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步步京心-紫禁城-(43) 山東餃子宴
餃子,是一種以麵為皮的充餡食物,
是在中國北方比較傳統的食物。
在一些地方稱之為扁食。
常見的有水餃、蒸餃、煎餃。
中國北方人過春節,絕不能少了餃子。
大年除夕包餃子,午夜十二點開始吃,
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農曆正月十五的餃子也叫團圓餃子,
因為這一天是農曆新年後第一個滿月。
除此之外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
在中國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
中國南方地區也普遍有餃子這一食品。
但是與北方相比最大的不同,
就是餃子在南方地區有可能做成米粉皮
(用米研磨成粉,做成餃子皮)。
而且餃子在南方地區只是一種普通的食品。
很少出現在逢年過節的餐桌上。
與北方餃子的地位截然不同。
滿族稱餃子為「子孫餑餑」。
晉語區、以及魯西南等地區也把餃子叫做「扁食」
(晉語區對該物多有煮角的稱呼,但「扁食」在閩南語中卻是餛飩的意思)。
餃子(jiao-zi; chinese meat ravioli)
中國特色食品。又稱水餃。
是民間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
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餃子(Dumpling)多用面皮包餡水煮而成。
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包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圓皮,
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沸水煮熟而成。
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或米粉製作;
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
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
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
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
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
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
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
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
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
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
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
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
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
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當然除了餃子外.也是有飯有菜拉.
因為餃子一份的數量都不多.怕我們吃不飽.
來大陸的第四天了
每一頓飯都還是充滿著驚奇.
似乎不像別人的遊記所說的都吃不飽吃不慣.
晚上回到飯店還要煮泡麵還要打野食...之類的.
我跟老婆都覺得我們吃的很好也吃的很飽....
(各種不同的餃子上菜了.剛好我們一個人一顆)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
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
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
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
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
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
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
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
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
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
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
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
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
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
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
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
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
"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
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
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
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
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
東北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鍾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
西安還創製出餃子宴,用數十種形狀、餡心各異的餃子組成宴席待客。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大年三十包餃子。
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
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
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餃子餡的講究
包餃子首先是調拌餃子餡。
餃子餡有葷有素,有的地方是嚴格區別的,但更多的是葷素搭配。
年三十包的餃子,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
除夕夜的餃子餡一般是葷素料相配合,用豬肉或羊肉,
切成小肉丁,加調味料醃好,然後把大白菜嫩葉用刀剁成粗粒,
擠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餡和調味料調拌而成。
在制餡的過程中,最講究的是剁餡,就是用刀細剁大白菜的工序。
剁菜時,刀與案板撞擊,發出銼銼有力的「彭彭」聲,
由於用力大小在不斷地變化,這聲音便發出了富有韻律感的強弱節奏變化,
像特別優美的樂曲,傳到四鄰八居。
人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聲音是全村最響的,也是時間最長的。
肉加菜調餡,諧音「有財」,剁餡聲最響且時間要長,美其意曰「長久有餘財」。
剁菜的時間越長,說明包的餃子就多,象徵著日子紅火富有。
餃子形狀的講究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
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面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
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
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
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
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
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
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餃子擺放的講究
年三十包的餃子,不僅形制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定規。
首先是不能亂放。
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日常包餃子,
橫排豎擺,皆隨其意,年三十包的餃子則不行。
山東等地蓋簾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隻元寶形餃子,
然後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云「圈福」。
有的人家,甚至規定,蓋簾無論大小,每隻蓋簾上只能擺放99個,且要佈滿蓋簾。
因此,只能靠調節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
關於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
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和成餡,就包起了餃子。
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
就一圈一圈由裡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
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
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
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
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蔔菜。
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
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
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
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
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但是在黑龍江部分地區的農家,餃子卻不能擺成圓圈。
據說把餃子擺成圓圈,會使日子越過越死。
必須橫著排成行,這樣方能使財源四通八達地湧來。
(隔著玻璃窗.可以看到師傅們熟練的包著餃子中)
餃子煮吃的講究
大年三十不僅要包餃子,也要吃餃子。
俗語云:「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
說明年夜飯的餃子是親人團聚的象徵。
這天的餃子,要在除夕的時候吃,
不僅有家人團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義。
除夕吃餃子的習俗,由來已久,至少在元明時已經形成。
《明宮史》就記錄過過年吃餃子的食俗。
「五更起……,吃水點心,即扁食也。」後經傳承完善,
便形成了後世民間除夕吃餃子的習俗,以為辭舊更新之義。
除夕夜的餃子,是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的響聲,
將餃子下入沸騰的鍋內,煮熟撈出後要先供諸神、列宗,
然後伴著其它食品吃餃子。
年三十夜煮餃子也有講究。
燒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桿或芝麻楷桿,寓有火越燒越旺,
來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鍋裡煮餃子,不能用鐵鏟亂攪動,要順著一個方向,
貼著鍋沿鏟動,形成圓形,與擺放餃子之義相同。
在山東東部,煮的餃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幾個,
但不能說破、碎、爛等忌語,而要說「掙」了或「漲」了。
因餃子內有菜,菜諧音「財」,故餃子「掙」了,是「掙財」,
圖個吉利,討個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歡樂氣氛。
在甘肅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餃子時,還要加入少許麵條共煮,
同食,美其名曰「銀絲纏元寶」。
麵條要細,餃子要包成元寶形,喻意長壽發財,
也是圖個吉利,寄托人們的美好希望。
吃餃子時,也有俗規。
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諸神。
這上供的餃子也有講究,河北民間有「神三鬼四」之說。
就是給諸神上供3碗,每碗3個;
給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個餃子;
唯有灶王爺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餃子,
碗裡只盛1個,但有的人家過意不去,就隨便盛幾個。
有的地方,餃子端到供桌之後,
家裡老人還要虔誠地念上一段禱告式的順口溜,如:
一個扁食兩頭尖,
下到鍋裡成萬千。
金勺舀,銀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見了心喜歡,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餃子要端給牲畜,以表示對牲畜的愛惜。
舊時,大牲畜如牛、馬等是農家的主要勞動工具,
人們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樣迎來平安順利的一年。
第三碗家人才開始食用。
除夕的年夜飯,本來種類很多,
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餃子必須要吃。
吃時還要記清,以吃偶數為佳,不能吃單數。
有的家裡老人邊吃邊口中唸唸有詞說:
「菜(財)多,菜多」等古語。
飯後盛餃子的盤、碗,乃至煮餃子的鍋,
擺放生餃子的蓋簾上,都必須故意留下幾個(偶數),
謂之「年年有餘」。甚至連包餃子用的萊餡、麵團也要有「余頭」。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
這句北方的名言在這裡驗證,北方人是非常喜歡吃餃子的。
此外,還有關於餃子的歇後語,如:瞎子吃餃子--心裡有數;
茶壺裡煮餃子——肚裡有貨倒不出來。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20張照片.
本次-2012-步步京心-紫禁城-共已上傳1926張照片.
因為奇摩部落格照片會壓縮.上傳照片會有些失真.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
由於修圖時間有限.本次2012-步步京心-紫禁城-.大約有35篇文章.25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一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並衷心感謝您的觀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