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66hLOb  

 

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 49-[義大利-羅馬]-萬神殿.上.

置頂照片:彤彤於萬神殿中.

旅遊時間:11天8夜-(5-25到6月4)- 第8天.

時間:民國112年6月1日-星期四 下午

鳳凰旅遊-領隊-楊子群先生(小楊)

天氣:晴

溫度:18-25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6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0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2.

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義大利+1.西班牙+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萬神殿 (1).JPG

 

 (歐洲神話有二種.一是希臘神話(宙斯).二是北歐神話(雷神索爾).)

(本篇先來介紹一下北歐神話唄!)

北歐神話是與北歐多神教有關的神話、傳說和超自然生物概念的總稱。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直到維京時代才有詳細資料留存至今。

神話由講述神的生活和祂們在世界上的工作之故事組成。

這些神話不僅講述了眾​​神的生活以及祂們與其他神靈群體的衝突,

而且還見證了神話講述者自己的生活經歷。

神話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產生的,這就決定了故事的主題。

因此,北歐神話講述了人類為與自然生存而進行的永恆鬥爭,

講述了世系間的衝突,以及人類社會中存在的社會緊張局勢,

儘管這些被描述為超自然領域的事件。

 

萬神殿 (2).JPG

 

 

不存在規範性文本,保存至今的材料是一系列或多或少不按計劃彙編的資料。

當代研究者基於它們進行研究與重構。北歐宗教研究者Jens Peter Schjødt將其描述為實際上之普遍理想形象。

一些神話概念和故事因此在民間傳說中得以延續。一些元素甚至可以一直流傳到現代;

然而,它主要涉及相對不重要的神話角色的概念,例如精靈、Vætte、尼森小人和洞穴巨人。

作為多個歐洲地區與族裔之恢復傳統宗教趨勢的一部分,

出現了各種團體試圖重建一種基於北歐神話的宗教「Asetro」。

 

萬神殿 (3).JPG

 

 

大部分流傳至今的神話著重於神祇與其他生物的互動,例如和人類與和巨人的互動,

其他生物可以是神祇的朋友、愛人、敵人,或家人。北歐神話的世界觀中

,宇宙中心是世界之樹,世界之樹上生有九個世界。北歐神話中有很多創造的故事,

如世界是由最早的生物尤彌爾的屍骸所造,與最早的兩個人類,男人阿斯克 (Ask) 與女人恩布拉 (Embla)。

預言中提到九大世界會在諸神黃昏中毀滅與重生,神祇和敵人會發生一場激烈的戰爭,

世界會陷入火海,火焰熄滅後重生,大地重新變得富饒與綠意盎然,

倖存的兩個人類男人里普特拉西爾 (Lífþrasir) 和女人莉芙 (Líf) 會重新建構世界。

 

 

萬神殿 (4).JPG

 

 

流傳至今的神話都是由中世紀之基督宗教作家紀錄下來。

在基督教普及並取代傳統宗教之前,它們作為口頭故事流傳下來,代代相傳。

宗教的變化意味著神話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傳統隨著支持它的機構消失而慢慢消亡。

同時,由於基督教帶來的技術,流傳下來的神話才得以保存下來。

在中世紀,在羊皮紙上書寫與教會機構密切相關,

寫下神話的人幾乎可以肯定在這樣的地方接受過教育。

十七世紀時北歐神話引起了歐洲學術界的興趣,許多學者紛紛投入研究,

透過比較神話學與歷史語言學,學者成功辨識出多個日耳曼神話中共有的要素,

最遠甚至能追溯至原始印歐神話。現代人對維京文化特別感興趣,

因此常常可以在日常的流行文化中發現北歐神話的影子,

某些地區甚至流行起了日耳曼新異教主義。

 

萬神殿 (5).JPG

 

 

來源

位於瑞典東約特蘭省沃克的沃克符文石刻(編號Ög 136),

上面以新弗薩克盧恩文字記載了與北歐神話相關的內容。

北歐神話多是以古北歐語撰寫而成,古北歐語是中世紀時斯堪地那維亞人所使用的語言,

是現代斯堪的那維亞語支的祖先。大部分北歐神話的文本都是出自冰島,

但其內容可追溯至基督教時期之前,只是在基督教時期才被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大部分的手稿是在西元十三世紀撰寫的,包括由斯諾里·斯蒂德呂松撰寫的《散文埃達》和佚名整理的《詩體埃達》。

 

 

萬神殿 (6).JPG

 

 

