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Ho5aLp  

 

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 63-[義大利-米蘭]-愛紐曼二世迴廊.下

置頂照片:米蘭最著名的建築-愛紐曼二世迴廊.

旅遊時間:11天8夜-(5-25到6月4)- 第9天.

時間:民國112年6月2日-星期五 下午

鳳凰旅遊-領隊-楊子群先生(小楊)

天氣:晴

溫度:18-27度C

斯言彤語人生目標:環遊全世界.(40個國家以上)

目前夫妻倆一起出國次數:第26次(正以龜速慢慢增加中)

斯言彤語目前為止去過的國家:20個國家(日本+11.柬埔寨+1.中國大陸+4.加拿大+1.

荷蘭+1.比利時+1.法國+3.韓國+1.澳洲+1.德國+2.瑞士+1.土耳其+2.

奧地利+2.捷克+1.新加坡+1.馬來西亞+1.斯洛維尼亞+1.克羅埃西亞+1.義大利+1.西班牙+1)


相機包-Lowepro Flipside 400 AW

相機-CANON-EOS R

鏡頭-CANON-RF15-35 F2.8L+RF 35 F1.8+70-300L

閃光燈- GODOX 神牛- V860 II+GODOX LED 36

腳架-Marsace DT-1541T + DB-1 碳纖維三腳架套組

 

愛紐曼迴廊 (81).JPG

 

 

儘管義大利對戰爭全局毫無貢獻,但由於普魯士在北線的勝利,確保奧地利割讓威尼西亞。

10月12日在維也納簽訂的條約中,奧地利同意割讓威尼西亞,

但是恥與直接交由義大利而是經過法國,由拿破崙三世在10月19日將威尼西亞讓予義大利。

條約中,表示威尼西亞的合併,經過公投才能變成有效。公投於10月21、22日舉行。

歷史學家認為此公投,是在軍隊的監控下進行,因為僅僅只有0.01%的投票者投下反對票。

許多支持獨立的威尼斯人認為,這是一個阻止威尼西亞獨立的騙局。

奧地利軍隊對於義大利人的進入,作出了一些反對,但成效不大。

伊曼紐爾二世進入威尼斯,並表現了他對聖馬可廣場的尊重。

 

 

愛紐曼迴廊 (82).JPG

 

 

統一羅馬

加里波底對於佔領羅馬仍然熱衷,因為羅馬是亞平寧半島的歷史性首都。

在1867年,加里波底發動第二次對羅馬的進攻,但是經過新的法國輔助力量幫助下,

教宗國軍隊提升實力,並輕易在門塔納戰役擊敗了裝備差勁的志願者們。

法國駐軍停留在羅馬,直至1870年8月,因為當時爆發了普法戰爭,軍隊被召回法國。

這導致義大利軍隊旋即開進羅馬。

 

愛紐曼迴廊 (83).JPG

 

 

在門塔納戰役前,義大利愛國者恩里可·凱羅利(Enrico Cairoli)、

他的兄弟喬凡尼(Giovanni)和70名夥伴試圖攻取羅馬。

這支隊伍在特爾尼 上船出發,經台伯河前往羅馬。他們企圖會合城內的起事。

1867年10月22日,在羅馬的革命者奪取了卡比托利歐山和圓柱廣場的控制權。

但是當乘船的起事者來到維拉哥利(羅馬的北郊)時,起事者已被擊敗。

當夜,教宗國軍隊包圍及進攻他們,喬凡尼重傷、恩里可死亡。

 

 

愛紐曼迴廊 (84).JPG

 

 


佔領羅馬

在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在8月初,

法皇拿破崙三世召回他在羅馬的駐軍,再不能對教宗國進行保護。

廣泛的示威遊行要求義大利政府統一羅馬。義大利政府決定不進行任何行動,

直至色當會戰後法國向普魯士王國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瓦解。

伊曼紐爾二世派人送信給庇護九世,並提出一個體面的建議,

容許義大利軍隊和平進入羅馬,扮成為了保護教宗。教宗對此毫無熱情:

 

 

愛紐曼迴廊 (85).JPG

 

 

“教宗對聖馬蒂諾的招待(1870年9月10日)極不友好。

庇護九世讓他的憤怒爆發。他將國王的信丟在桌上,並叫喊,"真忠誠!

