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步步京心-紫禁城-(54) 798藝術特區.(上)
離開了奧林匹克公園之後也接近中午時分.
我們在大陸排定的最後一餐是要來吃山西麵食.
看來這一家麵食館生意不錯ㄡ.
外面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汽車.
山西麵食甲天下
人們常說,世界的麵食在中國,
中國的麵食在山西。
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麵食在山西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山西麵食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品種繁多,廣泛流傳於民間。
許多外國朋友來到山西,對山西飲食印象最深的就是名目繁多的麵食。
再加上那些有趣的名字,就更具吸引力了。
比如:刀削麵、拉麵、捍麵、剔尖、撥魚、河澇、
貓耳朵、擦疙蚪、揪片、刀撥面、搓魚、推窩窩、溜魚兒、抿面、?面栲栲等等。
每一個品種又各有特點。
比如刀削麵,它在山西麵食中名聲最大,影響最廣。
它的特點是以刀功和削技的絕妙而被人稱為飛刀削麵。
削面所用的刀是特製的瓦形刀,面要揉成一尺多長的筒狀,
削面時人站在鍋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從上向下往鍋裏削。
工藝精巧的廚師削出來的麵條“一根落湯鍋,
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削面如魚兒躍”。
山西刀削麵特別講究速度和造形。
削面高手把面頂在頭上,手中兩把刀左右開弓,
削出來的面似柳葉飛揚,落進三尺開外的鍋裏,
這與其說是做飯,不如說是精彩的民間藝術表演。
還比如貓耳朵,外形酷似貓的耳朵,
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
做法是用白麵、?面或高梁面等和好,
把面搟成麵片。切成小方塊,用姆指按推成薄片,
自然卷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面栲栲,
是將?面搓成薄片卷成的小圓筒立放在籠屜裏排列好,
蒸熟後澆上各種佐料食用,吃起來筋力可口,
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 且耐饑,
是山西西北部農村廣泛食用的麵食之一,
在山西風味小吃中別 具特色。
正因為山西麵食品種如此繁多,
所以,山西的麵食被外國朋友譽為“世介面食之最”。
世界上最有名的麵食-山西麵食.你知道嗎
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食用麵食的地方.
很多地方的麵食文化都來自於山西麵食.
山西麵食從遠古走向今天。
元朝時,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太原,
將山西麵食帶回義大利,此後山西麵食開始遠播世界各地。
遠古的堯王餅到如今的鮑汁麵,從封建宮廷中的豌豆黃、
小窩頭到民間的烤澇和灌腸,從山西刀削麵到西方的通心粉,
從太原的晉陽飯店到北京的晉陽飯莊,從太原街頭的麵食館到日本的蕎麵館……
剔尖──用筷子沿盤邊剔麵。這種麵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
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滷,別具一格。
擦麵──把和好的白麵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裡煮熟,
配上各種澆頭、打滷食用,這種麵食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麵和好後,成麵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裡(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
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麵食作法簡單,吃著筋滑。
河漏──把和好的麵投入特製的河漏床,迫使麵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裡。
待麵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把麵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滷食用。
撥魚──把和的很軟的麵放在一個帶把麵板上,一手端麵板,一手用鐵製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撥入鍋內,
如小魚在水裡跳躍。這種麵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滷即可食用。
貓耳朵──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
作法是用白麵、麵或高粱麵等和好,把麵成麵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
自然捲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麵栲栳栳──用營養價值極高的麵做成的,將麵揉精,將小麵團一揉、一搓,
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捲捲的麵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
在一碗湯糊裡,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藥。
湯裡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
品嚐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
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曆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山西麵食指的是一系列流傳於山西省一帶的家庭的民間日常麵食製作方法,
一般意義上而言是指家庭日常主食,基本上屬於煮制麵食的麵條類,
多數是水煮後食用,強調的是麵的加工方法而不是烹調方法,
因而一般來說並不包括麵皮、灌張、饅頭、燒餅、包子、餃子,
及糕點類等用麵製成的食品,也不包括燴麵、疙瘩湯等因烹調方法而起名的食品。
實際上山西麵食的流傳範圍與行政區劃上的山西省並無直接關聯,
而是與晉語方言的分布地區有很大關係,
基本上在晉語的分布地域內(如陝北、內蒙古中西部等地),
雖然這些地區麵食的製作及食用習慣是大致相同的,
而由於行政區划上不屬於山西省,通常不被稱作山西麵食。
傳統山西麵食流傳於山西省的中部、
北部及內蒙古中部、西部,陝西省北部等地區。
山西南部的飲食習慣與陝西關中接近,該地區民間以饃為主食,
與晉語地區以麵條為主食有較大不同,
雖然在山西省外常有晉南人經營山西刀削麵的飯館,
而實際上他們經營的麵食基本上與關中風味並無二樣,
與山西麵食的風味差距較大。
特點這些地區家庭多以各種麵條為主食,
「像南方人吃米飯一樣吃麵」
(一般不為吃麵而特意製作鹵或澆頭,而通常是僅僅作為主食,伴隨各種葷素熟菜食用)。
而作為早餐或晚餐等的時候,這些地區的人們會做成帶湯的燴麵、拌湯
(相當於粥)等,同時輔以乾糧來食用。
山西麵食以花樣豐富為顯著特點,
在其他地區,麵條往往只有幾種(手打麵、機器麵、刀削麵、拉麵等),
而山西麵食僅麵條就有數十種,除了常見的刀削麵等,
還有剔尖、擦尖、撅片、抿尖、溜尖、刀撥麵、河漏、搓魚魚、圪坨兒(貓耳朵)等。
煮制麵食指用水煮後食用的麵食,一般所說的山西麵食都指這一類。
如剔尖、擦尖、撅片、抿尖、溜尖、刀撥麵、河撈、搓魚魚、
圪坨兒(貓耳朵)等都屬於這一類,屬於主食。
蒸制麵食指用籠屜蒸制後食用的麵食,一般麵所制的食物,
如?麵條,?麵栲栳栳等是蒸制後食用,也是主食。蒸制的麵食還有不爛子。
我蠻喜歡餐餐都是不同文化的美食.
