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步步京心-紫禁城-(47) 首都博物館.(下)
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
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
原館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孔廟。
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
於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
2001年經國家發改委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
青花是瓷器製造技術中的一種工藝手法,
原始青花於唐宋已見端倪,
元代景德鎮湖田窯出現成熟青花。
今以景德鎮出產的最為著名。
歷史上帶有穆斯林風格花紋的瓷器稱為「回青」,屬於外銷瓷。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
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
(約1280℃–1400℃)燒制,
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晚期,
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
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淨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
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
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
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
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
傳到各個國家。
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
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
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
珍貴的中國瓷器.
很難想像我們可以用相機拍下這珍貴的傢伙.
在台灣的故宮那是不可能給妳拍的..
當然這裡的瓷器或許不是很有名.
但確都是屬於國寶級的文物.
想看也只能來北京首都博物館了.
製作工藝具體製作方式為在素色瓷胎上用藍色顏料描繪後,
在表面塗無色或淺色的釉,然後入窯燒制。
成品底色為純白或粉白,花紋顏色為青黑、深藍;
後期使用含氧化鈷(Co3O4 )顏料的則呈亮藍色。
有些青花瓷器在白、藍兩色之外,又加以粉彩或描金裝飾。
白瓷一般是指胎和釉均為白色的瓷器,
約誕生於距今1500年前,
至隋唐五代白瓷工藝大踏步前進,
唐代刑窯白瓷後來居上,
達到<如銀似雪>的水平,
與久負盛名的越窯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白瓷生產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是定窯。
元代白瓷達到新的工藝水平,
明永樂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另外,福建德化的白瓷<象牙白>享有極高的榮譽。
製作工藝詳解
1.淘煉胎土。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嶺土燒製成的,
天然瓷土含雜質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雜質,
將來燒成的瓷器才會堅緻細膩白潤。
2.制胚。淘洗好的瓷土製成各種器形晾乾的過程。
3.繪畫。等乾燥後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繪製圖案。
4.罩釉。把已經畫好紋飾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層釉水,
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5.燒制。將罩釉後的瓷胚經高溫燒制,
釉下的青花料就呈現出美麗的藍色。
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
燒成後瓷器表明的紋飾呈現棕色而不是藍色。
收藏青花瓷不能隨波逐流,正因為青花瓷的珍貴稀少,
市面上才會出現眾多的仿造品,這就使得青花瓷市場魚龍混雜,令人不辨真假。
由于歷代青花瓷的款識的字型、寫法、料色和風格都有其顯著的特點,
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識的基本規律,就能準確地判斷古瓷的時代、窯口。
首先,看鈷料。
青花瓷鈷料種類分為蘇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它們多屬高錳類,
尤以進口青花鈷料燒制的瓷器最具收藏價值。
因為使用進口顏料燒制的青花瓷,大多由當時高級的工藝師創作,藝術價值更高。
其次,看發色。
釉下發色艷麗,青花見五色的青花瓷品種尤為珍貴。
清康熙時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達到巔峰。
所謂青花見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種青花顏料燒制出來的瓷器,圖案出現深淺虛實等各種變化。
第三,藝術水準是一個關鍵因素。
器型優雅、構圖有立體感、層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顯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
最后,古代青花瓷款識中的書法、圖案,對于書畫、篆刻藝術的創新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比如說,順治時期的青花瓷整體來說較為粗糙,構圖比較隨意,器型、圖畫種類還不是很多。
在看畫之前.先來談談.何謂丹青.