《散文埃達》的內容出自於吟遊詩人,原先是以口語的方式傳播,

後來才由斯諾里·斯蒂德呂松集結成書,

吟遊詩人的文學方格偏好使用頭韻法、隱喻,和其他多種韻律法。

《散文埃達》囊括了數個不同作者的作品,橫跨基督教時期前後,

其內容也有多處與《詩體埃達》相關。《詩體埃達》大部分由詩組成,

某些地方則包含散文形式的敘述句,與《散文埃達》相比,

《詩體埃達》較為樸素直白,使用的隱喻也較少。

 

萬神殿 (7).JPG

 

《詩體埃達》的特點是其中的神祇與神話生物都被去神話化,

也就是被描寫為歷史上真實存在,在當時因為會使用魔法而被神化的人物,

或是以基督教的角度將其描寫為魔鬼。

其他去神話化的文學作品包含十三世紀斯諾里·斯蒂德呂松撰寫的《挪威王列傳》,

以及十二世紀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以拉丁文撰寫的《丹麥人的事跡》。

薩迦文學以古北歐語撰寫而成,其中記載了無數的故事,

從冰島人的家族故事(冰島人薩迦)到民族大遷徙時期歷史人物的故事。

 

萬神殿 (8).JPG

 

 

物品或石碑以盧恩符文的形式記載北歐神話中的事件與人物,例如肯尼比護身符和沃克盧恩石。

有一些文物則常常和其他事物一起出土,如雷神之錘妙爾尼爾常出土於異教徒的墳墓中,

以及銀製的女性小人(代表瓦爾基麗或女神)則與戰爭、命運,祖靈崇拜有關。

透過歷史語言學與比較神話學,學者得以重建早期印歐民族的神話中的部分內容。

大部分北歐神話的詩歌與故事起源於中世紀、維京時期、民族大遷徙時期或更早以前,

但大部分都已亡佚,只有極小部分流傳至今。

中世紀到現代也有一些與北歐文化相關的內容,如十四世紀挪威婦女魔法書使用的咒語,

以及十七世紀時撰寫的魔法書便和北歐神話相關。

有些地方與神祇的名字命名,可以從地名的地理位置推測神祇之間的關係,

以及該神祇在各地是否受到歡迎,或是神祇與地形的關聯。

 

 

萬神殿 (9).JPG

 

神族與其他生物


北歐神話的故事多以神祇的困境和神祇與其他生物的互動為題,

如神祇與約頓巨人可以是摯友、愛人、敵人,或是家人。根據人名和地名,

維京時期時最受歡迎的神祇是雷神索爾,索爾會無情的追殺敵人,

索爾有一把毀天滅地、聲音如雷鳴般的神錘妙爾尼爾。

神話中記載到索爾打敗了無數的約頓巨人,還娶了美麗的金髮女神希芙為妻。

 

 

萬神殿 (10).JPG

 

 

奧丁也很常出現在文本中,奧丁獨眼,手持長矛,

兩側伴隨野狼和渡鴉,在各個世界中旅行追求知識。

奧丁曾自我獻祭,倒吊在世界之樹上九天九夜,

獲得了盧恩文字,之後將其傳給人類。

奧丁和死亡、智慧,和詩歌有關。奧丁是阿斯嘉特的統治者,領導亞薩神族。

奧丁的妻子芙麗嘉可以看見未來,但從不和任何人提及,

巴德爾是奧丁之子,多次夢見自己的死亡後被洛基陷害身亡,隨後去了冥界。

 

 

萬神殿 (11).JPG

 

 

一半的死者屬於奧丁,另一半則屬於芙蕾雅,

芙蕾雅是位美麗又感性的女神,身穿羽毛斗篷,會使用賽爾魔法 (seiðr),

芙蕾雅會親臨戰場並挑選戰死的勇士,被選中的死者便能夠住進芙蕾雅的住所弗爾克范格。

芙蕾雅的丈夫是奧德,奧德失蹤以後芙蕾雅非常傷心,於是前往世界各地尋找奧德的蹤跡。

芙蕾雅的兄弟是弗雷,弗雷和天氣、忠誠、人類性別,和農業有關,

弗雷透過農業帶給人類和平與喜悅,弗雷對約頓巨人葛德一見鍾情,後來贏得了葛德的芳心,

但也導致了弗雷未來將發生的不幸之事。

芙蕾雅的父親是尼約德,尼約德和船隻、航海、財富,與繁榮相關。

 

萬神殿 (12).JPG

 

 

芙蕾雅的母親是尼約德的姊妹(其名未在文本中提及),

相較於芙蕾雅的母親,文本中更多著墨於尼約德與滑雪和狩獵女神絲卡蒂的戀情,

這段感情多舛,絲卡蒂離不開她鍾愛的山野,尼約德也離不開他鍾愛的海洋。

尼約德、芙蕾雅,和弗雷都屬於華納神族,華納神族和亞薩神族是不同的族群,

但在神族大戰 (Aesir–Vanir War) 後合而為一。

其他的神祇還有守護金蘋果的伊登、詩歌之神布拉吉、金牙的神海姆達爾、古老的神提爾、女神葛馮。

 