雖然我不是美食家吃不出它的精髓.
不過光是用看的也是一種不同的感受.
下午一點多北京街道上...
北京的建築也如雨後春筍般的聳立..
沒多久.
我們來到了今日行程的最後一站.-798藝術特區.
在這裡我們大約有二個小時的時間可以逛逛.....
798藝術特區-http://798art.org/
地址: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
七九八藝術特區目前是北京最富人氣的國際觀光景點之一,
占地十平方公 里的庫房式國際式樣建築風格,
原本只是荒廢的國營廠區,如今聚集著近兩百家畫廊、
藝術家工作室、策展人辦公間以及咖啡館、酒吧等。
在許多國際旅游刊物中,
七九八藝術特區已經被列為北京三大旅游勝地之一,與故宮、長城並列。
北京市旅游局統計,二○○五年七九八藝術特區吸引了五十萬民眾前來。
北京七九八是集觀光、創作、市場產銷於一體的完整文化產業生態,
在可預見的三、五年內,別處都很難實現此一構想。
798
從字面上理解只是一組簡單沒有意義的數字,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它們是北京大山子區國營電子工業建工廠的代號。
從2001年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開始進駐這裡,形成新的藝術文化中心,並不斷壯大。
發展到今天,798已經成?了中國新興文化藝術的地標,代表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
由廢舊廠房到藝術中心
798藝術區的原址由當時的東德及蘇聯援助建設而成,
屬於德國包豪斯(BAUHAUS)建築風格,
是實用和簡潔完美結合的典範,同時視覺效果充滿美感,十分適合藝術創作與展示。
首批進駐這裡的藝術家們獨具慧眼,發現了這片廠區的特殊優勢。
他們將閒置的廠房改造,從最早的工作室,畫廊,
藝術中心和設計公司為主的文化行業,到後來逐漸多樣化,
餐飲、演出、精品家居,甚至時裝等產業相繼進駐,
老工業區散發出了新的活力,同時理念越來越先鋒,
富有國際化色彩,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北京798藝術特區是1954年由東德人所建的廠房,
它包括了700廠、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等
而以藝術家最早進駐的798廠命名,
整體建築屬德國包浩斯(Bauhaus)風格,
是實用行與極簡美的結合,挑高、簡潔明亮、大片窗戶、
紅磚牆、空間寬敞吸引了世界各地藝術相關產業進駐,
畫廊、設計業、傳播媒體、餐廳、咖啡屋、時尚店舖、藝術家工作室....
每一家都很有自己獨特風格,因為空間大到處陳列著頗俱特色的大型裝置藝術,
走在"798"彷彿置身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 .
對於自行車斯斯自認有一點點了解.
這台雖然是BMW自行車.
但說真的.一點也不高級.我想是山寨版的吧..
在這特區中隨處可見這類的裝置藝術.
像這個要表現的是什麼呢.
斯斯個人以為是-人類的自大.
總以為恐龍再大再猛.在人眼中.還不是如籠中鳥...
可見人類有多壞.有多自私又無可救藥....
以前聽別人說過大陸有些廁所是沒有遮蔽的.
這次我總算體會到了..
在這藝術特區之中有一間公廁.
斯斯是想進去小解一番.沒想到....
一進去之後就看到三個洞.是用來上大號的.上面還有些便便.
完全沒有遮蔽物.加上臭氣燻天..媽呀....馬上衝了出來....
以下照片請自行觀賞....^^"
[大陸-北京]-798藝術特區.上