丹 是 丹 砂 , 青 是 青 雘 , 二 者 都 是 畫畫的顏 料 。
丹 是 紅 色 ,出四川,就是今天的氧化汞。
青 是 天 藍 色 , 不 是 青 草 綠 色 ,也是一種礦石。
後來, 丹 青 一 詞 泛 指畫畫的 顏 料代稱 。
此 外 「丹 青 」 引 伸 為 歷 史 , 即 文 天 祥 《 正 氣 歌 》 中 :
「 時 窮 節 乃 見 , 一 一 垂 丹 青 。 」
之所以有那樣的引伸義,是因為古代(漢代、唐代)會把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大功臣,
會把他們的畫像畫在宮殿裡,如漢代的魯靈光殿,唐代的凌霄閣等,讓他們的事蹟成為後世的典範。
而那些功臣既然有那麼大的貢獻,當然也會被紀錄在歷史之中。
換言之,能被畫在宮殿裡的人,都有資格紀錄在歷史裡。
所以,「丹青」由顏料引伸為對國家有貢獻而畫像於宮殿裡,在引伸為記載在歷史之中。
這是「丹青」一詞的意義變化過程。
中國畫在古代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是指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
它是用中國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藝術法則創作的。
一般,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
按題材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畫幅形式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橫披,
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的有折扇、團扇等。
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
集中體現了國人對自然、社會及政治、哲學、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認識。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
五六千年前,人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涂畫各種動植物和人形,
在陶器上描繪各種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神秘的花紋和其他圖形。
隨著中國文字的發展,有了傳統繪畫中的“以墨代色”、“以白代黑”等。
東晉時提出的“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理論,是中國繪畫抽象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哲學基礎。
到秦漢時期,中國繪畫就非常注重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積極探求“真”與“似”在書畫中的地位和辯證關係。
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花鳥畫、人物畫與山水畫成為並稱的三大科目。
在宋代,花鳥畫和山水畫同時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
到了元代以後,文人畫崛起,追求“畫中有詩”、“詩融于畫”的境界,
把畫與詩文融為一體,在其手法上,更偏重“寫意”而輕“寫實”,
求“神似”而忽視“形似”,講求立意為象,妙取神韻,
以意設色,賦彩隨情,追求理想美和抽象美感。
傳統人物畫始自漢代,當時政府利用圖畫作為政教之助力,
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烈女、功臣、名將等的事蹟繪成圖畫,
來宣傳政教,警誡臣民,加上民間也運用繪畫來紀念人物與事功,
人物畫從此興盛,發達起來,初期人物畫大部分是人像,
力求形似寫實,筆法簡單,都是粗細一致的線條,
例如顧愷之的?線描,張僧繇及吳道子的描法,都以這種線條為基礎。
東晉以後,人物畫畫家姓名及作品開始流傳後世,
其中東晉顧愷之、南齊張僧繇及劉宋陸探微世稱六朝三大家,
而顧愷之更留有畫論,對我們了解當時的中國畫有很大幫助。
南北朝兩代,戰亂頻繁,人心不安,人們厭惡戰爭,
紛紛逃避現實,尋求解脫,佛教及老莊道家思想大盛,
道釋人物成為畫家繪畫之重要題材。
自東晉至隋,畫家不少,畫蹟也應該很多,
惟經過戰火及人為破壞,能夠流傳到今日的更是寥寥無幾了。
人物畫在清朝不甚發達,精於人物道釋畫的畫家不多,
他們大都學習明朝陳洪綬及仇英之畫技。
晚清時期出了三位名家-任熊、任薰及任頤,世稱三任,
其中任頤為海派畫家代表人物,繪畫才能全面,
人物、山水、花鳥皆擅,兼且題材多樣,風格獨特,
人物畫多繪歷史題材,又重視繼承傳統,將傳統國畫的寫意,
配合西方繪畫素描及設色的特點,筆墨情趣多采多姿。
此外,清代亦有不少擅畫肖像的宮廷畫家,
每逢國家大典,這班畫家會負責把人物和情景繪畫成圖,
以留紀念,其中以郎世寧、焦秉貞等最負盛名。
郎世寧義大利米蘭人,以傳教士身分入京,
因擅長繪畫,被召入宮廷供職,他採取折衷方法,
揉合中西畫法,創造出中西合璧的畫風,成為宮廷畫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焦秉貞擅畫人物仕女,他能繼承傳統工筆重彩技法,
並參照西畫法,注重凹凸明暗的光影效果,講求明暗和遠近,
形成工整妍麗、精細逼真的畫風。
中國青銅器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科技的代表,
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是森嚴等級制度的產物。
中國青銅器最遲從公元前三千年出現,
到在漢代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中國的青銅時代跨越了約三千年的歷史長河。
青銅合金主要以銅-錫-鉛為主要原料。
歷史
早期中國出土的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林家出土的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小刀,
年代約為公元前2700年。在約4000年前的傳說的夏朝時期,中國開始進入青銅時代。
商朝
青銅器自商朝開始,青銅器文化走向發展的頂峰。
商朝盛行以鳥獸為器物形象的青銅尊,如四羊尊、象尊、豬尊和鴞尊等。
最早的青銅器銘文出現在商朝前期,但是否為文字還需要考證。
西周
青銅器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續商代的青銅器,中期時則開始趨近於簡樸風格。
方鼎、觚、爵、角、斝、觶、觥、卣、方彝等早期常見的青銅器已經大規模減少或消失。
列鼎和編鐘開始出現。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按照高低的階層來實行數量分配:
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士一鼎。
部分西周青銅器還帶有銘文.