 

萬神殿 (13).JPG

 

 

除了神族以外還有精靈和矮人,精靈常被描述為耀眼奪目美麗非常的生物,

而矮人則被描述為住在地底的工匠。另外還有一群被稱作約頓 (jötnar)、蠻人 (thursar)、山怪 (trolls)

(常被簡化通稱為巨人)的生物,有些巨人會協助神族,有些會妨礙神族,有些則會加入神族(如洛基)。

諾恩、狄絲 (dísir)、瓦爾基麗也常受矚目,這三種女神扮演的角色與能力有時候會重疊,但總的來說三者都與命運相關。

 

 

 

萬神殿 (14).JPG

 

 (暫時跳出北歐神話.切入主題)

萬神殿

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義大利羅馬,

是一座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為教堂。

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

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

 

萬神殿 (15).JPG

 

 

由於其完美的古典幾何比例,萬神殿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使的設計」。

萬神殿始建於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變時期(約前29-19年),

屋大維的副手馬庫斯·阿格里帕受委託修建了一座早期神廟。

後於公元80年焚毀。圖密善皇帝修復後又於110年左右焚毀。

120年代,由哈德良皇帝重建。

 

萬神殿 (16).JPG

 

這座建築總體呈圓柱形,

在山牆下有一條由大型花崗岩科林斯柱組成的門廊

(一級有8根,後面有兩組四根)。

一個長方形的前廳將門廊與圓形的大廳連接起來,

圓形大廳位於一個帶圍堰的混凝土穹頂下,

中央有一個寓意通向天堂的圓形開孔。

 

 

萬神殿 (17).JPG

 

 

萬神殿的穹頂在建成近兩千年後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

半球體的高度和內圓的直徑相同,有43公尺(142英尺)。

萬神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被持續使用。

自7世紀以來,萬神殿一直被用作一座教堂,

專門供奉「聖母和殉道者們」 (拉丁語:Sancta Maria ad Martyres,

但非正式地稱為「Santa Maria Rotonda」)。

 

 

萬神殿 (18).JPG

 

 

萬神殿前的廣場被稱為羅通達廣場。萬神殿是國家財產,

由義大利文化遺產及旅遊部通過拉齊奧馬球博物館管理。

2013年,參觀萬神殿的人數超過600萬。

萬神殿巨大的圓形穹頂單元,帶有傳統的神廟門廊,

在古羅馬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

而且,在古典復興時期,它成為了一個標準樣板,

並被後來的建築師多次借鑑。

 

 

萬神殿 (19).JPG

 

 

歷史

萬神殿始建於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

相傳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69年12月19日被大火焚毀,

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

 

 

萬神殿 (20).JPG

 

 

上邊的銘文刻著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盧奇烏斯之子馬庫斯·阿格里帕在第三次擔任執政官時所建),

但已很難考證這部分是否來自阿格里帕時代。

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

 

 

萬神殿 (21).JPG

 

 

為剷除異教影響,三角楣上的浮雕和廟內的眾神雕像被搗毀,但建築保留了下來。

這一時期雖然廟內的大理石和穹頂上的鍍金青銅板屢次被盜,

但最終都重新尋獲。中世紀時期門廊正上方加蓋了一座鐘塔。

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

1435年,東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

 

 

萬神殿 (22).JPG

 

 

17世紀中葉,當聖座準備重建聖伯多祿大殿時,

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

用來建造聖伯多祿大殿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

烏爾巴諾八世為了仿造其他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下令拆除中世紀鐘塔,

並在門廊兩側建兩座巴洛克風格的鐘塔。

 

萬神殿 (23).JPG

 

 

這些作為都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拉丁諺語「蠻族沒做的事,

巴貝里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來。

巴貝里尼(Barberini)是烏爾巴諾八世的姓氏。

不過義大利人最終還是報了仇:在為義大利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造墓時,

人們特地熔化了聖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來做墓地裝飾,

象徵性地奪回了萬神廟的青銅;而兩座鐘塔也最終在1883年被拆除。

萬神殿今天還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

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萬神殿 (24).JPG

 

 

建築結構

萬神殿的結構簡潔明瞭,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

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

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洞也是萬神殿唯一的採光點,

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

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萬神殿 (25).JPG

 

 

萬神殿的穹頂

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

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

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

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

 

萬神殿 (26).JPG

 

 

萬神殿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

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

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

萬神殿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

但是當時的人們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蹟。

 

 

萬神殿 (27).JPG

 