你們都是一群毒蛇、有著白色的墳墓,而且毫無信仰。

" 他可能影射著其他國王給他的信。之後,他冷靜下來,

並叫喊:"我不是先知,也不是某個先知之子,但是我告訴你,

你永不能進入羅馬!" 聖瑪蒂諾感到十分屈辱,然後在翌日離開。”

 

 

愛紐曼迴廊 (86).JPG

 

 

義大利軍隊在卡多納將軍指揮下,在9月11日跨越邊界,

並緩慢地向羅馬推進,希望和平進城可以達成。

意軍於19日來到奧勒良城牆,並包圍了羅馬。

儘管庇護九世已無勝利之望,但他仍然不肯妥協,

強逼他的軍隊進行象徵性抵抗。20日,經過3小時對城牆的炮轟,

城牆被炸開一個缺口,意軍進入羅馬。

49名意軍士兵、4名軍官及19名教宗國士兵死亡。

在10月2日的公投後,羅馬及拉齊奧被併入義大利王國。

 

 

愛紐曼迴廊 (87).JPG

 

 

原本義大利政府想讓教宗保留「利奧城」,

即羅馬城位於台伯河西岸的部分,但教宗拒絕這個條件,

因為若果接受的話,就暗示他對義大利王國吞併他的領地作出法律支持。

庇護九世宣稱自己是「梵蒂岡之囚」,儘管他出入並無受限制。

對教宗來說,失去他以往的世俗權力,使他失去了自我保護的方法。

 

 

愛紐曼迴廊 (88).JPG

 

 

若他走到羅馬的街頭上,他可能會遇到危險,

特別是從一些以往隱瞞他們政治上反對教宗的人。

1871年7月,義大利政府正式由佛羅倫斯,遷都至羅馬,義大利正式統一。

歷史學家拉斐爾·切薩雷(Raffaele de Cesare)對義大利統一運動作出如此觀察,

他認為義大利用了20年才能統一,原因在於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捍護教宗,

法國當時是最大的天主教國家,對羅馬教廷有一定的支持,

而義大利為免失去法國支持,一直不敢進攻羅馬:

 

 

愛紐曼迴廊 (89).JPG

 

 

羅馬問題是綁在拿破崙腳上的一塊石頭,將他拉到深淵之中。

他從沒有忘記,即使在1870年8月、色當會戰一個月前,

他是整個天主教國家的君主,並且成為了皇帝。

他的帝位得到保守黨的選票,及神職人員影響力的支持。

他的最高責任是,不可以放棄教宗。

20年來,拿破崙三世曾經是羅馬的最高統治者,

在那裡他擁有很多的朋友及關係... 如果沒有他,

教宗的世俗權力將不會被改變,或不會正被改變,而是一直延續。

 

 

愛紐曼迴廊 (90).JPG

 

 

近代義大利統一運動

統一所有義大利民眾於一個政權底下的過程,在19世紀仍未完結。

大量義大利人仍然居住於義大利王國以外的地方,這個情況引致了義大利的民族統一主義。

尚未收復的義大利是義大利統一後,出現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的倡議。

這個運動鼓吹義大利人的民族統一主義,並統一其他國家內部,願意加入王國的義大利人。

 

 

愛紐曼迴廊 (91).JPG

 

 (排隊買冰淇淋中.....)

 

這項運動亦被稱為「義大利民族統一主義」。

此項運動並非正式組織,只是一個倡議的運動,

表示義大利應該擴至它的"自然邊界"。

類似的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想法,

亦普遍出現於19世紀的歐洲。

 

 

愛紐曼迴廊 (92).JPG

 

民族統一主義及兩次世界大戰

在統一運動後期,一些義大利人對於義大利王國當時的情況,感到十分不滿。

他們希望王國可以將第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及其他地區併入版圖之內。

義大利民族統一主義在一戰後成功,因為第里雅斯特及特倫托併入義大利中,

分屬威尼斯朱利亞及特倫蒂諾兩個區。

 

 

愛紐曼迴廊 (93).JPG

 

 

義大利王國在戰爭初期是宣佈中立,因為與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的三國同盟是防禦性聯盟,只有聯盟成員受到敵方主動攻擊才會參戰。

很多義大利人仍然對奧地利持敵意,因為過往義大利被奧地利的長期及持續控制,

導致義大利的拒絕參戰。奧匈帝國要求義大利保持中立,

但三國協約(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俄羅斯帝國)希望義大利加入她們的一方。

 

 

愛紐曼迴廊 (94).JPG

 

 

1915年4月的倫敦條約承諾,弗留利、特倫蒂諾及達爾馬提亞會併入義大利,換取義大利進攻同盟國。

義大利民族統一主義在一戰後獲取重要成果,義大利從這場戰爭中,

獲取了第里雅斯特、戈里齊亞、伊斯特拉半島及扎拉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軸心國侵略南斯拉夫,義大利對達爾馬提亞建立統治,