(比如台灣故宮鎮館三寶之一的毛公鼎)
春秋戰國
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發展,
但已經不像前朝那樣繁瑣,而是講究實用和樸素風格。
商朝和西周時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為減少。
帶鉤和銅鏡是當時冶煉水平的代表物。
在楚國的長沙出土了最多數量的銅鏡。
而在曾國(今湖北隨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編鐘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銅器則是春秋時期高超的冶煉技術的反映。
進入秦漢時期,雖然青銅器依然在前期鑄造,但是也開始逐漸被早期鐵器所取代。
銅鏡的冶煉工藝沿襲下來,但在材料上也開始出現改變。
地理分佈:
以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為主地帶的青銅器出土較早較多,
以前被認為是青銅器造詣最高的地方。
近年來不斷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商文化的邊緣或者不屬於商文化的地區,
也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部分青銅的造詣甚至超過中原地區。
長江流域的青銅器是如何發展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和研究才能證實。
主要出土地:
河南安陽殷墟,商代後期
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西周時期
湖南長沙寧鄉炭河裡遺址,商代後期至西周
湖北隨州擂鼓墩墓葬群,春秋時期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後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後期
著名青銅器
最大的青銅容器——司母戊方鼎,河南安陽出土
最大的編鐘——曾侯乙編鐘,湖北隨州出土
最早的「冰箱」——曾侯乙冰鑒,湖北隨州出土
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湖南寧鄉出土
最大的青銅器——秦始皇陵銅車馬,陝西臨潼出土
最高拍賣價格的青銅器——皿天全方罍器身,湖南桃源出土,924萬美元
最高的單件青銅器——青銅神樹,四川三星堆出土,3.95米。
最著名的無價青銅器---毛公鼎.(台灣故宮)
說到這大家還記得斯斯以前說過的我們台灣的三大鎮館之寶是哪三大嗎.
沒錯.就是那句:酸菜白肉鍋.(翠玉白菜.肉型石跟毛公鼎)
轉出來攪清處方向....^^"
中國佛像之美,不僅表現在外表的造型,也在於其歷史和文化的內涵。
美在佛理、佛德、佛史、佛藝,更在廣大無邊的佛心之中。
兩千年來,各個時代、民族、文化的人們都在塑造自己心中的佛像。
上自帝王貴胄,下至凡夫庶民,都傾心於這場歷史久遠,規模空前的造像運動。
中國佛像折射出各社會階層的審美傾向和價值追求,它是觀照人生,透析社會的美感參照。
我國宗教雕塑的起源甚早,新石器時代即有宗教雕塑的製作,
遼寧凌源牛河梁「女神廟」出土的泥塑女神像,即為一例。
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不但帶來了新的思潮與造像題材,更是本土宗教─道教─的催生劑。
不過根據史書,東漢(二五─二二0)的楚王英常「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漢桓帝(一四六─一六七在位)也「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
顯然在漢代人的觀念中,黃老與佛陀並無差別;
換言之,東漢人視佛教為神仙方術思想的一種。
早期的佛教便附託於東漢流行的黃老神仙之術,在中國社會中尋求發展。
由於漢代是佛道二教的萌芽階段,影響力有限,
所以宗教雕塑在漢代雕塑中仍處於一個次要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二二0─五八九),隨著佛道二教的流行,
宗教活動頻繁,佛寺、道觀林立,佛道雕塑的數量激增,
遠遠凌駕於俑像之上,成為中國雕塑的主流。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起源之一,當人類開始邁向文明,便有了各種藝術的活動。
藝術也是人類感情與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佛教因為具有深奧的經教義理,
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豐富了傳統藝術的內涵,
甚至可以說佛教本身就是一件光彩奪目的瑰麗珍寶。
佛教的雕塑作品,展現諸佛菩薩的莊嚴聖潔,留下當代佛教信仰的虔誠恭敬,
加上具有宗教淑世教化的功能,因此保留了人類智慧、文化及藝術上的成就,
尤其是佛教雕塑家的藝術創作,涵蓋對佛法的體證與宗教情操的投入。
於外,表達生活中的真、善、美;於內,是人格的超越與莊嚴,
使雕塑藝術成為弘傳佛法的另一種方便法門。
佛教起源於印度,隨著傳法僧人的弘布,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以前,
佛法陸續傳入我國,並在洛陽建立中國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而佛教藝術文化經由僧人與藝術家的參與,並且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消融與轉化,
發展出高度的佛教藝術成就。
如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石窟,不僅輝煌了中國藝術史,