 

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

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

人們後來利用分析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特殊,

是使用來自那不勒斯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

 

 

萬神殿 (28).JPG

 

 

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

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

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

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

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萬神殿 (29).JPG

 

 

埋葬於萬神殿的名人

萬神殿中的拉斐爾墓。
拉斐爾
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
翁貝托一世
薩伏依的瑪格麗塔王后
阿尼巴雷·卡拉齊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
巴爾達薩雷·佩魯齊
對建築藝術的影響

 

萬神殿 (30).JPG

 

 

作為古羅馬紀念性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名作,

萬神殿對西方建築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例如布魯內萊斯基的直徑達42米的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

1436年完工。

 

萬神殿 (31).JPG

 

 

萬神殿圓廳加柱廊的設計,

被世界各國建築師應用在許許多多議會、

教堂、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

如濟安·貝尼尼設計的聖塔瑪麗亞阿桑塔教堂(1664年)、

馬爾他的莫斯塔圓頂教堂、英國的胡爾島住宅、

那不勒斯的保羅聖芳濟教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麥克勞林大樓、

 

 

萬神殿 (32).JPG

 

 

加拿大蒙特婁銀行總行大樓、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維吉尼亞大學的托馬斯·傑斐遜圖書館、傑斐遜紀念堂、

德國國會大廈、莫爾黑德天文和科學中心、坎培拉澳洲戰爭紀念館、

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以及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大禮堂等。

 

萬神殿 (33).JPG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指由古羅馬人創造並且擴展到地中海沿岸其所控制疆域的一種新風格的建築藝術,

經常簡稱為羅馬建築(英語:Roman architecture)。

它直接繼承了古希臘晚期的建築成就,而且將其向前大大推進,

使之在1到3世紀達到奴隸制時代全世界建築的頂峰。

 

 

萬神殿 (34).JPG

 

 

在西方學術界傳統上特指古羅馬共和國與帝國時期的建築,

中文學術界定義較為寬泛,有時可以包括前期的伊特魯裡亞建築,

也可以包括分裂之後的西羅馬帝國建築,但是一般不包含東羅馬帝國建築。

 

 

萬神殿 (35).JPG

 

 

時空背景

古羅馬建築的發展幾乎與古羅馬歷史同步,

所以並無獨立的建築史斷代劃分,而是參照政治史的一般原則,

根據統治者細分為幾個時代:古羅馬原為亞平寧半島中部西岸的一個小城邦國家,

公元前509年開始實行自由民主導的共和政體,即羅馬共和國時代。

 

 

萬神殿 (36).JPG

 

 

公元前3世紀征服義大利全境,到了公元前1世紀末,

統治了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到西班牙和英國的廣闊地區。

公元前27年,古羅馬步入帝國時代。

3世紀,佃奴制逐漸取代奴隸制,義大利本土趨向自然經濟,基督教也開始傳播。

286年分裂為東西兩大帝國,西羅馬帝國與5世紀末期滅亡,東羅馬延續到1453年。

 

 

萬神殿 (37).JPG

 

 

地理分佈

羅馬建築分佈極廣,極盛期也是古羅馬帝國的最興旺的時代,即羅馬和平時期。

期間大型建築工程遍及帝國各地,而最為重要則集中在羅馬城內。

其建築規模之宏大,數量之眾多,分佈之廣泛,類型之豐富,

形制之完備,藝術形式及手法之多樣,曠古未有。

建造技術成就

 

萬神殿 (38).JPG

 

 

兩大成就

古羅馬在建造技術上最為關鍵的貢獻就是發明了混凝土和券拱。

全新的建材和結構方式不僅改變了建築的外觀、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室內空間,

甚至影響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乃至成為帝國興建殖民城市的技術基礎。

可以說,這兩項發明已經超出單純的建築史或建築技術範疇,

具有歷史及文化上的重大意義。

 

 

萬神殿 (39).JPG

 

 

自然條件

古羅馬建築肇興的亞平寧半島經常火山爆發且伴生地震。

這就要求建築必須格外堅固以抵抗地震,

因此傳承自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簡單梁柱體系就顯得結構相對薄弱而不合適了。

先驅者伊特魯里亞人就為了安全而犧牲了實用性,

將牆壁建造得非常厚實,內部空間狹窄又封閉。

 

 

萬神殿 (40).JPG  

 

 

而羅馬人則在結構力學和材料學上取得突破,

利用券拱創造出寬敞的空間,

又利用火山灰製造便於發券的建築材料,

從而將地理劣勢化為優勢。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0張照片.

本次-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共已上傳2512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大約有66篇文章.36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斯斯 的頭像
    斯斯

    斯言彤語-旅行攝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