因此義大利王國短暫地吞併了史普利特、科托爾及大部份的達爾馬提亞海岸線。

自1942年至1943年,連科西嘉島、尼斯亦併入義大利之內,幾乎完成義大利民族統一主義多年以來的目標。

 

愛紐曼迴廊 (95).JPG

 

 

此項運動的目標十分明顯,在義大利一統後,將所有義大利人的土地從外國統治中解放。

運動的鼓吹者們,以言語來界定義大利人,並將這些人的土地解放。

這些土地包括特倫蒂諾、第里雅斯特、達爾馬提亞、伊斯特拉半島、

戈里齊亞、提契諾、尼斯、科西嘉島和馬爾他島。

奧匈帝國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達爾馬提亞及伊斯特拉提升克羅埃西亞人的影響力,

以削弱義大利對西巴爾幹半島的要求。

 

 

愛紐曼迴廊 (96).JPG

 

 

在二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民族統一主義運動已經在義大利政治上消失。

由於義大利王國於二戰中戰敗,以及其後對法西斯暴行的報復而屠殺數以千計的義大利人,

使得留在伊斯特拉半島及達爾馬提亞的義大利人僅餘數千人。

另外亦因為隨後讓義大利人選擇國籍,而令20至25萬人離開,

變成伊斯特拉流亡者(Istrian exodus)。

 

 

愛紐曼迴廊 (97).JPG

 

 

義大利有哥德式建築.

但你知道還有一種-新歌德式建築?!


哥德復興式

(英語: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匈牙利語:Neogótika),

又譯哥德復興風格、維多利亞哥德式、 新哥德式,

是一種18~19世紀的歐式建築風格,

以往上削尖的屋頂和一節節的骨架外觀為特徵,

上接新古典主義風格,下啟1890年的新藝術風格。

 

愛紐曼迴廊 (98).JPG

 

 

復興哥德式建築和真正的哥德式建築有差異,

它們在裝飾風格上類似,而內部構造卻不同,

新哥德式的風格可自成一派。哥德式和新哥德式建築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建材」,

新哥德以鋼骨架和鋼筋混凝土為支撐,而哥德以木結構和磚頭為支撐。

新哥德式建築的審美受到「中世紀精神」的影響,它雖然借鑒了歐洲的中世紀建築,

但不是完全複製,而是加強了其中的幾個元素,

例如三角形窗、尖頂裝飾品、柳葉刀窗、滴水罩飾等。

總體來說,新哥德式建築剔除了原本哥德式的宗教性,而增加了實用性。

 

 

愛紐曼迴廊 (99).JPG

 

 

新哥德式建築發源於1740年代的英格蘭。

在19世紀初,當時歐洲主流的建築風格是新古典主義,

但英國民間依然喜歡建造歐洲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

以補充新古典主義建築中所欠缺的繁複裝飾。

恰逢英國爆發了1830年的「盎格魯大公主義」以及1833年的「牛津運動」,

英國政府在這之後就順應民意,允許民間建造復古的哥德式建築,

並將這些新的建築命名為「復興哥德式建築」。

由於發源地在英國,所以造新哥德式建築造得最多的國家也是英國。

 

 

愛紐曼迴廊 (100).JPG

 

 

從19世紀開始,新型工業國家的建築師們也開始建造新哥德式建築,

以此展現該國的工業化成果,例如比利時、匈牙利、美國,

以及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和澳洲。

到了19世紀中葉,哥德復興式已經成為西歐的代表建築風格之一。

在整個19世紀以及20世紀初,大批新哥德式建築被建造出來,

其數量在1870年代達到頂峰。

 

愛紐曼迴廊 (101).JPG

 

 

然而,隨著新建築形式「新藝術風格」的出現,

新哥德式建築在20世紀初期就迅速消亡了。

到了20世紀中後期,西歐國家們出現了「修復古建築的熱潮」,

1958年,英國率先成立了維多利亞協會,以修復英國本土的哥德復興式、

愛德華式建築以及維多利亞式建築等風格。

 

愛紐曼迴廊 (102).JPG

 

 

哥德式建築在歐洲的復興

哥德式建築被普遍認為是始於1140年的巴黎聖但尼聖殿,

終結於16世紀初亨利七世禮拜堂。不過,哥德式建築並沒有完全消失,

仍殘留在當時正進行的大教堂建築項目,

以及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等地的鄉郊地區教堂建築項目,

如1646年在博洛尼亞,巴洛克建築師卡羅·拉伊納爾迪為始建於1390年的聖白托略大殿興建的哥德式拱頂(完成於1658年)。

同樣地,17世紀後期哥德式建築在市區如牛津和劍橋保存下來,如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的湯姆塔。

 