也成為人類文明的瑰寶,在世界的藝術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中國早期佛像特色
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藝術;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文化相融合,開拓了更深廣的內涵,
豐富了中國雕塑藝術的寶庫,使得寺院雕樑畫棟、塑像、
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種佛教雕塑藝術品,
如木刻、石雕或塑佛像等技藝、成為中國藝術的重要資源之一。
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接受從西域傳過來的印度和犍陀羅等地造像風格的影響,
使中國早期的佛像藝術,與我國文化藝術的特質相互融合,
佛像造形比較古樸雄偉而粗爌,衣紋厚重有力,神情崇高而莊嚴。
例如北魏雲岡二十窟的大佛像,此窟為北魏時期曇曜禪師建議文成帝(460年)在雲岡石窟開鑿的五個石窟之一,
這尊佛像高肉髻,磨光髮紋,面相豐圓飽滿,寬廣平額中有白毫相,細長雙眉,
睜眼平視,直挺高鼻,雙唇較薄,嘴角上揚,露出微笑。
佛像蓄八字髭,大耳垂肩,粗頸肩寬,身軀頗為壯實。身著僧祇支(裏衣),
外穿偏袒右肩式袈裟,雙手在腹前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窟中央,
莊嚴雄健之姿,令人肅然起敬,是我國早期最精彩、予人印象最深刻的佛像。
北魏「秀骨清像」佛像
南北朝之後,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像藝術融入中國傳統的文化審美,更加蓬勃發展。
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漢化政策,尤其是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以後,
佛教造像的形態轉而朝向南朝文化審美風格的方向發展,盛行「秀骨清像」的造形。
此時佛的容貌略長而清秀,眉目慈祥,嘴角上揚微笑;身材修長,肩膀略削,
穿褒衣博帶式袈裟,姿態略顯清瘦飄逸,有如洞察人生哲理,智慧慈悲的文人雅士。
例如麥積山石窟西魏時期(535~556年)的塑像,臉型長圓清秀,頭部隆起成肉髻,
額廣平正,慈眉善目,嘴角微揚,和藹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
佛身穿垂領褒衣式袈裟繫帶,衣褶自然旋轉流暢。右手作施無畏印,
左手作與願印,姿態優雅沈靜端坐在須彌座上。
此尊佛像雕塑技法純熟優雅,神韻生動、溫文儒雅,具有南朝文化、藝術、
審美的思想,當我們淨心觀賞時,心中自然會感受到一份清靜的智慧與慈祥的喜悅。
出來透透氣.
(其實是迷路了.因為裡面像迷宮一樣.
聰明如斯彤二人也難免迷失了方向)
慢慢的我跟老婆也要去入口處集合了..
因為時間差不多了.
跟老婆出國十次了.沒還遲到過呢.
通常都是會早到.因為我們不想等人也就更不願意讓別人等.
幫老婆拍拍到此一遊照.
真是好命的人呀.
因為都沒人幫我拍照....
我也好想當-媽豆.
斯斯怕熱.一到裡面因為有空調.所以都會脫下外套.
這時老婆就會主動的幫我拿外套.真是好老婆呀..
在一樓的大廳樓牌下.
林老爺他們還沒下來吧...
上了遊覽車後.
外面還是好天氣當中...
外面的招牌很有意思-我本來以為是吃補的意思.
結果並不是.它是日文的中譯.是火鍋(Shabu Shabu)的意思...
經過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北京的天橋地區。
前身是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
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展廳面積8000平方米。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約20餘萬件,
有各種動植物標本、模型、化石,以及魚類活體,亦有人體標本展出。
其中有相當數量為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植物標本,
還擁有一定數量的模式標本以及具有特殊意義的珍貴標本,
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
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合川馬門溪龍、
世界上最早鳥類之一的三塔中國鳥以及完整的整窩恐龍蛋化石等。
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參觀者可提前在網上預約,在參觀日領票入觀。
小販在自然博物館前販賣的小恐龍模型.
穿梭在北京大小胡同為人民服務的郵差.
本篇在這裡我們要跟大家暫時說再會了....^^"
PS:
因為喜歡攝影所以愛上旅行,
因為愛上旅行所以更喜歡攝影。
--斯斯
本單元共計49張照片.
本次-2012-步步京心-紫禁城-共已上傳2088張照片.
因為奇摩部落格照片會壓縮.上傳照片會有些失真.
所以斯斯皆採1200x800或800x1200的圖檔.若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想看到全圖可將螢幕解析度調至最大.如斯斯27吋螢幕解析度為1920iX1080p)
由於修圖時間有限.本次2012-步步京心-紫禁城-.大約有35篇文章.2500張相片.
斯斯預計以一個多月時間完成.(不過我想應該會更長)
敬請各位親朋好友們.耐心等待.並衷心感謝您的觀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