航廈面積總計1,045,020m²,每年能處理約6,870萬名旅客,
 
4號航廈在201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後,處理客量將提升至8470萬人次。
 
五個航廈能迎合不同需要的旅客,1、2和3號航廈主要為普通旅客服務,
 
而4號航廈主要為消費力較低的旅客服務,至於JetQuay航廈主要為高尚旅客服務。
 
樟宜機場 (49)
 
(因為只有五天又是夏天.所以一個大行李箱足矣)
 
 
1號航廈
 
1號航廈於1981年7月1日啟用,在2號航廈啟用前,1號航廈是樟宜機場唯一的航廈。
 
航廈採用H型設計,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空間規劃最多的登機橋。
 
1號航廈共有2次升級工程,首個是在1995年完成,花了1億7千萬新元,擴大了兩個突碼頭;
 
另外投入4億2千萬新元去增建14個登機橋,後者在1996年至1999年進行。
 
時至今日,1號航廈面積達280,020m²,年處理客量增加至2,100萬人次。
 
新一期升級工程由竹中工務店負責,施工期為2008年5月至2011年,投入約5億資金翻新整個航廈。
 
 
樟宜機場 (50)
 
 
2號航廈
 
2號航廈在1990年11月22日啟用,設計年旅客吞吐量2700萬人次,
 
是機場主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與1號航廈接壤,位於1號航廈的南方。
 
2號航廈啟用的同的使高架列車亦正成運作,使旅客能穿梭2個航廈。
 
2號航廈啟用後,新加坡航空和勝安航空、及一些東南亞航空公司如馬來西亞航空、
 
菲律賓航空和汶萊皇家航空的航班遷至2號航廈。
 
 
樟宜機場 (51)
 
 
 
一些航空公司如星空聯盟成員漢莎航空和紐西蘭航空亦遷至2號航廈。
 
法國航空亦遷至2號航廈,但後來改回1號航廈營運。
 
一些舊用家如加拿大航空、奧地利航空和紐西蘭航空在終止新加坡航線前都是在2號航廈運作。
 
2007年9月新加入新加坡航線的阿提哈德航空是最後一家加入2號航廈的航空公司,
 
而在2008年10月1日全日空從1號航廈搬遷至2號航廈。
 
 
樟宜機場 (52)
 
 
2號航廈可按停機坪編號分為4個部分,航廈有電影院、漢堡王和為數不少的商店,
 
航廈中央的裝飾物是一個室內花園,航廈亦有一個室外屋頂花園及全球最大的電漿顯示器。
 
航廈的地毯採是綠色作主色,候機室採用LCD顯示器。
 
登機前,必須通過安全檢查。2號航廈內的JetQuay航廈有自己的驗票櫃台等設施給商務貴賓使用。
 
 
樟宜機場 (53)
 
 
JetQuay航廈
 
JetQuay航廈是由專接待外國政要的VIP航廈改裝而成,目前改為商務貴賓航廈,
 
任何人均能使用,不論航廈、艙級、航空公司。
 
而驗票、行李輸效和海關檢查則由JetQuay負責。
 
 
樟宜機場 (54)
 
(等待新加坡導遊中)
 
 
3號航廈
 
3號航廈在2008年1月9日運作,使機場年處理客量增加了2,200萬人次。
 
該航廈有28個登機橋,其中8個能處理A380,
 
而航廈的一些閘口是使用同一個候機室,這一點是與另外兩個航廈不同的。
 
3號航廈由CPG集團設計,而它的屋頂由美國SOM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
 
航廈內部由伍德赫德公司設計。
 
 
樟宜機場 (55)  
 
 
 
與同區機場一樣,航廈的構造主體是玻璃,
 
混合了「天然」特色和「溫暖」色調,以平衡鋼鐵和玻璃那種枯燥乏味的的感覺。
 
例如航廈的圓柱被木包住,地板以米黃色為主;頂部有919個天窗,
 
使使太陽光能直接照射入航廈內;航廈內有一個5米高的「綠牆」,
 
該牆有爬行動物和瀑布以營造大自然感覺,同時也能調節室內溫度。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55張照片.
 
本次-2019-新馬雙星-馬六甲-共已上傳64張照片.
 
因為大圖看起來氣勢比較優.也比較大器.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
 
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
 
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縮放比為100)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本次-2019-新馬雙星-馬六甲.大約有45篇文章.24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PS.2
 
承蒙你的大駕光臨.既然都看到最後了.
 
還請不吝移動你的貴手.文章左上角.幫我按個讚吧.
 
算是給斯斯一個鼓勵啦.再次感謝你.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斯斯 的頭像
    斯斯

    斯言彤語-旅行攝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