 

愛紐曼迴廊 (103).JPG

 

 

18世紀中葉,隨著浪漫主義崛起,具影響力的鑑識家對中世紀重新探索,

從欣賞的角度研究特定的中世紀藝術,例如教堂建築、皇家和名人墓碑、彩色玻璃和哥德式手稿;

其他哥德式藝術卻仍被視為野蠻和粗糙,如掛毯和金屬製品。

早期的哥德復興,除了純美學角度,亦滲入了民族主義,

因為其復興使人聯想起民族的歷史人物事跡。

 

 

愛紐曼迴廊 (104).JPG

 

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


法國的新哥德式建築始於1780年代後期的「英國熱」。

1816年,當法國學者亞歷山大·德·拉博爾德稱:「哥德式建築自有其美麗」時,

新哥德式對法國讀者來說仍是新思想。1828年開始,

塞弗爾產國營瓷器廠為德勒的路易-菲利普皇家小教堂生產印有琺瑯繪畫的平板玻璃,

開始了法國新哥德式風格浪潮。

 

愛紐曼迴廊 (105).JPG

 

 

1831年,維克多·雨果發表《鐘樓怪人》,

哥德式的聖母院在這部深受歡迎的小說中佔據重要位置。

雨果試圖以其著作喚醒人們關注尚存的哥德式建築,而不是要復辟哥德式建築。

同年,法國的新君主成立古蹟總檢查長一職,1833年由梅里美出任,

後於1837年成為歷史紀念碑委員會的秘書。

該委員會在1840年指示維歐勒·勒·杜克檢驗韋澤萊的修道院。

 

 

愛紐曼迴廊 (106).JPG

 

 

在此之後,維歐勒·勒·杜克開始復修法國的象徵性建築,

如巴黎聖母院、羅克塔亞德城堡等。法國首個重要的新哥德式教堂,

巴黎的聖克羅蒂德聖殿於1846年開始建造,

其建築師是來自德國的François-Christian Gau(1790年至1853年)。

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在這棟建築開始建造的1248年流行古代哥德式建築,

而在它完成時歐洲的流行已經變成了新哥德式建築了。

該教堂高157米,中殿的高度為43米。

 

愛紐曼迴廊 (107).JPG

 

 

與此同時,在德國,要建成科隆大教堂的興趣重新燃起。

1820年代的浪漫主義運動下,建築工作在1824年重新啟動,標誌著德國返回哥德式建築。

19世紀初,在浪漫民族主義影響下,日爾曼人、法蘭西人和英格蘭人,

都聲稱12世紀時期的哥德式建築是源自其母國。

當時的英格蘭人稱哥德式為「早期英格蘭(Early English)」風格,

隱含著哥德式建築是英格蘭人創造的意思;雨果於1832年出版的《鐘樓怪人》

中寫道「啟發,假如可以的話,愛護民族建築如同國家。

 

愛紐曼迴廊 (108).JPG

 

 


(Inspirons, s'il est possible, à la nation l'amour de l'architecture nationale.)」

隱含著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人的民族遺產;而在德國,1880年代完成的科隆大教堂,

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被視為哥德式建築巔峰之作。

1820年代後期,仍然是少年的奧古斯都·皮然已為兩名人設計哥德式奢侈品。

他為皇家家具製造商Morel and Seddon為喬治四世的溫莎堡設計哥德式裝飾;

他又從1828年起為皇家銀匠Rundell Bridge and Co.設計銀器,利用14世紀盎格魯-法式哥德風格。

1821和1838年間,皮然和他的父親發表了一系列建築圖樣,至今仍被哥德式復興建築師奉為圭臬。

 

 

愛紐曼迴廊 (109).JPG

 

 

皮然最著名的建築是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宮,他於1836至1837年,以及1844年和1852年設計,

古典風格派查爾斯·巴里一同設計。皮然設計外部裝修及內部,而巴里則設計建設的對稱佈局。

約翰·拉斯金在他兩部影響深遠的理論著作補充了皮然的思想:

 

1849年的建築的七盞明燈和1853年的威尼斯之石。

約翰·拉斯金認為他在威尼斯找到他理想中的建築,並稱哥德式建築比其他建築優勝,

 

又認為總督宮是「世界最重要的建築」。

 

 

 

愛紐曼迴廊 (110).JPG

 

 

教會建築

在19世紀英格蘭,聖公宗正經歷以牛津運動形式出現的英國天主教(Anglo-Catholic)和儀式主義的思想復興。

當時,教會需要興建大量教堂,以應付日益增加的人口。

大學中正形成教會學運動,支持者認為哥德式是唯一適合教區教堂的建築風格,尤其鍾情於英式哥德建築。

維歐勒·勒·杜克和鐵造的哥德式建築

法國維歐勒·勒·杜克是深具影響力的建築師,擅長復修建築。

他認為通過復修,可將建築物提升到比初建成時更完整的境界。

 

 

愛紐曼迴廊 (111).JPG

 

 

他將這理論應用到卡爾卡松城牆、巴黎聖母院和聖禮拜堂的復修。

在這方面,他與英國的拉斯金不同,因為維歐勒·勒·杜克會更換建築物的中世紀石工。

他對哥德式採取理性態度,有別於哥德式復興的起源-浪漫主義。

在整個職業生涯,他始終困惑於鐵和磚石是否應該結合應用在建築物中。

哥德式建築復興初期,鐵已在哥德式建築物中使用。不過,拉斯金和其他復古哥德式支持者認為,

鐵不應該用於哥德式建築。隨著結合玻璃和鐵建成的水晶宮和牛津大學博物館庭院相繼建成,

並成功以鐵表現哥德式風格,在19世紀中葉,否定鐵的思想開始消退。

 

 

愛紐曼迴廊 (112).JPG

 

 

1863和1872年間,維歐勒·勒·杜克發表了一些結合鐵和磚石的大膽設計。

雖然這些項目從來沒有落實,但影響了幾代設計師和建築師,

特別是西班牙安東尼·高第、英格蘭Benjamin Bucknall等。


紐約中央公園

鐵的彈性和強度容許新哥德式的設計者,創造用石頭無法達成的新結構形式,

例如卡弗特·沃克斯的紐約中央公園的鐵橋(1860年代)。

Vaux採用了來自哥德式拱廊和窗花格的透雕細工,其風格預示了新藝術運動。

 

 

愛紐曼迴廊 (113).JPG

 

 

1872年,哥德復興在英國相當成熟,

建築教授查理斯·洛克·伊斯特萊克出版了《哥德復興式建築的歷史》。

不過要到1928年,第一本藝術歷史學界的專著《哥德復興式建築論文》

才由藝術歷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出版。

 

 

愛紐曼迴廊 (114).JPG

 

 

20世紀和之後

\20世紀初,科技發明如燈泡、電梯、鋼造結構的出現,

使得用笨重的磚石建成的建築顯得過時。鋼造結構取代了扇形肋穹頂和飛拱的非觀賞功能。

一些建築師在鋼造結構中使用新哥德式的裝飾線條,

例如卡斯·吉爾伯特的1913年伍爾沃斯大樓和雷蒙德·胡德的1922年芝加哥論壇報大樓。

但是,20世紀上半葉,新哥德式漸被現代主義所取代。

 

 

愛紐曼迴廊 (115).JPG

 

 

儘管如此,哥德復興式風格仍有影響力,

只因為許多具此風格的大規模項目在20世紀下半葉仍在施工中,

如吉爾斯·吉爾伯特·斯科特的利物浦大教堂。

在美國,詹姆斯·甘布爾·羅傑斯的重建耶魯大學校園項目,

和查理斯·馬金尼斯的波士頓大學早期建築,

使學院哥德式建築仍流行於美國的大學校園。

 

 

愛紐曼迴廊 (116).JPG

 

 (米蘭當地有名的冰淇淋)

 

拉爾夫·亞當斯·克拉姆成為美國哥德式建築的主導力量,

他最宏大的建築項目有聖約翰座堂,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學院哥德式建築。

1930年代後,新的哥德興復式建築落成量急劇下降,但仍未絕跡。

例如,1950年代末至2005年翻修的聖埃德蒙茲伯里座堂。

在2002年,德米特里·波菲里奧斯被委託在普林斯頓大學設計一個新哥德式風格的學院宿舍,

將被稱為惠特曼學院。

 

 

愛紐曼迴廊 (117).JPG

 

 剛剛之前的鼓號樂隊再次進場中.... 

 

愛紐曼迴廊 (118).JPG

 

 

 

愛紐曼迴廊 (119).JPG

 

 

 

愛紐曼迴廊 (120).JPG  

 

 

 

 

 

PS: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

不旅行的話就等於只翻了一頁。

-聖奧古斯丁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0張照片.

本次-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共已上傳3265張照片.

由於工作關係.修圖跟寫文章時間有限.

2023-豪華郵輪-地中海.大約有65篇文章.34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半年時間以上完成.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

衷心感謝您的觀賞!並不吝批評指教!感恩!!


((本篇文章資料搜尋部分來自於網路.如維基百科.中華百科..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斯斯 的頭像
    斯斯

    斯言彤語-旅行攝

    斯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